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病毒性疾病的確診方法有哪些

病毒性疾病的確診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9 14:20:54

A. 病毒感染的診斷

須依靠流行病學史、典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注意當地有無病毒性疾病流行、接觸史及預防接種史等。病毒性感染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但臨床表現均有畏寒、發熱、全身倦怠無力、食慾減退等全身中毒症狀及受侵組織器官炎症的表現。受侵組織器官不同而可引起不同症狀。此外,還須注意一些有診斷意義的特殊體征,如麻疹病人的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氏斑)、狂犬病病人的恐水征等。常規實驗檢查,末梢血白細胞一般均降低,在3000~4000/l(微升)左右,淋巴細胞增多。同時多數病毒性疾病均為自限性,即病程1~2周後可不治自愈。根據以上特點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依靠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可用組織培養、雞胚和動物接種。應用電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等可直接檢查標本中的病毒顆粒及病毒抗原,常用作快速和早期診斷,如糞便中的甲肝病毒和輪狀病毒的顆粒可用電鏡和免疫電鏡檢出。血清學檢查可用免疫擴散法、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法(間接血凝法和反向被動血凝法)、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測定血清和體液中的特異性抗體。檢測抗原有助於早期診斷。檢測抗體,一般須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急性期血清升高4倍以上才有診斷意義。檢測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早期和現症病人的診斷。近年來,應用分子雜交技術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診斷病毒性疾病,不僅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可以診斷不同型和株的病毒感染。此外,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毒抗原,也大大提高了診斷病毒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用作對病毒抗原結構的研究。

B. 病毒性皰疹的診斷方法

根據皮膚粘膜交界處的簇集性水皰群,自覺症狀輕,皮損片面有灼熱感。病程短、重復再發,在發熱或胃腸功效紊亂時發生,即可診斷。

C. 感染性疾病病原檢查方法有哪些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pathogen)和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病理過程,感染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病原體的來源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兩種類型。外源性感染是由於外界的病原體侵入人體,如志賀菌、結核分枝桿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引起的感染。內源性感染是人體內經常寄生的微生物,如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某些真菌等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的感染。感染後是否引起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diseases)與病原體的數量、毒力和人體的抵抗力有關,並決定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病原體感染後機體可以出現不感染、隱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顯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或病原體攜帶狀態(carrier state)幾種類型。感染性疾病是由於感染的病原體毒力強、數量多,超過了機體的抵禦能力,定植在機體一定部位增殖、擴散或蔓延、釋放毒素,引起機體免疫病理反應,導致組織、器官等損傷,生理功能紊亂,並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症狀和體征。感染性疾病的檢查主要包括病原體的檢查、感染的血清學試驗等,並由此確定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性質;通過病原體的葯物敏感試驗、耐葯株監測和醫院感染的監測報告,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治療葯物選擇,採取最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感染的傳播或流行提供及時、有效的實驗數據。
隨著現代社會與臨床醫學的發展,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由強毒性病原體引起感染的疾病,如鼠疫、白喉、傷寒、天花、小兒麻痹逐漸減少或絕跡,而條件致病的病原體引起的感染、醫院感染逐漸增多。②由新的病原體、原有的病原體變異引起的新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瘋牛病、O157出血性腸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等陸續出現。③以前的感染性疾病,如淋病、梅毒、結核病等又重新流行。④多重耐葯株,如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VRE)、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異煙肼的結核桿菌等,導致抗感染治療無效或低效。因此,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檢查應密切結合上述新的變化趨勢進行。
細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占首位;病毒性感染在人群中的發生率最高,但不一定致病;真菌感染的發病率近年來顯著上升;寄生蟲,如隱孢子蟲、卡氏肺孢子蟲、滴蟲等感染開始受到普遍關注。病原體的檢查是臨床確診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根據需要鑒定到一定水平即可。例如,作為臨床病原學診斷,細菌感染只需鑒定到種,必要時才進一步鑒定;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細菌鑒定應達到血清型或基因型。臨床病原體檢查必須通過採集標本,經過各種試驗後才能明確診斷。標本採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診斷結果,早期採集、無菌採集、適當與適量採集是確保查明病原體的前提。臨床病原體檢查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塗片檢查、分離培養、血清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診斷(molecular biological diagnosis)等,可根據臨床需要和標本類型進行選擇。臨床標本分離培養的陽性結果最具確診意義,但陰性結果並不能完全除外病原體感染的可能。病原體抗原成分檢測可早期、快速診斷感染性疾病,陽性結果表明感染病原體的存在。分子生物學診斷為病原體感染的早期、快速、敏感、特異診斷成為可能,但應排除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D. 如何確診病毒性腸炎

病毒性腸炎(viralgastroenteritis)又稱病毒性腹瀉,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也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待症狀,病程短,病死率低。

E. 病毒性肺炎的診斷是什麼

診斷依據為臨床症狀及X 線改變,並排除由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肺炎。確診則有賴於病原學檢查,包括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查以及病毒抗原的檢測。呼吸道分泌物中細胞核內的包涵體可提示病毒感染,但並非一定來自肺部,需進一步收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檢標本作培養分離病毒。血清學檢查常用的方法是檢測特異性IgG 抗體,如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但僅能作為回顧性診斷,並無早期診斷價值。

F. 早期病毒感染的實驗室快速診斷方法有哪些

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查包括病毒分離與鑒定、病毒核酸與抗原的直接檢出以及特異性抗體的檢測。臨床醫師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疾病的症狀與體征綜合判斷可能為何種病毒感染,留取適宜的標本送檢。

一、檢材的採集與送檢

病毒性疾病通常採集血液、鼻咽分泌液、咯痰、糞便、腦脊液、皰疹內容物、活檢組織或屍檢組織等。

供分離病毒、檢出核酸及抗原的標本的,要求:

(一)盡早採取 在發病初期(急性期)採取,較易檢出病毒,越遲陽性率越低。

(二)部位適宜 由感染部位採取,如呼吸道感染採取鼻咽洗漱液或咯痰;腸道感染採取糞便;腦內感染採取腦脊液;皮膚感染採取病灶組織;有病毒血症時採取血液。

(三)冷藏速送 病毒離活體後在室溫下很易死亡,故採得檢材應盡快送檢。若距離實驗室較遠,應將檢材放入裝有冰塊或乾冰的空器內送檢。病變組織則應保存於50%的甘油緩沖鹽水中。污染檢材,如鼻咽分泌液、糞便等應加入青黴素、鏈黴素或慶大毒素等,以免雜菌污染細胞或雞胚,而影響病毒分離。

檢測特異性抗體需要採取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第一份盡可能在發病後立即採取,第二份在發病後2~3周採取。血清標本放4℃-20℃保存,試驗前血清標本以56℃30分鍾處理去除非特異性物質及補體。無菌性腦炎患者也可取腦脊液檢測特異性lgM。

有用的話,給個好評吧O(∩_∩)O~~

G. 蛋雞常見病毒性疫病有哪些如何診斷和防治

蛋雞常見的病毒性疫病主要包括新城疫、馬立克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產蛋下降綜合征、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和雞痘等。
1.新城疫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為新城疫病毒,屬於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屬。為單股負鏈RNA,直徑為120~300納米。有囊膜,可與多種動物紅細胞表面受體連接,使紅細胞凝集,但對雞的紅細胞為最好,這種血凝現象能被特異的血凝抑制抗體所抑制。新城疫病毒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敏感。病毒在60℃時30分鍾失去活力,在37℃時可存活7~9天,在直射陽光下,病毒經30分鍾死亡。常用的消毒葯如2%氫氧化鈉、5%漂白粉、福爾馬林、抗毒威等在5~20分鍾即可將病毒殺死。它對pH穩定,pH 2~12,作用1小時不受影響。
我國各地分離的新城疫病毒株還未發現有不同的血清型,但抗原性是有差別的。按照國際通用標准可將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大小分為三大類:①低毒力株(弱毒株);②中等毒力株;③強毒力株。
流行特點為雞、火雞、野雞對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雞最為易感。不同品種和年齡的雞對本病的易感性也有差異。水禽(鴨、鵝)對本病有抵抗力,但水禽和其他的觀賞鳥均可帶毒並傳播本病。人也可感染,表現為結膜炎或流感症狀。
本病常呈敗血經過,其特徵為發熱、呼吸困難、嚴重腹瀉、神經紊亂及黏膜、漿膜出血等敗血症變化。分布廣,傳播快,病死率高。無明顯的季節性,且多呈混合性感染,如與雞大腸桿菌病、支原體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等並發。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空氣、排泄物、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等傳播,病毒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進入機體,還可通過蚊蟲叮咬來傳播,帶毒的野鳥也可傳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兩季最多。雞舍通風不良造成雞群抵抗力下降或購入貌似健康的帶毒雞,均可使本病散播。但近年來,由於免疫程序不當,或有其他疾病存在抑制新城疫抗體的產生,常引起免疫雞群發生新城疫而呈非典型的症狀和病變,其發病率和病死率略低。
(2)症狀與剖檢 症狀:病雞表現精神沉鬱,羽毛松亂、無光澤,腹瀉,糞便呈白色或黃綠色。少數病雞後期斜頸,轉圈,翅下垂。主要病變為出血性敗血症,尤其腺胃乳頭出血,十二指腸與空腸黏膜彌漫性出血,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育成雞一般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為主,表現為呼吸困難、氣喘、咳嗽,精神沉鬱,採食量下降,排黃綠色或黃白色稀便,呈零星死亡。成年產蛋雞主要表現為產蛋下降和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狀,產蛋率下降可達20%~30%。免疫雞群中發生新城疫時,多表現亞臨床症狀或非典型性,發病率及病死率較低。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和神經系統障礙。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或慢性三型。
剖檢變化:喉頭、氣管內有黏液,黏膜輕微出血,直腸和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小腸有零星的出血點,盲腸扁桃體紅腫,腺胃黏膜渾濁,乳頭與乳頭間有零星的出血點,卵泡充血、出血。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典型的新城疫可根據流行病學、症狀和具有特徵性的病理變化作出初步診斷。非典型新城疫還須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病毒分離和鑒定是診斷新城疫最可靠的方法,也可用血凝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及熒光抗體試驗等。
本病應注意與禽霍亂、傳染性支氣管炎和禽流感相區別。禽霍亂可侵害各種家禽,鴨最易感,呈急性敗血經過,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的可見關節腫大,無神經症狀,肝臟有灰白色壞死點,肝觸片可見兩極染色的巴氏桿菌。而新城疫有呼吸道和神經症狀,腺胃乳頭出血,消化道黏膜出血,盲腸扁桃體出血和壞死,肝臟沒有壞死點,自然條件下不引起鴨的發病。禽流感與新城疫區別較為困難。禽流感無明顯呼吸困難和神經症狀,嗉囊沒有大量積液。但確切鑒別診斷必須依靠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
預防:預防雞新城疫,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包括杜絕病原侵入雞群和合理做好預防接種。
杜絕病原侵入雞群,控制和消滅新城疫流行,最基本的措施是杜絕病原侵入雞群,這就需要有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防止一切帶毒動物(特別是鳥類)和污染物品進入雞群,進出的人員和車輛應該消毒,飼料來源要安全,不從疫區引進種蛋和雞苗。新購進的雞隔離觀察2周以上,再接種雞新城疫疫苗,證明健康者方可合群。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嚴格防疫操作,提高免疫力度。根據抗體監測結果,結合流行病學而制定合適的免疫程序;根據免疫效果來不斷地補充和完善免疫程序,避免長時間套用一種免疫程序。考慮影響免疫效果的可能因素,注意免疫途徑、免疫方法、免疫次序和免疫次數,確保免疫效果,提高群體免疫應答的整齊度。
治療:病雞無治療價值,目前也無法治療,必須及早淘汰。發病初期,在淘汰病雞的基礎上,對其他假定健康雞群立即用雞新城疫Ⅳ系苗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可用Ⅳ系或C-30凍干苗4~5倍量飲水緊急接種。葯物治療可採用抗病毒中葯對假定健康雞群進行治療,但由於本病往往會繼發大腸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細菌性疾病,因此要在治療過程中配合一些抗菌葯物,同時補充一些多維電解,以提高病雞機體的抗病能力。
2.馬立克病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為馬立克病毒,為皰疹病毒的一種,是一種細胞結合性病毒,病毒粒子通常見於感染組織培養細胞的細胞核內,在羽毛囊上皮樣細胞內有帶囊膜病毒粒子。病毒對熱、酸、有機溶媒及消毒葯的抵抗力較弱,如在4℃2周,25℃4天、37℃18小時、56℃30分鍾、60℃10分鍾均可被滅活。從感染雞羽囊隨皮屑排出的游離病毒,因為被蛋白質和脂肪包裹著,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污染的墊料和羽屑在室溫下其傳染性可保持4~8個月,在4℃至少為10年。但常用化學消毒劑作用10分鍾可使病毒失活。
流行特點為雞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禽類很少發生馬立克病。以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和皮膚的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徵。發病率差異很大。影響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有病原體因素、宿主因素、環境及其他因素。
(2)症狀與剖檢 根據症狀和病變發生的主要部位,本病在臨診上可分為四種類型:神經型(古典型)、內臟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膚型。有時呈混合發生。
神經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經,依據侵害神經的部位不同,表現相應的症狀。內臟型的表現為一種或多種內臟器官及性腺發生腫瘤。多呈急性暴發,發病初期無明顯症狀,病雞因脫水、消瘦,最終衰竭死亡。眼型表現為單眼或雙眼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環狀或斑點狀以至彌漫的灰白色,嚴重者,單眼或雙眼失明。皮膚型表現為羽囊腫大,以羽囊為中心,在皮膚上形成結節,病程較長。各型的症狀可發生於同一雞群,甚至同一隻雞。
剖檢變化:最常見的病變部位是外周神經,以腹腔神經叢、前腸系膜神經叢、臂神經叢、坐骨神經叢和內臟大神經最常見。受害神經增粗,橫紋消失,變為灰白色或黃白色,有時呈水腫樣外觀,局部或彌漫性增粗可達正常的2~3倍以上。病變常為單側性,將兩側神經對比有助於診斷。
內臟器官可見大小不等的腫瘤塊,灰白色,整個器官腫大,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為腎、脾、肝、心、肺、胰、腸系膜、腺胃和腸道。肌肉和皮膚也可被侵害。法氏囊通常萎縮,有時發生彌漫性增厚,但不會形成結節狀腫瘤。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馬立克病是高度接觸傳染性疾病,雞群中幾乎無所不在,不能把檢出病毒或檢出特異抗體作為確診馬立克病的依據。必須根據疾病特異的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學和腫瘤作出結論。神經型可根據病雞特徵性麻痹症狀及相應外周神經的病理變化確定診斷。內臟型應注意與雞淋巴白血病的鑒別。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不同日齡雞混養;嚴格消毒制度,尤其是種蛋、出雛器和孵化室的消毒;消除各種應激因素,注意對傳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傳染性貧血等病的免疫與預防;加強檢疫,及時淘汰病雞和陽性雞。
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是防控本病的關鍵。疫苗接種應在1日齡進行,有條件的雞場可進行胚胎免疫。所用疫苗,主要為火雞皰疹病毒凍干苗(HVT);二價苗(Ⅱ型和Ⅲ型組成),常見的雙價疫苗為HVT+SB1或HVT+HPRS-16或HVT+Z4,以及血清Ⅰ型疫苗,如CVI988和「814」。二價苗比血清Ⅰ型疫苗和HVT單苗的免疫效果顯著提高。二價苗與血清Ⅰ型疫苗是細胞結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體的影響很小,但需在液氮條件下保存,給運輸和使用帶來一些不便。在存在超強毒的雞場,應該使用二價苗和血清Ⅰ型疫苗。為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可隔代選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
3.傳染性法氏囊病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為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為雙股雙鏈RNA病毒科,無囊膜,病毒粒子直徑為55~65納米。本病毒耐熱、耐酸、不耐鹼。56℃3小時病毒效價不受影響,60℃90分鍾、70℃ 30分鍾可滅活病毒。在pH2的環境中60分鍾仍存活,pH12 60分鍾可滅活病毒。對消毒葯抵抗力強,0.5%酚和0.125%硫柳汞1小時不能將其滅活;對0.5%氯化銨敏感,10分鍾可以滅活病毒。
以突然發病、病程短、發病率高、法氏囊受損和雞體免疫機能受抑制為特徵。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結膜感染。無季節性,但與雞的日齡有密切關系,一般3~6周齡雞最易感,其特徵為突然發病,病雞腹瀉、精神沉鬱,死亡率一般為10%~30%,嚴重發病群死亡率可達60%以上。成年雞一般呈隱性經過。病雞是主要傳染源,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用具、人員等,通過直接和間接傳播,老鼠和甲蟲也可間接傳播,還可通過污染病毒的種蛋垂直傳播。
(2)症狀與剖檢 症狀:發病突然,潛伏期為2~3天,病初病雞啄肛,隨即出現腹瀉,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樣稀糞,泄殖腔周圍的羽毛被糞便污染。發病期排白色水樣糞便,恢復期排綠色糞便。病雞採食減少,畏寒,常扎堆,嚴重者病雞頭垂地,閉眼呈昏睡狀態。到後期因嚴重脫水,極度虛弱,導致死亡。
病變:病死雞表現脫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翅膀的皮下、心肌、肌胃漿膜下、腸黏膜、腺胃和肌胃交界處的黏膜有出血點,腎臟腫大,表面常見均勻散布的小壞死點。法氏囊水腫和出血,體積增大,重量增加,切開後黏膜皺褶多混濁不清,漿膜出現一種黃色膠凍樣的水腫液,黏膜表面有點狀出血或彌漫性出血。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症狀和剖檢變化的特徵,法氏囊水腫和出血,體積增大,黏膜皺褶多混濁不清,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注意與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包涵體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馬立克病、磺胺葯中毒、真菌中毒和大腸桿菌病相鑒別。
預防:注意環境消毒。所用消毒葯以氯制劑、福爾馬林和強鹼效果較好,不宜選用季胺鹽類消毒葯。根據流行特點、飼養條件和雞只的母源抗體水平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確定首免日齡,應用瓊脂擴散試驗測定雛雞母源抗體消長情況,當1日齡雛雞測定,陽性率不到80%的雞群在10~17日齡間首免。陽性率達80%~100%的雞群,在7~10日齡再檢測一次抗體,陽性率低於50%時,14~21日齡首免。陽性率高於50%時,應在17~24日齡接種。對於來源復雜或情況不清的雛雞可適當提前免疫,並進行二次免疫。沒有母源抗體或抗體水平偏低的雞群首免可選用弱毒疫苗,二免用中等毒力苗。在嚴重污染區、本病高發區的雛雞可直接選用中等毒力疫苗。
治療:目前對本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發病早期用傳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康復血清進行注射,也可以用高免卵黃抗體進行注射,有較好的療效。但要防止雞胚散播疾病。高免血清和卵黃抗體一般只能維持10天左右,因此治癒後還應對雞群進行主動免疫。
4.禽流感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禽流感病毒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屬,為A型流感病毒。病毒有囊膜,核酸為單股負鏈RNA。病毒的囊膜表面具有血凝素,能凝集多種動物的紅細胞。病毒對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劑敏感。20%乙醚4℃處理2小時可使病毒裂解。對福爾馬林、β-丙內酯、去氧膽酸鈉、稀酸、氨離子、鹵素化合物、重金屬離子等敏感。對熱比較敏感,56℃加熱30分鍾、60℃加熱10分鍾、65~70℃加熱數分鍾即喪失活性。直射陽光下40~48小時即可滅活病毒,紫外線照射可迅速破壞其感染性。在自然條件下,存在於鼻腔分泌物和糞便中的病毒,由於受到有機物的保護,具有極強的抵抗力。糞便中病毒的傳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20℃可存活7天。
流行特點:呈世界性分布,許多家禽、野禽和鳥類都對禽流感病毒敏感。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家鴨和野鴨感染流感病毒均無症狀,但可傳播該病。禽流感病毒也可感染人和豬。感染發病的家禽、野禽、鳥類和其他動物均可傳播該病。按病原體的類型,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一般認為本病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的,常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損傷和眼結膜傳染。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屍體等能污染一切物品,如飼養管理器具、設備、授精工具、飼料、飲水、衣物和運輸車輛等,均可成為病原的機械性傳播媒介。吸血昆蟲可傳播病毒。病禽的蛋可以帶毒並通過蛋垂直傳播。
(2)症狀與剖檢 症狀依感染禽類的品種、年齡、性別、並發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環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或神經系統的異常。常見症狀有,病雞精神沉鬱,飼料消耗量減少,消瘦;母雞的就巢性增強,產蛋量下降;輕度直至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和大量流淚;頭部和臉部水腫,神經紊亂和腹瀉。這些症狀中的可能單獨或以不同的組合出現。急性型未見明顯症狀,就已發現病雞死亡。
病變:因感染病毒株毒力的強弱不同而異。感染高致病性毒株,因死亡快,一般無明顯的病變。一般都表現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滲出和壞死變化。典型的剖檢變化是口腔、腺胃、肌胃角質膜下層和十二指腸出血。肝、脾、腎和肺常見灰黃色壞死灶。氣囊、腹膜和輸卵管表面有灰黃色滲出物,並常見有纖維素性心包炎。組織學檢查為非化膿性彌漫性腦炎變化,出現血管袖套現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灶周圍有神經膠質細胞增生。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依靠病毒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注意與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支原體病、衣原體病和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的鑒別診斷。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執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強禽場的防疫管理,禽場門口要設消毒池,謝絕參觀,嚴禁外人進入禽舍。工作人員出入要更換消毒過的膠靴、工作服,用具、器材、車輛要定時消毒。糞便、墊料及各種污物要集中作無害化處理;消滅禽場的各種傳播媒介。其次要搞好檢測,定期檢測雞群,對查出血清陽性的養禽場,要採取可行的措施,加強監測,防止疫情的擴散。一旦發生禽流感,要劃分疫區,嚴格封鎖,撲殺所有感染禽類,並進行徹底的消毒,按照我國動物衛生法和農業部的要求,嚴格執行防疫措施。
由於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多且易發生變異,給疫苗的研製帶來很大困難。免疫預防時應注意選擇血清型相同的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5.產蛋下降綜合征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為產蛋下降綜合征病毒,屬於禽腺病毒,無囊膜,能凝集雞、鴨、火雞、鵝、鴿的紅細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綿羊、馬、豬、牛的紅細胞。病毒對乙醚、氯仿不敏感,70℃20分鍾可滅活病毒,0.3%福爾馬林24小時可使病毒完全滅活。
流行特點:除雞易感外,自然宿主為鴨和鵝,但鴨和鵝均不表現臨床症狀。各種品系的雞均對本病易感,褐殼蛋雞最易感。不同年齡的雞都可感染本病,母雞只有在產蛋高峰期表現明顯。病雞的輸卵管、泄殖腔、糞便、腸內容物都可向外排毒。
(2)症狀與剖檢 症狀:感染雞群以突然發生群體性產蛋下降為特徵。開始發病時有或沒有一般性的下痢、食慾下降和精神委頓,隨後蛋殼褪色,接著出現軟殼蛋、薄殼蛋。薄殼蛋的外表粗糙,一端常呈細顆粒狀如砂紙樣。產蛋下降通常發生於24~36周齡,產蛋率降低20%~30%,甚至50%以上,產無色蛋、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畸形蛋等異常蛋,褐殼蛋蛋殼表面粗糙,褪色如白灰、灰黃粉樣,蛋白呈水樣,蛋黃色淡,有時蛋白中混有血液、異物等;種蛋孵化率降低,出殼後弱雛增多,產蛋率下降2~3周後,開始回升,但難以達到正常水平,尤其是有繼發感染時。
病變:無特徵性病理變化,一般不引起死亡。可表現為輸卵管發生急性卡他性炎症,輸卵管腔內有許多黏液滲出,黏膜水腫、蒼白肥厚,因卵黃墜入腹腔,引起卵黃性腹膜炎。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根據雞群無特異表現,突然產蛋量下降,軟殼蛋、畸形蛋增加,蛋質低劣,根據流行病學特徵和症狀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病原分離和血清學試驗。
預防:加強管理措施,嚴禁購進被產蛋下降綜合征病毒污染的種蛋,做到雞、鴨分開飼養,不使用該病毒污染的疫苗等。
免疫接種:蛋雞後備雞、種雞後備母雞群,於開產前2~4周(即140日齡左右)注射,整個產蛋周期內可得到較好的保護。
治療: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病時,應加強飼養和管理,同時服用抗菌葯物,防止繼發感染。
6.傳染性支氣管炎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為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為單股RNA。有囊膜,上有花瓣狀纖突。多數病毒株在56℃15分鍾,45℃90分鍾滅活。病毒對一般消毒劑敏感,0.01%高錳酸鉀、1%的來蘇兒、1%的石炭酸、1%的福爾馬林和75%的酒精可在短時間內殺滅病毒。
流行特點:其主要特徵是發病和傳播速度快,病雞咳嗽、打噴嚏和氣管發出啰音。雛雞還可出現流鼻涕,產蛋雞產蛋減少和質量變劣。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腎臟腫大,有尿酸鹽沉積。各種年齡的雞都可發病,但雛雞最為嚴重。可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無季節性,傳染迅速,幾乎在同一時間內有接觸史的易感雞都發病。
(2)症狀與剖檢 症狀:主要為呼吸道症狀,表現為呼吸困難、氣管啰音、咳嗽、喘息、打噴嚏和流鼻涕。產蛋雞表現為產蛋量下降,產軟殼、畸形和粗殼蛋,蛋清稀薄如水。腎型傳支表現為排白色米湯樣稀糞。病雞沉鬱、脫水,羽毛松亂。
病變:主要表現為氣管、支氣管、鼻腔和鼻竇黏膜充血,內充有漿液性、卡他性或乾酪樣滲出物。未成年母雞可導致輸卵管發育不全(變細、變短、部分缺損或囊泡化)。產蛋雞可見卵泡充血、出血或變性。腎型傳支病雞可見腎臟腫大、褪色,輸尿管擴張變粗,內有尿酸鹽沉積呈點狀或網眼狀白色外觀,又稱花斑腎。嚴重病例,白色尿酸鹽沉積可見於其他組織器官表面。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病毒的分離和鑒定、血清學試驗。注意與雞新城疫、傳染性鼻炎、傳染性喉氣管炎、雞慢性呼吸道病和禽麴黴菌病等的鑒別診斷。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防止感染雞只進入雞群,加強雞場的消毒,注意雞舍的通風換氣,防止過擠,注意保溫。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飼料,增強雞體抗病力。加強免疫接種,可於10~14日齡用H120與新城疫N79克隆株疫苗混合滴鼻或點眼。或與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飲水;35日齡用H52與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飲水;135日齡前後用多價傳支油乳劑滅活疫苗注射。
7.傳染性喉氣管炎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屬皰疹病毒I型,有囊膜,不凝集雞和其他常用實驗動物的紅細胞。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均敏感。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15分鍾,37℃存活22~24小時。對一般消毒葯都敏感,如3%來蘇兒或1%苛性鈉溶液,1分鍾即可殺死。
流行特點:主要侵害雞,不同年齡及品種的雞均易感,但以成年雞的症狀最為特徵。病雞、康復後的帶毒雞和無症狀的帶毒雞是主要的傳染源。污染的墊料、飼料和飲水,可成為傳播媒介。不發生垂直傳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秋冬寒冷季節多發。本病在易感雞群內傳播很快,感染率可達90%~100%,病死率為10%~20%以上。
(2)症狀與剖檢 症狀:表現為發病迅速,呼吸困難最明顯。初期鼻孔有分泌物,其後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呼吸時發出濕性啰音。嚴重病例,高度的呼吸困難,咳出帶血的黏液。檢查口腔時,可見喉部黏膜上有淡黃色或帶血濃稠黏液或血凝塊。最後病雞迅速消瘦,雞冠發紫,有時排綠色稀糞,衰弱死亡。產蛋雞採食下降幅度不大但產蛋率直線下降,出現畸形蛋、沙皮蛋等。較緩和的呈地方流行性,發病率低,僅為2%~5%,症狀輕,表現為生長遲緩、產蛋減少、流淚、結膜炎。病程長,可達1個月。死亡率較低,為2%左右,大部分病雞可以耐過。
剖檢變化:氣管黏膜水腫、出血、靡爛,呼吸道有黏性分泌物和乾酪樣物質或黃白色纖維性乾酪樣假膜,嚴重時充滿多半氣管。有時喉頭有黃白色乾酪樣阻塞物,炎症也可波及到支氣管、肺和氣囊等部位,上行至鼻腔和眶下竇。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特徵性症狀和典型的病變,即可作出初步診斷。注意與傳染性支氣管炎、支原體病和傳染性鼻炎等進行鑒別診斷。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補給維生素,避免雞群擁擠,搞好雞舍通風,經常打掃衛生、消毒雞舍,減少寄生蟲感染。在有本病流行的地區,可考慮接種疫苗,分別於30~35日齡和80~90日齡用傳喉疫苗,進行塗肛免疫接種。但必須注意接種疫苗的與沒有接種疫苗的雞要嚴格分開飼養,以防未接種疫苗的雞感染發病。
8.雞痘
(1)病原與流行特點 病原:為痘病毒,屬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屬,DNA病毒,有囊膜。具有血細胞凝集性。對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當強。上皮樣細胞屑片和痘結節中的病毒可抗乾燥數月,陽光照射數周仍可保持活力。對鹼和大多數常用消毒葯較敏感,1%火鹼、1%醋酸或0.1%升汞可於5~10分鍾內殺死病毒。不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動物。
流行特點:家禽中,雞和火雞最易感。各種年齡、性別和品種的禽都可感染。雞以雛雞和中雞最常發病,可引起雛雞大批死亡。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秋、冬兩季最易流行。病禽脫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須經有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蚊子及體表寄生蟲可傳播本病。
(2)症狀與剖檢 症狀:根據病禽的症狀和病變部位,分為皮膚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種病型。
皮膚型:主要發生於冠、肉髯、眼瞼和喙角等無毛或毛稀少部分,形成一種特殊的痘疹為特徵。初為灰白色的小結節,後逐漸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結節。許多結節互相連接融合,產生大塊的厚痂。病重的小雞表現精神萎靡、食慾消失、體重減輕等症狀。產蛋雞產蛋減少或停止。
黏膜型:多發於小雞和中雞,病死率較高,嚴重時可達50%。病變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氣管等黏膜表面。病初呈鼻炎症狀,2~3天後,口腔、咽喉等處黏膜發生痘疹,呈黃白色,逐漸增大並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層黃白色乾酪樣的假膜。假膜不易剝落,強行撕脫,露出紅色的潰爛面。假膜逐漸擴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咽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難,甚至窒息而死。
混合型:即皮膚型和黏膜型同時發生,病情嚴重,死亡率高。
剖檢變化:皮膚型,在病禽皮膚上可見白色小病灶、痘疹、痘痂及痂皮脫落的瘢痕等不同階段的變化。黏膜型,在病禽的口腔、咽喉部和氣管黏膜上出現潰瘍,表面覆有纖維素性壞死性假膜。
(3)診斷與防治措施 診斷:據臨床症狀及剖檢變化常可作出正確的診斷。確診還需進行病毒的分離和血清學方祛。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雞舍內外的清潔衛生工作,防止發生外傷。定期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消滅吸血昆蟲。發生雞痘時,要嚴格隔離病雞,剝除的雞痘結痂不能隨便亂丟,可用紙包好後集中處理,雞舍、用具可用2%的燒鹼水進行消毒。免疫接種,人工接種疫苗是預防本病的可靠方法。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在雞翅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刺種。首免在10~20日齡左右,二免在開產前進行。在禽痘高發的地區和季節,可重復免疫接種。接種7~10天後應觀察禽群有無「出痘」現象,以確定免疫效果。一般於接種後10~14天產生免疫力。

H. 病毒鑒定常用方法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IgM抗體檢測、中和抗體檢測和病毒分離等。寨卡病毒與黃病毒屬其他病毒具有較強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目前主要採用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蚊媒寨卡病毒檢測時,對捕獲的伊蚊成蚊或幼蟲進行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寨卡病毒實驗室檢測時,應同時考慮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實驗室檢測應按照相應的技術指南開展。
(一)臨床標本檢測。
1.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主要適用於急性期血液標本,一般認為發病7天內檢測陽性率高。
(1)核酸檢測:採用熒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診斷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檢測手段。
(2)病毒分離:將標本接種於蚊源細胞(C6/36)或哺乳動物細胞(BHK21、Vero)進行分離培養,出現病變以後,用檢測核酸的方法鑒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腦內接種進行病毒分離。
2.血清學檢測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發病3天後可檢出病毒特異性IgM抗體,但發病7天後檢出率高。可採用ELISA、免疫熒光等方法檢測。IgM抗體陽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體與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和西尼羅病毒等黃病毒有較強的交叉反應,易於產生假陽性。
(2)中和抗體:採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方法檢測。患者恢復期血清中和抗體陽轉或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腦等其他常見黃病毒感染,可以確診。
(二)媒介標本檢測。
1.標本處理
將分類後的伊蚊成蚊或幼蟲,按照採集地點,每10~20隻為一份進行研磨處理。
2.病毒核酸檢測
用RT-PCR的方法進行寨卡病毒核酸檢測
3.病毒分離
病毒核酸陽性的標本進行病毒分離。

閱讀全文

與病毒性疾病的確診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醫治療肝性腹脹的方法 瀏覽:301
雞翅怎麼鹵製作方法 瀏覽:956
放氣急救方法圖片 瀏覽:52
玻璃桌子安裝方法 瀏覽:104
舌後墜的治療方法 瀏覽:868
蜂群以強補弱方法是如何操作 瀏覽:753
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計算方法 瀏覽:754
魔方復原方法全部圖片 瀏覽:492
4x手機按鍵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1
可以用哪些方法幫助嬰幼兒開腦 瀏覽:762
什麼方法促進子宮供血 瀏覽:688
電腦用手機玩游戲的方法 瀏覽:870
中醫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 瀏覽:920
克隆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簡便 瀏覽:269
氣罐拔罐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瀏覽:312
用最簡單的方法彈唱晴天 瀏覽:444
乳品企業財務分析方法 瀏覽:47
olay小白瓶a醇使用方法 瀏覽:510
國內常用的測骨齡的方法有 瀏覽:258
車用尿素計算方法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