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時祈福 步驟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凈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燒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燒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凈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燒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燒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凈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燒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燒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B. 中國古代帝王為民祈福都有哪些形式
沒有 ·就在地壇祭祀 祭告上天 祈求風調雨順 四海昇平 子孫萬事基業長存 國家無事 為此獻上太牢三百
C. 古代一般都用什麼東西祈福;和傳達愛意呢;
燒香,並在貢桌上放一個豬頭和幾個蘋果香蕉。
傳達愛意,男人一般用扇子,題一道小情詩,故意遺忘在心上人的路過的地方,心上人拾起來,打開扇子,猜出詩中的謎題,晚上就按圖索驥,來到男子約好的地方完成傳達愛意的行為。
女人一般會在手絹上綉朵花,再綉兩只鳥,讓丫環拿去給心上人看,男人拿到手絹後,先拿到鼻子前聞一聞,分辨出手絹到底是哪個小姐送來的,再打開一看,就明白了,晚上就瓜田李下了。
女人還會有其它一些道具,如竹桿,綉花鞋,為就要上前線的心上人納的非常結實的布鞋等等不一而足。
D. 怎樣為心愛的人祈福
可以到寺廟燒香祈福的,方便的話,你可以到附近香火旺盛的觀音廟祈福的。
觀音娘娘是送子保姻緣的;
首先:祈福前先准備好香品,就是佛香,這個我推薦你到無相銅爐上請幾盒祈福用的姻緣香輔助加持的,不僅寓意美好,也是天然的植物香,對環境和人身無害,積德積福。
而且好的香是神的信使,會把你的心願傳達給觀音娘娘的。
其次:許願,許願的時候要誠心,馬虎不得,這樣觀音娘娘會感受到你的誠意的。
最後:平時也要都做好事善事,種善因得善果;祝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E. 有什麼許願的方法
1、千紙鶴
千紙鶴是代表對被送的人的祝願,每隻千紙鶴承載一點祝願,最終成為一個願望。千紙鶴有著美麗的傳說和文化底蘊,成為人們的感情寄託。開始時只為了紙折千隻鶴祈禱得病的人早日病癒,後來也有祈禱某事情的成功而折疊千紙鶴。
2、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3、流星
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
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人們通常為它賦予美好的意義,認為看到並對著流星許願就能實現心願。
4、生日蛋糕
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流傳到現在,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時,買個漂亮的蛋糕,享受眾人給予的祝福。
由於疼愛孩子,古希臘人在慶祝他們孩子的生日時,在糕餅上面放很多點亮的小蠟燭,並且加進一項新的活動——吹滅這些燃亮的蠟燭。
他們相信燃亮著的蠟燭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這時讓過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許下一個願望,然後一口氣吹滅所有蠟燭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美好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
5、漂流瓶
有十一種,分別為:普通瓶、傳遞瓶、同城瓶、真話瓶、暗號瓶、提問瓶、交往瓶、祝願瓶、發泄瓶、生日瓶、表白瓶。
漂流瓶作為許願的象徵。人們在瓶子里裝上彩色的許願砂,用小紙條寫上自己的願望放在瓶子里,以此來祈禱自己的願望成真。
F. 古人都有哪些祈福習俗
習俗一
桃符
古人肯定是不用朋友圈祈福的。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人的名字——神荼、郁壘是傳說中能夠捉鬼的兩位異人,掛在門前,希望能夠祈福滅禍。
習俗二
五色絲
另一個消病祛災的東西就是五色絲,也叫續命絲,是端午節時候的習俗。端午節時候,以雜染五彩的絲線系在手臂上,人們認為能夠祛除瘟病。歐陽修曾寫詩雲:「更以親蠶繭,紉為續命絲。「講述端午節以蠶絲做五彩絲的習俗。
G. 許願的方法有哪些
一行一行讀下去,不要先看結果。
發件人告訴我...
測試後10分鍾以內他的願望就實現了。(所以我翻譯成中文,在這里留言,原本是韓文的 *翻譯技術很爛*)
大約需要1-2分鍾,但感覺是值得的。
試試看吧
首先,准備好紙和筆..
選擇姓名時,請選擇你確實認識的人的實名。
請寫出憑直覺,瞬間出現在腦海里的答案。
一次閱讀一行..
如果你先看了答案就沒什麼意思了。
1。首先從上到下(垂直),寫出從1到10的數字
2。在數字1和2的旁邊各寫出一個數字(從1到10之間的一位數)
3。其次在數字3和7的旁邊各寫出一名異性的名字。
4。在數字4,5,6的旁邊各寫出一個名字..朋友,家人都可以....
(你不認真回答,等於浪費你自己的時間)
5。 在數字8,9,10的旁邊各寫出一個歌曲的題目 ..
(憑第一感覺)
6。最後,許一個願望ba...
最近最希望發生的願望,奇跡什麼的...
許了願望讓我們看看這個游戲的結果吧。
首先在數字3旁邊的名字,是你愛的人。
在數字7旁寫下的是你喜歡,但不能實現的愛情。
在數字4旁邊的人是最關心你的人。
在數字5旁邊的人是給你帶來好運的人。
在數字6旁邊的人是對你不利的人。
在數字8寫下的歌曲是對數字3寫下的人最適合的歌曲。
在數字9寫下的歌曲是對數字7寫下的人最適合的歌曲。
在數字10寫下的歌曲是歌曲是,最適合表達你的想法的歌曲。
最後,你把這片文章轉載到其他留言板上,和數字2旁邊寫下的數字相應的篇數,
你的願望就會成真。
H. 祈福納祥類活動有哪些
舞龍燈
舞龍燈,又叫「耍龍燈」、「跑龍燈」,是中華民族最富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之一。舞龍燈活動從漢代就有了。相傳古代舞龍燈,帶有祈禱之意。龍色分為黃、青、白、赤、黑五種,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
遭旱災玩水龍,遭水災玩火龍,祈求風調雨順。舞龍燈節目一般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佳節進行。
龍燈往往以竹篾、綢布和燈為主要製作材料,先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的樣子,再把薄而能透光的綢布罩在竹篾上,然後再用油彩在綢布上繪出龍須、龍鱗、龍爪。龍燈分為數節,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節。舞龍人由健壯男子組成,每人各持一節,龍頭前由一人手持綵球(稱彩珠)引逗,龍頭追趕彩珠,龍身龍尾隨龍頭而動,上下翻滾,左右盤旋,自成套路,非常壯觀。
舞獅子
舞獅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歡的一項運動。每到春節,自初一到十五,中國的大江南北都會進行各種形式的舞獅子活動。舞獅子分北方獅舞和南方獅舞兩大類。它們在製作獅子的材料、方式以及表演手法上均不相同。
北方舞獅以河北省雙獅、安徽省青獅等最為有名。獅頭用木頭雕成,重達數十斤,因此,它對舞獅者的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主要表現獅子的威猛、敏捷。北獅在表演時重視跳躍、翻滾等有難度的動作,具體表演動作和技巧有跌撲、翻騰、直立、滾綉球、走梅花樁等,因此,北獅也被叫做「武獅」。
南方舞獅以廣東一帶的最為有名。獅頭一般用竹篾製成,再在獅頭上裝上玻璃等飾品,較為華美。具體表演動作和技巧有抖毛、洗耳、朝拜、上樓台、滾球等。表演時動作柔美、細膩,主要表現獅子的活潑可愛和有趣詼諧,因此南獅也被稱為「文獅」。不過,北獅和南獅的這種區別並非絕對的,它們通常互相吸收對方的長處,經常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放孔明燈
放孔明燈是民間傳統娛樂項目,盛行於我國許多地區,特別盛行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它是一種用於節日或歡樂聚會時在夜間燃放的燈,傳說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司馬懿把諸葛亮包圍在陽平,諸葛亮沒法派兵出城求救,於是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再繫上求救的信息,果然得以脫險。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燈籠叫做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形狀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孔明燈的做法是:用自製的有韌性的皮紙84張,糊成一個直徑達數米的球,下留一孔。孔的周圍垂四條數米長的粗繩,繩端系一篾圈。先由多人將紙球張開,用柴火在孔外熏之,數分鍾後。球便膨脹,產生升力,然後將一個纏著浸透生油白布的十字木架引燃,把木架綁於篾圈上,一放手,球便載著一團火冉冉上升進入天空。孔明燈初如一盞明燈,後來像一顆閃爍的星.特別壯觀。
踩高蹺
高蹺,又叫「腳把"、「柳木腿」等。在一根長長的木棍上,裝上腳踏板,便成了一支高蹺。踩高蹺就是人們把腳分別踩在麗支高蹺的腳踏板上,再把高蹺綁在腿上,藉助高蹺行走並做各種動作。
踩高蹺在我國具有古老的歷史。《列子·說符》篇有這樣的記載:宋國有個叫蘭子的人,用比自己身體長一倍的兩根木條綁在足脛上去朝見君主。這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高蹺的雛形。踩高蹺在唐代以前稱為長蹺伎。魏晉南北朝時期,踩高蹺主要是作為一種雜技項目而在皇宮中表演的,至宋元以後,踩高蹺才開始在民間推廣。宋代,踩高蹺稱為「踏蹺」,一般在春節、重陽登高等傳統節日時舉行。到了清代,踩高蹺已成為大江南北最喜聞樂見的觀賞民俗活動。即使在今天,每當慶祝傳統佳節時,都會在各種廟會、演出中看到高蹺隊的身影。
酒令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酒令就出現在宴席上,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投壺游戲,秦漢之間的「即席唱和」等屬於一種酒令。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酒風特濃,酒令也快速發展,最常見的有擲骰、射覆、酒籌、酒牌、文字令,另外還有擊鼓傳花、手勢令、旗幡令、小酒令等。其花樣翻新,門類繁多都達到了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很是盛行。
宋元以後,伴隨通俗文學的發展,酒令從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間普及到民間尋常百姓之家。
明清時代,酒令進入巔峰時期,其品種之多,內容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酒令。凡人間事物、花草蟲魚、經史典故、風俗習慣、時令節氣、唐詩宋詞、小說俗語等,均可入令。尤其是文學酒令幾乎用到了所有的修辭手段,雅令在嫻熟中見經綸,俗令在隨意中顯風采。並且行令氣氛寬松,不行苛令,行令僅為勸酒,飲酒僅為行樂。
酒令是我國酒文化中一朵別有風姿的奇葩,它是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今天,我們了解了酒令的有關知識,並將它適當地應用到飲酒活動當中,可以調節氣氛,增加樂趣,提升智力,提高飲酒的文明程度。
行酒令的形式可謂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形式自然有很大不同。所以把酒令分為雅令、通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這類酒令按內容可分為字令、詩令、詞令和花鳥蟲令。通令是平民百姓的酒令,包括擲骰、抽簽、劃拳、猜數等。劃拳是通令的代表。
雅令因為其難度較大,至今已不大被人們採用,目前延用最多的是通令。
通令以通俗易懂、簡單易學為特色,不管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很快地操作運用。大眾酒令主要有以下幾種種形式:
同數令
多是兩人為一組,互相對抗。雙方每劃出一拳,必說出一數,同時要伸出手指表示一個數。如若喊出數而沒有出拳,或者已伸出拳而沒有喊出數,均叫做失拳。口手雖一,但所喊之數不是大於或等於出拳之數,也算失拳。一般來說,失拳即為輸拳,須罰飲酒。酒拳之數,用手指來表示從一至五。伸出指為一,指與中指為二,指、中指、無名指為三,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為四,手掌全部張開便為五,握拳伸出為零。除表示五數之外,食指不得伸出,如誤出即是不禮貌行為。
蜜蜂
兩只小蜜蜂呀,飛到花叢中呀,嘿!石頭、剪刀、布,然後猜贏的一方就做打人耳光狀,左一下,右一下,同時口中發出啪、啪兩聲,而輸方則要順手勢搖頭,做挨打狀,口喊啊、啊;如若猜和了,便要做出親嘴狀還要發出配音。動作及聲音出錯則飲!(註:適合兩個人玩,有點打情罵俏的味道,玩起來特別逗!)
拍七令
方法:多人參加,從1~99報數,但有人數到含有「7」的數字或「7」的倍數時,不許報數,要拍下一個人的後腦勺,下一個人繼續報數。如果有人報錯數或拍錯人則罰酒。
揭彩令
令官將一張寫有數字的紙條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都不知此數字,但要求這個數字須在6~36之間。令官飲完,口中說出「6」
字後再送給席間的任何一人,依次類推。如果所加數字之和剛好與杯中所扣數字相等,叫做得彩,則該人飲一杯酒。倘若又輪到令官而數字又沒超過杯中之數,則令官只能加「1"再送給他人,如果累計已超過杯中數,那麼該人與接者猜拳,過幾個數猜幾拳,輸者飲酒。
擊鼓傳花
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形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好。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表公正。擊鼓開始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看花束在誰手中,則誰就得罰酒。所以花束的傳遞特別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傳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點技巧,時緊,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能更加劇賓客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下,大家均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他形式決定勝負。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形式,且多用於女客。
明七暗七令
自然數按順序數下來,1、2、3、4、5、6、7……遇到7、17、27、37等以7結尾的數字稱作明七,7的倍數如14、21、28等稱作暗七,到明七時暗七的人都不能發聲,只許擊一下桌子,然後逆順序再繼續數下去。從左到右1、2、3、4、5、6、7(不發音),然後逆順序,喊6者要緊接喊8、9、10、11、12、13、14(不發音),喊13者又要緊跟著喊15,一直下去,到27、28時最易出錯。
指掌令
以指為戲,又叫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剋令、一官搬家訟、抬橋令、石頭剪子布令、大小葫蘆令、打更放炮令等。
湯匙令
放一湯匙在盤中心,用手撥動匙柄使其轉動,轉動停止時匙柄所指之人喝酒。
地方戲名令
行令者每人說一種地方戲名,並指出一個名角,說不上者飲兩杯,說出一半者飲一杯。
青蛙落水
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跌落水,咚(青蛙落水的聲音);兩只青蛙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聽候落水,咚,咚,三隻青蛙三張嘴,六隻眼睛十二條腿,聽候落水,咚,咚,咚;四隻青蛙……如此類推,每人說一句(以逗號隔開為標志),出錯者喝酒。另:此游戲也可以不發聲,僅僅用手令,動作來表示。
007
由開始一人發音零,隨便任指一人,那人隨即也發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三個人則發柒音,隨聲用手指做開槍狀任指一人,中槍者不發音不做任何動作,但中槍者旁邊兩人則要發「啊」的聲音,並揚手做投降狀。出錯者飲!
擺擂台令
令官先喝一大杯酒擺擂。有應戰的,先喝一大杯酒,然後劃拳,輸的退下。若有輸後再喝重戰的,可隨其便。擂主輸的讓位,勝者做新擂主。
如果挑戰者紛紛敗陣,沒有敢再索戰者,撤擂完令。
虎棒雞蟲令
有老虎、棒子、雞、蟲四物,一物剋一物,兩人相對,各用一根筷子相擊,同時口喊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子,或喊雞,或喊蟲。規定:以棒擊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吃棒;負者飲酒,若棒子與雞、虎與蟲同時喊出,則不分勝負。
I. 古人是怎樣祈福的
中國人對於祈福活動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未來美好期許的追求,人們就會做出各種各樣的事情:名勝古跡中泛濫的硬幣、宗廟中興盛的煙火??都是見證。而最近,身背大蔥,手提烤果的男孩又一次將「祈福」這個話題推向眾人眼前。
祈福的傳統從古流傳至今,從未斷絕。那在千百年前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祈福的呢?
祭天
甲骨文中就有「福」字,其形狀是兩個隻字捧著一尊酒具的形狀,代表著以甘美之物供養神明,以此祈求身心安康和風調雨順。由此可見,中國人的「祈福」之舉由來已久。古人受限於科學技術,無法深入的了解這個世界,面對無法抗衡的自然之力,心存敬畏,並且認為自己的命運被上天掌控,所以他們認為人生想要平順,就必須祈求上天,這是古人祈福的原因。
即使是身處權力巔峰的帝王,也需要祭祀天地以祈求平順。古代帝王自稱「天子」,表明君權天授,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公元前兩千年的夏朝,就有正式的祭祀天地的活動。當時的人傾盡全力建造祭祀建築,並將其視為級別最高的地方。雖然當時的祭祀建築已經湮滅於歷史的長河,但我們現在可以看看清朝的天壇,祈年殿以三層白玉為基,有三層圓頂,比太和殿的重檐頂還要多一層,足可見古人對於天地的敬畏。
祭天曾經是華夏民族最隆重、最庄嚴的祭祀儀式,在儀式上要誦讀祭文、奏雅樂、焚燒祭品,以此來表達人們對於上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華夏子民。當然,如此隆重的儀式,肯定是皇家手筆,需要天子主持,以顯虔誠。
除夕
平民百姓大多生活艱難,祈福的需求也就更加強烈。古人的祈福活動大多在節日舉行,比如新年、三月三、重陽節等,每一次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古人的「年」,比我們現在的「年」更像是一個需要慎重應對的時間點。所謂辭舊迎新,就是人們要驅逐不好的東西,祈求來年新的運勢。所以,古人在新年祈福時,有著非常嚴苛的規則,必須要去遵守。三月三又被稱為「上巳節」,人們在這一天要去水邊舉行除災求福的儀式,謂之「祓禊」,需要沐浴、采蘭、嬉遊、飲酒等。而重陽節,人們則要登高「避災」。
三月三出遊
古人祈福源於對天地的敬畏,是受限於眼界而做出的行動。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但卻不能將自己的人生寄託於此。
J. 古人是如何表達祈福的
《呂氏春秋·古樂》小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大意是三個人手持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詞有八段。《禮記·郊特性》載有一首《蠟辭》:士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這也表達了對於風調雨順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