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是怎麼軍訓的
無論是經過哪一種途徑徵募來的士兵,都必須要經過訓練才能完成普通老百姓到職業殺人機器的轉變。
西周時士以上的貴族必須掌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前四藝都和軍事訓練有關。
「禮」主要是「五禮」,其中就有「兵禮」,是戰場紀律和交戰規則。「樂」既包括「師出以律」(戰時為調整士兵步伐的軍樂),也包括「武舞」,是手持干(盾牌)戚(戰斧)的舞蹈,實際上是練習步戰格鬥。「射」就是射箭,這是最主要的軍事訓練項目。除了平時勤學苦練外,朝廷以及各諸侯國還要經常性的組織比賽。據說這種比賽每年舉行幾次,最重要的是「大射」,就是在宮殿前舉行的全國性比賽。在諸侯朝見周王,以及周王設宴招待諸侯時,也要舉行「賓射」、「燕射」來助興。平民「國人」也要進行射箭比賽,稱之為「鄉射」,每年在春、秋兩季各舉行一次。
「御」是駕馭戰車,當時戰車要靠四匹馬拉動,而馬的挽具還不很合理,馭手全憑馬韁控制馬匹,使四匹馬步調一致要有相當的技巧。尤其是戰車很高(車輪直徑一般在1.4米),車廂又短,轉彎時很容易翻車。這些都必須要經過長期的練習。另外還要練習從飛馳的戰車上迅速地跳下跳上,以適應車上、車下作戰。
西周時朝廷每年還要進行軍事演習性質的大規模圍獵活動,據說每年的仲春季節注重於戰斗隊形的演練,以及步兵的隊列訓練,包括「坐作、進退、疾徐、疏數」;每年的仲夏季節演練野戰宿營、夜間的警戒;每年的仲冬季節大規模圍獵「大閱」,完全按照作戰的要求集結軍隊,按時出動,以旗號金鼓指揮,實施沖鋒、包圍、追擊等活動,並按戰斗隊形圍獵。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訓練普及到全體平民士兵,而訓練的主要內容也是射箭。春秋時吳王闔廬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受傷身死,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後,「以伯瓠為太宰,習戰射」,二年後伐越,大獲全勝。《韓非子》稱,戰國初年李悝為魏文侯的「上地之守」,為了當地百姓「善射」,下令凡是疑難訴訟案件無法解決的,就由雙方當事人比賽射箭,「中之者勝,不中者負」。於是百姓「皆疾習射,日夜不休」。後來與秦國作戰,因士兵善射而獲勝。更著名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為了便於騎馬和射箭,連服裝也都要改革。後來趙國名將李牧,長期守衛趙國北部邊境,為戰勝前來襲擾的匈奴,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督促士兵練習射箭騎馬,使匈奴不敢來犯。
除了要求練習掌握射箭技能外,當時的軍事訓練內容還包括嚴格的隊列操練,以養成士兵對於軍隊紀律的習慣性的機械式的服從本能,以及在近戰格鬥能夠保持隊列,赴湯蹈火,不敢猶豫。如孫武向吳國國君演示兵法,讓宮女們進行隊列訓練,將不聽指揮的宮女斬首示眾,於是號令一下,隊列整齊劃一。士兵還要練習跑步、投石。秦國大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進攻楚國,反客為主,堅壘深溝,不與楚軍交戰,每日巡行營壘,慰問將士,和士兵一起吃飯。一段時間後,王翦聽說士兵都自覺以「投石超距」為游戲。於是王翦認為「士卒可用矣」,一舉出擊,打敗楚軍,降服楚國。
西漢時軍隊仍然著重於射箭訓練。從居延發現的漢代竹簡中可以發現,當時規定每年要對邊防軍隊的下級軍官「候長」等進行射箭考核,12箭中至少要有6箭中靶才算合格,中6箭以上者,可以「賜勞」15日(算作完成15個標準的訓練日),可縮短服役期或給予其他的獎賞。此外還著重騎兵的騎術訓練。西漢時在步兵中又推廣「蹴鞠」作為軍事訓練輔助項目。蹴鞠是古代的足球,具體的規則現在已經難以考證,據說在戰國時齊國、楚國已很流行。西漢軍隊推廣這項運動,衛青、霍去病等將領領兵出塞,即使在荒漠地區扎營,也仍然要開辟球場。這是為了鍛煉士兵的體力和身體靈活性,當時都將這項運動視為「兵技巧」。此外還開展角抵(摔跤)、徒手搏鬥等訓練。
據《舊唐書》記載,唐代府兵的日常訓練主要有「習射」和「唱大角歌」。前者就是指練習射箭,後者是指每年冬天由本地折沖都尉指揮,以大角為號進行隊列演練。職業兵射箭技藝要求比較高,比如對於羽林飛騎士兵,要求能夠開「伏遠弩」,射遠300步遠,4發2中;「臂張弩」射遠230步,4發2中;「角弓弩」射遠200步,4發3中;「單弓弩」射遠160步,4發2中。
宋代建立起的僱傭職業軍隊,在禁軍編制中專門設置「教頭」的職務,專職訓練士兵的戰鬥技能,但是士兵最基本的訓練還是射箭。宋朝人華岳說,36種兵器首推弓箭,而18般武藝射箭為第一。按照宋代的制度,一般的弓箭手用的弓為1石2斗的拉力(約120斤左右),在有效射程60步(約90米)距離上,發射12支箭能中6支才算是合格。對於軍隊訓練水平的考核也主要看士兵開弓的力度和射靶成績。《武經總要》認為軍教習射箭,首先是要求能射准,其次才是能射遠。禁軍士兵平時訓練80%的內容是練習弓弩,其次才是槍、牌格鬥。
兩宋的軍隊訓練水平總的來說比較低。明代建國後建立的世兵制軍隊,由於軍戶的大部分時間需要種田養家,訓練程度也不是很高。明中期組建起僱傭性質的職業軍隊後,一些將領開展精兵訓練,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後來戚繼光將他的訓練方法編成書籍《練兵實紀》,對於以後的軍隊訓練產生重大影響。《練兵實紀》主張軍隊採用精兵主義,要求士兵在軍事訓練中「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針對當時火器已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而火器發射速度慢、需要格鬥兵器保護的特點,大力訓練士兵發射火器的速度與精度,強調士兵對於格鬥兵器的掌握,還要求士兵練足力,能夠一口氣跑一里路而不氣喘。規定將士兵訓練成績列為九個等級,嚴格按等進行賞罰。而且強調訓練要實用,如對於弓箭手的要求是射程不必太遠(平時練習80步的靶子),著重練習射箭的准確性和貫穿力。這一套軍隊訓練方法後來被清朝軍隊繼承,尤其是晚清的湘、淮軍,訓練方法及制度都是從《練兵實紀》發展出來的。
㈡ 現代部隊都有體能軍事訓練,古代軍營里有類似現代的體能軍事訓練嗎
說到軍訓每一個軍訓過的人的感觸都應該頗深,三伏天,大太陽,一群黑的發亮的人群站在陽光最充足的地方,充分的享受著,明媚的陽光對你的愛撫,還有一群穿著涼拖拿著風扇,吃著西瓜的閑人在一邊評頭論足,這才是普通人的軍訓,但是真正的軍隊的軍訓要比這嚴酷的多,只是通過一些從電視上,或者是手機里透出的幾個片段,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現在中國的軍訓的嚴謹。
雇傭兵軍隊,特點是士兵由將領私人掌控,兵為將有,也就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某某將領帶領的某家軍。這樣的軍隊主要由少量精銳親兵和大量缺乏訓練的農民兵組成,戰鬥力主要依靠將領的親兵,強調個人武勇,缺乏配合。而且當時他們練軍是由一套自己的練軍體系的,還有就是那時候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己方將領勇猛,敵方也是這樣,己方軍隊能力這樣,敵方軍隊能力也差不太多,軍中還有直接練習搏擊之術,還有射箭,刀,劍的使用等也都會練習。
㈢ 古代如何訓練新兵
1.隊列(陣法);
2.格鬥(徒手及持械)及摔跤;
3.弓箭(包括弩);
4.舉重(一般是耍石鎖);
5.馬術(騎兵);
6.如是外軍,還有投擲標槍。
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格鬥術是各國軍隊訓練的項目之一。然而與一般人的印象不一樣,其實即便在冷兵器戰爭時代,功夫也不是最重要的一項訓練。以當年的高考制度為例,武舉人的考試主要科目是騎射和兵法對策,而不是評書中的單挑決定名次。比如明代的武鄉試為例,該考試分三場,初場試馬上箭,第二場試步下箭,第三場試策一道。武鄉試除試馬射、步射外,另試技勇:開弓、舞刀(所謂舞刀是規定舞刀成花,而不是拿著刀對砍看誰厲害)、掇石(就是舉重)。通過考試的就被稱為「武舉人」。由此可見,即便在古代,格鬥術都不是軍隊最重要的科目。古代的主戰兵器並不是刀槍劍戟,而是弓弩和戰馬。由於騎兵的速度和沖擊力不是任何步兵分隊能比的,所以古代軍隊最重視的就是騎射。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步兵方隊里邊,格鬥能力也不是最關鍵的。以古羅馬的長槍方陣為例,作戰的根本就是整個方隊隊形整齊劃一,步兵手中的長槍組成一道無堅不摧的槍林,一起向前推進。作為一名步兵,最關鍵的功能就是跟著大家一起走一起刺殺,即便死也要保持方隊的隊形整齊。一個方陣一旦被騎兵沖散,那麼步兵的下場就是被馬上的騎士像砍冬瓜一樣砍成兩節。面對刀槍如林、人擠人的戰場,你就算武功天下第一也沒有發揮的空間。所以在古代如果你武功高強也許有助於晉升,但對於整個軍隊而言,格鬥術不是很重要的東西。
㈣ 以前的軍營是如何訓練士兵的
要說古代軍營的訓練方式,那時有很多種的,但是大多數是根據當時的武器裝備,戰法戰術來操練,但是具體是怎麼操練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這些練兵方式其實和現在的練兵是很相近的,都是根據當代的作戰要求而制定的,在古代是冷兵器作戰,而冷兵器,最重要的就是力量,單兵了巨大的力量,士兵才能極大的提高存活率。而集團性作戰主要看的是作戰陣型,因為古代作戰是兩個陣型的對撞,就看誰的士兵力氣大,誰的陣法高。
以上就是古代人的練兵方法。
㈤ 請問古代的人是怎樣練兵的
春秋時期一般是借圍獵形式演兵。後至戰國,除了日常訓練,定期考核、戰前戰後閱兵等手段不斷提高士兵的戰鬥技能外,還利用軍中小游戲鍛煉士兵。 戰國士兵來源基本是農民,都是利用冬季農閑時候集中軍訓。
軍官的培養,側重點在於兵法的掌握上。學習 《孫子兵法》《軍志》等兵書,《孫子兵法》其中《逢門射法》、《望遠連弩射法具》等,是專教武技的教材,可看作戰國時軍事訓練教材。戰國人言兵,注重經驗,強調史為今用,由於這種實用主義的影響,當時將領對下層的軍事訓練,是十分關注的。
提起古代打仗,當然不是那種將領一聲令下,士兵們便嗷嗷廝殺。古代打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蠻荒時期、禮樂時期、戰爭時期。
蠻荒時期就是互毆,沒有什麼規則,處於一種落後的狀態。禮樂時期的戰爭有意思,更注重於儀式,先寫一封公開信,大體意思就是代表月亮消滅你之類的。然後約好時間地點,先擺兵布陣,然後敲敲鼓,打一會就點到為止傷亡很小。
戰爭時期,打仗就變成了真正的戰爭了,戰爭開始注重戰術和陣法,軍隊也有了嚴明的紀律性。很多人認為所謂的陣法戰術都是假的,打仗嘛,不就是你一拳我一腳,拼個你死我活。打仗講究的是戰略戰術,戰斗中每個士兵都各司其職。
有人負責攻擊有人負責防禦,靠的就是團結的力量,一兩根長矛捅你你能格擋開,那麼七八根十幾根呢?這時候就要看配合了。千萬不要小看古代人的智慧,許多現代戰爭中的戰術都是模仿古人。
即使這種作戰,傷亡率也是很低的,絕大部分傷亡發生在潰散途中,當戰爭局勢不好,士兵失去戰意,就會「兵敗如山倒」,發生踩踏、自相殘殺的事情才是最致命的,這時候的傷亡才是毀滅性的。
古代兵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於農的。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也是銅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即所謂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給與的。但是,當敵人打過來時,又不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所以《六韜》中說,教民將某種農器當某種兵器。
到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至戰國時,卻阬降斬級,動以萬計。根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的情形可知,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㈥ 古人如何練兵
古代練兵主要是些戰鬥技法和陣法!技法不外乎那些,槍,刀,弓箭!陣法則有很多,文明的十大古陣!我對古陣到研究過一些,知道一字長蛇陣如何擺與破,八門金鎖的緣由,如何擺破!其餘還差點!
當然古代練兵是非常辛苦的,在某些時代是兵農合一,打仗時要去練兵沖鋒沙場,和平時期還要下地幹活!不象現在,當兵只要把訓練抓好就行,沒有後顧之憂,古代時刻要操心自己的糧食問題!
㈦ 古代軍隊還有練武的如何訓練的每天都做什麼
在古代的軍事生活和用兵方略給一些詩人帶來了無限的靈感,比如陸游 辛棄疾 等等,對於經歷過戰斗的士兵來說,這也是意見可以吹一輩子的事吧,畢竟現在是和平年代,早已不聞金鼓之聲。那麼古代士兵在軍營中為了變得更強都有哪些訓練計劃呢?為什麼我們的士兵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古代士兵更注重耐力訓練而不是像西方那些國家力量訓練?為了保證軍中戰斗人員的強大的戰鬥力和體力,對戰士們的必須要千錘百煉,非常重要的。古代將軍對士兵的每天訓練的科目中,它可以一共大致分成了三個部分,身體的抗擊打訓練和隊列編隊。這三個主要的訓練部分為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士兵的身體素質做出了重大貢獻。
而且為什麼我們要比在國外的士兵訓練更注重耐力訓練?
實際上,以下三個原因可以清楚地解釋。
1.缺乏用於力量訓練的科學訓練方法
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間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訓練結果的差異。一種強調強度的提高,另一種強調耐力的提高。如果要進行肌肉力量訓練,科學的訓練方法必不可少,因為每個人的肌肉承受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由於他們的特殊訓練方法,還需要補充相應的蛋白質和營養素,這對於辛苦的生活來說是困難的古代軍營。
而且,在古代,很少有諸如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類的說法,陸軍的訓練方法是從上一代繼承而來的,並結合現代武器的發展或作戰需求進行實踐。而且,古人知識不足,缺乏科學實踐,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此缺乏對力量訓練的要求。
而且為什麼我們要比在國外的士兵訓練更注重耐力訓練?
2.在古代戰爭中對耐力有很大的需求
在古代戰場上,戰斗時間是無法保證的因素,范圍從數小時到數年不等,盡管事實上兩軍之間的戰斗時間可能不長,但重點是早期訓練和准備,此時的士兵非常辛苦,在封建社會的早期冷武器時代,戰鬥武器的戰鬥力普遍不高。這時,長期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耐力訓練的好處是增強士兵的體質,提高士兵的抗疲勞能力,並防止過度疲勞。由此可見,在古代戰場上,對士兵耐力的需求更大。
3.受不同軍事制度的影響
在過去的朝代,由於時代的不同,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軍事體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總是有農民和士兵在閑暇時間作為士兵,而農民在忙碌時則由農民組成。
這種軍事系統有兩個缺點。
首先,培訓是間歇性的。它僅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您是士兵時)。培訓是時間有效的,不利於鞏固培訓結果。其次,招募制度主要招募難民,弱小士兵,士兵的素質無法得到保證。
關於力量的訓練的同時也等於是在進行了耐力的訓練。此時,即使是耐力的訓練效果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更不用說力量訓練了。
㈧ 古代都是怎麼練兵打仗的
1.古代練兵
春秋時期一般是借圍獵形式演兵。後至戰國,除了日常訓練,定期考核、戰前戰後閱兵等手段不斷提高士兵的戰鬥技能外,還利用軍中小游戲鍛煉士兵。戰國士兵來源基本是農民,都是利用冬季農閑時候集中軍訓。
軍官的培養,側重點在於兵法的掌握上。學習《孫子兵法》《軍志》等兵書,《孫子兵法》其中《逢門射法》、《望遠連弩射法具》等,是專教武技的教材,可看作戰國時軍事訓練教材。戰國人言兵,注重經驗,強調史為今用,由於這種實用主義的影響,當時將領對下層的軍事訓練,是十分關注的。
2.古代打仗
提起古代打仗,當然不是那種將領一聲令下,士兵們便嗷嗷廝殺。古代打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蠻荒時期、禮樂時期、戰爭時期。蠻荒時期就是互毆,沒有什麼規則,處於一種落後的狀態。禮樂時期的戰爭有意思,更注重於儀式,先寫一封公開信,大體意思就是代表月亮消滅你之類的。然後約好時間地點,先擺兵布陣,然後敲敲鼓,打一會就點到為止傷亡很小。
戰爭時期,打仗就變成了真正的戰爭了,戰爭開始注重戰術和陣法,軍隊也有了嚴明的紀律性。很多人認為所謂的陣法戰術都是假的,打仗嘛,不就是你一拳我一腳,拼個你死我活。打仗講究的是戰略戰術,戰斗中每個士兵都各司其職,有人負責攻擊有人負責防禦,靠的就是團結的力量,一兩根長矛捅你你能格擋開,那麼七八根十幾根呢?這時候就要看配合了。千萬不要小看古代人的智慧,許多現代戰爭中的戰術都是模仿古人。
即使這種作戰,傷亡率也是很低的,絕大部分傷亡發生在哪裡呢?答案是潰散途中,當戰爭局勢不好,士兵失去戰意,就會「兵敗如山倒」,發生踩踏、自相殘殺的事情才是最致命的,這時候的傷亡才是毀滅性的。
這就是真實的古代練兵打仗了,這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
歡迎留言分享。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㈨ 為什麼穿越小說都認為現代的練兵方法好古代的精兵都有獨特的練兵方法和適合的兵種現代熱武器的方法有用
現代人對古人不了解而已,不僅練兵,他們更喜歡加個政委,加強軍紀就是三大注意八項注意,完全不知道曹操馬踏稻田還要假惺惺地以發代首的故事。
㈩ 中國古代是怎樣練兵的
1、號令,不服者,殺
2、陣法、不同兵種的變陣
3、實戰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