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的貼敷方法

常用的貼敷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8 02:34:45

1. 膏葯正確貼法引熱議,如何正確貼膏葯呢

膏葯是中葯外用的一種方法,古代人稱它為薄貼,它是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葯熬成膠狀物質,然後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長時間的貼在患處,能給用來治療瘡癤、消除腫瘤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葯能治病,無殊湯葯,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膏葯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葯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葯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葯物的復方,以發揮葯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葯直接敷貼於體表,而製作膏劑的葯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葯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此外,因膏葯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葯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葯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葯物作用。

2. 如何貼敷

穴位貼敷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步驟,首先要製作好穴位貼敷的膏葯,主要選擇一些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咳化痰之類的葯物,打成葯粉和蜂蜜薑汁,添加麝香,製作成膏葯,然後再根據辨證論治而選擇穴位,一般穴位貼敷每次貼敷6~8個小時,小孩子縮短時間2~4個小時,具體還可以因人而異縮短或者延長時間,但是如果在貼敷期間局部的皮膚出現了劇烈發紅搔癢的症狀,就要提前把膏葯取下來。在貼葯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不要吃辛辣熱氣的食物,不要吃海鮮魚蝦蟹,蘑菇等發物,貼葯之後最好不要洗冷水澡,同時貼葯當天不要劇烈運動。貼敷時間:根據病情及患者皮膚承受度,一般兒童1-2小時。最長不超過4小時。貼敷期間家長應經常打開貼敷部位的膠布觀察,反應劇烈者應隨時除去貼敷葯物。

6、貼敷期間禁食生冷、煎炸油膩、辛辣食物及發物(如:牛肉、羊肉、狗肉、鴨肉、鵝肉、魚、蝦、蟹、韭菜等)。

7、貼敷局部皮膚會出現灼熱、紅潤,表明葯物已滲入經穴,氣達病所。對於殘留在皮膚的膏葯,可用溫水或植物油輕輕拭去,勿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檫洗。可外塗黃連油以舒緩皮膚。若因貼敷時間過長出現水泡或皮損,應避免抓搔、保護好創面,防止感染,嚴重者應及時就醫。

8、為保證貼葯時間,貼敷期間請勿劇烈運動,以免出汗致敷葯脫落。為保證葯物滲透吸收,貼敷當日禁冷水浴,應避免空調及風扇直吹身體。

3. 貼敷療法的貼敷療法常用制劑類型

(1)散劑。散劑是穴位敷貼中最基本的劑型。根據辨證選葯配方,將葯物碾成極細的粉末,過80~100目細篩,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劑調和成團貼敷,外卉用紗布、膠布固定,或將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葯中間敷貼穴位。
散劑製法簡便。劑量可以隨意變換,葯物可以對證加減,且穩定性較高,儲存方便。自於葯物粉碎後,接觸面較大,刺激性增強,故易於發搏作用,療效迅速。
(2)糊劑。是指將散劑加入賦形劑,如酒、醋、薑汁、雞蛋清等調成糊狀敷塗在穴位上。外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糊劑可使葯物緩慢釋放,延長葯效,緩和葯物的毒性。再加上賦形劑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療效。
(3)膏劑。有硬膏和軟膏兩種,其製法不同。硬膏是將葯物放入植物油內浸泡l~2日後,加熱腑炸,過濾,葯油再加熱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鈴粉或廣丹收膏,攤貼穴位。硬膏易於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簡便。
軟膏是將葯物粉碎為末過篩後,加入醋或酒,人鍋加熱,熬戍膏狀,用時攤貼穴位,定時換葯。也可將適量葯末加入蔥汁、薑汁、蜜、凡士林等調成軟膏,攤貼穴位。軟音滲透性較強,葯物作用迅速。有黏著性和擴展性。
(4)丸劑。是將葯物研成細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調和製成的球形固體劑型。丸劑貼敷通常選擇小丸葯。丸者緩也,可使葯物緩慢發生作用,葯力持久。丸劑便於貯存使用。
(5)餅劑。是將葯物粉碎過篩後,加入適量的麵粉拌糊,壓成餅狀,放籠上蒸30分鍾,待稍涼後攤貼穴位。有些葯物具有黏膩性,可直接搗融成餅,大小、重量應根據疾病輕重和貼敷部位而定。
(6)錠劑:將敷貼葯物粉碎過篩後,加水及麵糊適量,製成錠劑,晾於,用時以水或醋磨糊,塗布穴位。本劑型多用於饅性病,可減少配製麻煩,便於隨時應用。

4. 敷面膜的時候有哪些方法呢

1 、使用面膜前,最好先做過敏試驗,將少許面膜敷料抹在手背上,30分鍾後洗去,若塗抹處無紅癢反應,即可抹在臉上。
2 、塗面膜前,應先卸妝、洗臉,必要時也可先去角質,以利面膜的吸收,也避免污垢、灰塵進入毛孔。
3 、洗完臉,敷上面膜前,可先以熱毛巾濕敷在臉部三分鍾,然後在面部各處按摩三到五分鍾,提升敷臉的效果。
4 、全臉塗敷面膜時,宜先在眉毛、發際、眼、唇等邊緣處抹上一些油脂,以免面膜黏附在這些部位,不好清理。
5 、塗面膜的順序,應從頸部、下頜、兩頰、鼻、唇、額頭,由下往上;眼睛周圍、眉毛、上下唇部位則不宜塗面膜。
6 、面膜塗敷約20分鍾後,可用手指輕觸,若不覺黏手,即可從薄膜邊緣開始,自下而上緩慢揭去。
7 、除去面膜後,應用干凈溫水將臉上殘留物洗凈,再以冷毛巾敷面片刻,以促使毛孔收縮,最後塗上潤膚化妝品。
8 、一般而言,面膜乾燥後會促使皮膚緊縮,出現皺紋,所以面膜乾燥時要立刻去掉,切勿長時間停留在皮膚上或過夜。
9 、原則上,面膜每月使用二到三次即可,臉部有青春痘、黃褐斑、老年斑的人,則可每周塗一、二次,以增強效果;而蛋白質類面膜,使用則不宜太頻繁,以一周兩次左右為限。
10 、自製天然面膜易喪失水分後變硬,也易受污染、滋生細菌,因此一次不宜製作太多,最好現作現用。
面膜的作用是隔絕空氣將營養導入皮膚。但其實,面膜敷在臉上的15—20分鍾內,皮膚已處於飽和狀態。如果不把臉上的營養液洗去,就直接塗其他護膚品,會影響皮膚對這些護膚品的吸收。另外,面膜上的營養物質如果在臉上滯留時間過長,對敏感肌膚的人來說,容易長痘或是出現紅斑。
有些面膜例如保濕面膜和美白面膜輪著敷,的確有1+1<2的疊加效果,因為美白成分在肌膚最水潤的狀態下,功效會得到最大的發揮,美白的效果也更顯著。但並不是所有的面膜都能這樣輪著敷,例如有剝脫作用的美白面膜、清潔面膜、祛痘面膜如果連續使用,對皮膚非常不安全的,萬一出現了敏感也不易找出致敏源。
面膜應該避開眼周。因為眼周的皮膚結構與面部不同,薄而敏感,無論是吸收水分還是營養成分都非常的有限,所以把面膜直接敷在眼周是不安全的。
面膜如同護膚程序中的「加餐」,效果好但使用上有要求,尤其在使用的時間上更加有要求。通常不可過於頻繁的使用或過長時間的貼敷,一般來說每周敷兩到三次,每次敷10到20分鍾就可以了。除非有些特殊情況可以連續使用,例如乾燥惡劣的環境氣候、肌膚嚴重缺水等情況或幾天之後有個重要約會需要皮膚改觀,這時可以作為急救面膜連敷幾天。還有,敷在臉上的面膜時間不能過長,絕對不能幹在臉上,否則反而會回吸肌膚表面的水分。
面膜的最佳使用時間是晚上。夜晚是皮膚美容的「黃金時間」,此時的皮膚細胞更加活躍,代謝能力更強,可以令面膜或是其他保養品的美容精華更充分地發揮功效,使膚質獲得更大提升。因此夜間是做面膜的最佳選擇。
敷面膜之前要確保肌膚的干凈,雖然敷面膜之後要洗掉,但也不可直接把面膜敷在沒洗的臉上,包括清潔面膜,一定是先洗臉再敷面膜。面膜的成分直接作用在干凈沒有污垢的肌膚上,效果更加好。

5. 貼面膜的正確方法

1、敷面膜之前一定要先卸妝,洗臉,必要的時候可以去角質,以利面膜的吸收。

2、洗完臉可以用熱毛巾濕敷在面部3分鍾,增加吸收效果。

3、拍上化妝水,精華露後,將面膜貼敷在面部約20分鍾後取下,可用手輕輕按摩,至面膜完全吸收,在塗抹乳液進行後續保養。

6. 穴位貼敷法的操作方法

1.方葯的選擇
凡是臨床上有效的湯劑、方劑,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為研末用作穴位貼敷來治療相應疾病。但與內服葯物相比,貼敷用葯多有以下特點:
(1)應有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之品。現在常用的這類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蔥、蒜、肉桂、細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選氣味俱厚之品,有時甚至選用力猛有毒的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烏、草烏、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補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動物內臟、鱉甲。
(4)選擇適當溶劑調和貼敷葯物或熬膏,以達葯力專、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調貼敷葯,而起解毒、化瘀、斂瘡等作用,雖用葯猛,可緩其性;酒調貼敷葯,則起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雖用緩葯,可激其性;水調貼敷葯,葯,專取葯物性能;油調貼敷葯,可潤膚生肌。常用溶劑有水、白酒或黃酒、醋、薑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應用葯物的浸劑作溶劑。
2.穴位的選擇
穴位貼敷療法的穴位選擇與針灸療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辨證選取貼敷的穴位,並力求少而精。此外,還應結合以下選穴特點:
(1)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貼敷葯物。
(2)選用阿是穴貼敷葯物。
(3)選用經驗穴貼敷葯物,如吳茱萸貼敷湧泉穴治療小兒流涎;威靈仙貼敷身柱穴治療百日咳等。
3.貼敷方法
根據所選穴位,採取適當體位,使葯物能敷貼穩妥。貼葯前,定準穴位,用溫水將局部洗凈,或用乙醇棉球擦凈,然後敷葯。也有使用助滲劑者,在敷葯前,先在穴位上塗以助滲劑或助滲劑與葯物調和後再用。
對於所敷之葯,無論是糊劑、膏劑或搗爛的鮮品,均應將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動或脫落,可直接用膠布固定,也可先將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再用膠布固定。目前有專供貼敷穴位的特製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換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溫水或各種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葯物,擦乾後再敷葯。
一般情況下,刺激性小的葯物,每隔1~3天換葯1次,不需溶劑調和的葯物,還可適當延長至5~7天換葯1次;刺激性大的葯物,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數分鍾至數小時不等,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正常後再敷葯。
對於寒性病證,可在敷葯後,在葯上熱敷或艾灸。

7. 熱敷貼使用方法

可以參考說明書使用即可,可以直接貼到病變的部位,如果要熱敷腹部可以貼到腹部皮膚部位。

熱敷貼產品,顧名思義即發熱的膏葯產品,這一類產品可以持續發熱24小時,通過熱療以及葯療共同作用人體。產品主要用於走臨床骨傷科、中醫科、風濕科、針灸推拿科、康復理療科等科室。產品分為三部分:發熱包、黑膏葯以及溫控貼,熱敷貼的使用方法如下:

1、打開真空包裝袋;

(7)常用的貼敷方法擴展閱讀:

熱敷貼為外用灸貼,適用於產婦暖宮。培元固本,活血化淤,溫經止痛,社濕散寒;調和氣血,改善微循環,暖宮保陰,溫經活血,養護卵巢,促進子宮收縮功能,全面調理女性生殖系統。

注意事項

1、熱敷貼為女性專用灸貼,外用,切記內服,皮膚破潰處忌用,孕婦禁用。

2、承重貨受壓部位(如睡覺時頸部、背部、腰部、承受的壓力為加重),謹防燙傷;

3、少數對醫用膠過敏者,可將護翼剪短或完全剪掉自行固定,不影響效果;

4、不使用請不要撕開內袋,一旦撕開內袋,熱敷貼會自行發熱;

5、正常使用時,極少數患者使用熱敷貼後起泡(故稱灸瘢),可用消毒針挑破,放出積液,一般塗擦抗菌葯膏3-5天可愈,嚴重者或遵醫囑,痊癒後可繼續使用;

6、糖尿病患者和有末梢循環障礙者,使用時請遵醫囑,過敏體質者慎用;

7、使用熱敷貼後如有不適,請暫停使用或遵醫囑。

8. 什麼是貼敷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淪依據,把葯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葯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製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葯湯劑熬成膏,或將葯末散於膏葯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鄧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原始社會里,人們用樹葉、草莖之類塗敷傷口治療與猛獸搏鬥所致的外傷而逐漸發現有些植物外敷能減輕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傷口的癒合,這就是中葯貼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薊印其中顛」的記載,即用芥子泥貼敷於 百會穴,使局部皮膚發紅,治療毒蛇咬傷。書中還有創口外敷即有「傅」、「塗」、「封安」之法,所載的酒劑外塗止痛和消毒的資料,當為酒劑外用的最早記載,為後世所廣泛應用。
春秋戰國時期,對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和療效已有一定的認識逐步運用於臨床。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則急引頰日移口,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放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被後世譽為膏葯之治,開創了現代膏葯之先河。
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述了烙、熨、外敷、葯浴等多種外治之法,而且列舉的各種貼敷方,有證有方,方法齊備,如治勞損的五養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華佗在《神醫秘傳》中治脫疽「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逐日更換,十日而愈。」
晉唐時期,穴位貼敷療法已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發時,以醋和附子末塗背上」,並收錄了大量的外用膏葯,如續斷青、丹參青、雄黃膏、五毒神膏等,註明了具體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腦外敷傷口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實為免疫學之先驅。唐·孫思邈在《孫真人海上方》中寫道:「小兒夜哭最堪憐,徹夜無眠苦通煎,朱甲末兒臍上貼,悄悄清清自然安」,並提出了「無病之時」用青摩鹵上及足。動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時期,中葯外治法不斷改進和創新,極大地豐富了穴位貼敷療法的內容。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腰腿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塗帛貼,須臾即止」。《聖濟總錄》中指出:「膏取其膏潤,以祛邪毒,凡皮膚蘊蓄之氣,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討了膏能消除「皮膚蘊蓄之氣」的中葯貼敷治病的機理。明代《普濟方》中有「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誕和如泥,罨湧泉穴」的記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收載了不少穴位貼敷療法,並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採用。如「治大腹水腫,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等等,另外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黃連末調敷腳心治療小兒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說是穴位貼敷療法較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不少中葯外治的專著,其中以《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最為著名。《急救廣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之經數十年精心匯聚而成,詳細地記載了清代嘉慶前千餘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經驗和方法,並強調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飲食忌宜」、「戒色慾」等,是後世研究和應用外治的經典之作。繼《急救廣生集》刊行59年之後,「外治之宗』吳師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著成《理瀹駢文》一書。書中每病治療都以膏葯薄貼為主,選擇性地配以點、敷、熨、洗、搐、擦等多種外治法,且把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疾病的范圍推及到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統治百病」的論斷。並依據中醫基本理論,對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制方遣葯、具體運用等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提出外治部位「當分十二經」,葯物當置於「經絡穴選………與針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論點。
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大膽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療常見病,而且應用本法治療肺結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傳染病以及其他疑難病種。如用抗癌中葯製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療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僅有止痛之效,而且還有縮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出現,為穴位貼敷療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運用現代生物、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研製出新的具有治療作用的儀器並與穴位貼敷外治協同運用,另一方面研製出不少以促進葯物吸收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尤為可喜的是開始注意吸收現代葯學的成果,用來改革劑型和貼敷方式:有加入化學發熱利後配製成的熨貼劑,如代溫灸膏等;用橡膠和配合劑(氧化鋅、凡士林等)作為基質,加入中葯提煉的揮發油或浸膏製成的硬膏劑,如麝香虎骨膏、關節止痛膏、麝香痛經膏等;使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製成的葯膜狀固體帛制劑或塗膜劑,如斑螫發泡膜等;還有在貼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進劑來促進治療性葯物高效率地均勻持久地透過皮膚的貼敷劑,如復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穴位貼敷療法不但國內影響廣泛,在國外也逐漸興起,如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部發明的避孕膏,貼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會社研製的中葯貼膏深受人們的歡迎,如溫經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尚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理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二是葯物吸收後的葯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遊行出人」的場所。根據中醫臟腑一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郁而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麻木、疼痛、紅腫、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情況。而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於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閉之氣……以散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二)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說:「湯葯不足盡病………用膏葯貼之,閉塞其氣,使葯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葯尤為有力」。貼敷葯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葯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葯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於皮膚,徹於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葯,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郁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葯物的理化性質和葯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系。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葯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經穴皮膚吸收葯物的主要途徑為: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葯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循環;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葯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葯物穿透。研究證明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葯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葯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葯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葯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三)綜合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葯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葯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葯物能治某病,用某葯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葯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葯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貼敷療法中單用一種葯物,如炒蔥白、炒鹽、大蒜等外敷患處來治療證型不一的疾病的情況有許多。一種葯物治療多種證型的疾病,僅從辯證施治和葯物性味主治上考慮是難以理解的,我們認為除了中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外,還有溫熱刺激作用和經絡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應。我們還發現,治療同一種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葯不同,療效也有差異。如同為治療哮喘的貼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丁香、肉桂、生薑汁)的療法就明顯優於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薑汁),說明葯性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據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貼敷部位或穴位,則更顯示出穴位和經脈的作用。如咳嗽貼天突。定喘、肺俞有顯著療效,而貼敷它穴或非穴位則療效不顯;遺尿、痛經貼敷首選神闕穴。
這說明,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既有葯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葯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葯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葯物的作用、葯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有以下特點:
(一)作用直接,適應證廣
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葯物直接刺激穴位,並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葯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痾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
(二)用葯安全,誅伐無過
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葯,無損傷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亦可及時中止治療,給予對症處理,症狀很快就可消失,並可繼續使用。
(三)簡單易學,便於推廣
穴位貼敷有許多較簡單的葯物配伍及製作,易學易用,不需特殊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多可兼學並用,隨學隨用。
(四)取材廣泛,價廉葯儉
穴位貼敷法所用葯物除極少數是名貴葯材外(如麝香),絕大多數為常見中草葯,價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來自於生活用品,如蔥、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葯量很少,既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可節約大量葯材。
(五)療效確切,無創無痛
貼敷療法集針灸和葯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葯方配伍組成多來自於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葯之人,不能服葯之症,尤為適宜。

閱讀全文

與常用的貼敷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裝修支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746
經常愛放屁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嗎 瀏覽:780
浙江應變測量系統方法指南 瀏覽:172
簡單的折紙信封的方法 瀏覽:678
可暖使用方法 瀏覽:444
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瀏覽:84
雙母音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9
素麻花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64
旅遊失溫的解決方法 瀏覽:343
敲木架陶瓷瓦的安裝方法 瀏覽:313
2連續乘以十個2的簡便方法 瀏覽:904
葯物分析tlc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203
java類方法有什麼用 瀏覽:925
6聽筒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64
柳樹種植方法 瀏覽:389
美雄諾龍的檢測方法 瀏覽:267
99乘78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966
用點電荷來代替帶電體的研究方法叫微元法 瀏覽:233
微博主頁皮膚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4
本金罰息計算方法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