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腧穴的常用方法

腧穴的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1 02:46:44

❶ 人的心腧穴,,肺腧穴的定位

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5、第5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5、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5、第6胸神經後支外側支。主治心與神志病變,咳嗽、吐血。操作方法為斜刺0.5~0.8寸

❷ 人體穴位怎麼尋找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 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 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參考資料:http://www.shulu.net/files/article/html/9/9292/506194.html

❸ 穴位按摩養生都有哪些具體的按摩手法分為幾種

據中醫研究,目前人體固定下來的可知穴位有361個,可以通過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來幫助人體養生和治療疾病,那麼人體常用的養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穴位按摩養生方法有很多,我們從基本的開始循序漸進進行練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❹ 常用的毫針種類、進針方法、取穴原則及方法

毫針療法,用毫針(包括芒針)刺入體表的經絡腧穴或病變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種針刺療法。一般以針體長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稱為毫針。針體長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稱為芒針(又稱長針)。實際上,芒針只是在長度上比毫針延長,其操作方法與毫針相類。毫針刺入體表相應部位,可促進和調整經絡氣血運行,協調和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狀態,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治療手法 臨床上具體應用的技術方法有進針、行針、留針、出針等。
進針 將毫針刺入皮膚的方法。進針時,一般用左右雙手配合。右手持針、靠拇、食、中指夾持針柄,掌握進針時的力量和針刺角度、深度,稱為刺手;左手按壓針刺部位或扶定針體,以固定腧穴皮膚,防止針體彎曲,並可避免疼痛,促使針刺感應的獲得,稱為押手。①進針的具體方法:包括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等。指切法適於短針 ,夾持法適於長針 ,舒張法適於皮膚鬆弛處(如腹部),提捏法適於皮膚淺薄處(如頭面部)。②進針角度:指針體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臨床上,針體與腧穴皮膚呈直角(90°),垂直進針,稱為直刺,適於肌肉豐厚處,如四肢、腹、腰部。針體與腧穴皮膚呈45°角左右,傾斜進針,稱為斜刺,適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針體與腧穴皮膚呈15°~25°角,沿皮刺入,適於肌肉淺薄處(如頭面部),一針透二穴也可用此,稱為橫刺或沿皮刺、平刺。③針刺深度:針體進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取得針感而又不損傷重要臟器為准。除根據腧穴部位特點來決定之外,臨床上還需靈活掌握。如形體瘦弱者宜淺刺,形體肥胖者宜深刺;年老、體弱、小兒宜淺刺,青壯年、體強壯者宜深刺;陽證、表證、初病宜淺刺,陰證、里證、久病宜深刺;頭面、胸背及肌肉薄處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處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淺刺,肘臂、腿膝處宜深刺等。針刺的角度和深度有關,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和橫刺。對項後正中、大動脈附近、眼區、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損傷。
行針 又稱針刺手法。毫針刺入後,為了獲得、維持和加強針刺感應(又稱得氣)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留針 行針得氣後,將針體留置於腧穴內一段時間的方法。在行針後仍不得氣時,可通過留針靜候氣至,出現針感,稱為候氣。在行針已得氣後,留針可保持針感,並增強針刺治療作用。在留針過程中,還可再次行針,以加強針感,並使針感沿經脈循行方向傳導。留針時間的長短依具體情況而定。如陰證、寒證、里證,病程長而邪氣深入,身體強壯者,宜久留針;陽證、熱證、表證,病程短而邪氣淺在,身體虛弱者或小兒,宜少留針,甚至不留針。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針。一般情況,留針時間為15~30分鍾。
出針 在行針或留針後,針刺達到一定治療要求時,將針體退出體外的方法。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並慢慢提針至皮下,最後將針完全退出體外。在出針後,應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又稱為捫法。出針後亦可不按揉針孔,使邪氣外逸,這是針刺補瀉的一種,屬於開闔補瀉的瀉法。出針後要核對針數,以免脫漏。並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潔。
適應症及注意事項 一切針灸療法所能治療的病症,均可用毫針療法治療。注意事項主要包括:①針刺時醫生必須專心致志,審慎從事,隨時觀察患者表情,詢問患者感覺和觀察患者反應,體會針刺後的情況,盡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②患者在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並應盡量選用卧位。③對於孕婦針刺不可過猛,針感不宜過強。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以及勞宮、湧泉、行間、太沖、十宣等穴,不宜針刺。④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⑤對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診斷不明的危篤病人慎用針刺。⑥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眼區和頂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也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留針,以免損傷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不良後果。⑦對於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芒針療法 一般採用26號、28號,5寸、7寸、1尺長的長針,以夾持進針法進針,兩手配合,將針緩緩刺入。頭面、胸背部用橫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針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針感為度,不可盲目過深,應根據腧穴部位特點和病人胖瘦情況而定。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患者反應,消除恐懼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針刺意外,老人、小兒、體弱、孕婦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針刺深、刺激量大等特點,臨床可用於中風偏癱、癲狂、痹證等。
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刺療法的主體。
針灸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針刺的前身是「砭術」,砭術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於一萬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針具已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發展成為金屬針。金屬針具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銅、鐵、銀、合金及不銹鋼針具等階段。針具的改革,擴大了針刺治療范圍,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針灸術的發展。
隨著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漸發現很多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為腧」逐漸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根據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效應和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古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和認識到人體有一個經氣運行的完整結構——經絡系統。通過不斷總結、實踐,將腧穴、經絡從理論上系統化,形成了經絡學說。經絡學說及其他中醫理論的形成使針灸成為中醫一門獨立的學科。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統地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腧穴、診法病機、法療原則、刺灸方法及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等。其中又以《靈樞》所論述的針灸內容尤為詳盡,故有《針經》之稱。《黃帝內經》為針灸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在經絡、腧穴及針灸等方面對《內經》作了補充。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成功地把針灸和針葯結合治療外感病納入了他所創立的辨病辨證論治體系,使針灸臨床治療得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對針灸醫學的又一次總結,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發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據《唐書·百官志》記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國家醫療和教學機構「太醫署」中設有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職,專門從事針灸教學和醫療工作。宋代王惟一編選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成針灸銅人模型兩個,是世界上最早的立體針灸模型,開創經穴模型直觀教學之先河。明代是針灸學發展昌盛時期,針灸著作較多,而《針灸大成》是這些著作中的一顆明珠,它是楊繼洲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的基礎上,匯集經典著作、歷代醫家精華及本人經驗而寫成的。該書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又一次總結性的針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針灸臨床參考書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到民國的100多年間,由於反動統治者和侵華帝國主義者的歧視和扼殺,針灸日趨衰落,只在民間流傳使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促進了針灸醫學的復興和繁榮。針灸教育事業也有了迅速的發展。為了便於開展學術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在臨床方面,針灸對內、外、婦、兒等科100多種病證有較好和很好的療效,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膽道結石、細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58年針刺麻醉開始用於臨床,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內容,推動了針灸醫學的深入研究。由是,針灸學的研究工作也從對臨床的治療經驗的總結發展到開展實驗研究,從觀察針灸對各器官功能的影響而深入至針麻、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並在經絡現象、經絡實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近年來對針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績。
針灸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東傳朝鮮、日本等國,13世紀以前,通過「絲綢之路」逐漸西行,對阿拉伯醫學等曾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針灸熱」。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中島宏宣布:「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通行的一門新的醫學學科。」並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於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國舉行了成立大會。傳統的針灸療法已經走向世界,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❺ 配穴的方法有幾種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❻ 常用手部穴位按摩法有哪些

1.推法手部按摩中常用的推法是指推法。操作時用拇指指端或指腹著力於手部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直推法。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均勻,多配合適量的按摩介質,速度為每分鍾2OO次左右,可用於手部各線狀穴位。如用雙手拇指從某線狀穴位的中點向兩側分推,稱為分推法。如用兩手拇指端或螺紋面自某線狀穴兩端向中間推動合攏,為合推法,又稱「合法」、「和法」。 2.拿法捏而提起謂之拿。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的提捏。操作時,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和緩而有連貫性。本法適用於手部各穴。 3.按法按法是最早應用於按摩療法的手法之一,也是手部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在手部按摩中,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紋面著力於手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區上,逐漸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輕到重,使刺激充分到達肌肉組織的深層,病人有酸、麻、重、脹、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鍾,漸漸放鬆,如此反復操作。操作時用力不要過猛,不要滑動,應持續有力。需要加強刺激時,可用雙手拇指重疊施術。按法經常和揉法結合使用,稱為按揉法。對年老體弱或年齡較小的病人,施力大小要適宜。按法 適用於手部各穴。 4.點法在手部按摩中,點法指用拇指指端或屈指骨突部著力於手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區上,逐漸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輕到重,使刺激充分到達肌肉組織的深層,病人有酸、麻、重、脹、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鍾,漸漸放鬆,如此反復操作。操作時用力不要過猛,不要滑動,應持續有力。點法接觸面積小,刺激量大。點法常與按法結合使用,稱為點按法。對年老體弱或年齡較小的病人,施力大小要適宜。點法適用於手部各穴。 5.掐法在手部按摩中,掐法刺激最強。用拇指指甲重掐穴將力量灌注於拇指端。掐前要取准穴位,為了避免弄破皮膚 ,可在重掐部位上覆蓋一層薄布,掐後可輕揉局部以緩解疼痛。掐法多用於急症、重症。 6.揉法手部按摩中多用指揉法。指揉法是用拇指螺紋面於手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和掌指作輕柔緩和的擺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每分鍾速度 160次。本法多與按法結合使用,適用於手部各穴7.捏法手部按摩常用三指捏。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住肢體的某兩個穴位,相對用力擠壓。在做相對用壓動作時,要有節律性,力量要均勻、逐漸加大。與拿法結合使用,稱為拿捏法。

❼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

1、推揉類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動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應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摩法

[定義]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抹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應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擦法

[定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每分鍾100~200次。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應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2、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3、捏拿類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義]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應用]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義]用拇指和其餘四個手指的羅紋面對稱用力提起並捏揉的手法。

[動作]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應用]拿風池穴:具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功效;拿頸項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痙攣的功效。

搓法

[定義]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每分鍾30~50,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應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提法

[定義]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動作]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一是頓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應用]解除粘連,順理肌筋。滑利關節,醒腦安神。疏風止痛,聰耳明目,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補腎氣,強腰脊,調和氣血陰陽。

4、牽抖類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義]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

[動作]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應用]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引伸法

[定義]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

[動作]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

[應用]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5、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❽ 腧穴的定位方法是什麼

針灸臨床中,治療效果與取穴是否准確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定準穴位,必須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體表標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簡易取穴法等4種。

(一)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在中國古典醫籍中被稱為「骨度法」,就是以患者不同部位骨骼的尺寸作為長度測定的標准,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定位方法。臨床中比較常用的骨度分寸標准詳見常用骨度分寸表(表8-8、圖8-1)。

表8-8

(四)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中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兩手自然下垂,於大腿外側手中指端所指處取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半握拳,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一橫紋上,在兩指端之間的掌心處取勞宮穴;在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處取百會穴等。

❾ 針灸穴位的操作方法

一、毫針刺法:是利用毫針刺耳穴,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
(1)定穴和消毒以選定耳穴作為針刺點,針刺前耳穴必須嚴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脫碘,待酒精幹後施術。
(2)體位和進針 一般採用坐位,如年老體弱、病重或精神緊張者宜採用卧位,針具選用26-30號粗細的0.3-0.5寸長的不銹鋼針。進針時,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穴,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以減輕針刺的疼痛。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用快速插入的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進針均可。
(3)留針和出針 留針時間一般約15-30分鍾,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適當延長。留針期間,每隔10分鍾運針1次。出針是一次治療的結束動作,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將毫針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眼,以免出血。
(4)單手進針法:多用於較短的毫針,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體中部,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5)雙手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俞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俞穴。

❿ 腧穴定位的數學原理是什麼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四種
1 體表標志法
可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種:固定標志是指各部由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輪廓、發際、指(趾)甲、乳頭、臍窩等。例如: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定陽陵泉;三角肌止點部定臂臑;眉頭定攢竹;兩眉之中間定印堂;兩乳頭之中間定膻中等;活動標志是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等。例如:聽宮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曲池在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
2 骨度折量法
此法是以體表骨節為標志,將全身不同的部位規定成一定的長度或寬度,再等分折量的定位方法,因此法是等分折量,因此不論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很適用。常用的骨度分寸列表如下: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點 折量寸 度量表 說明書
頭 面 部
前發際正中→後發際正中 12 直寸 用於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眉間(印堂)→前發際正中 3 直寸 用於確定前後發際不明時及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後發際正中 3 直寸
眉間(印堂)→後發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額角(頭維)之間 9 橫寸 用於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兩乳突之間 9 橫寸 用於確定頭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胸 腹 脅
部 胸骨上窩→胸劍聯合中點 9 直寸 用於確定胸部任脈穴的縱向距離
胸劍聯合中點→臍中 8 直寸 用於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臍中→恥骨聯合上緣 5 直寸 用於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兩乳頭之間 8 橫寸 用於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窩頂點→第11肋游離端 12 直寸 用於確定脅肋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肩胛骨內緣→後正中線 3 橫寸 用於確定背腰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肩峰外緣→後正中線 8 橫寸 用於確定肩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前後紋頭→肘橫紋(平肘尖) 9 直寸 用於確定上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肘橫 紋(平肘尖)→腕掌(背)側橫紋 12 直寸 用於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下 肢
部 恥骨聯合上緣→股骨內上髁上緣 18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內側足三陰經穴的縱向距離
脛骨內側髁下方→內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轉子→腘橫紋 19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陰經經穴的縱向距離(臀溝→腘橫紋相當14寸)
腘橫紋→外踝尖 16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陰經經穴的縱向距離
3 指寸定位法
這是指利用患者本人手指的寬度以量取腧穴的方法。由於生長相關律的緣故,人類機體的各個局部間是相互關聯的。選取的手指不同,節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幾種。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作為一寸。(見'圖表')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寸。
橫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手四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准,其四指的寬度作為三寸。
在具體取穴時,醫生應當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礎上,參照被取穴對象自身的手指進行比量,並結合一些簡便的活動標志,以確定經穴的標准部位。
4 簡便取穴法
此法是臨床上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風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穴等。

閱讀全文

與腧穴的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1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83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05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0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57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37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03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1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18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26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1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86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3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55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796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6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09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6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1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