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
1、題目。要把題目(或補充完整的題目)寫在第一行正中間。
2、主要內容和中心。要在題目下面,簡要地寫出這篇作文的主要內容及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3、結構安排。這是作文提綱最主要的部分,設計時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點: (1)安排好材料的組織順序。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全文一共准備分為幾大段,每段寫什麼,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起來。
(2)確定好重點寫的內容。要依據表達中心的需要,確定出哪些內容是主要的,哪些內容是次要的,標明「詳」、「次詳」、「略」的字樣;重點段又打算分幾層來寫,先寫哪層、後寫哪層,具體列出准備重點寫的步驟、次序。
(3)依據文章選用的材料及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確定好開頭、結尾的方法,並在提綱中簡單註明。
(4)設計好點題的時機及具體的方式、方法。
(5)考慮好層次之間、段落之間該如何銜接過渡,哪些內容需要照應,如何照應,也簡單標注。
Ⅱ 文章結構順序有哪些
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
文章順序有三種:
1、按時間順序作說明。即按事物變化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依次作說明。
2、按空間順序作說明。即按照具體事物的空間位置或由前到後,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從遠到近等進行說明。
3、按邏輯順序作說明。即對事物從原因到結果,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特點到用途,或從主要到次要,或從概括到具體等進行說明。
(2)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章結構的基本形式
1、縱式,即文章層次主要以縱向形式展開。
①以時間為序
②以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為序
③以逐層深入的論證為序
2、 橫式,即文章層次主要以橫向形式展開。
①以空間為序
②以材料性質的分類劃分層次
3、合式,即縱橫式,指文章層次以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形式展開
Ⅲ 散文常見的結構技巧
1、縱式結構法:又稱貫式結構法,既以事物本身發展進程為線索,縱深地組織材料。散文在運用此法時,一般應避免平鋪直敘,注意續中有斷。
2、橫式結構法:又稱"橫貫式結構法",打斷時間的連續和打破空間的聯系,將材料按性質歸類,並列安排或以內在的思想感情線索將各種本來不想乾的生活片段連綴起來。要注意斷中有續,明斷暗續。
3、縱橫交錯結構法,多用於游記之類的文章。既有移步換形的空間游蹤變化,又有時間的暗中推移。
4、那輾式結構法。此結構不急於說破本題,而是若即若離,在快接觸本題時,急又岔開,從其他方面加以烘托和渲染。這種方式除可以收到欲擒故縱,吸引讀者的效果外,還可把事件反映的更透徹,把人物的精神實質、思想境界揭示的更鮮明、更深刻。
5、線式結構法。這類散文是用一條十分明顯的線索,把一些生活片段串聯起來。
6、屏風式結構法。這類散文是把幾幅形象畫面減記下來,排列起來,形成一座美麗的"屏風",與拼貼畫法類似。
Ⅳ 文章結構有哪些
文章結構方式有:總分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分論點列述式、對照式、遞進式等。
1、總分式結構
文章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這種關系,有三種基本形式:
①先總後分,文章開頭部分總括提出所要敘述事件的整體面貌、基本特徵或中心觀點,以下分別從若干方面列舉事例具體詳細地加以描寫或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論點具體加以闡述。
②先分後總;
③先總說,後分說,再總說。
無論使用哪一種形式,都應注意,分總之間必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分述部分要圍繞總述的中心進行,總述部分應是分述的總綱或水到渠成的總結。
2、並列式結構
是從若干方面入筆,不分主次、並列平行地敘述事件、說明事物,或以幾個並列的層次論證中心論點的結構方式。其特點是將事件、事物或論題分成幾個方面來敘寫、說明和議論,每個部分都是獨立完整的部分,與其他部分是並列平行關系。
3、分論點列述式
分論點列述式結構是議論文常見的一種結構模式。文章往往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然後以分論點的形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證中心論點。這種結構式,條理清晰、眉目分明。
4、對照式
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作對比來發議論、抒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
5、遞進式
在闡述中心論點時,各層次、段落之間的關系是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的關系。前一部分論述是後一部分論述的基礎,最後推導出文章的結論。
Ⅳ 文章的結構方式6種有哪些
文章結構方式共有6種,分別為總分式、並列式、分述式、對照式、遞進式、縱橫式。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並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各種文章結構的具體含義: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1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部分與部分關系平列,分述與總述則有層次輩分之別。其方式有先分後總式、先總後分式和先總後分再總式。先分後總,是把所要表述的對象或主題分成若幹部分或側面,從不同角度漸次展開闡說或論述,最後在此基礎上作出結論或歸納全文。
Ⅵ 寫作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寫作的結構方式有:總分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分論點結構、對照式結構、遞進式結構。
一、總分式結構
文章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有三種基本形式,1先總後分,2先分後總,3先總後分再總。
二、並列式結構
並列邏輯是最基本的分布結構,表現為幾個分論點之間屬於平行並列分布,沒有必然的從屬或遞進等關系。如:總論點提出要「弘揚傳統美德」。
分論點可以有如下排列:
1、弘揚傳統美德,要弘揚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2、弘揚傳統美德,要弘揚知恩圖報,投桃報李的精神;
3、弘揚傳統美德,要弘揚寬容大度,和諧進取的精神。
三、轉合式結構
轉合邏輯主要是從正反兩方面來加強對總論點的論述。如:總論點為「保護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可以通過以下正反兩方面來展開論述「(正面)加強環境的保護,有利於控制污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反面)如果一味的破壞開發,而不注重保護,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乾涸的河流、絕跡的物種,最終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
四、對照式結構
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作對比來發議論、抒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
五、遞進式結構
遞進邏輯是分論點之間屬於層層遞進的關系,對總論點有著更加顯著的加強作用。如:總論點提出要「努力實現中國夢,構建「大同"社會」,分論點採取遞進關系可以表述為
1、中國夢是屬於個人的,它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指路明燈;
2、中國夢是屬於中國的,它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之匙;
3、中國夢又是屬於世界的,它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經之路」,可見,從個人到國家再到世界,更突顯了中國夢的內涵。
Ⅶ 怎樣安排作文結構
蘭德爾說過,「結構是一切意思和意義的基幢,「沒有結構任何東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設想。」這話告訴我們,文章的結構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一篇文章中,結構和語言一樣,都是給文章內容以具體形態的東西。結構,不僅關系文章的表達質量,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還可以生成或者改變思想內容。那麼,如何在我們的文章中去巧妙的安排文章的結構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在寫作中值得借鑒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縱式結構法這是記敘文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就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進程和材料之間在時間上的先後關系來安排寫作的先後順序。如2002年安徽省中考優秀作文《用掌聲撐起一片藍天》一文中所敘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發生──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之外而傷心落淚的小女孩,在無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將回到絕望中時,忽然聽到了「啪啪」的掌聲、事情的發展──第二天及後來,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滿面地傾聽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結局──十年後小女孩成了當紅歌星的順序來記敘的。又如2002年陝西省中考優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時間順序,先後記敘了第一次寫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親看後的評價及老師的批改與評分、第二次采訪父親對「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後寫成的作文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並被當成朗讀的範文、最後是老師對兩次不同作文的評價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二.橫式結構法此法可以運用於各種文體當中,它的特點是文章所選用的材料之間有一種並列關系。如2002年重慶市中考優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運用橫式結構法,把幾篇日記串在一起,並運用題記來貫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別致,令人耳目一新,顯示了作者獨特的構思和精妙的布局,獲得了滿分。又如我們學過的課文吳晗的《談骨氣》一文,也是採用橫式結構法。它用「齊人不食嗟來之食、文天祥拒絕降元、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拍案而起」三個事例並列,來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論點。三.總分結構法顧名思義,先總說後分說來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總」,是對「分」或者文章內容的總體概括,往往出現在文章開頭或者結尾;而「分」,則是對「總」的擴展,是文章內容的具體展開。「總分結構法」在具體的運用中,既可以先分後總,也可以先總後分,根據表達的需要來靈活選擇。如2002年四川廣安市中考優秀作文《母親陪我長大》一文,就是先總說「在我走過的十五個春秋中,我覺得最值得感激的還是我母親」,然後用「鍛煉」、「信賴」、「松壓」作為小標題,從「童年鍛煉」、「戀愛風波」、「考前放鬆」三個方面來具體分說,讓我們看到了「母親」對子女的信賴和良好的家教方法。因此,獲得高分是理所當然的了。又如我們學過的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也是採用「總分結構法」來布局謀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勞一生」總領全文,然後具體寫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花等事情,照應開頭的總領句。四.小標題結構法運用小標題的結構方法,把文章內容分為幾個部分,脈絡清晰,一目瞭然,會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02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優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別運用杜牧的絕句《清明》中的四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作為文章四個部分的小標題,寫出了四個概括性的畫面,本文在得滿分的同時,由於小標題的運用,以及題記和後記,想像獨特而大膽,語言富有創意,另外得5分。又如2002年重慶市高考滿分作文《鷹之歌》一文,也是運用三個小標題「日篇」、「月篇」、「星篇」來結構全文。日篇」暗用誇父追日的典故,「月篇」則精引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星篇」則敘述感人肺腑的母愛故事。小作者用「鷹」「日」「月」「星」等自然界的事物含蓄而深沉地象徵人們對真、善、美的選擇這一深刻的哲理,開拓了文章意境,加上語言富於藝術魅力,給滿分是受之無愧的。以上幾種方法都是我們常用的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們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運用,根據需要去選擇恰當的方法。
Ⅷ 短文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8)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章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
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
散文化情節結構的特點:一是故事情節呈現為散文的片斷,就如同散文的敘事是片段事件的連綴,而不是有頭有尾的連貫故事一樣。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過片斷事件的敘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會風情的描繪,創造出生動的意境,表達特定的主體情思。
這似乎同於散文了,其實不然,散文所敘之事之人多是真實的,而「散文」結構所敘之事之人之境,卻是虛構的。「散文」結構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散文的情節形式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結構。
「散文」結構,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許多小說,大多用倒敘回憶的方式,往事片斷汨汨而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隨思緒而定,無刻意修飾的痕跡。
汪曾祺曾經說過,一篇小說未產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說是不能隨意伸長或縮短的。汪先生所強調的正是那種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鑿和雕飾的情節結構。
Ⅸ 文章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文章除了直敘還可以利用不同結構讓自己的文章表述更清晰、立體、引人好奇。接下來就給大家說一下常見的文章結構有哪幾種:
1、並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輪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
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對照式
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作對比來發議論、抒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
4、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了解知識的慾望和興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第一段。由描述紅花的鮮艷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隨作者的具體解說了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Ⅹ 文章的結構有哪幾種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並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然後先儒家對「格物」「致知」意義的曲解和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再闡述科學發展為什麼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後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