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運動營養行為干預方法有哪些

運動營養行為干預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5 07:32:33

㈠ 營養強化干預是什麼治療方法

營養強化干預是什麼治療方法?我們首先應了解營養強化是什麼。
所謂營養強化,即食品營養強化。
食品營養強化主要包括:
1。礦物質類: 如鈣、鐵、鋅、硒、鎂、鉀、鈉、銅、錳、鉻、鍶、釩等。
2。維生素類:如VA、VD、VE、VC、VB族(VB1、VB2、VB3、VB5、VB6、VB12)、葉酸、生物素等。
3。氨基酸類:如牛磺酸等十八種人體必需氨基酸。
4。其他營養素物質:如DHA、AA、低聚糖、膳食纖維、益生元、卵磷脂、核苷酸,CPP、膽鹼,左旋肉鹼等。
營養強化干預的作用主要有:
1。彌補天然食物的缺陷,使其營養趨於均衡。
人類的天然食物,幾乎沒有一種單純食物可以滿足人體的全部營養需要,由於各國人民的膳食習慣,地區的食物收獲品種及生產、生活水平等等的限制,很少能使日常的膳食中包含所有的 營養素,往往會出現某些營養上的缺陷。根據營養調查,各地普遍缺少維生素B2,食用精白米、精白面的地區缺少維生素B1,果蔬缺乏的地區常有維生素C缺乏,而內地往往缺碘。這些問題如能在當地的基礎膳食中有的放矢地通過營養強化來解決,就能減少和防止疾病的發生,增強人體體質。
2。彌補營養素的損失,維持食品的天然營養特性。
食品在加工、貯藏和運輸中往往會損失某些營養素。如精白面中維生素B1已損失了相當大的比例,同一種原料,因加工方法不同,其營養素的損失也不同。在實際生產中,應該盡量減少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損耗。
3。簡化膳食處理,增加方便。
由於天然的單一食物僅能供應人體所需的某些營養素,人們為了獲得全面的營養需要,就要同時食用好多種類的食物,食譜比較廣泛,膳食處理也就比較復雜。採用食品強化就可以克服這些復雜的膳食處理。
4。適應特殊職業的需要。
軍隊以及從事礦井、高溫、低溫作業及某些易引起職業病的工作人員,由於勞動條件特殊,均需要高能量、高營養的特殊食品。而每一種工作對某些特定營養素都有特殊的需要。因而這類強化食品極為重要,已逐漸地被廣泛應用。
5。其他:
某些強化劑可提高食品的感官質量及改善食品的保藏性能。如維生素E、卵磷脂、維生素C既是食品中主要的強化劑,又是良好的抗氧化劑。
總之,營養強化干預的目的是保證人們在各生長發育階段及各種勞動條件下獲得全面的合理的營養,滿足人體生理、生活和勞動的正常需要,以維持和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
營養強化干預不是常說的治療方法,而是一種外部干預的康復手段。

㈡ 行為干預方法有哪些

臨床實際工作過程當中行為治療常用的干預技術包括了:

一、要求患者堅持寫日記,每天要記錄他的情感和活動的情況,包括了日常生活起居想法做了什 么事見了什麼人等等。

二、就是增加一般性活動水平,尤其是像娛樂活動,要特別記錄娛樂活動的一些感受。

三、就是減少或者是處理不愉快的這種事情或者是活動。

四、就是建立一個新的自我強化的方式不斷的鼓勵正向強化,自己的一些行為。

五、就是要學會放鬆或者是鬆弛的練習,比如說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想像放鬆訓練等等。

六、就是提高社交技能。

第七、就是合理的安排和計劃自己的時間。

第八、認知技巧的一些訓練,包括認知重構等等。

㈢ 1.體育鍛煉後如何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 2.身體鍛煉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一、運動後營養補充應注意的問題



• 1、力量鍛煉的營養補充


在進行力量性運動時,如舉重、健美、俯卧撐等,消耗的主要是蛋白質,而肌纖維的增粗、肌肉力量的增加也需要體內蛋白質的合成。所以,為了盡快消除疲勞,提高力量鍛煉的效果,在進行力量性運動後應多補充蛋白質類物質。除要補充豬瘦肉、牛肉、魚、牛奶等動物性蛋白外,還要補充豆類等植物蛋白,以保證機體各種蛋白質的供給。



• 2、耐力鍛煉的營養補充


在進行耐力性運動過程中,如長跑、游泳、滑雪等,機體主要進行的是糖類物質的有氧代謝,消耗的主要是澱粉類物質。膳食中的糖含量對機體內糖原含量有影響,而肌糖原含量對肌肉的耐力性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運動後可適當多補充些米、面等澱粉類物質。



• 3、劇烈運動後的營養補充


在進行較劇烈的體育鍛煉時,如球類比賽、快速跑、健美操等,機體主要靠糖的無氧代謝提供能量,會產生乳酸等酸性物質,這種物質在體內堆積就會造成機體的疲勞,並使恢復時間延長。所以,在進行較劇烈的運動後,應多補充一些鹼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而動物性蛋白等肉類食物則是酸性物質,在劇烈運動後可適當減少攝入量,才能更好地減輕疲勞。



• 4、注意維生素補充


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運動後都要補充維生素。因為運動時體內代謝增強,各種維生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參與機體的代謝過程,因此,運動時體內的維生素消耗會增加,需要在運動後補充些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像新鮮的綠葉蔬菜、水果、豆類及粗糧等。對於體育鍛煉者來說,運動後一般只需補充天然維生素,沒有必要補充維生素制劑。



• 5、避免暴飲暴食


體育鍛煉後切記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急於進食,因為人在進行運動時,支配內臟器官的交感神經高度興奮,而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受到抑制,使心臟活動加強,骨骼肌血流量增加,來保證運動時的需要;同時胃腸血管收縮,消化能力下降,這種狀況的恢復一般需要半個小時。

二、運動與補水


與運動後進食不同,體育鍛煉後的補水是可行的,只要口渴,在運動後,甚至在運動中也可補水。因為,運動時人體會失去大量水分,當失水量占體重的4-6%時,肌肉工作能力就會下降;當失水量為體重的10%時,就會導致循環衰竭。所以,體育運動應注意補充體內喪失的水分,以保證身體健康和正常的活動能力。

• 補水原則:

• 補水要注意科學性,避免暴飲,可採用「少量多次」的補水原則。


如果一次大量飲水,會引起血液稀釋和血流量激增,從而加重心臟負擔。此外,大量的水進入胃中,不能及時被機體吸收(人體吸收水的最大速度800ml/h),而稀釋胃液、影響消化。運動時大量的水在胃中晃動會感覺不適甚至引起嘔吐。


在運動前10-15min可適量飲水;運動中如口渴可每15-20min飲水150-200ml;運動後應每20-30min補水一次,一次250ml左右。

• 夏季運動後補水溫度應在10℃左右為宜,不宜喝冰水;其他季節最好補充溫水。

基本形式包括:上肢:推,拉,鞭打
下肢:緩沖,蹬伸,鞭打
全身:擺動,軀干扭轉,相相運動
看在辛苦打字份上,望採納

㈣ 營養配餐與運動營養方案的制定方法及運動營養的評估

(一)運動營養培訓概況
1.職業培訓等級
運動營養指導員培訓暫時不劃分等級。
2.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學歷。
3.培訓要求
(1) 培訓期限:31學時。
(2) 適用對象:
1,競技體育領域:國家、各省市專業及業余運動隊教練員、隊醫及科研人員;
2,全民健身領域:健身俱樂部、健康體檢中心教練、管理人員以及社會體育教育從業人員、企事業單位或社會其他有志從事運動營養職業的人員;
3,學校體育領域:大、中、小學體育專業院校、體育系、體育部、運動隊教師、學生及教練員。
4.考核要求
(1) 考核方式
考核分為基礎營養學考核、運動營養理論知識考核和案例分析實踐課考試,三項考核均分別占總評分的10%、60%和30%,三項成績綜合達到60分及以上者頒發項目培訓合格證書,允許補考和重讀。
(2) 考核時間
1,基礎營養學測驗:15分鍾閉卷考試,培訓第二天上午進行;
2,理論考試:90分鍾閉卷考試,培訓第五天上午進行;
3,實踐考試:120分鍾開卷考試,培訓第五天上午進行。
(3) 考核場所及設備
1,理論考核場所要求:
能夠容納所有應考人員,並且應考人員每兩人必須間隔一個空位或者保持適當的距離。考場應安全、安靜、光線充足。考場內除考試必備物品外,不得有任何與考試內容有關的物品或字跡。
2,實踐考核要求:
在理論考試的基礎上配備相關儀器設備和物資,主要包括:體成分測試儀1~2台,膳食調查用電子天平2~3台,食物若干。
(4)監考人員與考生配比
1,指定總監考人一名,總體負責考場的監考工作和協調工作;
2,根據各考場應考人數配備監考員,一般每15名應考人員配備一名監考員,每個考場監考員不得少於兩人。考場負責人不得兼任監考員。
(二)課程要求
運動營養指導員職業崗位培訓旨在培養學員運動營養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突出實踐性,在理論課的講解中穿插大量成功案例分析,旨在培養學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開展運動營養指導員的工作;實踐課也佔全部課程30%,突出運動營養知識的活學活用。
1. 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培訓課時占整體培訓課時的20%。具體如下:
1,能量、宏量營養素與運動訓練課學習要點(4課時)
① 學員需要掌握能量在專業訓練和健身運動中的作用,根據不同的健身目的及訓練的不同階段,控制相應的熱能攝入量。
② 健身健美運動與宏量營養素:闡述蛋白質與運動的關系、蛋白質在健身健美中的重要作用、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推薦蛋白質攝入量;闡述碳水化合物與運動的關系、碳水化合物的來源、碳水化合物與增肌、減脂的關系,推薦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正視脂肪在運動中的關系、脂肪的分類及來源、如何合理攝入脂肪。
2,微量營養素、水與運動訓練課學習要點(3課時)
① 學員需要掌握各種維生素與運動的關系、維生素的分類及來源,推薦攝入量及中國居民攝入現狀;礦物質的分類及來源、各種礦物質在運動中的作用,推薦攝入量及中國居民攝入現狀;
② 明確水與運動的關系:水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運動性脫水的表現極其危害,正確的補水方法;
2. 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課時占整體培訓課時的80%。具體如下:
1,營養評估和營養成分計算課學習要點(1學時)
① 膳食營養調查方法概述(稱重法、記帳法、詢問法)
② 稱重法膳食調查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③ 實踐稱重法膳食調查:准備一份盒飯、水果(西瓜、蘋果、香蕉、桃子)、零食(薯片、花生),分別稱量並計算營養成分;總結膳食調查發現的常見問題
④ 讓學員互相進行膳食調查,詢問前一天飲食情況並做出評價報告;
2,減脂、塑身營養與運動訓練學習要點(3學時)
① 掌握減肥期膳食營養需求特點、減肥期間營養補充要點、減肥營養的常見誤區、減肥成功案例分析、減肥膳食營養的研究進展。
②掌握塑身人群膳食營養需求特點、塑身期間的營養補充要點;塑身成功案例分析;塑身膳食營養的研究進展。
3,增肌營養與運動訓練(3學時)
① 掌握增肌三要素、健美運動的營養需求特點、增肌營養公式;
② 健美愛好者增肌期、減脂期膳食營養需求特點;
③ 健美運動員非賽期以及賽前膳食營養需求特點。
4,運動營養食品的合理選擇(3學時)
①運動營養食品定義和與膳食的聯系和區別
②運動訓練和健身常見的營養問題(體能不足、減脂緩慢、增肌緩慢、疲勞等)及其運動營養食品的合理使用
4,實踐課:營養方案的制定學習要點(3學時)
① 掌握平衡膳食的概念: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寶塔及膳食營養指南的介紹、健身健美平衡膳食的指導原則
② 熟練掌握運動營養方案的制定方法和步驟:
(1)根據年齡、性別、體力強度、生理狀態確定每天的能量需求;
(2)根據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的供能比例確定能量分配;
(3)根據供熱營養素的產熱系數確定三大營養素的量;
(4)根據食物成分表確定提供三大營養素的食物種類;
(5)通過具體案例練習,熟悉運動營養方案的制定方法;
③ 了解運動營養專家決策系統的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5,青少年體質健康及體育特長生運動營養課程學習要點(3學時)
① 明確青少年體質健康三大突出問題(心肺功能下降、「豆芽菜」、「痴肥」);
② 掌握青少年體質健康各問題解決的運動方案和營養方案的制定方法;
③ 掌握青少年業余體校運動員、學校運動隊體育特長生的膳食營養需求特點及營養補充要點;
④ 掌握不同運動項目營養補充要點、參加體育高考學生營養補充要點;
⑤ 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熟練掌握青少年體質健康及體育特長生運動營養方案的制定方法。
6,慢性病與營養學習要點(1學時)
① 明確慢性病的定義、常見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的診斷依據;
② 掌握運動和營養干預的要點、注意事項;
③ 慢性病案例分析。
7、中老年運動與營養學習要點(3學時)
① 了解中老年人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特點;
② 掌握中老年人運動和營養干預要點、誤區和注意事項;
③ 中老年人案例分析。
8,實踐課:運動營養師工作流程和職業技能實踐(3學時)
採用具體案例分析方式,按照運動營養師咨詢流程進行實踐:
① 營養評估技能;
② 營養方案的制定;
③ 營養方案的執行和改進
3. 能力要求
運動營養指導員職業崗位培訓旨在培養學員運動營養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突出實戰性,經過本班培訓的合格學員,應能掌握以下的執業能力:
① 掌握扎實的基礎營養技能、制定膳食營養方案的職業技能:能夠掌握基礎的膳食營養實際運用的技能,並結合相應的膳食營養軟體等配餐工具,針對不同人群的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熟練地制定出個性化的科學膳食營養方案,並提供實時跟進和改善服務;
② 具備不同人群營養特點,開具運動營養處方的能力:能夠熟練掌握體重控制(減肥、減脂、增重、增肌、塑身等)、青少年學生和體育特長生、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人群的營養干預理論體系,並熟練運用成熟的營養方案模式和理論,根據不同人群的營養特點,並結合其健身目的和訓練方案,為之訂立個性化的運動方案和營養方案;
③ 具備正確合理選擇運動營養食品的能力:能夠根據不同人群的身體狀況和健身目的,進行合理營養指導,正確推薦其使用最恰當的運動營養食品,以及最恰當的使用方法:包括服用量、時間、頻率,結合體質改變進行合理調整等。
4. 相關知識
受訓學員在從事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營養與食品衛生、食品科學、預防醫學、運動醫學或護理等等相關學習、科研或者工作等1年以上,進一步掌握全面且實用的運動營養知識和技能:掌握基礎運動營養理論和在實踐中的應用;運動營養測試和評估方法;各類運動人群的運動營養需求特點及運動方案和營養方案的制定方法;運動人群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運動營養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㈤ 二,簡述運動會促進健康的原則有哪些運動促進健康的基本方法

幼兒健康領域內容的選擇 「既適合幼兒身心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健康事件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健康的經驗和視野」。

1.生活習慣

(1)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等衛生習慣。

(2)幫助幼兒了解初步的衛生常識和遵守有規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義。

(3)幫助幼兒學會多種講究衛生的技能, 逐步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2.飲食與營養

(1)幫助幼兒認識常見食物名稱、種類及其特點, 知道不同食物有不同的營養。

(2)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3)幫助幼兒了解膳食均衡的簡單知識及其意義, 培養幼兒不偏食的良好習慣。

3.人體認識與保護

(1)幫助幼兒認識身體的主要器官,並了解其主要功能。

(2)幫助幼兒獲得預防常見病的簡單知識, 初步培養幼兒不怕傷痛,樂於接受預防接種和疾病治療的態 度及行為。

(3)幫助幼兒理解心情愉快對身體有好處。

(4)幫助幼兒學習保護身體主要器官的最基本的方法。

4.保護自身安全

(1)幫助幼兒了解水、火、電、煤氣、刀具、 常用葯物的使用常識和注意事項。

(2)幫助幼兒認識遵守交通規則的意義。

(3)幫助幼兒獲得應付意外事故(尤其是火災、雷擊、地震、 台風等)的常識,懂得要及時避開危險場所。

5.運動能力

(1)在教師的幫助下,對體育活動產生興趣。

(2)引導幼兒樂意參加嘗試著玩各種小型運動器材並能玩出花樣,

(3)冬季,引導幼兒樂意參與室內熱身活動,堅持在戶外進行短時間運動。

(4)在教師、保育員的提醒,幫助下,注意隨時增減衣服,知道用毛巾擦汗。

三、幼兒健康教育組織方法

幼兒的認知、技能的獲得,需要通過操作材料、情景而獲得,也需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因此, 幼兒健康教育中「幼兒園的空間、衛生設施、活動材料、體育器材和衛生常規要求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對健康活動的探索;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為兒童提供豐富的健康的環境和機會,鼓勵兒童主動的去思考、去推理和解決問題」 有利於增強幼兒的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習慣。健康教育的組織方法、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

1.健康生活、健康心理活動的組織方法

(1)行為練習:讓幼兒對已經學過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技能反復練習,加深理解,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如盥洗的順序和方法,衣服的穿脫與整理,持筷的方法等,都必須在教師和家長的具體指導下反復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2)講解演示:具體形象地向幼兒講解粗淺的健康知識,並結合實物或模型加以演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這是幼兒健康教育的另一種方法。

(3)情境表演:教師或幼兒就特設的生活情境加以表現,然後讓幼兒思考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教育問題。由於情境表演的主題來源於幼兒的現實生活,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故能較好地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沖突,了解應該做出的合乎健康要求的行為。

(4)討論評議:讓幼兒參與健康教育評議,為他們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自己得出結論提供機會。這種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幼兒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能鼓勵幼兒對他人的思想加以評價,從而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例如:夏季,教師就多吃冷飲的害處讓幼兒進行討論,從而提高認識,指導行為。

(5)感知體驗:讓幼兒通過感覺器官認識事物,辨別事物特性。這種方法能加深幼兒對事物的印象,同時由於加入了身體動作,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

2.採取靈活多樣的體育活動方法

(1)自由活動。(戶外活動、活動區活動常用)由於不同幼兒的身體發育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都不盡相同,因此,幼兒園教師不強迫幼兒參加某項活動,而是鼓勵幼兒自由選擇活動。

(2)游戲。幼兒園教師一般都給幼兒提供大量的游戲材料,以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使幼兒通過游戲獲得身體各方面的發展。

體育活動游戲化,激發和培養了幼兒的體育興趣,提高了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游戲活動中,他們的合作精神、集體意識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也培養了幼兒不怕挫折、勇於競爭、勇於創新的 良好品質。

(3)模仿活動。幼兒知識經驗貧乏,模仿力很強,據此,幼兒園教師就把各種動物圖片懸掛或張貼在活動室四周,讓幼兒任選一種動物作為模仿對象,如模仿正准備跳躍的小袋鼠,正在攀緣的樹袋熊等,或模仿同一動物的不同姿勢。此外,她們還經常給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模仿故事中某個角色的行為,

(4)音樂律動。教師彈奏樂器或播放磁帶,讓幼兒在音樂伴奏下進行韻律性活動,比如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的樹,起伏不定的海浪,暴風雨中的閃電等。通過輕重緩急不同的音樂節奏,使幼兒的動作協調性、優美性都得 到發展。

(5)鬆弛活動。幼兒神經系統比較柔弱,大腦皮層容易疲勞,機體容易受損傷,因此,幼兒園教師在安排體育活動時注意動靜交替、合理搭配。此外,她們還注意教給幼兒放鬆自己身體的辦法。

(6)感覺訓練。感覺統合理論於七十年代,由美國ayres博士提出後,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器材:滑板、滑板滑梯、布袋、平衡台、晃動平衡木、獨腳椅、蹦蹦床、腳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纜插棍、旋轉吊纜等,用於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進行臨床治療和行為矯治;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已將感覺統合訓練置於幼兒園教育中。我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心理學、醫學專家,正在對這一理論進行研究和探討。感覺統合的教育是幼兒教育中既順應幼兒自然發展的天性,有利於其感受環境的刺激,發展、提高感覺的敏銳性及感覺綜合能力;又有利於提高幼兒將來思考、解釋事物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水平,促使其行為素質發展打基礎的一種有效教育形式。

現在,

㈥ 對青少年運動營養與干預

通過整理與分析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目前存在的身體素質下降與肥胖率增加兩大問題,藉助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與運動解剖學等學科相關理論,從運動與營養干預兩方面出發,探討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干預策略。
青少年時期,體育鍛煉和合理的營養是促進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體育鍛煉加速了機體的物質能量代謝過程,使得各營養素的需要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此時更應注意科學合理的平衡膳食的攝入。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青少年在膳食攝取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熱能需要量和供給量
熱量攝入平衡對青少年身體快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每日的熱量攝入量應與需要量相一致。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青少年應綜合考慮每日基礎代謝、生長發育、日常生活活動以及體育鍛煉四個方面所需熱量,最後確定每日的總熱能的攝入量,這樣才能既保證攝入的能量能夠滿足體育鍛煉的需要,又能夠滿足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
三餐攝入熱量分配
一日三餐的熱量分配對青少年正常的生長發育是十分重要的。對青少年的一日三餐的調查結果表明,其三餐熱量分配比例不合理。應正確合理地分配一日三餐的熱能,正確的一日三餐比例為:早餐佔28%,午餐佔39%,晚餐為33%。只有正確地進行一日三餐的熱能分配,才能夠保證青少年上、下午學習和鍛煉的能量供應。
維生素的供應
由於青少年正處於旺盛的生長發育時期,對維生素的需求量增加,為保證青少年維生素的充足供應,應養成能生吃的蔬菜盡量生吃的習慣(維生素保持活性),每天保證有半斤蔬菜、半斤水果的攝入,這樣才能夠確保維生素的供應。
礦物質的攝入
礦物質是機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其在身體中起著極為重要的生物學作用。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青少年應增加礦物質的攝入量,尤其是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攝入,這些微量元素在食物中含量較少、吸收率低、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在補充微量元素時應注意微量元素之間的相剋關系,如鈣與鐵相剋,即鈣與鐵不能同時服用,否則會造成其中一種元素的攝入不足。
青少年必須充分重視以上5個方面,才能避免由於能量攝入或營養素比例不合理而影響生長發育。

㈦ 運動干預的過程和內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運動處方的內容應包括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進度及注意事項等。

運動強度是運動處方的核心及設計運動處方中最困難的部分,需要有適當的監測來確定運動強度是否適宜。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量。

即:運動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而運動量是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乘積,即: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可根據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數、代謝當量、心率、自覺疲勞程度等來確定。

運動

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運動具守恆性,即運動既不能被創造又不能被消滅,其具體形式則是多樣的並且互相轉化,在轉化中運動總量不變。

人在運動的過程當中,身體的結構會隨著運動而變化,可以加強了自身的體質,促進新陳代謝,運動是人類離不開的一種生活方式之一。

㈧ 請問公共營養師的營養與運動干預方案如何寫

高血脂患者的營養與運動

高血脂是現代社會的又一常見病症,它雖然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是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引發嚴重的後果(如冠心病,腦中風,等)。但通過改善飲食結構和適量的有氧運動,是可以使血脂恢復到正常的范圍的。

關鍵詞:高血脂 營養 運動

一,什麼是血脂
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統稱為血脂。血漿中的脂類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離脂肪酸等,它們在血液中是與不同的蛋白質結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大部分膽固醇是人體自身合成的,少部分是從飲食中獲得
的。甘油三酯恰恰相反,大部分是從飲食中獲得的,少部分是人體自身合成的。

二,什麼是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中膽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過高或高密度脂蛋
白膽固醇(HDL-C)過低,現代醫學稱之為血脂異常。它的標準是 總膽固醇(TC)低於5.20mmol/L(200mg/dl) 正常,高於5.72mmol /L (200mg/dl) 異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於3.12mmol/L (120mg/dl)正常,高於3.64mmol/L(140mg/dl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於 1.04mmol/L(40mg/dl) 正常,低於0.91mmol/L(35mg/dl)異常;甘油三酯(TG)低於1.70mmol/L(150mg/dl)正常,高於1.70mmol/L(150mg/dl)異常。

三, 高血脂的危害
血脂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物質,有許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過一定的范圍。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就是我們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增多、增大,逐漸堵塞
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血流被中斷。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心臟,就引起冠心病;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中風;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將導致視力下降、失明;如果發生在腎臟,就會引起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發生在下肢,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此外,高血脂可引發高血壓、誘發膽結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老年痴獃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與癌症的發病有關。

四,哪些人易得高血脂? 有高血脂家族史者;體型肥胖者;中老年人;長期高糖飲食者;絕經後婦女;長期吸煙、酗酒者;習慣於靜坐的人;生活無規律、情緒易激動、精神處於緊張狀態者; 肝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

五,高血脂的表現
高血脂的發病是一個慢性過程,輕度高血脂通常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較覺,較重的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胸悶、氣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說話、肢體麻木等症狀,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疾病,並出現相應症狀。

六,高血脂的營養保健
對於高血脂的營養保健資訊和文章有很多,但是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對於高血脂的營養保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三點:合理膳食、運動調節。

調節飲食結構的原則:限制攝入富含脂肪、膽固醇的食物;選用低脂食物(植物油、酸牛奶);增加維生素、纖維(水果、疏菜、麵包和谷類食物)

1)保持熱量均衡分配,飢飽不宜過度,不要偏食,切忌暴飲暴食或塞飽式進餐,改變晚餐豐盛和入睡前吃夜宵的習慣。

(2)主食應以谷類為主,粗細搭配.粗糧中可適量增加玉米、莜麵、燕麥等成分,保持碳水化合物供熱量占總熱量的55%以上。

(3)增加豆類食品,提高蛋白質利用率,以干豆計算,平均每日應攝入 30g以上,或豆腐乾45g或豆腐75——150g。

(4)在動物性食物的結構中,增加含脂肪酸較低而蛋白質較高的動物性食物,如魚、禽、瘦肉等,減少陸生動物脂肪,最終使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入量占每日蛋白總攝入量的20%,每日總脂肪供熱量不超過總熱量的30%。

(5)食用油保持以植物油為主,每人每日用量以25——30 g 為宜。

(6)膳食成分中應減少飽和脂肪酸,增加不飽和脂肪酸(以人造奶油代替黃油,以脫脂奶代替全脂奶),使飽和脂肪酸供熱量不超過總熱量的10%,單不飽和脂肪酸占總熱量的10%——15%,多不飽和脂肪酸占總熱量7%一10%。

(7)提高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值。西方膳食推薦方案應達到的比值為0.5一0.7,我國傳統膳食中因脂肪含量低,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值一般在1以上。

(8)膳食中膽固醇含量不宜超過300m g /日。

(9)保證每人每日攝入的新鮮水果及蔬菜達400 g 以上,並注意增加深色或綠色蔬菜比例。

(10)減少精製米、面、糖果、甜糕點的攝入,以防攝入熱量過多。

(11)膳食成分中應含有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纖維及微量元秦,但應適當減少食鹽攝入量。 (小於6克)

(12)日常多吃一些諸如海帶、紫菜、木耳、金針菇、香菇、大蒜、洋蔥等食物,因為他們有利於降低血脂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七,有氧運動健身降脂
以往的經驗表明,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再配合適當的飲食控制,能夠有效地控制體重,達到降低血脂和減肥的效果。而最新的實驗結果也剛好證明了這一點。
有氧運動最耗脂肪,運動能夠增加人體內能量的消耗。走路、跑步或游泳的能量消耗可以是靜坐的幾到幾十倍。研究數據表明,當體力活動的消耗達到每天239千卡或每周1313至1673千卡時,如果在運動後不再加餐,攝入額外的熱量,就能使體重減輕,脂肪減少。雖然各種運動形式都能夠消耗能量,但最有效的方式還要屬有氧運動。運動消耗的能量是由人體內儲備的糖和脂肪氧化供應的。實驗證明了與其他運動形式相比,進行中小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消耗最大量的脂肪。

綜上所述,血脂水平就是一種人體正常的生理水平,沒有必要對此過於驚慌失措,只需要注意通過調節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和堅持有氧運動將其調回到正常范圍就可以了。

㈨ 營養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有哪些

營養教育的方法和步驟

一個健康促進傳播活動的規范程序可以用傳播金字塔模式加以形象化的說明。傳播金字塔從塔底到塔頂共有8 個層次:第一層是「評估危險因素」,即對目標人群進行調查和評估,相當於進行健康診斷;例如,某種營養缺乏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第二層是「確定和細分目標人群」,即營養健康傳播項目的對象,如鐵缺乏危險人群的特徵是什麼?分得越細針對性就越強,若營養健康信息適應其特殊需要,則其傳播更為有效。第三層是「確定可轉變的行為規范及態度」,如在碘缺乏或鐵缺乏方面哪些行為可以改變?哪些行為不能改變或很難改變?均需要做調查研究。第四層是「制定初步計劃」,應考慮確定行為改變的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該目標?採取什麼方法?轉變的原因何在?第五層是「制定有效的核心信息」。第六層是「選擇有效的傳播渠道」,即仔細考慮這些信息如何傳遞出去?第七層是「進行預試驗」,以確保信息與媒介能達到預期效果。第八層是「行為干預」,即如何制定、實施有效的傳播策略。

具體到營養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驟。

一、營養教育計劃的設計

為確保某項營養教育活動有依據、有針對性、有目標地進行,首先必須制定一個好的營養教育計劃。應通過專題小組討論的方式,了解教育對象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設計營養教育計劃。

1.設計營養教育計劃的主要步驟

(1)發現和分析營養健康問題:應當了解;服務對象中存在哪些與營養健康有關的問題?其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如何等?

(2)分析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分析與知識、態度、行為有關的營養健康問題,如是否與知識、態度、行為有明確的因果關系?該行為是否經常發生等?

(3)資源分析: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政策資源、信息資源和時間資源。

(4)確定優先項目:根據與知信行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可改變性、外部條件、死亡率、傷殘率、危害性以及受累人群數量確定優先項目。

(5)確定營養干預目標:包括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

(6)制定傳播、教育、干預策略和實施計劃:包括確定與分析目標人群、制定干預策略、組織實施人員和實施機構以及設計活動日程等。

(7)制定評價計劃:包括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實施評價的機構和人員、實施評價的時間以及實施結果的使用等。

(8)經費預算:預算應與實際條件相符,並考慮實際需要與客觀條件。

2.學生早餐營養教育項目的設計

該項目的設計應考慮以下7個方面的內容:

(1)教育對象及其特徵是什麼?例如針對學生不吃早餐的問題,發現不吃早餐的問題在小學生中比較突出,確定教育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大部分因起床遲,或父母工作忙照顧不周而經常不吃早餐。

(2)教育計劃的目的是什麼?該項目的目的就是通過宣傳營養知識,了解不吃早餐的危害,糾正不良的飲食行為,使小學生的早餐就餐率達95%。

(3)哪些知識應宣傳給教育對象?要求教育對象了解營養需要量、營養與健康、合理的膳食結構和飲食行為方面的基本知識。

(4)關於這些知識,宣傳對象已知多少?

(5)他們還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例如吃零食和吃保健食品等問題的相關信息。

(6)制定什麼目標能衡量項目成功與否?例如要求早餐就餐率達90%~100%。

(7)如何進行評價?例如學生吃早餐率、體重、身高、學習成績的變化等均可作為評價指標。

二、選擇教育途徑和資料

根據設計計劃,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教育目標和對教育對象的認識,選擇適宜的交流途徑和製作有效的教育材料。為此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是否有現成的、可選用的營養宣教材料?能收集到與不吃早餐相關的營養宣傳材料可直接選用;如果收集不到,可以自行設計製作,如小冊子、掛圖、宣傳傳單等;②向教育對象進行營養宣教的最佳途徑是哪種?如個體傳播、面對面交流、講課、大眾傳播等;③營養宣教的內容最適合哪種宣傳途徑?如小冊子、幻燈、錄相帶、講課等。

三、准備營養教育資料和預試驗

根據要求編寫相關的營養教育材料,要求內容科學、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為了宣傳材料內容准確、合適,在大多數設計工作完成後,需要將准備好的宣傳材料進行預試驗,以便得到教育對象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這時需要進行下列工作:①了解教育對象對這些資料的反映?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對宣教內容、形式、評價等有何修改意見?②了解教育對象能否接受這些信息?能否記住宣傳的要點?是否認可這種宣傳方式?一般可採用專題討論或問卷調查了解有關情況。③根據教育對象的反映,需要對教育資料的形式做出哪些修改?例如宣教材料中宣傳少吃動物性食物,畫面是豬肉等食物,引起了某些忌食豬肉的宗教人士的不滿,就需要及時進行修改。④信息如何推廣?材料如何分發?如何追蹤執行?

以往很多傳播活動不做預試驗,認為把傳播材料往下一發就算傳播完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其實,預試驗非常重要,它可為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計劃提供了依據。

四、實施營養教育計劃

實施營養教育計劃,包括制定宣傳材料和活動時間表,讓每個工作者都明白自己的任務,並通過所確定的傳播途徑把計劃中要宣傳的營養內容傳播給教育對象。在教育傳播的過程中,要觀察教育對象對宣傳材料有何反映?他們願意接受還是反對這些新知識?如果反對,原因是什麼?要按每一步驟查找原因,以便及時進行糾正。

五、營養教育的評價

可通過近期、中期和遠期的效果評價說明營養教育的效果。①近期效果即目標人群的知識、態度、信息、服務的變化。②中期效果主要指行為和危險目標因素的變化。③遠期效果指人們營養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變化。例如反映營養狀況的指標有身高、體重變化,影響生活質量變化的指標有勞動生產力、智力、壽命、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衛生保健、醫療費用的降低等。

仍以學生早餐營養教育項目為例。評價時應包括:①該計劃的目標是否達到了?例如學生早餐就餐率是否達到90%~100%。②實施營養教育帶來了什麼改變?產生了什麼效果?學生是否認識到吃早餐的重要性?能否按時吃早餐?身高、體重等指標是否改善?③每一階段的活動是否按計劃執行?④營養計劃有效果或無效果的原因是什麼?⑤根據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對原計劃是否需要進行補充或修訂?⑥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營養教育經驗?

根據上述幾個方面,以目標人群營養知識、態度、信息和行為的變化為重點,寫出營養教育的評價報告。通過上述評價,總結項目成功與否,並將取得的經驗總結歸納,以便進一步推廣。

㈩ 幼兒園體格鍛煉干預措施

兒童保健 兒童保健的需求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兒童保健需求的提高,對兒童的健康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進一步控制對兒童生命和健康構成威脅的各種疾病,兒童心理、智能、行為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兒童不僅要體格健壯,還要有很好的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其中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早期教育與潛能開發就顯得極為重要,0~6歲、特別是3歲以前是兒童發展極其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全面保健可促進兒童體格、智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 兒童保健 兒童保健是預防兒科學與臨床兒科學在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整合的新科學,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群體保健干預和個體保健服務相結合,包括Ⅰ、Ⅱ級和部分Ⅲ級預防的內容,關注兒童的整體發展 兒童保健的三級預防 Ⅰ級預防:疾病發生前的干預、促進性措施 Ⅱ級預防:未出現疾病症狀之前的干預 Ⅲ級預防:徹底治療疾病 各年齡期保健原則及重點 胎兒期:卵和精子結合小兒出生,加強孕期保健和胎兒保健 新生兒期:自出生後臍帶結扎生後28天內,保溫、喂養、清潔衛生、消毒隔離 嬰兒期:出生後1歲,合理營養、計劃免疫、生長發育監測 幼兒期:1~3歲,合理營養、防傳染病、意外、生長發育監測、早期教育 學齡前期:3~6歲,防病、防意外、生長發育監測、能力培養、入學准備 學齡期:6、7歲~12、13歲,充足營養、學習教育 青春期:女:11、12歲~17、18歲,男:13、14歲~18、20歲,保證足夠營養、做好生理、心理教育; 兒童保健門診服務內容 一、建立健康檔案 二、新生兒訪視 三、高危兒的早期篩查 四、兒童生長發育監測與評價 五、神經心理行為發育 六、營養性疾病的預防 七、環境污染性疾病 八、小兒的合理喂養 一、建立健康檔案 包括出生史(產時情況出生體重、身長) 喂養情況(母乳喂養、人工喂養) 常規體檢時間(生後30-42天寶寶建立保健手冊。正常的是前6個月,

閱讀全文

與運動營養行為干預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碧緹福按摩儀使用方法 瀏覽:587
國家隊排球線路專項訓練方法 瀏覽:977
矛盾與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80
排列三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332
正宗的干條燕窩食用方法 瀏覽:889
米蕎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648
論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瀏覽:90
前列腺癌治療新方法上海 瀏覽:755
怎麼股癬治療方法 瀏覽:97
化學消毒劑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0
越南蒸雞肉的正確方法 瀏覽:488
自動水管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74
仁和雪蓮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76
降血糖的方法圖片 瀏覽:569
色漿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245
治療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瀏覽:752
三星手機恢復出廠設置的方法 瀏覽: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瀏覽:203
地球計算方法最新2012 瀏覽:491
兒童游泳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