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收割水稻的時候,哪些步驟是不可減少的呢
還是一樣七月雨季經常有大暴雨,多注意天氣預報防範內澇,確保排灌通暢!
4.晾乾場地
最後就是准備好晾曬場地清理和預防收割後連續下雨!辛辛苦苦半年最後的工作還是得做好!
初中時留守什麼也不懂就跟著叔伯做也種田,農村種夠自己吃其實也沒多難😁多問問身邊的人就好!
⑵ 水稻收割機有幾種脫粒方式
水稻收割機根據脫粒方式不同,分為縱軸流和雙滾筒。脫粒方式分為:橫流和切流脫粒。
⑶ 水稻怎麼去皮
農村均是用石碾子來解決稻米去掉谷殼的問題。有電帶動的,要不就用人工摔打,脫粒。
⑷ 水稻收割的過程
先是割水稻,在放在稻田裡曬上一天,然後就收回家,再就是在脫谷機上把穀粒給弄下來。
機動的和手工的不一樣,如果是收割機就不必要割水稻了,除非有倒下的。幾個人跟著收割機跑,收滿了一整袋就搬回家或者放馬路上曬干,如果是手工的話,就得先割下來,然後用打稻機脫谷,然後再用袋子裝上車,或者搬上馬路去曬。
⑸ 粗糧變細糧,水稻是經過什麼工序變成大米的
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吃的米來源於水稻的收獲。可包裹著黃色稻殼的糙米究竟是如何變成雪白晶瑩剔透的米粒呢?
在經過以上三道程序後,我們便可以得到白色的大米。當然,在這些過程中糊粉層和胚會有相應碾除,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也愈多。因此高精度大米食用口味和消化性能雖佳,但營養價值降低。為保留和強化大米的營養成分,還會採用很多特殊方法。所以可以說,從稻穀到大米也是經歷了極其復雜的過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查相應資料進行了解。
⑹ 古人是在怎麼對水稻收獲和脫粒的
古人對於水稻的收獲、脫粒也總結出一整套科學的辦法。明代文獻中說,割下的稻株,其莖稈中有相當營養的物質,還能繼續往稻穀中輸送,可以提高果實的飽滿度。
歷來打穀所用的工具因農家財力、規模大小而異。小規模的脫粒都用稻簟,這是用竹篾編制的長方形竹席。另一種普遍使用的打穀工具是連耞,古代單稱柫。最早記載見諸《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耒耜枷芟。」
⑺ 人工稻穀脫粒
到了秋天就意味著農民又到了收獲的季節,水稻這個時候也馬上就要成熟了,談起割水稻又讓我想起了我們童年往事。那個時候雖然小,但是還是會和父母親一起去田裡玩玩,幫他們收割一些。
地形位置我們這邊是屬於丘陵地帶,水稻面積不多,而且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在以前我們都是人工用鐮刀來收割,那個累啊我現在都還記得!我們還小隻是在田裡割著玩玩,父母親他們是真的累。從早上出去開始一割就是一整上午,回來吃個飯下午繼續割,一整天下來每個人都腰酸背痛的。割完的稻穀放在田邊晾曬一兩天,等稻桿曬輕一點後再把它們挑回去。
這幾年出去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在家種水稻的農戶也不多了,很多承包戶把那些荒置的農田全部推平連在一起了。這樣有利於機械作業,人工也不會那麼累了,不光是插秧還是最後的收稻都比之前快了很多。有了機器之後不光是比之前快而且收割率比之前高了,之前手工收割還有時候會浪費一點點。
以上文中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當還請留言評論指出改正。
⑻ 水稻種植收割的基本過程
先把水稻割倒, 一般先丟地上。收割的天氣通常驕陽似火,而收割的速度又要快,不然穀子很快會從稻子上脫落下來,太陽剛升起就要開始,因為中午實在太曬了,盡量利用早晚的時間幹活。割的時候彎腰弓背,手上臉上經常被鋒利的禾葉割傷,有時眼睛還會被刺傷。
然後把它們捆紮成便於挑運的大小。水田很多都建在不平的地方,田埂修得狹窄而上面很多還留有種過作物的土壟。有的要挑很遠才能到打穀場。
在平原上,很多把打穀機拖到稻田中間,這樣節約挑的路程,但有的人家裡沒打穀機。共用的也要講究先後次序對吧。
然後用打穀機進行脫粒,將穀子從水稻上打下來。這個比較簡單也不怎麼費力。
餘下的禾桿再捆紮起來或堆放,如果打穀在田中進行,那麼就直接堆成稻草堆。這些東西可以用來燒火或者直接返田做肥料。
對於有聯合收割機的地方,可以上面的步驟全部在一台機器上完成,省事。但通常只適合北方的麥田。稻田的田埂限制了機器的進入,而且很多稻田沒建在平原。而且也不是所有農民都用得起收割機的。
脫粒之後的穀子運到曬谷坪去曬干,不然很容易發芽。曬干之後,基本就結束了整個收割的過程。
曬乾的穀子可以長期保存,但還不能吃。 准備吃的要進行打米。有專門的椿米機,現在都機械化了。椿完後還要用風車——北方很多直接利用自然風——吹去脫落的谷殼,餘下的白米,就是我們吃的大米了。
這還沒有完,脫落的谷殼就是糠了,對於機械打米機,可以直接脫出細糠,老式的還得再磨碎,這個糠可以做飼料。
⑼ 水稻快成熟了,你們那裡都用什麼方法收割水稻
看到這個標題,把我帶到兒時的回憶中,我們那棗陽是每年9月8左右收割,,快成熟前,每個田都要把水放出去,這樣地會比較乾燥,利於收割,以前是人工收割,把稻子用鏈刀收割後,用車拉回稻場鋪開後,車子拉著滾盤在上面來回滾,這樣稻子就掉在稻桿下面,人們把稻桿叉出後,就剩下稻子和一些碎葉,後用風扇把葉子吹走就剩下稻子了,後太陽曬干,便可裝袋子了,這樣太慢,不利大規模種植,現在收割機比較快,收割機過後,直接水稻就裝在袋中,省去人工大量環節,特別是暴雨來之前,能夠提高收割完成!保護農民利益!!
⑽ 古人是怎樣對稻穀脫粒的
古代是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對乾燥後的穀物進行碾壓脫殼。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穀加工成白米的,這個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將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為木質,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搗,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後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在眼前。
(10)水稻脫粒方法圖解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在漢代發明了水碓,浙東山區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滾筒式水碓記載。
解放前,餘姚市大隱鎮共有水碓56處。據當地老農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下磨村農民還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銷往上海、寧波等地,木粉銷售收入佔到山村總收入的1/3。隨著農業產業調整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環境的變化,到上世紀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區農民的生活。
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天工開物》繪有一個水輪帶動四個碓的畫面。
魏末晉初(公元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年)杜預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糧食的經驗,發明 了連機碓。
水碓的構造大概是水輪的橫軸穿著四根短橫木(和軸成直角),旁邊的架上裝著四根舂穀物的碓捎,橫軸上的短橫木轉動時,碰到碓捎的末端。把它壓飛,另一頭就翹起來,短橫木轉了過去,翹起的一頭就落下來,四根短橫木連續不斷地打著相應的碓梢,一起—落地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