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triz理論的40個發明/創新原則是什麼
一、分割原則
1、將物體分成獨立的部分。
2、使物體成為可拆卸的。
3、增加物體的分割程度。
二、拆出原則
1、從物體中拆出"干擾'部分("干擾"特性)或者相反。
2、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
三、局部性質原則
1、從物體或外部介質(外部作用)的一致結構過渡到不一致結構。
2、物體的不同部分應當具有不同的功能。
3、物體的每一部分均應具備最適於它工作的條件。
四、不對稱原則
1、物體的對稱形式轉為不對稱形式。
2、如果物體不是對稱的,則加強它的不對稱程度,
五、組合原則
1、把相同的物體或完成類似操作的物體組合合起來。
2、把時間上相同或類似的操作聯合起來。
六、多功能原則
1、一個物體執行多種不同功能,因而不需要其他物體。
七、『瑪特廖什卡'原則
1、一個物體位於另一物體之內,而後者又位於第三個物體之內,等等。
2、一個物體通過另一個物體的空腔。
八、重量補償原則
1、將物體與具有上升力的另一物體結合以抵消其重量。
2、將物體與介質(最好是氣動力和液動力)相互作用以抵消其重量。
九、預先反作用原則
1、如果按課題條件必須完成某種作用,則應提前完成反作用。
十、預先作用原則
1、預先完成要求的作用(整個的或部分的)。
2、預先將物體安放妥當,使它們能在現場和最方便地點立即完成所需要的作用。
十一、"予先放枕頭"原則
1、以事先准備好的應急手段補償物體的底可靠性。
十二、等勢原則
1、改變工作條件,使物體上升或下降。
十三、"相反"原則
1、不實現課題條件規定的作用而實現相反的作用。
2、使物體或外部介質的活動部分成為不動的,而使不動的成為可動的。
3、將物體顛倒。
十四、球形原則
1、從直線部分過渡到曲線部分,從平面過渡到球面,從正六面體或平行六面體過渡到球形結構。
2、利用棍子、球體、螺旋。
3、從直線運動過渡到旋轉運動,利用離心力。
十五、動態原則
1、物體(或外部介質)的特性的變化應當在每一工作階段都是最佳的。
2、將物體分成彼此相對移動的幾個部分。
3、使不動的物體成為動的。
十六、局部作用或過量作用原則
1、如果難於取得百分之百所要求的功效,則應當取得略小或略大的功效。此時可能把課題大大簡化。
十七、向另一維度過渡的原則
1、如果物體作線性運動(或分布)有困難,則使物體在二維度(即平面)上移動。相應地,在一個平面上的運動(或分布)可以過渡到三維空間。
2、利用多層結構替代單層結構。
3、將物體傾斜或側置。
4、利用指定面的反面。
5、利用投向相鄰面或反面的光流。
十八、機械振動原則
1、使物體振動。
2、如果巳在振動,則提高它的振動頻率(達到超聲波頻率)。
3、利用共振頻率。
4、用壓電振動器替代機械振動器。
5、利用超聲波振動同電磁場配合。
十九、周期作用原則
1、從連續作用過渡到周期作用(脈沖)。
2、如果作用已經是周期的,則改變周期性。
3、利用脈沖的間歇完成其他作用。
二十、連續有益作用原則
1、連續工作(物體的所有部分均應一直滿負荷工作)。
2、消除空轉和間歇運轉。
二十一、躍過原則
1、高速躍過某過程或其個別階段(如有害的或危險的)。
二十二、變害為利原則
1、利用有害因素(特別是介質的有害作用)獲得有益的效果。
2、通過有害因素與另外幾個有害因素的組合來消除有害因素。
3、將有害因素加強到不再是有害的程度。
二十三、反向聯系原則
1、進行反向聯系。
2、如果已有反向聯系,則改變它。
二十四、"中介"原則
1、利用可以遷移或有傳送作用的中間物體。
2、把另一個(易分開的)物體暫時附加給某一物體。
二十五、自我服務原則
1、物體應當為自我服務,完成輔助和修理工作。
2、利用廢料(能的和物質的)。
二十六、復制原則
1、用簡單而便宜的復製品代替難以得到的、復雜的、昂貴的、不方便的或易損壞的物體。
2、用光學拷貝(圖像)代替物體或物體系統。此時要改變比例(放大或縮小復製品)。
3、如果利用可見光的復製品,則轉為紅外線的或紫外線的復制。
二十七、用廉價的不持久性代替昂貴的持久性原則
1、用一組廉價物體代替一個昂貴物體,放棄某些品質(如持久性)。
二十八、代替力學原理原則
1、用光學,聲學、 『味學"等設計原理代替力學設計原理。
2、用電場.磁場和電磁場同物體相互作用。
3、由恆定場轉向不定場,由時間固定的場轉向時間變化的場,由無結構的場轉向有一定結構的場。
4、利用鐵磁顆粒組成的場。
二十九、利用氣動和液:壓結構的原則
1、用氣體結構和液體結構代替物體的固體的部分,如充氣和充液的結構,氣枕,靜液的和液體反沖的結構。
三十、利用軟殼和薄膜原則
1、利用軟殼和薄膜代替一般的結構。
2、用軟殼和薄膜使物體同外部介質隔離。
三十一、利用多孔材料原則
1、把物體作成多孔的或利用附加多孔元件(鑲嵌,覆蓋,等等)。
2、如果物體是多孔的,事先用某種物質填充空孔。
三十二、改變顏色原則
1、改變物體或外部介質的顏色。
2、改變物體或外部介質的透明度。
3、為了觀察難以看到的物體或過程,利用染色添加劑。
4、如果已採用了這種添加劑,則採用熒光粉。
三十三、一致原則
1、同指定物體相互作用的物體應當用同一(或性質相近的)材料製成。
三十四、部分剔除和再生原則
1、已完成自己的使命或已無用的物體部分應當剔除(溶解.蒸發等)或在工作過程中直接變化。
2、消除的部分應當在工作過程中直接再生。
三十五、改變物體聚合態原則
1、這里包括的不僅是簡單的過渡,例如從固態過渡到液態,還有向"假態"(假液態)和中間狀態的過渡,例如採用彈性固體。
三十六、相變原則
1、利用相變時發生的現象,例如體積改變,放熱或吸熱。
三十七、利用熱膨脹原則
1、利用材料的熱膨脹(或熱收縮)。
2、利用一些熱膨脹系數不同的材料。
三十八、利用強氧化劑原則
1、用富氧空氣代替普通空氣。
2、用氧氣替換富氧空氣。
3、用電離輻射作用於空氣或氧氣。
4、用臭氧化了的氧氣。
5、用臭氧替換臭氧化的(或電離的)氧氣。
三十九、採用惰性介質原則
1、用惰性介質代替普通介質。
2、在真空中進行某過程。
四十、利用混合材料原則
1、由同種材料轉為混合材料。

(1)triz主要的創新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TRIZ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
TRIZ理論中提供了如何系統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對於復雜問題的分析,則包含了科學的問題分析建模方法——物-場分析法,它可以幫助快速確認核心問題,發現根本矛盾所在。
2、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針對技術系統進化演變規律,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TRIZ理論總結提煉出八個基本進化法則。利用這些進化法則,可以分析確認當前產品的技術狀態,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3、技術矛盾解決原理
不同的發明創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TRIZ理論將這些共同的規律歸納成40個創新原理,針對具體的技術矛盾,可以基於這些創新原理、結合工程實際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
4、創新問題標准解法
針對具體問題的物-場模型的不同特徵,分別對應有標準的模型處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轉換、物質與場的添加等等。
5、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ARIZ
主要針對問題情境復雜,矛盾及其相關部件不明確的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對初始問題進行一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實現對問題的逐步深入分析,問題轉化,直至問題的解決。
6、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工程學原理而構建的知識庫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領域的數百萬項發明專利的分析結果而構建的知識庫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豐富的方案來源。
Ⅱ 以下哪些屬於triz中的創新思維方法
現代TRIZ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
TRIZ理論中提供了如何系統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對於復雜問題的分析,則包含了科學的問題分析建模方法——物-場分析法,它可以幫助快速確認核心問題,發現根本矛盾所在。
2.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針對技術系統進化演變規律,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TRIZ理論總結提煉出八個基本進化法則。利用這些進化法則,可以分析確認當前產品的技術狀態,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3. 技術矛盾解決原理
不同的發明創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TRIZ理論將這些共同的規律歸納成40個創新原理,針對具體的技術矛盾,可以基於這些創新原理、結合工程實際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
4. 創新問題標准解法
針對具體問題的物-場模型的不同特徵,分別對應有標準的模型處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轉換、物質與場的添加等等。
5. 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ARIZ
主要針對問題情境復雜,矛盾及其相關部件不明確的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對初始問題進行一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實現對問題的逐步深入分析,問題轉化,直至問題的解決。
6.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工程學原理而構建的知識庫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領域的數百萬項發明專利的分析結果而構建的知識庫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豐富的方案來源。
Ⅲ triz理論有哪些主要方法和工具
現代TRIZ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 TRIZ理論中提供了如何系統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對於復雜問題的分析,則包含了科學的問題分析建模方法——物-場分析法,它可以幫助快速確認核心問題,發現根本矛盾所在. 2.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針對技術系統進化演變規律,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TRIZ理論總結提煉出八個基本進化法則.利用這些進化法則,可以分析確認當前產品的技術狀態,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3. 技術矛盾解決原理不同的發明創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TRIZ理論將這些共同的規律歸納成40個創新原理,針對具體的技術矛盾,可以基於這些創新原理、結合工程實際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 4. 創新問題標准解法針對具體問題的物-場模型的不同特徵,分別對應有標準的模型處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轉換、物質與場的添加等等. 5. 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ARIZ 主要針對問題情境復雜,矛盾及其相關部件不明確的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對初始問題進行一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實現對問題的逐步深入分析,問題轉化,直至問題的解決. 6.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工程學原理而構建的知識庫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領域的數百萬項發明專利的分析結果而構建的知識庫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豐富的方案來源.
Ⅳ TRIZ有什麼創新方法
1、技術演進模式。技術演進模式是TRIZ方法的基礎。它們可以用於估計一個產品經歷了什麼樣的演進階段,並將經歷什麼樣的階段。這些模式包括:理想性增長趨勢,系統完善性趨勢,能量迂迴趨勢等。
2、物一場建模。物一場建模用惟一的方式來建立創新問題的模型。一個基本物質場模型包括兩個物質和它們之間的一個場。這兩個物質通過場來相互作用。
3、創新問題的求解演算法。創新問題的求解演算法,是描述一個最小化初始問題,發現矛盾,建立物一場模型,考慮資源,定義理想狀態,考慮實現理想狀態的己知方法,解決矛盾,克服障礙的迭代的過程。

(4)triz主要的創新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TRIZ方法應用領域:
在前蘇聯,TRIZ方法一直被作為大學專業技術必修科目,已廣泛應用於工程領域中。蘇聯解體後,大批TRIZ研究者移居美國等西方國家,TRIZ流傳於西方,受到極大重視,TRIZ的研究與實踐得以迅速普及和發展。
西北歐、美國、台灣等地出現了以TRIZ為基礎的研究、咨詢機構和公司,一些大學將TRIZ 列為工程設計方法學課程。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TRIZ理論和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工程實用性強, 並經過實踐的檢驗,如今它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創造出成千上萬項重大發明,為知名企業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Ⅳ TRIZ理論有哪些主要方法和工具
對於TRlZ,我認為只不過是一套方法和工具,能不能有效架御,核心在用工具的人,不是在工具本身。創新不可能有固定模式。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拉丁文翻譯的首字母縮寫,由蘇聯發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於1946年開始,每年動用1500人的人力,在研究了世界各國200萬分高水平專利的基礎上,創立的一套具有完整體系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和方法。
Triz主要包括3個組成部分:一會問題分析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技術系統進化論等;二是問題分析工具,包括沖突分析、物-場分析、功能分析、ARIZ等;三是基於知識的工具,包括40個發明原理、39個工程參數和矛盾矩陣、11個分離原理、76個標准解、科學效應和現象知識庫等。
Ⅵ triz創新方法是什麼
triz創新方法是什麼?
TRIZ意譯為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著力於澄清和強調系統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獲得最終的理想解。它不是採取折中或者妥協的做法,而且它是基於技術的發展演化規律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 而不再是隨機的行為。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
TRIZ,(俄文: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 задач 俄語縮寫「ТРИЗ」翻譯為「發明家式的解決任務理論」,用拉丁語標音可讀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縮寫為TRIZ。英文說法: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IPS),也有人縮寫為TIPS。
TRIZ,直譯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國內也形象的翻譯為「萃智」或者「萃思」,取其「萃取智慧」或「萃取思考」之義。
前蘇聯發明家、教育家G.S.Altshuller(根里奇·阿奇舒勒)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大量專利和創新案例總結出來的。
Ⅶ TRIZ創新方法
TRIZ創新方法:

TRIZ創新方法是一套以人為導向的知識系統之系統化創新問題解決方法.它有別於傳統的腦力激盪,TRIZ創新方法強調發明或創新可依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而非僅是隨機或天馬行空的腦力刺激而已.TRIZ創新方法的發展這是在TRIZ創新方法從業人員過去二十多年間取得的實際經驗基礎上得以實現的,TRIZ創新方法專家投入了$7,000,000多資金繼續進行方法學的研究,並在美國進行適應性調整.TRIZ創新方法 是對300萬個全世界專利的分析的結果並且技術和社會演變的歷史, 從大約發明的1000 個樣式和超過500 patterns/lines 技術, 市場和組織演變被提取了.這個廣泛的知識庫使用戶開發實際詳盡的套可能的解答想法對困難的問題以迅速方式.
Ⅷ triz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哪些
TRIZ理論是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
TRIZ自1946年開始創立以來,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創新發展理論
這個時期主要是創新和發展了TRIZ的理論,並在前蘇聯得以利用。但由於前蘇聯的封鎖,外界很少知道這個理論。這個時期的主要理論有40個發明原理,發明演算法,最終理想解,科學效應庫,物場模型,標准解和技術發展的趨勢等等。
第二階段:傳播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前蘇聯解體為標志。前蘇聯解體後,大量的科學家到了美國和歐洲,創辦了一系列的公司(如Invention
Machine),開發基於TRIZ理論的軟體系統,並為一些公司提供咨詢服務。這個時候,前蘇聯以外的工程師們才開始接觸到這個理論,少量的公司在這個時候開始引入TRIZ理論,如1995年的P&G和1997年的Samsung。
第三階段:開始應用階段
從2005年開始,一些大公司開始引入TRIZ理論,並開始在內部推廣。如通用電氣,西門子,英特爾,波音,霍尼維爾,飛利浦,3M等等。中國的企業,如中興通訊和一些國有大企業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利用TRIZ理論來培訓自己的員工,解決項目中的難題。
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我們通常遇到的問題都是具體的問題,我們所要尋求的解決方案也是具體的解決方案。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所採用的一般做法是,迅速利用自己的經驗做一系列的試驗,以圖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但事與願違,這種試錯的方法雖然在一些簡單的問題上效果比較明顯,在一些比較難一些的問題上卻要往往花很長的開發時間,需要消耗較多的資源。
(1)
TRIZ理論先引導我們將遇到的具體問題有非常清楚的定義,問題定義得越清楚,則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如果這個問題還沒有弄清楚,則需要將這個問題研究透徹後再著手解決;
(2)
利用因果分析和功能模型分析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其它突破問題瓶頸的其它路徑,或者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然後將這個問題抽象成一個一般化的問題;
(3)
對於這個一般化的問題,根據TRIZ的工具,如標准解,發明原理,科學效應庫,技術發展趨勢等找到一般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遇到類似的問題,一般可以有哪些種解決方法;
(4)
將這些一般化的解決方案引入到我們的具體項目中,轉化成我們自己的解決方案。
TRIZ理論更注重問題的分析以及借用,從前人的解決方案中,從其它領域的類似的問題中去尋找答案。所以通過TRIZ理論所得到的解決方案通常是被證實可用的,所以可靠性高,易於操作,項目失敗的風險也比較小。
Ⅸ triz創新方法案例有哪些
技術演進模式。技術演進模式是TRIZ方法的基礎。它們可以用於估計一個產品經歷了什麼樣的演進階段,並將經歷什麼樣的階段。這些模式包括:理想性增長趨勢,系統完善性趨勢,能量迂迴趨勢等。
triz原因:
1、降低嘗試次數和錯誤迭代。
2、降低對共同的資源的需要。
3、使用演化的趨勢打開歷史,為新產品想法證明方向。
4、利用專利規避,突破競爭對手的防禦。

TRIZ是基於知識的方法:
(1)TRIZ是發明問題解決啟發式方法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從全世界范圍內的專利中抽象出來的,TRIZ僅採用為數不多的基於產品進化趨勢的客觀啟發式方法;
(2)TRIZ大量採用自然科學及工程中的效應知識;
(3)TRIZ利用出現問題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技術本身、相似或相反的技術或過程、環境、發展及進化;
(4)TRIZ是面向人的方法,即TRIZ中的啟發式方法是面向設計者的,不是面向機器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triz
Ⅹ TRIZ方法是如何創新的
TRIZ方法是如何創新的:
創新方法TRIZ意譯為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著力於澄清和強調系統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獲得最終的理想解.它不是採取折衷或者妥協的做法,而且它是基於技術的發展演化規律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而不再是隨機的行為.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
知道了TRIZ理論,我們要知道這個理論的創始人--根里奇·阿奇舒勒,一個非常厲害的人
創新方法TRIZ的優越性:
TRIZ是一套以人為導向的知識系統之系統化創新問題解決方法.它有別於傳統的腦力激盪,TRIZ強調發明或創新可依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而非僅是隨機或天馬行空的腦力刺激而已.TRIZ的發展這是在TRIZ從業人員過去二十多年間取得的實際經驗基礎上得以實現的,TRIZ專家投入了$7,000,000多資金繼續進行方法學的研究,並在美國進行適應性調整.TRIZ 是對300萬個全世界專利的分析的結果並且技術和社會演變的歷史, 從大約發明的1000 個樣式和超過500 patterns/lines 技術, 市場和組織演變被提取了.這個廣泛的知識庫使用戶開發實際詳盡的套可能的解答想法對困難的問題以迅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