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比較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直接關繫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繫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導入課文時,可採用故事導入、歌曲導入、影片導入、圖畫導入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培養閱讀好習慣
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此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首先,預習時要做到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大致了解;然後,認真思考課後練習;最後,對較難詞句要深度理解。教師應用這三步教學方法讓學生加強練習,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第二、在閱讀課中應採取范讀與精讀結合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廬山的雲霧》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想一想廬山的雲霧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接著我帶著學生精讀二三自然段,分析廬山雲霧的兩大特點「千姿百態,變化萬千」。通過這樣形式的朗讀,學生能對課文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三、學生應養成邊讀邊做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邊讀邊做筆記的習慣對提高閱讀能力十分重要。如在教學《猴子種樹》一文中,我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找出猴子共種過哪幾種果樹?用△標注出來。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漏回答的情況,提高了閱讀效率。
三、閱讀方法與寫作實踐結合起來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體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於閱讀中的間接感受。通過閱讀,學生能積累許多好詞好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學《能乾的鍾點工》一文中,學生積累了許多成語,如:平平整整、一塵不染、井井有條等等,當學生在寫幹家務活類似的作文時就能靈活地運用這些成語。從閱讀中學習寫作,是習作的一條重要途徑。
同樣,習作教學也會對閱讀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觀察、去思索、去表達,其結果就會比在閱讀中得到的認識又提高一步,再去閱讀,他所關注的不僅是文章表達了什麼,還要關注文章是怎樣表達的;了解這樣的內容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形式來體現,就會把理解文章內容和理解表現形式變為自覺的閱讀行為。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閱讀方法和寫作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2. 教孩子閱讀的好方法有哪些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我家兩個孩子,都是從半歲後開始親子閱讀的,到五歲左右就認得許多字,可以自主閱讀了。在這個期間從來沒有藉助識字卡,也沒有通過手指點讀,刻意教孩子認字。一切都是在大量的積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3.父母陪伴孩子,給孩子講故事。開始可以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有興趣。後面可以父母和孩子同看一本書,分別來講這個故事,進行對比。甚至可以比賽,看誰看呢能把書里的內容又快又好地講出來。增加孩子的興趣。
3. 提高語文成績,就讓孩子多讀書,有哪些讀書方法可以教給孩子呢
語文考查的內容是字、詞、句、段、篇,考查的是識記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所有的人一說起語文成績,就提醒要多讀書。是地,學好語文的秘訣就是多讀書,怎麼讀書的方法有教給孩子嗎?
第一點:積累重點語句。
揭示中心的語句。文章的主旨會體現在文中的關鍵句子中,把握住了這個中心句就把文章的中心抓住了。
概括內容的語句。文章的開頭或者結尾會有涉及文本精華的語句,明白了這個語句就讀懂了文章。
承上啟下的語句。文章的幾個段落,幾個層次之間會有總結上文,提示下文的過渡句。讀懂了過渡句就把要點的變化讀懂了。
反映人物品格的語句。文章中的環境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反映的是文章主人公的性格品質、興趣愛好。把握了這些句子就把文本刻畫的人物形象了解透徹了。
讀書的時候,注意積累這些重要的句子,就可以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讀書,不僅要培養興趣,還要掌握方法,要調到自己全部的學習能量,提高自己的積累能力、分析能力,鍛煉自己的記憶能力、想像能力。
4. 如何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一、 讀通一篇好的文章到手,對於喜歡讀書的學生當然是先睹為快,然而由於小學生識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對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都能認識,這就需要首先掃除文字障礙。而要解決文字障礙,可以求教於老師、同學,也可以藉助於工具書。我們常說:字典是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小學生在低年級就已經學習了漢語拼音,又學習了常用的查字典的方法,完全可以通過字典來掃除文字障礙。在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我有一位學生曾這樣問我:老師,在家的時候,我按您的要求去預習課文,有些字爸爸也不認識,後來當我們學了查字典知識後,我都會自己提前讀通了課文,裡面還給我講了意思呢?您一上課,是不是我特別愛回答你給出的問題呢?我很有成就感,覺得這孩子真的學會讀書了.因此,對於獨立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利用工具書既可以讀通課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時,了解一下字意,為下一步讀懂課文做一下鋪墊。待每一個生字都已經被你克服,你不僅讀通了文章,同時,還增大了識字量,為以後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步克服了孩子們在讀書中抄近路,想偷懶的做法,那種在讀書中念偏旁、漏生字的情況得到了控制。
二、 讀熟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為寫作積累素材。由於小學生的讀書能力有限,很難做到讀一遍文章就可以讀准確,因此,在讀通課文之後,必須趁熱打鐵把文章讀熟,才能不至於很快遺忘。根據心理學中有關記憶規律的原則:及時的復習是克服遺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掃除文字障礙之後,多讀幾遍達到能夠熟練地朗讀,做到一字不錯,可以保證在以後能准確運用。在這一環節中還可以鼓勵學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詞佳句,擴大自己寫作詞彙的積累,以備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這在三年級開始我就一直注意著孩子們有了不小的變化,所以,當我們在講新課的時候,不妨復習和鞏固前一堂課的內容,由此及彼,往往在學生的讀書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讀懂在前面兩步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憑借自己已有的語感,對文章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如果能進一步地展開閱讀,並能努力地去理解每一個句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體會文章思想,達到真正讀懂文章。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孩子們在大量閱讀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就形成了較強的語感。這樣,必然會伴隨著他們讀書量的增大而讓讀書變得輕松,讀書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高,理解能力也會得到很大提高。在真正讀懂了文章的基礎上,再鼓勵孩子們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既進行了小練筆,提高了寫作能力,又進一步擴大了語言的積累,充分起到了課外閱讀的作用。
5. 怎樣進行閱讀教學
一、 培養興趣是前提
「人不讀書,其猶夜行」,閱讀伴隨著一個人的精神成長,也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總體文明程度和創造力,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那麼該如何培養中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一)充分挖掘課本資源,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讀書習慣養成的內驅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自覺從「要我讀」轉變到「我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講到名家名篇時,有意識的向學生介紹作家及他們的家庭婚姻、人生際遇、生活情趣、創作風格等,讓學生有主動了解的慾望。教師還可以適當的設置延伸閱讀,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尋找答案。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楊絳先生的《老王》,他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小人物,短短幾百字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下層勞動者形象。他生活貧苦,以蹬車為生,卻因眼疾致生活困頓,後在作者的幫助下眼疾有了改善,但仍是食不果腹。可在臨死之前,他還不忘答謝作者的救助之恩,他的善良厚道、知恩圖報讓作者的心理感到慚愧不安。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在楊絳的筆下,同樣有著和老王相似的「小人物」,他們多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楊絳同情他們,給他們關愛和幫助,即便是我們認為是「壞人」的形象,楊絳也不大加指責、嚴厲貶諷,而是在調侃中尋找一種淡泊的樂趣。請你在課外閱讀《順姐的「自由戀愛」》、《黑皮阿二》、《記吳必》等文章加以說明楊絳的這一作品風格。這些問題作業是老師設置的一個個「陷阱」,強大的誘惑力促使孩子們主動查找這些文章進行閱讀,它會引領學生進入到一個更加廣闊的閱讀世界中。
(二)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
好的讀書環境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好多學校現在特別重視自己的校園文化,通過建設以「書香校園」、「書香課堂」等形式的主題活動,營造勤奮讀書、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培養學生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在校內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當然,閱讀需要氛圍,為了積極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1.開設讀書課。學校可以在每周固定時間設置為讀書課,讀書課時間不能幹其它事情,如上課或者寫作業等,這是真正屬於孩子們的自由讀書時間,不能被剝奪和佔用。
2.辦好班級的圖書管理角。每個班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喜好,由班主任或同年級老師共同商議並推薦讀本,有多少個學生就推薦多少本書,每人帶一本,就是幾十本書,孩子們自己帶書,自己管理書籍,定期更換,方便閱讀。
3.通過校園掛橫幅、大屏幕顯示,在走廊或者櫥窗里張貼宣傳標語或讀書名言等方式,營造校園濃郁的讀書氛圍,讓學生無處不感到「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的重要性。
4.做好學校圖書室的管理、借閱等工作。現在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圖書室,怎樣充分做到為學生服務,做好學生的圖書借閱,需要圖書管理員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讓圖書室真正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作用,讓校園像開滿花兒的公園一樣,到處飄散著芳香。
二、傳授方法是關鍵
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課外閱讀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培養學生會讀的習慣。有人會說,讀書誰不會,照著文章念不就行了嘛。讀,也分很多種。比如跳讀、速讀、朗讀、慢讀、精讀等等,學生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為搜集資料,可以選擇跳讀;為娛樂消遣,可以選擇速讀;為欣賞品味,可以選擇朗讀;為積累運用,可以選擇精讀。當然有時可以聯合使用。中學時代,正是需要大量閱讀廣泛涉獵的時候,如果只是死板的運用一種讀書方法,怎麼徜徉於浩如煙海的書籍長廊?感受他人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領略大千世界的美好風光?豐盈自己的修養和靈魂……
其次,要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學習的方法,在讀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問和解答,才能對所讀書的內容理解、消化和吸收,否則只會陷入迷茫。對於中學生來說,一定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再次,要培養學生勤記的習慣。書讀的多是一方面,關鍵是要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這個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的片段 ;可以對所讀的地方進行圈點批註;可以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可以寫讀後感、評論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積累學生的素材。長此以往,在讀書,甚至是寫作上都會對學生有很大的提高。
三、開展活動是手段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有惰性,要想讓課外閱讀常態化,讓課外閱讀真正走入學生的現在和將來,老師就必須想辦法定期開展不同的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加強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動力。
首先,可以開展展覽學生閱讀筆記的活動。在讀書的過程中,肯定有不少學生在自己讀書過程中摘抄了大量的素材,通過在班級、同年級、全校中展示學生自己的讀書筆記的同時,也從他人的筆記中學到不同的讀書方法、思維,從而收獲更多的讀書感悟。
其次,可以開展辦手抄報、黑板報等活動。在學校、老師的倡導和組織下,學生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收集與讀書有關的小資料、讀書名言、讀書心得體會、名文摘抄、好文共賞等,定期完成讀書手抄報或黑板報。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拓寬閱讀視野,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再次,可以開展讀書交流課、匯報課、推薦課等。通過不同的閱讀活動,可以保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相互啟迪,共同提高。
6. 三個讀書方法,教你快速學會讀書
一,開始閱讀之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體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愈加難以靜下心來看書,總是看幾頁就分心了,想著其他的事情,有時候又忍不住拿起手機瞟兩眼,聊幾句天刷一會網頁。而看書的節奏,便被徹底打亂了。如果閱讀的介質是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收到的干擾和誘惑便更大,連一本好好的書也變成了碎片化閱讀。
如果對於做到這一點有困難,可以嘗試去到圖書館,或者大學的自習教室看書,當周圍大家都在靜心看書時,也同樣會影響到你的心境。如果因為心事重重而根本無法安心閱讀,那麼就先解決困擾你的麻煩,等到心態安定了,再開啟書頁。
二,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循序漸進地閱讀。
讀書應當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實際水準來選擇閱讀。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歡參考別人的書單,拿來直接就用,盯著一本晦澀難懂的書啃了半天,明明看得不明不白卻不肯放棄。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閱讀方式。
每一本書的內容,都有著與之匹配的背景知識和閱讀基礎,如果對這些不夠熟悉,就應該去尋找淺一些的同類書籍作為鋪墊。如果一本書的交叉內容太多,就應該先把這些內容對應的基礎讀物通讀之後,再去閱讀那種建立在其上的交叉型內容讀物,否則,那些缺漏的信息點就會對閱讀造成巨大的障礙。
三,不要求速度,精讀才能真正掌握一本書的內容。
經常看見網路上有些人喜歡吹噓自己一個月看了多少本書,或者一晚上看了多少頁書之類,我都會覺得這種吹噓毫無意義。實話實說,讀完一本書,和真正讀懂一本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事情,更不用說可以領會理解書中的關鍵性信息,在必要時刻拿出來靈活運用了。
以上就是關於讀書方法的相關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及時關注本平台!
7. 怎樣才能教好孩子讀好書
怎樣才能讀好書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QkQ3V9jyBKkc-LTMoXXDBA
讀書時,把精彩的、有意義的、富有哲理的語句、重要的片斷摘抄下來。日積月累,積少成多。
閱讀時,為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可邊讀邊寫寫畫畫,或在空白處寫上批語、心得體會、意見。
讀書時,都有哪些記筆記、有效閱讀的方法呢?快來教給孩子吧~
8. 教孩子閱讀的好方法有什麼
家長自己最好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讀書人,做孩子讀書的領路人,可以讓孩子優先閱讀課本推薦的名著篇目和課文作者相關的書,孩子小時要考慮興趣問題長大了就要逐步引導走向經典閱讀。大量閱讀也要選擇最好的書去讀,古今中外經典名著就是這樣的書,家長多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經常與孩子交流讀書心得。教給孩子讀書方法例如有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式的閱讀也有細嚼慢咽,讓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讀寫知識用以指導讀書實踐,也不失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
9. 如何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一、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使學生「自能讀書」,必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會讀書:(1)初讀三遍:理解字詞,了解大意,粗知結構。(2)細讀三知:主要內容,分清段落,發現疑點。(3)精讀三思:帶著問題,抓住重點,由表及裡。(4)熟讀三品:遣詞用語,寫作特點,中心思想。這樣讓學生運用所學得的方法獨立閱讀,如此,由於學法指導落實,學生就有「路」可循,在「教—扶—放」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從「學生學會」到「學生會學」的轉移,也就是說知識得到遷移運用。
二、引導學生質疑問題
古人雲:「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感知和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邊讀書邊設疑」的讀書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大膽地提出問題。一般來說學生提出的問題可分為感知性、推敲性、疑難性三種。無論哪種,學生都有自己的「發現」過程。教師應把激勵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有機的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質疑—析疑—釋疑」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學思結合」的讀書方法。 只要教師善於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就能發現問題,提出疑問,並通過讀書思索使問題得以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思考問題,並得到了方法,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三、引導學生根據文體特點閱讀的方法
不同體裁的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文體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同類體裁的文章,老師不必篇篇平均使用力度去輔導學生閱讀,可以系統地指導學生學習一篇,然後去梳理、歸納、總結其文體特點。學生再去學習統一體裁的文章時,則以自學的方式為主,老師只作必要的輔導。如記敘文,通過梳理記敘文的六要素去把握文章的內容,根據記敘文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去把握結構,從用詞或修辭的角度去賞析精彩語句,從揣摩作者寫作意圖去把握中心思想。說明文,則主要從說明對象(包括實物和事理),說明方法(常見的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列圖表、作詮釋、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說明文的結構(總—分—總、並列),說明文的語言(准確性是其基本特點,又分平實和生動兩種情形)等五個方面去把握。學習議論文,主要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又分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論據又有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之分;論證則是一個證明過程,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形式。)及其作用,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又叫引論、分析問題又叫本論、解決問題又叫結論),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准確嚴密)三個方面去把握。文學作品中的詩詞主要以反復誦讀的形式去領會其語言的凝練及蘊含的思想感情。小說則從情節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環境描寫(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及其作用、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主題思想(寫作背景、人物表現出的思想性格、作者的思想傾向)等四個方面去把握。如此教給學生根據文體特點去自主學習的方法,不但減輕老師的工作量,提升學生語文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