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建議來解決孟加拉國的河水泛濫問題
流經孟加拉國的河是恆河,而恆河的水資源主要源於雅魯藏布江的高山融水(雅魯藏布江在下游注入恆河),每當冰雪融化時,使雅魯藏布江的河水暴漲,下游的孟加拉國於是河水泛濫。個人最有效的辦法,考慮到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缺乏,可以修一條水利工程把雅魯藏布江的水調到黃河上游去(都在青藏高原上,不是太遠的),這樣即解決了孟加拉國河水泛濫的問題,又解決了我國華北地區缺水的問題,一舉兩得!水利工程看上去工程巨大,其實在青藏地區有很多河流峽谷,把這些利用起來,應該不是很困難的,再加上青藏地區人口少,根本不需要大的人口遷移,節省了資金,和勞力。是非常好的辦法!
㈡ 怎麼樣解決水污染問題呢
1、公眾參與措施
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採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2、保障措施
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 水資源不足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質就會惡化。應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節約水源又保護水環境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應加強處理水的應用,處理廠與輸水管道應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將處理後的潔凈水引入河道,這樣既節約水資源又可保護水環境。
污染原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
㈢ 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緩解這個問題
序言: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家發生了日益月新的變化,但是在這種變化的背後,我們還應該關注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後果,使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相關類似的新聞,例如哪一個核電廠泄漏,或者是哪一個河流被污染的太過於嚴重,河裡的魚都飄上來了。對於我們看到這樣的新聞無非是感到痛心疾首,但是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
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將自己家的洗衣服水或者一些生活垃圾直接丟棄到河裡。而這些生活垃圾或者是洗衣服,水中含有大量的磷硫和細菌。假如說如果碰到河流污染,作為我國的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附近工廠的管理。必須將那些工業廢水經過凈化和處理,達標之後才能排放到河水中。
㈣ 農村一些地方的河水,越來越臟,有什麼辦法處理嗎
定期打撈水中的垃圾。可以去垃圾處理廠參觀學習,提高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發展已經飽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日益突出。小型加工廠正慢慢向四五線城市的農村地區發展。希望在保持發展的前提下,首先改善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人民的環境意識。人們的生活垃圾無法處理。許多村莊甚至沒有最基本的垃圾桶或垃圾站。生活垃圾被隨意丟棄,其中許多被扔進河裡並被推開。建議改善最基本的垃圾處理設施,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現在污染如此嚴重。就個人而言,我們認為這屬於農村的農業狀況,而且農業污染相對嚴重,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管理好農村的農業狀況。還有工業加工,特別是小作坊。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注意管理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我們真的可以得到大長度的清澈河水處理,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㈤ 我國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現狀,原因以及解決途徑。
你好~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我國環境污染控制的主要問題在於:
1、國民環境意識還較低,環境行為很低,對許多環境問題還沒有意識到,
2、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環境污染越有加重的趨勢
3、環境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非常突出;而且地方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和政績工程對環境問題睜眼閉眼;環保部門往往力不從心。。。
4、環境守法成本遠大於違法成本:環境違法最多罰20萬,這與那些動輒幾十億、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大型工程來說,無疑於九牛一毛,所以很多企業寧願違法,也不守法。。。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一、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
以劃定城市和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組織制定全國城市和農村水源地保護規劃,特別是要加快廣大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劃定工作,防治鄉鎮企業和農業面源污染水源地。
在水源地保護區內嚴格限制各項開發活動。一級保護區內,應禁止一切排污行為和對水源地有影響的旅遊和水產養殖等活動。
二、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依法實行排污許可,嚴肅查處超標和超總量排污等違法行為。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維護和努力改善農村飲用水源的水質。
加快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從根本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的問題。
三、實行生態系統管理,重振生命之河。
水壩建設直接關系水環境安全,流域開發規劃和水壩建設都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分析利弊得失,對嚴重影響水環境安全的項目堅決不準上。
經過環評可以建設的,也要嚴格按照環評要求,實施環保措施。
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堅決懲處各類違法排污行為。
繼續開展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行動。
集中力量查處小造紙、小釀造、小化工、小印染、規模化畜禽養殖廠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排污單位的違法排污行為,重點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
五、做好水環境質量信息的公開工作,落實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
對重大流域開發規劃和重大涉水項目,要舉行聽證,廣泛徵求人民群眾的意見,落實群眾環境監督權,堅決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
㈥ 河流的治理方法,要具體的,不要粘帖復制!
不難看出,改造一條平原河流,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在上游興建樞紐,以攔河壩為主要矛盾方面來控制河流,調節來水來沙量,從而改變河道的水流條件;二是改變河床的邊界條件,即依靠河床的岸邊工程或其他整治工程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調整水流的流場,達到人們預期的目標。第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已在前文中作過討論,後一方面的內容就是要研究河道本身的整治工程問題,這是本文的主題。
對於平原河流而言,要控制其河勢變化,就必須實施河岸整治工程。對於已滿足防洪和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均較有利的河勢,常常採用護岸工程以保護並穩定該段河勢,對不利於防洪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河勢;就必須採取整治工程或工程河段來調整或改造河勢,使其向有利的方向發展。通過工程河段來調整和改造河勢,難度很大、要求很高,通過岸邊工程的實踐將把河道整治的技術水平推向更高的階段。
在河勢的調整和改造中必須研究河流內部力的結構。運動的河流在時空上總是伴隨著力的變化。水流作用於河床,河床對於水流的反作用,從宏觀上都是通過力的作用來體現的;例如水流對於河床底部的剪切作用力,水流對於河岸邊壁的作用力。對於河道平面形態的變化、河勢的調整改造而言,我們研究的主要是後一種力,即水流對河岸的作用力與河岸對水流的反作用力。
有關的研究表明,根據水的動量推導出水流對河岸的作用力,是隨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隨水流方向改變的增大而增大的。當然,這在宏觀上是一個合力,自然可以分解為對河岸的垂直方向和平行於河岸的兩個合力,也可以分解為水流作用於整個岸壁上每部分承受的力。因此,我們依靠岸邊的控導工程,改變水流的方向以調整河勢是有理論依據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河流辯證法和河流學研究方面,應該更進一步認識水流與河床這一矛盾統一體的深化與發展。水流創造河床,河床約束水流,其中水流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一個總的概括。當你研究河床的形成與變化時,也有個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泥沙從上面來了,河床的演變現象就表現出來,即河床這一矛盾方面又深化河床的沖淤矛盾關系。水流呢?它的主要作用有多大,最大沖刷點在哪裡,這就引出了水流作用的分力與合力的問題,即水流本身還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即水流的分力與合力的矛盾關系。例如,河道水流不可能始終作直線運動,水流一定是彎曲的,必然具有內在力的關系。例如,我們有可能分析水流動力軸線上切線和法線方向的分力,在沿流程上相互轉化的規律,河道彎曲度大小即河岸的反作用對其合力和分力變化的影響。我們對力的相互作用剖析得越細致,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是能夠利用這個矛盾,才能正確完成平原河流治河工程任務;並逐步把局部的經驗性認識推向新的理論認識的水平。
目前,河床對水流的反作用表現為影響和改變水流的流場以及引起次生流。在大江大河中,水流結構十分復雜,大尺度渦流研究更少,難以應用於河道整治工程的實踐中,鑒於流體力學中微觀結構的運動機理一時很難弄清,從宏觀上用力學理論來研究水流運動中的力學關系的途徑是可取的,以此來指導我們的河道整治工作也基本上是適用的。
由於水流與河床間的分力與合力問題在彎道中最為明顯,所以我們先從這里開始。為什麼水流是彎曲的?這是因為即使在平坦地區上流動的河流,其直線流動方向也是最不穩定的,因此它在實際中也就是最不可能存在的。我們可以設想一條河流,在大體上同樣的土壤上嚴格地依一條直線流動著,那麼可以證明這種流動不可能持續得長久。例如由於土壤構成上的差異,水流在某個地方稍有偏移,則這種偏移在以後就會逐步加大。這是因為在那個初始彎曲的地方,水流開始作曲線運動,這樣便出現了慣性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水流要壓向凹入的一岸,沖刷這里,這便使初始微凹部位的凹入程度加大,於是河流彎曲的曲率加大,慣性離心力也加大,其對凹岸的沖刷作用也隨之加強。也就是說,只要由於某個小擾動產生了一個初始的最小彎曲,它就會不停地增長;即初始擾動在力學正反饋機理的作用下被不斷地放大和成長,也即只有彎曲型流動才具有力學的穩定性。
彎道水流在重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形成橫向水面坡度的同時(凹岸水面升高,凸岸水面降低),還將形成橫斷面上的環流運動。由慣性離心力和(重力)壓強差的合力分布可知,它的上部指向凹岸,而下部指向凸岸,構成旋轉力矩,使水流沿橫斷面產生旋轉運動,這就是橫向環流。彎道橫向環流相對於主流而言,又稱為副流。實際上,橫向環流與縱向主流相結合,使彎道水流呈螺旋狀水流向前流動。環流強度的大小,通常可由橫向流速與縱向流速之比的絕對值來衡量。橫向環流在彎頂附近充分發展後,將因向下游沿程曲率減小而衰減。另外,在河道水流中的實際環流並非總是在整個橫斷面上的一個單向環流(即表層水從凸岸到凹岸,底層水流則反之),有時會有一些次生環流伴隨著這個單向環流出現。在目力所及的范圍里,有時彎段不那麼明顯;當我們看不見環流、或環流不明顯時,彎段延伸的長度是可以看得到的,而這個長度是分力、合力長期發生作用的結果。
此外,單向環流還可轉化為兩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雙向環流。沿程各斷面的彎道環流應該是本斷面離心環流和上游斷面環流傳遞衰減後剩餘部份的綜合結果(慣性離心力的方向指向水流流速線的外法線方向)。
另一方面,河道水流中泥沙濃度沿垂線分布,上部濃度小,下部大;而水沙流速度分布則恰好相反。這樣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濃度小、流速大的表層水流連續地流向凹岸,而濃度較高、流速較小的底層水流則不斷流向凸岸並爬上邊灘,造成橫向輸沙不平衡。結果是:凹岸岸邊崩坍,坍落的泥沙則由底部橫向水流挾運到凸岸堆積,即凹岸受到水流侵蝕,在靠近凹岸的主流處形成深槽,侵蝕產生的泥沙經螺旋流的作用搬運到凸岸(有時是下一個河彎的凸岸),並發生沉積,因而使得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淤長。在一定條件,這使彎曲率不斷增大,直至發生彎道的自然裁彎現象。由於凹岸的頂沖點位於河彎頂點稍偏下處,故在凹岸後退的同時,還具有下移的趨勢,由此造成河道的蜿蜒蠕動。
在兩個河彎相交處的直段中,由於相反環流的干擾,導致泥沙的堆積而形成淺灘。深槽和相鄰淺灘之間的距離一般為直段河寬的5至7倍。曲流波長(又稱河彎跨度)為直段河寬的12倍,而曲率半徑為直段河寬的3倍。
環流是彎曲型河流中的一個顯著標志。在彎曲河流的彎道,環流結構較為簡單和明顯,多呈單向環流,這可由馬卡維也夫方程予以描述。在彎曲河流的過渡段,即較為順直的河段,環流結構常常比較復雜,也不那麼明顯,還可能出現多層多向的環流結構;這種現象也常常出現在山區河流的推移質型河流上。由於彎道水流存在顯著的螺旋流運動,使水流增強了紊動,有時還會發生水流與凸岸的分離,產生旋渦區,從而增大了水流的能量損失(明渠流大尺度紊動起源於粘滯附面層的擾動,其受到擾動後,誘導產生的波幅為有限值,它不隨時間加強也不減弱,即處於中性穩定狀態;這種中性穩定的粘滯附面層就是河流低頻紊動產生的根源)。
由上述的描述可見,在實際的河流中水流的結構非常復雜,其水流流態可以用流場加以描述。這個流場是由流速不同、流向不同的流力線組成。它在河道沿程中隨時都在變化,這是一個三維的流場。一種流體即使在一定粗細的管子里(可看為固定的岸床),當其流速達到一定大小時,總會有渦流發生。而在河道里,水流更是以渦流的方式前進的。例如測量河水流速的測速儀會出現脈動現象,特別是在靠近河底的地方,脈動現象表明水流經常改變方向,即產生渦流;河水不但沿著河道前進,同時還要從河岸流向中央。在河底附近形成的渦流會帶動輕沙,使河底出現沙波。在河道水流中,其水質點移動很不規則,呈彎彎曲曲的螺旋狀,並有斜向及豎向的運動,這就是紊流。流體的紊流在水流的侵蝕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細粒物質於流體中保持著懸浮狀態的搬運,就是靠紊流中向上的流動來支持顆粒的。如果不存在紊流,顆粒物質就只能貼著河底或僅能稍離河底,以滾動或拽拉方式移動。由於紊流的存在,在實際中,我們所看到的是某一深度上水質點的統計流速和統計流線。
河流或水系,經過上千萬年的活動以後,其形態發生了顯著改變,調整得適應於輸送水流與泥沙。河流縱斷面逐漸演變為向下游坡降遞減的平滑河道;這一過程稱作河流的均夷。這時,河流能夠搬運流域所供給的全部荷載物,但再也沒有能力迅速下切了,但均夷化的河道仍可側向切割河床(即河岸)。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平原河流河段可被認為都是均夷化的河道;因此從岸邊工程的角度看問題,考慮二維流場便已大體夠用了(在某些需要一步刷深的河道,我們可用R和S的常數或反比關系來予以把握)。
對於平面二維流場中的諸流線,可以進一步抽象成若干主要的分力與合力,一般說來,這對於分析河岸或岸邊工程與水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及促進發展,基本上能夠滿足要求。下面我們先從幾個具體的例子出發來闡明其意義和作用。
分力、合力在一般情況下不易看出。從表面上看來,河岸似乎是光滑的,實際上摩擦力使它的表面有無數個小豆豆,它們就像無數個小丁壩。假如你在河岸上做個小丁壩,水流馬上就把丁壩底下刷深了;因為就在這里形成個分力,或者原有的這個分力加大了。於是它就使另一個分力也必然要加大,即這里的分力越加大,就愈加影響到對面。當對面的力加大之後,就在丁壩這里形成一個合力,於是這里就刷深了。丁壩越大,產生的合力就越大,它的下腮就刷得越深。因為有了丁壩,水不能順暢地往下走,就匯合起來,水都涌到這里來,於是水面就鼓起來;丁壩越長,合力就越大,一直要長到丁壩這個方面的分力超過對岸的分力,最後它總是橫著過來,水流就轉到對岸去了。但在一般的平原河流里,你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例如在長江里,你不可能修一個像攔河壩那樣的丁壩。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這里的水流就變成了緩流,這里就變成湖了。而如果丁壩足夠長,到最後它總是要超過對岸的分力,當它真正超過對岸的力,就能造成一個力量使彎段提前;因為這個丁壩太長了,水到這里上不來了,就使更多的水直接過來了。這就說明了一個一般規律:凹岸的長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太短了,只有當它長到一定程度時,才能使水轉到對岸去。否則,當它不夠長的時候,水還是要回到凹岸來。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我們可以把弧型的河岸看成是由無數的平面連接而成,在每個平面上都要產生水流的作用力及對水流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也和相鄰的另一股來水的分力合成為一個合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一個河彎看成是由無數個小丁壩所組成的來加以研究;而所謂的主流線也可以看作是水流的兩個主要分力形成合力的表現形式。它不僅在水平方向表現為分力、合力之間的關系,在垂直方向上亦是如此。
另外,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形式的丁壩作用(包括自然的「丁壩」)。當丁壩把受其影響范圍內的水流動能匯集成一個很大的分力,在丁壩壩頭的下游與丁壩影響以外水流更大的分力匯合時,形成其下游的強烈沖刷,形成大的沖刷坑。例如,單一丁壩如處於頂沖段的前部時,不僅不能將水流挑向對岸,反而增大了丁壩下腮的沖刷力,形成深坑;如荊江河段的觀音磯,因為荊江數萬流量所形成的分力大於由丁壩挑流作用所形成的分力,迫使水流仍舊返回本彎道的凹岸。深坑就是由這兩個分力的集中沖刷點造成的。又如,當丁壩處於彎道尾端或順直河段時,河流主泓受該彎段連續挑流作用,實際上形成了一股接近優勢的分力,在這樣的河段上修建丁壩能夠增大這股水流對另一股水流的優勢,迫使主泓提前轉向對岸。如40年代楊家場粘土河岸及其丁壩,迫使長江主泓以急轉彎形式沖向對岸的沖和觀、祁家淵就是一個明顯的事例。這種將主泓提前轉向對岸的河道整治工程,如能接連運用,就可使某一彎段走向反面,由凹岸變成凸岸。再如,通過對一個河段的全線防護工程可使主流轉向。一個河段的連續守護工程相當於無數個看不見的小丁壩對水流的作用,由於其連續性使丁壩的分力具有累積作用逐步使主流轉向,這也是人工加強了對水流的反作用。這種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遠比單一大丁壩有利,但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因為代價太大。比如荊江郝穴河段,即從馬家寨到郝穴河段的全線防護工程,就是因為這一河段的堤腳臨近深泓,沒有足夠的寬大邊灘,而迫不得已採取全線防護辦法。一旦我們將其主泓南移至黃水套故道,那就用不著全線防護了。
從以上分析可見,由丁壩出發得出的分力、合力模型等效於彎道水流的純力學模型,而且它更具有直觀性和簡明性,便於指導河岸工程的設計和實施,也利於與水工模型相互印證和補充。下面我們將用這種分析方法對荊江兩個著名的危險河段的演變進行分析和探討。
上荊江河道整治的主要目標在於使其兩個危險河段變為安全河段。這兩個河段就是沙市河段和郝穴河段。歷史上,楊家場以上的公安河段曾在目前主泓的北邊,那時楊家場以下的黃水套曾經為大江主泓;後來隨著公安彎段向南移動;經過楊家場粘土咀控制,其挑流作用不斷增加,這就加大了其中的一個分力,致使楊家場以下長江主泓不斷向北擺動,黃水套進流條件逐漸惡化而成為支汊。即使如此,在1931年和1949年洪水時,還能分別通過10000個和5000個流量。歷史演變的過程表明,主流在上下游的擺動方向是以楊家場為共軛點的;即主流在公安段愈向南擺,經楊家場下游主流愈向北擺動,以致形成郝穴河彎荊江大堤堤外無灘或窄灘的全線險工段的嚴峻形勢,而黃水套這個曾經是主泓的汊道目前已被淤塞,僅在洪水時能過200-300個流量。
過去,由於沒有認識這種轉化規律,就眼睜睜地看著郝穴河彎由安全河段向著危險河段轉化。如果當初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將公安彎段的主泓河道從南向北移動 200-300米(即在該彎段凸岸開挖引河,加強凸岸水流分力),就可以採取較小工程,加大向黃水套進水這個分力,就可使黃水套逐年展寬加深,並使郝穴河彎逐漸淤死,黃水套故道重新恢復為主泓,可惜這一有利時機已經失去,現在必須做較大工程才可達到這一整治目標。
對於沙市河段而言,如果對其全線進行守護則工程量將非常巨大。但如在觀音磯頭向右開挖河道,則不論三八灘及上游如何變化,就可誘導主泓南移走三八灘南汊的新河道,相當於另一個黃水套,這樣右岸這個分力便大大加強,然後可在北汊採取促淤工程,促使觀音磯前淤出灘地,這樣的投資要小得多。由於有分力和合力的理論,現在可以不再做模型試驗了;可用工程本身做為1:1的模型,在一些小的地方,可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稍微調整一下。
水力學、河流學目前還都處於實驗科學階段,很多問題還不能用嚴謹的理論分析得到准確的結果,因此模型實驗對這兩門科學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河流學與水力學還有不同,任何一個需要整治的河流,都是自然界存在的實例,客觀上有一個1:1的原型供我們研究,這比任何人工模型都更准確、更全面地反映了河流的客觀現實。河流通過其自身發展的歷史,毫無保留地、全面地向我們展示出其運動的規律性。所以說研究河流的基本規律,主要依靠原型觀測和分析。模型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驗證我們將已經認識了的客觀規律用於改造自然的效果。特別是在河流上興建了大型的建築物以後,改變現狀較大,有可能出現一些我們還沒有認識或認識不夠完善的問題,特別是工程實施後預測其發展後果,模型試驗可給我們以定性的啟示和粗略的定量概念。
現階段的水工和河工模型試驗與現代科學中的物理化學實驗是不同的,更確切地說我們應稱其為模型驗證。既然是驗證,那麼被驗證的應該是根據對原型的觀測和分析所得到的可以用來改造河流的規律;但如這些規律在天然河流中已被多次地驗證過,它就並不一定要再用模型來驗證。所以河流的規律主要靠研究河流而得到,整治的結果也往往在河流的歷史演變中(包括整個河流,不限於某一段)可以找到借鑒。這是河流自身提供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河流工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沒有一個預先對河流規律的正確認識,盲目地相信和依靠模型試驗的結果來確定整治工程,所謂「河工模型試驗萬歲」的觀點,實踐一再證明往往是錯誤的。由此可見,在做岸邊工程調整河勢時,需要分力-合力的理論進行指導。
㈦ 解決水污染的辦法
水污染解決方案
1、水源水保護:為控制水源污染,應禁止在水源地流域范圍內發展污染嚴重的產業,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從目前經濟發展的勢頭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執行力度的實際情況看,要在短期內使水源水質得到改善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必將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2、自來水廠工藝設備改造:自來水廠的改造可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來水的質量,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管道的二次污染問題。而且改造費用巨大,從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可以預見自來水廠設備與技術的更新和自來水管網的整體改造在10-20年內是難以實現。
3、管道分質供水:採用管道分質供水,因其工程造價、設計施工、管理維護、水費收取、衛生指標及安全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另外,管道分質供水只能針對新建樓盤,對於我們現有的大量住宅小區,由於牽涉到管道的重新鋪設問題,水污染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4、家庭管網終端水質凈化:國際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享受健康用水最為有效的辦法是在市政供水的管網末端即家庭用水終端加裝一個凈化自來水的凈水機。
㈧ 怎麼解決河水污染
1.借鑒河涌整治的經驗,採取「閘群聯動」的方式對運河河水進行聯合調度,增加運河源頭活水,加快水體流動,增加水體溶解氧,增強污染物的自凈和稀釋擴散能力.
2.開展河道暢通工程試點,清除運河底泥、沿岸垃圾以及障礙物,進行全面清淤疏浚,有效減少底泥有機物厭氧發酵釋放氨和硫化氫等類臭氣,同時確保運河水流暢通,避免運河內污水長期滯留.待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全面鋪開,全面治理全市各內河,確保有效消除河涌黑臭現象.
3.治工業污染.大力整治流域內的重點污染企業,重點對流域內的重點污染企業進行分類整治.進一步深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防止養殖業反彈,徹底杜絕養殖業對水環境的污染.
4.嚴格控制流域內新、擴、改項目建設.對能耗高、污染重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予審批.
5.實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對流域內所有不能穩定達標排放和排放污染物超過總量控制的排水企業實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流域內的8家企業年底前實現穩定達標.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污染物排放濃度高且不能穩定達標或治污無望的企業分批實施關停.
6.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確保工程盡快正常運轉.
7.治理垃圾污染.對沿河生活垃圾2005年全部實現集中收集、運輸和處理,嚴厲查處向河道傾倒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等行為.
8.加強面水源污染控制.積極發展生態綠色農業,將農葯、化肥的畝使用量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㈨ 如何治理河水污染
1、必須實施徹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嚴重的污染源,將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於雨水管經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實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雨水則可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降低污水處理廠處理負荷。污水可以通過河道排放。
2、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一般來說,城鎮新建居民區都有完備的下水道系統,都實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區房屋破舊,多數沒有下水道系統,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來源。不管從污染治理的角度還是從城市建設,都需要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3、加強城市衛生綜合管理
加強城鎮的綜合衛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凈,減少因風吹、雨水等因素將臟物帶入河流。對自由市場、餐館、外來人口聚居區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對建設工地衛生實行嚴格監督,對產生污染的路邊小生意、洗車點或進行環境改造、或取締。
(9)反映河水問題解決方法擴展閱讀:
河流治理技術
1、截污分流。
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建設雨、污水管網,將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處理廠或者人工濕地,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從而削減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總量。
截污分流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問題,但實施難度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個部門,因此一般需要通過行政手段輔助。
2、引水沖污。
引水沖污實際上是通過清潔江河水置換河道的污染河水,將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釋或帶入下游,從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負荷,提高河水的自凈能力。但引水沖污只能稀釋或轉移污染物,不能從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總量,在當地水源不足時,需要外購清凈水,成本較高。
3、底泥疏浚。
底泥是河流污染的內源因素之一,底泥中的有機物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分解,會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濃度,同時產生硫化氫、磷化氫等惡臭氣體,使河水變黑變臭。底泥疏浚是通過底泥的疏挖減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減少內源污染,對改善河流水質有較好的作用。
但該法工程量大,而且淤泥清除力度過大,會將大量的底棲生物、水生植物同時帶出水體,破壞原有的生物鏈系統。而且疏浚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淤泥,如處理不善,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4、曝氣復氧。
曝氣復氧技術主要用於應對河道的突發污染,即在適當的位置針對河水進行人工復氧,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恢復水體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體自凈能力增強,從而改善河流的水質狀況。
曝氣復氧法操作簡單,有利於污泥絮凝和水質混合,但該過程無法遷出、轉移、輸出污染物的分解產物,可能導致河水中有機污染物濃度的反彈。
㈩ 河流環境污染怎麼解決
治理污染源。
這一切污染皆有源。
人類活動是造成一切污染的關鍵源頭~
……
為此,河流河道的污染,就要從治理污染源著手解決。
而解決污染源的根本問題,就要從政治體制改革上入手,把污染與地方官員的金交椅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