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肌肉萎縮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營養障礙,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等導致的肌肉體積縮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因為不運動或很少運動,導致肌肉很少收縮,則退化;另一種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肌組織蛋白被分解,引起萎縮。病因主要有:神經源性肌萎縮、肌源性肌萎縮 、廢用性肌萎縮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縮 。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肌萎縮患者由於肌肉萎縮、肌無力而長期卧床,易並發肺炎、褥瘡等,加之大多數患者出現延髓麻痹症狀,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肌萎縮患者除請醫生治療外,自我調治十分重要。
目前肌肉萎縮尚無統一分類,我們從臨床實際出發,結合病原因分類如下。
一、神經源性肌萎縮 主要是脊髓和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引起。見於脊椎椎骨骨質增生、椎間盤病變、脊神經腫瘤、蛛網膜炎、神經炎、神經叢病變、脊神經腫瘤、蛛網膜炎、神經炎、神經叢病變、神經損傷、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腦部病變和脊髓病變導致的廢用性肌萎縮症等。
二、肌源性肌萎縮 常見於肌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性肌強直症遲手、周期性麻痹、多發性肌炎、外傷如擠壓綜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謝性肌病、御虧內分泌性肌病、葯源性肌病、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性肌病如重症肌無力等。
三、廢用性肌萎縮 上運動神經元病變系由肌肉長期不運動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四、其他原因性肌萎縮 如惡病質性肌萎縮、交感性肌營養不良等。
肌肉萎縮的治療方法:
神經細胞重生療法中特有的神經細胞修復因子能夠迅速直接的營養中樞神經細胞,減輕和修復神經損傷,恢復神經細胞和骨骼肌肉的彈性和力量。疏通全身經絡,改變神經訊號傳導通路,改善全身微迴圈,有效的清除血管內垃圾,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促進大腦供氧,增強腦細胞的耐缺氧能力延長神經細胞壽命,改善和恢復記憶功能,從而對腦癱、腦梗後遺症、偏癱、半身不遂、帕金森氏病、肌肉萎縮、進行性營養不良,通過7-10天的強化沖擊治療,可迅速控制疾病發展,臨床驗證效果顯著。對於某些輕度患者當天可見到改善。具體療效因病情而定。目前為止已經接受治療的患者超過了16800例。
肌萎縮患者除請醫生治療外,自我調治十分重要: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復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促使肌萎縮發展。
2.合理調配飲食結構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補氣健脾葯膳,如山葯、黃芪、白蓮、陳皮、太子參、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煙、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並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3.勞逸結合忌強行性功能鍛煉,因為強行性功能鍛煉會因骨骼肌疲勞,而不利於骨骼肌功能的恢復、肌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4.預防感冒、胃腸炎肌萎縮患者由於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或者存在著某種免疫缺陷,肌萎縮患者一旦感冒碼拆嫌,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肌萎無力、肌跳加重,特別是球麻痹患者易並發肺部感染,如不及時防治,預後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胃腸炎可導致腸道菌種功能紊亂,尤其病毒性胃腸炎對脊髓前角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使肌萎縮患病情反復或加重。肌萎縮患者維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復的基礎。
Ⅱ 肌肉萎縮吃什麼葯好肌肉萎縮的原因和症狀
肌肉萎縮的治療方式多樣,其中中醫治療有其獨到之處。以肌肉萎縮為例,有患者在吉林大學附屬醫院被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疾病,出現肌肉萎縮和小腿靜脈曲張。經過一個月的中醫治療,除手臂外,其他肌肉得到恢復,靜脈曲張也有所改善。治療方案包括服用中葯人參健脾丸和補中益氣丸,以及針灸和拔罐等療法。
在中醫理論中,肌肉和四肢的功能與脾臟密切相關。治療肌肉萎縮時,人參健脾丸和補中益氣丸是常用的葯物。人參健脾丸對消化系統疾病效果顯著,而補中益氣丸則能補中益氣、提升陽氣,對於長期病症更為適用。
合谷穴(位於虎口)的肌肉狀況可以反映人的中氣狀態。合谷穴肌肉豐滿者中氣足,反之中氣不足。結合針灸和拔罐療法,可以增強葯物治療的效果。針灸有助於舒緩經絡、激活氣血,拔罐則能去除體內的風濕寒邪氣。此外,應避免過量飲酒,因為酒精損害肝臟,進而影響脾臟。
長期攝入過鹹食物可能傷害腎臟,從而導致肌肉萎縮。因此,從腎臟角度出發,也是治療肌肉萎縮的一個方向。
總體來說,中醫認為肌肉萎縮與脾腎疾病有關,治療時應綜合考慮這兩個方面。對於腰膝冷、身體沉重的症狀,可以使用甘姜苓術湯(腎著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有風濕寒邪氣,應採取措施予以清除,因為任何邪氣的存在都可能影響四肢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