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摔傷性小腸穿孔手術後十多天傷口有腹水流出,怎麼辦
這個需要引流,觀察下一步如何處理
『貳』 小腸切除術後出現腹水是怎樣回事
病人因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手術,小腸壞死切除後剩餘90cm,手術後10天出現腹水,想求助是甚麼緣由
『叄』 小腸癌腹水和腎積水怎麼辦
胸腔抽液、閉式引流、胸腔局部化療、TIL細胞是常見的處理胸腔積液的有效方式。
『肆』 緊急求救!胃潰瘍病變胃癌,並有大量腹水,有什麼辦法治療
大體發展過程:胃潰瘍--胃穿孔--胃癌
臨床表現
(一)症狀
1.早期胃癌70%以上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非特異性的、酷似胃炎或胃潰瘍的症狀,包括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泛酸、噯氣、惡心,偶有嘔吐、食慾減退、黑便等。
2.進展期胃癌症狀見胃區疼痛,常為咬嚙性,與進食無明顯關系,也有類似消化性潰瘍疼痛,進食後可以緩解。上腹部飽脹感、沉重感、厭食、腹痛、惡心、嘔吐、腹瀉、消瘦、貧血、水腫、發熱等。
賁門癌主要表現為劍突下不適,疼痛或胸骨後疼痛,伴進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難;胃底及賁門下區癌常無明顯症狀,直至腫瘤巨大而發生壞死潰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時才引起注意,或因腫瘤浸潤延伸到賁門口引起吞咽困難後始予重視;胃體部癌以膨脹型較多見,疼痛不適出現較晚;胃竇小彎側以潰瘍型癌最多見,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狀出現較早,當腫瘤延及幽門口時,則可引起惡心、嘔吐等幽門梗阻症狀。
癌腫擴散轉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黃疸及肺、腦、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轉移而出現相應症狀。
(二)體征
絕大多數胃癌病人無明顯體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輕度壓痛。位於幽門竇或胃體的進展期胃癌有時可捫及腫塊,腫塊常呈結節狀、質硬,當腫瘤向鄰近臟器或組織浸潤時,腫塊常固定而不能推動,女性病員在中下腹捫及腫塊,常提示為krukenbe瘤可能。當胃癌發生肝轉移時,可在腫大的肝臟觸及結節狀塊物。當腹腔轉移腫塊壓迫膽總管時可發生梗阻性黃疸。有幽門梗阻者上腹部可見擴張之胃型,並可聞及震水聲,癌腫通過胸導管轉移可出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晚期胃癌有盆腔種植時,直腸指檢於膀胱(子宮)直腸窩內可捫及結節。有腹膜轉移時可出現腹水。小腸或系膜轉移使腸腔縮窄可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癌腫穿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時出現腹肌板樣僵硬、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症狀,亦可浸潤鄰近腔道臟器而形成內瘺。
(三)常見並發症
1、 當並發消化道出血,可出現頭暈、心悸、解柏油樣大便、嘔吐咖啡色物。
2、 胃癌腹腔轉移使膽總管受壓時,可出現黃疸,大便陶土色。
3、 合並幽門梗阻,可出現嘔吐,上腹部見擴張之胃型、聞及震水聲。
4、 癌腫穿孔致彌漫性腹膜炎,可出現腹肌板樣僵硬、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症。
5、 形成胃腸瘺管,見排出不消化食物。
常規治療
外科治療在胃癌的治療中有重要地位,是目前能達到治癒目的的主要治療方法。對不能做根治性切除的也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爭取做原發灶的姑息切除術。此外,根據胃癌的病期、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及患者的機體情況全面考慮,選擇化療、放療、中醫中葯治療、免疫治療。
(一)外科治療
凡臨床檢查無明顯轉移徵象,各重要臟器無嚴重器質性病變,估計全身營養狀態、免疫功能能忍受手術者均應予剖腹探查的機會。有時即使有遠處轉移或伴有幽門梗阻、穿個等嚴重並發症而一般情況尚能耐受手術者,亦應予以姑息性手術的機會,以緩解症狀,減輕痛苦,
胃癌手術治療的效果與胃癌的早期診斷、病理形態和手術方案的選擇有很大關系。根據對胃癌生物學行為的研究,上部胃癌比中下部胃癌手術預後差,因中下部胃癌以團生者多,而上部胃癌以彌生者多。腫瘤大小對預後無明顯關系,浸潤彌漫型胃癌因其邊緣不清,手術切除范圍不易確定,且此種類型的胃癌有轉移者多而廣泛,手術不易徹底清除.故:年生存率較低。而團生型胃癌胃周淋巴結多屬輕度轉移且位於癌灶附近,手術容易徹底清除,故預後較好。綜合30年來國內外胃癌術後的5年生存率在20%一30%。
(二)化學治療
胃癌的化療有效率較低,只能作為輔助療法,即一般作為手術的術前、術中和術後的符助治療,可以達到以下目的:(1)使病灶局限,以提高手術切除率。(2)減少術中腫瘤細胞播散、種植的機會。(3)根治術後輔助化療,以消滅可能存在的殘留病灶以防止轉移和復發。(4)姑息性手術治療後,可控制病情發展,延長生存期。
(三)放射治療
凡未分化癌,低分化癌,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對放療有一定的敏感性,癌灶小而淺者、無潰瘍者效果最好,可使腫瘤全部消失。粘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對放療無效,故為禁忌。
胃癌的術前放療能使60%以上病員的原發腫瘤有不同程度的退縮,切除率比單純手術組提高5.3%-20%,5年生存率可提高11.9%。對原發灶已切除、淋巴結轉移在兩組以內或原發灶侵及漿膜面並累及胰腺、無腹膜及肝轉移者可行術中放療。對手術中無法切除者,應在癌殘留處以銀莢標記之,術後經病理證實其組織學類型非粘液癌或印戒細胞癌可行術後補充放療。
(四)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適應證包括:①早期胃癌根治術後適合全身應用免疫刺激劑;②不能切除的或姑息切除的病例可在殘留癌內直接注射免疫刺激劑;③晚期病人伴有腹水者適於腹腔內注射免疫增強葯物。
(五)內鏡治療
早期胃癌患者如有全身性疾病不宜手術切除者可採用內鏡治療術,此外通過內鏡應用激光、微波及注射無水酒精等亦可取得根治效果。
胃癌是原發生於胃部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本病主要是食用含有亞硝酸胺致癌食品如熏制食物、腌菜、霉變食物等所致。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另外腸上皮化生與腸型胃癌,消化道潰瘍與胃癌的前期病變有關。胃癌的擴散與轉移有三種形式:
①腫瘤直接擴散侵犯胃周圍的組織,如肝、橫膈、結腸、胰腺、大網膜等。
②淋巴道轉移是胃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隨著癌瘤侵犯的深度及廣度的增加,各站淋巴結的轉移率也逐漸增加,可沿胸導管轉移達左鎖骨上淋巴結,甚至兩側鎖骨上淋巴結都可轉移。
③胃癌細胞常由門靜脈進入肝內形成肝轉移,此外可沿著血道引起肺、骨、腦、卵巢、臍周皮膚等的轉移。癌細胞侵及胃漿膜後,會脫落,播散於腹腔、盆腔,引起腹水,也會導致傷口周圍的種植轉移。
上腹部不適、疼痛、空腹時或飯後胃痛、食慾差、嘔吐、惡心、時常伴有腹瀉、黑便、體重減輕、對食品的喜惡忽然改變等都是胃癌的早期常見症狀。如果有了以下症狀者,應及時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①有一般上消化道症狀,即使症狀很輕微,如果持續或間歇發作3~6 個月以上者。
②曾有「胃病史」,近期內症狀明顯加重者。
③已證實有慢性胃炎,或多發性胃息肉者。
④典型潰瘍病史的規律性有改變者。
⑤長期出現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
診斷:
纖維胃鏡檢查及胃脫落細胞學診斷,是胃癌診斷的最主要的方法。Hcd1ca13;X線胃鋇餐檢查H是診斷胃癌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Hcd1ca05;胃液分析H、四環素熒光試驗、胃癌免疫學診斷檢查對胃癌的診斷都有一定的價值。
治療:
在胃癌明確診斷後,應及時到專科醫院進行治療。Ⅰ、Ⅱ期胃癌,以手術根治切除為主,術後Ⅱ期胃癌可考慮進行化療及中葯治療。Ⅲ期胃癌也應爭取作根治切除術,如果確實不能作根治術,可作姑息性切除術,術後應考慮進行化療及中葯治療。Ⅳ期胃癌而無明顯遠處轉移者,其中部分病例可作根治性手術或姑息性切除術,不能切除者可作短路手術,術後應採用化療及中葯治療。
預防:
①食用新鮮食品,飲食有節。
②保持心理平衡,情緒穩定。
③積極治療慢性疾病首先要積極防治口腔和慢性上呼吸道疾病,積極治好慢性胃病。
『胃 癌』的致病因素及預防
胃癌發生的可能因素是什麼關於胃癌的病因問題,雖然許多醫學專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仍不清楚,現在只能將與胃癌發生有關的發病因素作如下介紹:(1)亞硝胺與胃癌:亞硝胺類化合物的致癌問題,已受到普遍重視。目前已經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嚴硝胺類化合物可以引起動物發生胃癌。在自然界中亞硝胺類化合物的前身物質——二級胺及亞硝酸鹽分布很廣,這些物質隨食物進入到胃,在胃內高酸環境(PH13)和(或)細菌的作用下,可以轉變為亞硝胺類物質,從而誘發胃發生癌變。(2)胃部疾病與胃癌的關系: ①慢性胃炎和腸化生: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可以發展為胃癌。胃竇部胃炎化胃體部胃炎的胃癌發病率為高,有統計報導,大約有10%胃竇部胃炎可能發生胃癌。慢性萎性胃炎發生胃癌是因為該病變常伴有腸上皮化生,這種病變繼續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後者被認為是胃癌的前期病變。 ②胃息肉:胃息肉是一種腺瘤,屬於良性腫瘤。當息肉的直徑超過2厘米時,就顯示出惡性變的可能。有人檢查了183例胃腺瘤性息肉、其中35例(18%)是惡性的。 ③消化性潰瘍:關於胃潰瘍能否發生癌變的問題,一直有很大的爭論。多數臨床及病理工作者認為;有一部分胃部可以由胃潰瘍惡變而來,這方面的主要依據一是經久不愈的胃潰瘍患者其胃癌的發病率要高些;另外有些胃潰瘍的患者,有明顯臨床症狀改變時,常是惡變的徵象。從病理學角度來看,據上海、北京一些醫院病理科報告,由胃潰瘍惡變的胃癌為5-0%。但也有人認為胃潰瘍惡變的胃癌的不到1%。 ④遺傳因素:胃癌患者親屬的本病發病率高於正常人的四倍。在高家素人中屬於A型血者的胃癌發病率也高於正常人。這些現象和流行病學所赤雲的種族發病率差異說明遺傳。一種族與胃癌的發病有一定的關系。怎樣預防胃癌 ⑴不吃或少吃含有亞硝胺類物質的食物如咸魚、香腸及酸菜等。 ⑵我吃新鮮蔬菜、避免多吃過度刺激性飲食。節制煙酒,定時飲食。飲食適度,防止暴飲暴食,以減少胃炎和胃潰瘍的發生。 ⑶積極強療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並應定期復查。 ⑷一經確診為多發性息肉或直徑大於2厘米的單發性息肉,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 ⑸對有柏油樣便者,無論有無胃部症狀,都應該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完整版請看這里:http://www.zgxl.net/sljk/ybjb/xiaohua/weiai.htm
胃癌一日食譜舉例
早餐:牛奶(鮮牛奶250克),煮雞蛋(雞蛋50克),蛋糕50克,大米粥(大米50克)
午餐:軟米飯(大米75克),蒸肉餅(豬瘦肉50克),炒細軟胡蘿卜絲(胡蘿卜200克)
加餐:煮果子水(水蜜桃150克),烤饅頭干(麵粉25克)
晚餐:湯面(肉末25克,碎油菜75克,掛面50
克),花捲(麵粉75克),清蒸魚(鯉魚100克)
加餐:牛奶(鮮牛奶250克)
全日烹調用油10克。
胃癌食療方
(1)蔗姜飲:甘蔗、生薑各適量。取甘蔗壓汁半杯,生薑汁1匙和勻燉即成。每周2次,燉溫後服用,具有和中健胃作用,適宜胃癌初期用。
(2)紅糖煲豆腐:豆腐100克,紅糖60克,清水1碗。紅糖用清水沖開,加入豆腐,煮10分鍾後即成。經常服食,具有和胃止血,吐血明顯者可選用此食療方治療。
(3)陳皮紅棗飲:桔子皮1塊,紅棗3枚。紅棗去核與桔子皮共煎水即成。每日1次,此食療方行氣健脾,降逆止嘔、適用於虛寒嘔吐。
(4)萊菔粥:萊菔子30克,粳米適量。先將萊菔子炒熟後,與粳米共煮成粥。每日1次,早餐服食,此葯方消積除脹,腹脹明顯者可選用。
(5)陳皮瘦肉粥:陳皮9克,烏賊魚骨12克,豬瘦肉50克,粳米適量。用陳皮、魚骨與米煮粥,煮熟後去陳皮和烏賊骨,加入瘦肉片再煮,食鹽少許調味食用。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此食療粥降逆止嘔,健脾順氣,腹脹者可首選此膳。
(6)萵苣:萵苣250克,大棗250克,麵粉500克。將萵苣切碎,大棗煮熟去核,與麵粉混和後做餅即成。當點心服用,健脾益胃,燥濕利水;大便稀薄或腹瀉可選用。
(7)芡實六珍糕:芡實、山葯、茯苓、蓮肉、薏米仁、扁豆各30克,米粉500克。將上述全部加工成粉末與米粉合勻即成。每日2次或3次,每次6克,加糖調味,開水沖服,也可做糕點食用,此方健脾,止瀉效果良好。
(8)桂圓花生湯:花生連紅衣250克,大棗5枚,桂圓肉12克。大棗去核,與花生、桂圓一起加水煮熟即可。每日1次,養血補脾,貧血明顯者可用此方。
(9)烏梅粥:烏梅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先將烏梅煎取濃汁去渣,入粳米煮成粥,粥熟後加少許冰糖,再稍煮即可。每日1次,此方有收澀止血作用。
(10)麻仁粥:芝麻、桃仁各20克,粳米80克。用芝麻、桃仁和糯米共同煮粥即成。隔日1次,潤腸通便,大便乾燥秘結者可用此粥。
(11)芝麻粥:芝麻6克,粳米30克,蜂蜜適量。將芝麻炒香待米煮粥即將熟時加放,再加蜂蜜調勻即成。每日1次,此葯膳補血潤腸。
(12)魚肚酥:魚肚(大黃魚、鯉魚、黃唇魚、鰻魚的鰾均可作原料),芝麻油。魚肚用芝麻油炸酥,壓碎即成。每日3次,每次10克,用溫開水送服。此葯膳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淤、消腫。
(13)健胃防癌茶:向日葵桿蕊或向日葵盤30克。用上述原料煎湯即成。煎湯代茶,長期飲用,有防癌,抗癌消炎之功效。胃癌術後吻合口有炎症者可選此膳。(
1)某些微量元素可以防癌。含鉬較多的食物有蘿卜、捲心菜、扁豆、豆芽;含硒較多的有南瓜、紅薯干;含鍺較多的食物有蘆筍。
(2)多食含維生素C高的蔬菜、水果,這樣可以阻斷亞硝胺和亞硝醯胺的產生而防癌。
(3)有些蔬菜含有木質素,能促進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的活動,如蘆筍、薺菜、芋頭、藕、菱角、胡蘿卜。
(4)食用含鈣高的食物能防癌,如魚、黃豆、葉綠素、芝麻等。
(5)增加抗癌能力的食物有胡蘿卜、西紅柿、紅心紅薯、深綠色蔬菜和大蒜。
(6)茶葉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尤其是綠茶,應提倡多喝綠茶。
『伍』 子宮內膜癌轉移到小腸上,現在腸梗阻,腹水嚴重
腸梗阻需外科治療,如果是腫瘤轉移到腸道,腫塊壓迫引起的梗阻葯物治療效果不好。中葯可以試試,沒有把握。
上海龍華醫院-腫瘤科-孫建立主任醫師
『陸』 小腸氣怎麼治療
病情分析:意見建議:
疝(疝氣、小腸氣)的病因及治療病因:
腹壁強度降低:
1、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腹內斜肌下緣高位等。
2、後天性:a)手術切口或引流口癒合不良b)外傷、炎症、感染等腹內壓力增高
3、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晚期妊娠、腹水、舉重、嬰兒經常啼哭及腹內腫瘤等。臨床類型:
易復性疝:指疝內容物能很容易地完全回納腹腔。一時性腹內壓驟然升高時疝出,平卧自然或用手輕推即可還納入腹腔。
難復性疝:指疝內容物不能完全還納入腹腔,但又不引起嚴重的臨床症狀。
嵌頓性疝:當疝環較小而腹壓突然增高時,疝內容物強行擴張囊頸進入疝囊,隨後因囊頸的回縮將疝內容物卡緊,使其不能回納。
絞窄性疝:嵌頓性疝如不能及時解除,致使被嵌頓的疝內容物發生血液循環障礙甚至壞死時,稱之為絞窄性疝。臨床症狀:
1、腹股溝區可復性的腫塊,有時可墜入陰囊。
2、偶有局部脹痛和牽涉痛,一般無特殊不適。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影響起居。滑動性疝多見於右側,左右發病比約1:6。發生嵌頓性時,出現疝塊突然增大,伴明顯疼痛,有明顯觸痛,疝內容物無法回納。若同時伴有血供障礙會出現絞窄性疝臨床症狀,如得不到及時處理可腸壞死、腸瘺等並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治療:
1.手術治療:腹股溝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修補。手術方法可分為以下三種:
傳統的疝修補術:疝囊高位結扎術、疝修補術(加強腹股溝管前壁、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疝成形術;這種術式已被臨床證明是有效、可靠的;但手術創傷較大,且大多需要改變正常的解剖關系。
無張力疝修補術:人工網片疝修補,這種手術目前被臨床廣泛採用。其具有創傷小,無張力,不需要改變正常的解剖關系,且能一次修補斜疝、直疝三角的特點。
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LRIH):(推薦)具有極為明顯的優點。能達到高位結扎疝囊,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修補的目的,而重要的一點是避免損傷腹股溝管區的生理解剖,達到了無張力性修補狀態,且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一般來講,此術式對於小於是13歲的患者只做高位結扎,而無需做修補;對於大於13歲的病人,在做高位結扎的同時,也要做修補。
2.非手術治療:
1歲以下下嬰幼兒可暫不手術;年老體弱或伴有嚴重疾病而禁忌手術者,可採用非手術治療。建議:一般均需由專科醫生診治後再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案
『柒』 肝硬化有腹水了,還伴有膽結石,膽囊炎請問怎麼治療
一.積極預防: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臟實質性變性而逐漸發展的一個後果。
要重視對各種原發病的防治,積極預防和治療慢性肝炎、血吸蟲病、胃腸道感染,避免接觸和應用對肝臟有毒的物質,減少致病因素。
二.情緒穩定:肝臟與精神情志的關系非常密切。情緒不佳,精神抑鬱,暴怒激動均可影響肝的機能,加速病變的發展。樹立堅強意志,心情開朗,振作精神,消除思想負擔,會有益於病情改善。
三.動靜結合:肝硬化代償功能減退,並發腹水或感染時應絕對卧床休息。在代償功能充沛、病情穩定期可做些輕松工作或適當活動,進行有益的體育鍛煉,如散步、做保健操、太極拳、氣功等。活動量以不感覺到疲勞為度。
四.用葯從簡:盲目過多地濫用一般性葯物,會加重肝臟負擔,不利於肝臟恢復。對肝臟有害的葯物如異煙肼、巴比妥類應慎用或忌用。
五.戒煙忌酒:酒能助火動血,長期飲酒,尤其是烈性酒,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因此,飲酒可使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並容易引起出血。長期吸煙不利於肝病的穩定和恢復,可加快肝硬化的進程,有促發肝癌的危險。
六.飲食調護: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於消化飲食為宜。做到定時、定量、有節制。早期可多吃豆製品、水果、新鮮蔬菜,適當進食糖類、雞蛋、魚類、瘦肉;當肝功能顯著減退並有肝昏迷先兆時,應對蛋白質攝入適當控制,提倡低鹽飲食或忌鹽飲食。食鹽每日攝入量不超過1~1.5克,飲水量在2000毫升內,嚴重腹水時,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00毫克以內,水攝入量在1000毫升以內。應忌辛辣刺激之品和堅硬生冷食物,不宜進食過熱食物以防並發出血。
肝硬化是由於多種損害肝臟的因素如慢性活動性肝炎、長期酗酒等,長期損害肝臟而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肝病。以食慾不振、乏力、齒齦出血、肝掌、蜘蛛痣、黃疸、白蛋白低、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等為主要表現。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繼發感染等嚴重並發症。肝硬化病人亦是原發性肝癌的高危對象,應注意定期檢查。
對肝硬化可應用中西葯物治療,有一定療效。
【處方】
1.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所用食物應易消化、富營養。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為肝硬化病人選擇飲食的原則。
3.有腹水時要卧床休息,增加營養,並限制鹽的攝入,最好採用無鹽或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5克(1錢)為宜。
4.腹水明顯時還要限制水的攝入,一般進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當於醫院用的鹽水瓶2瓶)。嚴重低鈉血症者,應限制在500毫升以內。
5.伴有食道靜脈曲張者,應避免刺激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損傷曲張的食道靜脈造成大出血。
6.有肝昏迷可能時,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三餐應以蔬菜為主。
7.禁酒戒煙,不要濫用「護肝」葯物。
8.應定期到醫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聲波等檢查。
張某多年前得了慢性肝炎,從去年4月起感到全身不適,乏力明顯,右上腹部脹痛,經醫生檢查確治為「慢性肝炎、肝硬化」,醫生矚咐他適量攝入動物優質蛋白,保證身體營養需要。由於病人對疾病知識缺乏,並不引起重視,同時又過度勞累,以致近來出現了行為異常、答話不清、思維遲鈍等肝昏迷前期表現,攝食必須改為低蛋白,甚至禁用蛋白食物,病人家屬對此舉棋不定。這個疑惑也是人們所要了解、應該知道和掌握的常識。說起病毒性乙型肝炎,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吧。病人—旦患肝炎後沒有很好地獲得休息和營養,使得肝細胞進一步受到損害,細胞發生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久而久之導致肝臟組織結構逐步破壞和質地變硬,輕者表現有食慾不振、厭油膩、腹脹、乏力、肝區不適。重者會出現腹水、消化、解毒、凝血功能障礙等肝功能減退,及門靜脈高壓等症狀。應當指出,在肝硬化早期應該注意休息,適當補充優質蛋白,這樣有利於肝細胞修復。如果肝細胞損害加重,勢必會出現肝臟解毒功能明顯下降,此時攝入過多蛋白質,反而得不償失,使體內產生氨過多,血氨含量積蓄而使血氨升高,以致發生肝昏迷。因此出現早期肝昏迷傾向的病人,必須嚴格控制動物蛋白質的攝入。為避免發生負氮平衡,可以補充產氨少地豆類植物蛋白質。盡管使用降氨葯物治療後血氨下降(正常范圍37—81mmol/L),也不能過快或過多地補充動物蛋白質,應該補充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證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適量限制脂肪攝入。此外,肝硬化病人還應嚴格遵守以下幾點:一、嚴格禁酒,酒精可加重對肝細胞損害,不利於肝細胞修復。二、平時應該避免粗硬食物,如碎骨、帶刺類、硬果類,以防損傷已曲張的食道和胃底靜脈破裂出血。三、出現有腹水、浮腫患者,應該採用低鹽飲食,每日攝鹽量低於2克以下。四、肝硬化病人要保持大便通暢,如侖便秘者,可食用麻油、蜂蜜等,減少氨的積聚,防止肝昏迷。五、少食多餐,這樣有利於肝臟休息,減輕肝臟負擔。
肝硬化腹水經理想的住院治療,多數肝功能可恢復,低蛋白血症可能糾正,肝臟內循環改善。腎濾過率增加,腹水消失。但是,肝硬化腹水的復發率非常高,而且治療越來越困難。所以,出院以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飲食方面肝硬化患者存在繼發性醛固酮增多,尿鈉排出減少,腎遠曲小管瀦鈉蓄水作用加強,高鹽膳食更進一步增加血鈉水平,可誘發腹水。同時,肝硬化病人蛋白質合成障礙,白蛋白降低,若長時間低蛋白飲食,可加重低蛋白血症,腹水再度出現;但如采進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則加重肝臟負擔,促使病情惡化。肝硬化患者多存在食道靜脈曲張,進食粗糙食物有可能刺破曲張靜脈。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因此、應強調低鹽、適度蛋白質、低脂肪飲食;進食富含維生素食物、選擇易於消化的細軟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飢餓,戒煙戒酒,注意食品衛生,防止腹瀉。
休息每日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逐漸增加活動量,由休息向半日工作乃至全日工作過渡。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使用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中西葯物,動靜結合,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傷,參加文娛活動,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肝臟功能恢復與肝細胞再生。預防感染肝硬化患者抵抗能力低下,極易發生腹膜和其他感染。而且肝硬化患者本來就有腹水感染或其他感染的存在。經治療而控制,如控制不徹底、感染再燃或再度感染,使腹水隨之出現。所以,肝硬化病人應避免接觸傳染病者,傳染病流行期間盡量不去公共場所。一旦發生感染,應早期、徹底治。
避免使用損肝葯物常見易致肝損害葯物有200多種,如四環素、辛可芬、銻劑、砷劑、氯丙嗪、巴比妥類、烏拉坦、硫唑嘌呤、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水合氯醛、氯黴素、紅黴素等,應禁用或慎用。防治並發症肝硬化腹水患者容易並發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腎臟疾病、潰瘍病、血液病、腹瀉、電解質紊亂等,要積極治療,盡量減少對肝臟損害。
如何發現和治療早期肝硬化 醫葯科普雜志《求醫問葯-開卷有益》作者: 湯新國
我國是乙肝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由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常見,其中主要是乙型肝炎後的肝硬化。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則以酒精中毒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最常見。
一般成人患乙型肝炎,患者通過休息、適當加強營養、輔助中西保肝葯治療,90%可以治癒,僅有10%患者轉變為慢性肝炎。在這10%的慢性肝炎中,其中20%可能發展為肝硬化,1%左右發展為肝癌。所以患乙型肝炎後,絕大多數是可以治癒的。因此,不必緊張與驚慌。
由病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時間可長可短。長的需經20~30年漫長的過程,短的僅需幾個月。因此,患者應做好自我保健,注意療養,維護得好,壽命可無很大影響。
慢性肝炎必須經過肝臟纖維化,才能發展為肝硬化。
如何發現早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臨床表現不明顯,可以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症狀,如乏力、食慾差、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右上腹痛、腹瀉等。這些症狀無特徵性,一般胃腸道疾病均可出現,並非早期肝硬化所特有,所以單純靠症狀難以早期發現。早期肝硬化在體檢時,肝臟常腫大,部分患者脾臟腫大,可見蜘蛛痣和肝掌。肝功能檢查多在正常范圍或輕度異常,比較突出的是蛋白方面的改變,如白蛋白減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接近甚至倒置。
那麼,還有哪些檢驗可發現早期肝硬化呢?
1.最理想的金指標是給患者作一次肝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採用1秒鍾穿刺法,採取微量的肝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了解肝臟有無纖維化及結締組織形成。
2.做B超檢查。在早期肝硬化時,可發現肝腫大,肝回聲顯示增強、增粗。一旦發展到晚期,門靜脈內徑增寬大於13毫米,脾靜脈增寬大於8毫米,脾增厚,肝縮小,肝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常伴有腹水。
3.取血檢查4項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ⅢP)、Ⅳ型膠原(CⅣ)。其中2~3項有顯著增高,可考慮早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的治療
1.適當注意休息 不要過度勞累,可參加一般輕工作。
2.飲食 以高熱量、高蛋白質飲食為主,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新鮮蔬菜與水果)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過硬而粗糙的食物,禁忌飲酒,勿用損害肝臟的葯物。
3.葯物治療 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採用保護肝臟的中西葯物治療,以改善肝功能。應用抗纖維化治療,如抗纖丸、復方鱉甲軟肝片、γ-干擾素,有抗纖維化作用。若患者體內乙肝病毒復制指標陽性(如HBV-DNA陽性,HBeAg陽性)可應用核苷類抗病毒葯物賀普丁(拉米呋丁)。但是,切忌用葯太多,否則會加重肝臟負擔,對肝病恢復不利。
總之,對於早期肝硬化要力爭早發現、早治療。當肝臟病變尚處於纖維化階段,通過積極治療,病情可以逆轉,有可能完全恢復。若疾病已進展到肝硬化,則通過治療只能爭取緩解。若疾病已發展到晚期肝硬化,患者常出現一些並發症如肝性腦病(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腎綜合征、感染等,則預後不良。
什麼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臟慢性、進行性的彌漫性改變。其特點是一種病因或數種病因反復、長期損傷肝細胞,導致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壞死後,肝內結締組織再生,出現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同時肝內肝細胞再生,形成再生結節,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形成遭到破壞,形成假小葉。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數年甚至數十年),肝臟逐漸發生變形,質地變硬,臨床上稱這一生理病理改變為肝硬化。
在我國肝硬化比較常見,大多數為肝炎後肝硬化,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由於肝硬化早期經過積極防治,可以逆轉或不再進展,但晚期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的病因可分為以下8類:
(1)肝炎病毒: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部分人發生慢性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又有少部分發展為肝硬化。急性丙型肝炎約一半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10%~30%會發生肝硬化。丁型肝炎病毒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方能發生肝炎,有部分患者發展為肝硬化。
(2)酒精因素: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細胞損害,發生脂肪變性、壞死、肝臟纖維化,嚴重者發生肝硬化。
(3)膽汁淤積:長期慢性膽汁淤積,導致肝細胞炎症及膽小管反應,甚至出現壞死,形成膽汁性肝硬變。
(4)淤血因素:長期反復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及肝靜脈阻塞可引起肝臟淤血,使肝細胞缺氧而壞死、變性,終致肝硬化。其中由於心臟引起的肝硬化稱心源性肝硬化。
(5)葯物性或化學毒物因素:長期服用某些葯物,如雙醋酚汀、辛可芬、甲基多巴等可導致葯物性肝炎,最後發展為肝硬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毒物,如四氯化碳、砷、磷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
(6)代謝紊亂:銅代謝紊亂,見於肝豆狀核變性。鐵代謝紊亂,見於血友病、半乳糖血症、纖維性囊腫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貯積病、酪氨酸代謝紊亂症、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以上情況與遺傳代謝缺陷有關,均可導致肝硬化。
(7)寄生蟲感染:血吸蟲感染在我國南方多見,可導致血吸蟲病,進一步引起肝臟纖維化導致肝硬化。人體感染華枝睾吸蟲後治療不及時可發生肝硬化。
(8)其他因素:高度營養不良可致肝硬化,還有少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
如何診斷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症狀典型的確診容易,但部分患者可以無典型的臨床症狀,處於隱匿性代償期,此時確診有一定困難。因此,診斷肝硬化是一綜合性診斷。
(1)有病毒性肝炎、長期嗜酒、長期營養不良、血吸蟲病或化學葯物中毒等病史。
(2)症狀:早期(代償期)有食慾不振、腹水、惡心、腹瀉、肝脾輕度腫大、血管痣,晚期(失代償期)有腹水、出血傾向、黃疸、肝掌、脾腫大、肝體積縮小等。
(3)肝功能檢查:代償期肝功正常或輕度異常,失代償期肝功明顯異常,血漿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其比例倒置,蛋白電泳γ球蛋白明顯增加。
(4)血象檢查:脾功能亢進者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嚴重時全血細胞減少。
(5)食管鋇透或內鏡檢查,有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
(6)B超檢查:肝臟大小變化、表面和形態,回聲改變,門靜脈、脾靜脈增粗,有腹水,可見液性暗區,脾體積增大。
(7)肝組織學檢查:有纖維隔形成且小結節性或混合結節性增生者可確診。
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有什麼區別?
慢性肝炎其主要病理改變為肝細胞壞死後其網狀纖維結構支架塌陷,形成纖維瘢痕。另一種是肝細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同心性結節。慢性肝炎臨床診斷要點,除病史在1年上下可資參考外,應具有下列各項條件:①經常或反復出現症狀,一般健康情況下降,勞動能力明顯減退。②肝腫大,質度在中等硬度以上,可有觸痛,有的伴有脾腫大。增多的蜘蛛痣與肝掌,在診斷上有一定意義。③肝功能呈慢性損害,尤其有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改變者。
臨床上可分為:①慢性活動性肝炎: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食慾減退、腹脹、腹瀉)及全身乏力。活動後症狀可惡化,黃疸緩慢加重,有肝區痛,偶有右上腹痛。有肝臟腫大且伴壓痛。轉氨酶、麝濁等肝功能檢查均有不同程度陽性改變。②慢性非活動性肝炎:症狀一般不多,活動後症狀並不惡化,偶有乏力、食慾差,可偶有右上腹脹滿感,肝腫大多無壓痛,肝功能多屬正常范圍。
肝硬化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肝、脾腫大,脾大極為常見。但要排除可能引起脾腫大的疾病,如瘧疾、黑熱病和血吸蟲病等。脾腫大在診斷中有一定意義。應用X線檢查食管或胃底有無靜脈曲張,對確定肝硬化的診斷極有價值。一般從病史、體征、肝功試驗與慢性肝炎鑒別診斷並不困難,四溴酞酚磺酸鈉(BSP)試驗極有幫助,超聲波檢查可協助診斷,肝臟活檢可以確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要嚴格掌握其適應症。
肝硬化的病理學特點和分類是什麼?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臟疾病。其特點是肝細胞反復慢性變性壞死,繼之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使肝臟正常小葉結構破壞和血液循環途徑發生改變,造成肝臟變形、縮小、變硬,並形成結節狀而致肝硬化。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出現不同程度的門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的表現。
肝硬化的分類復雜而繁多,有的按病因分類,有的按病變分類,各有優缺點。目前,一般按國際肝病研究(IASL)分類,按病因則分為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膽汁性、隱匿性肝硬化;按病變則分為小結節型、大結節型、大小結節混合型和不完全隔型肝硬化。國內常結合病因、病變及臨床表現綜合進行分類,分為門靜脈性(相當於小結節型)、壞死後性(相當於大結節型及大小結節混合型)、膽汁性、淤血性、寄生蟲性及色素性肝硬化。最常見的是門脈性肝硬化,其次為壞死後肝硬化及膽汁性肝硬化。
肝硬化臨床上分幾期?
肝硬化臨床上分為代償期及失代償期。代償期又可稱為隱匿期,可無症狀,常規肝功能檢查正常。當有臨床症狀時,已進入失代償期,主要有倦怠、乏力、納減、腹腫、兩�痛,肝功能顯著減退,腫大的肝臟常會縮小,且出現腹水、浮腫、黃疸、發熱等。肝硬化的失代償期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兩癥候群,即由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所引起。
何謂早期肝硬化,其臨床表現是什麼?
早期肝硬化系指臨床上無任何特異性症狀或體征,肝功能檢查無明顯異常,但在肝臟組織學上已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國內外研究均已證實,早期肝硬化患者,肝內各種膠原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Ⅰ、Ⅲ型膠原沉積增多為主。晚期肝硬化以Ⅰ型增多為主,早期以Ⅲ型為主,隨著肝纖維化的進展,Ⅰ/Ⅲ型膠原比率由1增至1.59,Ⅰ型膠原纖維增多,參與結締組織的形成,其可逆性強,主要見於晚期肝硬化。
由於早期肝硬化在臨床上無任何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征,故處於亞臨床的病理變化階段,但有部分病人可有如下表現。
(1)全身症狀:主要有乏力、易疲倦、體力減退。少數病人可出現臉部色素沉著。
(2)慢性消化不良症狀:食納減退、腹脹或伴便秘、腹瀉或肝區隱痛,勞累後明顯。
(3)體征:少數病人可見蜘蛛痣,肝臟輕度到中度腫大,多見於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般無壓痛。脾臟可正常或輕度腫大。
上述臨床表現常易與原有慢性肝病相混淆或不引起病人的重視。
肝硬化病人為什麼容易出現臍疝和股疝?
在肝硬化伴有腹水時,因腹內壓增高很易引起疝氣,在腹壁薄弱點處突出,尤以臍疝較為常見,臍凸出時伴有靜脈曲張,故局部呈藍紫色,也有疝癖形成者。當腹水消失,腹內壓降低時,疝即消失。疝也可出現於腹水積聚之前,這可能是小腸脹氣造成腹內壓增高所引起。小腸內氣體增多與細菌在腸道內過度繁殖,消化與吸收不良、腸動力減弱而蠕動減少、肛門排氣障礙以及門靜脈壓增高、腸壁發生水腫等因素有關。
肝硬化時易發生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時發生消化性潰瘍的機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粘膜微循環障礙:門脈高壓時,上消化道粘膜下靜脈、毛細血管阻塞性擴張淤血,微循環障礙,能量代謝紊亂,使粘膜缺乏營養,細胞壞死,形成糜爛、潰瘍、出血性病變。因此認為與慢性靜脈淤血造成的缺氧有關。
(2)胃酸作用:肝硬化時胃酸往往增高,當門腔靜脈分流形成後,正常存在於門靜脈血液內的促胃酸分泌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等)不通過肝臟滅活,而直接流入體循環,使胃酸分泌亢進,引起粘膜的糜爛或潰瘍。
(3)內毒素血症:門脈高壓時,腸道吸收的內毒素經側支循環直接進入體循環,引起內毒素血症而導致消化道出血。
(4)肝功能損害:尤其並發肝腎綜合征者,由於有毒物質在體內瀦留,可直接破壞粘膜屏障,造成上消化道粘膜的糜爛、潰瘍或出血。
(5)感染因素:肝硬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發生感染。感染可作為一種應激因素,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過多,內臟血管收縮,使粘膜血供障礙,易發生潰瘍。
肝硬化病人為什麼容易疲倦乏力?
疲倦乏力是指人體易疲勞,自感體力下降,精神欠佳,身心難以堅持等情形。其程度自輕度疲倦感覺至嚴重乏力,乏力程度與肝病的活動程度一致。產生乏力的原因:
(1)患者往往長期食慾不振,進食量減少,導致人體吸收熱量不足,不能滿足自身營養需要。
(2)肝功能異常,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的中間代謝障礙,致能量產生不足。
(3)肝臟損害或膽汁排泄不暢時,血中膽鹼脂酶減少,影響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
(4)肝硬化時乳酸轉變為肝糖元過程發生障礙,肌肉活動後乳酸蓄積過多,引起乏力。
(5)肝硬化時維生素E吸收障礙,引起營養性肌萎縮和肌無力。
肝硬化病人有哪些胃腸道症狀?
(1)食慾減退:為最常見症狀,有時伴惡心嘔吐,多由於肝硬化導致門脈壓力高,胃腸道阻性充血,胃腸道分泌與吸收功能紊亂所致。
(2)腹瀉:相當多見,表現為大便不成形或稀便,無膿血及粘液。多由腸壁水腫,脂肪吸收不良,煙酸的缺乏及寄生蟲感染、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引起。少部分肝硬化其他症狀不明顯,而以腹瀉為主要表現。
(3)腹脹: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由於肝硬化時胃腸蠕動功能障礙、低血鉀、胃腸脹氣、腹水過多或肝脾腫大等原因所致。
(4)腹痛:引起的原因有脾周圍炎、肝細胞進行性壞死、肝周圍炎、門靜脈血栓形成和(或 )門靜脈炎。腹痛也可因伴發消化性潰瘍、膽道疾病、腸道感染等引起。
肝硬化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時常有程度不等的貧血,其中2/3為輕至中度,主要為正常細胞性或小紅細胞性貧血,偶見巨細胞性貧血。引起貧血的原因:
(1)溶血:使大量紅細胞長期淤滯在脾竇而發生溶血。
(2)脾功能亢進:對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貧血。
(3)由於脂肪代謝紊亂,血漿中有某種異常類脂質可引起溶血。
(4)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物質的攝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礙。
(5)在非酒精性肝硬化時,失血和缺鐵可能是貧血的重要原因。
(6)晚期病例常有紅細胞生成抑制和鐵的利用障礙。
肝硬化病人有哪些皮膚的改變?
肝硬化患者皮膚變化表現為面色灰暗或面色黝黑,往往色素沉著,這種皮膚改變往往是長期病程後形成,一般稱為「肝病面容」。原因如下:
(1)由於失代償性肝硬化時,肝功能減退,肝臟對體內雌激素的滅活減少,雌激素增加,引起體內硫氨基對酪氨酸酶的抑製作用減弱,酪氨酸變成黑色素的量增多所致。
(2)肝硬化者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肝臟不能代謝垂體前葉所分泌的黑色素細胞刺激素,促使黑色素分泌增加。
此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患者表現為皮膚黯黃,無光澤,還可有皮膚黃褐斑及黃色瘤形成,系血內類脂質濃度增高,沉積於皮膚所致。
肝硬化患者為什麼會有出血傾向?
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現牙齦出血,鼻腔出血,皮膚摩擦處有淤點、淤斑、血腫等,女性出現月經量過多或經期延長,或為外傷後出血不易止住等出血傾向。原因有:
(1)由於肝功能減退,由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等減少,導致凝血功能下降,化驗可發現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活動度下降。
(2)肝硬化者多脾大,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數量減少,同時血小板功能也下降,使得止血作用減弱。
(3)肝硬化患者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K利用障礙,血內抗凝物質增加。
一般來說,隨著病程進展,肝病程度加重,出血傾向更明顯。
肝硬化患者有哪些內分泌失調表現?
肝硬化時,由於肝功能減退,雌激素的滅活減少及雌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血中雌激素增多,同時也抑制了雄性激素的產生;有些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導致以下內分泌失調表現:
(1)男性患者乳房腫大、陰毛稀少;
(2)女性病人月經過少和閉經、不孕;
(3)皮膚毛細動脈擴張、充血而形成蜘蛛痣和肝掌;
(4)性慾減退、生殖功能下降;男女均可發生。男性睾丸萎縮、精子數量和質量下降;女性表現為無排卵周期發生率增高或不孕症。
(5)色素沉著可發生在面部,尤其是眼周圍,手掌紋理和皮膚皺折等處也有色素沉著。
肝硬化病人出現胸水是怎麼回事?
肝硬化腹水患者伴有胸水者不少見,其中以右側為多見,雙側次之,單純左胸最少,僅有胸水而無腹水者甚少。肝性胸水無明顯症狀,大量胸水時可出現嚴重的限制性呼吸困難,並可繼發肺炎、肺不張、胸膜粘連等。胸水的產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低白蛋白血症,膠體滲透壓較低,導致組織液漏出。
(2)由於門脈高壓,致使奇靜脈、半奇靜脈系統壓力增高。
(3)肝淋巴流量增加以致胸膜淋巴管擴張,淤積和破壞,淋巴液外溢而形成胸水。
(4)腹壓增高,膈肌腱索部變薄,形成膈肌小孔,腹水即可漏入胸腔,臨床上採用膈肌修補術和胸膜固定術後,胸水可消失。
肝硬化患者為什麼會出現黃疸?
肝細胞在膽紅素的攝取、轉化、肝細胞內運行和排出肝外的各個環節中的任何障礙均可引起肝細胞性黃疸。肝硬化時部分病人出現黃疸,原因如下:
(1)肝細胞損害:纖維細胞增生,肝小葉結構破壞,造成毛細膽管破裂,伴有炎症時,引起膽小管管壁通透性增加,排泄功能降低,大量的膽紅素(結合膽紅素)不能經肝內膽管排出,返流入血液和淋巴液,血中膽紅素(主要是結合膽紅素)濃度升高。
(2)肝硬化時肝細胞的炎症和腫脹等因素:肝臟攝取、結合和排泄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部分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不能在肝臟轉化,滯留在血液中,造成非結合膽紅素增多。
以上因素使患者血中總膽紅素增高,並且結合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均增高是肝細胞性黃疸的特點。臨床上須排除並發膽系疾病時阻塞性黃疸的可能。肝硬化時出現黃疸表示肝細胞有明顯損害,對判斷疾病的預後有一定意義。
回答者: kgdxk - 驃騎將軍 十七級 1-13 12:30
比較麻煩了,關鍵是保肝治療保肝分為減少肝的損傷和促進肝的正常功能,去正規的醫院系統的治療,至於膽囊炎,結石這些都是肝硬化腹水的並發症
回答者:名茗無名 - 秀才 三級 1-13 13:23
肝硬化腹水有何治療良方!
一、營養及監護
針對腹水治療期間,不能忽視對原有肝病的營養治療。對腹水的監護,注意:1、觀察精神狀態,撲翼樣震顫出現等;2、每天測體重;3、記出入量;4、經常查電解質、尿素氮及肌肝;5、反復查原來肝病。
二、卧床休息
在卧床休息為主的情況下,根據病人情況適當活動。
三、限鹽限水
每日鈉不超過500mg(氯化鈉 3.75g),固1g氯化鈉含鈉0.4g。一般食譜中不加食鹽已含氯化鈉2—4g,所以說,每日要求無鹽飲食。如好轉後稍放寬,但
『捌』 小腸疝氣該採取什麼治療方法比較好
疝(疝氣、小腸氣)的病因及治療
病因:
腹壁強度降低:
1、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腹內斜肌下緣高位等。
2、後天性:a)手術切口或引流口癒合不良b)外傷、炎症、感染等腹內壓力增高
3、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晚期妊娠、腹水、舉重、嬰兒經常啼哭及腹內腫瘤等。
臨床類型:
易復性疝:指疝內容物能很容易地完全回納腹腔。一時性腹內壓驟然升高時疝出,平卧自然或用手輕推即可還納入腹腔。
難復性疝:指疝內容物不能完全還納入腹腔,但又不引起嚴重的臨床症狀。
嵌頓性疝:當疝環較小而腹壓突然增高時,疝內容物強行擴張囊頸進入疝囊,隨後因囊頸的回縮將疝內容物卡緊,使其不能回納。
絞窄性疝:嵌頓性疝如不能及時解除,致使被嵌頓的疝內容物發生血液循環障礙甚至壞死時,稱之為絞窄性疝。
臨床症狀:
1、腹股溝區可復性的腫塊,有時可墜入陰囊。
2、偶有局部脹痛和牽涉痛,一般無特殊不適。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影響起居。滑動性疝多見於右側,左右發病比約1:6。發生嵌頓性時,出現疝塊突然增大,伴明顯疼痛,有明顯觸痛,疝內容物無法回納。若同時伴有血供障礙會出現絞窄性疝臨床症狀,如得不到及時處理可腸壞死、腸瘺等並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
1.手術治療:腹股溝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修補。手術方法可分為以下三種:
傳統的疝修補術:疝囊高位結扎術、疝修補術(加強腹股溝管前壁、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疝成形術;這種術式已被臨床證明是有效、可靠的;但手術創傷較大,且大多需要改變正常的解剖關系。
無張力疝修補術:人工網片疝修補,這種手術目前被臨床廣泛採用。其具有創傷小,無張力,不需要改變正常的解剖關系,且能一次修補斜疝、直疝三角的特點。
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LRIH):(推薦)具有極為明顯的優點。能達到高位結扎疝囊,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修補的目的,而重要的一點是避免損傷腹股溝管區的生理解剖,達到了無張力性修補狀態,且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一般來講,此術式對於小於是13歲的患者只做高位結扎,而無需做修補;對於大於13歲的病人,在做高位結扎的同時,也要做修補。
2.非手術治療:
1歲以下下嬰幼兒可暫不手術;年老體弱或伴有嚴重疾病而禁忌手術者,可採用非手術治療。
建議:一般均需由專科醫生診治後再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案
『玖』 腹部腹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腹水、腹部腫物 病例摘要 患者,男,58歲,因「腹脹、納差4個月,腹圍增大、腹部腫塊1個月」入院。 患者4個月來無誘因出現全腹脹,飯後加重,食慾下降(食量減半),否認腹痛、腹瀉、黑糞、厭油、惡心、嘔吐,無發熱、盜汗、咳嗽等,未診治;2個月來間斷反酸、呃逆,近1個月來自覺腹圍較前增大,自己可觸及腹部包塊,遂來我院門診。發病以來,患者一般情況尚好,體重減輕8kg,大小便正常。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否認闌尾炎病史,6年前家中廚房頂換為石棉瓦,否認疫區接觸史,吸煙32年,20支/日,不飲酒。 入院查體:t37.2℃,全身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心肺未見異常。全腹膨隆(圖 1),腹圍112cm,未見胃腸型、蠕動波,肝脾觸診不滿意,全腹可觸及一巨大包塊,邊界欠清,質地硬,表面呈結節樣隆起,無明顯壓痛,活動性差,移動性濁音可疑陽性。直腸指檢:外痔,距肛門7~8cm,直腸前壁處可捫及一外壓性腫物,表面光滑,質硬,無觸痛,活動性差,上界觸不到,指套無染血,前列腺中間溝消失。 分析討論 患者為中年男性,隱匿起病,主要表現為腹腔內包塊,伴有消瘦、納差,診斷考慮: 1.腹腔惡性腫瘤腹部腫塊邊界欠清,質硬,表面有結節感,較固定,直腸指診觸及外壓性質硬腫物,活動性差,所以首先考慮惡性腫瘤。腹腔的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兩類,後者多見。男性常見的原發病灶部位有胃腸道、前列腺、胰腺、肝膽、腹膜後組織,肺和甲狀腺等也可見到。原發性少見,來源於腹膜、網膜、腸系膜等,主要有間皮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纖維肉瘤、神經纖維瘤、淋巴瘤、(假)黏液瘤等。根據目前的資料,該病人的腫瘤來源和類型難以確定。消化系統和腹膜腫瘤是我們考慮的重點。 2.結核性腹膜炎在我國常見,可隱匿起病,網膜和腸管粘連可形成大腹塊,也稱為「大餅」,亦可以引起消瘦、納差等症狀,該患者有低熱,血沉增快,應該考慮此診斷。 3.包蟲病患者b超提示肝囊腫,腹水,腹塊,應注意排除肝包蟲囊腫破入腹腔,繼而引起腹水、腹腔粘連、腹塊的可能。但患者否認疫區接觸史,無肝區症狀,血嗜酸細胞數不高,肝功能正常,b超未見典型的肝內母子囊的徵象,也不好解釋如此廣泛質硬的包塊,可能性不大。 4.慢性硬化性腹膜炎也可以引起類似的症狀。但本病少見,患者無長期服用β受體阻滯劑等葯物的歷史,無結膜炎、皮疹、胸膜炎等可能伴隨的症狀,無腸梗阻表現,可以排除。 入院後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潛血(5次)均正常;肝腎功能正常,血沉(esr)29~44mm/第1h末,c-反應蛋白(crp)2.53mg/dl(正常值0~2.5mg/dl),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pt+a):正常;蛋白電泳:α14.2%(1.4%~4.1%),α214.4%(7.5%~12.6%),余正常;hi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肝病毒(hcv)抗體、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皮試(ppd)、抗結核抗體(tb-ab)均陰性;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正常;肺癌篩選:組織多肽抗原(tpa)、神經烯醇化酶(nse)和細胞角蛋白(cyfra)均正常;血ca系列:cea>75ng/ml(<5ng/ml),ca50>180u/ml(<15u/ml),ca12548u/ml(<35u/ml),ca19-9和ca242正常。 腹水化驗:血性,內混有少量黏稠絲狀絮狀物,細胞總數20000/ml,白細胞數1900/ml,單核85%,多核15%,黎氏試驗(+),比重1.020,總蛋白(tp)5.0g/dl,白蛋白(alb)3.2g/dl,tg20mg/dl,乳酸脫氫酶(ldh)165u/l,白蛋白梯度(saag)0.8g/dl,腹水ldh/血ldh=80%,腺苷脫氨酶(ada)25u/ml(0~25u/ml),細菌培養(-),抗酸染色(-),腹水病理(3次):可見增生的間皮細胞、淋巴細胞、柱狀上皮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未見瘤細胞;腹水ca系列:cea>75ng/ml,ca50>180u/ml,ca125為365u/ml,ca19-9和ca242正常。 x線胸、腹平片正常。b超:大網膜彌漫性增厚,腹水,肝囊腫;前列腺增大伴鈣化;門脈彩超正常。胃鏡:胃竇部外壓性改變,幽門螺桿菌(hp)(++),病理:(胃竇)黏膜顯慢性炎症。結腸鏡:多發腸腔外壓性改變。γ骨顯像:腹腔內攝取增高,余未見明顯異常。腹部ct:大網膜巨塊樣,呈大餅樣改變(圖 2),大量腹水,肝表面有壓跡(圖 3),肝囊腫,右腎囊腫;腹部ct動脈重建正常。口服小腸造影:鋇劑通過快,回盲部及闌尾顯示好,余未見明顯異常。另外密切觀察患者的腹圍和體重,腹水增長緩慢,一般情況良好。 至此,結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性基本排除,腹腔惡性腫瘤的可能性進一步得到提示。病灶來源:(1)轉移性腫瘤:通過影像學和腫瘤標志物等的篩查,可以基本排除肝、膽、胰、肺、前列腺等實質臟器來源的可能,胃腸道成為考慮的重點,尤其是ca系列的明顯升高,提示性很強。但不支持點如下:多次大便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