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分析學生,確定一堂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怎樣分析學生,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過程?
這點無論在於學生的學習基礎也好、學習過程也罷。如果小班生規模還好,但面對著大班化而言,實在是不尷不尬。特別是那些雙差生更是顧此失彼。
倘若按正常的班生規模來分析學生,應該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裡素養、個性差異,從孩子的智力、習慣養成入手,根據客觀條件,採用個性化進行具體分析為原則,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的思想動態,以人文素養為准繩,採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引領學生的心理與學習、生活與能力等等。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過程、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過程的引領。
二、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
這就要依據課標要求,結合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掌握知識能力,採用學生學習為主體、教師教學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按知識點承上啟下的分步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播下進行學習、與教師課堂平等交流中獲取、積累知識。但我承認教無定法,各有各的主見不過,我還是覺得簡單明了,而且能完成教學任務為起見較好。要不然,如果堂堂備詳課,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搞教案設計,卻忽略了課堂教學
三、怎樣設計練習,鞏固(檢查)一堂課的教學效益?
我認為還是要老老實實依據課標的要求,溫故而知新,設計多元化的作業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在自己的能力驅使下學習掌握、積累知識;鞏固(檢查)一堂課的教學效益應該在於學習中分知識點參叉進行、課後練習鞏固,從中了解檢查教學效益。
B. 簡述教學方法的選擇原則
1、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2、依據教學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與學習要求不同;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內容與要求也不一致,這些都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教學原則對教學規律的反映不同於教學原理。這種反映不是對教學客觀規律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映取決於人們對教學客觀規律主觀認識的深刻程度,從而對教學原則的研究表現出了一種「眾說紛紜」的現象:
第一,在同樣的教學規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學原則。
第二,由於對同一客觀的教學規律認識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學原則也不相同。
第三,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彼此之間不一定是單義的聯系。
C. 如何點評講課
一、評教學目標。評課首先要評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的確定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重要尺度。看教學目標設置是否准確、具體、可操作、可達成、可檢測;看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地體現在教學環節中;
看問題設置、教學方法、雙邊活動等是否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從學生答問、練習、小結等方面評價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二、評教學思路。教學思路設計是否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設計是否簡潔明了有獨創性;教學思路層次、脈洛是否清晰;看教師在課堂上運作是否流暢自如。
三、評課堂結構。課堂教學中是否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精講多練;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有無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觀象,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學習、思考、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四、評教學手段。看教學方法、手段是緊扣教學目標,為教學目標達成服務;看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能力的培養;看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注重學生「學」的效率和學習效果。
五、評教師基本功。看板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條理性強、富有藝術性;看教師教態是否明朗莊重,富有感染力;看授課語言是否准確清楚,精當簡練,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看教師操作教具熟練程度。
六、評教學效果。看教學效率是否較高,學生思維是否活躍,課堂氣氛是否和諧;看不同程度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看學生是否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是否解決。
D. 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有哪些
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性等因素,熟練地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性,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要素:
(1)教學的目的和任務;
(2)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
(3)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
(4)教師自身素養及所具備的條件;
(5)教學方法的類型與功能。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4)如何確定教學方法是否達成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教學方法不同界定之間的共性:
⑴教學方法要服務於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
⑵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
⑶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的體系。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系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過程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上,強調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幫助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側重在語篇水平上指導寫作,包括構思、寫提綱、寫初稿和修改等各個寫作環節。教師的指導貫穿於整個寫作過程直至最後成文。
E. 如何評價一個老師的教學方法呢
評價一個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評價標准:
教學目標明確: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在教學開始時明確教學目標,並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教學,使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學習重點和難點。
教學內容豐富:老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並能夠將知識點進行有效的串聯,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知識。
教學方法多樣:老師應該根據不同的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解、演示、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教學互動性強: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語言清晰:老師的語言應該清晰、簡明、易懂,避免使用過於專業或難以理解的詞彙,使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知識點。
教學板書美觀:老師的板書應該整齊、美觀,字跡清晰,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同時也有助於記憶。
教學重點突出:老師應該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在教學中給予特別的關注和講解。
教學反思及時:老師應該在課後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進行改進和提高。
總之,評價一個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互動、教學語言、教學板書、教學重點和教學反思等方面。通過對這些方面的評價,我們可以全面了解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並對他們的教學方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