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除了唯物辯證法還有哪些認識世界的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體現如下:①唯物辯證法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本質屬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決的問題是世界怎麼樣;
②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無都處於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中,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條件性,孤立和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們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題;
③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矛盾是世界,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矛盾,不包含著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認識矛盾就是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就是處理問題。要求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敢於承認矛盾,發現矛盾和處理矛盾。這樣,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④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總體上都是有低級向高級不斷的發展,它的發展是由量的不斷積累,超出度的范圍,達到質的飛躍。這要求我們在學習和生和中要重視量的積累,以便突破質的飛躍;
⑤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們在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要以唯物辯證法作思想導。
B. 你認識世界的途徑和方式都有哪些
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網路等
C. 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什麼
唯物辯證法作為自然、社會、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傳承的世界口耳相傳,從老一輩聽來的傳承了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故事。要知道,這也是認識世界的一部分,聽來的是這個四維世界其中的一維度——時間。順著這根時間軸向左,無數的過往雲煙,無數的人們和他們的故事都盡收耳中,多少年後,你又將其告訴他人,就像那個老人告訴你那樣。
眼中的世界:
眼,俗話說的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什麼東西都得親眼見見才能了解。所以,認識世界最好自己用這雙眼睛好好的看看這世界。
畢竟,眼和腳的旅行才能成就似冒險家的認識。但是,這種原始的觀察方式的確不適合現代社會,人們受到了生活的限制和生存的壓力,而這種認知方式又是需要時間的。眼,這種最好認識世界的方式,這種與生俱來的方式,如今已受到了瀕臨滅絕的威脅,又何嘗不是種悲哀?
D. 認識,了解世界的方法
無窮的宇宙是不可以被靜態所認識,而必然是用無限時空肥育的智慧才能認識它,你想認識多深呢?認識什麼呢?
E.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哪些
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掌握科學、發展科學,科學是我們真正認識世界的唯一武器.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運用科學,講科學變成生產力.
F.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哪些
唯物辯證法作為自然、社會、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G. 了解世界有哪些方法
先找一張世界地圖出來認識一下全世界,然後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它,比如旅行、上網、看電視、看書還可以找知識豐富的人了解一下。
H. 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李澤健 要想弄明白物質、運動和時空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人是怎樣認識這個世界的,如果這一點不清楚,那我們可能永遠也搞不清楚物質、運動和時空之間的關系。 (一)我們無法知道世界究竟是什麼 世界究竟是什麼我們是無法知道的,其實,這個問題最終追問的還是物質本身究竟是什麼,而這一點卻恰恰是我們無法回答的。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事物自身不能說明自己是什麼 一事物存在與否,不只取決於它自身是否存在,還取決於它能不能夠讓別的事物「知道」它的存在,或者說它能不能被其它事物所「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句話應該是正確的。但是在這里,我們不能像貝克萊那樣把「感知」狹隘地理解為人類自身的「感知」,它應該是包括人和其它所有事物在內的「感知」。如果人和其它所有的事物都不能「感知」一個事物的存在,那麼這個事物也就等於是不存在的。 事物自身是不能說明自己是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它也無法說明自己究竟是什麼,它只能通過相互作用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只有通過對其它事物施加作用,它才能夠「告訴」別的事物自己的存在,才能夠表明自己是什麼。2、 事物只能通過「感知」自身的變化來「認識」別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無法先天知道別的事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也無法憑空「感知」別的事物。它們只能通過「感知」自身的變化(反應)來「感知」其它事物。事物自身的這種變化(反應)來自於其它事物的作用,其它事物對它施加了作用,從而引起它自身的一些變化。事物正是通過感知自身的這種變化來認識其它事物的。棉花在燃燒中「認識」了火的溫度,石頭在破碎中「知道」了鐵的硬度。3、人只能通過感覺來認識世界 事物自身不能說明自己是什麼,人也無法先天知道它們是什麼。人是通過感覺來認識事物的,感覺是人關於世界的一切知識的源泉。外界刺激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感覺器官中的感受器將這種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傳入神經把神經沖動傳輸到神經中樞,神經中樞通過感受這種變化來認識世界。 認識的這種產生機制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知道事物本身究竟是什麼。因為,從本質上講,感覺只是來自於我們大腦里的一種東西,它是外界事物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以後在人的大腦里產生的一種變化,是外界事物與人體共同作的一種效果。很顯然,對感覺效果的認識並不能等同於對事物本身的認識。 感覺只能告訴我們它感到了什麼,但它不能告訴我們感覺的對象本身是什麼。一個手指,碰掉了桌子上的一個蘋果,蘋果掉下來,砸在一個電源開關上,開關接通電路,引爆了1萬公里外的一個核彈,於是核彈爆炸了!在人的感覺過程中,參與作用的各種細胞數以億計,外部事物轉化為人的感覺,其復雜程度不亞於手指引爆了核彈,如果把核爆比作是我們的感覺的話,那麼外部事物就是碰掉蘋果的那個手指,很顯然,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把對核爆的認識等同於那個手指。 長期以來,科學在探索世界的本原問題上也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然而它卻始終回答不了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看見了一個物體,然後把這個物體叫做狗。那麼,這個狗究竟是什麼呢?科學告訴我們它是由皮毛、肌肉和骨骼組成的,那麼這皮毛、肌肉、骨骼又是什麼呢?科學告訴我們它們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什麼呢?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每一次的追問,科學都要把事物分解一次。然而,每一次的分解,我們都只是得到了一些比原事物更小的部分,都只是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而已,我們還是始終不能回答它本身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分解至最後,科學終於發現原來分解掉的正是想要找到的那個東西。就像盲人無法體會色彩是什麼樣子一樣,我們也永遠無法知道世界究竟是什麼。 (二)我們無法認識世界的真實面目 撇開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談,那我們能夠認識世界的真實面目嗎?諸如,物體的形狀、運動變化過程等等,它們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這個樣子嗎?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與它的本來面目相一致嗎?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到也是非常讓人失望的。 顏色不是事物本身的東西,聲音不是、味道也不是……,我們通過感覺得到的都不是外界事物本身的東西。這一點註定了我們永遠都無法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比如,我們對物體形狀的認識是這樣的:感覺器官接受到了一些光線,這些光線在我們的頭腦中產生了顏色、濃淡、明暗等感覺,通過判斷顏色、濃淡、明暗等感覺,我們產生了對物體形狀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眼睛接受到的只是物體反射光線的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反射光線都沒能進入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對物體形狀的認識不只是主觀的,而且還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 知道電影、電視機構造原理的人都明白,電影原本只不過是一張張不連續的靜止的畫面,電視也只是通過電子槍一行行掃描出來的東西,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種枯燥無味的東西卻讓我們每個人都看得如痴如醉,因為我們眼裡所看到的和它實際發生的完全就是兩碼事情。 感覺不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真實面目,那麼,科學能夠我們實現這個目的嗎?目前看來這一點也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科學也有它自身的局限: 1、與我們的感覺系統一樣,所有的科學觀測儀器也都是一種接收、轉化裝置,它得到的結果也不是事物本身的東西。 2、科學儀器的觀察結果最後還必須轉化為我們的感覺信號才能為我們所認識。 3、科學儀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台儀器能夠幫助我們看清空氣分子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4、我們無法知道究竟什麼才算是世界的真實膜樣。同一個物體,在遠處看和近處看是不一樣的,肉眼看和用放大鏡看是不一樣的,放大倍數不同看到又不一樣,那麼哪一種才算是世界的真實樣子呢?誰又能保證我們的眼睛就不是一套放大或者縮小裝置呢? 下面是一張北半球的星空圖。 科學告訴我們,北半球的星空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這張圖是對星空的真實面目的描述嗎?假設我們有足夠快的速度,一秒鍾之內能夠到達所有的星球,那麼按照這張圖所指示的位置,我們可能連一個也找不到。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這些星體數千萬年前甚至上百億年前發出來的光線,而此時此刻這些星球究竟在哪裡,估計連上帝也不知道。 (三)認識是觀察現象與事物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 我們既不能知道事物本身是什麼,也不能知道它的真實面目是什麼樣子,這豈不就等於說我們是無法認識這個世界了嗎?然而事實卻是我們不但可以認識這個世界而且還可以改造這個世界。那麼,我們究竟認識了一些什麼呢?我們所說的認識又是什麼呢? 1、 給事物起了一個名字 「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個東西無非就是意味著給它一個恰當的名稱。」(《普通認識論》 [德]M.石里克著李步樓譯商務印書館第23頁)我們無法知道事物本身是什麼,但我們可以起個名字指代它,我們所謂的認識也就是知道它的名字而已。 2、 認識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 首先是觀察現象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觀察現象雖然不是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東西,但是它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嚴格的對應關系。我們不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但我們知道自己觀察到了什麼。我們把觀察到的現象與外界事物一一對應起來,藉此我們就能夠認識這個世界了。我們認為事物就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這個樣子,並且把這個樣子存貯下來,當事物再次出現時,我們就與原有的存貯記憶進行比較,如果相同就認為它們是同一事物。其次,我們認識的是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包括整體與部分、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各種對應關系。 當你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時,你上前說:「小姐,請你吃飯好嗎?」這時,她一定會是滿臉的詫異:「我又不認識你,為什麼要跟你吃飯?」這句話表面聽起來很正常,但其實它是一句非常奇怪的話——你人就站在她面前,她居然還說不認識你,那她究竟要認識什麼呢?如果你繼續說:「我個頭一米八零,體重80公斤,三圍……」她一定會說:「你有病啊!」碰到這種情況,你郁悶嗎?究竟怎樣她算是認識了你呢?這時,如果你說:「我叫李四,在某單位上班。」她會說:「哦……」這個「哦」的含義其實就是表示她正在認識你,如果你繼續說:「我爸叫李剛,我家有的是錢!」這時,你就會聽她說:「有幾個臭錢你就了不起啊!你這個殺人犯!」這下子她算是徹底認識你了……。從這些對話中,你可以看出,她所說的認識其實就是指你的名字和各種社會關系。 (四) 我們又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呢?我認為,人的認識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觀察探測 這一階段對應於人的感覺過程。在這個階段中,人們主要是對外面的物理世界進行探測,通過感覺系統接受外部刺激,生成各種各樣的感覺。 2、 標示 對應於人的知覺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把觀察到的現象與外部事物一一對應起來,並把它賦予事物本身——認為外部事物就是我們觀察到的這個樣子。比如,當我們看到紅蘋果時,我們就認為蘋果是「紅」的;聽到小提琴演奏的聲音時,我們就認為聲音是從小提琴發出來的;看到浪花時,我們認為浪花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在這個階段我們還要進行一項工作——符號標示,就是用各種各樣的符號來表示事物。比如,給事物起個名字等等。這個階段實際上就是給事物貼上各種感覺標簽的過程。 3、 解釋 大概可以對應於人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完成兩個工作,一是為了認識方便,我們對事物進行分割和再標示,比如,把一個瓶子分為瓶口、瓶底、瓶身等。二是對各種觀察現象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解釋。比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就把它解釋為受到了萬有引力的作用。 4、 形成科學認知體系 總結經驗,積累對事物的各種認識,形成理論體系。然後再用理論來指導各種認識活動。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認識既不是要說明事物本身究竟是什麼,也沒有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面目,它只是我們對事物的一種標示和解釋,就這點而言,我們可以說認識只是我們描述世界的一種方法而已。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只是與世界本身有關,它還與我們認識世界的手段和描述世界的方法有關。認識手段不同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就不同,對世界的標示就不一樣,描述方法不同,我們對事物之間的關系認識就不一樣。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能把認識與客觀世界等同起來,思想的混亂大多是由於我們錯把認識等同於事物的真實面目。比如,還原論、系統論與整體論之爭。其實它們都只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而已,世界並不因為我們認為事物是組成的,它就會由部分組成整體,也不會因為我們認為事物是一個個的系統,它們就真的是一個個的系統……。 (五)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准 如果說認識只是人們描述世界的一種方法,那我們又如何能夠保證它的正確性呢?下面有三個標准: 1、實證 我們對事物的標示與解釋要與觀察結果相符合。在一次認識中,我們可能無法判斷認識正確與否,但是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錯誤的標示和解釋就必然會出現與觀察結果不相符的現象。比如對顏色的認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一直認為顏色是物體本身具有的東西,光學出現以後,人們就發現原來的認識是錯誤的。 2、自洽 科學理論體系是在總結了大量事物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原來的一些認識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合理的,那它必然會與該體系內的其它標示和解釋發生矛盾。如果一種理論不能自洽,那就意味著它對世界的認識是不合理的。 3、促進人們的認識進程 既然認識只是對事物的一種標示和解釋,那麼就會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對同一個世界的標示和解釋是多種多樣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描述模型(理論體系)。其實,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就拿各門學科來說,一般情況下,老師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各門學科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語文學習不好會影響數學的理解能力;數學不好會影響物理、化學成績,因為它們都需要計算……。其實,這些解釋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是:人類現有的各種學科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為它們是在描述同一個對象——世界。各門學科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是在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方法來描述同一對象。我們眼前的一個小小的茶杯幾乎就能將所有的學科統一在一起:哲學、心理學、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經濟、美術、邏輯、倫理……。 原則上,只要這種描述方法能夠符合前面的兩個條件我們就不能說它是錯誤的。那麼在不同的描述方法之間還有沒有一個比較的標准呢?當然是有的。雖然我們不能說一種理論體系是對還是錯,但我們還能夠判斷它的優與劣。
I. 認識世界有哪幾種方法
如何去認識世界如今,認識世界的方式多種多樣,下列方案僅供參考:
眼
眼,俗話說的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什麼東西都得親眼見見才能了解。所以,認識世界最好自己用這雙眼睛好好的看看這世界。畢竟,眼和腳的旅行才能成就似冒險家的認識。但是,這種原始的觀察方式的確不適合現在的生活,人們受到了生活的限制和生存的壓力,而這種認知方式又是需要時間的。眼,這種最好認識世界的方式,這種與生俱來的方式,如今已受到了瀕臨滅絕的威脅,又何嘗不是鍾悲哀?
口耳相傳
口耳相傳,從老一輩聽來的傳承了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故事。你要知道,這也是認識世界的一部分,你聽來的是這個四維世界其中的一維度——時間。順著這根時間軸向左,無數的過往雲煙,無數的人們和他們的故事都盡收耳中,多少年後,你又將其告訴他人,就像那個老人告訴你那樣。
紙質媒介(閱讀)
報紙、書籍都是紙質媒介。人們將各地的事跡用文字和圖片來表述並印刷出來,這就是報紙。而書籍則是人們知識累積儲存在紙上人們便能將這種知識延續下去。但這種古老的認知方式卻也有了消亡的跡象。
網路媒介(交流)
海底纜線將世界各地的人連接在了一起,使人們自由地在這一寬廣的平台上交流。可,某些政府並不是這么尊重人的交流權,妄想在網路上用鐵牆封閉自己的國民,製造一個名為「互聯網」 的國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