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芪是個寶,什麼時候泡水喝最好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發敲簪羞彩勝,黃芪煮粥薦春盤。東方烹狗陽初動,南陽爭牛到作團。老子從來興不淺,向隅誰有滿堂歡。」這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一年立春於病中招待朋友時寫的一首詩。詩中黃芪是一味人們熟知的補益良葯,也是食療佳品。下面我們就來了解黃氏的具體功效跟用法。
黃氏的具體功效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術、山葯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另外感冒發燒時不要服用。
Ⅱ 誰知道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及其代表作
1. 扁鵲(公元前五世紀-前四世紀),戰國時期醫學家。姓秦,名越人,出生於山東長清。扁鵲精通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針灸等各科。他擅長脈診、望診、聞診、問診,尤其擅長探究病源。扁鵲還精通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健身祛病方法,現存的《難經》等多為後人託名之作。
2. 華佗(約公元145-208年),東漢末期醫學家。華佗字元化,出生於安徽毫縣。他精通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科目,熟練掌握養生方葯、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技術。華佗首創了葯物全麻術,被尊為外科之鼻祖。他還創立了《五禽戲》養生功,至今仍流傳。
3. 孫思邈(541-682年),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出生於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他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都有深刻的論述。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內容豐富,涵蓋廣泛,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4. 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東漢末期醫學家。張仲景名機,出生於河南南陽縣。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後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別論述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
5. 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他重視葯物研究,注重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譽為「東方醫學的巨典」。
6. 葛洪(283-363年),晉代醫學家。葛洪同時也是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他在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學等領域有深入研究,是中國制葯化學的先驅。現存的《肘後急急方》包含各科醫學內容,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
7. 皇甫謐(215-282年),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出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他博學多才,對經史百家的文獻及文字史等有很高的造詣。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8. 錢乙(1020-1101年),宋代著名兒科醫學家。錢乙字仲陽,出生於山東東平。曾任太醫丞,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尤其在兒科有很高的造詣,被尊為中醫兒科鼻祖。現存的《小兒葯證直訣》是他唯一的著作。
9. 朱丹溪(1281-1358年),元代醫學家。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出生於浙江義烏縣赤岸鎮。他在學術上強調養陰和瀉火二法,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症的治療有精闢的論述,對熱性病的治療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著有《局方發探》、《格致余論》、《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辨疑》、《外科精要發探》等。
10. 孔伯華(1884-1955年),近代醫學家。孔伯華擅長治療溫熱病,如發高燒及部分傳染性疾病。他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並開展農村防疫工作,是中國防疫工作的先驅之一。著有《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等。
11. 蕭龍友(1864-1962年),近代醫學家。蕭龍友擅長治療虛勞病。他精通文史,以文為醫,醫文並茂。生前曾將《醫方類聚》贈送北京中醫學院,並在閱讀中進行批註,為後學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