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

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2 10:04:28

『壹』 將相和里的重點詞的理解

將相和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會」後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多數學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於用人,論功行賞。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肯定。如果有學生說喜歡秦王,也應讓其陳述理由,但應加以疏導,不能為了體現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使學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藺相如又拚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都比較生動,適於演課本劇。可鼓勵學生在課內或課外排練並演出。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四、參考資料

戰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

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一種官職,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卿一種官職,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貳』 將相和怎麼理解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京劇傳統劇目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秦王假意以十五城,換取趙王寶玉和氏璧,趙王知其詐而不敢拒。舍人藺相如自薦,攜璧赴秦,察知秦王無誠意,不懼油鼎,以大義責秦王,完璧歸趙。秦王又設宴於澠池,請趙王赴會,相如隨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趙王,反被相如所辱。後由廉頗接應,趙王君臣安然回國。相如連立大功,趙王封之為相,廉頗自恃功高,不服,幾次相辱,相如避之。後廉頗得知將相和睦,秦不敢侵,乃親至相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1950年翁偶虹、王頡竹就《完璧歸趙》(《連城璧》)、《澠池會》、《廉頗負荊》(《爭功請罪》)等三戲基礎,改編成此戲,主題更加明確。是生、凈兼重的戲。李少春、袁世海和譚富英、馬連良、裘盛戎均曾演出,唱作各具特色。

背景
周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課本教案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之會」後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多數學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於用人,論功行賞。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肯定。如果有學生說喜歡秦王,也應讓其陳述理由,但應加以疏導,不能為了體現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使學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藺相如又拚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都比較生動,適於演課本劇。可鼓勵學生在課內或課外排練並演出。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形容沒有做不到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四、參考資料
戰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
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一種官職,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卿一種官職,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課文: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趙國滅亡〗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廢有德行的太子趙嘉,而立素無德行的趙遷為太子。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為趙傑出的將軍,曾經於公元前233年大敗秦軍於肥(今河北盧龍),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將素畏李牧,於是使反間計,用重金收買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於是造謠說李牧與司馬尚想謀反。幽繆王趙遷自幼昏庸,素無德行,聽了謠言不加分析,就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秦軍聞李牧已死,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破趙,一仗就殺了趙蔥。秦軍長驅直人,破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將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趙國大臣共立趙嘉為代王,都於代城(今河北蔚縣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軍進軍代城。代王嘉降秦,趙國亡。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
資料袋:
課文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篇。《史記》用為人物寫傳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功的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如,治水三過而不入的大禹,偉大詩人屈原,西楚霸王項羽。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是漢代的司馬遷哦。

『叄』 《將相和》課後第一題,你了解了哪些內容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答:我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是個聰明機智、顧全大局的人。

答:我喜歡廉頗,因為他知錯就改,也是個好將。

2、默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上小標題,並分別說說主要內容,再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答: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三個小故事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曲折完整的。

3、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

答:因為秦王侮辱趙王,使藺相如再也看不下去了。



(3)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質


1、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2、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3、趙王:知人善任,能聽取意見的人。

『肆』 《將相和》給我們什麼啟示

《將相和》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國家的利益和大局為重,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藺相如胸懷寬闊,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退讓是一種胸懷。而廉頗知道自己錯了,負荊請罪,也是一種胸懷,這種胸懷則更可貴。

完璧歸趙體現了藺相如勇敢的個性,澠池之會中展現了藺相如大義凜然的精神,負荊請罪中刻畫了藺相如具有遠見卓識。在這整個故事中,將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深受後人的稱贊。

藺相如是趙國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辱使命的完成外交任務,成為趙國上下稱頌的人物。藺相如去世後,後人也給予藺相如高度的評價。司馬遷、王世貞等人都對藺相如的出使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贊揚,認為藺相如隻身一人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並且面對強大的秦王時,藺相如絲毫不畏懼,反而積極爭取趙國的利益。

(4)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將相和主要講了3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是負荊請罪的起因,負荊請罪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伍』 怎樣才能理解課文

一、讀中感知,體驗質疑。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讀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這一階段,要強化閱讀的整體性,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分段分層,或將注意力「聚焦」在某個局部上,而是要將全篇課文作為一個知覺整體去感知,從而獲得一個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求讀得正確、流利、琅琅上口。讀出問題。我們語文老師總認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而在讀通課文上蜻蜓點水、草草收兵,怕耽誤教學進程。檢查朗讀時,面向的是中等生和優等生,忽視後進生,學生遇到問題,教師指出後就匆匆而過。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怎會提高?我在教學中發現:15+5>5+15。即初讀時,用15分鍾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用5分鍾師生共同討論,教學效果遠遠好於5分鍾讀書,15分鍾討論。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用法等,大至篇章結構,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干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如學習《將相和》,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下列疑問:這篇課文的前兩個故事表面上是秦王與藺相如唇槍舌劍的斗爭,實際上是什麼和什麼斗爭?是屬於哪一方面的斗爭?文中的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的什麼品質?大家通過爭論、辯解,終於曉知:秦王與藺相如之斗,實際上是秦國與趙國之斗,是屬於外交上的斗爭,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

二、讀中領悟,體驗情境。

精讀理解是體驗式閱讀過程中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理解是閱讀實踐的核心內容,沒有理解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長期以來似乎形成了這么一種偏見,必須依靠教師的講,即逐段地作煩瑣的內容分析,事實上,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乃是閱讀主體——學生去原原本本地、老老實實地讀書、思考、體驗,所謂「披文以入情」,舍此別無它途,怎樣在讀中領悟,體驗情境呢?

1、遴選整合,悟其意。指導學生把預習的內容進行分類重組,遴選整合與主題相符合的核心問題,作進一步探究。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側重於悟其意。悟其意的方法是:「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

如《白楊》一課中「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學生對這句話只能作表面的理解,在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從整體感知,重點讀爸爸介紹特點的那段話,體會爸爸為什麼微笑,最後使學生知道「高大的白楊樹」指爸爸,「小樹」指孩子們,「迎著風沙」指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種種困難。

另外,加強有感情地練習朗讀,讓課文內容變成一幅畫面浮現在頭腦中,這也是體驗課文內容的一種方法。例如《再見了,親人》這課,講述了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兒童,難理解課文所反映的思想內容。為了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去,我在備課時,仔細體會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復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上課時,導入新課後,我根據志願軍戰士同不同人物告別的語調讀出來,讓學生邊聽邊想,想像大娘搶救傷員,失去小孫孫;大嫂架著雙拐艱難地在崎嶇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讀完後,許多同學稚嫩的臉上露出同情的表情。課文講讀完後,學生初步體會了文章的含義,我就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哪些地方的語氣……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朗讀時注意了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起伏變化,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腦海中浮現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從而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才能使他們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使他們和作者在感情上溝通。

2、角色體驗,悟其情。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我獃獃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見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水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如果教師只是指導學生用悲傷的語氣讀,讀得慢些,學生也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不深刻。教學時,我運用多次加溫,不斷領悟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讀中體會,其效果大不一樣。在每學完一個故事,當學生激動不已時,老師不失時機出示這段話,說:「伯父不幸逝世了,從此,周曄再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我們回頭再讀讀這段話,我想現在理解比剛才更深刻。」學了三個故事,學生連續讀三次,結果一次比一次體會得深,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

利用情感因素將表演移植到教學中。表演可以展示學生們的才能,邊讀邊表演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將相和》一文教學時。我就採用了「學學演演」的形式進行教學。預習課文時就布置大家:這篇課文我們要邊學邊表演,請同學們回家多看一些「戰國」故事,全面了解藺相如、廉頗等人物的性格特點。上課時,就指名三組學生上台表演三個小故事(「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學一則,演一則,使學生動心動情,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藺相如、廉頗兩位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也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3、活動實踐,悟其法。

以情境為驅動,參與情境活動,學會在實踐中運用語言。這里的「法」指字詞句篇基本的表達方法。有用詞的准確性、遣詞造句的靈活性、連句成段的多樣性……如《火燒雲》一課寫火燒雲形態變化的三段課文段式相同,通過引讀,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規律:先寫「天空中出現了什麼」(馬、狗、獅子),再寫「它們的形態」,最後寫「後來的變化」。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自由想像,模仿課文寫一段話。

利用感性經驗將參觀、遊玩延伸到閱讀教學中,不失為悟其法的高招。玩是兒童的天性,玩中求知,學生感到有趣、愉快、輕松。我在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在課堂上利用十多分鍾時間掃除了生字、新詞的障礙後就組織學生去我們花園式的校園里遊玩,遊玩中特意安排了一條游覽路線,老師當講解員;學生邊聽介紹邊欣賞那裡的熟悉卻又陌生的風景。各處樓房、亭子的名稱、來歷、作用得到了深刻的了解,遊玩結束,學生們一種喜悅、贊美之情油然而生,於是教師帶著學生返回,再來學習課文,學習中,學生們很輕松地把課文中作者的游覽路線寫作順序都理清了。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能一一體會出來最後大家紛紛要求把「可愛的校園」這篇作文寫下來,習作結果,篇篇都能做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

三、讀中積累,體驗生活。

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眾多專家選編的文質兼美的範文,值得學生深入地長久地品味。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滿足於學生讀懂了課文,在此基礎上還要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如通過熟讀、背誦課文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兒童時期是記憶力最佳時期,兒童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們切不可錯過這個積累語言的良機。因此每節語文課上都應進行熟讀成誦的訓練,在背誦指導上作精巧的安排,以感情朗讀為基礎,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樂此不疲,熟讀成誦。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碰壁」這一部分後,說:「請一位同學和老師一起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勃勃地練讀,而後老師又要求上來的同學不看書來表演,學生沒有把握,又興趣盎然地練讀起來,直至吟誦。

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將競賽引進閱讀教學中,能使學生在無意中記住了課文。比賽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比賽時學生的注意力處於最集中,情緒處於最高漲的狀態。因此,在比賽中學習,學生學得主動,記得輕松。我在教學《長征》這首詩歌時,就安排了一次朗誦擂台賽。在學生理解詩文後,組織幾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評委,其他學生一個上來比,不服氣就不下去。說說各自的長處與不足之處,比賽後由評委宣布獲獎者和獲獎的原因,再請獲獎者談體會,談談朗誦時的心情,最後請觀眾講講聽了他們的朗誦後的感受,以引發學生無意注意,激起他們的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將直接影響學生內部主觀因素的發展和變化,效果達到優化。最後這首詩沒有死記硬背卻印在學生的腦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重視體驗閱讀,把新課程理念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關鍵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要讓學生自己珍視對教材,對問題等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來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學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釋疑解難,體驗情意,力求創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深刻領悟新課標精神,一定能帶領學生走向新的生活!

『陸』 將相和,主要講了什麼

《將相和》主要內容: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

廉頗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6)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1、《將相和》創作背景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課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2、《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介紹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柒』 《將相和》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將相和》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國家的利益和大局為重,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藺相如胸懷寬闊,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退讓是一種胸懷。而廉頗知道自己錯了,負荊請罪,也是一種胸懷,這種胸懷則更可貴。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7)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將相和》的人物有:

1、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


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2、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


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捌』 《將相和》課文我讀懂了什麼,求答案求答案求答案!謝謝大家

讀了《將相和》這篇課文,從「完璧歸趙」中,我們見識了藺相如有膽有識,勇敢機智的超凡之才; 從「澠池會見」我們領略了藺相如不畏強暴,維護國家尊嚴和義勇之舉; 從「負荊請罪」,我們認識了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寬廣胸懷,也認識了廉頗知錯就改的可貴品質。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他們成為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的人物,為後人所頌揚。

『玖』 人教版五年級基礎訓練第18課將相和 自學提示1、2 和鞏固運用的1、2 快點 我忘了帶書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3.教學內容分析
4.教學目標
5.教學難點分析
6.教學課時
7.教學過程
8.課堂練習
9.作業安排
10.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11. 自我問答

教材分析:

《將相和》是十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的故事,稱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謙讓的美德,廉頗勇於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本組教材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體會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達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本課的難點是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情況及我們高年級的及教研專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是:抓住描寫人物語言的提示語 、動作 、神態的重點詞語和句子來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聯繫上下文,邊讀邊體會人物特點,感悟表達方法。熟讀課文,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體會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根據課文內容和本單元訓練重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拾』 關於將相和的一切問題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從結構上看,全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2個故事是第1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3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從內容上看,將相「和」與「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內在因素。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藺相如幾次順利完成使命,也緣於多種原因,他的機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還有廉頗的緊密配合、當時的斗爭形勢以及朝野的主導觀念等等,這些原因促成了藺相如的成功。把一個單一的事件置於復雜的社會背景中來敘述,這是《史記》敘事的一個重要特色,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歷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動,引人入勝。

故事重點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藺相如在文中是個熠熠生輝的人物,他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唇如槍、舌如劍。在關鍵時候,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性命來逼秦王。當與廉頗產生矛盾時,主動避讓,言辭懇切。課文對廉頗的刻畫較藺相如而言,雖著墨較少,但廉頗作為一員武將的形象,也顯得十分鮮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懼他幾分,知道他屯兵邊界則不敢妄動。他耿直暢快,當藺相如的職位比他高時,他毫不遮掩地表達了自己的怨氣。他勇於改過,一員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說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璧當時在秦王手裡,硬上去奪,既失禮,秦王左右也會上來阻攔;直接指出秦王的無信討還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認不還璧,還會指責藺相如無理和小家子氣;此時的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對和氏璧的好奇和喜愛的心理,藺相如順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當。

②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於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一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③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在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又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說話是不是算數。由此看出藺相如做事考慮得非常周全,一點空子不留給秦王。

④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也保證了和氏璧完好歸趙。在這種場合,秦王不敢殺他,只好把他送回趙國。藺相如在趙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的性格。

⑤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這是廉頗在藺相如位居其上後的認識,這一認識是將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廉頗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⑥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這段話說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迴避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國家著想。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與國家安危的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突出了廉頗、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同時也表現了秦國不敢攻打趙國的原因。這幾句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⑦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迴避他,並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里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2)對詞語的理解。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把東西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三、教學建議

1.文中有許多如今不常用的詞語,如,「和氏璧、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課前,可布置學生查字(詞)典,了解其基本意思。若有條件,預習時,還可了解一下戰國的歷史。

2.以下兩種教學思路可供選擇。一種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精讀每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並適度總結、拓展。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開展總結、拓展等活動。

3.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並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既能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多讀、多說。通過不同方式、不同層次地讀,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點;通過反復地說,把握故事的來龍去脈,體會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中也要注意,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要要求過高。

4.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可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如,感受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了解故事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議一議:自己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什麼樣的人。在議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識,引導學生研讀有關句子或段落,在反復讀中加深認識。如,「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一句,可這樣組織學生研讀:藺相如為什麼要這樣說,說這句話時,他心裡可能會怎麼想,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什麼。對於學生中的分歧意見,還可組織學生辯一辯,如,藺相如為什麼敢逼秦王擊缶,在辯中提升認識。有些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演一演,如,藺相如舉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認識。

5.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要在教學中得到落實。在學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總結和指引,如本文,教師可作如下總結和指引:本文是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史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敘述了許多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組織學生閱讀文後「資料袋」),同學們今後去讀一讀原著,若現在有興趣,可聽人講講其中的故事。

6.本課的生字較多,要求認識的字中,有些字不常見,容易讀錯,如「諾」應讀「nuò」,不讀「ruò」;「卿」應讀「qīng」,不讀「jī」,要幫助學生讀正確。要求會寫的字中,「璧」「瑟」二字,學生不容易寫勻稱,教師要重點示範。課文是根據原著改編的,其中的有些詞句與現代的表達有些差異,教學時,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略加指點。學生懂得這些詞、句的基本意思,不影響學生把握主要內容即可。另外,課文中有許多學生應該讀寫的成語,教師要注意結合課文幫助學生理解意思,正確讀寫,積累運用。

7.課後安排了4道思考練習題,第1題提出了朗讀和感受人物形象的要求,第2題提出了理解故事情節的要求,第3題提示了閱讀討論的方法,第4題是要求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這些思考練習題,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落實。課後還安排了「選做題」和「資料袋」,主要是供教學拓展用。「資料袋」可讓學生讀一讀,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史記》的初步認識。

四、教學案例

片段:

理解廉頗說的話

大屏幕出示: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師:同學們,讀讀這段話,想想廉頗說這句話時心裡是什麼滋味?

生:嫉妒。

生:很不服氣,心裡窩火。

師:你怎麼知道?

生:我從「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

師:「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指的是——

生:由上大夫升為上卿。廉頗認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戰功,藺相如是靠嘴皮子得到趙王寵愛而陞官的,所以廉頗不服氣,鬧情緒。

生:我從這個「爬」字還可以看出,廉頗覺得趙王輕視他而偏愛藺相如,他對趙王和藺相如都很不滿。

師:你能把廉頗那種不服氣,一肚子的不滿讀出來嗎?試一試。

……

師:對廉頗的這種說法、這種情感、這種態度,你有什麼看法呢?

生: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立了功,在澠池之會中又立了功,靠他的嘴巴贏得了比廉頗還高的職位,這一點廉頗不服。而廉頗認為自己久經沙場,捨生忘死、流血流汗立下的赫赫戰功,是藺相如不可比的。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

師:走進廉頗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你是用一種辯證的方法在分析人物,老師很欣賞你。

生:其實在澠池會中也有廉頗的功勞。

師:你怎麼知道廉頗有功勞?(引導學生看課文)

生:課文中說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可以說明。

師:你很會讀書。課文的這一句不是無關緊要的,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筆。你們討論得很好,讀書就要這樣前後聯系起來想,認識才會更深刻。不可否認,澠池之會,廉頗大將軍也立下了功勞。

生:但是廉頗只看到自己的顯赫戰功,而沒看到藺相如捨生忘死為維護趙國尊嚴而立下的汗馬功勞。所以我認為廉頗的觀點是錯誤的。

生:廉頗為保衛趙國確實功不可沒。但是,藺相如並不是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他是在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使秦國的,藺相如不畏強暴,並且憑著他的機智勇敢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師:是啊,藺相如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他是以自己的性命來逼迫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歸趙。藺相如也堪稱猛將。你們說這僅憑一張嘴能做到嗎?

生:在澠池會上藺相如臨危不懼,與秦王以命相拼,顯示的不僅是膽量,還有智慧,更是他愛國思想的體現。可廉頗沒有看到這一點。

生:我也這樣認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廉頗沒有這樣深刻地去思考。

生:藺相如與秦王的較量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斗,沒有大智大勇,沒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是無法做到的。並不是廉頗說的那樣「就靠一張嘴」。

師:的確,藺相如沒有持刀作戰,但是他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外交戰場,同樣驚心動魄啊!

生: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可是,廉頗沒有看到他們「文武聯合」對趙國的重要性。所以,廉頗不該鬧情緒,不該對藺相如有這種態度。

……

五、相關鏈接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盡讀史官所藏圖書。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全書130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跡)、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十表(記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記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個部分,共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對後世史學研究有深遠影響。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閱讀全文

與讀懂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眾天線安裝方法 瀏覽:50
社會學研究方法pps 瀏覽:846
路亞鉤綁方法圖片 瀏覽:887
測量水的方法和工具 瀏覽:33
水帶掛鉤使用方法 瀏覽:483
孩子不肯背誦換一種方法就能解決 瀏覽:847
如何消除設備靜電的幾個方法 瀏覽:721
木蝴蝶的食用方法 瀏覽:689
巴金的閱讀方法是什麼 瀏覽:792
福特杯使用方法 瀏覽:277
摩絲使用方法 瀏覽:802
移動寬頻使用方法 瀏覽:27
鄉土中國研究背景及方法 瀏覽:730
surf快速記憶方法 瀏覽:894
男士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852
腦血管瘤有什麼治療方法 瀏覽:920
最簡單的刷鐵塔方法 瀏覽:256
吃麵包的方法和視頻 瀏覽:848
有沒有再簡單點的方法 瀏覽:907
腰椎軟骨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