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哲學的現實主義有哪些方法論

哲學的現實主義有哪些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2-05-22 08:44:44

⑴ 現實主義學派的主要觀點包括哪些

理想主義(也稱規范主義理論,Normative theory)是西方國際政治學理論中形成最早的一個學派,其思想淵源可追溯到近代思想家格勞秀斯、孟德斯鳩、狄德羅、康德、邊沁和聖西門.理想主義學派在哲學觀上主張的是人性善的學說,認為人類的自然狀態應有的性質是和諧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是協調的,只是由於某些人的良知和誤入歧途才導致國家間的沖突和戰爭,良知一旦被喚醒,誤解一旦被消除,人類社會仍舊會恢復到和諧、友善的美好社會.在政治觀點上,理想主義崇尚國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張恢復國際規范,建立國際普遍安全機構,完善國際法及其職能,加強國家間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戰勝邪惡,最終實現一種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界戰爭的悲劇重演.
現實主義學派是在對理想主義學派的批判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修昔底德、尼科洛、馬基雅弗利、托馬斯·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的政治思想家.
現實主義學派和理想主義學派的主要分歧在於(1)在政治哲學觀點上,現實主義認為人性惡,認為罪孽而貪婪作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的,政治家的任務不是改造它,教育人,而是建立一定的政治制度去限制它,把人的好鬥傾向減少到最低程度;(2)在倫理觀點上,現實主義認為,抽象的道德原則並不適用於政治行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自然狀態)使作為國家利益代表的政治家的行為准則,與文明政體內的個人行為准則根本不同.前者為保護本國利益,抵禦外侮,完全可以採取對後者來說是不合乎道德的政策;(3)在看待國際組織和國際法的作用上,現實主義認為,他們與政治權力和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後者是國家間關系的核心問題,各國利益沖突的不可避免性和不可調整性,使得國際關系只能用權力和實力來說話,道義和說教是行不通的;(4)在對國際社會及其發展前景上的看法,現實主義認為,國際政治理論的任務是要說明世界的客觀狀態,而不是未來的行為准則,應當面對現實,為謀求本國的權力和利益而斗爭。

⑵ 現實主義的定義

現實主義(Realism),一般認為現實主義關心現實和實際。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范疇中有很多意思,特別是在繪畫、文學和哲學中。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系。

在藝術上,現實主義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准確的描繪和體現。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現實主義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它一般在兩種意義上被人們使用。一是廣義現實主義,泛指文學藝術對自然的忠誠,最初源於西方最古老的文學理論,即古希臘人那種「藝術乃自然的直接復現或對自然的模仿」的樸素的觀念,作品的逼真性或與對象的酷似程度成為判斷作品成功與否的准則。二是狹義的現實主義,是一個歷史性概念,特指發生在十九世紀起源於法國的現實主義運動。

⑶ 請從本體論、認知論、方法論比較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構建主義的異同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英國現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別。主張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因而成為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自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的經濟政策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 新現實主義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思想來源於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70年代末,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心理學家將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介紹到美國以後,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課本、文字、圖片以及教師的板書和演示等對現實的准確表徵,而只是一種理解和假設。
望採納

⑷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在意義上:

1、古典主義:從文藝思潮上說,古典主義是十七世紀君主政體民族國家開始建立,資本主義漸趨發展的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潮;

2、浪漫主義:熱烈追求理想世界的文藝創作思潮;

3、現代主義:20世紀前衛反叛的各種文藝思潮;

4、現實主義:客觀看待現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在特點上:

1、古典主義:為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理性至上(主要表現為以理性克制情慾); 奉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借古喻今;有一套嚴格的藝術規范和標准;主張語言准確、精練、華麗、典雅,表現出較多的宮廷趣味;具有局限性。

2、浪漫主義:想像瑰麗,手法誇張,熱情奔放;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描寫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重視民間文學,尤其是中世紀的民間文學。

3、現代主義:唯心,荒誕,抽象,虛無,超脫;

4、現實主義:細節真實,形象典型,描寫客觀。

(4)哲學的現實主義有哪些方法論擴展閱讀:

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二十世紀初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使用藉助科技發明的武器大規模屠殺自己的同類,西方的自由、博愛、人道理想等觀念被戰爭蹂躪得體無完膚,西方文明被拋進了一場深刻的危機之中,現代主義應運而生。

在藝術上,現實主義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准確的描繪和體現。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什麼是現實主義

?[編輯本段]現實主義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包含了各種現實主義者理論和觀點藉以產生、發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範式。現實主義首先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哲學傳統和世界觀。現實主義作為一種世界觀,是建立在它對道德進步和人類能力的悲觀主義認識基礎上的。現實主義者把歷史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進步的,他們對於人類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復出現的沖突,建立持久的合作與和平深表懷疑。現實主義世界觀更多看到的是人類本性中的惡,以及人類經驗中周而復始的悲劇。現實主義的這些哲學觀點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強烈的反映。在20世紀,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Niebuhr)則是這類現實主義的一個典型代表,盡管現實主義的哲學基礎在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Butterfield)、馬丁·懷特(MartinWight)和漢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明顯的表現。 盡管現實主義者對道德進步和人類能力都持悲觀主義的態度,但它們對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根源的認識又是不同的。經典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植根於人性。它認為人性本惡,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利益對立和沖突受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客觀規律的支配,是無法避免的。與經典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更多的是根源於國際體系的性質。新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思·沃爾茲認為,國際體系與國內體系不同,「國內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之間是上下級關系,某些部分有權指揮,其它部分要服從。國內體系是集中的和等級制的。國際體系的組成部分之間是同等的關系。」「國際體系的基本結構特徵是無政府狀態,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國際體系由於缺乏國家之上的權威而導致互相的不安全、沖突及對於有組織的暴力的依賴。國際體系的性質導致國家間的競爭和沖突不斷發生。國家可以通過外交和權力均衡的方式來緩和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的影響,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它的影響。 其次,現實主義也可被視為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那些自視為現實主義的學者們可能持有上述現實主義的那種哲學悲觀主義,但當他們努力闡述有關主權國家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理論概念時,就往往超越這種悲觀主義。大多數現實主義學者力圖建立能用以解釋和預測國際行為的社會科學理論。然而這兩類現實主義學者間的界限並不總是涇渭分明的。現實主義者基本的哲學觀點是,國際政治一直是,也將永遠是以權力、軍事力量和現實政治的運用為標志,他們對國際法、道義以及諸如聯合國等到機制的價值持懷疑主義態度。可見,現實主義是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一般研究方法,而不是一種單一的、統一的理論。現實主義的許多批評者和支持者往往未能認識到,現實主義也是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它是由許多相關理論組成的集合體;而把現實主義視為一種單一的、統一的理論的觀點實際上忽視了現實主義思想中的多樣性,結果使他們對現實主義的認識過於簡單化了。雖然安全研究中的見解經常受哲學現實主義的影響,但當代在國際政治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大量爭論卻是圍繞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現實主義理論上的問題而展開的。 必須指出,盡管大多數現實主義者關於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理論經常不一致,但他們在下述有關國際政治的本質問題上擁有共同的核心理念。首先,他們相信國家是國際政治中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為體,是構成當今國際體系的基本單位。因此,國際政治的研究將集中於國家間關系的研究,而較少注意非國家行為體如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事實上不可能取得國家那樣重要的地位。其次,現實主義者將無政府狀態,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權威視為國際政治中最顯著的特徵。在無政府狀態下,「自助必然是行動的准則」,國家必須使用自助的一切手段,包括武力,來保護其利益。競爭是這種無政府體系的必然結果。國家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軍事安全領域,但也表現在經濟和其它領域。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國家都深切地關注其在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地位和相對於他國的相對優勢,這種關切引導著國家的行為,使國家之間的合作較難達成。第三,現實主義者認定,國家將最大限度地尋求擴大其權力或安全。一些現實主義者集中於權力,認為它本身就是目的。摩根索就是這種現實主義的突出典型。而另外一些現實主義者則將權力看作安全的手段。如沃爾茲強調權力不過是實現安全目標的一個手段而已。第四,現實主義者假定,國家是國際事務中統一的和理性的行為體,它能夠合理地確定其對外政策目標,考慮各種政策方案的的可行性和可能導致的結果,然後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目標的政策方案。正如羅伯特·基歐漢所指出的,對於現實主義者來說,國家是一個統一的理性的行為體,它會仔細權衡可供選擇的各項行動成本,並尋求預期效用的最大化,盡管這樣做還存在著相當的不確定性和缺乏可供理性選擇的足夠的信息。以上述這些假定構成了現實主義者分析國際政治的出發點,但這並沒有導致他們對於國際政治的一致認識或關於國家行為的單一理論。雖然每一現實主義者都接受這些核心假定,但由於他們對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現實主義理論的認識不同,從而導致他們對當代國際政治作出了某些不同的解釋,形成了現實主義者在國際秩序模式上的一些差異。

⑹ 現實主義六大流派

古典現實主義

古典現實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其自然本性是追求利益,而權力是政治的核心利益。國家追求利益、謀求權力是個人私慾和生存意志的表現,同時權力界定利益,權力越大利益越大。但權力的零和性質使國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必然導致國家之間的沖突,而抑制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權力均衡,形成均勢。

古典現實主義的基本邏輯是:以權力政治為核心,以人性觀、利益觀和道德觀為支柱,以國家為基本單位,以國家間的競爭和沖突為基本互動方式。

新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學派是國際關系理論第二次論戰的延伸和演變的產物,它以傳統現實主義為基礎,力求對其進行科學的修正和發展,主張在方法論上實現傳統主義學派和科學行為主義學派的滲透與融合。

1979年肯尼思·華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一書是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它標志著一個既不同於科學行為主義有有別於經典現實主義的新學派的誕生。其書中的新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為新現實主義的發展開了先河。新現實主義以理性主義為宏觀理論假定,以國際體系為研究層次,以體系結構為主要自變數,以國家行為主義為主要因變數,以國際體系無政府性為基本體系條件,構建了一個現實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

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三個假定是:國際體系是以無政府性為基本性質的體系,國家是這一體系中的基本行為單位,對體系穩定和體系單位行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體系結構。新現實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民族國家是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主張對國際關系展開綜合性的整體研究,重視全球系統的研究;強調國際關系中的經濟因素,重視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

對新現實主義的批判主要來自於三方面:對國家中心說的批判,往往來自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比較政治學派;新自由主義對結構選擇說的批判,認為新現實主義強調結構而忽視了國際體系中的過程;建構主義對無政府邏輯的批判,認為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

新古典現實主義

新古典現實主義重視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其相對能力是對外政策的首要驅動因素,系統壓力必須通過單位層次的干預變數加以轉化。國際體系既不像進攻性現實主義所說的那樣是霍布斯式的,也不像防禦現實主義認為的是平穩的,而是相當模糊的。

處於無政府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很難看清楚安全是稀缺的還是充足的,只能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去解讀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的國際政治現實,即系統壓力必須通過單位層次的干預變數加以轉化。因此這種影響是間接和復雜的。也就是說,體系因素和單位因素對國家對外行為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這一理論才被稱為新古典現實主義。

國內層次變數的重要性體現在:第一,對外決策由有經驗領導人作出,因此領導人對相對權力的認識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中短期的對外政策選擇不必總是認真並持續地考察相對權力趨勢。第二,權力分析必須考察國家與社會的相對力量,是國家與社會的結構,因為這些因素決定著可以分配給對外政策的國內資源的比例。例如美國擴張的原因。最後,體系壓力決定對外政策的大方向,但不能決定國家行為的具體細節。

進攻性現實主義

進攻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米爾斯海默,其代表作是《大國政治的悲劇》,思想源泉是摩根索的權力論和華爾茲的結構論。

進攻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中的無政府狀態決定了安全的稀缺性,為獲得安全而展開的激烈競爭迫使國家(尤其是大國)採取進攻性戰略,盡可能多地獲得權力,依靠自己謀求安全。

因為國際體系強大而直接的壓力會使在體系中處境相似的國家採取相近的行動,理解國家對外行為應該首先考察該國的相對力量和外部環境,而國家之間的內部差別相對來說並不重要。

在進攻現實主義看來,擴大自身的相對力量是獲取安全的最大途徑,畢竟一個擁有力量的國家比一個沒有力量的國家要安全,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導致沖突和戰爭。

防禦性現實主義

防禦性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中的安全並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國家獲取安全的最佳途徑通常是採取防禦性的戰略,或者說是旨在維持現狀的戰略。

歷史上奉行擴張戰略的國家往往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制衡而最終導致失敗,作為理性的國家會從中汲取教訓,計算擴張的得失損益,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並不必然導致激烈的沖突和戰爭,也會促使國家採取溫和、慎重和有節制的政策。如果一個國家採取一種不計後果的擴張政策,那麼其原因在於國家層次而不是國際層面。

在國際體系緊張的情況下,即使同樣追求安全目標的國家也會因為安全困境而彼此發生沖突。

⑺ 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什麼

「超現實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性,主張通過這種方式,口頭地、書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達思想的實實在在的活動。思想的照實記錄,不得由理智進行任何監核,亦無任何美學或倫理學的考慮滲入。

哲學背景:超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信仰超級現實,這種現實即迄今遭到忽視的某些聯想的形式。同時也是信仰夢境的無窮威力,和思想能夠不以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種種變幻。它趨於最終地摧毀一切其他的精神學結構,並取而代之,以解決人生的主要問題。」在1924年的《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中,安德烈·布雷東對超現實主義作了上述定義。布雷東是超現實主義的理論旗手,他提出的「超現實主義」一詞來自阿波利奈爾的劇本《蒂蕾絲婭的乳房》。該詞表達了布雷東及其追隨者在這場文藝運動中的追求,那就是超自然的、無意識、無理性的精神自由。

弗洛依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對超現實主義藝術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學說揭示了沉睡於人們心底、不被人們的意識所觸及,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決定意義的所謂無意識和潛意識。根據弗洛依德的觀點,夢是無意識、潛意識的一種最直接表現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種發泄,它剝露了人的靈魂深處秘而不宣的本質。而藝術創作也如同夢幻一般,是潛意識的表現和象徵。以此為源,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強調夢幻的萬能。他們認為,夢幻能顯示「生命永恆」的「彼岸」,只有用夢幻糾正現實,改變現實,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牆,達到神妙的超現實的境界。

⑻ 現實主義的基本思想

一、 現實主義概念的源起

現實主義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這個術語一般在兩種意義上被人們使用:一種是廣義的現實主義,泛指文學藝術對自然的忠誠,最初源於西方最古老的文學理論,即古希臘人那種"藝術乃自然的直接復現或對自然的模仿"的樸素的觀念,作品的逼真性或與對象的酷似程度成為判斷作品成功與否的准則。瓦薩拉的《畫家的生活》曾敘述了一些有趣的藝術史軼事:孔雀啄食貝那左尼畫得太逼真的櫻桃;喬托的老師用刷子驅趕喬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蒼蠅。這種現實主義概念雄霸人類藝術史近兩千年,至今仍殘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種是狹義的現實主義,是一個歷史性概念,特指發生在19世紀的現實主義運動。歷史地看,現實主義發端於與浪漫主義的論爭,最終在與現代主義的論戰中逐漸喪失了主流話語的位置。
R·韋勒克《文學研究中現實主義的概念》追溯了現實主義術語在歐美各國的發生史:這個概念在文學領域的具體運用是1826年。法國一作家撰文宣稱忠實地摹仿自然提供的範本的現實主義信條日益增漲,它將是19世紀的寫實文學。而這個術語的流行與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里的積極應用有關,庫爾貝將自己被拒絕的作品貼上了現實主義的標簽引發了一場論戰,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題為《現實主義》的文集,捍衛現實主義信條。同時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學評論雜志《現實主義》,雖然曇花一現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風具論戰性而產生廣泛影響。被20世紀的現代主義先鋒派視為保守的現實主義,在19世紀誕生之時也具有挑戰文學成規的前衛品格。迪朗蒂曾明確地說:"這個可怕的術語'現實主義'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顛覆者。說'現實主義'派是荒謬的,因為現實主義表示關於個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達;成規、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對的東西"。准確地說,現實主義挑戰的是浪漫主義的藝術成規,衛姆塞特和布魯克斯在《西洋文學批評史》中就把現實主義理解為19世紀中葉的一種逆動,它抵制"不現實的各種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繼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義的思想,尖銳地攻擊雨果、繆塞、維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責他們"無視自己的時代,企圖從往昔的歲月里掘出僵屍,再給它們穿上歷史的俗艷服裝。"現實主義者則拒絕這種詩的謊言。因此現實主義是作為浪漫主義的對立面和論辯敵手出現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對幻想和偽飾崇尚真實的意義。

二、現實主義的理論涵義

現實主義經過泰納、恩格斯、別林斯基直至20世紀盧卡契等理論家的發展和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文學實踐達到高潮。現實主義理論日趨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話語成規。它包括以下層面的涵義:
第一,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這是現實主義術語的最根本的意義。達米安·格蘭特用"應合"理論解釋現實主義的客觀性成規,他稱應合為一種文學的認真心理,"如果文學忽視或貶低外在現實,希翼僅從恣意馳騁的想像汲取營養,並僅為想像而存在,這個認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議。"這強調的是文學對現實的忠誠和責任。R·韋勒克從現實主義反對浪漫主義的文學史背景來詮釋這層涵義:"它排斥虛無飄渺的幻想、排斥神話故事、排斥寓意與象徵、排斥高度的風格化、排除純粹的抽象與雕飾,它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虛構,不需要神話故事,不需要夢幻世界。"這個意義上,企望真實地呈現社會生存的本真樣態。作為浪漫主義的論辯敵手,作為社會邊緣貧困小人物的代言,現實主義理論強調披露真實,戳穿偽飾現狀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現實主義抵製作為布爾喬亞知識分子話語形態的浪漫主義,轉而追求客觀性,為那些墮入貧困被邊緣化的弱勢族群或階層發聲。顯然具有素樸的人間情懷和人道精神。
現實主義"客觀再現當代社會現實"的理論涵義在盧卡契的論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闡釋。這位現實主義最忠誠的信仰者和最後的辯護師撰寫了大量論著,總結現實主義藝術經驗,回應現實主義在20世紀遭受的挑戰:《現實主義歷史》(1939)、《巴爾扎克,司湯達和左拉》(1945)、《偉大的俄國現實主義者》(1946)、《歐洲現實主義研究》(1948)、《當代現實主義的意義》(1958)等等。首先、他從認識論的高度重新闡釋了現實主義客觀性的涵義:"藝術的任務是對現實整體進行忠實和真實的描寫。"盧卡契提出了對現實進行整體描寫的現實主義藝術要求,所謂整體描寫就是反映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追求文學描寫的廣度,從整體的各個方面掌握社會生活;向深處突進探索隱藏在現象背面的本質因素,發現事物內在的整體關系。其次,盧卡契並沒有把現實主義的客觀性理解為排除任何主觀因素的純客觀性,他不是把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視為一面靜止的鏡子。盧卡契肯定了主觀認識的重要性,強調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統一。盧卡契兩面作戰,一面為現實主義的純潔而與自然主義戰斗,把福樓拜和左拉那種缺乏整體性的瑣碎客觀性排除出現實主義陣營;另一面又要回應現代主義的挑戰,批評喬依斯、普羅斯特和其他現代派作家,認為他們使所有內容和所有形式都解體了。因此,現代主義達不到對現實整體的真實反映。
第二,廣為人知的典型理論。典型論構成現實主義理論的一項核心內容,概括而言,典型論欲求解決的即是文學人物的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問題。黑格爾和謝林為典型論的流播奠定了美學基礎,黑格爾認為性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一個性格之所以引人興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則"是由於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與個別人物的特殊性融會在一起,在這種統一中變成本身統一的自己。"據韋勒克的歷史追溯,典型術語的最初使用者是謝林,意指一種象神話一樣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廣泛使用這個概念,典型概念從浪漫主義轉移到現實主義,與巴爾扎克和泰納的轉用相關。在《人間喜劇》的序言里,巴爾扎克自稱為社會典型的研究者,泰納則頻繁使用此術語討論社會階層人物的性格,逐漸演變成現實主義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典型也是別林斯基論俄國小說時常用工具,他甚至認為: "典型性是創造的基本法則之一,沒有它就沒有創造……必須使人物一方面成為一個特殊世界人們的代表,同時還是一個完整的、個別的人。"果戈理筆下的科瓦遼夫少校不是一個科瓦遼夫少校,而是科瓦遼夫少校們,即使是描寫挑水人也不是僅僅寫某一個人,而是要借一個人寫出一切挑水的人。這就是別林斯基所說的典型的本質。魯迅的《阿Q正傳》發表後讓許多人不安,總以為寫的是自己,獨特的這一個阿Q擁有了巨大的共性,甚至成為國民性的代名詞。現實主義把這種個性和共性的完美結合的文學形象稱為典型形象。
第三,歷史性的要求。在韋勒克看來,歷史性是現實主義理論中比較可行的一個准則,他援引奧爾巴赫對《紅與黑》的評述說明這一點:"主人公'植根於一個政治、社會、經濟的總體現實中,這個現實是具體的,同時又是不斷發展的'"。韋勒克的看法是對的,現實主義確有歷史性的維度。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信中說"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於一個政治、社會、經濟的具體的總體現實中刻畫才能達到"充分的現實主義"的高度。而且,這個具體的總體現實還是不斷發展的,就象盧卡契所闡述的現實主義要塑造那些生動的辯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本質轉化為現象並在現象中顯示自己;它還塑造著這過程的那個側面,即現象在過程運動時揭示著自己的本質。另一方面,這些個別的因素不僅包含著辯證的運動,互相轉化,而且彼此間不斷相互影響;它們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的諸因素。真正的藝術從而總是通過塑造這些因素的運動、發展、展開來表述人類生活的整體的。"簡單地說,現實主義的歷史性維度即是要求真實摹寫復雜的社會關系,並且反映出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現實主義的歷史性要求,實質上是以社會分析為核心,即以摹寫人的社會經驗和社會本身的結構為藝術原則。而且現實主義竭力通過人的現實矛盾去揭示人與社會的辯證法則,現實主義確認:對社會現實觀察得越仔細研究得越深入,對事件及細節的相互關系和矛盾運動理解得越透徹,就越能獲得真實的力量。

就西歐說,現實主義(Realism)是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也是西歐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以及確立政治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

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術語,現實主義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德國的劇作家席勒的理論著作中。但是,"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文學流泥和創作方法的名稱廣則首先出現於法國文壇.法語中的Realism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Realistas(現實,實際)。現實主義名稱的出現和這種文藝思潮的存在完全是兩碼事。在法國,現實主義之稱始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國小說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現實主義當作表現藝術新樣式的名詞,他於1850 年在《藝術中的現實主義》一文中,初次用這個術語作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標志。其 後,法國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在繪畫上提倡現實主義。

一八五五年,庫爾貝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引起一場大辯論,文藝史上稱為"現實主義大論戰"。就在這次淪戰中,庫爾貝創辦了一種定期性的刊物,命名為《現實主義》。一八五七年,庫爾貝的熱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為《現實主義者》,從此在歐洲文壇上正式樹立起一面現實主義的旗幟,這一術語也就在法國流行起來了。眾所周知,巴爾扎克 (1799--1850)是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深刻含義上的作家,他的《人間喜劇》乃是深刻的規范化的現實主義文學。但是,巴爾扎克正如這一流派的夥伴們司湯達,狄更斯、薩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樣,都不曾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標明他們的新型的文學流派。在俄國,首先使用這個術語的是文藝理論家皮薩列夫(見他的(現實主義者》),不過,那已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說,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典型特徵的,都叫做現實主義作品。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解釋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韻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這同恩格斯所說的"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義基本一致。如果我們不把現實主義簡單地理解為各種真正藝術所固有的現實性,而是理解為單獨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的話,那麼,在西歐來說,現實主義的形成,一般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從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其中又有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以描寫人物生動的豐富的感情,慾望和感受而著稱它表現出人類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純潔,而且富有詩意。但在分析社會關系方面又不及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後者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和分析性,強調創作要有明確的社會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既是歷史的繼承,又是現實的創新。它總匯了十八世紀以前的文學經驗,補充了文藝復興時代現實主義歷史具體性之不足,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的說教成份和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它又從文藝復興文學中接受了性格描繪的具體性從古典主義和啟蒙時代文學中接受了社會分析因素,從浪漫主義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漸喪失了前代文學中特有的樂觀主義,卻沾染了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彷彿是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特點的有機結合;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它能從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從人與環境的多種關系中去描寫人,特別是它在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現社會生活的真實,直接分析社會的經濟關系,對現實作出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學史上,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了歐洲資產階級文學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一、什麼是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包含了各種現實主義者理論和觀點藉以產生、發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範式。現實主義首先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哲學傳統和世界觀。現實主義作為一種世界觀,是建立在它對道德進步和人類能力的悲觀主義認識基礎上的。現實主義者把歷史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進步的,他們對於人類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復出現的沖突,建立持久的合作與和平深表懷疑。現實主義世界觀更多看到的是人類本性中的惡,以及人類經驗中周而復始的悲劇。現實主義的這些哲學觀點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強烈的反映。在20世紀,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Niebuhr)則是這類現實主義的一個典型代表,盡管現實主義的哲學基礎在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Butterfield)、馬丁·懷特(MartinWight)和漢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明顯的表現。

盡管現實主義者對道德進步和人類能力都持悲觀主義的態度,但它們對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根源的認識又是不同的。經典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植根於人性。它認為人性本惡,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利益對立和沖突受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客觀規律的支配,是無法避免的。與經典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現實主義的悲觀主義更多的是根源於國際體系的性質。新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思·沃爾茲認為,國際體系與國內體系不同,「國內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之間是上下級關系,某些部分有權指揮,其它部分要服從。國內體系是集中的和等級制的。國際體系的組成部分之間是同等的關系。」「國際體系的基本結構特徵是無政府狀態,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國際體系由於缺乏國家之上的權威而導致互相的不安全、沖突及對於有組織的暴力的依賴。國際體系的性質導致國家間的競爭和沖突不斷發生。國家可以通過外交和權力均衡的方式來緩和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的影響,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它的影響。

其次,現實主義也可被視為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那些自視為現實主義的學者們可能持有上述現實主義的那種哲學悲觀主義,但當他們努力闡述有關主權國家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理論概念時,就往往超越這種悲觀主義。大多數現實主義學者力圖建立能用以解釋和預測國際行為的社會科學理論。然而這兩類現實主義學者間的界限並不總是涇渭分明的。現實主義者基本的哲學觀點是,國際政治一直是,也將永遠是以權力、軍事力量和現實政治的運用為標志,他們對國際法、道義以及諸如聯合國等到機制的價值持懷疑主義態度。可見,現實主義是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一般研究方法,而不是一種單一的、統一的理論。現實主義的許多批評者和支持者往往未能認識到,現實主義也是一種理解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它是由許多相關理論組成的集合體;而把現實主義視為一種單一的、統一的理論的觀點實際上忽視了現實主義思想中的多樣性,結果使他們對現實主義的認識過於簡單化了。雖然安全研究中的見解經常受哲學現實主義的影響,但當代在國際政治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大量爭論卻是圍繞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現實主義理論上的問題而展開的。

必須指出,盡管大多數現實主義者關於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理論經常不一致,但他們在下述有關國際政治的本質問題上擁有共同的核心理念。首先,他們相信國家是國際政治中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為體,是構成當今國際體系的基本單位。因此,國際政治的研究將集中於國家間關系的研究,而較少注意非國家行為體如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事實上不可能取得國家那樣重要的地位。其次,現實主義者將無政府狀態,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權威視為國際政治中最顯著的特徵。在無政府狀態下,「自助必然是行動的准則」,國家必須使用自助的一切手段,包括武力,來保護其利益。競爭是這種無政府體系的必然結果。國家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軍事安全領域,但也表現在經濟和其它領域。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國家都深切地關注其在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地位和相對於他國的相對優勢,這種關切引導著國家的行為,使國家之間的合作較難達成。第三,現實主義者認定,國家將最大限度地尋求擴大其權力或安全。一些現實主義者集中於權力,認為它本身就是目的。摩根索就是這種現實主義的突出典型。而另外一些現實主義者則將權力看作安全的手段。如沃爾茲強調權力不過是實現安全目標的一個手段而已。第四,現實主義者假定,國家是國際事務中統一的和理性的行為體,它能夠合理地確定其對外政策目標,考慮各種政策方案的的可行性和可能導致的結果,然後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目標的政策方案。正如羅伯特·基歐漢所指出的,對於現實主義者來說,國家是一個統一的理性的行為體,它會仔細權衡可供選擇的各項行動成本,並尋求預期效用的最大化,盡管這樣做還存在著相當的不確定性和缺乏可供理性選擇的足夠的信息。以上述這些假定構成了現實主義者分析國際政治的出發點,但這並沒有導致他們對於國際政治的一致認識或關於國家行為的單一理論。雖然每一現實主義者都接受這些核心假定,但由於他們對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現實主義理論的認識不同,從而導致他們對當代國際政治作出了某些不同的解釋,形成了現實主義者在國際秩序模式上的一些差異。

閱讀全文

與哲學的現實主義有哪些方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6
手環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416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瀏覽:124
關羽上王訓練方法 瀏覽:905
旅行社如何引進客流的十種方法 瀏覽:211
禿頂快速治療方法 瀏覽:628
華為清理手機垃圾方法 瀏覽:940
秒開手機殼的方法 瀏覽:654
胎兒月份計算方法 瀏覽:299
電暖地暖的安裝方法 瀏覽:757
季節性腸炎治療方法 瀏覽:106
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論文 瀏覽:551
4042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42
定性定量決策分析方法 瀏覽: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瀏覽:832
塑料瓶微生物檢測方法國標法 瀏覽:484
ahc眼膜使用方法 瀏覽:331
最簡單的補腎治早泄方法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