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一、精心教學設計,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情感對人的行動有巨大的推動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興趣的培養、情感的交流與共鳴,能使學生體驗到愉快、積極、振奮,更主動積極地去領會知識和探索生物奧秘。「玩」 是兒童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初中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使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對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比如我在講解七年級下冊《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教版)這一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幾分鍾,然後請兩個學生到黑板上,一個學生做模板,另外一個學生照著學生身體在黑板上畫像;緊接著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呼吸系統的組成圖,填充呼吸道和肺這幾個結構;其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內容在、上黑板來進行完善該圖,最後請七個學生(分別扮演呼吸道和肺)上台進行表演,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發生病變身體有哪些異常表現等等。其他學生看到這樣的表演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只是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不僅僅是游戲,而是在游戲中引導學生觀察、理解,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許多偉大的學者都認為問題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策略主要是創造性地構建學習環境,給予機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給學生表明觀點的機會;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給學生大膽猜測和「異想天開」的機會;對學生所出現的錯誤或不足應加以引導,給學生反思和修正的機會。比如我在講解八年級上冊(人教版)《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時,我首先跟學生播放《小鳥給人算命》視頻,學生很興奮因為這樣事例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小鳥能算命,是鬧劇,騙局?」這樣可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三、明確探究目的,指導學生探究的方法。
無論是觀察、調查、實驗、收集分析資料等多種探究形式,必須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這一節課中講解探究的步驟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這節課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在認真講解同時,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操作,去領悟。只有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學習過程才能根據已有的東西去實踐。「探究」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全過程的活動,教材在設計這類活動時,給學生較大的自主性,為學生發揮富於個性的創造力留出了空間,同時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加以引導。以「探究」為例,第一冊教材首先安排讓學生了解探究全過程的活動,每一個步驟都有比較具體的指導,並且對其中蘊含的科學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然後安排讓學生設計探究過程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的活動。這對探究本冊後面《種子的萌發》條件起到鋪墊作用,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全過程設計的探究。與後幾冊相比,第一冊教材對學生的引導性較強,各種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較低。後續幾冊教材則加大了學生的自主性,許多「探究」都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並自主制定計劃,對學生設計實驗、通過測量獲取數據、設計表格記錄數據和整理數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練,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
四、設計合理練習,注重學生探究的延伸。
練習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和反饋,對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八年級下冊講《選擇健康的方式》結束時,就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某同學說,有人一輩子抽煙,照樣活到八九十歲,可見吸煙的危害並不嚴重。你能對此作出有力的反駁嗎?」;又如我在講八年級上冊《空中飛行的動物》一節課中,關於昆蟲翅的類型時,其中就有蜻蜓的翅的時候,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在蜻蜓的翅上有沒有特殊地方?」這個結構叫什麼名稱?這個結構有什麼作用呢?生活對它有哪些運用(仿生)等等?又如在將藻類植物時,我把2007年5月29日,太湖藍藻暴發,造成無錫市自來水水源地水質嚴重惡化,幾乎席捲了整座城市的這一事件進行講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其中有一個「綠色」奧運,克隆技術的發展等等。要求學生課後查閱資料,寫出小論文、手抄報等等形式作業。這樣既滲透環保教育又能做到探究活動課內外的結合,注重學生探究活動的延伸。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學生才能主動身心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生物學,並學會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探究性學習裡面,要求教師具備高水平的科學素養和探究教學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新調整自己的角色,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全員參與。一方面他對學生明確了探究的內容,目標以及評價標准,另一方面對學生在探究過程的具體細節不細化,讓學生學會去觀察、思考,去嘗試,不輕易簡單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學生實在解決不了時,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幫助,適時地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理清各種關系,最終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② 科學探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通過化學實驗,創設科學探究。
實驗是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透過實驗展示化學現象,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是化學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的。
2、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創設科學探究。
教師應該精於設計,巧於結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產生活經驗創設科學探究,激發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現象的興趣。
3、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創設科學探究。
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新舊知識都有一定的邏輯結構,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探究點,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探究的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問題。也就是探究什麼,針對什麼現象設問。
第二要素是猜想與假設。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一環節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研究方案,積極投入探索學習.
第四要素是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在實驗中加強實驗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導,實驗數據及時填入記錄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
第六要素是評估。評估的實質是對探究的反思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等。評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對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結果有評估的意識。
第七要素是交流與合作。全班或同一組內圍繞得到什麼結論,如何得出結論,有什麼體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探究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還要求學生能對探究過程做出簡單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