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園林植物造景形式美原理中常用的對比手法有哪些
形式美中的對比手法有:
體量對比:景物大小、粗細、高低的關系2.方向對比:姿態上有向上型、平行型和無方向型 3.色彩對比:不同顏色的互補、襯托
4.虛實對比:常綠和落葉樹形成樹冠的虛實對比 5.空間對比:營造開敞空間和封閉空間
6.質地對比:運用粗、中、細不同質地的植物給人不同感覺
『貳』 論述園林布置形式與設計方法
一、園林布局的原則園林布局的概念
園林是由一個個、一組組不同的景觀組成的,這些景觀不是以獨立的形式出現的,是由設計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機地組織起來的。在園林中把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藝術規則有機地組織起來,創造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這個過程稱為園林布局。
人們在游覽園林時,在審美要求上是欣賞各種風景,並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動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種園林建築。如何把這些自然的景物與人工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既完整又開放的優秀園林景觀,這是設計者在設計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好的布局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園林布局的綜合性與統一性
1)園林的功能決定其布局的綜合性園林的形式是由園林的內容決定的,園林的功能是為人們創造一個優美的休息娛樂場所,同時在改善生態環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從這一方面考慮其布局的方法,不從經濟與藝術方面的條件考慮,這種功能也是不能實現的。園林設計必須以經濟條件為基礎,以園林藝術、園林美學原理為依據,以園林的使用功能為目的。只考慮功能,沒有經濟條件作保證,再好的設計也是無法實現的。同樣在設計中只考慮經濟條件,脫離其實用功能,這種園林也不會為人們所接受。因此,經濟、藝術和功能這三方面的條件必須綜合考慮,只有把園林的環境保護,文化娛樂等功能與園林的經濟要求及藝術要求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綜合解決,才能實現創造者的最終目標。
2)園林構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統一性園林構圖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體和動、植物等自然景觀及其建築、構築物和廣場等人文景觀。這些要素中植物是園林中的主體,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長的載體,這二者在園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經過人為干預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產物,其藝術性往往達不到人們所期望的效果,建築在園林中是人們根據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發而創造的人文景觀,這些景物必須與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融合於自然中才能實現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須統一考慮,不能分割開來,地形、地貌經過利用和改造可以豐富園林的景觀,而建築道路是實現園林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將生命賦予自然,將綠色賦予大地,沒有植物就不能成為園林,沒有豐富的、富於變化的地形、地貌和水體就不會滿足園林的藝術要求。好的園林布局是將這三者統一起來,既有分工又要結合。
3)起開結合,多樣統一對於園林中多樣變化的景物,必須有一定的格局,否則會雜亂無章,既要使景物多樣化,有曲折變化,又要使這些曲折變化有條有理,使多樣的景物各有風趣,能互相聯系起來,形成統一和諧的整體。
在我國的傳統園林布局中使用「起開結合」四個字來實現這種多樣統一。什麼是「起開結合」呢?清朝的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指出:布局「全在於勢,勢者,往來順逆之間,則開合之所寓也。生發處是開,一面生發,即思一面收拾,則處處有結構而無散漫之弊。收拾處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發,則時時留有餘意而有不盡之神,……如遇綿衍抱拽之處,不應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瀾。蓋本處不好收拾,當從他處開來,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煙雲,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於理於勢兩無妨而後可得,總之,行筆布局,一刻不得離開合。」這里就要求我們在布局時必須考慮曲折變化無窮,一開一合之中,一面展開景物,一面又考慮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於因借園林布局除了從內容出發外,還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我國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中提出「園林巧於因借」的觀點,他在《園冶》中指出:「因者雖其基勢高下,體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勢,「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入奧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開池沼」。這種觀點實際就是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範1)地形、地貌和水體在園林中,地形、地貌和水體佔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園時,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條件,對於低凹地區,應以布局水景為主,而丘陵地區,布局應以山景為主,要結合其地形地貌的特點來決定,不能只從設計者的想像來決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園,在新中國成立前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電影《城南舊事》中講的就是這一地區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了改善該地區的環境條件,採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積成山,在湖內布置水景,為人們提供一個水上活動場所,這樣不僅改造了環境,同時也創造出一個景觀秀麗、環境優美的園林景點。如果不是採用這種方法,而是從遠處運土把坑填平,雖可以達到整治環境的目的,但不會有今天這樣景觀豐富的園林。
在工程建築設施方面應就地取材,同時考慮經濟技術方面的條件。園林在布局的內容與規模上,不能脫離現有的經濟條件。在選材上以就地取材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園林中的確具有較高的景觀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否則必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萬壽山就是一例:據史料記載,「公元1106年,宋徽宗為建萬壽山,於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折牆,數月乃至」,最終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而北京頤和園中的「敗家石」(青芝岫)的來歷也是如此。
建園所用材料的不同,對園林構圖會產生一定的作用,這是相對的,非絕對的,太湖石可謂置石中的上品,並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靜心齋的假山所用石材為北京房山所產,廣州園林的假山為當地所產的黃德石等均屬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氣候條件中國園林的布局受氣候條件影響很大。我國南方氣候炎熱,在樹種選擇上應以遮陽目的為主,而北方地區,夏季炎熱,需要遮蔭,冬季寒冷,需要陽光,在樹種選擇上就應考慮以落葉樹種為主。
在植物選擇上還必須結合當地氣候條件,以鄉土樹種為主。如果只從景觀上考慮,大量種植引進的樹種,不管其是否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其結果必是以失敗而告終。
另外,植物對立地條件的適應性必須考慮,特別是植物的陽性和陰性,抗乾旱性與耐水濕性等,如果把喜水濕的樹種種在山坡上,或把陽性樹種種在庇蔭環境內,樹木就不會正常生長,不能正常生長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園林布局的藝術效果必須建立在適地適樹的基礎之上。
園林布局還應注意對原有樹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備建造園林綠地的地界內,常有一些樹木和植被,這些樹木或植被在布局時,要根據其可利用程度和觀賞價值,最大限度地組織到構圖中去。正如《園冶》中所講的那樣:「多年樹木,礙築檐垣,讓一步可以立基,砍數、丫不妨封頂,斯謂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難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對原有植被充分利用,關於這一點,在我國現代園林建設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陽公園中有很多大樹為原居住區內搬遷後保留下來的,此公園於1999年建成,這些大樹,在改善環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們多數以「孤賞樹」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樹木,不但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也不會很快達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還必須考慮植物的生長速度。一般新建的園林,由於種植的樹木在短期內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應首先選擇速生樹種為主,慢生樹種為輔。在短期內,速生樹種可以很快形成園林風景效果,在遠期規劃上又必須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樹種。關於這一點在居住區綠地規劃中已有前車之鑒,一般居住區在建成後,要求很快實現綠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積種植草坪,同時為構圖需要,配以一些針葉樹,綠化效果是達到了,但沒有注意居民對綠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難找到納涼之處,這樣的綠地是不會受歡迎的。因此,在園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既考慮遠期效果,又要兼顧當前的使用功能。
3)主題鮮明,主景突出任何園林都有固定的主題,主題是通過內容表現的。植物園的主題是研究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對植物進行鑒定、引種、馴化,同時向遊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觀自然規律及人類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識,因此,在布局中必須始終圍繞這個中心,使主題能夠鮮明地反映出來。
在整個園林綠化工作中,綠化固然重要,但必須有重點,美化才能實現其藝術要求園林是由許多景區組成,這些景區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區在園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現。
在整個園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觀(配景)必須服從於主景的安排,同時又要對主景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夠「相得而益彰」時,才能對構圖有積極意義,例如北京頤和園有許多景區,如佛香閣景區、蘇州河景區、龍王廟景區等,但以佛香閣景區為主體,其他景區為次要景區,在佛香閣景區中,以佛香閣建築為主景,其他建築為配景。
配景對突出主景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從對比方面來烘托主景,例如,平靜的昆明湖水面以對比的方式來烘托豐富的萬壽山立面。另一方面是從類似方式來陪襯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寶塔等則是以類似的形式來陪襯萬壽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軸對稱、對比與調和、動勢集中、重心處理及抑景等,其具體內容見本章第五節內容(四)園林布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規定性園林是存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之一,在空間與時間上具有規定性。園林必須有一定的面積指標作保證才能發揮其作用。同時園林存在於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周邊環境必然存在著某些聯系,這些環境將對園林的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北京頤和園的風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響很大,在空間上不是採用封閉式,而是把園外環境的風景引入到園內,這種做法稱之為借景,正如《園冶》所講「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這種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園林空間。但有些園林景觀在布局中是採用閉鎖空間,例如頤和園內諧趣園,四周被建築環抱,園內風景是封閉式的,這種閉鎖空間的景物同樣給人秀美之感。
園林布局在時間上的規定性,一是指園林功能的內容在不同時間內是有變化的,例如園林植物在夏季以為遊人提供庇蔭場所為主,在冬季則需要有充足的陽光。園林布局還必須對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變化作出規定,在植物選擇上應是春季以綠草鮮花為主,夏季以綠樹濃蔭為主,秋季則以豐富的葉色和累累的碩果為主,冬季則應考慮人們對陽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隨時間的推移而生長變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態上和色彩上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必須了解植物的生長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園林應該日新月異
二、園林靜態布局
(一)靜態風景布局靜態風景布局靜態風景是指遊人在相對固定的空間內所感受到的景觀,這種風景是在相對固定的范圍內觀賞到的,因此,其觀賞位置和效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影響。
1)靜態空間的視覺規律
(1)景物的最佳視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視距離為25~30cm,對景物細部能夠看清的距離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類型的視距在250~300m左右,當視距在500m左右時只能辨認景物的輪廓,因此,不同的景物應有不同的視距。
(2)視域正常的眼睛,在觀賞靜物時,其垂直視角為130度,水平視角為160度;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視角在45度以內,垂直視角在30度以內,在這個范圍內視距為景寬的1.2倍。在此位置觀賞景物其效果最佳,但這個位置畢竟是有限的范圍,還要使遊人在不同的位置觀景,因此,在一定范圍內需預留較大一個空間,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遊人逗留及徘徊觀賞。
園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與寬度方面必須考慮其觀賞視距問題。一般對於具有華麗外形的建築,如樓、閣、亭、榭等,應該在建築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場地,以供遊人在此范圍內以不同的視角來觀賞建築。而在花壇設計中,獨立性花壇一般位於視線之下,當遊人遠離花壇時,所看到的花壇面積變小,不同的視角范圍內其觀賞效果是不同的,當花壇的直徑在9~10m時,其最佳觀賞點的位置在距花壇2~3m左右,如果花壇直徑超過10m時,平面形的花壇就應該改成斜面的,其傾斜角度可根據花壇的尺寸來調整,但一般在30~60度時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花壇,其中1997年以萬眾一心為主題的花壇,其直徑近百米,且為平面布置,所以這種花壇從空中俯視效果要遠比在廣場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紀念性園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視角相對要大些,特別是一些紀念碑、紀念雕像等,為增加其雄偉高大的效果,要求視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較高的台地上,這樣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視角的風景效果在園林中,景物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來觀賞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據人們在觀賞景物時,其垂直視角的差異劃分為平視風景、仰視風景和俯視風景三類。
(1)平視風景平視風景是指遊人頭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觀賞的風景。這種風景的垂直視角在以視平線為中心的30.范圍內,觀賞這種風景沒有緊張感,給人一種廣闊寧靜的感覺,在空間的感染力特別強,這種風景一般用在安靜休息處、休息亭廊、休療場所。在園林中常把要創造的寬闊水面、平緩的草坪、開辟的視野和遠望的空間以平視的觀賞方式來安排。
(2)仰視風景一般認為當遊人在觀賞景物,其仰角大於45°時,由於視線的消失,景物對遊人的視覺產生強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給人一種特別雄偉、高大和威嚴感。這種風景在我國皇家園林中經常出現,例如北京頤和園佛香閣建築群體中,在德輝殿後面,仰視佛香閣時,仰角為62.,使人感到佛香閣特別高大,給人一種高聳人雲之感,同時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紀念性園林中常使用,紀念碑、紀念雕塑等建築,在布置其位置時,經常採用把遊人的視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內的方法,不讓遊人有後退的餘地,這是一種運用錯覺,使對象顯得雄偉。
我國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採用這種方法,為使假山給人一種高聳雄偉的效果,並非從假山的高度上著手,而是從安排視點位置著眼,也就是把視距安排很小,使視點不能後退,因而突出了仰視風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曠草地的中央。
(3)俯視風景及效果當遊人居高臨下,俯視周圍景觀時,其視角在人的視平線以下,這種風景給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這種風景一般布置在園林中的最高點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築,居高臨下,創造俯視景觀。
另外,在創造這種風景時,要求視線必須通透,能夠俯視周圍的美好風景,如果通視條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並不理想,這種俯視的效果也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園原設計一俯視風景,在園內的最高點安排一方亭,但由於周邊樹木過於高大,從亭內所看到的風景均為綠色樹冠所遮擋,無法觀賞到園內美好的景觀。因此,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以上三種風景在園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結合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變化,創造成仰視、俯視和平視的風景,使富於變化的風景為遊人創造欣賞不同風景效果的條件。杭州園林中著名的「三潭印月」為平視效果,「靈隱韜光」為仰視風景,而華山、泰山等為著名的俯視風景。
(二)開明風景與閉鎖風景的處理
1)開朗風景所謂開朗風景是指在視域范圍內的一切景物都在視平線高度以下,視線可以無限延伸到無窮遠的地方,視線平行向前,不會產生疲勞的感覺。同時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遠,心胸開闊,壯觀豪放。李白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開辟空間,開朗風景的真實寫照。
開朗風景由於人們視線低,在觀賞遠景時常模糊不清,有時見到大片單調的天空,這樣又會使風景的藝術效果變差,因此,在布局上應盡量避免這種單調性。
在很多園林風景中,開朗風景是利用提高視點位置,使視線與地面形成較大的視角來提高遠景的辨別率的,例如我國著名的風景點黃山、廬山、華山、泰山等,由於視點位置高,視界寬闊,成為人們喜愛的風景名勝,正如王渙之《登鸛雀樓》所留下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閉鎖風景當遊人的視線被四周的樹木、建築或山體等遮擋住時,所看的風景就為閉鎖風景。
景物頂部與人視平線之間的高差越大,閉鎖性越強,反之則越弱,這也與遊人和景物的距離有關,距離越小,閉鎖性越強,距離越大,則閉鎖性越弱。閉鎖風景的近景感染力強,四面景物可琳琅滿目,但長時間的觀賞又易使人產生疲勞感。北京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內的風景均為閉鎖風景。
一般在觀賞閉鎖風景時,仰角不宜過大,否則就會使人感到過於閉塞。
另外,閉鎖風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與閉鎖空間的長度、寬度的比值影響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閉鎖空間的大小,當空間的直徑大於10倍周圍景物的高度時,其效果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間直徑的1/6~1/3時,遊人可以不必抬頭就可以觀賞到周圍的建築,如果廣場直徑過小而建築過高都會產生一種較強的閉塞感。
在園林中的湖面、空曠的草地等周圍種植樹木所構成的景觀一般多為閉鎖風景,在設計時要注意其空間尺度與樹體高度的問題3)開朗風景與閉鎖風景的對立統一開朗風景與閉鎖風景在園林風景中是對立的兩種類型,但不管是哪種風景,都有不足之處,所以在風景的營造中不可片面地追求強調某一風景,二者應是對立與統一的。開朗風景缺乏近景的感染力,在觀賞遠景時,其形象和色彩不夠鮮明;而長久觀賞閉鎖風景又使人感到疲勞,甚至產生閉塞感。所以園林構圖時要做到開朗中有局部的閉鎖,閉鎖中又有局部的開朗,兩種風景應綜合應用。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在開朗的風景中適當增加近景,增強其感染力。在閉鎖的風景中可以通過漏景和透景的方式打開過度閉鎖的空間。
在園林設計時,大面積的草坪中央可以用孤立木作為近景,在視野開闊的湖面上可以用園橋或島嶼來打破其單調性。著名的杭州西湖風景為開朗風景,但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及蘇、白二堤等景物增加了其閉鎖性,形成了秀美的西湖風景,達到了開朗與閉鎖的統一。
『叄』 如何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借景和對景手法
組景手法,古人總結組景有18種方法,即:對景、借景、夾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題景、天景。由於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對景、借景、框景等幾種手法作一些分析。
對景所謂「對」,就是相對之意。我把你作為景,你也把我作為景。這種景在園林中很多,但要做好這種景也不易。景貴自然,這里的自然是多義的,自然也與距離有關,在某種距離上,景觀似會覺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兩個相互不認識的人,距離不到2米相對而立,就會覺得很別扭。景也一樣,若一個小院兩邊相對觀之,也有這種不愉快的感覺,這就叫「硬對景」。如果景不能擴大,是否有某種手法可以彌補這種缺陷呢?當然有的。試看蘇州留園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軒,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兩者相對而觀,相距只有10米,但覺得無別扭之感。為什麼?正是因為園中有數立峰,因此相互對視,景時隱時現,較為含蓄。北京故宮中的乾隆花園,其中古華軒與遂初堂之間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樣手法,據說這個花園是乾隆皇帝之手筆,他酷愛江南園林,所以手法如一。蘇州怡園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叢,山上一個亭,即「小滄浪」點綴其間,形成以自然為主的景觀,可謂美不勝收;反之,人在亭中觀藕香榭,也甚觀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見造園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塊不規則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築:漢三老石室、觀樂樓、華嚴經塔、題襟館、四照閣等,空地之北有石池。這里有好多對景關系,景景不同,妙趣無窮。由於中部南北之間空間較狹,於是南部不設物,一可觀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視距短「硬對景」。
『肆』 園林設計中地形處理方法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在園林地形的處理過程中,因其功能所創造的景觀效果地形的類型及范圍也不同。因此,要結合類型和范圍來進行合適的地形處理。
1、在人們集散、休息及進行一些活動性的休閑園林區域中,宜處理為平緩的地形。平緩的地形觀視效果上流暢舒展,視野開闊,公園中的平坦草坪景觀。
大草坪是人們活動和休息的好地方,小孩嬉鬧,可以盡情玩耍,而不用擔心地形的復雜變化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而背後的樹林為平地的寬闊基面作了垂直形態上的景觀,同時也起到了背景的襯托作用。
平地缺少私密性和活躍性,景觀趣味性差,要靠空間與空間、景觀要素與空間及景觀要素之間的關系來補充。平地內部空間最突顯的景觀要素對景觀有決定性作用,運用低平形體來補充或強烈的垂直形態作對比,可使景觀效果顯著增加。
平坦的地形中,遠處以綠樹作為背景及鮮花作鑲邊,平坦的地形里水池自然成為整個畫面的焦點,彌補了平坦地形的單調性,使平地與垂直低挖形態的景觀要素相互結合。
2、在園林中一些需創造出瀑布、跌水、泉、涓流等水景及有特殊景觀要求的可處理成起伏的地形。起伏的地形為園林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該地形中可靈活多變的組合創造出形態各異的景觀,效果豐富多樣。
起伏地形從形態上講是地形的升與降的結果,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變化來進行景觀設計,使地形既相分割又相聯系,成為一體。在起伏較大的地形上部可布置假山,塑造成上部突出的懸崖式陡崖,並置以泉水或作成跌水形態的景觀相結合的做法。假山泉水的布置有動態效果,使整個地形的處理更加真實、自然
3、在園林中因功能要求,可通過地形的變化來劃分不同的區域,使空間既彼此分隔又相互聯系。一般綜合性公園都劃分為若干個功能區塊,因其功能不同,地形的處理也有所變化。
娛樂休閑及休息集一體的園林用地以平坦的地形為人們提供了娛樂的場所,平地上的鋪裝為人們提供了集散場所。而坡地為人們提供了休憩的場所,再通過植物使平地與坡地相結合,使整個空間既相彼此分隔又相互聯系。
4、在園林的地形處理中,忌將地形處理成饅頭形。這一形態既不符合自然地形的演變規律,也不符合園林美的法則。在地形的處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師法自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表土,對地形進行適當改造,在滿足排水,適宜植物生長等使用功能的情況下進行地形改造。
園林地形的處理的原則
1、因地制宜,隨勢生機。要想在一塊土地上創造多種景觀效果,首先必須進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進行合理布局,依低挖湖,據高堆山或適當平整土地,使園林地形富於變化,並利用地形組織空間和控制視線,通過與其他園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個自然豐富、優美的空間景域,滿足人們觀賞休息及進行各種活動的需求。
2、因景得宜。地形處理是造園的基礎,也是造園的必要條件。因不同的地點和環境條件靈活地組景,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為我所用,因此,地形的處理對景點的布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造園前必須進行地形處理。
我國皇家園林頤和園堆土成山即成萬壽山,隨之在山上建造佛香閣,登閣攬勝,可俯瞰昆明湖和萬壽山前山景色,舉目西眺,玉泉山寶塔近在眼底,西山層巒疊翠。
抬頭北望,色彩渲麗的眾香界、智慧海,仙台放彩,佛香閣猶如巨擘,將萬壽山一帶和幾十里內的優美風景盡攜與周圍,成為一重要園林美景,這一切無不歸功於萬壽山和佛香閣平地而起。
3、地形與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園林中的地形是具有連續性的,園林中的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塊地形的處理既要保持排水及種植要求,又要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力求達到自然過渡的效果。
4、符合園林美的法則。園林是人為的藝術加工和工程措施而成的。園林美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度統一。園林美具有多元性,在園林的地形處理中必須遵循園林美的法則。
『伍』 在設計中經常會使用的對比方法有哪些
1、字體顏色對比
運用色彩對比的文字排版可以起到突出重點、區分信息、裝飾畫面的作用,同時不同的顏色可以傳遞不同的情感,合理的運用色彩對比,可以讓設計更符合所它所表達的內容的屬性,在標題設計中會比較常用到此手法。
2、圖文對比
圖片與文字的組合方式有很多種,如:並列排版、文字繞排、圖疊文、文疊圖等等,圖片出現的形式主要分規則的幾何形和不規則的異形兩種,這些我們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純文字的版面雖然也可以排得很好看,但是會缺少有圖片時的視覺沖擊、感染力和美感,如果把圖片去掉全填滿文字,該版面的張力與美感瞬間就沒有了。
3、立體字與扁平字對比
這種對比效果在廣告設計中比較常見,例如把標題設計成3D的立體效果,副標或者內文用扁平效果,或者某個畫面的主視覺就是立體,標題則直接用扁平字等等,出來的效果也很不錯,空間感和視覺沖擊力很強。
以上就是關於平面設計中常用的對比方法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本平台。
『陸』 在園林設計中,是如何將有限的空間變成無限寬闊的
小中見大的手法主要是運用各種元素的對比,使人在較小的空間里,產生相對寬敞的感受。至於手法么,只能告訴你我知道的一些手法。
空間的揚抑控制,先抑後揚。
開辟透景線,形成借景,框景,漏景。增加空間裡面的層次於深度。
利用曲折變化提高空間的利用率。
縮小景物尺寸,形成咫尺千里的感覺。
在相對較空的空間中,中心放空,景物外移到四周,增強對比,形成寬敞的感覺。
『柒』 中式園林景觀有哪些設計手法
中式園林景觀中的設計手法那就很多了,在設計的時候中式景觀庭院設計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崇尚自然,從自然中獲取設計靈感,以當地的自然條件為依託,景觀的設計要在考察完周圍的建築和環境特徵的後,才進行構圖設計,下面簡單來說一下: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堆山、理水、植物和建築四大部分,中式園林設計採用抑景、添景、夾景、對景、框景、漏景、借景等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運用現代的景觀元素,營造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
構圖方式以曲線為主,講究曲徑通幽,遵循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常常以木質的亭、台、廊、月洞門、花格窗等形式將園林整體分割成許多不同的形狀,起到分割視線的作用,以形成豐富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景觀,實現整個空間內部的對比、主從、藏露、疏密、起伏、層次與滲透等變化,在有限的空間內讓人體會到咫尺千里的自然意境。同時注重細節設計,從大門的垂花門到隔扇窗的窗格與裙板,無一處不精緻、耐人尋味。
『捌』 園林建築的方法和技巧是什麼
園林建築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立意,選址,布局,借景,尺度與比例,色彩與質感共六種。
園林建築設計和任何一種建築設計一樣,都是為了滿足某種物質和精神的功能需要,採用一定的物質手段來組織特定的空間。建築空間是建築功能與工程技術和藝術技巧相互結合的產物,都需要符合適用,堅固,經濟和美觀的原則。此外,在藝術構圖技法上也都要考慮諸如統一,變化,尺度,比例,均衡和對比等原則。與大自然相協調。美的景觀效果加好的思想內涵。
一、立意。指園林建築設計的思想和哲理。在園林建築中有意境、意趣和靈魂,能引起人的互動,有較高的藝術思想境界,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是主觀的想像,也是客觀的反映。人文學科與理科的相互結合。用立意與思想去表達園林建築設計的東西,用恰到好處的手法去描述,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個美的故事和宗旨。
二、選址。指選擇園林建築座落的自然環境。一般規則式園林選址在平地地段和坡地上;自然式園林選址在山地,湖泊和平原三者兼備。傍山、錯落,臨水、平遠。
園林建築選址地理因素如土壤,水質,風向,方位等也要詳細了解,這些對綠化質量和建築布局都有影響。園林建築選址,在環境條件上既要注意大的方面,也要注意細微的因素,要珍視一切饒有趣味的自然景物,一樹、一石,清泉溪澗,以至古跡傳聞,對於造園都十分有用。或以借景、對景等手法把它納入畫面。或專門為之布置富有藝術性的環境供人欣賞。
三、布局,相地合宜,構園得體
園林建築由獨立的建築物和環境結合,形成開放性空間。即用建築物來點綴風景,使自然風景更加生動別致。園林建築由建築組群自由組合的開放性空間。也具開放性,但一般規模較大,建築組群與園林空間之間可形成多種分隔和穿插。建築組群多採用分散式布局,並用橋、廊、道路和鋪面等使建築物相互連接,但不圍成封閉性的院落。此外,建築物之間有一定的軸線關系,使能彼此顧盼,互為襯托,有主有從。
園林建築對比、滲透與層次,有體量對比即大和小的對比;形狀對比,建築單體,庭院空間。明暗虛實對比,以暗托明。先抑後揚。明暗的關系有很多時候又是實和虛的關系。組織空間的滲透與層次。有相鄰空間的和室內外空間的。園林建築空間序列通常分為規則對稱和自由不對稱兩種空間組合形式。園林建築創作,需從總體上推敲空間環境的程序組織,使之在功能和藝術上均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在藝術即觀賞上要做到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有統一。
四、借景。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種在形、聲、色、香上能增添藝術情趣,豐富畫面構圖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間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變化。借景的方法包括「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
具體有借形組景、借聲組景、借色組景、借香組景。借景有遠借鄰借之分,俯借仰借之分。俯借是居高臨下俯視低處之景。把園外景物引入園內的空間滲透手法是遠借。對景、框景、利用空廊互相滲透,和利用曲折、錯落變化增添空間層次是鄰借。因時而借。即借四季的時節不同會呈現不同色彩與特點的景色來構景。
五、尺度與比例。在園林建築中空間各個組成部分與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體的比較,是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功能,審美和環境特點是決定建築尺度的依據,正確的尺度應該和功能,審美的要求一致,並和環境相協調。園林建築的尺度,還要考慮和山石,池沼,樹木,雕像和渡橋等彼此之間的關系。適宜於室內小空間景物的尺度不能應用於庭園中的大空間,高大的喬木和低矮的灌木叢,小巧玲瓏的曲橋和平直寬闊的石拱橋,用來組合空間,在尺度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
比例和尺度一樣重要,尺度和比例緊密關聯,都具有涉及處理建築空間各部位的尺寸關系,好的設計應該做到比例良好,尺度正確。園林建築除了房屋本身的比例外,園林環境中的水,樹,石等各種景物,因需人工處理也存在推敲其形狀,比例問題。
六、色彩和質感。色彩和質感的處理與園林空間的藝術感染力有密切的關系。形,聲,色,香園林建築藝術意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中形,色范圍更廣影響也較大。在園林建築空間中,無論建築物,山石,池水,花木等主要都以其形,色動人。色彩有冷暖,濃淡的差別,色的感情和聯想,及其象徵的作用可予人以各種不同的感受。質感表現在景物外形的紋理和質地兩個方面。紋理有直曲,寬窄,深淺之分;質地有粗細,剛柔,隱顯之別。質感雖不如色彩能給人多種情感上的聯想,象徵,但質感可以加強某些情調上的氣氛則毋庸置疑:蒼勁,古樸,柔媚,輕盈等建築性格的獲取與質感處理關系很大。總之,色彩與質感是建築材料上表現的雙重屬性,兩者相輔共存,只要善於利用它去組織節奏,韻律,對比,均衡等各種構圖變化,就有可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玖』 對比手法在園林中的應用及其產生的效果
園林中的對比手法 對比是園林造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通過對比可突出主題,強化立意,也可使相互對比的兩個事物相得益彰,相互襯托,創造出感人至深的景觀效果。 1.疏與密的對比。在園林設計中,各造景要素在布局上,總是要求疏密得當,尤其在自然式園林中,疏與密之間的恰如其分的對比關系,是設計成功的關鍵之一。我們從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一布局原則中,就可看到在自然式園林中疏密對比的強烈程度,即使是僅有三棵樹的種植,也要兩棵靠攏,第三棵遠離,來強調疏密之間的對比,創造出自然優美的園林景觀。 2.藏與露的對比。中國園林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向來以含蓄為美,利用障景、框景、漏景及各種劃分園林空間的手法,來達到園雖小,景愈深的藝術效果,這里其實就是一個藏與露的問題。藏與露的強烈對比是為了加強表現的效果,障景並非把景物障去,而是創造景觀,慢慢地把景觀向遊人展現。 3.動與靜的對比。萬綠叢中一點紅表達的色彩上的對比,同時也是動與靜對比的一個典型例子,大片的綠色給人以恬靜之感,這綠叢中的一朵紅花卻注進了動的美感,許多園林綠地以給人們創造一片寧靜、安然的環境為目的,但這寧靜必須加以動的襯托,所謂鳥鳴山更幽是也。光平如鏡的湖面,一葉扁舟使湖面更加清明、恬然,又不乏生活的情趣,幽深的山林中,突現一個人工亭,給山林增添了一種動感。這些都是靜動對比的例子。 4.開敝與閉鎖的對比。園林中開敝空間與閉鎖空間的強烈對比,能給遊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觀效果。沿著密林中的曲徑,登極峰頂,眼前突現波光粼粼的湖面和萬船競發的場面,遊人心中將產生怎樣的感慨?(王榮華 ) 園林 對比 [來源] 雲南園藝博覽
『拾』 園林設計中運用哪些方面的對比進行藝術構圖
變化與統一
對比與調和
韻律與節奏
比例與尺度
均衡與穩定
比擬與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