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代的制茶工序是怎樣的
在宋代,徽州成為重要的產茶區,其產量約2.3萬擔,其制茶工序大致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茶、烘茶六道,成品茶為「蒸青團茶」。這種制茶方法,不但工序復雜,加工量小,而且茶葉香氣與滋味也欠佳。由此,徽州謝家就發明了一種「先用鍋炒茶,再用手或木桶揉茶,最後用烘籠烘茶」的「老謝家茶」制茶技術。
㈡ 宋代點茶步驟有哪些
宋代點茶法是兩宋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歐標抹茶研究院帶你了解宋代點茶四大步驟。
1.備水
歐標抹茶研究院推薦使用天然礦泉水或純凈水。
2.碾茶
先用純棉紙包茶,壓碎茶葉,然後入茶碾,迅速碾茶。
3.點茶
宋代鬥茶就是比試誰的茶湯湯花──沫餑在盞面上的時間保持更久,稱為咬盞,宋代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4.分茶
點茶完後,要將茶湯分盛入盞,供人飲用,一勺一盞,分茶時行茶藝禮儀,更顯雅趣。
點茶茶藝從元朝起逐漸衰落,最後於明代消失。
㈢ 宋朝的茶法分為哪兩種
宋朝茶法分通商和榷禁兩種。通商和榷禁都有嚴格的行茶區域,越界有禁,出境受罰。通商,即徵收茶園戶的租稅和商人的商稅,准許自由貿易。兩廣產茶極少,一直實行通商,蜀地在熙寧七年(1074)以前亦實行通商,均禁其出境。東南地區在宋仁宗嘉A四年(1059)至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也曾一度通商,徵收茶稅。榷禁,又稱專賣。即將種茶戶專置戶籍,稱園戶,輸租納稅,用茶折算,官定課額,預支本錢,額茶和額外余茶,全部按官價收買、不得私賣。官府把由此壟斷來的茶葉轉賣給商人,獲取高額利潤。個別地區的民用食茶,曾一度由當地政府發賣。
㈣ 宋朝的茶馬法是如何實施的
宋朝蜀地榷茶,於宋神宗熙寧七年行茶馬法。於成都置都大提舉茶馬司主其政。產茶州縣置買茶場,全部收買民茶,由官府直接將茶葉搬運至熙(今甘肅臨洮)、秦(今甘肅天水)等地賣茶場和買馬場;或召商人在四川官場買茶,產茶州縣發給長引,每引按茶價徵收十分之一的引稅,免除過稅,運至熙、秦等地區賣給賣茶場和買馬場。然後賣茶場和買馬場再用這些茶葉與少數民族交換戰馬或賣給少數民族,茶利作邊防經費。購買四川沿邊少數民族戰馬,亦實行茶馬法。同時官府還利用壟斷對西南、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作為控馭少數民族的物質手段。行銷四川內地的茶葉,則由買茶場將收買園戶的茶葉,取息十分之三,直接賣給商人,准予販行川峽四路充民用食茶,但不得與少數民族交易。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趙開又廢除了行銷四川內地茶葉的官買官賣,行茶引法,准允商人買引向園戶買茶出售。至此,除茶馬法所需的茶葉仍由官買官賣外,其餘都實行商買商賣的茶葉專賣制度。
㈤ 唐、宋時期,茶文化有著怎樣的發展
茶在華夏文明中有著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且經久不息、風靡全球。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茶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陽西下,一把搖椅、一杯清茶,如此靜謐、如此優雅。
茶的清新與獨特,可以使人們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適當慰藉,修其身而撫其心,當茶與人們的心靈產生碰撞與共鳴時,茶道也便應運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們單純所喜愛的一種飲品,它亦被視為一種烹飲之藝,一種修身之方,一種品茶之禮。隨著歷史的長久發展,人們對茶的種植、採取、翻炒、烹煮也逐漸習得良方,因而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徵。當茶的文化特徵被文人所賦予精神與內涵後,華夏也便運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於一體,包羅萬千,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獨特的氣息與魅力。
【宋代興盛的茶文化景象】
評價:茶源為茶樹上尤為普通的一部分,但如今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品,這其中自然離不開茶的特點以及悠久渾厚的茶文化。
茶性之中有甘、有苦,同時茶還能折射著人性中的質朴、平淡、寧靜、脫俗、典雅等特點,這種情懷與華夏人的品格追求與精神內容所交相呼應,進而運生出華夏獨特而又厚重的茶文化。經過時代的不斷發展,茶不再是一種單純的飲品,它被人們不斷注入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因而,茶不僅承載著古人近五千年來繁榮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它也映照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禮儀之風。
㈥ 宋茶是什麼茶
宋茶,肯定跟宋朝有關,是宋朝皇帝遊玩時成名的茶。
又名九節茶,有提神醒腦,清肺去痰,化積之功效。特別是治「老人咳」更有獨特的療效。
相傳:南宋末年,宋帝趙昺,宰相陸秀夫,李太後等人浪跡南澳的時候,在澳前村挖「宋井」,建太子樓(今還保存遺址)准備建立基業。後來到這里,看到這里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滿山開遍杜娟花,不禁滿口稱絕,並把此地方取名「後花園」。歇息之間,皇帝吩咐隨從拿茶來飲,隨從稟奏皇帝說:「這里沒有茶」。皇帝指著旁邊的一種植物說:「這就是茶葉,可以泡水飲用」。
㈦ 茶的製作方法有幾種
按照制茶工藝分為以下幾類:
綠茶----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紫陽毛尖)、烘青綠茶(和平翠峰)、蒸青綠茶(恩施玉露)和曬清綠茶(滇綠)。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祁紅)和紅碎茶(立頓紅茶)三大類。
青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爽,又有紅茶的濃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黃茶----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廣東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餅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再加工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為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葯用茶等
㈧ 茶果間作種植方式的茶是什麼
是碧螺春。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8)宋茶的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贊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㈨ 中國茶樹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茶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飲料作物。飲茶、藝茶始於中國西南。戰國以前,飲茶和茶業主要在巴蜀和漢中的部分地區。秦漢統一中國以後,飲茶和種茶由巴蜀首先東傳到荊楚廣大地區。漢代,茶的飲用和栽種傳播到了湘粵贛毗鄰的茶陵一帶。至三國和兩晉時,飲茶不但流行於中原官宦人家,在長江下游和江浙沿海一帶,飲茶之風也非常盛行。並出現了一些
「彌谷被崗」的茶園。唐代,茶進一步發展為全國性的一種飲料,其產茶的區域,已遍及長江流域和河南、陝西等地。並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茶經》。《茶經》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等十篇,講述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茶的葯方等。書中對於茶樹形態、茶園的擇地和採摘進行了描述和總結。如:「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對不同生態環境所產茶葉的質量,也作了評述:「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又明確提出:「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對於「茶之筍者」要「凌露」采之;「茶之芽者」,要選「中枝穎拔者」采之;天氣則「其日有雨」或「晴有雲不採,晴采之。」陸羽總結的這一採摘經驗,直至明清的有些茶書中,仍奉為經典,井作為某些名茶的採摘要求在運用。
但《茶經》中對茶樹的栽培方法的敘述卻很簡略,只提到「法如種瓜,三歲可采」一句。只是到了韓鄂的《四時纂要》中才有詳細的記載:「種茶,二月中於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熟劚著糞和土,每坑種六七十顆子,蓋土厚一寸強,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種一方,旱即以米泔澆。此物畏日,桑下竹陰地種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糞、蠶沙澆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帶坡峻,若於平地,即須於兩畔深開溝壟泄水,水浸根必死。……茶未成,開四面不妨種雄麻、黍穄等。」又載「熟時收取子,和濕土沙拌,筐籠盛之,蓋穰草,不爾即乃凍不生,至二月出種之。」這是中國有關茶樹栽培技術的最早記載,也是清以前所有茶葉文獻中關於茶栽培的最完整記述。
北宋茶區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葉生產技術中心的南移。繼唐朝顧渚(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相界處)之後,福建建甌的北苑成為中國的茶葉生產技術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書最多的地方。蔡襄《茶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和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均以建甌或北苑貢茶為主要描述對象。從茶書的數量和內容上看,宋代建甌貢茶代表了中國當時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的技術水平。宋代茶樹栽培技術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茶樹品種分類和茶園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中,根據茶樹的外形、葉形、葉色、芽頭大小和發芽早晚等不同情況,將北苑一帶的茶樹地方品種歸納為七類:一「白葉茶」,其特徵是「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端」;二「柑葉茶」,葉厚芽肥、狀類柑葉,是喬木型的良種茶樹;三「早茶」,發芽較早,一般都用其作「試焙」;四「細葉茶」,生沙溪一帶山中,「葉比柑葉細薄」;五「稽茶」,芽葉細小厚密,呈青黃色,發芽也遲;六「晚茶」,特點近似稽茶,但較諸茶更晚;七「叢茶」,也稱櫱茶,是灌木型茶樹,一歲「發者數回」。這是古代對地方茶樹品種最早的分類記載。關於茶園中耕除草,《四時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耘治」一句。據《北苑別錄》所引的《建安府志》載:「茶園惡草,每遇夏日最烈時,用眾鋤治,殺去草根,以糞茶根。名曰開畲。若私家開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再如茶園冬管和茶樹越冬保護方面,有了「摯稻糠入茶園培壅根株」的措施。
明清時期,在茶園管理方面有所發展,認識到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等與茶葉質量和產量的關系。如明程用賓在《茶錄》中指出:「肥園沃土,鋤溉以時,萌櫱豐腴,香味充足」,羅廩在《茶解》中也指出:「茶根土實,草木雜生則不茂,春時薙草,秋夏間鋤掘三四遍,則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覺力薄,當培以焦土」;「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許,須記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明代中期以前,中國種茶基本都採用種子直播的方法。清代,福建建甌一帶的農民,發明了壓條繁殖茶樹的方法。明末清初還出現了茶樹台刈技術,使用的方法有伐、燒和刈等。晚清時還出現了一種與茶修剪有關的光緒時的「種理茶樹之法」,據《時務通考》記載:「其茶樹生長有五六年,每樹既高尺余,清明後則必用鐮刈其半枝,須用草遮其餘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後方去其草,此時全樹必具發嫩葉,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