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systemverilog驗證方法學 怎麼樣
1、就這本書來說,內容是很詳細,但文本邏輯結構不太好,用這本書入門會遇到些困難
2、就基於system verilog的驗證方法來說,這是一種流行的驗證方法,比傳統的方法可復用的部分更多,驗證也更嚴謹,覆蓋率更大。目前來說,基於SV的驗證方法通常都會與UVM一起用
㈡ 爬蟲系統如何識別驗證碼
普通如captcha可用php+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zer)破解,如ecmall的驗證碼,該成黑白色後再找出英文字母及號碼。
recaptcha則非常難搞。
㈢ ASIC驗證是學C++還是System Verilog
systerm verilog.
㈣ 急急!!幫幫我學習很差,想嘗試〈中學生各科高效學習法〉和〈SV快速學習與記憶法〉
我想還是要自己努力啊!!只能靠自己啊!!
㈤ 詳解SV和SH波是如何定義的
首先,SV和SH指的都是橫波,是橫波的兩種模態。用三維坐標X、Y、Z軸來解釋波的模態,如果X軸指向為波的傳播方向,XOY為波的傳播面(不同相位構成的平面):如果波的振動方向沿Y軸,振動方向平行於傳播面,則是SH波,即水平剪切橫波;如果波的振動方向沿Z軸,振動方向垂直於傳播面,則是SV波,即垂直剪切橫波。
㈥ 水質工程學
1.活性污泥的形態
1)外觀形態:活性污泥(生物絮凝體)為黃褐色,絮凝體顆粒:
2)特點:(1)顆粒大小:d=0.02~0.2 mm (2)表面積:20~100 cm2/mL (2000~10000)m2/m3污泥(3)含水率>99%,固體物質<=1%
2.活性污泥組成M =Ma + Me + Mi + Mii
Ma—具有代謝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體;Me—微生物自身氧化代謝產物殘留物;Mi—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不能降解的惰性有機物有機物(75~85%);Mii—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無機物(由原污水帶入的)(15~25%),揮發性活性污泥: Mv = Xv= Ma + Me + Mi
3.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類(Ma):
A細菌:有很強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機物能力
B真菌: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絲狀菌,保持較高的凈化效率、低的處理出水濃度及出水懸浮物濃度
C原生動物:肉是蟲 鞭毛蟲,纖毛蟲等。通過辨認原生物的種類,能夠判斷處理水質的優劣,它是一種指示性生物。原生物攝食水中的游離細菌,是細菌的首次捕食者。
D後生動物:主要是輪蟲,它在活性污泥中的不經常出現,輪蟲的出現是水性穩定的標志,作為鏡檢指示性生物。作為。後生動物是細菌的第二捕食者。
4. 微生物的增殖規律
A適應期(延遲期或調整期):是微生物的細胞內各種酶系統對環境的適應過程(用於生物的培養)
B對數增殖期(等速增殖期):出現的環境條件是F/M比值很高,微生物以最大速率攝取有機物,也以最大速率增值。活性污泥能量水平很高,活性污泥處於鬆散狀態(出水渾濁,SS值高,水質差,耗氧量大,剩餘量大)
C減速增殖期(減速增長期、私定期、平衡期):營養物不過剩,它已成為微生物生長的限制因素。活性污泥水平的能量低下,污泥絮凝。(出水濁度下降,SS下降,供氧強度和剩餘泥量減小,水質改善)。微生物活體數達到最高。
D內源呼吸期(衰亡期):營養物缺乏,為了獲得能 量維持生命,分解代謝自身的能量物質,開始衰亡。同時內酶分解細胞壁,使污泥量減少。後來有機物幾乎被耗盡,能量水平極低,微生物活動能力非常低,絮凝體形成速率增大,處理水顯著澄清,水質良好,剩餘污泥量少。
5.活性污泥凈化反應過程
A初期吸附去除(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B微生物的代謝C活性污泥的沉澱分離。活性污泥系統凈化污水的最後程序:泥水分離。構築物:二次沉澱池或沉澱區
6環境影響因素:營養物質;溶解氧>2mg/g;pH值:最佳的pH值為6.5~8.5;溫度:15~35℃之間,20~30℃效果好,活動旺盛;有毒物質。
7.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標
微生物量指標
(1)MLSS濃度——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混合液污泥濃度〉:表示在曝氣池單位容積混合液內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體物的總質量。(mg/L)MLSS=M=X=Ma + Me + Mi + Mii
(2)MLVSS濃度——混合液揮發性懸浮固體濃度MLVSS=MV=XV=Ma + Me + Mi
(3)沉降性能及其評價標准
①SV(Settling Velocity)——污泥沉降比,又叫30min污泥沉降率。(
SV:反應了曝氣池正常運行的污泥量,可用於控制剩餘污泥排放量,同時通過它能及早發現污泥膨脹等異常現象的發生。
②SVI(Sludge Volume Index)—污泥容積指數(污泥指數)(mL/g
物理意義:曝氣池出口處的混合液經30min靜沉後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澱污泥所佔的容積。SVI值能夠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此值介於70~100為宜。
8.活性污泥的各種演變及應用
(1)傳統活性污泥法:運行,水流一端進,另一端出,沿途曝氣,推流前進。
特點①吸附→減速增長→內源呼吸②處理效果好③不易污泥膨脹④供氧與需氧不平衡⑤耐沖擊負荷能力差(尤其對有毒或高濃度工業廢水)
(2)漸減曝氣活性污泥法:對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曝氣進行改進,提出的一種能使供氧量和混合液需氧量之間相適應的運行方式,即供氧量沿池長逐步遞減,使其接近需氧量。
(3)分段進水活性污泥法:特點:①分段多點進水,負荷分布均勻,均化了需氧量,避免了前段供氧不足,後段供氧過剩的缺點②提高了耐水質,水量沖擊負荷的能力③活性污泥濃度沿池長逐漸降低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稱生物吸附法或接觸穩定法:
1.型式:廊道式(吸附池和再生池可合建2.流態:中間進水,推流3.特點:①處理質量較差②耐沖擊負荷強③適合處理膠體物質含量高的工業廢水
(5)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特點①抗沖擊負荷能力強②池中各點水質相同,各部分有機物降解工況點相同,便於調控③處理效率差於推流式④易出現污泥膨脹
(6)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特點①由於負荷低,延時曝氣池容大,佔地面積較大②對水質水量變動性強③產泥量少④處理效果好
(7)高負荷活性污泥法:特點①由於負荷高,高負荷活性污泥法曝氣池容小,佔地面積較小。②處理效七、高負荷活性污泥法果差,60~70%③產泥量高④適合做預處理
(8)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特點:①DO≥8mg/L②MLSS很高,高達4000~7000③Δx很少④SVI低,沉降性好。
(9)選擇器活性污泥法
工藝特點:在曝氣池前加一個水力停留時間很短的小反應器,全部污水和迴流污泥進入選擇器,形成高負荷區。
優點:有利於菌膠團菌的優先生長而抑制絲狀菌的過量生長,從而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
分類:好、缺、厭氧
原理:利用絲狀菌的增長的速率、無分子內呼吸、好氧呼吸的特性。
9.氧轉移的影響因素
(1)污水水質:污水中存在著溶解性有機物,特別是表面活性物質,如短鏈脂肪酸和乙醇,是一種兩親分子,極性端羧基COOH-(親水)或羥基-OH-(親水)插入液相中,而非極性端(疏水)的碳基鏈則伸入氣相中。(2)水溫(3)氧分壓
提高dc/dt(氧轉移速率):(1)增加曝氣量(2)減少氣泡尺度(3)加強液相主體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度,加速液、氣界面的更新(4)增加曝氣池深(5)提高氧分壓
10.空氣擴散器的作用:充氧;攪拌和混合
曝氣器的主要指標(1)動力效率EP:(kgO2/KW•h)(2)氧利用效率EA(氧轉移效率)(3)充氧能力EL(kgO2/h)。① 對鼓風曝氣性能以EP、EA來評定② 對機械曝氣性能以EP、EL來評定。無法用EA來評定
鼓風曝氣:空氣加壓設備(鼓風機)→管道系統→擴散裝置(曝氣器)
鼓風曝氣空氣擴散裝置類型:
(1)微氣泡空氣擴散裝置:①擴散板:分為擴散板溝和擴散板匣②擴散管:組成擴散管阻,φ60~100mm;L=500~600mm③固定式平板型微孔空氣擴散器④固定式鍾罩型微孔空氣擴散器⑤膜片式微孔空氣擴散器
(2)中氣泡空氣擴散裝置:①穿孔管(單管,雙管,柵狀)管徑φ25~50②網狀膜空氣擴散裝置
(3)水力剪切式空氣擴散裝置①倒盆式空氣擴散裝置②固定螺旋空氣擴散裝置③金山Ⅰ型空氣擴散裝置
(4).水力沖擊式空氣擴散裝置:①密集多噴嘴空氣擴散裝置②射流式空氣擴散裝置>20%
(5)水下空氣擴散裝置:充氧、攪拌。①上流式水下空氣擴散裝置②下流式水下空氣擴散裝置
機械曝氣分類
(1)豎軸式機械曝氣裝置①泵型葉輪曝氣器②K型葉輪曝氣器③倒傘型葉輪曝氣器④平板型葉輪曝氣器
(2)卧軸式機械曝氣裝置:曝氣轉刷
11.活性污泥的培養馴化:a 非同步培養法:先培養再馴化b 同步培養法:培養馴化同時進行c 接種培養培養法:以污水廠污泥作為種泥
進水方式:a 連續進水:適合以生活污水為主的城市污水;b 間歇進水:一般,悶曝-->沉澱-->排除上清夜-->加新鮮水-->悶曝-->沉澱
活性污泥法系統的主要控制方法和控制參數(1)試運行。目的:確定最佳的運行條件
(2)正常運行:在正常運行過程中需要對活性污泥系統採取控制措施,常用的工藝控制措施主要有:曝氣系統的控制、污泥迴流系統的控制、剩餘污泥排放系統的控制。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檢測項目:(1)處理效果指標:COD、BOD、TOD、TOC、SS 有毒物質(2)泥營養及環境指標:pH、溫度、N、P、污泥沉降性、SV% 、MLSS、MLVSS、 SVI、DO(3)生物相:生物相觀察
12.活性污泥處理系統運行中的異常:
(1)污泥膨脹:控制方法:一類是臨時控制措施,另一類是工藝運行調節控制措施,第三類是環境調控控製法。(2)污泥解體(3)污泥腐化(4) 污泥上浮:缺氧狀態下,污泥反消化產生的氣體促使污泥上浮(5) 泡沫:化學泡沫和生物泡沫(6)異常生物相
13.氨氮(NH3-N)危害:1、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2與氯反應生成氯胺或氮氣,增加氯的用量;3、氮化合物對人和生物有毒害作用:4、加速水體的「富營養化」過程;
14.生物脫氮原理:①同化作用:一部分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細胞的組成部分
②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含氮有機物,在生物處理過程中被(好氧或厭氧)異養微生物氧化分解為氨氮;
③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由好氧自養硝化菌將氨氮轉化為NO2-和/或NO3-;
(1)硝化過程
(2)環境因素對硝化反應的影響:溫度、溶解氧、鹼度、pH、C/N、有毒物質
④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缺氧條件下,在異養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將NO2-和NO3-還原轉化為N2。
(1)反硝化過程
(2)環境因素對反硝化反應的影響:溫度、溶解氧、鹼度、pH、碳源有機物、C/N、有毒物質
15.前置式反硝化生物脫氮系統(A—O工藝):直接進入的污水為硝態氮的反硝化提供了碳源,降低了好氧的負荷;在反硝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鹼度可補償硝化反應消耗的鹼度的一半左右;硝化曝氣池在後,使反硝化殘留的有機物得以進一步去除,無需增建後曝氣池
16.除磷原理:化學除磷和生物除磷
(1)化學除磷:加二價鈣除磷;投加三價鐵鹽和鋁鹽除磷;投加二價鐵鹽除磷(將亞鐵離子氧化成鐵離子,與鈣聯合沉澱)
(2)生物除磷原理:生物除磷過程中,在好氧條件下細菌吸收大量的磷酸鹽,並作為能量的貯備;在厭氧狀態下吸收有機底物並釋放磷。這是一個循環過程,細菌交替釋放和吸收磷酸鹽。
(1)Phostrip除磷工藝——生物除磷和化學除磷相結合
工藝特點:①除磷效果好,處理出水的含磷量一般低於1mg/L;②污泥的含磷量高,一般為2.1~7.1%;③石灰用量較低;④污泥的SVI低於100,污泥易於沉澱、濃縮、脫水,污泥肥分高,不易膨脹。
(2)厭氧——好氧除磷工藝(A—O工藝)
工藝特點:①水力停留時間為3~6h;②曝氣池內的污泥濃度一般在2700~3000mg/l;③磷的去除效果好(~70%),出水中磷的含量低於1mg/l;④污泥中的磷含量約為4%,肥效好;⑤SVI小於100,易沉澱,不易膨脹。
17.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1) Bardenpho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工藝特點:各項反應都反復進行兩次以上,各反應單元都有其首要功能,同時又兼有二、三項輔助功能;脫氮除磷的效果良好。
(2) A—A—O同步脫氮除磷工藝(Anaerobic-Anoxic-Oxic)
工藝特點:工藝流程比較簡單;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不利於絲狀菌生長,污泥膨脹較少發生;無需投葯,運行費用低。
厭氧反應器:原廢水與含磷迴流污泥進入厭氧池,磷菌在這里完成釋放磷和攝取有機物。
缺氧反應器:主要功能是脫氮
好氧反應器:去除BOD,硝化和吸收磷等反應都在本反應器內進行
沉澱池:進行泥水分離,上清液作為處理水排放,沉澱污泥的一部分迴流厭氧池,另一部分作為剩餘污泥排放。
18.氧化溝的特徵:連續循環反應器
(1)構造上的特徵 ①池體狹長;池深較淺,一般在2-5m左右;②曝氣裝置多用表面機械曝氣器。豎軸曝氣器,如:低速曝氣葉輪;橫軸曝氣器,如:曝氣轉刷、曝氣轉盤;③進、出水裝置簡單。
(2)工藝上的特徵 ①氧化溝內的流態呈循環混合態;溝內混合液呈推流式快速流動(0.4-0.5m/s);進水流量與溝內流量相比很小,完全混合的;②有機負荷很低,相當於延時曝氣法,出水水質好;③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對水溫、水質、水量等的變動有較強適應性;④污泥產率低,剩餘污泥產量少;污泥齡長,可達15-30d;⑤具有生物脫氮的功能。
19.典型的氧化溝工藝
①Carrousel氧化溝:由多溝串聯氧化溝及二次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組成。採用豎軸低速表面曝氣器②交替工作氧化溝:有二溝和三溝式兩種形式;交替用做曝氣池和沉澱池,無需二沉池和污泥迴流裝置;曝氣轉刷的利用率較低③Orbal氧化溝:同心圓型氧化溝;採用曝氣轉盤;外、中、內三層溝渠分別為:容積為60-70%,DO約0mg/l,主要生物氧化、反硝化和磷釋放。。。容積為20-30%,DO約1mg/l。。。容積為10%,DO約2mg/l。
三溝DO的0-1-2梯度分布目的:外溝道溶解氧濃度接近0,氧的傳遞效率高,既可節約供氧的能耗,也可為反硝化創造條件;微生物可進行磷的釋放,以便它們在好氧環境下吸收污水中的磷,達到除磷效果。④曝氣-沉澱一體化氧化溝:集曝氣、沉澱、泥水分離和污泥迴流功能為一體,無需建造單獨的二沉池。
20.A-B(Adsorption-Biodegration)法工藝(吸附—生物降解工藝)
AB法的主要特點:① 未設初沉池,由吸附池和中間沉澱池組成的A段為一級處理系統;②B段由曝氣池和二沉池組成;③ A、B兩段各自擁有獨立的污泥迴流系統,兩段完全分開,各自有獨特的微生物群體,有利於功能穩定。
A段的特徵:①不設初沉池,原廢水中的微生物全部進入吸附池,A段是一個開放性的生物反應器;②負荷很高,有利於增殖速度快、適應能力強的微生物生長;③BOD去除率為30-60%,出水可生化性有所提高,有利於B段的繼續降解;④污泥產率較高,吸附能力強;⑤對有機物的去除,吸附作用為主,生物降解佔1/3左右。
B段的特徵:①來水為A段出水,水質、水量較穩定;②負荷率為總負荷率的40-70%;③污泥齡較長,有利於硝化反應。
21.(SBR)Sequencing-Batch-Reactor工藝;間歇式活性污泥法又稱序批式間歇反應器
@SBR的工作原理:一是運行操作在空間上是按序列、間歇的方式進行;二是每個SBR反應器的運行操作在時間上也是......SBR的主要反應器只有一個曝氣池,同時完成曝氣沉澱等的功能,其運行可以分為五個工序:①進水②反應③沉澱(1h)④排水⑤閑置
@SBR的工藝特徵:從時間角度來看,是一種較理想的推流式曝氣池;不設二沉池,曝氣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不設污泥迴流設備;耐沖擊能力強;在多數情況下,無需設置調節池;SVI值較低,污泥易沉澱,污泥膨脹現象較少;易於維護管理,出水水質優於連續式;通過調節,可在單一曝氣池內完成脫氮和除磷;易於實現自動化控制。
@SBR曝氣方式:①非限制曝氣(邊充水邊曝氣)②限制曝氣(充完再曝)③半限制曝氣(充水後期曝)
22.SBR工藝的發展及其主要變形工藝
①間歇式延時循環曝氣系統(ICEAS)工藝:運用連續進水和周期性排水原理,生物氧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除磷,固液分離等均在一個反應池中進行。ICEAS 工藝由反應、沉澱和潷水3個階段組成,其反應器由進水端的預反應區(進水曝氣區)和主反應區(曝氣或攪拌、沉澱、潷水、排泥,周期性循環運行)組成,運行方式為連續進水(沉澱期和排水期仍保持進水),間歇排水,沒有明顯的反應階段和閑置階段。
②CASS工藝(循環式活性污泥法(ICAST)的一種型式):包括進水曝氣階段(2h)、沉澱階段(1h)、潷水階段(1h)、閑置階段
③DAT-IAT工藝
@ 工藝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的一種處理方式,它介於傳統活性污泥法與典型的SBR 工藝之間,既有傳統活性污泥法的連續性和高效性,又具有SBR 法的靈活性,適用於水質水量變化大的情況。
@ 由DAT(需氧池)和IAT(間歇曝氣池)串聯組成。DAT連續進水,連續曝氣(也可間歇曝氣) ; IAT 連續進水,間歇曝氣,清水和剩餘活性污泥均由IAT 排出。
其運行操作由進水、反應、沉澱、出水和閑置五個階段組成。
④UNITANK工藝
它是由三個矩形池組成,三個池水力相連通,每個池中均設有供氧設備,可採用鼓風曝氣或採用表面曝氣, 在外邊兩側矩形池,設有固定出水堰及剩餘污泥排放口,該池既可作曝氣池,又可作沉澱池,中間一隻矩形池只作曝氣池
⑤MSBR(改良式序列間歇反應器)
MSBR 系統的運行原理如下:污水進入厭氧池,迴流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此進行充分放磷,然後混合液進入缺氧池進行反硝化。反硝化後的污水進入好氧池,有機物被好氧降解、活性污泥充分吸磷後再進入起沉澱作用的SBR 池,澄清後污水排放。此時另一邊的SBR 在1.5Q迴流量的條件下進行反硝化、硝化,或進行靜置預沉。迴流污泥首先進入濃縮池進行濃縮,上清液直接進入好氧池,而濃縮污泥則進入缺氧池。
23.MBR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or)
膜生物反應器是由膜分離技術與生物反應器相結
@膜生物反應器的主要類型:①生物反應器有不同的類型:好氧、厭氧;②膜有不同的類型:超濾膜(UF,0.01-0.04um)、微濾膜(MF,0.1-0.2um)、萃取膜(具有選擇性);③膜材料種類:陶瓷、醋酸纖維(CA)、聚碸(PS)、聚丙烯晴等;④膜結構形式:中空纖維、管式、平板式等;⑤按生物反應器與膜單元結合方式:一體式、分離式、隔離式等。
a.一體式系統:膜組件浸沒在生物反應器中;出水通過負壓抽吸經過膜單元後排出;
優點:體積小、整體性強、工作壓力小、節能、不易堵塞等;
缺點:膜表面流速小、易污染、出水不連續等。
b.分離式系統:生物反應器與膜單元相對獨立;生物反應器與膜分離裝置相互干擾小。
c.隔離式系統:選擇性萃取膜將污水與生物反應器隔開;膜只容許目標污染物透過,進入生物反應器而被降解;有毒有害物質不能進入生物反應器。
@膜生物反應器的主要特點:①SRT與HRT完全分開,在維持較短HRT的同時,又可保持極長的SRT;②膜截流的高效性可使世代時間長的硝化菌等在生物反應器內生長,因此脫氮效果較好;③可維持很高的MLSS;④膜分離可使大分子顆粒狀難降解物質在反應器內停留較長時間,最終得以去除;⑤可溶性大分子化合物也可被截留下來,不會影響出水水質,最終也可被降解;⑥膜的高效截留作用可使出水懸浮物濃度極低。
㈦ sv是什麼
Settling Velocity
污泥沉降比,又稱30min靜置沉降率.1000ml混合液在量筒內靜置30min後所形成沉澱污泥的容積占原混合液容積的百分比,以%表示。
折疊Sievert
希沃特(Sv),劑量當量。反映各種射線被吸收後產生的生物效應和危險度,與吸收劑量和射線種類有關。需進行品質因素加權修正,使修正後的吸收劑量更能反映輻射對機體的危害程度。定義為1Sv=1J/Kg,每公斤(千克、kg)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J),為1希沃特。更常用的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還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它代表了受到電離輻射照射的個人的總傷害。
sv是華天軟體公司三維設計系統sinovation的簡稱,SINOVATION軟體是三維CAD/CAM一體化的應用軟體系統,該軟體具有最先進的混合型建模、參數化設計、豐富的特徵造型功能。
提供了經過業界驗證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CAM加工,沖壓模具、注塑模具等應用技術。特別適合汽車、汽車零部件、機床、通用機械、模具及工藝裝備等行業的設計及加工應用
㈧ 純化水系統的sv值是什麼意思
SV與污水處理設備和工藝有關,SV值是污泥沉降比,一般看30分鍾沉降比,寫作SV30,SV通常在200~250ml/L左右。
另外,SV是SV,和SVI是完全2個概念,SVI有多種意思,在廢水處理工藝中,它表示:污泥體積指數,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標,大家不要搞混了。
㈨ 需要掌握哪些大數據演算法
數據挖掘領域的十大經典演算法:C4.5, k-Means, SVM, Apriori, EM, PageRank, AdaBoost, kNN, Naive Bayes, and CART。
1、C4.5演算法是機器學習演算法中的一種分類決策樹演算法,其核心演算法是ID3演算法。
2、2、k-means algorithm演算法是一個聚類演算法,把n的對象根據他們的屬性分為k個分割,k < n。
3、支持向量機,英文為Support Vector Machine,簡稱SV機(論文中一般簡稱SVM)。它是一種監督式學習的方法,它廣泛的應用於統計分類以及回歸分析中。
4、Apriori演算法是一種最有影響的挖掘布爾關聯規則頻繁項集的演算法。其核心是基於兩階段頻集思想的遞推演算法。
5、最大期望(EM)演算法。在統計計算中,最大期望(EM,Expectation–Maximization)演算法是在概率(probabilistic)模型中尋找參數最大似然 估計的演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賴於無法觀測的隱藏變數(Latent Variabl)。
6、PageRank是Google演算法的重要內容。2001年9月被授予美國專利,專利人是Google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因此,PageRank里的page不是指網頁,而是指佩奇,即這個等級方法是以佩奇來命名的。
7、Adaboost是一種迭代演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針對同一個訓練集訓練不同的分類器(弱分類器),然後把這些弱分類器集合起來,構成一個更強的最終分類器 (強分類器)。
8、K最近鄰(k-Nearest Neighbor,KNN)分類演算法,是一個理論上比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之一。
9、Naive Bayes。在眾多的分類模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兩種分類模型是決策樹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和樸素貝葉斯模型(Naive Bayesian Model,NBC)。
10、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在分類樹下面有兩個關鍵的思想。
關於大數據演算法的相關問題推薦CDA數據分析師的相關課程,課程內容兼顧培養解決數據挖掘流程問題的橫向能力以及解決數據挖掘演算法問題的縱向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從數據治理根源出發的思維,通過數字化工作方法來探查業務問題,通過近因分析、宏觀根因分析等手段,再選擇業務流程優化工具還是演算法工具,而非「遇到問題調演算法包」點擊預約免費試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