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蘑菇應該怎麼種種植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蘑菇,有時也叫它食用菌,因大多數蘑菇都有葯用價值,所以也稱之為食葯用菌。
蘑菇的種類很多,世上存在2000種只多不少,其中可人工種植的也不下百種。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菇、杏鮑菇、茶樹菇、平菇、白靈菇、雞腿菇、木耳等被稱為十大種植品種,這些也是種植最普遍、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蘑菇品種。

二,蘑菇的主要栽培方法。
蘑菇種植,有其獨特的栽培方式,在獨特的栽培方式中,又有著它特殊的栽培方法。原木栽培已基本淘汰,代料種植和稻草種植有著交叉,可以說在種植操作中,代料種植包含著稻草種植,同時,它也是目前蘑菇種植的主流,我們的敘述就以代料種植為主。
⑵ 蘑菇怎樣種植
種植蘑菇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基本流程如下:備料→預濕→建堆→翻堆→作床→進棚→播種→發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採收
一、培養料的配方及對各種料的要求(按240m2計算)
1、配方:稻草2900kg、干牛糞2900kg、尿素40kg、碳酸氫銨25kg,過磷酸鈣75kg、石灰100kg、餅肥100kg。總計6050kg,每m233.6kg。
2、培養料的准備:(1)稻草要選擇鮮黃無霉變,曬干。凡是霉爛被雨淋過的稻草均不能用。
二、牛糞的純度要求在80%以上。如含土多,要適當增加牛糞的用量。邊收集、邊曬干,粉碎後備用,防止霉變和雨淋。牛糞粉碎後糞團直徑不超過1cm,牛糞最少也不能少於500kg。
三、糞草的比例一般為4:6或5:5,糞少草多時應加餅肥。
在配製培養料中,糞過多、草少,培養料通氣差;而草多糞少、培養料雖通氣性好,但養分差。因此堆制時,除糞草外,還應增加餅肥和化肥,以補充養分,增加松透性。
二、培養料堆制前的處理方法
1、發酵時間:用稻草加牛糞堆料發酵,需要20—25天。
2、培養料的預濕:先把稻草切成15—30cm長,浸入水中30分鍾左右撈出,堆放1—2天,每天在表面噴水2次。
3、預堆:稻草預濕1—2天後。把預濕的稻草鋪成寬2.2m 高 30 cm長18m的堆,然後在稻草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用水噴淋一次,使石灰粉滲入稻草內,再撒上少量的碳酸氫銨,然後再鋪上一層稻草,如此類推直到堆完,每次一般用4kg碳酸氫銨和8kg石灰。
4、其他料的預濕:稻草預堆前一天將牛糞、餅肥、用1%的石灰水調濕,含水量為手握料,指縫間有水滴2—3滴即可。
三、建堆及翻堆
1、建堆前的准備:建堆前把過磷酸鈣、尿素、石膏、碳酸鈣,粉碎後混合均勻,然後再與預濕好的牛糞、餅肥,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料。
2、建堆:預堆後2天進行。建堆時含水量以用手擰稻草後滴4—5滴水為宜。把預濕後的稻草鋪在地面上,厚度30cm,寬度2.2m,長度18m,然後再撒上混合料,用量為配合總量的1/6。從第二層到第六層稻草每層厚度均為30cm。混合料的用量每次都是總量的1/6,操作與第一層一樣。建堆高度為1.8m,堆頂成龜背形。堆料時要作到底層不澆水,中層少澆水,上層多澆水,一直到料堆周圍有水溢出為止。一般這樣堆的料在第4天左右,料溫會升到70℃左右。培養料堆制後用草簾覆蓋,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蓋。
3、第一次翻堆:建堆後5—7天,當料溫達最高溫度65—70℃開始下降時進行翻堆。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並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中間的翻到兩邊,每棚料加敵敵畏2.5斤兌水分層噴勻。如遇雨天,及時用薄膜蓋好,雨停後馬上掀開薄膜,以防氨氣過重。
4、第二次翻推:第一次翻堆後5—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同前。堆寬度應縮小至2 m,高度、長度不變,每間隔1.5m插一個粗12—15cm的木棍,待堆重新建完後再撥出去,作為通氣口,散發出氨氣等濁氣。
5、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後5天進行,方法同上。翻堆時調節PH值7.8—8,偏低時加石灰水,偏高時加清水。料溫超過60℃時,每間隔1.0m,放一個排氣口。
6、第四次翻堆:第三次翻堆後4天翻堆。含水量65—70%,每棚用甲醛1.5斤兌水噴勻。要進行室外簡易二次發酵(時間2—3天)。
7、根據發酵的溫度和發酵的程度,如料溫經發酵幾天後開始下降,就須進行翻堆,或連續2—3天達80℃左右,也要進行翻堆,翻堆的情況一定要靈活掌握。
⑶ 菌草(巨菌草)可以栽培哪些食用菌
菌草可以栽培55種食葯用菌
常見的有香菇、平菇、猴頭菌、黑木耳、銀耳、鹿角靈芝、豬苓、雞腿菇、榆耳和雙孢蘑菇等。
林占熺教授培植發明的巨菌草是非常高產且優質的菌草之一,該菌草可以栽培近55種葯用菌和食用菌,除了作為養菌用料之外,還可以用作飼料,可用於豬、牛、羊、馬、驢、鹿、兔、野豬、各種禽類(雞、鴨、鵝、鵪鶉等)的飼喂。
對種植地塊也有保持水土流失的特性,在保持水土、固沙的領域也有一席之地。而在十年前,也開始應用於生物發電、纖維板及製造燃料等能源用途。其特有的經濟特性也受到了國內外相關領域人員的關注,在國內也受到了不少農戶的追捧。
⑷ 食用菌培育方法
食用菌內容很多,這里下載不下,只能下載一篇,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二章 雞腿蘑
一、概述�
雞腿蘑又名毛頭鬼傘、毛鬼傘、刺蘑菇,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傘科。�雞腿蘑幼時肉質細嫩,鮮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亞於草菇。�雞腿蘑還是一種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經常食用有助消化、增進食慾和治療痔瘡的作用。據《中國葯用真菌圖鑒》等書記載,雞腿蘑的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100%和90%。另據報道,雞腿蘑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每公斤體重用2克雞腿蘑的濃縮物投給小白鼠,1.5小時後降低血糖濃度的效果最為明顯。近年來,美國、荷蘭、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相繼栽培雞腿蘑成功,其生產的鮮菇、干菇(切片菇)、罐頭菇,在國際市場都很受歡迎。�
為了開發這種寶貴的食用和葯用蕈菌資源,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雲南省食用菌科技開發中心、遼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對雞腿蘑進行調查、採集、分離和栽培試驗,為雞腿蘑的商業化生產做了不少工作。河北省和北京市已試栽成功,目前有少量供應市場,具有十分可觀的生產和市場潛力。�
二、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
子實體群生。菇蕾期菌蓋圓柱形,連同菌柄狀似火雞腿,雞腿蘑由此得名。後期菌蓋呈鍾形,高9~15厘米,最後平展。菌蓋表面初期光滑,後期表皮裂開,成為平伏的鱗片,初期白色,中期淡銹色,後漸加深;菌肉白色,薄;菌柄白色,有絲狀光澤,纖維質,長17~30厘米,粗1~2.5厘米,上細下粗,菌環乳白色,脆薄,易脫落;菌褶密集,與菌柄離生,寬5~10毫米,白色,後變黑色,很快出現墨汁狀液體。孢子黑色,光滑,橢圓形,有囊狀體。囊狀體無色,呈棒狀,頂端鈍圓,略帶彎曲,稀疏。�
2.生態習性�
(1)習性春夏秋季雨後生於田野、林園、路邊,甚至茅屋屋頂上。子實體成熟時菌褶變黑,邊緣液化。保鮮期極短,可食,但少數人食後有輕微中毒反應,尤其在與酒或啤酒同食時易引起中毒。�
(2)分布世界各國均有,我國主要產於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河北、山東、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青海、雲南、西藏等省(區)均有報道。筆者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山地也曾採集到。�
3.生活條件�
雞腿蘑是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草腐土生菌,其生活條件要求如下:�
(1)營養雞腿蘑能夠利用相當廣泛的碳源。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麥芽糖、棉籽糖、甘露醇、澱粉、纖維素、石臘都能利用。利用木糖比葡萄糖差,利用乳糖相當好,但不是最好;某些菌株利用半乳糖和乳糖好於利用甘露醇、葡萄糖、果糖;利用軟石臘能力較差。�
蛋白腖和酵母粉是雞腿蘑最好的氮源。雞腿蘑能利用各種銨鹽和硝態氮,但無機氮和尿素都不是最適氮源,在麥芽汁培養基中加入天門冬醯胺、蛋白腖、尿素,菌絲生長更好。�缺少硫胺素時雞腿蘑生長受影響。在培養基中加入含有維生素B�1的天然基質,如麥芽浸膏、玉米、燕麥、碗豆、扁豆、紅甜菜、野碗豆、紅三葉草、苜蓿等綠葉的煎汁,可以大大促進雞腿蘑菌絲的生長。�
雞腿蘑可以進行深層培養。在麥芽汁培養液中,每升可以產生25~28克干菌絲體。在只含無菌水、磷酸鹽和碳源的培養液中,雞腿蘑的菌絲也能生長。�
(2)溫度雞腿蘑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在3~35℃,最適生長溫度在22~28℃。雞腿蘑菌絲的抗寒能力相當強,冬季零下30℃時,土中的雞腿蘑菌絲依然可以安全越冬。溫度低時,菌絲生長緩慢,呈細、稀、絨毛狀;溫度高時,菌絲生長快,絨毛狀氣生菌絲發達,基內菌絲變稀;35℃以上時菌絲發生自溶現象。子實體的形成需要低溫刺激,當溫度降到在9~20℃時,雞腿蘑的菇蕾就會陸續破土而出。低於8℃或高於30℃,子實體均不易形成。在12~18℃的范圍之內,溫度低,子實體發育慢,個頭大,個個象雞腿,甚至象手榴彈。20℃以上菌柄易伸長、開傘。人工栽培,溫度在16~24℃時子實體發生數量最多,產量最高。溫度低,子實體生長慢,但菌蓋大且厚,菌柄短而結實,品質優良,貯存期長;溫度高時,生長快,菌柄伸長,菌蓋變小變薄,品質降低,極易開傘和自溶。�
(3)濕度雞腿蘑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宜,發菌期間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子實體發生時,空氣相對濕度應為85%~95%,低於60%菌蓋表面鱗片反卷,濕度在95%以上時,菌蓋易得斑點病。�
(4)光線雞腿蘑菌絲的生長不需要光線,但菇蕾分化時和子實體發育長大時均需要500~1 000勒克斯的光照。�
(5)空氣雞腿蘑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都需要新鮮的空氣。在菇房中栽培,子實體形成期間每小時應通風換氣4~8次。
⑸ 稻草怎麼種草菇
草菇袋式栽培是一種較新的栽培方式,是一種草菇高產栽培方法,單產較傳統的堆草栽培增產1倍左右。生物效率可達到30-40%。
1、 浸草:將稻草切成2-3段,有條件的可切成5厘米左右,用5%的石灰水浸泡6-8小時。浸稻草的水可重復使用2次,每次必須加石灰。
2、 拌料:將稻草撈起放在有小坡度的水泥地面上,攤開瀝掉多餘水分,或用人工擰干,手握抓緊稻草有一、二滴水滴下,即為合適水分,含水量在70%左右。然後加輔料拌和均勻,做到各種輔料在稻草中分布均勻和粘著。拌料時常用的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①:干稻草約87%+麩皮10%+花生餅粉或黃豆粉3%。+磷酸二氫鉀0.1%。
配方②:干稻草約85%+米糠10%+玉米粉3%+石膏粉2%+磷酸二氫鉀0.2%。
配方③:干稻草83.5%+米糠10%+花生餅粉3%+石膏粉2%+復合肥1.5%。
配方④:干稻草56.5%+肥泥土30%+米糠10%+石膏粉2%+復合肥1.5%。
3、裝袋:經充分拌勻的料,選用24厘米×5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把袋的一端用粗棉線活結扎緊,扎在離袋口2厘米處。把拌和好的培養料裝入袋中,邊裝料邊壓緊,每袋裝料濕重2-2.5千克.然後用棉線將袋口活結扎緊。
4、滅菌:採用常壓滅菌,裝好鍋後猛火加熱,使鍋內溫度盡快達到100℃,保持100℃6小時左右,然後停火出鍋,搬入接種室。
5、接種:採用無菌或接種箱接種。無菌室或接種箱的消毒處理與其它食用菌相同。接種時,解開料袋一端的扎繩,接入草菇菌種,重新紮好繩子。解開另一端的扎繩,同樣接入菌種,再紮好繩子。一瓶(或一袋)菌種可接種12袋左右。
6、發菌管理:將接種好的菌袋搬入培養室,排放在培養架上或堆放在地面上。菌袋堆放的高度應根據季節而定,溫度高的堆,層數要少,溫度低、堆放的層數可以適當增加。一般堆放3-4層為宜。培養室的溫度最好控制在32-35℃,接種後4天,當菌袋菌絲吃料2-3厘米時,將袋口扎繩松開一些,增加袋內氧氣,促進菌絲生長。在適宜條件下,通常10-13天菌絲就可以長滿全袋。
7、出菇管理:長滿菌絲的菌袋搬入栽培室,捲起袋口,排放於床架上或按牆式堆疊3-5層,覆蓋塑料薄膜,增加栽培室的空氣相對濕度至95%左右。經過2-3天的管理,菇蕾開始形成,這時可掀開薄膜。當菇蕾長至小鈕扣時,才能向菌袋上噴水,菇蕾長至蛋形期就到可採收。一般可採收2-3批菇。
⑹ 誰知道草腐菌是怎麼培養的
食用菌栽培方法
栽培方法很多,不同品種也有所不同,在原有的畦栽、袋栽基礎上,近幾年有許多新突破,如園田化栽培、保護地栽培、立體栽培、地下栽培、覆土栽培、反季節栽培等等,應當指出,採用這些技術時,都是有利有弊,必須結合當地實際進行。這里介紹一些比較先進的栽培方法。
⑴平菇床畦覆土蓋草法:既有復土出菇的優點,又克服菇根沾泥的缺點,方法是在大棚內設床畦,寬1米左右,深30厘米,將坑底泥土挖松,鋪一層肥泥,將成熟菌袋從中間切開成二節,脫去筒膜,豎立排放在畦內,覆土層不能厚,澆足水,然後蓋膜發菌,當見到土面爬滿菌絲後覆一層長15-25厘米的稻麥秸(預泡石灰水)覆草厚度以明顯看不見復土層為宜,然後再復蓋薄膜,發菌,要注意通風換氣,過幾天後就有大量原基發生。
⑵單排式泥面菌牆復土法。要預先准備好復土和抹牆泥材料,以河泥塘泥為好,菜園土次之,土中加4-5%菜並浸出液,0.5-1%磷肥,0.2%尿素,0.1%-0.2%磷酸二氫鉀,1-3%石灰粉,加水適量,調和成營養稀泥備用。大棚內按間距80-100厘米築土埂或砌牆腳(高15-25厘米)將脫袋菌棒依次平排在土埂上,淋一次追肥液(4-5%的菜並浸出液,加0.4¥-0.6%尿素)蓋一層營養稀泥,如此堆放7-10層,高90-110厘米,然後用泥板收漿,將牆面抹平,待牆面稍干後,次日再抹營養稀泥,菌牆頂部用泥土做成蓄水池,經常灌水,讓其自然滲透,以保持濕潤。
⑶袋式復土栽培:將發好菌的菌袋脫去薄膜後直接進行棚、畦床復土栽培。選擇排水良好、土地肥活的地塊,挖深10-20厘米,寬100-150厘米,長度不限的畦床,畦床南北向,周圍挖好排水溝,床底要求平整,撒上少量石灰消毒,然後將脫袋後的菌棒橫放縱向排列於畦床上,菌棒間隙3-5厘米,用肥土或發酵料填滿,再於菌棒表面復3-5厘米厚的粗細混合土(或菜園土)覆土材料使用前用1-2%石灰水消毒,復土後蓋薄膜和草簾,避免陽光直射,然後按出菇狀況進行管理。
⑷窄壟穴播栽培。例如平菇生產,按床寬一米,料厚10厘米,然後用木板將上層料分開,做成窄壟,使整個床面呈波浪狀。波峰相距30厘米,用木板壓實,然後用穴播法播種,穴距10厘米×10厘米,並在表面撒一層菌種,撒一層料,用木板拍平,上面蓋一層用2%石灰水調濕的碎稻草,加蓋薄膜發菌,進行常規管理。
⑸室內床式栽培:一般蘑菇、平菇等都能在室內、大棚內設架使用。床架要牢固,一般床寬1米,4-5個層次,上、下層距離50厘米,保證有散射光照到床面,床面鋪塑料薄膜,使用前用5%石灰水噴灑四壁和地面,如播種蘑菇時,先墊鋪培養料,厚薄一致,料面平整,厚度一般15厘米,為了發揮菌種優勢,一般都採用穴播,穴距為8×10厘米,穴深3-4厘米,一般750毫升的蘑菇瓶菌種可播種0.27-0.33平方米面積。方法是:用手指挖穴,將菌種置於穴中,蓋一層培養料,輕壓,使菌種和料貼緊,播後用薄膜覆蓋保濕,暗光發菌。
⑺ 怎樣實現木腐食用菌的草腐化栽培
木腐菌是指生活在枯枝朽木上的一類大型真菌,我們常用的有平菇、金針菇、香菇、白靈菇、木耳、等,以下是在生產中常見的幾個問題及防治方法。
1、菌絲滿袋後遲遲不出菇
菌袋菌絲生長旺盛,滿袋後遲遲不出菇,經2-3個月仍不現蕾。主要原因及解決方法:一是料的碳氮比不適宜,氮素過多,碳素不足,導致營養過旺,菌絲徒長,
甚至濃密成一團,結成菌皮,而使生殖生長受到抑制,推遲出菇。對於麩皮、豆餅、玉米粉等含有豐富的氮素,添加時應掌握適量,嚴格按栽配料配方進行配製;二
是菌絲長滿後,在溫度較高、空氣濕度較低的情況下,過早地打開袋口,表面形成一層乾燥的後菌膜,使菌蕾不能分化。遇此情況,可用鐵絲在菌袋兩端戳一個洞,
再用小釘耙扒去表面干菌膜,將菌袋浸入25℃以下水中8-12小時,待吸足水分後重新排放架上,給與通風、光照和溫差刺激,增加空氣濕度,就會很快出菇。
2、菌絲未長滿袋即會出菇
栽培種常遇上菌絲只生長了1/3或2/3時,就出現菌蕾。
主要原因:菌絲培養階段環境條件不適應,如培養料過干過濕,裝袋時壓得太緊,培養基內營養成分差,光線過強,溫差較大,酸鹼度不適宜;或因菌齡太老,菌絲生活力減退。
解決方法:創造適宜菌絲生長發育的最佳條件,包括配料、含水量、酸鹼度、溫度、光照等,都要適合食用菌營養生長的需要;選擇優質、生活力強的菌種。
3、部分料袋只在一端生長菌絲
在一個料袋的兩端接入同一菌種,往往只有一端菌絲生長良好,另一端則菌絲萎縮死亡。主要原因:一是滅菌灶建造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迴流入鍋,而有一部
分不規則地流入袋口內,使此端培養料吸水太多,抑制了菌絲的生長;或料袋緊靠鍋壁排放,鍋裝水太多,互相間空隙太少,使蒸汽循環受阻,冷凝水從灶壁流入袋
口,造成此端培養料過濕,影響菌絲生長;二是此段袋口扎得過緊,氧氣不足,也會使菌絲生長受阻。
解決方法:灶頂建成圓拱形,使冷凝水能從灶壁迴流鍋內,料袋排放應與灶壁間有一定距離,以免進水。另外,料袋不要排得過擠,以加速水蒸氣循環,提高滅菌效果。用橡皮筋或繩扎口的料袋,菌絲定植後要把口松開一些,以增加通氣量,避免缺氧而造成菌絲死亡。
⑻ 食用菌常用的栽培原料有哪些栽培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如果初種植者,不建議大規模的承包土地或大棚,也不建議摸著石頭過河式的盲目種植,一定要先小范圍地嘗試,並學習相關知識,請教技術員進行指導。在實際掌握了蘑菇的生料或發酵料後,才能進行種植。在實踐中,一般北方在春秋冬季種植較好,南方則是秋冬季種植為佳。因為其可耐寒(零下38度)但不耐高溫,生長環境不能超過30度,如果氣溫過高,其菌絲就會死亡,氣溫超過45度,菌絲僅能存活2個小時左右。拿香菇為例,以前是椴木香菇,現在基本沒有了,全是袋料香菇。香菇營養豐富,市場銷量大,尋常餐桌都能見到,而且人工栽培容易,周期也短,資金回收快。

平菇。是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大眾化蔬菜美食,是大型食用菌,質地柔軟,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營養,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它栽培簡單,材料廣泛,是農村食用菌行業的支柱產品。生長期需要隔十天左右給袋子翻個身,控制溫度,如果天氣太熱就要降溫,溫度持續在十幾度是最佳氣溫,菌絲發展的最快,可以減少菌袋的損壞量,加快出菇速度。
⑼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栽培與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養料,食用菌要將培養料分解建造自身。這些培養料絕大多數都是人類不能作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質纖維素類的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木屑和禽畜糞便等。
食用菌雖然種類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即培養料制備→滅菌或發酵→接種→發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獲。有的種類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幾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謂生料栽培,就是將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後不再滅菌或發酵而直接接種,然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種類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蓋菇,其他種類都不能生料栽培。
發酵料栽培是將各種原料拌勻後,按一定規格要求建堆,堆積發酵,當堆溫達一定要求後,進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後在自然條件下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種類都可進行發酵料栽培。必須使用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屬的各種,如雙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雞腿菇等也常應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後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將培養料內的生物全部殺死。冷卻後經無菌操作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如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白靈菇等都是這樣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類,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類,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於其美味,市場價格好,為了增加野生狀態的採集量,人們進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謂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種在自然發生的場所,增加菌絲生長量,促使子實體多發生。
⑽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栽培與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養料,食用菌要將培養料分解建造自身。這些培養料絕大多數都是人類不能作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質纖維素類的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木屑和禽畜糞便等。
食用菌雖然種類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即培養料制備→滅菌或發酵→接種→發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獲。有的種類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幾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謂生料栽培,就是將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後不再滅菌或發酵而直接接種,然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種類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蓋菇,其他種類都不能生料栽培。
發酵料栽培是將各種原料拌勻後,按一定規格要求建堆,堆積發酵,當堆溫達一定要求後,進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後在自然條件下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種類都可進行發酵料栽培。必須使用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屬的各種,如雙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雞腿菇等也常應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後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將培養料內的生物全部殺死。冷卻後經無菌操作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如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白靈菇等都是這樣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類,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類,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於其美味,市場價格好,為了增加野生狀態的採集量,人們進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謂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種在自然發生的場所,增加菌絲生長量,促使子實體多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