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見中成葯的送服方法
常見中成葯的送服方法
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用白開水送服葯,其實白開水不是唯一服葯的介質,並且還有一些葯物是不適合用白開水送服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常見中成葯的送服方法,歡迎閱讀。
白蘿卜汁+二陳丸
專家解析:二陳丸是由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葯配伍組成的方劑,具有除濕化痰、調氣和胃等功能,臨床上常用二陳丸治療因痰濕困脾所引起的胃氣不舒、咳嗽痰盛、惡心嘔吐等症。而白蘿卜具有降氣止嘔、化痰止咳、消積化滯、生津止渴、補中安臟等功效。用白蘿卜汁送服治療氣郁頭痛、肺熱痰多、食積不化的中成葯效果更佳。
芹菜汁+六味地黃丸
專家解析:六味地黃丸是滋補腎陰的基礎方劑,具有增強免疫、抗衰老、抗疲勞、抗低溫、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改善腎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及較強的強壯作用。芹菜性寒、味甘,能平肝清熱、祛風利濕、熄風降壓。用芹菜汁送服治療高血壓以及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面紅耳赤的中成葯,能起到協同作用。
蜂蜜水+麻仁丸
專家解析:麻仁丸是古今常用的潤下葯,葯性較為緩和。不僅可以刺激腸壁蠕動,有利於排便,還可以潤滑腸壁,阻止大便中的水分被直腸過多地吸收,有利於軟化大便,進而起到減少痔瘡患者排便的痛苦,促進排便的.作用。而蜂蜜性平、味甘,有甘緩益脾、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將水與蜜用100:1的比例配成蜜水,送服用於治療肺燥、肺虛、腸燥便秘等疾病的中成葯,不但能增強其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還可矯正葯味。
米湯+香砂養胃
專家解析:香砂養胃丸具有溫中和胃的效果,用於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的胃痛、痞滿等症。而米是味甘、性溫的,有補氣、養陰、益腸胃、健脾止瀉的作用。將米與水按1∶15比例熬成湯,以此湯送服補氣、養腸胃的中成葯,一能增效,二能減少對胃腸的刺激,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
姜湯+歸脾丸
專家解析:歸脾丸具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效,適用於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種出血等症。而姜是辛溫之物,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葯效的發散,在補血補氣的同時,能夠引導氣血運行,避免因一味補血而產生血液凝滯。
;『貳』 常用中成葯的特殊服用方法
為了避免煎煮的麻煩,很多人選擇了中成葯,卻不知道其實中成葯也是有服法講究的,搭配正確的特殊服法,可以讓葯效更好更快。中葯與西葯有區別,西葯用白開水送服,而中成葯有其特殊因素的配方,故有相當一部分中成葯要用特殊服法來提高療效。倘能按照其服用辦法,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一起來看看中成葯的特殊服用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
根據古醫籍規定,中葯服用時間的選擇,應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葯而後食”的原則進行。也有特殊服葯時間規定的中成葯,或要求選在飯前服用,或要求飯後時服。也有必要時服用的,還有睡前服用的等。
玉屏風膠囊:宜飯前服用,2粒/次 , 3次/日。
生脈膠囊 (紅參、麥冬、五味子):宜飯前服用,不宜喝茶、吃蘿卜。不宜同服與藜蘆、五靈脂等葯。
復方猴頭膠囊 :飯前半小時服,4粒/次 3次/日。
荷丹片:含有番瀉葉,飯前服用,孕婦禁服,便溏者忌服。
胚寶膠囊:宜飯前服用,及油膩食物。
五子衍宗軟膠囊 :宜飯前服用或進食時同服,3粒/次,3次/日,孕婦慎服。
消渴丸:飯前溫水送服,5~10丸/次,2~3次/日,早餐和午餐前服用,晚餐前盡量不服。
知柏地黃丸 :宜空腹或飯前服用
桂枝茯苓膠囊 :飯後服用,經期停服,孕婦忌服。
復方皂礬丸:含西洋參,飯後即服,忌茶水。
宜用淡鹽湯送服
治療腎虧、腎虛等疾病的成葯
如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丸、全鹿丸、知柏地黃丸、海馬巴戟膠囊。
海馬巴戟膠囊:早飯前及臨睡前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3粒/次,2次/日。
採用姜湯送服
治療風寒表病、肺寒、脾胃虛寒等的中成葯。
如藿香正氣軟膠囊、保濟丸、感冒沖劑等,可用姜湯送服。姜有散寒、溫胃、止呃等作用。
用黃酒送服
治療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腰腿肩臂疼痛、氣滯血瘀、中風手足不遂等疾病的成葯 。
如七厘散、腫痛安、雲南白葯、大活絡丹、傷科接骨片等,可用黃酒送服。黃酒有通經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用量因人而定,一般在15~20毫升,以不醉為度。
宜在清晨用白開水送下
用於治療婦科疾病的中成葯。
如逍遙丸。
宜在晚上臨睡前用白開水送下,白天不要服用。
棗仁安神膠囊:睡前服用,5粒/次,1次/日。
舒眠膠囊:晚飯後和臨睡前服用。
蓯蓉通便口服液:睡前或清晨服用,用於老年及產後便秘。
舌下含服
復方丹參滴丸:口服或舌下含服,10丸/次,3次/日,孕婦慎用。
冠心丹參滴丸:舌下含服,10丸/次,3次/日,孕婦慎用。
麝香保心丸:每次1~2丸,一日3次或症狀發作時服。舌下含服偶有麻舌感。
特別要說明的是,患有胃潰瘍、肝炎、腎臟病的病人,一般中成葯還是以白開水送服為好。
『叄』 中成葯應該怎麼服用
中成葯是中葯製成的便於服用和保存的成品葯。有葯丸、葯片、葯水、葯粉、葯膏、葯酒等。
服中成葯要注意:
1.用量。每種葯服多少都是有科學根據的,不能少服,也不宜多服。一般葯物(有毒性的除外)如服後效果不明顯,且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加大劑量。
2.服葯的最佳時間。滋補類葯物宜空腹服用;健胃消食的宜在飯後15分鍾服用;鎮靜安神的以及酒類宜在睡前半小時服用。
3.服法。大丸葯可放口內咀嚼,再用白開水送下;也可割成小方塊,捏成小丸服用;或者將葯丸用水調成糊狀。
20不要亂給孩子吃葯
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間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時間短,吸收排泄快,抵抗力弱,對葯物反應敏感,用葯不當會產生不良反應。
兒童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等,或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醯胺等,能延緩骨骼生長,早產兒長期應用四環素能使骨骼生長停滯。
四環素、皮質激素、維生素A等葯物可增加腦壓或引起腦水腫,皮質激素還可以影響兒童對鈣質的代謝,產生手足抽搐。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多粘黴素等可致使聽力減退,引起耳聾,不會說話的小兒,耳聾後還可導致啞巴。
過量服用氯黴素、四環素、金黴素、新生黴素、氯丙嗪、異煙肼等,可導致中毒性肝炎。
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可引起消化道潰瘍,長期服用氯黴素可引起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磺胺類葯物服用過多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等症。
由此可見,小兒患病切忌亂用葯,特別是副作用較大的葯物,劑量不可過大,用葯時間不會過長,一定要按葯品說明書或遵醫囑服用。
『肆』 中成葯怎麼服用
中成葯越來越多出現在市場上, 中成葯是以中草葯為原料,經制劑加工製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葯製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那怎麼服用呢,不妨和我一起來了解下中成葯的服用 方法 等相關知識,歡迎大家的閱讀!
中成葯的服用方法
實際上,服用中成葯時需要的“水”大致有:熱水、涼水、黃酒、米湯、姜湯、淡鹽水等,如何選用呢?現簡要說明如下。
溫水
溫水具有助陽氣、行經絡的功能,若為虛寒之症(如風寒感冒),應服溫熱之劑,此時就應用溫熱的水送服了;風寒感冒無汗時,最好用溫熱的水服葯,有助發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涼水
涼水具有降火氣的作用。熱證採用清熱之劑,若同時用涼開水送服,則可增加清熱葯的效力。胃火盛或習慣喝涼開水的人,發燒時最好以涼開水服葯,從而解熱降溫,加速葯效。但根據水溫來服葯,也要因人而異,別“矯枉過正”,應先分清個人的體質,對於咽喉腫痛、上火發熱的人,應該服用清熱敗火的葯,如雙黃連片,盡管喝涼開水能解熱,但如果本身脾胃虛寒,反而會造成胃腸不適,影響葯效。
黃酒
黃酒性辛熱,有舒筋活絡、發散風寒等作用,可用於送服治療腰腿、肩臂的疼痛,血寒經閉及產後諸疾與跌打損傷、瘡癰初起等症的中成葯,如活絡丸、追風丸、婦女養血丸與七厘散、雲南白葯等,一般每次用溫熱的黃酒15~20毫升送服。
姜湯
姜湯具有散風寒、暖腸胃、止吐等功用。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兼有脾胃虛寒的中成葯,像藿香正氣片,顯然也有助於葯效的發揮。
鹽湯
鹽湯具有引葯入腎、軟堅散結、清熱涼血之效,補腎葯宜用淡鹽湯送服,如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金鎖固精丸、安腎丸等。用時取食鹽2克,加溫開水半杯攪拌溶化即可。
米湯
米湯具有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葯對胃腸的刺激。故常用於補氣、健脾、利嗝、止渴、利尿及滋補性中成葯。如以小米湯送服香連丸,以大米湯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有時取煮飯之湯汁,不拘濃淡及用量。
藕汁
藕汁具有清熱止血等作用。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頗佳。用時取鮮藕洗凈,切碎,加入涼開水少許搗爛,用紗布包裹擠壓取汁,每次飲半杯,約100毫升即可。
蔥白湯
蔥白湯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的作用,可用於送服風寒感冒沖劑、九味羌活丸、荊防敗毒丸等。用時取新鮮蔥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蘆根湯
蘆根湯以鮮者為佳,具有清熱、生津、止吐、止血作用,對外感風熱或痘疹初起等症尤為相宜。用時取蘆根10~15克,煎湯送服銀翹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大棗湯
大棗湯具有補中益氣、補脾胃與緩和葯性等功用。可用於送服歸脾丸等,一般用大棗5~10枚加水煎湯送服。此外,用竹瀝汁送服治療風熱咳嗽的中成葯,用茶葉汁送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葯也有一定的作用。送服中成葯的用水,中葯店不便保存,故需患者自備。但用量不可太小,也不宜過大,應遵照醫囑使用,才能達到增強葯物療效,減少毒副反應的功效。
中成葯使用誤區
煮沸或用沸水沖服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中成葯均應以溫開水吞服。沸水沖服或是煮沸後服用不但不利於葯效的發揮,而且部分揮發性葯物成分也會因此喪失。另外,滋補品所含的糖酵素和不少營養素很容易在高溫下分解變質。
苦味中成葯加糖
俗話說“良葯苦口利於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療作用,比如有些健胃葯靠苦味來促進消化液分泌,加糖後會降低其刺激作用。同時,葯物的化學成分復雜,其中的蛋白質鞣酸可與糖起化學反應,因此加糖不但影響葯效,還可能危害健康。
盲目與西葯同服
由於中、西葯的物理、化學特性各有不同,合理同用可減少毒副作用,提高效果,但並非所有的中、西葯都能合用,有的合用可能相互干擾,降低效果,甚至發生中毒現象。因此,即使沒有葯物禁忌,也應相隔適當時間服用,以確保安全。
葯效慢不能用於急救
對於各種急性病的急救,人們往往首先想到西葯,而不是中葯。其實中葯不但可以治療急性病,而且可以用於急救。“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等都是古人用於搶救危重病人的良方。現在已根據古方製成療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葯制劑。所以,只要用之得當,中葯也可以治療急性病。
可以長期應用
許多中葯,特別是礦石類中葯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等不良反應,如長期服用龍膽瀉肝丸可致腎損傷等。因此,需要長期服用中葯者,一定要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作主張。
任意加大劑量
有的中成葯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服用時有嚴格的劑量限制,即使是不含毒性成分的葯品,也不可隨意過量服用。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蘆薈和硃砂,其中硃砂為礦物類,不易消化,適量服用可鎮靜促眠,過量服用則適得其反。還有的中成葯含有西葯成分,如消渴丸中含有優降糖,大劑量服用可導致低血糖。
不辨證,隨意選葯
以感冒為例,在中醫上分風寒、風熱等不同證型,感冒清熱顆粒用於風寒感冒,雙黃連用於風熱感冒,而不是見感冒就可用感冒清熱顆粒或雙黃連;還有許多人發現自己“上火”了,就自行服用清熱解毒類中成葯,殊不知“火”亦有實火和虛火之分,還有虛實夾雜之證。如患者本身脾胃虛寒,若咽喉腫痛就自行用牛黃解毒片之類的清熱解毒葯,可能更加損傷中焦陽氣,加重脾胃虛寒。
把補益類中成葯當營養品
補益類葯物有補陽、補氣、補血、補陰之不同,分別適用於不同的人群。應用補益葯應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要注意“防止不當補而誤補”和避免“當補而補之不當”。補氣、補陽葯多溫燥易助火生熱,補血、補陰葯易滋膩礙胃。如高血壓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過量人參,可能出現“濫用人參綜合征”;痰濕體質者選用六味地黃丸、阿膠等來滋補身體,則可能出現腹脹等症狀。
中成葯沒有副作用
“是葯三分毒”,葯品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應,中成葯當然不例外。若使用不當,也會出現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絡丸含草烏,補腎益腦丸、柏子養心丸含硃砂等。這些葯物一定要在中醫師或中葯師的指導下服用。
劑量隨意用
中成葯的用量應以葯物的性質、患者的病情及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綜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葯,隨意加大劑量,不但無法達到治療目的,反而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
劑型選擇不合理
中成葯劑型十分豐富,每種劑型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臨床需合理選擇。如丸、片劑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適用於輕、慢性病患者;沖劑、散劑吸收較快,適用於急性病患者;浸膏劑通常以滋補為主;注射劑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適用於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疾病復雜時,可以聯合用葯
包括中成葯與湯葯、不同的中成葯、中成葯與西葯等。在聯合用葯時,要仔細閱讀 說明書 ,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葯聯合應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葯,若隨意與其他降糖西葯合用,可能出現血糖過低等嚴重不良反應。
夏季不宜服湯葯
有人認為,中葯湯葯煎煮熱服在夏季使用不便,從而有夏季不宜服湯葯的說法。其實無論是從應用方便與否,還是從療效上講,湯葯在夏季都是可以應用的。古人已 總結 出許多適合夏季使用的名方,如“藿香正氣湯”、“黃連解毒湯”等。
中成葯怎麼服用相關 文章 :
1. 中成葯的服葯方法介紹
2. 補血中成葯中醫用葯
3. 服用中成葯要注意哪些方面
4. 常用補氣血的中成葯
5. 正確吃葯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