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史記刻畫人物常用的方法

史記刻畫人物常用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6 01:44:38

⑴ 《史記》在描寫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一、善於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即通過許多緊張的斗爭場面,把人物推到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現各自的性格特徵.
二、善於用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性格.經過作者選擇提煉的典型細節,往往最能體現人物風神和個性.
三、「互見法」來描寫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徵
四、通過外貌、神情描寫,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視性;通過對話和富有個性的語言揭示人物性格

⑵ 《史記》在描寫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1.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2. 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

  3. 互見法的運用。

  4. 運用比較法,在交錯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5. 個性化的語言,更顯人物風姿。

  6. 對人物合理評價,選擇材料精心細致,素材的取捨為人物描寫服務。

⑶ 舉例說明《史記》中塑造人物形象是運用到的藝術性手法

運用方法如下:

1、注重語言,細節描寫

2、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3、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沖突

《史記》人物形象,塑造,藝術手法,語言細節描寫;對比映襯;個性化矛盾沖突。

舉例如下:

1、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里,司馬遷用了許多細節語言來刻劃人物,這些語言很具有個性。例如項羽見到秦始皇南巡時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劉邦道歉時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足見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劉邦觀秦始皇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話說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寫出他雖氣象不凡,但寬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鴻門宴上召項庄舞劍刺沛公時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後來當劉邦脫逃時又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了他老謀深算的性格。

2、對比映襯,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刻劃人物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有時將正反面的人物映襯,使真善美在假丑惡的對比下顯得更加鮮明突出。有時將不同氣派作風的兩類人物對比,如綠葉扶持紅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鮮艷奪目。《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描寫李廣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3、在《史記》中,司馬遷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歷史的運動也就溶化在這些故事情節之中了。矛盾沖突是構成故事的基礎,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沒有矛盾沖突,人物就沒有活動的舞台,性格也就無由表現。

《史記》塑造人物的經驗之一,就是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沖突,通過一些緊張激烈的斗爭場面,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沖突之中,表現他們膽識的高低,品德的優劣,靈魂的聖潔與骯臟,即表現他們各身的性格特徵。

(3)史記刻畫人物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史記(司馬遷著紀傳體歷史著作):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⑷ 論述史記人物性格刻畫的經典手法

1.司馬遷寫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非常精巧。《史記》寫人是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主要的經歷和性格特徵,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如《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起義、寫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現一代開國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詐、殘忍、無賴的一面,則在其它人物的傳記中表現。「互見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鮮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個側面的性格特點,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傳記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時寫出其性格的復雜性。如《李將軍列傳》中選取四個戰役構成全文的骨架,從不同側面描述李廣的性格和遭際,四個戰役寫出了李廣的主要性格特徵。



二.人物之間的對比襯托。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中,年輕氣盛、好勇鬥狠的項羽,與世故老成的劉邦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待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言談舉止都不相同。兩個人都見過秦始皇,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的率直鹵莽,劉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見。

三.在特定的環境和場面中凸現人物特點。如《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中項羽的優柔寡斷,范增的陰鷙遠見,劉邦的智詐狡猾,都在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鮮明的表現。

四.出色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如《李將軍列傳》中殺霸陵尉的細節,令人看到李廣於機智勇猛之外,還有負能使氣的一面。《史記》中也有以簡單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特徵之處,它通過人物獨白、語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五.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可以想見項羽的強悍鹵直;「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猾。

解題指導

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刻畫手法的分析是一個類型的題目,考生應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總結教材會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可以按照專題的方式來進行復習。把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刻畫技巧進行一下匯總。這樣不僅可以方便記憶,而且即便考場上記不清原文表述,也可以自己重新分析一遍,不至於丟分。

上面所講的四個方面中,有的方面是在所有敘事寫人類作品中都不可避免會用到的。比如給定一個場面,進行烘托或者突出;比如對主要表現方式的選擇,是動作描寫,還是語言、心理描寫更為突出;又比如對細節的刻畫等等。大家都可以進行一下對比和總結,比如在《聊齋志異》中用到的人物刻畫方法有哪些等等。

⑸ 《史記》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一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寫為主的文章當中,正面描寫是絕對的重頭戲,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點,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大都是通過正面描寫表現出來的。但僅有正面描寫還遠遠不夠,側面描寫的烘托再加上特寫的濃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來。在《史記》當中,司馬遷就是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結合起來,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

俗話說:「患難之中見真情。」因為人的本性只有在諸如患難的尖銳的矛盾沖突之中才能毫無保留,表現的透徹,表現的淋漓盡致。司馬遷生動具體的寫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再現出緊張多變的場面,人物置身於其中,將各自的個性發揮到了極致。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作者選擇表面平靜,實際殺機四伏的鴻門場面,讓眾多人物在明爭暗鬥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出了各自鮮明的個性。劉邦的圓滑奸詐,項羽的率直寡謀,張良的深謀從容,范增的偏狹與急躁,樊噲的粗獷豪放,項伯的善良與愚昧,傳神盡相,如在眼前。

⑹ 《史記》是怎樣通過語言描寫人物性格的

如下:
①以獨創的「互見法」記寫人物的主要經歷和重要特徵。
這是《史記》寫人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主要的經歷和性格特徵,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 以寫劉邦為例。《高祖本紀》自然以寫劉邦為主。寫其起義、戰斗、開國的經歷,寫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後仁愛保民、穩固政權的政績等等,顯然都是正面的描寫。畢竟劉邦是本朝的開國帝王。劉邦性格中狡詐、陰刻、殘忍、無賴的一面,司馬遷並不放過,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傳記如《項羽本紀》、《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中毫不客氣地如實寫來。如在《項羽本紀》。不僅通過范曾之口寫劉邦「貪於財貨,好美姬」,更著重寫劉邦的無情和無賴:

(楚軍)圍漢五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 ‛於是遂得脫。…… (楚漢在廣武對峙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蕭相國世家》還寫了劉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陰侯列傳》記敘他不斷以陰謀手段削奪韓信兵權,以及誅殺功臣的陰刻殘忍。通過本傳和其他人物傳記的補充描敘,劉邦完整的經歷及其多側面的性格特徵就充分表現出來。
《史記》「互見法」的使用,既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鮮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個側面的性格特點,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但《史記》令人贊嘆的是:在非「互見」的情況下,即在同一篇傳記里,也做到了這種對人物性格的多側面刻畫,如《項羽本紀》。記中寫項羽,既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領天下英雄興兵滅秦;又有兒女情長,如與虞姬悲歌死別;既義重如山,如與部下同甘共苦,財物分享;又吝嗇小氣,如刻好的官印卻遲遲不發給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時果敢決斷,如殺宋義而自立,有時又優柔寡斷,如鴻門宴上不忍殺掉劉邦。總之,經過司馬遷精心選材,通過多種材料詳略互異的穿插描述,在一篇傳記里就使項羽這個人物豐滿生動,個性鮮明。
②善於使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重要人物之間的對比,對比之下,相互映襯。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間形成的烘托性的對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例如在 《項羽本紀》和 《高祖本紀》中,年輕氣盛、好勇鬥狠的項羽,與世故老成、狡詐機智的劉邦形成鮮明對比,對待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言談舉止都不相同:兩個人都見過秦始皇,都說過一句意願相同的話,只是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的率直鹵莽,劉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見。兩個人先後都入駐秦都咸陽,劉邦聽從張良、樊噲的謀議,不入秦宮室,封存其資財府庫,與地方父老約法三章,約束兵士,秋毫無犯。項羽則屠殺燒掠,得其財寶、美女而東歸。有人勸說項羽稱霸關中,項羽不聽,卻因人家嘲笑他「沐猴而冠」而殺之。這樣,劉邦的深謀遠慮,項羽的識見短淺,便刻畫而出。
又如《平原君列傳》的趙公子趙勝,《信陵君列傳》的魏公子無忌,都是戰國時期喜好延攬賓客的名公子,但是他們對待士的態度卻很不一樣。無忌「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趙勝雖然也「喜賓客,卻並不能做到徹底的謙下恭敬。無忌可以為得到「夷門監者」而親自駕車騎恭迎,趙勝有時卻「愛色而賤士。」無忌為了解救趙國危難,矯命奪取兵權而救趙,因此滯留趙國多年。其間,無忌得以與久聞大名的趙國處士毛公、薛公交遊,趙勝聽得此事後卻頗有微詞,以為無忌「妄從博徒、賣漿者游,」也是一個「妄人。」這樣的對比敘寫,使同類人物的不同性格昭然呈現。
除了重要人物之間的對比之外,《史記》還往往描寫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對主要人物的比襯。如《項羽本紀》中老謀深算而堅忍的范增之與簡單直率又鹵莽的項羽,《高祖本紀》中經常從容不迫的張良之與時時窘迫棲皇的劉邦之間。《孔子世家》中的隱者長沮、桀溺、接輿之與熱心救世的孔子之間等等。
③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沖突之中加以塑造。
這是司馬遷寫人藝術的又一重要方法。《項羽本紀》的「鴻門宴」,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字。宴會之前,項羽得知劉邦要稱王關中的消息,大怒,急欲進兵剿滅。當時,劉邦僅有兵將十萬,而項羽卻擁兵四十萬,情勢十分緊急。項羽的叔父項伯,因與張良交好,深夜前來勸張良逃走。張良迅速告知劉邦,劉邦隨即召見並收買了項伯,請項伯代為轉達自己不敢稱王之意。並聽從項、張二人的建議,決定到項羽軍中表明「心跡」。暗藏殺機的「鴻門宴」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參加宴會的雙方,一方是暴躁耿直的項羽和陰鷙刻深的范增,以及無所知悉的項庄和充當和事老的項伯;一方是奸詐圓滑的劉邦和老謀深算的張良,還有貌似鹵莽卻頗有機算的樊噲。一方擁兵自重,一方勢單力孤。這樣,「鴻門宴」就成為一場鬥力與鬥智的激烈角逐。劉邦一方想要勝利,就必須轉鬥力為鬥智,化不利為有利。這場交鋒,劉邦一方雖處於明顯劣勢,而每個人都頭腦清醒,團結一致;項羽一方雖處於明顯優勢,卻是除范增外,都糊塗懵懂,心思各異。
就在如此危險、微妙的情勢下,司馬遷充分展示出各自的性格。開始,項羽劍拔弩張,,氣勢奪人,而劉邦戰戰兢兢,卑言恭行,加之以項伯的調和,終於取得了項羽的信任。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范增屢次暗示,讓項羽殺掉劉邦,令劉邦一方心驚膽戰。而項羽卻滿腹婦人之仁,下不了決心,劉邦暫時免除了危險。范增一計不成,再施一計,叫項庄舞劍助酒,伺機殺死劉邦。形勢急迫,張良趕快去叫樊噲進來,使千鈞一發的局勢得以緩解。最終使劉邦借機逃脫。在這場力與智的較量中,項羽的優柔寡斷,范增的陰鷙遠見,劉邦的智詐狡猾,張良的善於謀劃,樊噲的勇猛機智,以及項伯的溫和憨愚等等,都在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鮮明的表現。
④善用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深入刻畫人物性格。
司馬遷寫人物,除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外,還以富於表現力的細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徵。好的細節描寫,對傳達人物性格的某些本質特徵,能夠起到點睛傳神的作用。如《酷吏列傳》寫張湯訊鼠的細節,表現出張湯從小就熟悉治獄,具備殘忍的特性。
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而鼠盜肉。其父怒,笞湯。湯掘窟,得盜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這個細節,表現出張湯從小就熟悉治獄,熏陶出一種殘忍的特性。
《史記》也有以簡單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特徵之處。它或是通過人物獨白,或是以他人的語言,或是由作者直接點撥,披露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呂太後本紀》: 七月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後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後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強曰:「帝毋(無)壯子,太後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後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強計,太後說,其哭乃哀。
⑤善於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史記》許多篇章中的人物語言描寫,都能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神情風貌。「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可以想見項羽的強悍鹵直;「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詐;「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陳涉世家》),質朴無忌,傳達出鄉民初見王宮的艷羨和驚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張丞相列傳》),寫周昌口吃,急怒交加的神情,表現他剛直的性格。 《史記》的人物對話,也有不少能夠傳達人物的性格,如:
陸生至,尉佗結箕踞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佗曰:‚……‛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為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復曰:‚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王何乃自比於漢?‛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吾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這一段對話,把尉佗的傲氣和豪氣,陸賈的不卑不亢和使臣氣節都表現了出來。 總之,<史記>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的刻畫人物形象,呈現其不同的性格側面。

⑺ 《史記》描寫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史記》人物描寫的藝術手法

1)人物置於矛盾沖突的旋渦之中,通過他們各自的行動顯示性格特徵。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是消滅秦帝國後起義軍中兩個集團的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後的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刀光劍影中糾集著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矛盾,項羽集團內部主戰、主和派的斗爭,項羽是這些矛盾的結集點。從項羽對種種矛盾的處置,顯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種種心理因素,而劉邦在這一場面中也顯示了他的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庭辯」一節,田蚡、竇嬰雙方的矛盾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這一矛盾沖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韓安國世故圓滑,既說竇嬰對,又肯定田蚡,將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鄭當時開始說竇嬰有理,後又不敢堅持。筆墨不多,卻勾劃出官僚們的面貌。

2)司馬遷也善於選取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如寫石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通過這一小事,石慶的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躍然紙上。

3)多角度地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對信陵君的刻畫,作者重點寫了他親迎侯生的面,通過侯生毫不謙讓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寫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寫公子從騎者竊罵侯生,寫賓客們的驚訝,就是通過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態度,突出信陵君謙恭下士的性格特點。

4)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成功地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如寫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的出行,項羽在觀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當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場面時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於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無遺。在《張丞相列傳》中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將周昌口吃的樣子寫得惟妙惟肖。

司馬遷在寫人物傳記時,為避免重復,經常使用「互見法」。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種「互見法」不僅避免了重復,對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項羽本紀》中主要突出項羽的喑嗚叱吒、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徵;而與這一主要特徵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則放在別人傳記中補充敘述,既突出主導的性格特徵,又免得顧此失彼,達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閱讀全文

與史記刻畫人物常用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798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3
醋鵝子做醋方法步驟 瀏覽:52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4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1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3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
三星顯示器感應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8
吸入硝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618
如何撩帥哥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768
小型投資者最佳方法 瀏覽:500
國內羅西尼自動手錶如何調試方法 瀏覽:786
裝修支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747
經常愛放屁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嗎 瀏覽:781
浙江應變測量系統方法指南 瀏覽:172
簡單的折紙信封的方法 瀏覽:679
可暖使用方法 瀏覽:444
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