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味精是調味的必需品,每天吃多少是最合理的
味精是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調味料之一,味精內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味精在中國的廚房裡應用比較廣泛,它可以增加食品的鮮味,也可以用來調和湯羹,使菜餚更加鮮美。
大家都知道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日常生活中含有谷氨酸鈉的食物就是雞蛋了。因此,在炒雞蛋的時候加入味精,會因為谷氨酸鈉過多而掩蓋了雞蛋原有的鮮味。這樣得不償失,一定要注意。
⑵ 味精是常見的調料,吃味精有什麼好處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當攝入過多時會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特別是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為自己腹中的孩子造就一個良好的降生環境。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
味精在體內有一定的功能性,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鈉,谷氨酸參與了人體內許多代謝過程,因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在人體內,谷氨酸能參與腦蛋白代謝和糖代謝,對改進和維持腦功能有益。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谷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⑶ 常用的雞精和味精的食用方法和化學成分有什麼不同
精和雞精的成分
據介紹,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種鈉鹽,為有鮮味的物質,學名叫谷氨酸鈉,亦稱味素。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是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溶於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沉澱或難於溶解,其鮮味也不明顯甚至消失。它是既能增加人們的食慾,又能提供一定營養的家常調味品。
而雞精則是一種復合調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抽取物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的一種復合調味料品。雞精按形態又可分為粉狀、顆粒狀、塊狀,但以顆粒狀為主。
味精雞精
各有特點
味精能補充人體的氨基酸,有利於增進和維持大腦機能。因其具有很好的鮮味,故可增進人的食慾。味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雞精則具有以下特性:取料上是雞肉與雞蛋復合生產的,既有雞的鮮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學成分是將核甘酸與谷氨酸鈉復合,且鮮度上乘,實現了增鮮調味的二合一;鮮度與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2倍,是營養成分更高的健康食品。有報道說,上海及周邊沿海地區,雞精銷售量已與味精不相上下。雞精能在短時間里從眾多的調味品中脫穎而出,與其保鮮、增鮮,並具有雞香味等特點是分不開的。另外,它還具有耐高溫、不串味、食後不幹等優點。這些都是其他調味品無法比擬的。
味精雞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飪當中使用味精要注意:1.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而要在菜餚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後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3.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4.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餚中不用再放味精。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雞精在烹飪過程中,對使用它的條件,較味精要寬松許多。雞精可以用於任何味精的使用場合,適量加入到菜餚、湯、麵食中,均有較好的增鮮作用,尤其是在湯中火鍋中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慾大開。
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
⑷ 什麼菜都適合放味精嗎味精有哪些搭配禁忌呢
味精是生活中常用的食物調節品之一,可以說是常見的調味品。但是說它不適合一些特殊的品種,或者說食物來進行搭配。
味精是一種常見的調味劑,但是說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味精吃多了,對身體很不好。引起惡心嘔吐,脫發以及神經系統的問題,所以說少吃味精,而且現在有各種調味品,比如說蚝油生鮮還有雞精這些相對來說對身體的傷害會比胃經小一點,而且不會影響菜品本身的味道。
⑸ 吃味精有哪些學問
在烹制菜餚過程中,適量、合理地放點味精,可以使菜餚味道鮮美,促進食慾。不僅如此,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通常含90%左右。谷氨酸是人體不可少的一種氨基酸,尤其對於智力發育很有幫助。不過人體內可以自行合成谷氨酸,不完全依賴食物供應。為了合量的食用味精,使用味精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忌和含鹼或小蘇打的食物混用。因在鹼性溶液中,谷氨酸鈉會生成不良氣味的谷氨酸二鈉,失去其調味作用。
不可濫用。如雞、魚、蝦、肉等,本來都有濃郁的自然香味,如果再放味精,反而會破壞原有的鮮味。每菜都放味精,也會使人對味精產生依賴性,再吃不放味精的菜就會食慾減退。
蒸、煮、急火快炒的菜及餡料不宜多用,以免中熱過程中使味精變成焦化谷氨酸鈉而產生毒性。
涼拌菜不宜使用。因為涼拌菜溫度低,味精不易溶化,不能起到調味的作用。
燙菜及炒菜使用味精不可下鍋太早,應在臨出鍋前加入,這時溫度適宜,既能充分發揮味精的鮮味,又不致使其溫度高而產生毒性。
避免高溫使用。水溫在70-90℃時,味精的溶解度最高。當受熱120℃以上時,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就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但失去鮮味,而且有一定的毒性。
⑹ 味精能直接吃嗎
1.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
2.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有人認為味精吃多了會中毒,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相反,食用味精的鮮味能刺激味覺細胞和興奮消化腺體,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味精還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它能改變人體的營養狀態,使腦內乙醯膽鹼增加,從而可以治療神經衰弱;經常適量地食用味精,對兒童發育不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味精與血液中氨結合形成的谷胱胺,對治療因血氨增高而引起的肝昏迷和癲癇均有很好的療效。但是,使用味精要特別注意溫度,如果烹飪時加熱至120℃以上,谷氨酸鈉就會發生化學變化,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鮮味減退還有輕微的毒性,所以炒菜、做湯時,味精應在臨出鍋時放入。
味精的用量要適當,一般不超過千分之五,味精放多了,人吃了後會覺得口乾,有酸澀感。由於味精呈鹼性,不宜與醋等酸性菜餚混用,以免使酸鹼中和。另外,嬰兒應少吃味精,因為味精會與人體中鋅生成絡合物谷氨酸鋅,隨後溶於水排出體外,造成嬰兒缺鋅,影響兒童發育。
⑺ 味精應該怎麼吃
用咸不用甜
味精的鮮味只能在鹹味的菜餚和羹湯中才會顯示出來,所以甜味食品中絕不能放味精,不但沒有鮮味的效果,還會產生異味,讓人們吃起來不舒服。
讓中性食物味更佳
味精加在PH值為6.5~7.0之間的中性食品中味道最佳,過酸或過鹼都會影響味精提鮮的效果。
菜臨出鍋時放
味精加在溫度80℃~100℃時容易溶解而發揮其鮮味的作用,當超過100℃時會發生變化而失去鮮味,超過150℃時還會形成焦谷氨酸鈉而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做菜或湯要等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為最佳。
每天不超過5克
成年人每日攝入味精不應超過5克。味精就是谷氨酸鈉,在體內分解形成谷氨酸和鈉離子,而體內谷氨酸的含量過高會限制人體對鈣、鎂離子的利用,嬰兒食品中味精過多會影響血液中的鋅的利用,而鈉攝入過多還會引發高血壓病,所以每天食用的味精不要太多,嬰幼兒最好不要食用味精。
鮮味食物不用放
有些食物本身就具有鮮味,如雞肉、魚肉及海鮮等,就不要再放味精了,否則只能是一種浪費。
⑻ 吃味精應注意哪些方面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以糧食為原料,味道鮮美無害。但是,如使用方法不當也會適得其反。那麼,怎樣科學使用味精呢?
一般情況下,味精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每天用量超過5克,有的人就會出現背部和下肢麻木、全身酸懶、心跳過速等症狀。有味精過敏史的人,更應該酌減。3個月以內的嬰兒,也不宜食用味精,否則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育。
避免高溫和長時間燉煮,在120℃時,味精開始失去表面結晶水;到155℃,味精分子內部開始失水;到255℃時味精開始分解,失去鮮味和營養。在高溫下,味精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變成具有毒性的焦谷氨酸鈉。正確使用的溫度應是70~90℃,湯菜要出鍋時再加入。加入後應該及時起鍋,放入時間不要過長。尤其是各種餡料,蒸、煮製作過程中溫度都比較高,不宜加入味精。但是,味精在低溫時很難溶解,所以拌冷盤時不要直接加入,可以用少許開水化開,待晾涼後澆入,這樣味道就十分鮮美了。
不要在酸性和鹼性過強的食品中使用。因為味精在鹼性溶液中會發生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氨酸二鈉,失去調味作用。味精在酸性菜餚中溶解度變小,顯鮮效果會降低,而在低酸性食品中效果最好,如做湯時放幾滴醋味道會更加鮮香醇厚。
⑼ 鹽和味精
先了解下食用鹽和工業鹽的區別。鹽按用途可以分為食用鹽、工業用鹽和其他用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食用鹽是從海水、地下岩(礦)鹽沉澱物、天然鹵(咸)水中獲得的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經過加工而成的鹽。而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工業用鹽含義很廣,有時指純凈的亞硝酸鈉,有時指含有亞硝酸鈉的氯化鈉。工業用鹽除含有大量的致癌物亞硝酸鹽外,還有可能含有鉛、砷等有害物質,誤用工業用鹽極易引發食物中毒。
一、結構上:食用鹽是較純凈的氯化鈉,氯化鈉的化學式是NaCl,式量58.44,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工業用鹽中除含有氯化鈉之外,還有超標的亞硝酸鈉,其化學式是NaNO2,式量是69.00,是由亞硝酸根離子和鈉離子構成。
二、性質上:食用鹽性質較穩定,水溶液呈中性。亞硝酸鈉在乾燥條件下較為穩定,但能緩慢吸收氧而氧化成硝酸鈉,水溶液呈鹼性。
三、外觀上:兩者都呈白色,特殊情況下食用鹽也可能顯黃色或淡藍色,亞硝酸鈉也可能微顯淡黃色。兩者都呈晶體狀,在顯微鏡下幾何形體有一定的區別,但用肉眼是分辨不出來的。
四、溶解性:亞硝酸鈉和食用鹽都極易溶於水,易潮解,無臭味。
五、味道:亞硝酸鈉略有鹹味,食用鹽鹹味較重,食用時靠味覺難以分辨。
由上述比較可以看出,亞硝酸鈉在外觀、滋味上與食用鹽相似,容易引起誤食中毒。輕度中毒一般不需要治療,較重者應立即送醫院救護。
主要治療措施有:
1、催吐、洗胃和導吐。
2、用解毒劑亞甲蘭(美蘭)、維生素,對消除高鐵血紅蛋白症有一定療效。
3、給予大劑量維生素C和葡萄糖。
食用工業用鹽後的危害
工業用鹽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常見的工業鹽中毒事件,多數情況下是由誤食或過量食用亞硝酸鈉引起的。亞硝酸鈉主要用於染料、醫葯、印染、漂白等方面,由於有增色、抑菌防腐作用,在食品工業中多用作熟肉食品的發色添加劑。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規定,亞硝酸鈉在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其殘留量在肉製品中不得超過0.03克/千克;在肉製品罐頭中不得超過0.05克/千克。一般而言,人體只要攝入0.2-0.5克的亞硝酸鹽,就會引起中毒;攝入3克亞硝酸鹽,就可致人死亡。
工業用鹽食用後中毒症狀
食用工業鹽後,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無力、胸悶等症狀,嚴重者會驚厥、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食用鹽
分類:調味料,鹽、味精及其它類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鹽。
禁忌人群:高血壓患者、腎病患者、白內障患者、兒童不宜多食鹽,水腫者忌食。
功效:養胃健胃、補氣益氣、增強記憶力、治療便秘、排毒解毒、止痛鎮痛
食用鹽簡介
食用鹽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硝酸鈣,硫酸亞鐵和乙酸銨等,如硫酸鈣,氯化銅,醋酸鈉,一般來說鹽是復分解反應的生成物,如硫酸與氫氧化鈉生成硫酸鈉和水,也有其他的反應可生成鹽,例如置換反應。可溶性鹽的溶液有導電性,是因為溶液中有可自由游動的離子,故此可作為電解質。
中醫葯特色
1、補心潤燥
鹽可以補心潤燥,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
2、瀉熱通便
鹽可以瀉熱通便,主治二便不通。
3、解毒引吐、滋陰涼血、消腫止痛、止癢
鹽可以解毒引吐、滋陰涼血、消腫止痛、止癢,主治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螫傷。
食用方法
每天鹽的用量控制在6克內,否則會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和血管病。
食用鹽的營養
營養參數:含量:(每100克)熱量(大卡)11.00碳水化合物(克)>2.70脂肪(克)>0.00 蛋白質(克)>0.10
味精
別名:味素
分類:調味料,鹽、味精及其它類。
適宜人群:一般成年人均可食用味精。
禁忌人群:記憶障礙患者、高血壓、孕婦及嬰幼兒、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味精。
功效:養胃健胃、開胃消食
味精簡介
味精是烹調中常用的鮮味調味品。飲食業中以用固體味精為常見。味精的化學名稱叫谷氨酸鈉,由大豆、小麥麵粉及其他含蛋白較高的物質,經由澱粉發酵法製成,除含有谷氨酸鈉外還含有少量的食鹽,以含谷氨酸鈉的多少(99%、98%、95%、90%、80%),分成各種規格。味精在全國各地均有生產。
中醫葯特色
1、引起人們食慾
味精不能給予人體直接的營養物質,但是烹飪時加入味精,易引起人們食慾,助於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2、對部分病情有療效
味精里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對胃酸缺乏、慢性肝炎、神經衰弱、肝昏迷、癲癇病、等病有治療作用。
味精的質量標准: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澤、滋味,不得有異味及夾雜物。
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真味精呈白色結晶狀,粉狀均勻;假味精色澤異樣,粉狀不均勻。
味精手感柔軟,無顆粒感;假味精摸上去粗糙,有明顯的顆粒感;
味精溶液透明無色,無泡沫,無雜質。
味精的食用方法
味精本身對人無直接營養,還是盡量少吃。每次食用最多每次5~10克。
味精不能直接食用,應加入食物中。烹飪時,在快出鍋時加味精最健康。
味精的搭配宜忌
宜:味精與湯、肉類搭配,味道鮮美。
忌:味精與雞蛋搭配,影響營養的吸收。味精與饅頭搭配,影響鮮味。
味精的營養
營養參數:含量:(每100克)熱量(大卡)268.00碳水化合物(克)>26.50脂肪(克)>0.20蛋白質(克)>40.10硫胺素(毫克)>0.08
⑽ 味精的成份是什麼啊可不可以多吃啊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不可以多吃。吃多了會對人體有以下影響:
1、容易導致肥胖
味精中含有谷氨酸鈉,這種物質吃多了會導致人慢慢發胖,尤其是孕婦階段,過分使用味精,甚至有可能嬰兒畸形。
2、產生厭食現象
味精這種物質食用過多,會使人產生強烈的依賴性,這樣的話你吃多了就會對其他菜覺得沒胃口,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3、影響心腦血管健康
味精含有鈉的成分,攝入過多的話很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產生病狀。要學會適量食用。
(10)味精的食用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幾種不宜放味精的情況如下:
1、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
2、拌冷盤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冷盤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無味且掃興。如果做冷盤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冷盤之中。
3、放醋的菜最好別放味精
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餚最好不要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裡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最好都不要放味精。
參考資料:人民網:味精吃多危害大 5種情況不宜放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