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幼兒發展狀況的評估,要注意哪幾方面
(一)明確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二)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 (三)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平時觀察所獲得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等,是評價的...重要依據。 (四)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准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的比較。 (五)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等。
Ⅱ 嬰幼兒心理評估的方法,都有哪些
嬰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初期。在這一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各個方面都還處在初步形成階段,其主要任務為動作、語言、認知和情緒的發展。作為評估嬰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自然也應該充分反映這一特點。由於嬰幼兒的語言和自我感知能力還處在形成當中,他們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內心體驗,因此,對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測量最好通過父母或者照看者來實施;其測量標准,通常也應該從統計的角度來確立。也就是說,判斷一個嬰兒或者幼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達到大多數嬰幼兒相應年齡段所具有的那種心理發展水平。
人在嬰幼兒期,需要獲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會生活方式;對同輩和成年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這種個人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體驗,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和消極的情緒情感,如喜、怒、哀、樂等;帶領、跟隨同輩人,與他們合作和競爭;對成就有自豪感;從事角色扮演等活動。為此,他們應具備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質,以便能在出生後的1個月內就能對說話聲有反應,對人臉特別注意。
Ⅲ 幼兒健康評價
兒童健康檢查及評價的標准
在我國,危害小兒健康的四種常見病是肺炎、腹瀉、佝僂病和貧血。而營養失衡既是這些疾病的基礎,也是這些疾病發展後的必然後果。部分嬰幼兒由於喂養不當、膳食安排不合理發生營養不良,在此基礎上較易發生各種疾病。通過定期健康檢查既可以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又可以及時發現與營養素缺乏有關的症狀和體征,為診斷營養性疾病提供早期的線索或佐證。
盡管在家庭中家長從各方面,尤其是膳食安排方面為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盡心盡力,而幼兒園也按照兒童保健部門的要求為兒童安排和實施平衡膳食,但效果如何,家長自己是否可以客觀地了解到孩子的健康狀況?這就必須有一個科學、客觀的評定方法。首先要確定觀察及檢測哪些項目,以及如何評定這些項目。
處於生長發育過程中兒童的營養狀況是評價其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兒童所攝食膳食中的營養素及其在體內的代謝利用和消耗兩者之間動態平衡的結果,反映兒童每天所攝食的各種營養素的利用效果,其中所具有的能量與機體的代謝消耗之間是否達到合理的平衡,並是否滿足生長的需要。
在認識及運用兒童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條件下,家長可以觀察和監測兒童一般的保健項目,以利於兒童的順利成長。這些項目通常包括:孩子的身高、體重、口腔及牙齒,觀察其狀況是否與其年齡相稱;觀察並注意到某些症狀、體征所反映出的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線索等。現簡要說明如下。
口腔及牙齒:通常應根據兒童月齡或年齡檢查兒童乳牙及恆牙的情況,包括牙齒數目、牙列、齲齒、異常斑點(氟斑、四環素斑等),以及齒齦、口腔黏膜、舌咽部位有無異常。4~6歲兒童原有20顆乳牙,在6歲前後乳牙逐一在原位按其萌出順序被恆牙(第一磨牙)所替換,6~7歲總牙數可達24顆;但也可能在6~7歲時還沒有開始換牙,都是正常的情況。而要重點關注的是,第一、二乳磨牙有無齲變及發生齲齒,如有變化應及時作出評價及採取保健措施。
要了解小兒進食攝入營養素後,機體吸收、利用、儲存的情況以及在體內的動態平衡,常常要檢測小兒血液、體液以及排泄物等所含有的各種營養素水平及其分解物或其他衍生化學成分。作為小范圍營養研究,有很多項目可以為此提供明確的數據。但作為托幼機構,並不一定要自行設置專人從事這些工作,而可與婦幼保健院、保健所聯系定期進行某個或幾個項目的檢測,也包括膳食成分的檢測。如欲了解膳食成分是否能滿足小兒的需要,作為營養狀況指標之一的貧血是通用的項目。一般只要檢測血紅蛋白即可,而不必檢測有關鐵元素及蛋白質等生化項目。關於貧血,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在海平面人體血紅蛋白含量低於以下數值時即可診斷為貧血:6個月~不滿6歲<110克/升,6~18歲<120克/升,成年男性<130克/升,成年女性<120克/升,妊娠婦女<110克/升。
在評價鋅營養狀況時,血清鋅水平的下降既可能由於真正鋅缺乏產生,也可能由於感染、飢餓及應激反應所引起,因此應該同時檢測血清金屬硫蛋白含量才能作出正確診斷。至於頭發鋅含量,如果能反映小兒鋅營養狀態,那也是過去的情況,因此不宜作為是否加用強化鋅食物或葯品的判斷依據。
其他項目如血鈣、磷、鹼性磷酸酶、血漿蛋白、維生素類負荷試驗以及其他生化項目的檢測,可在醫師指導下按需要有選擇地進行,不必作為評價營養狀況的必備或經常項目。
Ⅳ 幼兒行為評估幼兒行為是否正常的標准主要有什麼
兒童對社會要求和環境的適應程度,關心的是個體是否具備了獨立生活和承擔責任的基本技能;問題行為評估的重點則是兒童有無內化或外化行為問題,行為是否正常。
行為評估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觀察和模擬觀察法、訪談法和行為測量法。由於兒童的某些行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而某些行為只出現在特定的環境中,為對兒童的行為作出全面評價,學校心理學家經常會針對兒童的特定問題,將兒童、父母和教師作為收集信息的不同信息源。
(4)幼兒健康狀態評估的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行為評估中所使用的測量工
1、兒童行為核查表
主要用於篩查兒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問題行為,由父母、教師評定,青少年自我報告和課堂觀察測量構成一個評價系統。父母報告是兒童評價的多元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量表的發展體現了這一思想。
2、兒童行為評價系統
兒童行為多方面狀況的測量工具,包括兒童自我報告量表、父母評定量表、教師評定量表和學生觀察系統。旨在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對兒童的行為作出全面評價。
Ⅳ 健康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
一,健康史的採集(一)常見問題:1.記憶不確切;2.反應遲鈍,表述不清;3.主訴與症狀不符;隱瞞症狀.※(二)採集技巧: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注意選擇合適的環境和距離3,對含糊不清,存在疑問或矛盾的內容仔細核實4,對記憶功能障礙或語言表達障礙的老年人求助家屬或照顧者5,採集過程中注意非語言溝通6,注意詢問順序,保持耐心.(三)採集內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一般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民族,職業,籍貫,家庭住址與聯系方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醫療費用的支付方式,入院及記錄日期等;目前和既往的健康狀況,影響健康狀況的有關因素,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認識和反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
二,身體評估 (一)一般原則: 1.注意調節室內溫度,一般要求室溫在22~24℃;2.按照體檢需要選擇合適的體位;3.避免過度疲乏;避免損傷.(二)一般狀況:1.身高2.體重3.智力4.意識狀況.(三)體表:1.皮膚2.頭發3.指甲.(四)頭面部:1.眼睛與視力2.耳與聽力3.鼻與嗅覺4.舌與嗅覺,牙齒.(五)頸部(六)胸部:1.胸廓及肺2.心臟3.乳房.(七)腹部(八)脊柱四肢(九)泌尿生殖(十)神經反射
老年人軀體健康功能狀態評估
(一)功能狀態評估的內容
功能狀態的評估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高級日常生活能力3個層次。
(二)功能狀態評估的方法
1.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人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是老年人自我照顧的日常生活的能力。如衣、穿、住、行、個人衛生等方面,如這一層次功能受限,將影響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
Ⅵ 評價幼兒生長發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評價指標及一些評價法如下:
(一)指數法
指數法利用數學公式,根據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將兩項或多項指標相關聯,轉化成指數進行評價。本方法計算方便,便於普及,所得結果直觀,應用廣泛。常用指數有:
(1)身高體重指數,表示單位身高的體重,體現人體充實度,也反映營養狀況。
(2)身高胸圍指數,反映胸廓發育狀況,藉以反映體型。
(3)身高坐高指數,通過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體軀於和下肢的比例關系,反映體型特點。可根據該指數大小,將個體的體型分為長軀型、中軀型和短軀型。
(4)BMI指數(bodymassindex,BMI,體重kg/身高m2),又稱體重指數。近年來受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認為它不僅能較敏感地反映身體的充實度和體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響較小,與皮脂厚度、上臂圍等反映體脂累積程度指標的相關性也高。我國已建立的「學齡兒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別一年齡別篩查標准」,是BMI在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具體應用。l8歲時該指數≥24和≥28,可分別篩查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數和背肌力指數:均利用肌力與體重的密切關系,藉助單位體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體重的影響,分別顯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標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數:分別利用肺活量和體重、身高的密切關系,利用單位體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確切反映機體肺通氣能力的大小。
由於身體指數存在顯著的種族、域鄉、性別、年齡和身高等差異,應結合專業知識應用,注意克服指數的機械性弱點。制定和應用評價標准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不能忽視身高因素。同性別、年齡而身高不同的兒童,身材高大而粗壯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樣被評價為「體型勻稱」。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齡別身高標准,先篩出那些生長發育遲滯者。
②充分注意指數(尤其源自體格指標者)鮮明的種族、地區差異。
③大多數指數呈非正態分布。因此,最好依據百分位數法先將指數分若乾等級,確定其等級含義。
(二)等級評價法
等級評價法是離差法(用於評價個體、群體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現狀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它利用標准差與均值的位置遠近,劃分等級。評價時將個體該發育指標的實測值與同年齡、同性別相應指標的發育標准比較,以確定發育等級。 一般生長發育評價中,身高和體重是最常用的指標。個體的身高、體重值在判定標准均值±2個標准差范圍內(約占兒童總數的95%)均可視為正常。但在均值±2個標准差外的兒童少年,不能據此定為異常;需定期連續觀察,結合其他檢查,慎重做出結論。個體的體重有升有降,易受內外環境影響。若兒童體重連續數月下降,則應先排除疾病再評價營養狀況。
等級評價法亦可用於集體兒童的發育評價,稱「等級百分數法」。醫'學教育網|整理評價時先將兩個班或兩所學校所有學生的測量資料,分別按不同發育指標,採用統一標准,對照相應的等級評價標准,確定各個體的等級。然後,分別統計每項指標中各發育等級的人數占各班、各校整體的百分數(%)。由此,可通過分析兩班間、兩校間在該指標上發育「好」或「差」的等級百分數的高低,比較其發育狀況。
等級評價法的優點是方法簡單,易掌握,可較准確、直觀地了解個體兒童的發育水平高低。評價集體兒童時,所得結論不受兩群體內部成員性別、年齡等差異限制。這是因為盡管兩群體的成員組成不同,但評價時各個體都是按該指標各自的年齡、性別評價標准進行的;換言之,群體的等級百分數建立在個體等級評價的基礎之上。等級評價法的不足之處是只能對單項指標進行評價,無法准確判斷發育勻稱度,而且其變化趨勢在動態觀察中不夠直觀。
Ⅶ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評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評估的主要方法有談話法,觀察法和人格測驗法。
三歲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時候。這時教的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做人及做事的原則、自理能力的培養。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隱患將隨終生。
學前教育會為將來的課堂學習打基礎。學前教育就是為了將來孩子九年義務教育做一個基礎。讓孩子有如課堂教育一些坐息時間及生活有規律及集體意識,這是單一的家庭教育所無法給予的。學前教育包括交際、情感、求知諸多內容。
(7)幼兒健康狀態評估的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介紹如下:
有很多人會以成人的意識來看待學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卻沒看到隱性的內容。學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為主。而是以全面培養孩子性格及行為習慣為主的。
有些可以說是受益終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識。交往力是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學前教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
Ⅷ 試論述幼兒園健康教育評價的方法
幼兒園健康教育中常用的組織方法: 1、動作與行為練習:反復練習—>習慣 2、講解演示 3、情景表演 4、討論評價:問題—>意見—>結論 5、感知體驗
Ⅸ 身幼兒身高體重營養評價方法
(一)按體重評估
體重反映小兒身體的總重量,表示身體的大小。年齡別體重,即由年齡看體重的大小,這一指標下降可反映小兒長期或近期存在的營養不良問題,也是我們目前最常用的反映小兒營養不良的體格測量指標。
小兒的年齡別體重如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中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為低體重。這里的中位數是指參照人群假如為1000人,將這1000人的體重從小到大進行排列,然後再把他們分成100等份,而對應於50%位的數值即為中位數。標准差是指在這一參照人群中,體重大小不一,其值的分散程度。例如,根據我國9市城區正常小兒體格發育指標的參考標准,6個月大的男小兒體重的中位數是8.39千克,標准差為0.94千克。這個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即8.39-2×0.94=6.51千克,也就是說,凡是6個月大的男孩體重小於6.51千克的,這就是低體重的小兒。
但年齡別標准體重指標所反映的小兒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還可能包括著現時和長期環境中的兩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使用年齡別體重標准對小兒現時營養的評價還混雜著長期環境因素的作用。
(二)按身高評估
身高反映著小兒的線性生長狀況,因此,小兒年齡別身高偏低則表明某些小兒存在著長期的、累積的健康問題和營養不良問題。小兒的年齡別身高如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參考人群值中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為生長遲緩。生長遲緩主要反映慢性長期營養不良。例如,根據我國9市城區正常小兒體格發育指標參考標准,6個月大的男小兒身高的中位數是68.6厘米,標准差為2.6厘米。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68.6-2×2.6=63.4厘米,即假如一個6個月大的男小兒身高低於63.4厘米,那他就被認為是生長遲緩兒。
(三)按體重和身高評估
根據小兒身高和體重的雙重生長參考值,求出身高別體重值,可反映小兒近期的急性營養不良問題。評價方法為:以同等身高下體重的第50百分位數,即為中位數為該身高的標准體重。標准體重為100%,±10%為正常,低於標准體重90%為營養不良。營養不良還可分為輕度(<90%)、中度(<80%)、重度(<70%)和極重度(<60%)。例如,根據我國9市城區正常小兒體格發育指標參考標准,75厘米高的男小兒其標准體重為9.33千克,那麼其±10%的范圍是:9.33±9.33×10%,即8.40千克~10.26千克。所有低於8.40千克的小兒均為營養不良症患兒。其中低於8.40千克,也就是低於標准體重90%的為輕度;低於80%的為中度等等。
採用身高別體重指標,可在同等身高的小兒中比較體重的大小,這樣能消除發育水平、遺傳和種族因素等造成的身材發育不同影響,同時也可更充分地反映小兒現時的營養狀況。
(四)按中上臀圍和皮脂厚度評估
小兒臂圍包括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膚厚度。經研究證明,小兒中上臂圍在1歲以下增加迅速,1~5歲間增加1~2厘米。因此,在不能用秤稱體重和量身長的地區,評定小兒營養是否良好,也可用測量上臂圍的辦法來測定。其標準是:1~5歲小兒臂圍超過13.5厘米為營養良好,12.5~13.5厘米為營養中等,而低於12.5厘米為營養不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的標準是:當採用中位數百分比時,上臂圍值大於中位數的85%為正常,85%~76%為營養不良(其中85%~80%為輕度,80%~76%為中度,<76%為嚴重營養不良)。
另外,皮脂厚度也是衡量小兒營養狀況及肥胖度的良好指標,而且可直觀地表示近期的營養狀況。用這一方法衡量,目前醫生大多選用小兒上臂肱三頭肌處進行測量,因為該處便於裸露,測量也方便。其次是肩胛下角處。皮脂厚度的正常范圍是中位數加減一個標准差,超過該標准可視為肥胖或消瘦。
(五)按指數評估
指數法是一種根據小兒身體各部分之間有一定比例,再用數學公式將幾項有關小兒體格生長的指數聯系起來再判斷生長、營養狀況、體型、體質的方法。這是一種綜合評估,在兒童保健工作中,保健醫生會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不同的指數對小兒進行評估,而常用的指數,即是Kaup指數。Kaup指數一體重(千克)/身長(米)2,它是將身長(高)的平方設想為小兒的體積,它既反映一定體積的重量,又反映機體組織的密度。因此是評估嬰幼兒營養狀況一個較好的指標。一般情況下,指數定為<12為營養不良,12~13.5為偏瘦,13.5~18為正常,18~20為營養優良,>20為肥胖。例如,一個3歲男小兒體重10千克,身高94厘米,即為0.94米,其Kaup指數即為10÷0.942=11.32,這個小兒屬於營養不良
同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