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篆刻刻刀使用方法

篆刻刻刀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6 13:48:00

Ⅰ 中國篆刻的篆刻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輔助刀法。基本刀法是沖刀法和切刀法,輔助刀法是幫助填補沖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種類、名目較多。
基本刀法 1、沖刀法 沖刀法的執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種方法,其特點是刀刃在印石上以沖交運行的體例雕刻線條。在運刀過程中,要細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體現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與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狀。角度太小,刀身會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觸印框;角度太大,刀刃與印面垂直,也難以著石,運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運行時,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運刀要保持運力平穩,不要太淺,太淺者刀跡浮滑,纖弱無力;太深會使刀角陷入石中,難以再運行。若不細致隱入石中,應提起重新調整角度,再行運刀。沖刀的速度也不宜過快、過猛,否則會導致線條破碎,而且難以收刀。運行時要用無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側,以控制刻刀的適度沖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適可而止。做到胸中有數,及時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鋒芒畢露。同時,還要防止因用力過猛而使刻刀沖出限度,破壞其它線條,甚至刻傷左手。用力要妥當,保持及時能放能收,行則有力,停則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體例鍥刻線條的技法。其執刀法亦同沖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將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與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傾,刻入石面。如此反復進行,以點組成線,漸漸完成印文筆畫。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細致點的基礎上,將刀柄向左傾斜,使刀刃漸漸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貼近印石。如許,就可由點切刻連接成線條。切刀行刀時要防止切刻的點畫排列不要連接得太劃一,如算盤子狀,要天然錯落,以達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氣,又能避免鋸齒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藝術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輔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稱為輔助刀法。用這些刀法都是在沖、切刀法的基礎上,以沖、切為主,偶爾輔以其它刀法。在輔助刀法中,有的是沖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沖切刀法的增補和發展。名目繁多,據前人總結,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說。現將見於歷代論著及經前人實踐過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輔助刀法的一種,亦稱「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著不輕滑浮飄而行刀;鋒藏不表現而收刀。清·許容《說篆》雲:「埋刀法,筆鋒藏而不露,刀法著而不浮。」 2、澀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澀刀。此法運刀時,刻刀沖破印面阻力,緩緩掙扎前進。 3、輕刀法 運刀輕舉,凌厲而不凝重,但非淺率輕滑。吳讓之悟得此法妙奧,從而獲得逸韻自若、靈巧明快的淺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沖刀法不易戰勝印面阻力的情況下,將刻刀向兩邊搖盪,用力緩緩奮力刺進。刻出的筆畫線條,兩邊都帶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 5、飛刀法 輔助刀法之一種,是下刀用力迅疾,運以快速武斷的沖刻的方法。刻出的線條愉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稱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於印面,然後運刀,指腕齊力,向下一壓,按刀入石,刻出明潔劃一的線條。 7、遲刀法 刻印時,刀刃入石較深,不能速進,謂之「遲刀」。 8、復刀法 即重復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復一刀,直到適合為止。 9、反刀法 刻印時,一刀去一刀來,謂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挫刀」。此法運刀時,刻刀沖破印面阻力,緩緩掙扎前進。 11、鏟刀法 用以鏟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殘石屑,即所謂「平」。 12、單刀法 刻印時,每一筆畫均用一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刀之分。 13、雙刀法 刻印時,印文的每一筆畫均用兩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鋒入石雕刻,形同書法之中鋒行筆。 15、側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雕刻,形同書法之側鋒行筆。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鋒入石而起刀。 17、側入法 入刀法之一種,指刻印時,刀桿稍作傾斜狀,以刀鋒之一角側入印石而起刀。 18、雙入法 即起刀時以刀刃之雙角同時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單入法 亦為起刀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補刀法 刻印既成之後,用此法修飾印面。明·趙宦光《篆學指南》雲:「即印之後,或中肥邊瘦,或長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飾勻稱,謂之補刀。」其法用途類同復刀,但有區別。
傳承意義
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Ⅱ 篆刻刀法的執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刀柄側斜,以刀角入石。指實掌虛,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順逆的沖刻。其中橫沖是以刀外向傾斜,刀鋒右角插入石中。運刀時.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豎沖則以中指撥刀,上下向運刀沖刻。逆沖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後抵,卧刀柄於掌側「虎口」,自下向前推沖。運用沖刀法時無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沖刀法適宜刻白文印,沖刀要用力適度、均勻,用力過猛或入刀太深,會感到運刀艱澀難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過小或不均,入刀淺:則刻出的線痕會飄浮、纖弱。沖刀法便於表現印文圓潤流動的筆勢,線條遒勁挺拔。 在印文筆畫兩側施刀,用兩刀或兩刀以上把印文筆畫的實線刻出。朱文印是沿筆畫兩側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將筆畫之外的印底剔鏟掉,使印文筆畫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暢貫氣、線條均勻。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鰍背狀,產生書法中鋒用筆所具有的力透紙背、渾厚飽滿的藝術效果。
用雙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筆畫內側兩面施刀,把筆畫實線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筆畫線條。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勻利索,印文輪廓線清晰、光潔。 雙刀法每一筆畫都要兩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運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運刀方向,轉動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線條右側施刀.最後用切刀將線條起止遺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指印文筆畫用單線刀跡完成,用於刻細白文。在印文筆畫實處用刀。單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採用重刀復刻。不過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顯出復刀的刀跡。單刀刻法要求運刀隱健、肯定,構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飾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藝術形式美的表現手段。具有熟練的刀法技巧,能夠操刀自如盡隨筆意,達到起止凝重、達刀流暢、轉折靈動,能肯定,准確地表現印文線條的的韻律美和造型美.同時刀法運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產生出的流動、毛澀、斑駁、冶鑄痕等金石韻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見筆意,筆中寓刀韻,刀筆互不相害.韻吐雋永、和諧統一。
總結:
正入正刀法:正鋒入石,刀干與石面略有角度。
單入正刀法:側鋒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劃。
雙入正刀法:側鋒入石,兩刀成一劃,方向相反。
復刀法:側鋒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劃時,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沖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向前推進。
切刀法:側鋒入石,向下壓切。稍具前推之勢。
澀刀法:側鋒入石,磨擦前進。
遲刀法:側鋒入石,用力重,稍退即進,行動緩慢。
舞刀法:側鋒入石,一左一右,回盪前進。
輕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力輕淺刻。
埋刀法:正鋒入石,刀鋒壓低,貼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貼石面,鏟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無刀可言,只用於轉折處之虛筆。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經解釋後,即知實在沒有多少玄奧之處,而只是切沖兩式刀法的活用,正鋒與側鋒的不同而已。
修整和擊殘刀法
在刻印過程中,有不稱意的地方,可以用復刀或補刀方法修飾整理。復刀是在原刻不盡如意時迫加用刀以彌補,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滿。復刀應注意後加刀與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顯出復刀的痕跡。補刀是在作品完成時,對表現不夠充分,或技巧發揮不夠理想的地方加以調整修飾。補刀的刀法可區別與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諸法。復刀和補刀是為了精益求精,避免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反傷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韻味。
擊殘是借鑒古璽印流傳久遠形成的斑駁殘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種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塊面較整,顯得呆板時,可用刀角戳殘,鈴印後即可顯現透氣的感覺;朱文印的筆畫繁復擁擠處,可將某線條敲斷或減弱,以求疏鬆靈動;或將過於方正嚴實的外框、印角擊殘,增加自然生動的趣味。「擊殘」應是出於構圖和印面藝術效果通盤規劃的藝術處理,看似隨意的擊敲,如無駕馭材質機理和用力適度的能力反而會功虧一簣,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無把握時濫用。

Ⅲ 篆刻的基本技法,請詳細說明一下唉!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學習篆刻,首先要准備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需要注意的是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筆畫均勻、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系。對印面文字筆劃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劃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統一。三字印分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時候,可根據印面的大小,改變字體的形狀,使空間顯得相對協調。四字印分為:順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長一個字,另外三個字響應縮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長兩邊的字,中間的字要縮小。要做到均勻,恰當、得體。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一般以筆劃繁者不覺其繁,筆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手法為主。
寫印稿
寫印稿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書法不好的,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進行描摹。以「印」字為例,描的時候要用鉛筆,依著印字的輪廓邊緣描下來(注意:小的細節千萬不能漏掉)。然後,依著「印」字的輪廓塗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按順序把「印」字塗抹好。然後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兩種: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備一張透明的拷貝紙,然後把拷貝紙覆蓋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著印石的邊緣在紙上壓出痕跡,接下來在壓痕范圍內、用濃墨寫下要刻的印稿,之後把印稿晾乾;然後把墨跡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過來覆蓋在印面上,用毛筆蘸些清水塗抹在拷貝紙上,再用干凈的宣紙或手紙吸干多餘的水分;之後,在印稿上覆蓋上一張宣紙,用指甲蓋兒在毛邊紙上輕輕的用力均勻地刮幾遍,完畢後把宣紙和拷貝紙取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均勻地描以下。初學篆刻時,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寫印稿。
2、反寫法的具體方法是,先將印稿寫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上,然後把拷貝紙翻轉過來,用印石壓著,上面放一個鏡子,依照反寫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筆臨摹一遍,力求寫得與原稿接近,然後對著鏡子比較印稿,對不足之處作適當的修改。
直線練習
學會了基本的章法和寫印稿之後,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刻直線來練習。拿一塊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墊上砂紙,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兩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頂面,在砂紙上摩擦,因為從市場上買來的石料都含有蠟,需要將其磨掉,否則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時候,只能單向摩擦,不能來回磨),磨平後,拿起來看是否平整;如果還不能確認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進行比對,看是否平穩。然後,用毛筆在石料上畫直線(直線比較簡單,直接畫在印面上即可),畫的時候要沿著石料左側邊緣畫一條,然後轉一個方向,還是在左側的邊緣畫線,這樣畫出第一個大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第二個,第三個,按照同樣的方法,畫出許多個正方形,把印面充滿,然後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緊。(切記:初學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傷著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刻了,刻的方法有兩種(握拳式切刀法和執筆式沖刀法。)
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握成拳狀,把刀桿捏在掌心,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向下,向外,刀桿向外傾斜,由外點入刀。刻一點起來,再刻下,再起來。一點點向前推進。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章,這種方法通常用來刻巨型印章或質地堅硬石材。
執筆式沖刀的方法是:中指要頂住刻刀的側面,離刀刃約1厘米處,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桿,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度,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沖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側邊緣向前沖。運刀的方式是由右側向左側。石材可以不停的轉動方向。這種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用執筆式沖刀法進行直線的練習刻印時,無名指要頂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側邊緣向前沖,一直都要由右側向左側運刀,刻完一筆,就可以轉動印章,刻下一筆。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較容易把把直線刻直,刻下來的石屑要用無名指輕輕抹掉,切記不能用嘴吹,以免影響健康。用這種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的直線都刻好。然後檢查角落裡是否刻干凈了。如果沒有再作以修整,最後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凈。這樣一方練習印就刻好了,接下來就要鈐蓋了,方法是:找一張宣紙,下面墊上一摞紙或一本書,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輕輕地多沾幾下,爭取每個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線印蓋上去。蓋的時候,用力要勻,要穩,用力向下壓。
刻白文印
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紅色,文字呈白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拿一個剛才寫好的印面,以單字「印」字為例,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刻白文印,我們用切刀法,刻單字印,首先刻直線,從「印」字最上邊一筆橫劃入刀,切下一點,起刀,再向下切一點,由點連成線,把筆畫內的印材刻掉,在拐彎的時候,由小點切入,並轉動石頭,刻完一刀後,換一個方向,第一刀是由內側向外側運刀,每個拐彎處和起筆處,都要用刀小心刻掉。用同樣的方法,刻掉這條線的另一邊。遇到拐彎處和細小的部分,要小心的刻掉。起筆處不要出現丁頭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時候,刻刀刀口沿著印文的內側向里刻,把印文的筆畫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學刻白文的時候可以適當留一點量,以免刻得太多無法彌補,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個字刻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頭時用的較多,最常用的還是沖刀法)。刻完之後,用鏡子比對以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濃墨,塗於印面上,沒有授刀的地方是黑色的,刻過的地方是白色的。對於有不滿意之處,可略做修改。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這樣,一方白文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
朱文印是是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紅色,也叫陽文印。以「修庵」為例,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講過的章法和如何寫印稿的方法,比照著原稿將「修庵」兩字,直接寫在印面上。首先要把邊框描出來,描的時候,要用毛筆的右側邊緣貼住印章的左側。把四邊描好。然後用鉛筆把印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從右向左寫。由於「庵」字比較密,並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疏密關系,寫修的時候要注意和「庵」字的相互協調關系。「修」字最上面一橫和最下面一橫,一定要和「庵」字同樣位置的橫劃在一條水平線上。字與字之間的比例要恰當,得體,寫好後,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內部的空白處入刀,刀慢慢的由右向左推進,如遇到推進困難,可微微晃動刀桿,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外的多餘部分,依照寫印稿時的筆畫順序,遵循從上到下,由右至左的原則,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筆快要結束時,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筆畫連接處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積空白的時候,注意要刻的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時候,鈐蓋出多餘的點。按照同樣的方法,把「修」字也刻好,由於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後,要做殘破處理,首先要用刀,在筆畫的密集處,把筆畫刻斷一點,隨後,就是用刀桿敲擊印面。首先從四個角敲起,然後,再敲擊印中筆畫和邊框,平行或者重復的部分。這樣人為的造成印章圖案及邊角等處類似自然磕碰的痕跡。有一種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後,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凈。
刻肖形印
肖形因印一般以畫像石的風格為主,所以從畫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隨意靈活為主。不要求每一點都很精緻,但印面上的圖畫,一定要顯得和諧、生動。以「倒騎毛驢」為例。先准備一幅圖樣,根據上面講過的寫印稿的方法,把它寫在磨好的石面上。在這里,選擇根據圖樣,直接畫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畫出邊框,接著用鉛筆構出圖象的輪廓,先在印面的空白處,畫幾點,當作地面。然後再依著圖樣,勾勒出「倒騎毛驢」的輪廓,然後用毛筆把輪廓描黑。寫完印稿後,我們用刻朱文印的方法,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開始刻起,把白色部分刻掉。然後,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入刀,因為頭部是橢圓形的,所以用刀依著橢圓的輪廓慢慢向前推進,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到弧線處,要微微轉動章料。然後小心的刻出弧線刻動物的腿部和刻直線的方法是一樣的。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動物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膽的刻掉,不要留下多餘的殘點。刻完之後,也要做殘破處理,方能顯出古樸的風格,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
刻邊款
一方印科好之後,有時需要刻上邊款。邊款是指刻在印石的側面或印石頂部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項重要內容,刻邊款所用刀法和刻印一樣。邊款文字都是正著寫的漢字,字體一般用行楷小字。寫印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筆直接寫在印石上,注意:不論在印章的哪一側面寫,都要從右面開始,結束與左面。以「丙戌冬末,士乾刻於雲水齋」為例,用執筆式沖刀法刻,但是刀刃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筆畫的具體刻法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刻 「點」的時候,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 「橫」的時候,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橫畫收筆的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右刀角向左略微彎曲一按即可。刻筆畫「豎」的時候,先將右刀角鍥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筆畫「撇」的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刻豎勾的時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劃,在最末處,刀尖想下按下。壓出上勾的效果。刻橫折彎勾的時候,要分解成幾部分完成。先刻橫,再刻豎,再刻一橫化,共同完成橫折彎勾。行楷中很少有「捺」這個筆畫,邊款中的筆畫「捺」多用長點代替。刻邊款的時候,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按照這樣的方法,依次把這些字都刻好,用牙刷刷掉石屑。
印章的養護
刻好的印章如果長時間不用,我們就要用毛筆沾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幾個面都刷以下,然後放到特製的盒子里保存,這樣會防止印章產生裂紋。

Ⅳ 《篆刻》需要用哪些工具

學習篆刻,必須具備一定的工具、材料及工具書,否則就無法進行:為此。我們首先談學習篆刻所必備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

1.刻刀

刻刀是篆刻最主要的工具。由於印章材料的質地不同,使用的刻刀也各異,有的要用平口刀.有的要用斜口刀,還有的要用單頭刀、雙頭刀等等一作為篆刻藝術的主要取材是石章.故通常採用的是單頭平口式刻刀二

單頭平口刻刀簡稱平口刀:市場上有專門的規格.分大、中、小三種,

印規是鈐印時使用的輔助工具。印規猶如木工的」角尺」,內角為正90度鈐印時,將印規放在需鈐印的位置上然後將印緊靠內角按下,把印取起時,印規不可移動,如果所鈐的印不清楚.可以倚印規重鈐第二次或第三次,以求得印文的完整初學者鈐印,常常不易鈐正或鈐出的印清晰度小夠。使用印規就可以克服上述的弊病印規以金屬材料製成的較好.閨為金屬分量較重.不易移動一印規一般內角邊長4公分左右,厚約0.8公分左有鈐印熟練後,便可不用印規了。

11.印筋

印筋.淵拌印泥之用:印泥經常使川後.會導致印油於潤不勻,影響鈐印的質量此時需用印筋加以調拌這樣不僅可以使印油潤勻,而且還可以使印泥中的植物纖維得到保護。印筋有出售,亦可自製。自製取骨或竹,稍加削磨加工。

Ⅳ 篆刻知識一:什麼叫篆刻刀法

刀法是篆刻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段。元代以前印章多為鑄造。即使需假刀刻的玉、牙、骨等印章材料,也因硬度較高,需要藉助於琢磨器械。
用刀刻制印章,是隨著印章與書畫藝術結合,藝術印章需要量驟增,井發現軟質石料成為印章主要材料後,制印才逐漸形成以刻為主。篆刻刀法也隨之成為人們有意識追求的篆刻技法。經過幾代篆刻家的探索,被總結為14種刀法(一說為13種)。
執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Ⅵ 篆刻的詳細步驟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篆刻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篆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此我們將以石材為例,通過刻朱文印、白文印、刻邊款及拓邊款來給大家講講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二.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三.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驟一
章法的籌布: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制;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制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制,刀法可分切刀與沖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型大小、刻制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准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凈,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撞。

Ⅶ 刻刀怎麼

是刻石頭的刀吧,用一手拿穩石頭,另一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著刀、其它的指頭也拿穩石頭……
自己怎麼得勁兒,就怎麼拿刀具。
注意慢慢用力,小心哦,不要劃傷自己

Ⅷ 篆刻如何執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執刀有下面幾種方法:
1、執筆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桿,無名指抵刀後。運刀方向是自右向左,或刀桿可略向右傾斜,以看清運刀變化。執筆式執刀法需要具備較強的能力,但能敏銳細膩地處理細微之處。
2、捏拳式
是五指緊聚捏拳樣將刀握於手中,全從腕肘之力運刀,運刀方向是自上而下,迎面向里,刀桿也略向後傾斜。一般說,捏拳式執刀法易發出,但對運刀細微變化較難體現。
3、摑刀式
用手緊握刀干,五指外裹而向內用力,刀鋒內斜,如握拳狀,刻時自前方向懷內刻,這叫做「全摑式」。
另一種是「低摑式」,以食、中、無名、小指握住刀干,大拇指與四指相對,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實更大,刻起印來,當然就更方便。這種執刀的方式,適於刻大印和氣派磅礴的寫意印,但不適於刻小印或是精細的印,齊白石先生便是用此方式執刀刻印。
4、拽刀式
與寫字執筆方式相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對,撮住刀干,以無名指抵著中指,小指抵著無名指,刻印時的方向與摑刀式相同,自前方向內刻。無名指在刻制時可以緊貼印石邊緣,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貫注於刀鋒。而小指則可於每一筆刻劃就後,將石粉掃於已刻的空隙間,這樣,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跡黑白分明。
這種方式適用於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為指與腕的力量在這種執刀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發揮,所以,古人便把雙鉤是的執刀法列為刻印執刀的不二法門,歷代篆刻法採用這種執刀式的人最多,浙皖兩派多用此法,近代印壇巨擘吳昌碩先生也是用此執刀刻印。
5、推刀式
和執硬筆(原子筆、鋼筆)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懷內的方式向前推出,這叫做直推式;如果橫推,就叫做平推式。
這種執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筆畫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細的印也可以,所以採用的人很多,自硬筆流行以來,用這種方式刻印的人越來越多了。趙之謙刻印用直推法,黃牧甫刻印用平推法,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尤其是邊款,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一般來說,初學宜用執筆式執刀法,它將指力、腕力合用,能較易掌握控制線條的變化。也便於在摹印臨刻時較細膩准確地表現線條效果。捏拳式雖容易發力運刀,但作為初學者暫還難以准確地掌握控制,印文線條的欺負轉折的微妙變化也較難表達。待經過一段學習,學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不必拘於一法。總之,「刀法者,運刀之法,宜心手相應,自各得其妙」。
左手持石。右手執刀,其相應的關系一般以石應刀,即右手執刀固定不變,左手持石不斷地轉動調換以就刀勢,順應中刻就的線條點劃脈絡清晰,氣息呼應。反之,以刀順石其刻線既零落,不規范,又缺乏銜接與連貫。因此,強調初學者要注意「轉印以迎手」。《篆刻針度》說:「刀有順逆,手但能順鋒切下,不可逆轉,若欲逆時,須轉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順。若順逆紊施,不分向背,是刀法多殊而陰陽亂關。」

Ⅸ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閱讀全文

與篆刻刻刀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1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1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3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
三星顯示器感應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8
吸入硝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618
如何撩帥哥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768
小型投資者最佳方法 瀏覽:500
國內羅西尼自動手錶如何調試方法 瀏覽:786
裝修支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747
經常愛放屁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嗎 瀏覽:781
浙江應變測量系統方法指南 瀏覽:172
簡單的折紙信封的方法 瀏覽:678
可暖使用方法 瀏覽:444
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瀏覽:85
雙母音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0
素麻花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66
旅遊失溫的解決方法 瀏覽: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