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指導朗讀的策略有哪些
葉聖陶說:「就讀的方面,若不參與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詠、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能讀?」語文課上,讀的方式多樣了,並不代表學生便理解了、感悟了、體驗了,很多時候還是水上浮萍,不到位。究其原因,還缺少具體的指導策略。 案例:《媽媽的愛》《會飛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麗》《回聲》 1.理解內容 教學不能沒有理解,朗讀的基礎也需要理解。領會課文內容,把握感情的基礎是朗讀訓練的基礎。領會了課文的內容,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讀好課文。學生也只有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出感情,這才是正確地指導朗讀的方法——重在內容的理解而不單是技巧的指導。教師不要簡單強調學生該用什麼語氣讀,而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朗讀,再在反復讀中去充分感受、體會文本,並精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一起品讀、感味,使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並通過朗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2.聯系生活實際 在朗讀指導中,要激發學生的生活積累,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不僅僅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更要讓人物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轉移到課文的朗讀指導上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啟發回憶類似的生活經驗,甚至再切身體驗一下,從而在朗讀中自然流露真情。 3.想像 朗讀,是一個把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像。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想像,激起學生對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繪的情景像過電影一樣一幕幕的從學生的腦海中映過,這樣,學生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就會把握得更加深刻。尤其是關於比喻等修辭方法以及詩歌或散文時,學生通過想像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入情入境,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4.朗讀技巧的指導 所謂朗讀的技巧,是指為了准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設計和處理。這些設計和處理包括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如什麼地方該停頓,用怎樣的語調,保持怎樣的速度,輕讀還是重讀等。要使學生的朗讀讀到位,讀出韻味來,教師勢必要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朗讀技巧,教會學生朗讀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字音讀准。有的句子比較長,就要指導學生畫停頓來讀。其次,加重音來引導學生朗讀。加重音就是在朗讀時,句子某些詞語從聲音上加以突出的現象。第三,朗讀時應該注意節奏。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只要能讀出輕重音,處理好停頓,語速適中,聲音響亮,能夠讀出不同人物角色的語言,就可以說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朗讀的技巧了。從低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到了高年級學生想達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就輕車熟路了。 5.創造情境 案例:《回聲》 6.引讀 案例:《會飛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麗》 7.比較 通過詞語的增刪、句式的變換,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比較中,獲得一種思想的頓悟,體味原文的妙處,獲得一種雋永的回味。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長期的訓練,語感就會油然而生了。但比讀應集中在重點段落和關鍵語句上,尤其是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或增或減,精心設計。 8.以講促讀 案例:《會飛的蒲公英》 思考:學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限,教師要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以講促讀,就是以講授帶動朗讀。通過講授,學生領會課文豐富的內容,感受作品的情感脈搏,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先內化後外發,情發於衷而形之於外。 9.抓標點符號 案例:《賣火柴的小女孩》 思考:標點符號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頓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有提示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有時盡管是語句相近的句子,卻由於所用標點符號的不同使得傳達出的感情迥然不同。對此,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把握這些標點符號傳遞出的情感信息,在朗讀時注意情感的表達。 以上,是我們常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導朗讀的方法。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提煉更多有效的方法,並自覺地應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貳』 朗讀有哪些基本的方式
朗讀,意思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關於朗讀,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自由朗讀——主動查閱,動筆反思
案例:《回聲》《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麼是自由朗讀?真正的自由朗讀,是斷斷續續的,是反反復復的,是寫寫畫畫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響別人讀書,也不被別人所影響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讀。自由朗讀之所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關鍵就在於他擁有思維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維主導下的朗讀,想自己所想,讀自己所讀,寫自己所寫。但實際上,小學生是不具備自由朗讀能力的。我們經常發現,某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輕而易舉地學會有感情的朗讀好某個句子,讀地活靈活現。然而你讓他自由的朗讀課文,他除了嘰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卻不知道自由朗讀該幹些啥——關鍵在於老師的指導。
『叄』 優化朗讀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賞讀與創設情境 賞讀,即是「賞語言,賞人情,學表達,明事理」,這種朗讀方式對於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以聲情並茂的范讀創設出濃濃的教學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動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時,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就應該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品背後所蘊涵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中品析自己喜歡的詞句。除讀出節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滿懷感情地讀,讀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才能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維的翻騰去心領神會。他們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擴大朗讀訓練面。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我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於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4、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要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 5、評讀結合,促進發展 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肯定有所差異。學生口誦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讀來傾吐自己的心聲,就會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現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脫脫地表達出來。這時,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們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因此評議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使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的,能准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容的,都應該給予肯定。 朗讀的方法靈活多樣,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語」與「文」的關系,驅除「重文字輕語言」弊端對語文教學的干擾和影響,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那麼,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效率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肆』 朗讀方法有哪些
1.自由朗讀——主動查閱,動筆反思
案例:《回聲》《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麼是自由朗讀?真正的自由朗讀,是斷斷續續的,是反反復復的,是寫寫畫畫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響別人讀書,也不被別人所影響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讀。自由朗讀之所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關鍵就在於他擁有思維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維主導下的朗讀,想自己所想,讀自己所讀,寫自己所寫。但實際上,小學生是不具備自由朗讀能力的。我們經常發現,某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輕而易舉地學會有感情的朗讀好某個句子,讀地活靈活現。然而你讓他自由的朗讀課文,他除了嘰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卻不知道自由朗讀該幹些啥——關鍵在於老師的指導。
怎樣的自由朗讀才是有效的?「自由朗讀」不是放手讓學生「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而是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地引導。
讀書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只有這位老師站在學生的眼前,碰到問題的時候學生才會主動的查閱。字典既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又能引導學生形成扎實良好的學習習慣。
讀書之時,必須執筆。不動筆墨不讀書,筆是一位無聲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筆的時候,他才可能記錄自己的思維,留下自己的疑惑。
讀書之後,要及時反思。課文讀完之後,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問題,又遇上了哪些新問題。這既是對剛才讀書的總結,又是為下一步交流學習做准備。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後,要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學生一放下課本,就立馬提問討論交流。一個真正展開了自由朗讀的學生,朗讀結束之後,他會有許多的事情要做,有許多的問題要思考。一個掌握自由朗讀權的學生,如果遇上讀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須得停下來思考;如果遇上讀不通順的地方,他必須得反反復復地讀上好幾遍;如果遇上新的發現,如:精妙之筆或者疑惑之處,他必須得拿起筆來寫寫畫畫。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讀。
這里強調的是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尤其是高年級。在閱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心有所感,筆墨追錄,三言兩語,生動傳神。把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並為匯報交流打下好基礎。
2.范讀——提供模仿,激發慾望
案例:《回聲》《天上的街市》
思考:范讀的功能有二:一是讓學生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找准朗讀的感覺,便於學生學習模仿;二是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范讀讀得好,學生會自然的加以品味、體驗、模仿,久而久之,教師的朗讀功夫會逐漸轉化成學生的朗讀能力。當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現象就是讓學生自己愛怎樣讀就怎樣讀,在學生自己讀後指名讀,點了幾個學生讀都沒有能讀好,教師卻總會再請,屢次受挫,學生越讀越沒趣。此時,如果及時進行范讀,效果勢必事半功倍。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親身示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導,特別是低年級教師范讀尤為重要。
范讀既可以是教師范讀,也可以是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來進行范讀。范讀是高水平的朗讀,必須真正起到示範的目的。需要強調的是,教師的范讀只是引路,在學生受到直觀、形象的啟示之後,教師就應該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指名朗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指名朗讀是閱讀課中最常見的。它的目的是了解個別學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師、其他學生指出和朗讀者自查等途徑予以糾正,共同提高,這是指名朗讀的關鍵。所以,指名朗讀時,要注意真正通過「指名」,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目的。
4.評讀——且讀且評,評導結合
案例:一位老師的教學小論文
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常對讀不好的孩子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系,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來。聽老師這么一說,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後,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哪裡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裡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同時,我也經常參與到孩子的評讀之中,「學生第一遍讀的不好,就給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機會,直到讀好為止。」一段時間下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評讀效果明顯。在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學生競相表現自己的讀,展示自己的讀,幫助別人的讀,常聽到孩子說:老師,我覺得XX哪裡讀得很好;老師,我覺得XX讀出了秋天的美;我覺得XX還讀得不夠高興,應該是(該生讀),同時再給那位同學一次機會;當聽到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他們會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經常還可以看到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范讀」,用掌聲鼓勵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會勇敢地來挑戰老師,「老師,我想和你挑戰!」「老師,我想和你比一比!」
『伍』 朗讀方式有哪些
(一)范讀法:這是示範性的朗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讀給兒童聽,然後由兒童仿讀。一種是由朗讀得特別好的同學進行范讀。范讀可以讀全文,也可以讀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給學生示範,所以必須做到正確、清楚,流利而帶有感情。齊讀法:是全班或全組兒童,同時齊聲朗讀。因為只求齊一聲調,因此往往容易變成唱讀。同時,因為齊讀不容易發現兒童讀音的錯誤,因此這種方式要盡量少用。
(二)伴讀法:是教師或優等生伴著兒童讀,兒童可隱隱約約聽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進。
(三)輪讀法:每個兒童輪流讀,這種讀法有比賽的性質。低年級的課文短,可以一個小朋友讀完全文後,再請另一個讀。
(四)接讀法:是一篇課文分由幾個兒童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兒童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個兒童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隨時喚起兒童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五)領導讀:是由教師或朗讀得特別好的學生,帶領朗讀的方式。教師或優等生先讀一句,或先讀一小段,兒童跟著讀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繼續進行,直到全文讀完為止。
(六)交互讀:甲組讀第一句,乙組讀第二句,甲組再讀第三句,乙組再讀第四句,依次輪流,周而復始。
(七)分組讀:分組、分行或分排讀,並互相矯正錯誤。
自由讀:全班同學每人同時自由地低聲朗讀。由於不必與別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邊讀邊思考。
(八)指名讀:由教師指名一個兒童來讀,讀完了一段或兩段以後,另請一個同學接讀。
(九)表情讀:課本如為韻文,可讓兒童依字句的長短,音樂的節奏,用姿勢、動作、表情的方法朗讀。
(十)抽簽讀:在全體兒童的名簽中,誰被抽中,就由誰站起來朗讀。
(十一)對話讀:兒童劇要用對話讀,也就是分角色讀,此方式較活潑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讀:甲兒童高音朗讀,乙兒童低音相和。這是一種靠聲音高低產生變化的方式,兒童可在興味盎然中變化音調朗讀,感覺新鮮而有趣。
『陸』 小學生指導朗讀有哪些方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觀摩這次「山東省小學語文第十七次年會」的展示課上,我特別注意18位老師的朗讀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范讀指導法
這18位老師基本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朗讀水平或雄渾有力,或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如東營小學的朱艷鳳老師在執教《平平搭積木》一文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學生對問句的朗讀還是難點,所以當出現問句:「平平,平平,這些房子都給誰住呢?」老師先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范讀指導全班學生讀出問的語氣來。臨沂小學的徐娟老師在執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王熙鳳出場時對她衣著的描寫特別復雜,讀起來特別拗口,我們成年人讀起來難度都很大,況且是學生呢?徐老師范讀這一段時簡直像說評書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相信通過徐老師的朗讀,學生會對這一段讓人看著眼暈的文字產生好感。好的朗讀,能增強文字的魅力。
老師們精彩的范讀展示,讓我感到自己朗讀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於小學生的向師性強,又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應該結合進行必要的、恰當的朗讀指導,可以是朗讀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體會方面的等等。范讀指導法多用於低年級,也可用於中高年級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僅憑學生自己練讀無法讀好的內容。一般來說范讀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產生朗讀的慾望、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採用了這種理解感悟法。如,萊蕪小學的劉芳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他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地愈精神,愈秀氣。他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對於梅花的描寫,劉老師先讓學生理解「秉性」和四個「愈」的意思,並進行了朗讀指導。對於中華民族裡有氣節的人物的描寫,她是這樣處理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劉老師出示了這些人物寫的詩句,如蘇軾、趙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詩句的引入,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語言,還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表達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劉老師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隨後,李老師又問:「當今社會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想到了醫生、消防員等時代的英雄,教師相機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感受之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並告訴學生,上面寫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寫具有梅花精神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隨後,李老師把這段文字變成詩歌的形式,通過范讀,變換形式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朗誦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讀的前提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對文字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真切體會。葉聖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會讀?有感情地朗讀作為外在的表達,一定是源於內在的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寫內容的感悟。
三、想像體驗法
「想像體驗法」指學生按照課文的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即內心視像;體驗是指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想像體驗的主要方法有:用畫面、音樂或語言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好講,但濰坊小學的王娜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新意。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的一段時,王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出示這段文字後,先讓學生談感受,帶著感受朗讀,讓學生對文字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後,她把「沙灘」「耕地」「山脈」「河流」等字變紅,配樂深情渲染:「這里曾經留下他們多少美妙的回憶呀!在每一片沙灘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剩下的詞語通過出示圖片讀句子來感受,接著王老師又說:「可是,這美好的一切西雅圖的族人們要遠離了。此時,他們心情怎樣?」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著西雅圖族人們對土地的依戀、不舍。最後,王老師讓他們帶著這種種體會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
四、評價指導法
評價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後,教師給予及時、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作為一種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並使其明確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同時,對班級的其他同學而言,教師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中有指導,指導中有評價。這18位老師都運用了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他們有時是在學生接讀課文時進行評價,一般是對學生生詞及多音字的發音進行評價;有時是用在重點段的朗讀上。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時出示了重點段: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一位女生讀「孟夫子」三個字時聲音很大,拖著長腔,像在大聲喊叫。楊老師問她叫什麼名字,並學著她的聲調喊她,問她聽起來感覺舒服吧?這位女生由此知道,讀書應該自然,不應裝腔作勢。
對於學生之間的評價,老師們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靈活。當某位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會及時引導全班學生:「掌聲在哪裡?」雖然學生沒有說一個字,但這熱烈的掌聲不就是一種無言的評價嗎?對誦讀學生的激勵可想而知。
五、對比體會法
1.刪減詞語比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改寫後的文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並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情感的體會。有好幾位老師運用了這一種方法,如濟寧小學的翟傑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改為「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三個「最」字的好處,在隨後的朗讀中便擲地有聲。
2.不同感情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物感情的不同,通過朗讀讀出區別來。如,日照小學的劉永翠老師在講《給予樹》一文時,讓學生畫出金吉婭在回家路上的表現?從她的沉默不語中猜測她的內心想法,體會她的擔心。然後劉教師又讓學生說說哥哥姐姐們的心情,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把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心情對比著讀一讀。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讀出他們的區別來。
六、角色轉化法
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聽其聲,視其形」。很多老師都運用了這種分角色讀的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紅老師在講《晏子使楚》一文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她請一位學生來讀楚王的話,但那位學生表現的沒有大王的范兒,她便讓學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結合這種表情再次朗讀。讀晏子的話則讓學生做出一個嚴肅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兒。在此基礎上,姜老師再讓他們分角色讀一讀,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補充提示語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後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後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即通常所謂的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准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詩句誦讀時,對詩的內容進行了補充提示:這詩中有著怎樣的依依不捨呀?(學生讀)這酒杯里有著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學生讀)李白的內心有著怎樣的孤獨和牽掛呀!(學生讀)
八、綜合指導法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往往與理解、講解、背誦等其他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朗讀指導方面,也往往是綜合運用幾種朗讀指導的方法,以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的。這18位老師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情趣。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會順利許多。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柒』 朗讀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一、停頓
朗讀時,有些句子較短,按書面標點停頓就可以。有些句子較長,結構也較復雜,句中雖沒有標點符號,但為了表達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暫的停頓。
標點符號停頓。
語法停頓。
感情停頓。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達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詞或短語在朗讀時要加以強調的技巧。重音是通過聲音的強調來突出意義的,能給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詞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幾種情況:
語法重音。
強調重音。
感情重音。
三、語速
應試者在朗讀時,適當掌握朗讀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緒和氣氛,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朗讀的速度決定於作品的內容和體裁,其中內容是主要的。
根據內容掌握語速。
根據體裁掌握語速。
四、語調
語調指語句里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其中以結尾的升降變化最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語氣緊密結合的。應試者在朗讀時,如能注意語調的升降變化,語音就有了動聽的腔調,聽起來便具有音樂美,也就能夠更細致地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語調變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幾種:
高升調。
降抑調。
平直調。
曲折調。
1、停連
「│」 一般停頓
「║」 句群停頓
「 -↓-」連起來讀(忽略標點)
2、重音
「. 」輕讀
「。」重讀
「....」連續輕讀
「。。。。」連續重讀
「───」尾音拉長
「─。─」兩頭低,中間高
「○─○」兩頭重,中間輕
3、節奏(語速)
「※」快
「⊙」慢
4 、語調
「一」平調
「↑」升調
「↓」降調
「↗」曲調
「↘」曲調
「<」漸強
「>」漸弱
5、特殊技巧
「﹋」顫音
「▽」頓音(短促有力,富有彈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