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職業病的三級預防措施有哪些
一級預防,亦稱病因預防:即從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防止職業病的發生。1、 技術措施:以無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使用遠距離操作或自動化、半自動化操作,防止有害物質跑、冒、滴、漏;加強通風、除塵、排毒措施。2、 組織措施:合理組織、安排勞動過程,建立、健全勞動制度,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衛生法規。3、 衛生保健措施:做好就業前體格檢查;做好衛生宣傳、健康教育;注意平衡膳食和保健食品供給;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
二級預防,又稱臨床前期預防:即通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治病損的發展。1、 對職業接觸人群,開展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2、 定期對生產環境進行監測,發現問題立即採取防治對策。
三級預防,又稱臨床預防。使患者在明確診斷後,得到及時、合理的處理,防治疾病惡化及復發,防止勞動能力喪失。對慢性職業病患者,通過醫學監護、預防並發症和傷殘。通過功能性和心理康復治療,做到病而不殘,殘而不廢,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
②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如何防護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
(一)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1)生產性毒物。如鉛、苯、汞、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葯等。(2)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水泥塵、石棉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3)雜訊、振動。(4)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微波、激光等。(5)電離輻射。如α、β、γ、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源體。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勞動休息制度不合理。
2.勞動過度精神(心理)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勞動安排不當,不能合理安排與勞動者的生理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勞動時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用不良體位和姿勢勞動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與無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車間。
3.來自其他生產過程散發的有害因素的生產環境污染。
職業病的防護措施:
一、組織管理措施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條例、規范、標准,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有領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職業衛生工作,並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人到議事日程,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有關職業衛生防護辦法和應急救援方案。同時還要開展職業衛生的培訓和宣傳,加強職業衛生工作的檢查,切實做到安全生產,文明生產。
二、設備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從工藝上改革、消除或控制生產勞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用低毒或無毒的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用機械遙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等。
(2)隔離密閉對產生塵毒等有毒有害因素的設備或作業,應採取隔離的原則,使污染源不擴散;有些設備要加強密閉,控制跑、冒、滴、漏。
(3)通風排毒發生塵毒的工作場所,應設置通風裝置,排除塵毒。對排除的塵毒必須凈化、中和或過濾,防止周圍環境污染。有高溫輻射熱的工作場所要做好隔熱及通風降溫。一切通風設施事先應合理設計,並保持經常的維修保養。
三、衛生保健措施
(1)開展健康監護為了全面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必須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職工的健康改變和職業禁忌,對健康受損害的職工要早期治療,對有職業禁忌的職工應調離原工作崗位、予以妥善安排。這是職業衛生和預防職業病的重要手段。
(2)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企業應當實施專人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制定監測管理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程度、防護設備的效果、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對發現的問題、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崗位及隱患應制定整改計劃,按時完成整改。
(3)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是預防職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護眼鏡、手套、圍裙、膠鞋等。防護皮膚損傷用的皮膚防護膏;防輻射熱的防熱服;在有酸、鹼等腐蝕性物質處應設置沖洗設備等。在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的崗位應配備防護用具、醫療葯械等
③ 職業性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職業性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有:
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存在或者產生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煤礦企業除外),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本辦法的規定,及時、如實申報職業危害,並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
2、已經對勞動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止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有關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責令關閉,並處以10萬以上30萬以下罰款。
3、衛生行政部門不報告的,由上一級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
4、機構虛報、瞞報的,對直接責任人,降級、撤職、開除。
5、不履行法定職責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認證或者批准機關取消其相應的資格,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用人單位拒不提供健康監護檔案的,視用人單位未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或者未按照規定安排職業病人、疑似職業病人進行診治,衛生行政部門應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
7、用人單位不履行診治義務的,衛生行政部門應對其給予警告,責令改正。
8、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每年申報一次。生產經營單位下列事項發生重大變化的,應當按照本條規定向原申報機關申報變更。
(3)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防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職業性危害的因素有:
一、生產環境因素:
1、化學因素:在生產中接觸到的原料、中間產品、成品和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可對健康產生危害的活性因素。凡少量攝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稱為毒物。毒物以粉塵、煙塵、霧、蒸汽或氣體的形態散布於空氣中。
(1)有毒物質:如鉛、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葯等。
(2)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水泥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
(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低溫、高濕等。
(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
(3)雜訊、振動、超聲波、次聲等。
(4)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微波、激光等。
(5)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
3、生物因素:生產原料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蟲,如炭疽桿菌、真菌孢子、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黴菌等;醫務工作者接觸的傳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二、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全球化、國民生產總值(GNP)、財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態環境、勞動立法、醫療衛生制度,都可影響職業人群的健康。如生產管理水平低、廠房建築或設備簡陋、過重體力負荷、生產布局不合理等。
④ 有哪些方式可以預防職業病
職業病是可以預防的。
企業對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或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應依法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審查、竣工驗收;用職業衛生的防護設施來控制並消除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應從組織管理措施、設備技術措施和個人衛生防護、保健措施等進行綜合治理
1.組織管理措施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條例、規范、標准,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有領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職業衛生工作,並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人到議事日程,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有關職業衛生防護辦法和應急救援方案。同時還要開展職業衛生的培訓和宣傳,加強職業衛生工作的檢查,切實做到安全生產,文明生產。
2.設備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從工藝上改革、消除或控制生產勞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用低毒或無毒的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用機械遙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等
(2)隔離密閉對產生塵毒等有毒有害因素的設備或作業,應採取隔離的原則,使污染源不擴散;有些設備要加強密閉,控制跑、冒、滴、漏。 (3)通風排毒發生塵毒的工作場所,應設置通風裝置,排除塵毒。對排除的塵毒必須凈化、中和或過濾,防止周圍環境污染。有高溫輻射熱的工作場所要做好隔熱及通風降溫。一切通風設施事先應合理設計,並保持經常的維修保養。
3.衛生保健措施
(1)開展健康監護為了全面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必須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職工的健康改變和職業禁忌,對健康受損害的職工要早期治療,對有職業禁忌的職工應調離原工作崗位、予以妥善安排。這是職業衛生和預防職業病的重要手段。(EHS中國) (2)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企業應當實施專
人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制定監測管理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程度、防護設備的效果、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對發現的問題、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崗位及隱患應制定整改計劃,按時完成整改。
(3)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是預防職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護眼鏡、手套、圍裙、膠鞋等。防護皮膚損傷用的皮膚防護膏;防輻射熱的防熱服;在有酸、鹼等腐蝕性物質處應設置沖洗設備等。在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的崗位應配備防護用具、醫療葯械等。
⑤ 職業病網| 預防職業病有哪些措施
一、積極配合衛生部門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職業衛生監督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積極配合衛生行政部門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監督檢查是用人單位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二、大力推進生產工藝改革。一是改革工藝條件。採用低毒或無毒原料,代替高毒或有毒原料,努力開發無毒無害的新型原料。二是進行設備改造。逐步改造和更換敞開式、不安全、污染重的陳舊設備,努力實現密閉化作業,減少毒物危害;對雜訊、振動較大的鼓風機、空壓機、球磨機,砂磨機、沖床等設備,可採取吸聲、隔聲、減振、使用防噪用品或建立隔離操作間等防噪減振措施,降低雜訊、振動的危害;建立設備定期檢修和維護保養制度,加強設備的檢查和維護,防止設備的跑、冒、滴、漏現象,確保設備安全完好、正常運行。
三、加強生產場所通風凈化。
(一)從事粉塵作業的崗位,如配料、軋片、樹脂投料等,必須設置通風防塵裝置,保持完好有效,降低生產性粉塵對人體的危害。
(二)對敞開式或密閉不良的崗位及設備,如硝基稀料及成品包裝,溶劑和漆漿貯槽、調缸等採取強制性的抽、排風裝置,降低作業場所的易燃,有毒氣體濃度,確保操作者的安全和健康。
(三)塗料生產中其他生產現場,也應加強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以降低毒物濃度和防暑降溫。
四、切實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一)加強個人防護是保障操作者職業安全健康的重要措施。個人防護用品包括用防護口罩、防毒面具、防護眼鏡、手套、圍裙及膠鞋等。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極為重要,特別在搶修設備等操作時。對於容易經皮膚吸收的毒物,或者接觸接觸強酸、強鹼類化學品,要注意皮膚的防護。一切防護用具,必須注重它的實際效果,使用後要加強清洗和保管。自覺養成工作後洗澡,不在生產場所進食、吸煙、喝水等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防誤食毒物,造成中毒。
(二)進入容器、設備等有限空間內作業時,必須嚴格按照有限空間作業有關規定操作,防止人員中毒。
(三)組織職業健康檢查和建立健康監護檔案:新工人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這種體檢一方面可以及早發現是否有職業禁忌症,例如,患有哮喘的病人,不宜人事接觸刺激性氣體的操作;另一方面,這是一種基礎健康資料,便於今後觀察,做好保健工作。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的職工,組織在崗定期體檢,對查出不適於從事有毒有害作業人員應及時調離或調換工作;對查出患有職業病的職工應按國家法律法規及時處理。有毒有害作業人員健康檢查資料要做到一人一檔。
五、加強職業病防治的管理
(一)在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等建設項目時,要依法進行建設項目職業衛生審查,把住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關」,即職業病防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二)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有毒有害物質的貯存、運輸、使用、領取的管理工作,防止毒物的泄漏、擴散和遺失。
(三)加強生產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及管理工作,隨時掌握危害物質濃度變化,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四)堅持職業衛生培訓和教育,提高廣大職工職業病防護知識和自覺防護意識。
⑥ 如何有效預防職業病
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 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合理用枕 枕頭是頸椎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有1/4 ~1/3的時間用於睡眠,所以,枕頭一定要適合頸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後,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只靠椎間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束維護椎間結構的正常關系。如果長期使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就會將此處的韌帶、關節囊牽長並損傷,從而導致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進而發展成頸椎病。 預防慢性勞損 由於某些工作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體位下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很容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導致頸椎病。預防慢性勞損,除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外,還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條件,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進行增強肌力和增強體質的鍛煉,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運動 治療頸椎病的運動很簡單,每天早晚一次,每次10分鍾左右。具體方法如下: 1.左顧右盼:取站位或坐位,兩手叉腰,頭頸輪流向左、右旋轉。每當轉到最大限度時,稍稍轉回後再超過原來的幅度。兩眼亦隨之盡量朝後方或上方看。兩側各轉動10次。 2.仰望觀天:取站位或坐位,兩手叉腰,頭頸後仰觀天,並逐漸加大幅度。稍停數秒鍾後還原。共做8次。 3.頸臂抗力:取站位或坐位,雙手交叉緊抵頭後枕部。頭頸用力後伸,雙手則用力阻之,持續對抗數秒鍾後還原。共做6至8次。另一種方法是:取站位或坐位,兩手於頭後枕部相握,前臂夾緊兩側頸部。頭頸用力左轉,同時左前臂用力阻之,持續相抗數秒鍾後放鬆還原,然後反方向做。各做6至8次。 4.轉身回望:取站位,右前弓步,身體向左旋轉,同時右掌盡量上托,左掌向下用力拔伸,並回頭看左手。還原後改為左前弓步,方向相反,動作相同。左右交替進行,共做8至10次。 5.環繞頸部:取站位或坐位,頭頸放鬆轉動,依順時針方向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共做6次。 上述各節的動作要領是,速度緩慢,幅度逐漸加大;每做完一節後,自然呼吸,間歇片刻後再做下一節。引起症狀的動作方向需逐步適應,順勢而動。
⑦ 預防職業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在粉塵環境中作業、生活的人,日常飲食
時,可多食用一些豬血,便可使體內粉塵迅速
排出,長期食用能夠預防粉塵中毒。
什麼是生產性粉塵?一般來講,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並能較長時間漂浮在生產壞境空氣中的固體微粒。生產性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現在肺部,出於粉塵性質與化學成分不同,對肺部的危害差別很大,根據受害後的表現,粉塵引起的肺部疾患可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塵肺。這是主要的職業病之一,我國已列為法定職業病范疇,這種病是由於較長時間吸入較高濃度的生產性粉塵所致,引起以肺組織纖維化為主要特徵的全身性疾病。由於分成種類繁多,塵肺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矽肺、石棉肺、滑石肺、雲母肺、煤肺、煤矽肺、炭素塵肺等。
第二種是肺部粉塵沉著症,它是由於吸入某些金屬性粉塵或其它粉塵而引起粉塵沉著於肺組織,從而呈現異物反應,其危害比塵肺小。
第三種是粉塵引起的肺部病變反應和過敏性疾病。這類疾病主要是由有機粉塵引起的,如棉塵、麻塵、皮毛粉塵、木塵等。
生產性粉塵對人體危害輕重,受著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粉塵的化學成分和性質,游離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塵比含量低的危害大。含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比不含游離二氧化硅的危害大。其次是粉塵的顆粒大小,一般來說,大顆粒的粉塵容易降落,在空氣中漂移時間短,不容易被吸入,不會發生危害。
此外,粉塵在肺組織中溶解度大小,粉塵的比重、形態、硬度等對人體的危害都有一定的關系。從事粉塵作業的工人是不是都會發生危害呢?關鍵在於防護的好壞,經常注意防護,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完全控制和消除粉塵的危害。防塵應採取綜合性措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預防塵肺對保障工人身體健康,發展經濟是十分有利的,我國在防塵方面有很多創造性的經驗,如濕式作業、密閉塵源、通風除塵、個人防護、設備維護檢修、測定空氣中粉塵濃度、大力開展宣傳教育等一整套綜合性防塵措施。生產環境內的濃度,常與清掃制度有關,故注意環境的清潔工作,推行實施清掃能有效地降低粉塵濃度。
1、加強組織領導,制定防塵規章制度,設有專、兼職人員,從組織上給與保證。對就業人員應作嚴格的健康檢查,凡有活動性肺內外結核、各種呼吸道疾患(鼻炎、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都不宜擔任接觸粉塵的工作。從事與粉塵接觸的工人,每年定期作體檢,如發現塵肺,立即調動工作,積極治療。
2、逐步改革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進行濕式作業方式,減少粉塵的飛揚。
3、降低空氣中粉塵濃度,密封機械防止粉塵外逸,採用通風排氣裝置和空氣凈化除塵設備,使車間粉塵降低到國家職業接觸限值標准以下。4、加強個人衛生防護,從事粉塵作業者應穿戴工作服、工作帽,減少身體暴露部位,要根據粉塵的性質,選戴多種防塵口罩,以防止粉塵從呼吸道吸入,造成危害。
⑧ 【職業病及其預防】
職業病,就是在勞動過程中由生產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職業病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有急性的,也有慢性的,還有長期潛伏的等等。如吸入氯氣、氨氣等刺激性氣體後,人體一般會立即出現流淚、怕光、結膜充血、咳嗽等症狀;吸入二氧化氮等刺激性氣體後往往要經過好幾個小時的潛伏期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而吸入矽塵後,可能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潛伏期才會發生矽肺。即使是同一種危害因素,其危害狀況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對於職業病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
職業病無論是對於從業者本身,還是對於整個石化行業,都有著非常嚴重的危害。預防職業病不僅是從業者健康的要求,還是石化行業順利發展的要求。預防職業病需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進行工程式控制制
企業對於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新建項目、擴建項目或改建項目以及一些技術改造項目、技術引進項目等,要嚴格進行控制,並依法進行職業病危害評估和控制效果評價,在經過衛生部門審核通過後才可以實施。而且,還要做好對現有的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環境的治理工作,改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
2.從技術上進行預防
預防職業病的技術措施主要是改革工藝,消除或控制勞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如用低毒或無毒材料代替高毒或有毒材料,用機械遙控代替人工操作等;而且,還要對產生塵毒等有害因素的設備或作業採取隔離措施,使污染源不擴散,加強設備的密閉性等;此外,對於容易發生有毒污染的場所,要安裝通風裝置,排除毒物,而且對於排除的毒物要進行凈化、過濾、中和等處理,防止污染周圍環境;有高溫輻射的工作場所還要進行隔熱和降溫等。
3.進行職業病監護
企業要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對職工進行定期體檢,早期發現職工的健康異常狀況,並對健康受損的職工要進行早期治療,對有職業禁忌症的職工要調換工作崗位等。此外,企業還要做好工作場所的日常監測,對工作環境中的危害因素進行及時的檢測和評價,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狀況以及防護措施的效果等,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從業者要能夠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能夠進行自我防護,如使用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護眼鏡、手套、膠鞋、防熱服等,並且要能夠自覺地加強個人防護,自覺地維護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⑨ 怎樣預防職業病、
從根本上杜絕危害因素對人的作用,即改進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合理應用防護設施及個人防護用品,以減少工人接觸的機會和程度。
對化學和物理因素,國家制訂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1979,1983-1989及1989年後分別公布的),應作為共同遵守的接觸限值或防線和預防措施的准則,這在職業病預防方面,常起到有效的作用,對人群中處於高危的個體,可依據職業禁忌證進行檢查,凡有該職業禁忌證者,不得參加該工。
(9)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防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塵肺病:勞動者要做到作業時堅持佩戴防塵口罩和使用其他勞動保護用品。三是用工單位要做到及時為勞動者組織職業健康檢查,並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四是用工單位要做到開展上崗前和定期的塵肺病防治知識培訓。
2、工作中要保證防雜訊設施的正常運轉,合理設置工作流程,縮短接觸雜訊時間,適當延長工間休息時間。做好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職業性健康體檢工作。勞動者應自覺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在雜訊環境下作業正確佩戴耳塞、耳罩等個人防護用品。
3、下班後在單位及時更換衣物、洗澡,去除體表(皮膚、頭發等)附著的有害顆粒,不要將工作服穿回家中。用工企業應做到組織崗前、在崗、離崗時苯作業職業健康檢查。
⑩ 職業病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職業病是可以預防的。企業對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或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應依法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審查、竣工驗收;用職業衛生的防護設施來控制並消除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應從組織管理措施、設備技術措施和個人衛生防護、保健措施等進行綜合治理1.組織管理措施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條例、規范、標准,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有領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職業衛生工作,並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人到議事日程,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有關職業衛生防護辦法和應急救援方案。同時還要開展職業衛生的培訓和宣傳,加強職業衛生工作的檢查,切實做到安全生產,文明生產。2.設備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從工藝上改革、消除或控制生產勞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用低毒或無毒的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用機械遙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等。 (2)隔離密閉對產生塵毒等有毒有害因素的設備或作業,應採取隔離的原則,使污染源不擴散;有些設備要加強密閉,控制跑、冒、滴、漏。 (3)通風排毒發生塵毒的工作場所,應設置通風裝置,排除塵毒。對排除的塵毒必須凈化、中和或過濾,防止周圍環境污染。有高溫輻射熱的工作場所要做好隔熱及通風降溫。一切通風設施事先應合理設計,並保持經常的維修保養。3.衛生保健措施 (1)開展健康監護為了全面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必須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職工的健康改變和職業禁忌,對健康受損害的職工要早期治療,對有職業禁忌的職工應調離原工作崗位、予以妥善安排。這是職業衛生和預防職業病的重要手段。(EHS中國) (2)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企業應當實施專人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制定監測管理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程度、防護設備的效果、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對發現的問題、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崗位及隱患應制定整改計劃,按時完成整改。 (3)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是預防職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護眼鏡、手套、圍裙、膠鞋等。防護皮膚損傷用的皮膚防護膏;防輻射熱的防熱服;在有酸、鹼等腐蝕性物質處應設置沖洗設備等。在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的崗位應配備防護用具、醫療葯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