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中醫葯學包括那些
中醫學基礎理論和特點包括哪些方面? 中醫醫理葯理 中醫學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等八個方面。中醫的特點是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現簡要分別如下: ①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的一門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思想,主要用於推演和代表各種事物,達到理論上的便利目的。中醫用它來闡明人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診斷、治療,以及葯物性能和歸經等。 ②臟腑學說,是研究說明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臟腑組織器官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等。 ③氣血津液,說明氣血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 ④經絡學說,研究人體經絡系統構成、生理、病理,及其與臟腑關系的學說。說明經絡是人體溝通表理、上下,聯絡臟腑組織器官、通行氣血的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 ⑤病因病機,主要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特點和所致病症臨床表現。疾病的發生,是由於人體內外環境失調,包括天人互應。主要病變過程,是正邪斗爭、陰陽失調等。 ⑥診法,是研究介紹中醫診斷學中,收集的病情資料、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內容及其臨床意義等。 ⑦辨證:是研究中醫診斷學中,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如陰陽表理寒熱虛實等。通過辨證,確定疾病的發生原因、部位和性質,從而為治療提供正確的依據。 ⑧預防和治則,即介紹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則,強調預防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還強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幾個方面。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強調①整體觀念,②辨證施治兩大主要方面。整體觀念強調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運行氣血,與形體、五官等各器官相聯系,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生理上,各臟腑、經絡、皮肉、五官九竅等,有機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和傳變;同時人體又與自然環境、氣候、溫濕度、寒熱季節等有密切的關系,自然界發生反常時,往往人要發生疾病。這就是說人體本身各部位有聯系,人的肌體又與自然環境相聯系,構成「天人一體」、「天人互應」學說。 辨證施治,亦可稱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歸納分析疾病的各種症狀和體征。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結果,按照中醫治療原則,確定相適應的治療方法和方葯。這種針對疾病過程中不同質的證候,用不同方法去解決的指導思想,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2.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小編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1.修制: (1)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葯物清潔純凈。如揀去合歡花中的枝、葉,刷除枇杷葉、石葦葉背西的絨毛,颳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如牡蠣、龍骨搗碎便於煎煮,川貝母搗粉便於吞服;犀角、羚羊角鎊成薄片,或銼成粉末,便於制劑和服用。 (3)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使葯物有效成分易於浴出,並便於進行其他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如天麻、檳榔宜切薄片,澤瀉、白術宜切厚片,黃芪、雞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圓片,肉桂、厚朴宜切圓碟片,桑白皮、枇杷葉宜切絲,白茅根、麻黃宜鍘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塊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稱為水製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潤、水飛等。這里介紹三種常用的方法。 (1)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浸潤、晾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如淋潤荊芥,泡潤檳榔,酒洗潤當歸,薑汁浸潤厚朴,伏潤天麻,蓋潤大黃等。 (2)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稱為漂。如將昆布、海藻、鹽附子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等。 (3)水飛:系借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葯材極細粉未的方法。將不溶於水的葯材粉碎後置乳缽或碾槽內加水共研,大量生產則用球磨機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攪拌,較粗的粉粒即下沉,細粉混懸於水中,傾出;粗粒再飛再研。傾出的混懸液沉澱後,分出,乾燥即成極細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細,又減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飛揚損失。常用於礦物類、貝甲類葯物的制粉。如飛硃砂,飛爐甘石,飛雄黃等。 3.火制: (1)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黃、炒焦使葯物易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種子類葯物炒後則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炒炭能緩和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止血的功效。還有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的,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2)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使輔料滲入葯物組織內部,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的炮製方法稱為炙。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薑汁、鹽水、童便等。如蜜制黃芪、甘草可增強補中益氣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強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強疏肝止痛之效;鹽炙杜仲可增強補腎功能;酒炙常山可減輕催吐作用等。 (3)煅: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堅硬的礦物葯或貝殼類葯多直接用火煅燒,以煅至紅透為度,如紫石英、海蛤殼等。間接煅是置葯物於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如制血餘炭、陳棕炭等。 (4)煨:利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灰中加熱至面或紙焦黑為度,可減輕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薑、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3. 中醫有哪些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系。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系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葯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葯,有丸、散、膏各種葯劑,但口服的葯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葯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只要是湯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嘆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葯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陰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4. 如何學好中醫學
平時我們一旦說到大學里哪個專業最難學,必定有醫學的一席之地,可見,這個令眾多學習聞風喪膽的專業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麼去學好醫學呢?
一、形象思維
首先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的話,就是基礎課與臨床課這兩個了。形態學課程包括解剖學(系統、局部、斷層)、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影像學。
每一塊骨頭、每一幅切片,要學會識圖、識物。在學習這一類的課程中,學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學習地理一樣,要把知識放到圖中去記憶。同時要積極使用回憶法,就是合上書,把標本圖放在那裡,自己去寫下各部位名稱,然後再與標准答案比對。
系統性的學習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醫學中,從解剖、病理、診斷、內科、外科知識串聯起來理解、記憶,這樣的知識會得到整體的強化與提升,對你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5. 中醫葯治病的方法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你還了解哪些關於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取得較大的成績,有些成果,如針刺鎮痛機理、骨折治療、急腹症治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近年來,更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中葯或方劑的作用機制,用血液流變學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經絡,等等。有關腎虛、脾虛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治則的研究,舌診和脈診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經絡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感傳規律,針刺鎮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 學中醫的方法和步驟
學好中醫 你必須學好三個科目 一個是中醫基礎學(涉及陰陽五行) 一個是中醫診斷學(涉及辨證論治)一個是中葯學+方劑學(涉及處方開葯)
這三個你只要都學會 基本上你就算是入門了 以上三科目是重中之重 學好這幾門課 你再考慮什麼針灸學 經絡學 內科 外科 生理解剖等等吧
另外 多看看 名著 比如說 易經 內經 神農本草經 一些的書 你會受益頗多
學養生不難 你學好那三個科目後 你自然會有一些感悟的
7.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8.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9. 真正傳統中醫的學習方法
中醫學習方法
在《黃帝內經》這部我國現存較早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學習中醫學的方法,曾作了精闢的闡述。此即《素問·著至教論》中所謂之「誦、解、別、明、彰」。《太素》卷十六脈論注稱其為習醫之道。我們認為這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學習中醫學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與要求。
(一)誦
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使學員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廣泛和概略的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二是背誦,即對學習內容中的關鍵或重點必須熟讀牢記。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學習中醫學熟讀經典、背誦原文警句的確十分必要,應把背誦當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廢。《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背誦」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准確地臨床辯證。總之背誦的目的是要實用。如果葯物的性能功效、方劑的組成配伍、經絡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讀牢記,那還能學好中醫嗎?當然強調背誦但要有選擇有重點。前人編寫的許多歌賦、口訣等正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同時在背誦中又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謂誦而能解也。附帶說一下許多著名的中醫專家學者,在背誦記憶上都頗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吳考教授雖已年近九旬,但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主要內容至今仍能背誦,令人驚嘆!亦足見吳老早年在背誦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曉悟、理解之謂。學習中醫學,必須深入理解每一門課程的中心內容,對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大多是從直觀和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中上升為理論的,並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作為架購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中醫理論的不少概念較為抽象,且其文辭多古奧、義理頗精深,所以學習時對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應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並對其之難點、疑點作出分析與解釋。
為了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除了必須對教材要勤讀、勤寫、勤思、善思而外,還應從自學是以學生單方面活動為主的特點出發,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和閱讀參考書籍與資料,例如《辭源》、《康熙字典》、《簡明中醫辭典》及有關方面編寫的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藉助於這些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對深入地領會學習內容和《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精神實質,更好地奠定學員的中醫學根底大有助益。另一點是還可以通過社會助學如參加自考輔導班的學習,或求教於師友的指點及相互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與分析鑒別。
(三)別
即分開、區別之意。自學者在對教材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或閱讀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方法,對其主要內容加以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從而使學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們的共性,以利於對該章節中心內容和基本概念的總體認識和全面理解;又能鑒別分析它們各自的個性,以利於抓住某一部分內容的特點。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個性,抓住特點」十六個字來概括。另一方面通過聯系對比,歸類鑒別,就能達到區別異同,以強化記憶的目的。總之須分辨條理,方可區別主次掌握要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正如《內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
(四)明
即在誦、解、別的基礎上,能夠系統掌握、深刻理解學習內容的精微,明確其義理,謂之「明」。自學成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談到他讀書治學的經驗時曾提出,讀書要由「厚」到「薄」。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我們認為這由「厚」到「薄」的變化,正是貫串於從誦、解、別到明的全過程。而所謂「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書本的內容,並加以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的結果和標志。
(五)彰
《著至教論》所謂之明而能彰,是指學員能夠通過誦、解、別而明了的醫學理論,用於臨床醫療實踐,取得顯著的效果,並再進一步有所闡發,此即謂之「彰」。眾所周知,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教導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中醫學既有系統完整的理論,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醫理論的形成與古人的醫療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中醫學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學科,對它的若干較為抽象深奧的理論經,只有結合實際,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不僅能有效地指導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和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且在實踐中又能更進一步豐富充實與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如果脫離實際,崇尚空談,則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於臨床,亦無助於中醫理論的充實與發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這兩種錯誤的傾向。所以學習中醫最忌紙上談兵。正如前人所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有不少人是在職中醫人員,這部分同志必須善於利用自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中醫學知識,特別是臨床實踐的優勢,注意在用中學、學中用,使學用結合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對於未曾涉足於臨床的初學者,即使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亦須注意利用一切機會如隨師抄方、臨床見習等,使理論盡可能多地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
綜上所述,《素問·著至教論》所闡述的習醫之道的「誦、解、別、明、彰」五個方面,又是環環緊扣密切關聯的。如清代醫家張隱�所說:「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曰進之功。」它們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學習中醫一方面要刻苦認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約;另一方面須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認為這一學習方法至今仍是自學中醫者所應當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