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詩詞鑒賞的方法
鑒賞方法:
一、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准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徵,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像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卜運算元·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託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鑒賞是富於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夥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鑒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於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鑒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於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晴,一隻眼晴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晴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
解題方法:
一、主觀題解題方法
主觀題包括填空、簡答、品析等子題型,在概括填空、簡答、品味分析表述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關鍵詞語上著手,如抓住詩句中的主體,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去品味賞析作答。
②從關鍵詩句(主旨句、情感句)上著手,分析概括,推斷作答的切入點。
③從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和表達方式(白描、議論)著手,分析其含義,探究其作用。
④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准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⑤從詩歌所寫的具體內容入手,把握各類詩歌的思想內容(如送別詩、懷古詩、愛國詩、哲理詩、詠物詩等,應依據各自的類屬,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現的思想情感)。
⑤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和語言特徵(簡潔、含蓄、凝練)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3)詩歌賞析題整體解題方法:
①體味詩歌的遣詞,應從詩歌語言的准確性、生動性、形象性三方面來考慮用詞的精妙之處。
②體味詩歌的意象(意境)。所謂「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境」,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細體味詩中的意象,藉助想像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
③體味詩歌所表現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體味試題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點,把握試題的側重點。
另外,要藉助注釋、提示、作家的生平經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業已形成的能力,仔細誦讀,品味所給的詩詞曲,找出答題的角度,在反復比較、辨析的基礎上,推斷所求的答案。
對詩歌的體載特徵也應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二、常見題型解析:
詩詞鑒賞題,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表達,但是還要根據試題的類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試中,常見的類型有:
(一)「詩眼」型
【題目形式】
(1)對詩中某字某句,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2)從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3)此詩某句中某個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哪個更好,為什麼?
(4)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麼?
【題目解讀】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這種題型要求品味出詩人煉字妙在何處。回答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主旨、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分析。
【答題要點】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2.解釋該字的一般含義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開想像和聯想,把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到句中,再現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4.說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題型示例】唐朝王灣《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哪個字更好,為什麼?
示例(一)
答:「闊」字更好。原因:
(1)「闊」是空闊、開闊之意;
(2)「闊」字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
(3)「闊」字,直接抒發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
(4)「闊」字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現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都看不見了蹤影;
(2)「失」字生動地描繪出江岸因春朝高漲而與水平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二)名句賞析型
【題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2))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3)解釋詩詞的意思,說出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目解讀】名句是整首詩(詞)精華所在。它們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們稱道的地方。根據具體的句子,可三者皆說,也可側重一個方面。
【答題要點】 1.明確詩中具體景物形象;
2.展開想像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景物形象。
3.概括詩人描繪景物的特點。
4.表達了詩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題型示例】1.請描述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出的畫面,並揭示詩句含義。
答: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競發,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它昭示我們,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麼用得好。
答:「直」和「圓」准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三)表達技巧
【題目形式】
(1)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詩人情感的?有什麼作用?
【題目解讀】古典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它是詩人用來抒發感情、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常見的表達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現手法:小中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合,托物寓理,以動寫靜,聲色結合,多角度描寫,以樂寫哀,對比映襯等。
(3)修辭手法:如對偶、比興、擬人、誇張、雙關等。
當然,分析技巧時我們要綜合分析詩中修辭手法的含義及作用,分析詩歌的表達方式,如寫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詠懷,象徵手法等等。
【答題要點】
1.准確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
2.要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作分析。
3.這種表達技巧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和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或揭示了什麼 樣的道理。
【題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1.詩人筆下的江南春景鮮明、生動、形象,請問:這種效果,是通過哪些寫作手法產生的?
答:動靜結合,視覺聽覺多角度描寫(或聲色結合),點面結合等多種方法。
2.明朝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談到這首詩。認為「千里」的「千」字應改為「十」。理由是:「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此言遭到不少學者反駁。你認為楊慎的觀點錯在何處?
答:錯在不懂得「千里」是虛寫而非實寫。既然寫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題目。
(四)語言特色型
【題目形式】
(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題目解讀】這類題目不重在個別詞的運用巧妙,而重在對整首詩語言風格的品味。詩歌有豪放、婉約、沉鬱、恬淡等多種風格。此外還要准確地使用評價詩歌的一些術語。如:「簡練傳神」、「生動形象」、「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等等。
【答題要點】
1.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句活,概括語言特色。
2.結合詩中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詩中的用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題型示例】請分析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1)全詩語言平淡朴實,不加雕飾,似無意為詩,而詩情自然流露,韻味雋永。
(2)前四句寫自己隱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心遠地自偏」強調的是詩人內心的寧靜。
(3)後四句對這種隱居生活作了具體描繪。情景交融,言有盡而意無窮。
(五)情感賞析
【答題要點】
詩歌情感的賞析,在古詩欣賞題中也常常涉及。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探求在詩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從而進行歸類。情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熱情奔放、抑鬱憂思、昂揚激越、靜穆閑適,如果再具體一些,我們將初中所學的詩歌進行歸類,大致又有以下常見的一些:離別之情、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愛國、思鄉、關心民生等。
【題型示例】
請閱讀以下詩歌,試說說詩人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情感?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詩中哪兩句寫出了詩人恬淡的胸襟?
2、請說說詩中蘊含了作者什麼情感?
答1: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答2:本詩抒發了詩人靜穆閑適的的情感。
⑵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一、注意時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國力的差別,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乃至形成相應的詩歌流派,表達類似的思想情懷。比如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初唐時期,創建清新剛健的風格成為詩人的追求。盛唐時期,唐帝國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峰,清秀的山水田園詩派和豪邁的邊塞詩派應運而生。中唐時期,直面現實,興利除弊,詩人仍然嚮往盛唐的'強大。晚唐時期,興國無望,詩人哀傷的情緒籠罩詩壇。
二、掌握作者人生經歷
正所謂,知人論世,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那麼,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的生活經歷突破。例如:《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三、重視註解
詩注是在一首詩後命題人所給的補注,可能是對作者寫這首詩時相關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也可能是詩中難讀字句的解釋,還可能是詩中涉及的典故等,對閱讀整首詩和後面的答題都至關重要,切不可輕易放過。對注釋內容認真思考,尋找注釋與整首詩歌之間的聯系。
例如:《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從詩注里學生就可以獲取重要信息,詩人在奔波流離之後寫的這首詩。這對於學生准確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詩眼」
閱讀內容,尋找與試題有關的詞句,將詩眼提取出來。弄清詩歌的意象,再回頭探尋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意趣。
例如,趙師秀的《約客》: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前句寫出對客人失約的強烈不滿,而「閑敲」二字看似「閑」,卻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等人的萬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過山村》首聯的「一兩家」,准確地寫出了山村居民點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點。而「婦姑相喚浴蠶去」後,只剩下中庭的梔子花在靜靜的開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寫人,以閑襯忙,以靜襯動。全詩的意境便展現出來了。
總之,找出詩歌的意象,這是鑒賞的起點。體會詩歌的意境,是賞析的關鍵。
五、強化書面表達,注意邏輯條理
考生對於一首詩歌往往有一定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不能准確地運用有關的詩歌鑒賞術語,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分點答題,點後例證。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詩歌鑒賞方法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2.就詩論詩,不枝不蔓。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 3.適當運用鑒賞術語。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鑒賞術語,使答案顯得更技高一籌。
⑶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採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託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於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並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嚮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
⑷ 賞析詩句的方法是什麼
這個是我前幾天回的過的一個問題,你可以參考一下:
文學賞析的不是文學本身,而是從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各個方面來詮釋的。有一篇文章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文章:【文學鑒賞方法舉隅】。
「入乎其內」就是走進作品。所謂: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而「出乎其外」就是直接從本質思維上去感知,即:遠而觀之,超然看世界。或者換個通俗的說法:旁觀者清。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走了多少崎嶇的路,而在於我們從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出乎其外】,比如《紅樓夢》的開篇詩: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滄浪詩話》中說: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文學欣賞中不能出乎其外就會造成認知不足,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PS:樓主可以把具體的詩歌拿來分析。
⑸ 古詩的鑒賞方法有哪些
1、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2、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3、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4、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⑹ 賞析詩句的方法技巧
詩歌鑒賞表達技巧有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表現手法、結構模式等共四個層面的內容,其知識框架如下:
表達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總論——情與景的關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觸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結情(情→景)
③緣情布景
④寓情於景(有景無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與哀樂的四種關系:
①以樂景寫樂情
②以哀景寫哀情
③以樂景襯哀情
④以哀景寫樂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區別:
①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直接與間接抒情的相關范疇
1、點染 2、曲直 3、隱顯 4、移情
二、描寫方式(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1、虛實結合
「虛」的三類內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設想的未來之境。
(3)虛實結合的作用——「虛實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輔相成
(4)「虛」與聯想、想像
2、動靜結合
常用方式——以動襯靜
3、點面結合
4、細節描寫
5、色彩的渲染
6、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7、白描
8、疏密
9、詩中有畫
⑺ 如何鑒賞古詩詞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可以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折疊詩眼題眼:
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准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折疊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折疊修辭手法: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徵,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像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折疊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卜運算元·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託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鑒賞是富於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夥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鑒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於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鑒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於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
⑻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1.出現疊詞,比如【迢迢牽牛星】中的疊詞,大致答法為
——————————————(作用)+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
2.詩歌賞析格式【答題】
這一句運用了————的修辭手法,描繪了——的景色,揭示了——的哲理,表達了——的情感
3.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記敘(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