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種植一畝姜的成本為多少
一、生薑的種植情況
生薑種植對土壤、氣候和濕度等環境要求較高,為保證本地白姜的特有品質,生產方式仍保持著傳統的手工作業,土地實行輪作。目前XX市每年生薑的種植面積一般保持在3000多畝,畝產一般在1500公斤左右。生產的組織形式主要以家庭生產為主,其中天門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佔全市的70﹪以上,大通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雖較小,但其大院村的佘家大院生薑因久負盛名,售價最高。
二、生薑種植的成本、收益情況
生薑種植的成本情況
生薑的種植成本每畝約為7006.50元,其中物質成本3206.50元,人工成本3800元。物質成本主要包括:種子費1760元;化肥費226.50元;農家肥費320元;農葯費40元;農膜費250元;機械作業費390元;工具材料費220元。
生薑種植的收益情況
近年生薑的地頭收購價平均在8元/公斤左右,畝產值12000元,凈利潤4993.50元。其中大通鎮大院村生薑的地頭收購價可達20元/公斤,但其畝產只有1250公斤左右,其畝產值在25000元左右,凈利潤可達17993.50元。
通過對該市生薑種植的成本收益情況看,無論是久負盛名的佘家大院生薑,還是天門鎮的生薑,都為姜農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生薑種植成本收益調查報告】生薑種植成本收益調查報告。生薑種植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相對其他農產品種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作為該市的特色產業,生薑的種植和加工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和積極扶持,擴大生產規模,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三、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調查中成本調查人員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生薑產業的發展。
(一)生薑的種植面積未能有效擴大
生薑種植作為XX市農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本應積極推廣,但實際種植面積近年來卻沒有明顯增長,除了市場因素外,一是對生薑的生長環境缺乏科學的檢測和分析。主要是對影響生薑品質的因素研究不足,對生薑種植的土壤、水質、氣候等環境因素缺乏科學的檢測和分析,未總結出一套保持優良品質的科學的生薑種植方法,不利於生薑種植的大面積推廣。二是姜病防治仍是一大難題。在調查中,不少姜農反映瘟姜、蟲姜、銹姜等姜病時常發生,嚴重影響了生薑的產量。盡管市縣農業科技部門幾經研究防治,均難以奏效,因而加大了生薑種植的風險,影響了農民種植生薑的積極性。三是生薑的種植技術沒有大的突破。從成本中即可看出,在全部的7006.50元成本中,人工成本為3800元,佔54.24%,機械化作業390元,只佔全部成本的5.57%。生產技術的落後嚴重阻礙了生薑種植的產業化發展。
(二)本地生薑與外地生薑相比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近年大量外地生薑湧入XX市,對該市生薑市場形成較大沖擊。外地生薑雖然品質不如本地生薑,但普遍具有畝產高、成本低的特點,據了解,山東等地的生薑畝產甚至可達5000多公斤。【生薑種植成本收益調查報告】文章生薑種植成本收益調查報告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428809773291.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XX市生薑種植仍以家庭為單位,沿襲著傳統的精耕細作,小面積種植為主,造成了該市生薑種植產業化低、產量小、生產成本下降空間有限等症結。落後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導致本地生薑在#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http://www.gkstk.com end#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三)生薑加工對生薑種植的拉動作用有限
目前XX市注冊的生薑加工企業14家,年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年加工原姜100萬公斤左右,佔全市生薑產量的22%。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後,產品單一,主要以腌制姜為主,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無法形成市場效應和規模效應,對生薑種植的產量和價格拉動作用有限。
(四)生薑的銷售渠道有限,銷售市場單一,銷售價格提升緩慢
近年XX市的生薑產量維持在450萬公斤左右,其中留種75萬公斤,佔全部產量的16.67%;加工企業收購100萬公斤左右,占產量的22.22%;農民自己簡單加工出售約50萬公斤,佔11.11%;其餘50%約225萬公斤全部由農民自主出售。目前姜農的銷售渠道主要集中在農貿市場,銷售市場主要局限在銅陵本地,銷售價格近年來提升緩慢,在外地生薑的沖擊下甚至有下降的趨勢。「賣姜難」已嚴重影響了姜農的生產積極性。
四、發展生薑產業的建議
(一)加大科技投入,擴大生薑種植面積
XX市生薑種植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種植歷史中盡管總結出了許多有益和獨特的經驗,但傳統的種植方式和生產模式難以形成生薑種植的產業化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生薑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1.加大對高品質生薑生產環境的研究,促進生薑種植在全市大范圍推廣,發揮銅陵白姜的品牌效應,為更多農民創造增收途徑;
2.加大對生薑病蟲害防治的研究,農業科技部門應集中力量,早日攻克長期困擾姜農的姜病難題,為生薑種植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3.加大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研究,在生薑種植中逐步實現以科學代替經驗,以機械代替人力,為生薑種植的產業化、集約化創造條件。
(二)大力培育生薑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
在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XX市現有生薑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後,產品單一且附加值小,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低,對生薑產業的發展影響有限。因此,培育生薑加工的龍頭企業顯得尤為迫切。
1. 龍頭企業的培育有利於新產品的研發。目前銅陵生薑加工企業的主要產品仍是傳統的腌制姜,不僅附加值低,而且市場容量小。功能性產品研發的落後不僅體現不出銅陵白姜的品質優勢,反而凸顯了成本高的劣勢。【生薑種植成本收益調查報告】各類報告http://www.gkstk.com/article/baogao.htm。而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可以形成強大的資金實力和產品研發能力,打造品牌優勢,研發出保健食品、休閑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更好地發揮銅陵白姜的品質優勢。
2. 龍頭企業的培育有利於市場拓展。通過培育龍頭企業,讓企業充分利用品牌管理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突破本地市場的局限,積極開拓國內甚至國際市場,形成以市場帶動加工,以加工拉動種植的良性發展新局面。
(三)建立完善的產業組織形式
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充分發揮市生薑協會在產業組織重塑中的協調作用和銅陵白姜文化園的產業示範作用;建立農戶間的專業合作組織以及合作組織和企業的組織機制。
1.在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定生產的生產決策機制和生產協作機制,提高生產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性。
2.在農戶與農戶之間建立專業的生產合作組織,改變過去生薑種植以家庭和個人為主的「單兵作戰」模式,建立品牌、技術等資源的共享模式,建立生產、銷售和品質管理的標准化模式,充分發揮「集團作戰」的優勢。
生薑的種植和加工是XX市的一項特色產業,為農民帶來了極大收益。但從我們成本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和產業整合,建立起一個以新產品為拳頭、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農戶的橫向聯合為依託的產業格局,促進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㈡ 生薑能與玉米一起套種嗎需要掌握什麼技術
姜是人們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調料,因此,農村裡很多農民都有種姜,在二妹子老家恩施地區也是廣泛種植。農民在連年種姜時,可能會出現土壤里的病菌和蟲卵積累,土壤環境被破壞,從而導致姜連年減產、品質下降的問題。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很多有經驗的農民,會把姜和其他作物進行套種。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幾種,種姜時可以使用的套種間作的方法。
㈢ 姜有什麼功效姜的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1、降溫提神 增進食慾
夏天,人們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對著吹,很容易受寒,引起感冒。這時及時喝點薑糖水,將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腦。夏季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時,用薑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過來。對一般暑熱,表現為頭昏、心悸及胸悶惡心的病人,適當吃點生薑湯大有裨益。我國傳統的防暑中成葯——人丹,裡面就含有生薑的成分,目的就是驅風健胃和提神醒腦
1.生薑苗的培養方法
你可以到市場上買一些帶小芽和泥土的生薑,這些新鮮的姜在陰涼處放幾天就能冒芽(選擇塊莖飽滿、健壯的)。
2.盆栽種植方法
已經冒芽的狀莖切成小塊,每一塊都要有三個以上的小芽,盆栽土要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土,堆肥土就更好了。
容器最好選寬且淺的盆,生薑種到土裡3厘米左右即可,芽眼要向上。
3.生薑的生長時長
把容器放在溫暖的地方,保持土壤濕潤,確保不會曬到太多的陽光,生薑生長緩慢。
幾個星期之後才能看到芽冒出土壤,這時候還是需要定期澆水,冒芽後經常用噴霧瓶噴,這時候也要開始給一些光照了。
4.水分需求
生薑的生長是很需要水分的,不要讓土干透,也不能澆太多水,盆土不能積水。
生薑需要高濕度,所以要經常給它噴霧,保持環境濕潤,空氣乾燥容易長葉蟎,每3~4周給一次有機肥或腐熟的糞肥。
5.收獲生薑
整個過程下來,也許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將發芽的生薑隨意種在盆里,但實際上陽台上的種的生薑也是可以收獲的。一般4個月就能長成,當然養得越久收獲就越大,養4個月的時候可以拔起來切掉一部分用來吃,嫩芽繼續栽培。
是不是覺得非常簡單,家裡有個盆,說不定,今天你就可以開始你的陽台種菜的第一步哦!
㈣ 怎麼種植生薑
一姜種的選擇與處理
生薑的品種類型是比較多的,比如:尉豐生薑,山東昌邑面姜、青州竹根姜、 山農一號生薑以及青州小黃姜等。大家在選取姜的品種時要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抗病蟲的品種,所選擇的生薑應是質地較為堅硬豐滿、色澤金黃新鮮、表皮光亮、沒有病蟲害的姜塊。
選擇完姜種之後還要對姜種進行處理,首先在白天溫度在10℃左右時,拿出姜塊平鋪在地上進行晾曬,如果姜塊上有泥土的話,需要用清水清洗干凈,一般需要晾曬兩天左右,在晚上的時候需要將姜塊收回室內,避免夜晚氣溫變低將姜塊凍傷。
通過曬種,可以提高姜種的溫度,打破休眠,促進發芽。晾曬完成之後,放在室內堆放在一起,上面覆蓋草墊提高養分的分解速度,時間大致為三天左右,對發芽非常的有利。一般來說,進行兩次左右的晾曬以及堆放就能夠進行下一步的催芽了。
催芽之前,要對姜種進行浸種,浸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姜種表面的病蟲害消滅,其次也能增加姜種對水分的吸收,一般使用的浸液多為波爾多液或是草木灰等。浸種的時候需要將姜種堆放在一起,上面蓋上稻草,一般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
完成浸種之後,就可以進行催芽了,催芽的方法有許多,一般有火炕催芽、溫室催芽等。將姜種堆放在室內進行催芽,催芽的時候需要室內的溫度大致為25℃,濕度大致為75%。保持這種狀態一直等到姜種長出0.6~1.2cm左右的種芽為止。
進行完催芽的姜種還是不能下地的,還要進行掰姜種才可以,在掰姜種時同時將芽基部變黑或是姜斷面變成褐色的姜種剔除。一般將姜塊掰成75~100g左右的小種塊,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每一個種塊上必須保留一個肥胖的幼芽。
二姜田的選擇與施肥
姜自身的根系並不太發達,整個根系都在土壤的表層,對水分以及肥料的吸收是比較差的,因此要選擇種植土質比較疏鬆並且較為肥沃的,最好富含多種有機質。一般的來說,土壤中應該加入底肥,一般選用腐熟好的豬糞尿和硫酸鉀復合肥,並且在播種之前應對田地進行一個月左右的翻整,在整地之前將肥料施於土壤的表面。
三姜種的播種
姜的播種一般要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步驟如下:首先要在充分翻整後的土地上開溝,採用高畦栽培的方式,畦的高度超過20cm,然後在的畦的表面開深溝大致為10cm左右,並在深溝中播種。其次為了保證姜種能夠順利出土,必須澆透底水,如果沒有澆透,就會容易造成姜芽出土時間過長、出苗慢,從而導致產量不高。
幼苗期水分管理上,要堅持少澆、勤灌的原則,使土壤中的水分的含量保持在65~70%左右。再者,在底水全部滲透之後,就能進行姜種的排放了,間隔大致為20cm,可採取平播法,也就是播入姜塊時保持水平,並輕用手將將其按壓至泥中,注意保證姜芽大致與溝的表面的高度一致,在排放姜種的過程中,可在每兩塊的間隔中放入20g左右的復合肥,當然要注意肥料不能和姜種距離過近,也不能直接與姜種接觸。播種結束之後要及時的覆土,土的厚度大概在4.5cm左右,然後將土的表面弄均勻平整,這樣做可以有效降低太陽光給姜種帶來的傷害。
四姜苗的進一步管理
適時遮陰,生薑是一種喜陰、不耐高溫和強光的植物,因此在夏季的生長期的時候要進行遮陰,來促進生長。遮陰的方法有很多的,例如可以搭建大棚,也可以採用與高桿作物進行間種,如玉米、黏玉米等。
科學的肥水管理,在生薑的發芽期時是不需要進行追肥的,當苗的高度達到30cm左右,新的分支達到1~2個時,可追加鉀肥以及復合肥。要想實現姜的豐產豐收,就必須做好水分的管理工作。一般地說,在姜出苗之前不用澆水,姜苗出土70%以後進行澆水,知道收獲之前都應保持田地的濕潤,濕度大概維持在70%左右,以土壤不發白最佳。
㈤ 北方怎樣種植姜
小林生薑一般每667米2栽4000棵左右。分設大小行栽種,大行行距95厘米(含溝),小行行距35厘米,株距25厘米。
按行距先開好姜溝,深約3厘米。將種姜掰成40~50克重的姜塊,每塊留一枚健壯的芽,其餘芽頭全部抹去,然後按株距將種姜放入姜溝之中,芽頭朝上。覆土與畦面平。土面覆草,澆足點根水即可。
㈥ 生薑種植最新技術
生薑的品種類型是比較多的,比如:尉豐生薑,山東昌邑面姜、青州竹根姜、 山農一號生薑以及青州小黃姜等。大家在選取姜的品種時要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抗病蟲的品種,所選擇的生薑應是質地較為堅硬豐滿、色澤金黃新鮮、表皮光亮、沒有病蟲害的姜塊。
選擇完姜種之後還要對姜種進行處理,首先在白天溫度在10℃左右時,拿出姜塊平鋪在地上進行晾曬,如果姜塊上有泥土的話,需要用清水清洗干凈,一般需要晾曬兩天左右,在晚上的時候需要將姜塊收回室內,避免夜晚氣溫變低將姜塊凍傷。
通過曬種,可以提高姜種的溫度,打破休眠,促進發芽。晾曬完成之後,放在室內堆放在一起,上面覆蓋草墊提高養分的分解速度,時間大致為三天左右,對發芽非常的有利。一般來說,進行兩次左右的晾曬以及堆放就能夠進行下一步的催芽了。
(6)農場金姜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姜自身的根系並不太發達,整個根系都在土壤的表層,對水分以及肥料的吸收是比較差的,因此要選擇種植土質比較疏鬆並且較為肥沃的,最好富含多種有機質。
土壤中應該加入底肥,一般選用腐熟好的豬糞尿和硫酸鉀復合肥,並且在播種之前應對田地進行一個月左右的翻整,在整地之前將肥料施於土壤的表面。
㈦ 姜的種植方法
1、種植時間
生薑比較喜歡溫暖的生長環境,尤其是根莖(姜塊)生長需要較高的溫度,達40攝氏度時發芽仍無妨礙。一般來講,溫度達到16~18攝氏度以上オ能發芽,在20~27攝氏度時姜塊發育迅速。
月均溫為24~29攝氏度是最適宜根莖分生的,當溫度低於15攝氏度時生薑停止生長,低於10攝氏度以下姜塊容易腐爛。因此種植生薑要選擇天氣回暖之後,也就是每年的四五月份.
2、選姜整地
想要生薑高產,挑選種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應盡量選擇大小中等、比較完好、上面沒有明顯病斑蟲斑的種姜,每個上面有兩個芽最為合適,避免浪費最好不要那種太大的姜。
挑選完成後,先把挑出來的種姜放在太陽下面曬上兩天的時間,接著砂藏五天,這樣對於它的發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還應選擇適合的土地。這種作物既不耐旱也不耐澇,所以要選那種透氣排水較好的土壤,避免出現積水。
3、管理
在生薑的生長過程當中應進行三次追肥。第一次是小苗長到30公分的時候,這個時期可以使用一些氮肥促進生長;第二次是在立秋前後,建議多施鉀肥;第三次是在九月上旬的時候,同樣以鉀肥為主。注意,每隔5~6天還需進行一次澆水,以保持土壤的濕潤度。
(7)農場金姜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姜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傷根。一般在出苗後結合澆水,中耕1-2次,並及時清除雜草。進入旺盛生長期,植株逐漸封壟,雜草發生量減少,可採用人工拔除的方法除草。
無公害生薑生產,最好不用除草劑防除雜草,可採用黑色地膜覆蓋、或覆蓋白色地膜再蓋一層薄土等方法防除雜草。姜不耐旱,根系又淺,應合理澆水,確保植株正常生長。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幼苗期雖需水不多,但根系吸收力弱,應小水勤澆,澆後淺耕保墒。
夏季勤澆水,可降低地溫,以早、晚澆水為好,田間積水過多應及時排澇。立秋後,生薑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多,應保證水分的充足供應,保持土壤相對濕度75%-80%。收獲前3天澆最後一水,以便收獲時姜塊上可帶潮濕泥土,有利於貯藏。
㈧ 姜如何種植東北地區可以種嗎
生薑喜溫,東北地區過於寒冷不適合播種。
選擇色澤鮮艷、生活力強、無凍害、粗細均勻、須根多且細短、直徑2cm左右、伏芽健壯、斷面為金黃色或淡黃色、無病蟲腐爛的根狀莖,截取離母姜遠的新生部分做種。人工栽培黃姜,無性繁殖自秋冬至春季(11-4月)均可播種,但以秋冬播種為佳,產量明顯高於春季播種。
㈨ 姜如何種植東北地區可以種嗎
生薑喜溫、不耐寒,不耐霜,在東北宜栽品種----丹東姜。
一、催芽播種
l.催芽生薑在催芽前需經選姜、曬姜、消毒等種姜處理。生薑應該利用充分老熟的姜塊作種。江淮流域在11月上旬初霜前收獲,在距姜塊2厘米~3厘米高處將莖部切斷,經貯藏過冬,3月中旬出窖,進行選姜、曬姜。生薑應選顏色鮮黃,有光澤,組織緻密,芽口多而完整,無傷痕、無潮解、無發汗現象的老薑作種。對腐爛、發霉或過小的姜塊應予剔除。選出的種姜,為進一步鑒定其好壞,一般曬2~3天。曬後如姜塊松軟表示受過凍;發黑表示受過澇;紫黑色表示受過熱;癟皺無光表明是病姜。對於這些不正常的生薑應予剔除。應選飽滿發亮的健姜作種。為防止病菌感染,可選用下列一種葯劑進行消毒。
(1)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3小時,悶12小時,浸悶過的姜塊用清水洗凈;
(2)用1:1:120倍波爾多液或20%草木灰液浸種20分鍾;
(3)用0.l%的401抗菌劑浸種1小時。
浸種液的重量相當於種姜重量的2倍。
生薑催芽的傳統方法很多,如山東萊蕪用坑上催芽法、滕縣用席簍催芽法、浙江臨平用熏姜灶催芽法。除了這些傳統方法以外也可用冷床、溫床、塑料大棚、溫室等催芽。催芽工作中最主要是調節溫度。不論採用哪種方法,均以保持20C~28C范圍內的變溫為好。前期20C~22C,中期25C~28C,後期22C~25C,這樣有利於培育壯芽。
2.播種生薑的生長期長,必須施足基肥,為節省肥料,可用集中施肥的方法,即按預定的行距開溝,在溝中施基肥。基肥以餅肥為好,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豆餅75公斤~100公斤。如無餅肥,可用其他優質肥料代替。如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廄肥5000公斤~7500公斤,加草木灰75公斤~100公斤,再加過磷酸鈣25公斤,使糞土混勻,再蓋上原來掘出的土,將溝面平整後即可播種。
種姜姜塊的大小對植株的生長和產量有明顯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種姜的姜塊越大,姜苗生長越旺,產量也愈高。經試驗證明種姜塊的大小以70克~100克為宜,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姜種400公斤~500公斤。種姜與馬鈴薯、芋頭等不同,播種出苗以後種姜並未腐爛,收獲時姜種的重量比原量只減輕3%~6%,不僅可以回收,而且香味更濃,品質更好。但在生產中由於種姜價格很貴,非自留種姜難以達到這樣大的用種量。
生薑種植的密度,根據肥力狀況,可分為三類:
(1)肥力高的豐產地,可採用行距53厘米,株距18厘米~20厘米,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種6250~6500株。
(2)肥力中等的姜地,可採用行距50厘米,株距18厘米~20厘米,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種6700~7000株。
(3)肥力低的姜地,可採用行距53厘米,株距16厘米,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種7500株。
一般種生薑每個姜塊上只留一個壯芽,但江蘇新沂等地試驗用雙芽下種,也是奪取生產高產的有效途徑之一。
生薑雖耐陰,但種植過稀不能充分利用陽光和地力,因而產量不高,可在增加種植密度中挖掘增產潛力。
種生薑前作好開溝、施肥。蓋土、平土、澆水,待水分下滲後再排種。排種時為了在生長期中便於「偷娘姜」,有人主張將姜芽向下,發芽時使生薑由下向上伸長,在「偷娘姜」時,只要將種姜向下一按,就與植株脫離,能節省勞力,避免傷根。排好種姜後應隨即覆土4厘米~5厘米,重慶市姜農為生薑早熟、優質、豐產,還用地膜覆蓋,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二、田間管理
1.追肥生薑很耐肥,在生長期中追肥2~3次。追3次肥的可在冒芽、「偷姜」及拆棚時進行。追2次肥的在「偷姜」及拆棚時進行。冒芽及「偷姜」期間施肥的目的,在於促進地上部分生長,拆棚時施肥主要是促進姜塊膨大。一般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硫酸銨25公斤~30公斤或人糞尿1500公斤~2500公斤。根據傳統經驗認為,栽生薑以菜籽餅或豆餅肥效完全而持久,尤其是餅肥。追肥的種類還與產品用途有關,如用來作乾薑的,在生長期中應多施草木炭;用來作為菜用嫩姜,則應多施氮肥。無論何時,生薑忌用新鮮黃糞和馬糞.否則病害嚴重。
2.灌溉和排水在播種後出苗前要維持乾燥,以提高土溫,加速出苗。從出苗至收獲前,土壤不宜過干,以免影響產量。在梅雨季節應該注意排水,立夏以後,特別是立秋至秋分,生長最快的季節,每天灌溉一次,灌溉時間應掌握在天涼、地涼、水涼時進行,在水量上以澆深澆透不積水為原則。
3.遮陽生薑喜溫,不耐強光和炎熱,夏季必須適當遮陽,才能生長健壯。遮陽方式有下列幾種:
(1)間套作遮陽:宜興將百合與生薑套作,利用百合植株為生薑適當遮陽,也可在絲瓜棚下種幾行生薑。
(2)搭棚遮陽:江淮流域在6月中旬以後,應及時搭平頂棚遮陽。棚高1米左右,頂上夾放麥稈或油菜秸遮陽。棚架不能過低,麥稈、油菜秸等遮陽物鋪得不能過密,否則植株容易徒長,地下莖瘦弱不能豐產。處暑至白露間氣溫已涼爽,應及時拆棚。
(3)插姜草遮陽:在山東及蘇北地區用此法,按東西行向種植生薑,在行的南側距姜行15厘米左右開小溝,插短蘆葦、樹枝或麥稈等,交互編織成花籬狀,高40厘米~50厘米。插姜草和拔姜草的時間與搭棚、拆棚時間相同。此法適於蘇北、淮北地區。
4.中耕、培土生薑中耕除草很重要,姜農稱「九鋤棉花,十鋤姜」。生薑每月要中耕一、二次,常和灌水、施肥、培土結合進行。小暑和大暑之間撩溝培土能降低土溫,有利於姜塊的形成,最好分次培土,每次培土3厘米~6厘米,以防姜塊外露,降低品質。經過培土的姜塊皮薄、節長、品質好。也有採用地面鋪草來降低土溫,保持土壤濕度。
5.病蟲防治生薑的主要病蟲害是姜瘟和玉米螟。
(1)姜瘟:又稱姜腐爛病,多在雨季發生,嚴重時全田植株在l~2日內全部凋萎。主要危害根莖、莖,葉也能受害。植株靠近地面處先發病,根莖上病斑初為水浸狀,黃褐色。內部組織灰白色,並逐漸發軟腐爛,具惡臭,最後只剩表皮。葉片萎蔫卷縮,由黃變褐,直至枯死。防治方法:切斷傳染途徑,實行輪作,嚴格選用無病姜種,播種前進行種姜消毒。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栽種,底肥應多施草木灰等鉀肥,提高抗病力。進行多次培土,以利根莖生長和田間排水。發病時及時拔除病株,在病穴內撒石灰消毒、噴灑80%代森鋅600倍液或50%代森銨1000倍液。貯藏前進行乾熱處理,即放在30C~33C的溫度及90%~95%濕度的室內保存8天,以促進傷口癒合,再進窖貯藏,窖溫以12C~15C為宜。
(2)玉米螟:在玉米螟產卵期可噴90%敵百蟲800~1000倍葯液,發現生薑葉片干尖、並有蟲口時,可灌注80%的敵敵畏1000~1200倍葯液,連灌3~4次即可控制。
三、採收留種
1.收種類種姜發芽後,其所含營養物質並不完全消耗,也不腐爛,仍、可收回來,稱為「收娘姜」或「偷姜」。娘姜可以等新姜成熟時一並收獲,也可在生長期中單獨先收,在苗高15厘米~18厘米,具有4~5葉時採收。長江中下游地區都在夏至到小暑期間採收。採收方法是先將種姜上的土掘開一些,一手用手指把姜株的主莖和分株壓住,不使姜塊晃動,另一手用狹長刀子或竹簽把種姜掘出。注意盡量少挖土少傷根。收後立即培土、追肥,以促進生長。收回的種姜與播種時的種姜相比較一般損耗3%~6%,多的也有損耗10%~30%。
2.收嫩姜江淮流域從白露開始收嫩姜,最早也有在立秋收獲,採收愈早產量愈低。嫩姜組織柔嫩含水分多,辣味少,產量低,每畝(1畝=667平方米)僅產600公斤左右。
3.收老薑老薑一般在大部分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收。這時地下根莖已充分膨大,留種用的生薑也應在這時收獲。江淮流域約在霜降到立冬期間收獲。一般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產1000公斤~2000公斤,高產地塊可達3000公斤~5000公斤不等。
留種生薑應選單株產量高,姜塊大,無病蟲危害的老熟姜塊做種。收獲前半月,約在10月下旬停止澆水,進行烤苗,並挖除病姜,初霜來臨前收獲。在不受凍害的情況下應力爭晚收,以增加產量。選擇晴天土壤較平時採收,姜秸用剪刀在離姜塊2厘米~3厘米處剪平,即與各姜秸中心頂芽上部剪平,不損傷頂芽,以免影響明年種姜發芽。此外,還需剪去須根,剝去母姜。隨收隨窖,如遇天雨不能及時貯藏,可在室內晾放,在地面鋪厚30厘米左右,上蓋濕潤細沙3厘米~6厘米,以保溫保濕,待天晴轉暖時再貯藏。
㈩ 被稱為「葯用黃金」的姜黃如何種植
姜黃被稱為“葯用黃金”,而且也是重要的食用輔料,種植效益高,那麼姜黃怎麼種植才能獲得高產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姜黃的種植技術。
七、適時採收
一般情況下栽培2年就可以收獲,但還是以栽培3年後的平均年產量是最高的。通常情況下都是在後秋和冬初來挖姜,但是姜黃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以盛花期為最高的,如果過早挖取的話,它不僅限制了產量,而且還會減少再生產的種姜的數量的。在收獲以後,要除去根莖的泥沙,根毛,進行切片曬干或者是晾乾,切不可以用水來洗根莖的,避免降低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