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
1、推揉類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動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應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摩法
[定義]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抹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應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擦法
[定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每分鍾100~200次。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應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2、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3、捏拿類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義]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應用]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義]用拇指和其餘四個手指的羅紋面對稱用力提起並捏揉的手法。
[動作]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應用]拿風池穴:具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功效;拿頸項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痙攣的功效。
搓法
[定義]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每分鍾30~50,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應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提法
[定義]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動作]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一是頓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應用]解除粘連,順理肌筋。滑利關節,醒腦安神。疏風止痛,聰耳明目,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補腎氣,強腰脊,調和氣血陰陽。
4、牽抖類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義]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
[動作]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應用]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引伸法
[定義]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
[動作]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
[應用]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5、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⑵ 按摩推拿的幾種常見方法
樓主問題過於簡單了。我就來說兩句,但願能符合你的問題要求。
首先推拿按摩常見的方法:----我理解為推拿流派----有一指禪推法、捏經拍打整骨法和點穴推拿療法。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三種流派的特點:一、一指禪推拿:顧名思義其推拿手法主要是以一指禪為主。一指禪的定義:一指禪是以大拇指螺紋面著力於操作部位,通過腕關節的來回擺動所產生的力作用於施治部位的一種手法。其操作特點是柔中帶剛,如棉裹鐵。
二、捏經拍打整骨療法:主要特點是以中醫經絡學為基礎,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脈位」,通過手法刺激脈位達到治療或保健的目的,這也就是捏經了;拍打,就是用拍子拍打人體各部。當然這個拍子大小、材料等是有規定的。簡單地說其材料主要是鐵絲和木頭。(用鐵絲編成一個長約30cm、寬約25cm的橢圓形拍子,拍柄用木頭做,長約15cm。拍子外用棉套裹好……)。當然,這只是相對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尺寸可以適當調節。整骨,說白一點就是關節復位。
三、點穴推拿,很明白了,主要就是刺激學位的。類似於針灸,只是點穴推拿用的是手指而已。
當然,這三種流派其實並不是說獨立絕對的。因為現在保健推拿店裡,這些都是混合使用的。順便提一下「整骨」已經屬於醫療范圍,所以一般保健推拿慎用!
如果把樓主的問題理解為是推拿守法的話,常用的有:推、揉、滾、壓,撥,點,敲等。
⑶ 推拿的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指以治療、保健為目的,用手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腧穴及阿是穴等位置進行操作的方法。
中文名
推拿手法
要求
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作用
刺激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
目的
治療、保健
作用
通、和、舒、補等
指法
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
簡介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
目
錄
1推拿簡介
2推拿簡史
3推拿要求
4推拿分類
5推拿手法
按法
點法
壓法
摩法
揉法
搓法
捻法
推法
擦法
抹法
掃散法
拿法
抖法
合掌側擊法
啄法
拍法
彈撥法
搖法
滾法
6不宜人群
1推拿簡介編輯
推拿手法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它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為主,如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動肢體關節為主,如搖法、扳法、引伸法等。共約有一百餘種。根據情況,可選擇或綜合應用。
2推拿簡史編輯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源於人類最初的本能動作,如摩擦取暖、撫按傷痛、母嬰間撫摸及人體間相互觸摸等。甲骨文載手法的代稱和基本手法為「拊」。江陵張家山早期漢墓出土的《引書》中有「摩足跗」、「搖指」等手法,並記載了顳頜關節半脫位的口內復位法;《五十二病方》中載有按、摩、搔、刮等10餘種手法,並有按壓止血法、葯巾按摩法等。《內經》,則對手法的名稱、診斷、定位、作用、機理、適應症、禁忌症等有較詳細的論述。漢代張仲景將膏摩列為保健方法。三國時期華佗則提出了推拿失治、誤治的觀點。晉代葛洪《肘後方》所述手法,已不再是簡單的向下按壓、摩擦,而有了力點向上的抄舉法及擠壓、提捏等,並介紹了美容法、指掐急救法等。唐代王燾《外台秘要》集前世醫書,載許多手法,其引文均註明出處,為後世探索手法源流提供了線索。宋代的《聖濟總錄》重在對手法的分析總結,強調中醫辨證施法。金代張子和首將推拿列為汗法。明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載懸吊復位法,領先世界600餘年。明清時期,《保嬰神術·按摩經》載的小兒推拿八法,《醫宗金鑒》的正骨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並形成了多種推拿流派,如點穴推拿,一指禪推拿、內功推拿等。
3推拿要求編輯
推拿手法技術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夠持續運用一定時間,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並根據治療對象、體質、病證虛實、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質而變化。「均勻」是指手法動作的節奏、頻率、壓力大小要一定。「柔和」是指手法動作的輕柔靈活及力量的緩和,不能用滯勁蠻力或突發暴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以上要求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漸深透有力,均勻協調的動作可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相結合則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謂「剛柔相兼」。在手法的掌握中,力量是基礎,手法技巧是關鍵,兩者必須兼有。
4
⑷ 基本按摩手法有哪些
按摩常見的幾種手法
1.按法:用手指螺紋面、手掌面、掌根、魚際,或掌面相對、手掌重疊和屈肘等,在患者身體的有關部位或壓痛點處,均勻地來回直線形或圓形有節奏地一起一落的手法,叫做按法。這種手法,能通郁閉,助消化,消腫止痛,平衡陰陽。
2.掌摩法:手掌面或掌面重疊放於患者身體的有關部位或壓痛處,在臂和腕關節的帶動下,有節奏地撫摩,叫做掌摩法。這種手法能和中理氣,調節脾胃。
3.推法: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擠患者肌肉,叫做推法。這種手法能調和脾胃,舒筋理肌。
4.推拿法:用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螺紋面)的合力,在患者身體上的施治部位,移動地一起一落,推而拿之,反復進行,叫做推拿法。這種手法能疏風定痛,緩解痙攣與酸痛 。
5.揉法:用手指或手掌,貼在患者皮膚等有關部位、壓痛點或穴位處不移開,進行左右、前後的內旋或外旋揉動,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組織隨著施治的指或掌轉動的方法,叫做揉法。這種手法能疏筋活絡,寬胸理氣。
6.捏法:用手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對合力,夾住患者身體的肌肉、韌帶組織等施治部位,上下手指輾轉擠捏前進,叫做捏法。這種手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肌肉酸脹。
7.抓法:手指掌貼於患者體表施治部位,聚攏滿把將皮肉肌筋握於掌指內,然後再迅速松脫,叫做抓法。這種手法能通經絡,祛風邪。
8.點發:用手指端、肘尖或屈指骨突部,著力於施治部位或穴位處,戳點按壓,叫做點法。指端點法多用在穴位上,而肘尖點法則多用在肌肉豐厚的深部組織上或用於循經治療 等。這種手法能清頭目,消結腫。
9.掐法:用手指甲尖,在患處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兩手指同時用力摳掐,同時叉不刺破皮膚的手法,叫做掐法。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臨床急救常以指甲掐來代替針,為 了避免刺破皮膚,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處墊塊薄布,為增進療效,緩解疼痛,掐後再輕揉一會。這種手法能回陽救逆,開竅醒神。
10.揪法:用手拇指腹和食指腹或用三指對合呈鉗形,夾住施治部位的肌肉韌帶,緊緊地捏提起,隨即松脫,如此反復捏提松脫的操作手法,叫做揪法。這種手法多用於額頭、頸 前和項背等部位,能祛邪解表,通痹止痛。
⑸ 推拿按摩法有哪些常用手法和治療作用
推拿按摩法主要具有舒筋通絡,理筋整復,行氣活血,祛瘀等作用,通過刺激的強弱,作用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變化等各種不同性質和量的刺激,對具體臟腑起到治療作用。
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捏、彈、撥、點、搖、滾、拍、擊、拔伸、牽引、復位等。根據不同人的體質、病症、部位及目的等採取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
⑹ 推拿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推拿的主要手法:
1、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
2、摩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
4、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5、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
6、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作捏法。
7、顫法
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
8、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
⑺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理氣止痛」為治療胃炎的通用之法,穴位選擇腹部取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背部從脊柱兩旁沿膀胱經順序而下,至三焦俞,重點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手法為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禪推法。
按摩療法(又稱推拿療法)是以中醫學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各種手法或藉助一定的鈍性器具刺激人體體表為主,以醫療體育等練功方法為輔,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法。按摩療法是一種物理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范疇,不打針、不服葯,通過手法操作的技巧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能夠治療許多傷病,這在客觀上已得到廣大患者及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所承認。為了進一步發揚和提高推拿的治療效果,就必須研究推拿手法的治療機制。
在具體方法上,有穴位按摩,有經絡按摩,有反射區按摩,有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不同,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採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以冀取得最佳的效果。
(1)按揉法。用醫者的拇指指腹部、肘尖部或手掌根部,在病變處做環形旋轉施壓,逐漸用力。拇指按揉法適用於肌肉起止點處或痛點較為表淺處,肘尖按揉法多用於肌肉豐滿部位或痛點較深部位。此法具有放鬆肌肉、松解粘連等作用。
(2)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略低於手腕,以肘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
(3)拍法。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
(4)拿法。醫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形成鉗形用力,將腰背部(或腿部)肌肉(或肌腱)反復拿捏提起。可持續拿捏30 ~ 60 秒鍾,亦可一拿一放,反復多次。此法具有解除肌肉痙攣、通絡止痛作用。
(5)滾法。醫者用小指側掌背、小指及無名指根部以一定壓力附著於治療部位上做連續滾動動作,頻率在每分鍾120 ~ 180 次為宜。
此法適合於在肌肉及軟組織的放鬆,松解肌肉痙攣等作用。
(6)推法。醫者用拇指指腹指峰或偏峰,附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腕部和指間關節做來回有節律的擺動,擺動頻率在每分鍾100 ~ 200次,可用左右手輪流操做或兩手同時操作。此法具有解除肌肉痙攣、祛風散寒等作用。
(7)擦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擦法操作時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
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做上下或前後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過大,但推動的幅度要大。
對於胃痛,主要有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疼痛牽連到兩脅,胸悶痞塞的肝鬱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反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發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症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採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飢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飢的胃陰不足胃痛,病症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採用補的手法。
治療胃炎以「理氣止痛」為通用之法,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審證求因、辨證論治。凡寒邪客胃的,要散寒止痛;飲食停滯的要消食導滯;肝氣犯胃的要疏肝理氣;脾胃虛弱的要補益脾胃。
⑻ 常用的全身推拿療法有哪些
被推拿者仰卧,推拿者先以一指禪推法推中脘、氣海、關元,每穴2分鍾,然後用掌平推法平推兩脅肋、上腹及少腹部,約6分鍾,接著在臍部用振法,約1分鍾;用拇指指端按揉曲池穴,每側1分鍾;捏揉掌心第四掌骨與掌中紋相交處(手部胰反射區)5分鍾,然後,再用拇指指端按揉生殖穴、測量穴(位於大腿內側股三角下部,內收肌和縫匠肌之間)1~2分鍾;按揉雙側三陰交各2分鍾,捏揉足底內緣,第一趾骨小頭下方區域(足部胰反射區)5分鍾,最後擦湧泉穴,以透熱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