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入法是什麼手術方法
介入治療是在X線、CT和超聲設備的導向下,利用特定的穿刺針、導絲或導管等器械進行治療的技術。介入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肝癌的介入治療療效甚好,成為肝癌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治療法來自於介入放射學。利用X線透視、CT定位、B型超聲儀等醫療影像設備做導向,將特製的導管或器械經人體動脈、靜脈、消化系統的自然管道、膽道或手術後的引流管道抵達體內病變區域,取得組織細胞、細菌或生化方面的資料,也可以進行造影攝片獲得影像學資料,從而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同時也可進行各種特殊的治療。醫生把導管或器械「介入」到人體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它特定部位的疾病治療。介入治療法的多數項目都是在血管內進行的。一些疾病採用介入治療法,不用開刀,只需要一個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細管子插入血管內即可。主要有以下二種方式:
肝動脈插管化療
肝動脈插管化療的基本方法是:經皮穿刺,從動脈內插管至靶腫瘤動脈,再通過導管給葯,以等於或小於靜脈給葯的劑量動脈內灌注化療葯。這樣可使靶細胞局部葯物濃度提高和延長葯物與病變接觸時間,並且減少全身的葯物總劑量,達到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的目的。化療葯物的療效與腫瘤所在部位葯物的有效血濃度及葯物與腫瘤接觸的時間呈正相關關系。正常肝細胞的血液供應20%-50%來自肝動脈,75%-85%來自門靜脈。原發性腫瘤的血液供應90%-95%來自肝動脈,這就為選擇性經肝動脈灌注治療腫瘤提供了解剖學基礎。臨床上有三種灌注法:(1)一次沖擊性:指在短時間內將葯物注入靶動脈,然後拔管結束治療的方法。特點是操作迅速,並發症少,護理簡單,適用於導管保留困難的部位。(2)動脈阻斷化療:是用阻球囊導管插入靶動脈,然後使球囊膨脹阻斷動脈血流,再行化療葯物灌注的方法。目的是進一步提高葯物濃度和延長葯物停滯時間。(3)長期葯物灌註:此法導管留置時間較長,灌注可為多次連續性。
肝動脈栓塞治療
將某種固體或液體物質通過導管選擇性注入腫瘤血管和腫瘤供血動脈,阻斷腫瘤供血,抑制腫瘤生長。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此療法可使腫瘤縮小,並可減輕疼痛等並發症,達到延緩生命和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栓塞劑種類:(1)長期栓塞劑。明膠海綿:是一種無毒、無抗原性的蛋白膠類物質,是常用的栓塞劑之一。碘油:它經動脈注射後,在正常組織內數天後就消失,而在腫瘤組織內長期滯留,時間可達數月或1年以上。碘油還可和抗癌葯物製成乳劑或是混懸劑,作為抗癌葯物載體,使葯物能以較高濃度長時間停留於腫瘤內緩慢釋放,增加葯物的抗癌作用。(2)中葯栓塞劑。鴉膽子油:用鴉膽子油製成的靜脈乳劑對多種腫瘤有效,其栓塞作用可能是通過激活凝血系統,引起動脈內廣泛血栓形成而達到的。鴉膽子油具有抗癌及動脈栓塞的雙重作用。莪術油:莪術油除外作為栓塞劑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能抑制癌細胞核酸合成,導致癌細胞死亡。它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貳』 什麼叫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介入治療其特點是創傷小、簡便、安全、有效、並發症少和明顯縮短住院時間。一、對於需內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內科治療優點在於:
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副作用。二、對於需外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外科治療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表皮損傷小、外表美觀。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
3、損傷小、恢復快、效果滿意,對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小。
4、對於治療難度大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腫瘤在介入治療後相當於外科切除。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按器械進入病灶的路徑分為: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內介入。
血管內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針,通過穿刺人體表淺動靜脈,進入人體血管系統,醫生憑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識,在血管造影機的引導下,將導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過導管注射造影劑,顯示病灶血管情況,在血管內對病灶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動脈栓塞術、血管成形術等。常用的體表穿刺點有股動靜脈、橈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頸動靜脈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簡單的講就是沒有進入人體血管系統,在影像設備的監測下,直接經皮膚穿刺至病灶,或經人體現有的通道進入病灶,對病灶治療的方法。包括:經皮穿刺腫瘤活檢術、瘤內注葯術、椎間盤穿刺減壓術、椎間盤穿刺消融術等。
此外還有使用穿刺針直接經過體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動脈的治療方法。暫時被我們歸類為非血管介入。
『叄』 介入性診斷採取哪些措施診斷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內科、外科並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優點
介入治療全程在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進行,能夠准確地直接到達病變局部,同時又沒有大的創傷,因此具有準確、安全、高效、適應證廣、並發症少等優點,現已成為一些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 1.需內科治療的疾病 如腫瘤的化療、血栓的溶栓,介入治療與內科治療相比,其優點在於: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提高療效,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的全身副作用。 2.需外科治療的疾病 介入治療相對於外科治療優點在於:①它無需開刀,無創口或僅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創傷小;②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③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④對於不能耐受手術的高齡危重患者或者無手術機會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療。
查看詳情
種類
介入治療的技術很多,首先可以分為血管性介入技術和非血管介入技術。大家都很熟悉的治療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狀動脈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就是典型的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而肝癌、肺癌等腫瘤的經皮穿刺活檢、射頻消融、氬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就屬於非血管介入技術。按照治療疾病所屬的系統,又可分成神經介入、心血管介入、腫瘤介入、婦產科介入、骨骼肌肉介入等。
查看詳情
適應證
能夠採用介入治療的疾病種類非常多,幾乎包括了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主要疾病,當然其優勢主要在於血管性和實體腫瘤的微創治療。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治療血管狹窄和閉塞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和血管支架置入術、治療動靜脈血栓的溶栓治療、控制出血(急慢性創傷、產後、炎症、靜脈曲張等)、血管畸形以及動靜脈瘺與血管瘤的栓塞治療、預防肺栓塞的下腔靜脈濾器、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經頸靜脈途徑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S)技術、各種血管造影診斷、靜脈取血診斷等等。
腫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腫瘤的供血動脈栓塞與葯物灌注、術前栓塞腫瘤血管、腫瘤經皮穿刺活檢、射頻消融、冷凍消融(氬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非血管介入技術包括各種經皮穿刺活檢術、各種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術(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膽道等狹窄的擴張和支架)、實體瘤局部滅能術(經皮穿刺瘤內注葯術、射頻消融術)、囊腫膿腫引流術、造瘺術(胃、膀胱等)、膽道結石和腎結石微創取石術、骨轉移或椎體壓縮骨折的椎體成形術、神經叢阻滯術治療慢性疼痛等。
收起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遵循醫生指導。 網路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免費問專家
介入治療的副作用
肝癌介入治療後還能活多久
劉正榮 主治醫師
評分:4.9 服務人數:568
問專家
三甲醫院
實時響應
免費問診
免費問專家
你可能關注
介入治療肝
介入治療需要多少錢
介入治療肝癌有效果嗎
介入治療費用
相關視頻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治療的優點有哪些?
張學民 主任醫師
哪些人適合做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介入治療?
張學民 主任醫師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治療成功率高嗎?
張學民 主任醫師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治療的並發症有哪些?
張學民 主任醫師
查看更多
相關文章
腦動脈瘤簡說
王清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晚期腎癌:是治療還是放棄?
邱建新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
腦出血後遺症的幹細胞移植與定向Ommaya介入治療
吳景文 上海市東方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
介入治療
李書沛 安陽市腫瘤醫院 主治醫師
查看更多
專家答疑
肝癌介入治療5年沒有復發是不是安全了
肝癌介入治療5年沒有復發,考慮是治療較為良好的表現,相對安全,但是仍然需要定期隨訪,因為不能排除之後轉移和復發的可能。 肝癌是發生在肝臟的惡性腫瘤,我國肝癌發病率高、危害很大。肝癌由於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目前臨床治療肝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治療、介入治療、靶向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等。 肝癌手術後介入治療是指在手術切除腫瘤以後,通過介入進行化學葯物注射或血管栓塞治療,以起到預防腫瘤復發的作用。通過介入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10%~30%。患者在介入治療5年無復發情況,仍需提高警惕,繼續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常規檢查,包括肝臟CT或增強顯影,檢測腫瘤相關標志物,以此來檢測病情發展,預防轉移和復發。
呂錚 副主任醫師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
超聲介入治療囊腫的方法是什麼
超聲引導下肝、腎囊腫穿刺抽液治療,是在超聲監測下選擇最短、最安全的路徑,用一根細針經過皮膚准確的刺入囊腫,將囊腫液體抽凈,根據囊內液的性質再注入無水酒精,使囊腫硬化不再生長。它是一種微創的治療方法,感覺幾乎等同於一次皮下注射,門診治療時間平均30分鍾左右,當天治療當天回家,術後通常無吃葯換葯等處理。術後3到6個月B超觀察治療效果。 介入超聲微創技術(即在超聲引導下的介入微創治療技術),已經在常見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嶄露頭角並取得了各個外科專業的認可,它無須開刀,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危險性。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使患者們可以獲得更微創、更安全、更迅速、更經濟的治療方法。
陳學紅 副主任醫師 北京地壇醫院
椎間盤源性腰痛微創介入治療方法是什麼
目前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微創方法很多,主要可分為2大類:一類是經皮穿刺的介入治療;另一類是腰椎融合術。 椎間盤源性腰痛是指椎間盤突出所導致的腰痛,常於椎間盤壓迫神經,脊柱的穩定性不佳有關,因此臨床要治療上可採取切除椎間盤改善腰椎穩定性的方法進行治療。 1.經皮穿刺的介入治療:⑴經皮穿刺髓核化學溶解術;⑵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吸術;⑶經皮穿刺激光汽化椎間盤減壓術;⑷經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術;⑸經皮穿刺椎間盤電熱療法(IDET);⑹discTRODE64射頻椎間盤內電熱纖維環成形術;⑺雙極水冷射頻纖維環成形術;⑻超聲水切椎間盤髓核摘除術:⑼經皮Decompressor髓核切除術;⑽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等。 2.腰椎融合術:⑴腹腔鏡下前路腰椎融合術、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⑵小切口前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Mini~ALIF)、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⑶軸向腰椎椎間融合術(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⑷極外側椎間融合術(Extreme/DirectLateralInterbodyFusion,X/DLIF)、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⑸微創後路PLIF或TLIF手術等。
高秋明 副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
腰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後注意事項是什麼
腰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後注意事項注意休息、葯物治療、適當的活動等。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腰椎的各部分,特別是在髓核改變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之後,由於外力的原因,腰椎間盤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椎間盤的纖維環決裂,從髓核組織破裂的地方明顯(或者下垂)是後方、椎管內、根鄰接脊髓。神經受到刺激,腰產生壓迫的疼痛,一側下半身和雙下半身麻痹的疼痛等一連串的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者腰4~5、腰5~骶1發病率高,約佔95%。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後注意事項: 1.卧床休息:患者約10~20天,以左下肢為主,短時間內避免彎腰、負荷、深蹲等動作,大小便盡量以坐便為主。 2.葯物治療:主要以口腔消炎為主,靜脈為主,避免脫水,患者壓力;組織神經和肌肉神經壓力可導致第二次疼痛。 3.適當的活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後,約3個月的時間里要注意身體健康,避免以走路為主的劇烈的腰部及強制性活動。具體用葯請結合臨床情況,由醫生的診斷與指導為主。
許碩貴 主任醫師 上海長海醫院
查看更多
關於我們
合作機構
電腦版
用戶服務協議
隱私政策
網路名醫 2010-2020版權所有 京ICP證 110448號
互聯網葯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經營性2016-0022
目
『肆』 什麼是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的方法。
優點
介入治療其特點是創傷小、簡便、安全、有效、並發症少和明顯縮短住院時間。
一、對於需內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內科治療優點在於:
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副作用。
二、對於需外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外科治療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表皮損傷小、外表美觀。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
3、損傷小、恢復快、效果滿意,對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小。
4、對於治療難度大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腫瘤在介入治療後相當於外科切除。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2常用技術
按器械進入病灶的路徑分為: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內介入。
血管內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針,通過穿刺人體表淺動靜脈,進入人體血管系統,醫生憑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識,在血管造影機的引導下,將導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過導管注射造影劑,顯示病灶血管情況,在血管內對病灶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動脈栓塞術、血管成形術等。常用的體表穿刺點有股動靜脈、橈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頸動靜脈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簡單的講就是沒有進入人體血管系統,在影像設備的監測下,直接經皮膚穿刺至病灶,或經人體現有的通道進入病灶,對病灶治療的方法。包括:經皮穿刺腫瘤活檢術、瘤內注葯術、椎間盤穿刺減壓術、椎間盤穿刺消融術等。
此外還有使用穿刺針直接經過體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動脈的治療方法。暫時被我們歸類為非血管介入。
3治療方法
支架技術:(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難以進食時,可經口咽將食管支架置入病變處,改善患者進食狀況,同時支架對腫瘤有一定壓迫作用,造成腫瘤缺血,延緩腫瘤生長。(2)膽道支架:適合於因肝門、胰腺等部位腫瘤壓迫膽管引起的阻塞性黃疸,採取經皮肝穿,將膽道支架置於狹窄段,使膽汁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是解決阻黃的首選方法。
栓塞治療(1)腫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腫瘤均可通過導管將栓塞劑注入供血動脈,阻斷其血運,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2)出血的栓塞:晚期腫瘤常引發大出血,如不及時控制,常引起其它並發症,導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該類患者應行急診介入治療,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氣管動脈、髂內動脈、胃冠狀靜脈等。
4分類
血管性/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各種經皮活檢術、各種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術(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膽道等狹窄的擴張和支架)、實體瘤局部滅能術(經皮穿刺瘤內注葯術、射頻消融術)、引流術、造瘺術(胃、膀胱等)瘺栓塞術、輸卵管粘堵和再通術、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椎體成形術、神經叢阻滯術治療慢性疼痛等
血管性介入技術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療、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創傷、產後、炎症、靜脈曲張等)、血管畸形以及動靜脈瘺與血管瘤栓塞治療、下腔靜脈過濾器、TIPSS、血管再建、各種血管造影診斷、靜脈取血診斷等等。
腫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腫瘤的供血栓塞與葯物灌注、動脈內照射、放射性損傷的預防、化療、術前栓塞腫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葯物及酒精等灌注。
5介入放射學
簡介
簡單地說它是採用電視監視器高科技設備,通過在人體某一部位開一個小洞,然後用一根導管深入病人體內血管,進行修補、擴充、疏通工作的微創腔內手術治療。由臨床的介入治療為主軸,介入放射學這門專業學科也隨之形成了 。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放射診斷學和臨床治療學於一體的學科。它是在放射診斷學設備(數字減影X線機、CT機、核磁共振機和常規X線機等)的指導下,通過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臨床應用學科。介入治療學採用「非外科、微創手術」方法可治療多種疾病。近幾十年介入治療學發展迅速,和內科、外科學一道成為臨床3大支柱性學科。
由來和發展
「介入放射學」一詞由美國放射學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銳地意識到在放射領域一個嶄新的專業正在形成發展中,他撰寫的題為《介入放射學:一個新的專業》的述評在1967年3月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AJR》上發表,在這篇述評中,他把介入放射學定義為在透視引導下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操作技術。特別強調從事介入放射學的醫師,需要經過介入操作技術、臨床技能的培訓,並且與內外科醫師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詞被學術界廣泛認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雜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為題系統地闡述了介入放射學的概念以後,並於1979年在葡萄牙召開的歐洲放射學會第一次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上作了專題介紹,此命名才被國際學術界正式認可。
國內學者對「Interventional Radiology」這一名稱的翻譯也多種多樣,諸如「手術性放射學」、「干涉性放射學」、「治療性放射學」、「侵入性放射學」等,也有叫「導管治療學」的,但現普遍願意接受「介入放射學」這一名稱。我國介入放射學家對這一名稱也作了具體的定義。介入放射學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DSA、US、CT、MRI等)的引導下,對疾病作出獨立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治療屬性上是微創的腔內手術治療。
6特點
簡便、安全、有效、微創和並發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療=不用開刀的手術。介入治療相對於傳統的外科手術,
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術後恢復快,介入治療採用微創治療方式,僅在大腿根部處有一個2-3毫米的穿刺創口。
2、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
3、對於尚無根治方法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4、介入治療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適合年老,體弱的患者。
5、手術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據相關統計,介入治療的成功率高達90%而死亡率幾乎為零。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來的外科手術。
『伍』 介入放射學的分類
一、血管介入放射學
亦稱介入性血管造影學(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診斷性血管造影的同時,自導管向血管管腔內注射葯物或某些物質或施行某種措施,以達治療目的。常用血管介入技術有三種。
1、血管內灌注葯物治療
(1)血管收縮治療經導管向有關動脈內滴注加壓素,以控制胃腸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靜脈曲張出血、胃粘膜彌漫性出血及結腸憩室出血等等。
(2)腫瘤化療導管留置於供應腫瘤的動脈,滴注化療葯物,使局部用葯濃度加大,避免或減輕化療引起的全身反應。
2、經導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經原血管造影的導管或特製的導管,將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內,一是治療內出血如外傷性臟器出血、潰瘍病、腫瘤或原因未明的臟器出血。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療腫瘤,因腫瘤循環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斷,以達控制腫瘤之生長,或作為手術切除的一種治療手段;亦可用於非手術臟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質於脾動脈分支內,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療脾功亢進,同時不影響脾臟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質如自體血凝塊、明膠海綿、無水酒精、聚乙烯醇、液體硅酮、不銹鋼圈、金屬或塑料小球及中葯白芨等。
3、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60年代開始應用於動脈,使狹窄的血管擴張,70年代研製雙腔氣囊導管成功後,得到廣泛應用,多用於髂、股、腘動脈及腎動脈。腎動脈PTA(或PTPA)多用於腎源性高血壓,使狹窄腎動脈擴張,從而降低血壓。PTA亦可用於冠狀動脈,稱為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狀動擴張,以達到治療冠心病的目的。PTA使用的導管為帶膠囊的雙腔導管,將膠囊段置於狹窄血管處,囊內注入含有造影劑的液體,加壓至3~6個大氣壓,每次持續10—15o。加壓可重復3~4次,多數能使狹窄血管達到擴張的效果。
PTA多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血管,其機理是粥樣斑塊受壓,內膜和中層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寬。其他原因的血管狹窄,如多發性大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狹窄,有時也可用PTA治療。
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學
1、經皮穿刺活檢(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PNB)
使用細針(22~23號,外徑0.6~0.7mm)經皮直接穿刺身體各部位病變區,由於針頭有特殊裝置,便於取出病變的活檢標本。也可用細針直接抽吸病變的組織碎塊,再作活檢。
胸部PNB用以診斷肺臟、縱隔和胸壁病變,對肺內球形病籵及縱隔包塊的定性診斷有重要意義,准確率可達85%。較常見的並發症為氣胸、出血、但用細針的並發症甚少,腹部PNB應用較多,肝、膽、胰、脾、腎及腹後壁包塊均可,診斷准備性亦高;骨骼穿刺須用較粗骨穿針,可診斷骨腫瘤。此外還用於穿刺甲狀腺腫塊,眶內腫塊等等。
為保證針刺安全到達待查病變處,須用電視熒屏、CT、B超、及有關造影檢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
2、經皮穿刺引流
(1)經皮肝穿膽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PTCD或PTD)由於惡性(如膽管癌、胰頭癌)或良性(如總膽管結石)病變,引起肝外膽道梗阻,臨床出現黃疸。PTCD可行膽道內或膽道外膽汁引流,故而緩解梗阻,減輕黃疸,為根治手術提供有利條件。行PTCD前需先做經皮肝穿膽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確定膽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圍與性質。PTCD有內外引流之分,通過PTC的穿刺針引入引導鋼絲,而後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導鋼絲送進末段有多個側孔的導管,導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膽管內,其內口亦在該處,膽汁經導管外口連續引流,是為外引流;若導管通過梗阻區,留置於梗阻遠端的膽管內或進入十二指腸,膽汁則沿導管側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膽管或十二指腸,是為內引流。
(2)經皮腎穿腎盂造瘺術(Percutaneous transrenal pyelotomy)主要用於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瘺術的導管將腎盂或輸尿管內結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造瘺術方法同上,使用細針經皮穿腎,進入腎盂,先做經皮順行腎盂造影(Percutaneous antigrade pyelography)觀察尿路形態、狹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後沿穿刺針送進引導鋼絲,再將導管插入,留置於腎盂內。 1、血管性疾病:
(1)PTA +Stent治療血管狹窄。
(2)溶栓+PTA和(或)Stent治療血管狹窄。
(3)應用栓塞材料,鋼圈,內支架治療動脈瘤、AVM、動靜脈瘺,血管性出血。
(4)應用穿刺術+PTA+Stent治療門脈高壓症,布加氏綜合症。
(5)應用栓塞術或血管加壓素治療胃腸道血管出血。
(6)下腔靜脈濾器預防下肢、腹盆部血栓脫落。
2、心臟疾病:
(1)應用閉合傘治療ASD、VSD。
(2)應用鋼圈或粘堵劑治療PDA。
(3)應用球囊擴張治療肺動脈瓣、二尖瓣狹窄。
(4)應用PTA+Stent治療冠狀動脈狹窄。
(5)射頻消融治療心動過速。
(6)心臟起搏器治療各種心率過緩。
3、腫瘤:
(1)選擇性腫瘤供血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惡性腫瘤。
(2)經皮穿刺注入無水酒精、沸水治療惡性腫瘤。
(3)應用栓塞術治療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子宮肌瘤,骨肉瘤,鼻咽部纖維血管瘤等。
(4)熱消融治療肝癌,肺癌。
4、非血管性疾病:
(1)應用PTA+Stent或單純PTA治療消化道,泌尿道、膽道、氣道、鼻淚管狹窄。
(2)應用栓塞術或經輸卵管注入硬化劑治療宮外孕。
(3)應用擴張術治療輸尿管狹窄。
5、穿刺活檢術:
應用特製穿刺針抽吸或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1. 在X線透視引導下。
2. 在CT引導下。
3. 在B超引導下。
4. 在MRI引導下。
『陸』 介入放射學是什麼內容有什麼
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利用導管、導絲等器材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一系列技術。即:在影像醫學(X線、超聲、CT、MRI)的引導下,通過經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製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性造影和治療,或獲得病理學、細菌學、生理生化學、細胞學和影像資料的一系列診斷方法。 介入放射學是上世紀80年代初傳入我國,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症(各種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且簡便、安全、創傷小、合並症少、見效快。它是在影像學方法的引導下採取經皮穿刺插管,對患者進行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擴張成形等"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由於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症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已迅速確立其重要地位。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葯管理局三大部委正式將介入醫學作為現代臨床治療學中與外科、內科並駕齊驅的第三大診療體系。 回首介入放射學的發展歷史,介入放射學正以其在醫學影像導向下,集影像診斷與微創性治療為一體的鮮明學科特點,得到學術界和廣大患者的認同。 介入放射學具有以下技術特點: 1、具有微創性往往僅經過皮膚穿刺、插管,生理或手術孔道插管即可完成診斷和治療。 2、可重復性強在一次性治療不徹底或病變復發時可經同樣的途徑重復多次進性治療。 3、定位準確 由於所有操作均在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進行,使穿刺和插管准確到位,診斷和治療具有較少的盲目性。如經導管葯盒系統植入術比手術方式植入導管到位率提高,移位率減少。 4、療效高、見效塊 對於出血性病變,血管狹窄和其他管腔狹窄等病變,一旦介入技術成功,療效立即可見,如出血立即停止,管腔即刻開通,伴隨症狀馬上消失,有人稱之為「戲劇性效果」。對於一些內外科治療棘手的病變,如動靜脈畸形, 肝癌等中晚期癌腫,介入治療的療效優於傳統治療。 5、並發症發生率低 基於上述特點介入技術造成的並發症率低,致命和致殘的嚴重並發症更是極為少見。 6、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 對於某些病變需多種方法同時或序貫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療效。多種介入技術方便而互相干擾少,協同作用強。膽道惡性梗阻,可先行經皮肝膽道內外引流術(PTCD),再行內支架或內涵管置放術,並與內照射或經動脈化學治療(簡稱化療)灌注術配合治療腫瘤本身。血管狹窄的治療,可由溶栓術、球囊擴張術和內支架置放術相互配合。介入治療可與外科手術很好配合,如腫瘤的術前栓塞可使巨大腫瘤獲得二次手術機會,可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腫瘤切除率。對於出血的病例,介入技術先行止血。再行原發病變手術切除。可使風險較高的急診手術變為較為安全的擇期手術。 介入放射學的臨床應用: 1、血管性介入:心血管造影及心導管檢查;葯物灌注:動脈內灌注化療葯物、溶栓葯物、止血劑等;血管栓塞:出血血管、腫瘤血管、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血管瘤、脾動脈栓塞等;血管成形:心臟瓣膜及血管狹窄的球囊擴張、內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切成形等 2、非血管性介入:經皮穿刺活檢、抽吸、引流及治療:如實質臟器病變的經皮穿刺活檢及消融治療,經皮椎間盤化學溶解或切吸術及融核術,經皮穿刺膿腫、囊腫的抽吸、引流及注葯治療,結石處理等;管道狹窄的球囊擴張及內支架成形:如氣管支氣管、食管、胃腸道、膽道、尿道、輸尿管及吻合口狹窄的球囊擴張及內支架置入成形。
『柒』 介入放射學按照介入治療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哪兩大類技術
血管介入技術和非血管介入技術。
『捌』 介入治療是什麼意思
介入治療是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性治療--就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製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態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介入治療應用數字技術,擴大了醫生的視野,藉助導管、導絲延長了醫生的雙手,它的切口(穿刺點),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開人體組織,就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腫瘤、血管瘤、各種出血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介入放射學的綜述
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診斷學、選擇或超選擇性血管造影、細針穿剌和細胞病理學等新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兩個基本內容:①以影診斷學為基礎,利用導管等技術,在影像監視下對一些疾病進行非手術治療。②在影像監視下,利用經皮穿剌、導管等技術,取得組織學、細菌學、生理和生化資料,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可以這樣理解: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醫學的引導下,為現代醫學診療提供了新的給葯途徑和手術方法。與傳統的給葯途徑和手術方法相比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簡便微創。 介入放射學是近80年代初傳入我國,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症(各種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且簡便、安全、創傷小、合並症少、見效快。它是在影像學方法的引導下採取經皮穿刺插管,對患者進行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擴張成形等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由於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症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已迅速確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葯管理局三大部委聯合召開中國介入醫學戰略問題研討會正式將介入治療列為與內科、外科治療學並駕齊驅的第三大治療學科,稱之為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可以預見,隨著介入醫學的不斷發展,該學科將會象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一樣,細分為神經介入科、心臟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與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復機會,日益成為人們選擇性治療的首選方法,倍受患者關注和歡迎。
『拾』 介入放射學的介入放射學治療方法
介入放射學治療70年代後在國外十分風行,形成了放射學的新領域。近幾年來,在我國也正在崛起,並在腫瘤治療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不可缺少的新的治療方法。現常用的方法如下:
(1)經動脈灌注抗癌葯物 由動脈內注入抗癌葯物,使腫瘤內葯物濃度比一般周圍靜脈給葯要高得多,使療效明顯提高,而全身不良反應明顯減輕。它適用於治療肝癌、肺癌,也用於治療頭頸部腫瘤、胃癌、膽管腫瘤、胰腺癌、盆腔腫瘤及四肢惡性腫瘤。
(2)動脈栓塞療法 將導管插入腫瘤的供血動脈內,選擇適當的栓塞劑,填塞供血動脈,截斷瘤體的血液供應,使瘤體梗死。它適用於肝、腎以及盆腔腫瘤的治療,也適用於腫瘤所致的出血緊急治療。
(3)經導管減壓術 它主要用於緩解腫瘤對膽管或尿道的壓迫所造成的梗阻症狀。由於此法比外科手術創傷小,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的患者,因而受到較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