『壹』 茶油「泡」豆腐
東西南北走了不少地方,吃過各種各樣的豆腐,甜的、辣的、酸的、臭的,油煎的、水煮的、糖醋的、醬拌的,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吃來吃去,還是最愛家鄉邵陽縣的茶油泡豆腐(人們常簡稱為「油泡豆腐」)。
茶油泡豆腐的製作不難,關鍵要有地道的邵陽茶油。正宗的邵陽茶油是純天然、毫無污染的油茶籽榨出來的,淡棕色、透明,加熱便香。泡豆腐時,先將豆腐切成積木般小四方塊,然後根據豆腐的多少,倒幾斤、十幾斤茶油在鍋里,大荷葉鍋一次可倒入二三十斤茶油。開火後,茶油很快飄出一股香氣,同時升起絲絲淡淡的水汽,水汽散盡,繼之是縷縷若有若無的青煙,香氣愈發濃,豆腐下鍋的時機到了。
用滿是網眼的鐵勺舀了豆腐塊浸入油中,「嗤!——」的一聲,油浪翻滾,水珠爆裂聲噼噼啪啪,鍋面上霧氣騰騰。輕旋手腕,翻轉鐵勺,讓豆腐在油中盡落鍋底。稍頓,用鐵勺推拉攪動,使每個豆腐塊的每一面都能均勻受熱。只一兩分鍾,油浪漸漸矮了下去,豆腐的香氣鑽入鼻孔。不一會,油亮亮、黃橙橙、香噴噴的油泡豆腐像潛水嬉戲的鴨子,一個緊接一個,爭先恐後地冒出小腦袋,左游右盪,相互碰撞。歇那麼幾秒,豆腐塊泡得又脹又圓,凌波飄盪,顏色剛好從嫩黃向老黃轉化時,用鐵勺撈起來,靠在鍋沿停一停,瀝干多餘的油,倒在盆子或竹籃里,茶油泡豆腐就做成了,涼一涼便可吃。一口咬開,熱氣撲出,清香四溢。
這個只是半成品,沒鹽,沒佐料,算不上美味。要吃得更美味,須經過二次加工——加配菜,加佐料,或炒,或煮,或燉。公認最好的吃法是雞肉燉油泡豆腐,因浸透雞湯,顏色鮮嫩、香氣馥郁、營養豐富、口感絕佳,吃多少都不膩、不上火,常常一上桌就被搶食一空,雞肉反而受了冷落。「土雞燉油泡豆腐」已是邵陽婦孺皆知的一道名菜。
油泡豆腐耗油多,油價貴,平常人家只有過年或辦大喜事才做,平時要吃得上街買,有專門的油泡豆腐坊經營。日常人們自家做的多是煎豆腐,用的也多半是豬油,也有菜油、調和油,很少用茶油。也許是家裡做得少的緣故吧,人們約定俗成,「油泡豆腐」專指那種切成四方體小塊的茶油泡豆腐,過年或辦喜事切成長方塊的茶油泡豆腐一概叫「煎豆腐」。其實,「煎」豆腐和「泡」豆腐是有本質區別的。
「泡」豆腐一定要用茶油,且油量是豆腐的數倍,將豆腐深淹,能把豆腐「泡」得很空、很軟、很黃、很香,含油適中,空度、軟度、黃度分布均勻,二次加工時才能很快、很勻地吸納湯汁,飽滿水靈,濃香盈鼻,吃起來酥軟爽口、香而不膩、生津開胃、補氣提神,余香裊裊,耐人回味。「煎」豆腐的油量基本和炒菜差不多,豆腐只有底部受油受熱,品質大打折扣,黃度不均、軟硬不勻,又因不能泡空,多餘的油瀝不出,反而含油較多,二次加工後,軟度、亮度、香度和吸納湯汁的力度、分布湯汁的勻度都較差。如果是用豬油、菜油或調和油煎出來的豆腐,色澤和味道更差,無法與茶油「泡」出來的豆腐相媲美。
近十年來,國家大力實施油茶戰略,以期在國際市場上和橄欖油競爭,茶油價格直線飆升。邵陽縣致力打造「中國油茶第一縣」,先後獲評「中國茶油之都」「中國油茶之鄉」等11個國字型大小招牌,茶油價格已上漲6倍,正宗的茶油泡豆腐顯得愈發金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