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代世界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有那些及採取的對策有哪些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
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過多使用化肥和農葯,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難以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將被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預計到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促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10年間,世界上有1.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一些東南亞國家就難見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重金屬、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世界上的大城市越來越多,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大城市的無序擴大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最終會使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著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和動物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經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兩個極地的上空仍然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㈡ 海洋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分別是什麼
針對海洋環境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我們根據海洋生態平衡的有關法規,開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調整海洋開發和環境生態間的關系,以持續利用海洋資源。
海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體、海底和海面上空的大氣。海洋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人們在開發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海洋環境的承受能力,低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使海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人們向海洋排放污染物以及某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設,都給海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另外,對水產資源的無節制捕撈,對紅樹林、珊瑚礁的亂伐亂采,嚴重危及了生態平衡。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威脅。
另外,相關部門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環境制定了海洋環境標准。它是確定和衡量海洋環境好壞的尺度,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它分為海水水質標准、海洋沉積物標准和海洋生物體殘毒標准。
在制定標准時先要確定海洋環境質量的「基準」。經過調查研究,掌握環境要素的基本情況,一定階段內海水、沉積物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生物體中各種污染物的殘留量;而且要考察不同環境條件下各種濃度的污染物對海水的影響,並選取適當的環境指標,這樣我們才能確定基準。其次,「標准」的確定要考慮適用海區的自凈能力或環境容量,以及該地區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
㈢ 簡述我國的海洋環境問題及對策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災害問題,例如風暴潮、海嘯等,以及在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前者自古以來就時有發生,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對生命財產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損失程度遠不如現在強烈。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沿海及海洋開發力度大大提高,特別是人類對近海環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資源過度開發,已釀成一系列嚴重後果,海洋環境保護問題刻不容緩地被提上議事日程。「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主要包括海洋災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以及環境保護,突出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過程中已經產生和正不斷產生的各種問題,進而指明協調人類與海洋間相互關系,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
㈣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
1、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
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可以保留自然資源的豐富性和海洋天然的本底,保護海洋原始的面貌和狀態,保護物種原有特性不至喪失。
2、污水排放治理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會帶給海洋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質,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要想改善海洋環境,必須重視排放問題。
3、禁止對海洋的過度開發
填海造陸、能源開采等過度開發會破壞生物的棲息地,使生物面臨滅絕的威脅,濫捕濫殺也會造成物種數量急劇減少。
4、發展海洋科學與技術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科學研究,為保護海洋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5、減少噪音污染
據環球網報道,在過去的100年裡,海洋噪音越來越嚴重,螺旋槳、聲納等在海洋中產生了各種噪音,這些噪音已干擾到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動。因此,要「靜」化海洋,降低對海洋生物的有害影響。
6、保護地球整體生態環境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溶於海水後會形成碳酸,使海水的pH值(酸鹼度)下降,出現海洋酸化的現象。海洋酸化會影響珊瑚、貝類等鈣化生物的正常生長,「腐蝕」它們的碳酸鈣外殼,甚至對它們造成致命的影響,進而破壞整個食物鏈,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7、加強立法和海洋保護教育
制定並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調查和保護管理方面的技術標准和法律法規,保證海洋治理有理有法可依。同時,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公眾對海洋資源保護的意識。
㈤ 當前世界海洋權益斗爭出現哪些特點
你好:
當前世界海洋權益斗爭越來越激烈,其斗爭主要集中為以下幾點:1、海島的歸屬問題,2、海域的分割問題,3、對海洋資源的掠奪。
當前的特點:1、在海島歸屬和海域分割問題上各持己見,不尊重國際海洋公約的具體條文。
2、在海洋主權不明白的情況下加快了對海洋資源的的開采。
3、在實力弱小的國家面前,武力是解決海洋問題的一大利器,實力很重要。
附:我國的額海洋權益問題
海洋是世界權益斗爭的焦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海洋利益關系著國家的榮辱,並且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國際問題和民族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哪國謀高一著就能取得戰略上的主動,哪個國家麻木不仁,就會陷於被動。所以說,國際海洋權益斗爭的問題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時候了。
我國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我國有大陸海岸線18000多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面積達8萬多平方公里,島嶼岸線長14200多公里。在這片遼闊的海域中蘊藏的豐富資源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前這場世界性的海洋爭奪戰中,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嚴重侵害。一是島嶼被侵佔。在我國東海方向,日本違背中日兩國關於將釣魚島主權暫時擱置的承諾,一些右翼團體和極少數地方議員頻頻登島,企圖造成既成事實,並試圖以該島為起點,與我爭奪東海部分海域;在我國的南海方向,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但一些周邊國家已陸續侵佔了我40多個島礁。二是海域被分割。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屬我國管轄的海域絕對面積竟僅和日本差不多,比印尼還要少(印尼為541萬平方公里),海陸面積之比也小於海洋鄰國。但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先後發表聲明,單方面宣布海洋專屬經濟區的大陸架,造成我國120-150萬平方公裏海域為爭議區,占我國應管轄海域的50%,相當於陸地爭議面積的8-9倍。三是資源遭掠奪。一些國家非法在我東海大陸架上勘探油氣資源,在黃海海底進行石油勘探;在南海海域,周邊國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傳統海疆線內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氣資源。特別是海灣戰爭以來,許多國家把購油的目光移向南海周邊產油國,從而刺激了有關國家加快開采步伐。此外,我國海域內的大量漁類資源也遭到一些周邊國家的掠奪,年偷捕和掠捕量相當於我國年漁業產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哪個國家在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先行一步,那麼,那個國家就不僅能為自己的民族贏得巨大的利益,而且實際上也就為本民族爭取到了下個世紀的戰略主動權。所以,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我們必須重視海洋問題,把保衛和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作為今後我國戰略指導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回答完畢,希望能幫助到你,謝謝。
㈥ 全球海洋污染所面臨的三個挑戰有哪些
全球海洋污染所面臨的三個挑戰,第一個挑戰,也是最大的挑戰就是塑料垃圾的產生,咱們通過看很多紀錄片,可以知道塑料垃圾在海水裡面不能降解,並且有些數量被海洋生物吞進肚子裡面會導致他們的生命受到威脅。這個挑戰是最大的第二個挑戰,就是污水污染物的污染第三個挑戰就是海洋生物的減少。
㈦ 當代海洋運輸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海上運輸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二都是靠海上運輸來完成的。 我主要想表述國際海上運輸的定義和特點及存在海洋污染,港口擁擠,集裝箱使用緊張的問題,引用海上環境保護,合理的規劃港口,集裝箱的合理使用等對策來解決海上運輸業存在的問題,使國際海上運輸業長久發展。 海洋運輸作為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它的優點在於運載量大、費用低廉、速度快、風險小、通過能力強。貿易合同的履行必須經過運輸環節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如果國際海上運輸出現問題將阻礙國際貿易的進行,所以我們只有解決運輸問題才能促進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 海洋運輸又稱「國際海洋貨物運輸」,是國際物流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它是指使用船舶通過海上航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港口之間運送貨物的一種方式,在國際貨物運輸中使用最廣泛。目前,國際貿易總運量中的 2/3 以上,中國進出口貨運總量的約 90都是利用海上運輸。海洋運輸為世界的改變是巨大的。 海洋運輸是國際間商品交換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貨物運輸量佔全部國際貨物運輸量的比例大約在 80%以上,海洋運輸具有以下特點:1.2.1 天然航道 海洋運輸藉助天然航道進行,不受道路、軌道的限制,通過能力更強。隨著政治、經貿環境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可隨時調整和改變航線完成運輸任務。
1.2.2 載運量大 隨著國際航運業的發展,現代化的造船技術日益精湛,船舶日趨大型化。超巨型油輪已達 60 多萬噸,第五代集裝箱船的載箱能力已超過 5000TEU。
1.2.3 運費低廉 海上運輸航道為天然形成,港口設施一般為政府所建,經營海運業務的公司可以大量節省用於基礎設施的投資。船舶運載量大、使用時間長、運輸里程遠,單位運輸成本較低,為低值大宗貨物的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
1.2.4 運輸的國際性 海洋運輸一般都是一種國際貿易,它的生產過程涉及到不同的國家地區的個人和組織,海洋運輸還受到國際法和國際管理的約束,也受到各國政治、法律的約束和影響。
1.2.5 速度慢、風險大 海洋運輸是各種運輸工具里速度最慢的運輸方式。由於海洋運輸是在海上,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比如台風,可以把一運輸船捲入海底,風險比較大,另外,還有諸如海盜的侵襲,風險也不小。
1.2.6 不完整性 海洋運輸只是整個運輸過程的一個環節,他的兩端的港口必須依賴其它運 海洋運輸輸方式的銜接和配合。海洋運輸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如海洋運輸易受自然條件和氣候的影響,航期不易准確,遇險的可能性也大。
1.3 國際海上運輸的方式
1.3.1 班輪運輸 班輪運輸是指在固定的航線上,以既定的港口順序,按照事先公布的船期表航行的水上運輸方式。班輪運輸適合於貨流穩定、貨種多、批量小的雜貨運輸。旅客運輸一般採用班輪運輸。班輪運輸最早出現於 19 世紀初,美國首先採用。1818 年美國黑球輪船公司開辟 班輪運輸了紐約—利物浦的定期航線,用帆船進行運輸,用以運送海外移民、郵件和貨物。1924 年,英國跟隨美國之後,開辟了倫敦、漢堡、鹿特丹之間以蒸汽機船經營的班輪航線,19 世紀 40 年代又擴展到中東、遠東和澳大利亞。此後,日本、德國、法國等輪船公司均經營班輪運輸,設有橫渡大西洋、太平洋的環球運輸航線。中國於 19 世紀 70 年代開始沿海和長江的班輪運輸。20 世紀初,在長江和其他內河開展班輪運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辟了大連----上海定期定港班輪貨運航線。1961 年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成立,開始建立中國遠洋運輸船隊 。和國際班輪航線。班輪運輸的特點「四固定一負責」 航線、停靠港口、船期、運費率固定,承運人負責裝和卸。班輪運輸的作用:(1)有利於一般雜貨和不足整船的小額貿易貨物的運輸。班輪只要有艙位,不論數量大小、掛港多少、直運或轉運都可接受承運;(2)由於「四固定」的特點,時間有保證,運價固定,為貿易雙方洽談價格和裝運條件提供了方便,有利於開展國際貿易;(3)班輪運輸長期在固定航線上航行,有固定設備和人員,能夠提供專門的、優質的服務;(4)由於事先公布船期、運價費率,有利於貿易雙方達成交易,減少磋商內容;(5)手續簡單,貨主方便。由於承運人負責裝卸和理艙托運人只要把貨物交給承運人即可省心省力。
如何解決國際運輸業存在的問題
1 加強船舶機艙防污染設備監督管理
3.1.1 加強培訓管理 加強船員培訓管理,提高船員防污染安全意識,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明確船員防污染安全責任。一些規模小、管理差、經營國內沿海航線的航運公司,其船員流動性大,素質參差不齊。通過宣傳教育,舉辦一些針對性強的理論、操作、相關法規培訓,剖析一些現實典型案例,可以提高船員的防污染安全意識和安全管理技能。航運公司應建立切實可行的嚴格的規章制度,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通過自查自糾,合理利用配置資源,營造船員自覺遵章守法的良好氛圍。
3.1.2 加強維護管理 航運公司、船舶應加強對機艙機械設備、防污染設備的維護管理,及時解決船舶營運作業中機械設備的「跑、冒、滴、漏」現象,減少機艙日常污水產生量。航運公司對船上防污染設備存在的缺陷應提供必要的足夠的有效的岸基支持,包括備件物料支持和人力技術支持,以使船上及時糾正缺陷,保持防污染設備的正常有效。航運公司、船舶應制定防污染安全管理內容,採取預防––營造安全營運的環境;採取預控––有效的防範措施;採取預案––完善的應急措施。
3.1.3 嚴把船舶檢驗、發證關 船檢局應加強對國內沿海船舶防污染設備的發證、檢驗,從源頭上杜絕防污染設備存在嚴重缺陷的船舶進入航運市場,在硬體上保證營運中船舶都有符合標準的有效處理污油水設施。
3.1.4 實行港口鉛封管理制度 目前一些國內港口已實行嚴格的防污染設備鉛封管理制度,如渤海灣、上海港、深圳港等,對一些港內作業船舶、防污染設備有缺陷的船舶、在港內停泊超過 30 日的船舶,由海事主管部門實行鉛封管理,船舶產生的廢油污水全部由港口回收處理。此舉有效地遏制了港內船舶違章操作、隨意排放現象的發生。建議對重點水域,有條件的港口可實行鉛封管理制度。
3.1.5 加強安全檢查力度 海事主管部門在船舶安全檢查中,應對船舶特別是一些老舊船舶防污染設備進行重點檢查,對其配備、結構、性能、排放標准等進行嚴格檢查,加強對船員在防污染設備方面的操作性檢查,還要檢查其對國際公約、國內法律法規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海事局應定期對沿海船舶防污染設備進行專項檢查,形成長效的管理制度,配備一些必要的儀器和裝備,加強現場檢查的技術力量。加大對油污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通過嚴懲重罰,加大威懾力,增強船方的環保安全意識。
3.2 加強船舶安全檢查 海事局方面加強船舶安全檢查,杜絕不適航船舶開航而導致重大海難事故的發生,是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重中之重。還應該盡快建立油污損害賠償的制度,完善我國海上油污損害的民事立法。
㈧ 世界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目前全球正面臨著5大嚴重環境問題:
海洋 隨著人口增長、人類活動加劇,近海水域污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於過量捕撈和海洋污染,世界漁場產量全而下降。
淡水 淡水資源佔全世界水體總量的1%弱,且其中絕大部分冰封在南極等地的水久冰蓋中,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不足0.03%。全球共有250條國際河流,對這些河流中水資源的利用、水質的防護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
濕地 以前人們對濕地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如美國人就有「濕地是浪費的大地」一說。實際上濕地是地球生物物種的寶庫,世界上將近70%的生物都在濕地環境中孕育、牛存。保護濕地不僅是環保的要求,而且對抗旱澇也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樣性 全世界的生物種類迅速衰減,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1973年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旨在通過控制國際貿易來制止對野生生物的濫捕濫殺。
能源 能源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環境挑戰。現在人類所依賴的化石能源不僅造成了地球升溫等全球性的生態災難,而且這種社會經濟運行本身也難以為繼。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化石燃料將消耗殆盡。因此,改變能源結構,尋找新能源已成為全人類必須面對的首要環境課題。
㈨ 世界海洋環境問題有哪些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質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會損害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捕魚和人類在海上的其他活動,損壞海水質量和環境質量等。
海洋生態破壞: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產(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㈩ 海洋資源的保護存在哪些問題
(1)海洋資源平均值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轄海域面積、海陸面積比值、海岸線系數,這三個指標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海洋資源總量、發展海洋經濟和進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們是衡量海洋資源優勢的重要指標。我國人均佔有海域面積位居世界第122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域面積與陸地國土面積的比值為0.31:1,排在第108位;我國雖擁有長18000多千米的大陸岸線和14000多千米島嶼岸線,但海岸線與陸地面積之比的系數僅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資源優勢不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國內外學者研究,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捕量,在沒有開發大洋中層魚類資源的情況下,每年約為2~3億噸,中國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約350萬噸,海洋漁業可捕量僅佔世界海洋漁業總可捕量的1.16~1.75%;中國海區的生物生產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魚類生產力平均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為18.2t/km2·年,西非近海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約20萬種,中國海20278種;世界海洋中年產量在10~100萬噸之間的品種有60~62種,中國近海歷史上年產量超過1萬噸的有40種左右,沒有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大宗品種。
在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沉積盆地中,中國近海不佔優勢。世界上海洋油氣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北海、幾內亞灣、馬拉開波湖、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西海岸等幾個地區,這些地區的油氣總儲量佔世界海上探明儲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氣區中,主要集中在北極地區,南極、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周圍海域,中國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區。據預測,中國近海的石油可采儲量僅佔世界儲量的3~12%。
(3)開發不足和過度開發並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既有開發不足和巨大潛力,又有過度利用和資源衰退問題。統計數據表明,近海油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1%,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濱海旅遊資源利用率不足1/3,且開發深度不夠。可養殖灘塗利用率不足60%。宜鹽土地和灘塗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內淺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規模較小。濱海砂礦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沿海地區一些深水港址未開發,外海漁業資源利用不足,海濱砂礦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開發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礦產尚未開發。但在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大多處於過度開發狀態。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種類幾乎絕跡。
(4)與海洋資源相關的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開發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海洋自然和生態破壞情況在各海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納污能力、自凈能力已經超出平衡臨界值。1999年,沿海地區工業廢水直接入海量為81416萬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4.13%;每年通過不同途徑進入近海海域的各類污染物質約1500萬噸。因此,沿岸海域環境質量普遍下降,突發性污損事件頻發。養殖水域水質退化,近海漁業資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近海劣於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超過20萬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圍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80%的紅樹林被砍伐,70%的沙質海岸受到侵蝕。同時部分海岸、海灘侵蝕後退,海水滲透倒灌,環境災害不斷,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產。
(5)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爭端尖銳復雜。海洋權益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權益爭端的實質就是海洋資源爭奪,是經濟利益的爭奪。目前我國面臨的海洋資源和海洋權益爭端尖銳復雜。在黃海區,存在著我國與朝鮮和韓國的漁業利益爭端,中國的傳統捕魚權受到威脅;東海是中、日、韓三國漁民共同作業的漁場,漁業矛盾很多,要依靠漁業協定來協調漁業利益關系。除此之外,東海豐富的油氣資源也存在著爭議,主要有日韓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開發區內的油氣資源爭議、東海中部油氣資源爭議、釣北坳陷油氣資源富集區爭議等,如果釣魚島歸日本,我國將損失海域面積6~7萬平方千米,油氣資源16~18萬噸。南海的漁業利益和油氣資源利益爭端更加尖銳。南海的斷續國界線內海域是我國漁民的傳統捕魚區,其中一部分區域處在周邊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內,從而出現漁業利益沖突。南海南部我國斷續國界線以內的油氣資源爭議區約27萬平方千米,涉及資源量約78億噸(主要在萬安、曾母、汶萊—沙巴盆地)。周邊國家在我國斷續國界線附近每年開採的石油達50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