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現思維發散和求導的方法是什麼
思維發散的方法如下:
1、發散思維;
2、收斂思維;
3、逆向思維;
4、質疑思維訓練;
5、打破思維定義;
6、抽象思維;
7、形象思維;
8、歸納思維;
9、直覺思維訓練;
10、移植思維訓練。
2. 如何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
培養發散性思維,首先要做到的,多個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以尋求到多種想法,觀點或者答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想像,從而產生多條思路,並且使多條思路向外擴展,擴展為多角度思維空間
3. 請問該如何發散思維
每當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解決辦法,想想有多少種可能,正反思維。繪畫,沙盤,推理都是鍛煉發散思維的方法
4. 如何激發孩子們的發散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人人學必須的數學、人人學實用的數學」,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解決問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自己面臨的各種形式的問題。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總有一種這樣的感覺,「一聽就懂,一做就錯」,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差,不會思考數學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現將近幾年的教學做法總結如下:
一、認真讀題,審清題意是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是教學中比較難的問題。我們總是要求學生多讀幾遍題,才進行解決。然而好多學生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了,可為什麼還是錯誤百出呢?究其原因是因為純文字的問題語言表述上比較嚴簡,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平時好多孩子直觀的圖形看多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被削弱了,使很多孩子讀不懂題意,缺乏解題的自信,更有孩子不願讀題,懶的讀題。所以我們首先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慢慢改掉懶的毛病。然後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畫圖法,讓圖形來架起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用畫圖法讓學生審清題意,提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用線段圖就能很好的讓孩子理解「相向而行」「相遇」這些詞語,並通過讓孩子猜猜他們會在哪裡相遇,讓他們自己到圖上標出相遇點,即能培養孩子的估計能力,又激活了孩子解題的興趣,使孩子樂於參與到解題中來。還有學生在學了長方形周長之後常會碰到這樣一道題目「一塊長8米,寬5米的長方形菜地,一條長邊靠院牆,其餘三邊圍上竹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初次碰到這道題目的學生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常常對「靠院牆」「 三邊圍上竹籬笆」不理解,以至於無法解題。這時我經常會在黑板上畫一個實物圖,幫助孩子理解題意。所以教給學生藉助畫線段圖幫助孩子理解題意是本課題至關重要的一步,它是孩子打開解決問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相信只要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堅持訓練,孩子們一定能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們知道,思考是在讀題的同時開始的!
二、課堂中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標指出:教學時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還要重視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藉助語言表達,有助於調節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幾年來,在應用題教學中,我依據教材內容,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跟著學說到獨立敘述,逐步提高。 在訓練中,主要採取下列兩種形式:說題意。說題意,就是要求學生在審題時,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加深對題意的理解。訓練學生用簡潔的語言途述題意或數量關系,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加深 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說思路。說思路,就是要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能夠用一定的數學術語有理有據有層次的表達解題的思維過程。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說解題思路,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出發,用綜合的方法整理思路,也可以通過問題入手採取分析的方法說出思路,或者兩者綜合考慮說出思路!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三、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根本任務。一題多解在發展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而要達到此目的,應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對同一題進行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先將具有代表意義的問題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獨立作答,然後選出幾種不同解答過程,在教師指導下分析、比較、判斷解答的對錯,從中選出最優解法。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張桌子坐6人,兩張桌子並起來坐10人,三張桌子並起來坐14人------照這樣,10張桌子並成一排可以坐多少人?如果一共有38人,需要並多少張桌子才能坐下?學生通過讀題,畫出圖形理解題意,想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1: 10-1=9(個)9×4=36(人)36+6=42(人)38-6=32(人) 32÷4=8(張)8+1=9(張)
生2: 6×10=60(人)10-1=9(人)2×9=18(人)60-18=42(人)
6×(9)=54(人)2×8=16(人)54-16=38(人)
生3: 2×10=20(人)20×2=40(人)40+2=42(人)。
通過不同途徑解決同一問題,不僅能鞏固與本題有關的各種基礎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思維品質,到達開闊思路、掌握技巧、靈活應用的目的。更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 思維能力。
四、通過編題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編題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編應用題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培養想像力和創造能力的練習。有計劃地進行編題訓練,深學生對四則運算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各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數量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編題訓練中,除了教材中經常出現的看圖編題和根據數量關系編題以外,我又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知識、不同要求,採取以下幾種訓練形式:
1.根據式題編題。
由我提供算式,指導學生把式題表示的數量關系,組織到一定的內容和情節中去,編成某種結構的應用題。
2.根據文字題編題。
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名詞術語、運演算法則和運算順序的基礎上,根據文字題編題。
3.根據問題編題。
我提供數學問題,讓學生推導解題所需的條件,確定內容,安排情節,把數量關系編入題中。
總之,在課堂中有要有疑問、猜想、沉思、聯想、有茅塞頓開的微笑、有思維火花的碰撞、有唇槍舌戰的辯駁、有情感的和諧統一,讓問題和解決問題貫穿學習始終,讓孩子們帶著不解走進課堂,帶著下一個問題走出課堂。讓解決問題成為的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5. 怎樣練習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以某一問題為中心,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擴散的方法
下面有幾種發散的方法,但其實還遠遠不止這些,其實發散思維就是以事物的某個屬性來聯想另一個帶有這個屬性的事物。
然後知道發散的方法之後就可以去不斷的練習,也可以自己出題自己做,比如格尺都可以做什麼?石頭可以做什麼等等。然後想到越多的答案越好。拿石頭為例:1、砸東西2、做成飾品3、墊桌腳4、做石器5、砌牆6、做化學反應等等想出的越多越好,思維增長越大。貴在堅持。
6. 發散思維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發散法——以某個物品盡可能多的「材料」,以其為發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
功能發散法——從某事物的功能出發,構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結構發散法——以某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
形態發散法——以事物的形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
組合發散法——以某事物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把它與別的事物進行組合成新事物。
方法發散法——以某種方法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因果發散法——以某個事物發展的結果為發散點,推測出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測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2、假設推測法
假設的問題不論是任意選取的,還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應當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是暫時不可能的或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對象和狀態。
由假設推測法得出的觀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實際的、荒謬的、不可行的,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觀念在經過轉換後,可以成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體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不僅需要用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大腦,有時候還需要用上我們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集體發散思維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們常常戲稱的「諸葛亮會」。在設計方面,我們通常要採用的「頭腦風暴」,每個不論可能性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說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認同,而且被採納,最後總結出結論。這個方法就叫做「頭腦風暴」。
4、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
發散思維,就像一棵樹。思維本身就好像什麼都不是,其實就是一種「遷移類比」的能力。如果說一件事情是「樹」的主幹,那麼它的枝椏、葉子、根莖等就是思維遷移的結果,遷移類比能力越強,自然枝椏、葉子、根莖等就越茂盛。這里的營養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積聚的見識和認知,自然這種積淀越深厚,遷移出來的深層認知就越正確,包含也就越廣闊。思維發散不依靠任何介質,但一定要有起因,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引發事件。遷移需要人思維的活性,因為有些事情沒有顯而易見的關系,那麼起初要人為給以假定,然後實踐論證。這個方法對進入哲學領域非常有效,因為哲學探討的廣度與深度,不是其它領域能解釋的。哲學是用來解釋其它領域的,所以要進駐哲學,開始勢必是假設。這是發散思維特性的一種補充,是憑空的,但後面必須實踐證明,再論證其適用范圍,既分辨清這個結果的價值大小,局限性等。發散思維主要是靠類比進行的,起因過程結果等,但要注意總結積累,這樣發散思維以後才會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豐厚.發散思維通常是要藉助邏輯思維來建立「連接關系」的,因為要使遷移的結果盡可能的客觀正確,連接關系能不感知的時候盡量不感知。邏輯論證對非感性一類,有普遍的適用性。所以當有些事情牽涉很廣的時候,它的枝椏有的則可能是直接用發散思維遷移類比推斷的,而有的則可能是只能在用邏輯思維進行理論推導之後而再發散才行的。發散思維的價值更多取決於人本身的閱歷、經驗和對生活對人性的認知。只有這些內容不斷豐富,發散思維的價值才會越來越高、體現才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發散思維本身是要藉助於人的生活積淀和思維活力才能體現價值的,如果人什麼都沒有,那麼發散思維就是個空架子,也長不大。所以,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要擁有天真,要遇事冷靜。冷靜是一切事情順利的開始。要使遷移結果盡可能正確客觀,就要求冷靜,所以發散思維很大程度上要煉心,對於任何事情,在分析的時候既要有親臨身份也要有一種過客姿態。 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就像一壟竹子一樣,是種局域范圍內的散狀結構。邏輯思維是「主線」,發散思維組成「副線」。在事件開始時,按事件與其它事物的相通點類比發散成各種相對此情況比較單一而具有此情況某一相似面的具體對象,這些對象如果比為竹子,每一種對象據邏輯思維發展成其緊後的相對更小但更集中精練的事物,類比竹子時如果前面的情況開始時發散成的各種對象為竹子第一節,那後面就是第一節後緊跟的竹子的第二節,也就是說第二節是第一節縮影;而每一個節與節遞進時的交接點處則可以分別以更小的對象(即第一節和第二節所包容的組成因素影響因素等等)按直接發散成葉子和在邏輯思維後再發散成枝椏,從而對此交接處的兩節進行補充闡述.在小范圍內枝椏也是按邏輯思維建立的關系然後一節一節的推,在每一個小節點處再一部分發散成葉子,一部分再邏輯推斷成枝椏的後面一節.竹子主體對應的對象則和前面說的一樣逐步縮小精簡,也在每一節點處生葉子枝椏,這樣反復重復遞進擴張,由大到小,由主到次,最終此對象發展演變成了一個獨立完整的竹子,而最終事件最初類比牽連出的多種對象都這樣發展便構成了整壟的竹林,也就是說,針對某一事件的具體而完整的思維網路就建設完成。這樣就可以把事件所能牽連的各個領域各種知識盡可能籠絡起來,以便分清楚事件在各種具體情況背後的意義主旨過程偏重局限區域等等,從而椐己所需用之.
但這兩種思維對思維本身的要求一個偏重於定向一個偏重於無定向,加上其作用不同,註定了它們的影響因素很大不同。所以,能同時靈活應用這兩種思維的人,必定是冷靜的心胸開闊的人,也必定是注意細節閱歷豐富的人.
以上兩種思維,自然而然,才算是真正擁有
7. 如何培養發散性思維
想要培養發散性思維就要讓你的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比如將一題多解,能有幾種解題方法就做幾種。然後是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將自己的想法無限擴大,不要局限在某個地方。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大腦在思維時呈現出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
8. 怎樣發散思維
1.要一問多解,同一個問題要自己去找不同的答案,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甚至可以站在問題的對立面,去反向求解.
2.要去學會問,多問才會多思考,多問才會去質疑,不要有「標准答案」這個概念.
3.有時間多接觸一點哲學.這點很重要!
利用一題多解,訓練發散思維.注重發散思維的訓練,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妙法頓生,而且對於培養學生...一題多解是訓練發散思維的好素材,通過一題多解,引導學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觀點分析思考同一問題
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發散性思維訓練促使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在聽、說、讀、寫各個環節中的訓練中,發展著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幫助學生產生許多聯想,促使他們全面考慮問題,並形成各自的觀點和想法.如在聽講課文時能根據自己的體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討論時說出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在閱讀時能對材料進行對比和聯想,在寫作時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等等.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僅舉幾例進行說明:
1.大腦激盪法(brainstorming)由創造基金會的創始人A·奧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大腦的迅速聯想,產生盡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議.如就某一個問題「講出你所想到的全部辦法」或「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實」等.在採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開始教師不要對學生的回答做評價,以便讓學生有一個寬松的環境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各種觀點,並強調每個人的觀點和想法都是平等的和重要的.其一般訓練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問題.如:「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Please list as many answers as possible.」
2)允許幾分鍾的准備時間.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暗示,如「生活中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是與木材有關的?」
3)記錄學生的答案.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或記錄在筆記本中.
4)制訂標准.當所有的答案都記錄下來後,就制定一個解決最佳方案的標准.如砍伐木材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家都同意的有哪幾條,並可用圖表等形式表現出來.
5)不要對不符合標準的答案進行指責.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List six rea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