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創傷急救常用的兩種包紮方法

創傷急救常用的兩種包紮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9 12:04:44

㈠ 運動損傷中,常用的綳帶包紮技術有哪些

1、環形包紮法
這種運動綳帶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
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
這種運動綳帶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
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
5、反回包紮法
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㈡ 傷口包紮的方法有哪些

包紮的目的是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幫助止血。無論何種包紮法,均要求包好後固定不移動和松緊適度,並盡量注意無菌操作。

用綳帶如何對傷口進行包紮

一、環形包紮法

綳帶卷放在需要包紮位置稍上方,第一圈作稍斜纏繞,第二、三圈做環行纏繞,並將第一圈斜出的綳帶角壓於環行圈內,然後重復纏繞,最後在綳帶尾端撕開打結固定或用別針、膠布將尾部固定。

二、螺旋形包紮法

先環行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漸漸地斜旋上升纏繞,每圈蓋過前圈的1/3~2/3成螺旋狀。

三、螺旋反折包紮法

先做兩圈環行固定,再做螺旋形包紮,待到漸粗處,一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另一手將綳帶自此點反折向下,此時綳帶上緣變成下緣,後圈覆蓋前圈1/3~2/3。此法主要用於粗細不等的四肢(如前臂、小腿或大腿等)受傷包紮。

四、頭頂雙綳帶包紮法

將兩條綳帶連在一起,打結處包在頭後部,分別經耳上向前於額部中央交叉。然後,第一條綳帶經頭頂到杭部,第二條綳帶反折繞回到枕部,並壓住第一條綳帶。第一條綳帶再從杭部經頭頂到額部,第二條則從杭部繞到額部,又將第一條壓住。如此來回纏繞,形成帽狀。

五、8字形包紮法

適用於四肢各關節處的包紮。於關節上下將綳帶一圈向上、一向下作8字形來回纏繞,例如鎖骨骨折的包紮。另外,目前已經有門的鎖骨固定帶,可直接應用。包紮前,首先做簡單清創,並覆蓋無菌紗布,然後再用綳帶包紮。

六、用三角巾如何對傷口進行包紮

三角巾製作簡單。方便,分為普通三角巾和帶式。燕尾式三角巾,包紮時操作簡捷,且幾乎能

適應全身各個部位。目前軍用的急救包,體積小(僅一塊普通肥皂大小),能防水。

(1)三角巾的頭面部包紮法

①三角巾風帽式包紮法。適用於包紮頭頂部和兩側面、枕部的外傷。先將消毒紗布覆蓋在傷口上,將三角巾頂角打結放在前額正中,在底邊的中點打結放在枕部,然後兩手拉住兩底角向下頜包住並交叉,再繞到頸後的枕部打結。

②三角巾帽式包紮法。先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然後把三角巾底邊的正中點放在傷員眉間上部,頂角經頭頂拉到腦後枕部,再將兩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額部中央打結,最後拉緊頂角並反折塞在枕部交叉處。

③三角巾面具式包紮法。適用於面部較大范圍的傷口,如面部燒傷或較廣泛的軟組織損傷。方法是把三角中一折為二,頂角打結放在頭頂正中,兩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後兩底角拉向枕部交叉,最後在前頜部打結。在眼、鼻和口處提起三角巾剪成小孔。

④單眼三角巾包紮法。將三角巾折成帶狀,其下1/3處蓋住傷眼,下2/3從耳下端繞經枕部向健側耳上額部並壓上上端帶巾,再繞經傷側耳上,枕部至健側耳上與帶巾另一端在健耳上打結固定。

⑤雙眼三角中包紮法。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口上,用帶形三角巾從頭後部拉向前從眼部交叉,再繞向枕下部打結固定。

⑥下頜、耳部、前額或頸部小范圍傷口三角巾包紮法。先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部。將帶形三角巾放在下頜處,兩手持帶巾兩底角經雙耳分別向上提,長的一端繞頭頂與短的一端在額部交叉,然後將短端經枕部、對側耳上至領側與長端打結局申。

(2)上肢三角巾包紮法

先將三角巾平鋪於傷員胸前,頂角對著肘關節稍外側,與肘部平行,屈曲傷肢,並壓住三角巾,然後將三角巾下端提起,兩端繞到頸後打結。頂角反折用別針扣住。

肩部三角巾包紮法。先將三角巾放在傷側肩上,頂角朝下,兩底角拉至對側腋下打結,然後急救者一手持三角巾底邊中點,另一手持頂角,將三角巾提起拉緊,再將三角巾底邊中點由前向下、向肩後包繞,最後頂角與三角巾底邊中點於腋窩處打結固定。

腋窩三角巾包紮法,先在傷側腋窩下墊上消毒紗布,帶巾中間壓住敷料,並將帶巾兩端向上提,於肩部交叉,並經胸背部斜向對側腋下打結。

①下腹及會陰部三角巾包紮法。

將三角巾底邊包繞腰部打結,頂角兜住會陰部在臀部打結固定。或將兩條三角巾頂角打結,連接結放在病人腰部正中,上面兩端圍腰打結,下面兩端分別纏繞兩大腿根部並與相對底邊打結。

②殘肢三角巾包紮法。殘肢先用無菌紗布包裹,將三角巾鋪平,殘肢放在三角巾上,使其對著頂角,並將頂角反折覆蓋殘肢,再將三角巾底角交叉,繞肢打結。

不要馬虎包紮小而深的傷口,否則會使傷口缺氧,導致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生長。應清創消毒後再包紮,並到醫院注射防感染葯品。

張宇是一個登山愛好者,但在一次戶外探險中發生意外,差點喪命。當時,他在爬山時不慎踩到一塊松動的石頭,滾到了半山腰,左手臂動彈不得,他心想:「壞了,可能是骨折了。」於是急忙用手機報警。在救援人員沒有到來之前,為了減輕疼痛,張宇用毛巾將受傷的手臂包紮起來。半個多小時後,救援人員趕來將其送往醫院。由於包紮及時,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傷員的搬運

搬運傷(病)員的方法是院外急救的重要技術之一。搬動的目的是使傷(病)員迅速脫離危險地帶,糾正當時影響傷(病)員的病態體位,減少痛苦,減少再受傷害,安全迅速地送往理想的醫院治療,以免造成傷員殘廢。搬運傷(病)員的方法,應根據當地、當時的器材和人力而選定。

㈢ 創傷的現場急救措施有那些

遇到出血、骨折的傷病員,救護人員首先要保持鎮靜,做好自我保護,迅速檢查傷情,快速處理傷病員,同時呼叫急救人員。傷員或救護人員按照如下急救措施進行搶救:
止血技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屬於外傷的危重急症,若搶救不及時,傷病人會有生命危險。止血技術是外傷急救技術之首。

現場止血方法常用的有四種,使用時根據創傷情況,可以使用一種,也可以將幾種止血方法結合一起應用,以達到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目的。

(一)指壓止血法

1、直接壓迫止血:用清潔的敷料蓋在出血部位上,直接壓迫止血。

2、間接壓迫止血:用手指壓迫傷口近心端的動脈,阻斷動脈血運,能有效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二)加壓包紮止血法

用敷料或其他潔凈的毛巾、手絹、三角巾等覆蓋傷口,加壓包紮達到止血目的。

(三)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紗布、敷料(如果沒有,用干凈的布料替代)填塞在傷口內,再用加壓包紮法包紮。

重點提示:救護員和志願者只能填塞四肢的傷口。

(四)止血帶止血法

上止血帶的部位在上臂上1/3處、大腿中上段,此法為止血的最後一種方法,操作時要注意使用的材料、止血帶的松緊程度、標記時間等問題。

重要提示:如遇到有大出血的傷病人,一定要立即尋找防護用品,做好自我保護。迅速用較軟的棉質衣物等直接用力壓住出血部位,然後,撥打急救電話或場館急救網點的電話,尋求醫務人員的幫助。


包紮技術——快速、准確地將傷口用自粘貼、尼龍網套、紗布、綳帶、三角巾或其他現場可以利用的布料等包紮,是外傷救護的重要環節。它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護傷口、防止污染,減輕疼痛的作用,有利於轉運和進一步治療。

(一)綳帶包紮

①手部「8」字包紮:它也同樣適用於肩、肘、膝關節、踝關節的包紮。

②螺旋包紮:適用於四肢部位的包紮,對於前臂及小腿,由於肢體上下粗細不等,採用螺旋反折包紮,效果會更好。

(二)三角巾包紮

①頭頂帽式包紮:適用於頭部外傷的傷員。

②肩部包紮:適用於肩部有外傷的傷員。

③胸背部包紮:適用於前胸或後背有外傷的傷員。

④腹部包紮:適用於腹部或臀部有外傷的傷員。

⑤手(足)部包紮:適用於手或足有外傷的傷員,包紮時一定要將指(趾)分開。

⑥膝關節包紮:同樣適用於肘關節的包紮,比綳帶包紮更省時,包紮面積大且牢固。

重點提示:在事發現場,志願者遇到有人受傷時,應盡快選擇合適的材料對傷病員進行簡單包紮,然後急救人員。

㈣ 創傷如何進行簡易包紮

1)頭部包紮法
(1)並沒有頂部包紮法
1、三角巾包紮法 將三角巾底邊折疊約二指寬,置於前額(齊眉),頂角向後覆蓋頭部,兩底角經耳上緣向後拉,在枕部壓住頂角,兩底角左右交叉繞到前額打結,然後將頂角折入底邊內。
2、毛巾包紮法 將毛巾橫放頭部,其前邊包住前額,把兩個前角拉向耳上緣至枕後打結,然後再把毛巾的兩個後角反折壓住前角扎結之上,左右交叉返至前額打結,如不夠長度可加接一布帶。
(2)單側面部包紮法
1、三角巾包紮法 將三角巾折成魚尾狀,將一尾角放於傷側面部,魚尾底邊沿耳上繞頭至對側打結,然後將前面尾角向外翻並拉緊後,包繞下頜與覆蓋頭後之尾角打結。
2、毛巾包紮法 將毛巾斜放於頭頂,其前邊蓋住傷側面部,把前邊兩角拉至對側耳下打結,毛巾的後邊向外反折,包繞下頜到耳後打結。
(3)全面部包紮法
1、三角巾包紮法 用三角巾頂角打結套於下額,底邊置於枕後,兩底角斜向頭後拉直,左右交叉壓底邊,經兩耳上緣繞到前額打結。包紮後可在眼、鼻、口等處提起布塊各剪一洞,露出兩眼和口、鼻。
2、手帕包紮法 將手帕兩對角各打一些,兩結分別放於頭頂及下頜正中,把手帕套在面部,將另兩角拉至枕後打結。然後將眼、口、鼻部剪孔露出。
(4)下頜包紮法
將三角巾或毛巾折成約四指寬的長帶,一端系十字帶子,將折好的三角巾或毛巾放在下頜部,將兩端沿耳前上提,在一側耳上與系帶十字交叉,再還繞前額和枕部在同耳後上方打結。
2)軀干包紮法
將三角巾的一底角放在對側腋下,頂角過肩向後拉,將頂角上的帶子在臂上1/3處繞緊,然後把另一底角反折,向背部於對側腋下打結。
(2)胸、背包紮法
用三角巾頂端朝上蓋住傷側胸或背,將兩邊角在胸或背部打結,頂角接帶與此結再打結。
(3)腹部包紮法
將三角巾底邊朝上,頂角向下,蓋住腹部,底邊繞到後腰打結,頂角經兩大腿之間後拉,經臀部向上拉,遇底角打結。
(4)臀部包紮法
將三角巾角對著腰椎,一個底角垂下,一個底角水平展開蓋住一側臀部,繞腰和頂角打結。下垂的底角經兩大腿之間向前拉,然後向上,遇底角打結。
3)四肢包紮法
(1)三角巾包紮法
1、手部包紮法 將傷手手指對向三角巾頂角,手掌平放在三角巾中部,三角巾底邊橫於手腕部,將頂角覆蓋手背,兩底角在手背交叉並繞腕部在手背打結。
2、小腿、腳夫包紮法 腳踏朝底邊,踩在近一底角側,提頂角及另一底角包小腿打結,再將腳下底角折到腳背,繞腳踝打結。
3、膝關節包紮法 先把三角巾的頂角向底邊對折四次,然後放在膝蓋上,兩端拉至膝後交叉,一端在上,一端在下,再由前向後至膝外側打打結。此法也適用於付關節包紮。
(2)毛巾包紮法
1、手臂包紮法 將毛巾一角打結,套住傷肢中指,另一角包住手部,將毛巾順勢向上提,拉平並成直螺旋形包住手臂,如布帶固定。
2、肘、膝包紮法 將毛巾根據傷部大小折成適當寬度的斜式條帶,一端系帶;將毛巾斜放在肘或膝部,繞關節包紮,打結固定。膝關節包紮可用上下結帶固定或另加布帶結扎。
3、足部包紮法 將足對准毛巾一角,再將此角反折蓋住足背,另一毛巾角疊放在上,包住足尖;然後將毛巾拉平繞足背、足底,在足跟底外螺旋形向上,包住小腿用帶固定。
(3)綳帶包紮法
用綳帶包紮時,應從遠端包向近端;必須將綳帶頭壓住(在開始包紮時多繞兩圈),每圈重疊以1/3寬度為宜。一般常用的綳帶包紮法有螺旋形包紮。環形包紮和「∞」形包紮等。

㈤ 外傷包紮有哪幾種技巧

傷口是細菌侵入人體的入口。如果受傷礦工傷口被污染,就可能引起化膿感染,氣性壞疽及破傷風等病症,嚴重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受傷以後,在井下無法手術的條件下,必須先進行包紮。

包紮的材料有橡皮膏、綳帶、三角巾等。現場沒有上述包紮材料時,可用手帕、毛巾、衣服等代用。

根據傷員不同部位的傷情,現場常採用的簡易包紮方法有;螺旋式包紮法、螺旋反折包紮法、「8」字環形包紮法等。

螺旋式包紮通常先做環形纏繞開頭的一端,再斜向上繞,每圈蓋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此法適用於四肢、胸背、腰部等處。

螺旋反折包紮先用環形法包紮開頭一端,再斜旋上升纏繞,每圈反折一次。此法適用小腿、前臂等處。

「8」字環形包紮是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成「8」字形來回包紮,每圈在中間和前圈相交,並根據需要與前圈重疊或壓蓋一半。此法適用於關節部件。

出血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動脈出血,血液是鮮紅的,隨心臟跳動的頻數從傷口向外噴射,速度很快,危害性很大;二是靜脈出血,血液是暗紅或紫紅色的,徐緩均勻地從傷口流出;三是毛細血管出血,血液是紅色的,像水珠樣地從傷口流出,多能自身凝固止血。

較大的動脈血管損傷,出血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因此,對於這種傷員,首先要爭分奪秒、准確有效地進行止血,然後再採取其他急救處理措施,類似這種出血情況,可用加壓包紮法止血。

加壓包紮止血是最常用的有效止血方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操作方法是用消毒紗布或干凈毛巾、布料蓋住傷口,再用綳帶、三角巾或布帶加壓纏緊,並將肢體抬高。也可在肢體的彎曲處加墊,然後用綳帶纏好。

毛細血管和靜脈出血,一般用紗布、綳帶包紮好傷口,就可以止血。

㈥ 急救技術的創傷急救

傷後1 小時是決定生死的關鍵,評估是指將有生命危險和短期內無生命危險的傷員分開,按先重後輕、先救命後診斷的原則進行重點施救,要求人員有獨到的急診意識、敏銳的思維,評估分類快速、准確。
1.1 氣道的早期評估和和通氣是第一位的,然後必須判斷病人的呼吸性質、循環灌注和控制出血,接著要判斷可能的四肢損傷。病人是否出現呼吸淺促、喘鳴、費力、呼吸抑制;評估皮膚、口腔粘膜、甲床顏色決定是否有足夠的氧合,要檢查口腔的咽喉有無嘔吐物、血液或異物梗阻。
1.2按DRABC程序檢查:
D(danger)指危險,即存在的危險因素,如腸腔外溢、傷口繼續出血,呼吸道阻塞、頸椎骨折等,需要立即採取措施。
R(reaction)指反應,即檢查傷員對刺激的反應。
A(airway)指呼吸道,即檢查呼吸道是否通暢,口腔有分泌物時,立即吸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B(breath)指呼吸,即觀察傷員的胸廓運動情況或用於感覺傷員的通氣情況。最常影響通氣的三個條件是張力性氣胸、開放性氣胸、大面積肺挫傷和連枷胸。可見矛盾呼吸,可及捻發音、骨擦音並伴肋骨骨折。聽診濁音示胸腔積液,鼓音示胸腔大量積氣。
C(circulation)指循環,即觸及頸動脈或股動脈判斷循環情況。在病情危重的傷員多時,只能進行血壓評估,如能觸及橈動脈、股動脈、頸內動脈搏動時收縮壓至少為10.7、9.3和8.0Kpa。事故現場評估休克有三點很實用的方法:一是監測脈搏估計血壓評價心輸出量。輕度休克,脈搏100~120次/min,估計收縮壓12~13.3Kpa心輸出量降低。中度休克,脈搏>120~140次/min,估計收縮壓8-12Kpa心輸出量明顯降低。重度休克,脈搏難觸及或>140次/min ,估計收縮壓5.3~8Kpa。二是毛細血管再充盈試驗(用手輕壓傷員指甲甲床末端或以玻片輕壓其口唇粘膜,如果由紅轉白的時間在2s內為正常,如果>2s為毛細血管再充盈速度遲緩)、充盈速度遲緩是組織灌注不足最早的指征之一。三是評估意識狀態,在無腦部外傷的情況下,意識水平是腦血流灌注不足的可靠指征。如有明顯意識水平改變,可考慮有嚴重組織灌注不足和低氧血症。
1.3要特別注意無反應能力的傷員。對各種原因所致的休克,尚未得到糾正者;出血不止,未能有效止血;呼吸道梗阻,呼吸功能障礙、極度呼吸困難;血氣胸、開放性氣胸、張力性氣胸、連枷胸;高血壓危象、急性腦血管意外、顱腦損傷伴深昏迷、顱內壓升高等給以重點救治。創傷伴心肺功能惡化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對每個原因都要進行處理,潛在的致心肺功能惡化的原因包括:① 嚴重中樞神經損傷伴發心血管事件;② 中樞神經損傷,氣道阻塞,胸腔開放或氣道塌陷、斷裂致呼吸系統障礙,而出現缺氧;⑧ 重要臟器的直接損傷,如心臟、大動脈、肺臟;④ 潛在醫源性或其它情況導致的損傷,如電擊傷或駕駛員突發性心室纖顫;⑤ 張力性氣胸或心包填塞導致心排血量減少;⑥ 失血導致低血容量使攜氧能力下降;⑦ 寒冷環境導致的繼發性嚴重低溫。
1.4傷員的分類以標志醒目的卡片表示。通常採用紅、黃、綠、黑四色系統來標識病情的輕重緩急。
2. 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病變,通暢氣道,維持呼吸、循環功能。
2.1保持呼吸道通暢:⑴可利用物品去除口腔內出血、嘔吐物和其它分泌物,可抬起雙頦使呼吸道通暢(可不使頸椎受到彎曲);多發傷或單獨頭、頸部損傷時,脊髓必須給予固定保護。如頸髓損傷應保持頭頸部的中立位及縱向牽引、固定。⑵意識喪失者、頭面頸部創傷者、無自主呼吸或呼吸困難者,應早期進行院外氣管插管、人工呼吸及高流量吸氧。⑶在不影響急救處理的情況下,協助傷員平卧、頭偏一側,或者施以恢復體位,以防止誤吸。。
2.2人工呼吸:如果呼吸消失或不足(淺或慢),必須予以輔助通氣。當用面罩等裝置通氣時,頭部、脊柱必須固定。若通氣時胸部無擴張,則可能產生了張力性氣胸或血胸,應減慢呼吸,手術治療。連枷胸者應控制反常呼吸,可用厚棉墊或沙袋覆於浮動區域,然後用膠布加壓固定,後位型者尚可取傷側卧位來控制胸壁浮動。開放性氣胸應密閉傷口,急救時可使用敷料覆蓋傷口; 單純張力性氣胸立即用粗針頭在鎖骨中線第二肋間刺入排氣,在粗針頭尾端拴一帶側口的橡膠指套,能立即排氣減壓。
2.3循環:斟酌使用心臟按壓或電除顫,針對休克的病因搶救,如張力性氣胸、大量出血、窒息、多根肋骨骨折、心包壓塞等。休克病人應取休克卧位即頭和腿部各抬高約30℃立即開放(兩條)靜脈通道,補充血容量,多巴胺靜滴。有活動性出血病人除積極快速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外,還應盡快止血;鎮痛,但嚴重顱腦外傷、呼吸困難、急腹症病人診斷未明確者禁用;對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出冷汗者應及時加棉被保溫。
2.4其它救治
⑴隱匿傷:墜落傷、車禍傷等鈍挫傷容易出現隱匿傷,病人表面「正常」,但很快出現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如肝、脾、腎破裂出血,心肌損傷、創傷性濕肺、血氣胸等。如有可疑,到醫院檢查、觀察。
⑵顱腦損傷:患者存在頜面損傷、顱底骨折、深昏迷、呼吸困難、口鼻出血或分泌物時,應及時控制氣道、插管。顱腔異物的外露部分不要撥除,要加以保護,用敷料包紮固定。耳鼻流血不能填塞(因可能為腦脊液),而應及時擦去。抽搐者用安定肌注,昏迷者納洛酮靜滴,顱內高壓者用20%甘露醇250ml靜滴。
⑶燒傷:正燃燒時,勿呼喊、奔跑或赤手撲火,可卧地滾動。盡快將傷面浸入涼水中,但使用冰水不要超過10分鍾。剪掉燒毀或化學物浸濕衣服,立即用冷水沖洗30分鍾;化學性腐蝕劑燒傷(包括咽、食道燒傷)可用弱酸或弱鹼中和,一時無合適葯液,可用清水稀釋,然後用牛奶或蛋清、植物油來保護粘膜創面;如有呼吸道燒傷,可表現為咳痰、呼吸困難,應早期大劑量用皮質激素,喉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生石灰燒傷應去掉顆粒後再沖冼。磷燒傷應將創面浸入水中或用濕紗布覆蓋。沖洗眼時,必須拉開眼臉,暴露上下穹隆。
⑷斷肢:不要急躁在將肢體從機器上撕下,也不能倒轉機器來移出肢體,應停電、拆開機器移出,使用冰袋等低溫保存(肢體和冰隔開以防凍傷)轉運。
⑸脊柱損傷:診斷:局部疼痛、畸形,相應肢體活動障礙或麻木,大小便失禁或陰莖搏起。
⑹體表損傷的處理:急救時應考慮對傷肢實施降溫處理。外行救助者對皮表創傷者推薦使用自來水沖洗傷口。皮膚或眼睛接觸腐蝕性毒物時,用大量清水沖洗是最基本和最適當的急救措施。外行救援者對皮膚破損或損傷者使用抗生素葯膏,並使用三種以上抗生素葯膏要優於使用兩種或單一種抗生素軟膏。
⑺其它:①開放性喉損傷時,為防止縱隔氣腫,應迅速閉合傷口,紗布填塞壓迫止血,喉或氣管應置入氣管套管或塑料管。②口腔、頜面部損傷時,應清除口腔異物,解除舌後墜,頜骨移位致窒息者立即復位,昏迷或休克者可取俯卧位。③大靜脈出血的主要危險是空氣栓塞,應暫用手或綳帶壓迫。④開放性創傷應用敷料覆蓋。如腸管脫出,可用濕紗布或干凈的碗等覆蓋。⑤蛇咬傷不要用嘴吸吮,可以用綳帶捆綁患肢(不要太緊)。⑥銳器刺入不要撥出,應用敷料包紮固定,使銳器不移動(相對於身體)。
3.止血:①指壓動脈止血法,壓迫顳淺動脈、面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股動脈等出血的近心端。頸總動脈損傷可在鎖骨上方直接將它壓向頸椎橫突。②加壓包紮止血法,最常用且可靠,即用紗布等覆蓋用力加壓包紮。③止血帶法,使用橡皮條或布條緊纏肢體止血。注意事項:上臂扎在上1/3或下1/3處,下肢於股骨中下1/3交界處;包紮處應有襯墊;松緊以遠端摸不到脈搏為合適;每小時應放鬆1到2分鍾。
4.固定 固定術是為防止骨折斷端的移動而損傷血管、神經、內臟而實施的。主要用於固定四肢、骨盆和脊柱。院前頭部或頸部受傷時,急救者不能確定頸椎是否受損時都推薦使用頸椎固定托;受到嚴重創傷或雖創傷較輕但有症狀的傷員行急救時也推薦固定頸椎。固定材料多用夾板和三角巾,於緊急時可就地取材,用竹棒、木棍、樹枝等。固定的目的不是讓骨折復位,而是防止骨折斷端的移動,刺出傷口的骨折端不應該送回。固定要牢靠,松緊適度,皮膚和夾板之間要墊適量的軟物。對於受擠壓的肢體,為防止發生擠壓綜合征,應盡快解除壓迫,暫時制動,傷肢降溫,避免加壓包紮或用止血帶。
5.搬動和轉運 脊柱損傷搬運時,順應傷員脊柱軸線,使脊柱固定或減少彎曲,滾身移到硬擔架上,取仰卧位。或者2~3人協調一致,平起平放,慎勿彎曲,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 頸椎患者:上頸托以防止頸椎繼發損傷,如果沒有頸托,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軀干一同滾動,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在背部墊上軟枕,使頸部略向後伸展,頭兩側各墊軟枕或折好的衣物。胸椎腰椎患者:胸腰部應墊軟枕或折好的衣物以防止移位,避免繼發損傷。轉運途中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包括感覺、反射以及大小便情況等,尤其要注意呼吸頻率的改變。監護持續的心電監護和氧療,持續的擴容治療和升壓。昏迷、顱腦損傷的傷員應足朝前、頭朝後放置。

㈦ 各種創傷的急救方法是什麼

扭傷急救常識

扭傷後不要亂揉,因為扭傷後,患處的肌肉和肌腱斷裂,血管破裂,血管里的血液向外滲,這時一揉,傷處的血管受到刺激,向外滲血會更多。

若發生了骨折,用手亂揉會把骨折的兩端揉開,造成人為的骨折錯位,從而加重病情並給治療帶來困難。

根據不同部位的扭傷,應採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1.急性腰扭傷:讓病人仰卧在厚床墊上,腰下墊一枕頭。冷敷傷處2~3天後熱敷。

2.肩扭傷:卧床休息,把肩關節墊高,手臂略向外伸,傷處冷敷濕毛巾,1~2天後改熱敷,足踝用布條纏住,休息時把腳墊高。

3.手腕扭傷:手抬高,用木條托住。冷敷。

4.輕度足踝扭傷:先冷敷患處,24小時後改用熱敷,用綳帶纏住足踝,把腳墊高。

皮膚燙傷的急救

被開水、熱湯、熱油、蒸汽等燙傷後,輕者出現皮膚潮紅、疼痛,重者皮膚起水泡,表皮脫落。發生了燙傷,應做好現場急救和適當處理,可使傷勢不再繼續加重。

1.被高溫水或油燙傷時,應立即將被燙部位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水及冰水沖洗,以避免熱源繼續損傷皮膚。

2.嚴重燙傷時,創面不要塗葯,用消毒敷料或干凈被單等簡單包紮,防止進一步損傷和污染。在寒冷季節要注意身體保暖,盡快送醫院。

3.小面積的輕度燙傷,早期未形成水泡時。若有紅熱刺痛感,可搽用菜油、豆油、清涼油等,或用消毒的凡士林紗布敷蓋,以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4.已形成水泡者,先用75%酒精塗拭周圍皮膚,創面用生理鹽水或肥皂水沖洗干凈,在無菌條件下,將泡內液體抽出,創面用三磺軟膏、四環素軟膏、燙傷膏或消毒凡士林紗布加壓包紮。二度燙傷處理應注意預防感染,並給止痛片減輕疼痛。

5.大面積燙傷必須立即送醫院急救。

燒傷急救的要點

1.以各種有效措施迅速除去熱源,以減輕燒傷的程度。

2.防休克、防窒息、防創面污染。可通過服止痛葯,飲淡鹽水,清除異物和保護創面,來進行搶救。

3.用較干凈的衣物把創麵包裹起來,以防再次污染。對化學燒傷的情況進行創面處理,盡量注意不弄破水泡和保持創面溫度。

注意:紫葯水、紅葯水等帶顏色的葯不可塗在創面上。如果出現水泡,要用消毒敷料覆蓋,為防感染,不要引流或弄破水泡。

創面可塗獾油、清涼油、燒傷油等消炎止痛葯。創面大,可包紮;創面小,則不用包紮,要注意保暖和防塵,以免感染。

4.經過上述處理後,應盡快把患者送往醫院。

割傷的應急處理

嚴重割傷時,如在手臂,則應抬起手臂,使其高於心臟,然後直接壓迫傷口;如在腿上,除壓迫傷口外,還要壓迫大腿上部的動脈。

經上述處理後,盡快前往醫院。注意:千萬慎用止血帶,因為止血帶會切斷受傷部位所有血液供應,從而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

血管出血急救

1.毛細血管出血

遇到血慢慢滲出皮膚的情況,可用干凈的手絹或毛巾包住,還可用創可貼。

2.小靜脈出血

從傷口持續湧出暗紅色血液多為靜脈出血,靜脈出血一般不會出現大量出血,可用干凈的厚紗布或毛巾包紮。

3.動脈出血

動脈性出血時,傷口噴出鮮紅色血液,並呈與動脈搏動同步的間歇噴射狀,短時間內即可使大量血液自體內流出。

小動脈出血,傷口不大,可用消毒棉花敷在傷口上,加壓包紮。

出血不止時,可將傷肢抬高,減慢血流的速度,協助止血。

四肢出血嚴重時,可將止血帶扎在傷口的上端,扎前應先墊上毛巾或布片,然後每隔半小時必須放鬆1次,綁扎時間總共不得超過2小時,以免肢體缺血壞死。

作完以上處理後,應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較大外傷的應急處理

外傷口大,流出的血多、呈暗紅色時,要把傷口部分的位置抬高,解開或脫掉太緊的衣服,再把傷口的下部遠離心臟的一邊扎緊,用墨魚骨粉、白葯、三七粉敷在傷口上,然後用消過毒的布包緊傷口,同時可服用白葯或三七粉。

再大的出血,應盡快送醫院救治。無論哪一種外傷出血,包紮布一定要消過毒,不可給傷者喝冷水。暫時不要去擦傷口血污,否則會弄臟傷口。

頭部外傷急救方法

頭皮外傷,無傷口但有皮下血腫,可用包紮壓迫止血。

而頭部局部凹陷,表明有顱骨骨折,只可用紗布輕覆,切不可加壓包紮,以防腦組織受損。

眼睛受傷急救5要點

1.讓傷者仰躺,設法支撐住頭部,並盡可能使之保持靜止不動。不要試圖移除插入的異物。

2.立即用消毒紗布輕輕將傷眼蓋上,再用綳帶鬆鬆包紮,不使覆蓋的紗布脫落移位即可。如沒有消毒紗布,可用剛洗過的手帕或未用過的新毛巾覆蓋傷眼,再纏上布條。纏綳帶或布條時,不可用力,以不壓及傷眼為原則。

3.見到眼球鼓出,或從眼球中脫出東西,千萬不可把它推回眼內,這樣做十分危險,可能會把可以恢復的傷眼弄壞。

4.要求另一正常的眼保持靜止不動,以免使傷眼隨之轉動。如有需要,將雙眼同時包紮起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轉動。

5.維持處理的姿勢,盡快送往醫院。

㈧ 常見的綳帶包紮法有幾種

1、綳帶螺旋法:主要用於厚度相近的地方。其方法是:首先,用環形纏繞幾次將其固定,然後每個繞組覆蓋前繞組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形成螺旋。

2、三角毛巾頭罩綳帶:將三角毛巾的頂角和底邊分別綁成頭罩。包紮頭部和面部時,頂點結放在前額,底部結放在腦後包裹頭部,兩個角朝面部收緊,向外折疊包裹下頜,然後拉到枕頭上打結。

3、手腳捆綁:將手和腳放在三角形毛巾上,頂角放在手和腳的背面,然後將底邊包起來並綁在一起。手臂懸吊:如果上肢骨折需要懸吊和固定,可以使用三角形毛巾桿。懸吊法是將患肢以彎曲的肘部形狀放置在三角形毛巾上,然後將底邊的一個角包在肩部周圍,並在背部打結形成懸臂形狀。

(8)創傷急救常用的兩種包紮方法擴展閱讀:

包紮時的注意事項:

1、家庭沒有三角毛巾,但它廣泛用於急救,應配備。製作起來非常簡單。用一塊一米見方的布斜著剪下來。

2、除上述用途外,三角形毛巾還可用於手足包紮,也可用於腳挫傷的包紮固定,不方便包紮的傷口的包紮止血。

3、三角形毛巾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懸掛手臂。固定用過的夾板的臂架;對於沒有夾板的受傷肢體,也可以考慮夾板固定效果。

㈨ 最新的創傷救護四項技術內容是什麼

創傷救護包括止血、包紮、固定、搬運四項技術:

一、止血技術
1、辨別分析出血的種類
2、外出血的止血方法:指壓止血法、加壓包紮止血法、加墊屈肢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


(9)創傷急救常用的兩種包紮方法擴展閱讀

《創傷急救》分總論(第一章至第四章)、各論(第五章至第九章)、實驗指導和教學大綱四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重點闡述創傷急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五章至第九章介紹人體各部位常見急性創傷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為後續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㈩ 簡述創傷病人的急救護理措施

在開放性損傷中血管因受傷破裂,而致血液自傷口向體外流出稱外出血。這里介紹外出血的止血法:

(1)加壓包紮法:小的外傷、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流出的血液易於凝結,在傷口部蓋上消毒熬料,然後用三角巾或綳帶加壓包紮即可。

(2)指壓止血法:一般用於動脈止血。即用手指將出血動脈的近心臟端,用力壓向其相對的骨面,以阻斷血液來源而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

(3)止血帶止血法:四肢大動脈出血,不易用加壓包紮或指壓法止血時,可用止血帶(橡皮帶或其他代用品),縛扎於出血部的近心臟端。應用止血帶,不能直接壓在皮膚上,而先要在上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等軟物包墊好,將傷肢高抬,再紮上止血帶,其松緊度以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縛後以肢端臘色為宜;如果呈紫紅色則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如繫上肢應每隔20-30分鍾,如系下肢應每隔45-60分鍾放鬆一次,凡上止血帶後的傷者,必須記錄上止血帶的部位與時間,並應迅速送醫療單位。

包紮

包紮有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機會、壓迫止血、固定骨折和減少傷痛的作用,是損傷急救的主要技術之一。包紮常用的材料有綳帶、三角巾等。現場如果沒有這些材料,亦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包紮動作應力求熟練、軟柔,松緊應適宜。這里介紹以綳帶為材料或類似綳帶的材料的幾種包紮法:

(1)環形包紮法常用於肢體較小部位的包紮,或用於其他包紮法的開始和終結。包紮時打開綳帶卷,把綳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綳帶繞肢體包紮一周後,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紮3-4圈即可。

(2)螺旋包紮法綳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3)反折螺旋包紮法做螺旋包紮時,用一拇指壓住綳帶上方,將其反折向下,壓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於肢體粗細相關較大的部位。

(4)「8」字包紮法多用於關節部位的包紮。在關節上方開始做環形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斜行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叉,反復進行,每圈壓過前一圈一半或三分之一。

閱讀全文

與創傷急救常用的兩種包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足根痛的治療方法 瀏覽:911
小林退熱貼使用方法貼哪裡 瀏覽:913
小天鵝洗衣機70公斤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19
東莞治療痤瘡的方法 瀏覽:230
芥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972
世界上最簡單的炒股方法 瀏覽:317
男士戴項鏈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39
雞蛋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大疆無人機鑒別方法 瀏覽:632
化學反應中常用方法 瀏覽:579
失眠做夢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80
液相色譜分析方法通則 瀏覽:795
乾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瀏覽:472
食用菌糖製品製作方法 瀏覽:330
如何克服怒氣的方法 瀏覽:946
pro胸肌訓練方法大全集 瀏覽:351
筆記本電腦開機鍵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661
如何做爆米花兒童簡單方法 瀏覽:329
嬰兒兩個月不喝奶瓶的解決方法 瀏覽:157
我的世界模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