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反流性食管炎要做哪些檢查
懷疑是反流性食管炎,首先是建議做胃鏡,其次還可做24小時食管pH檢測、食管鋇劑造影、與食管測壓來了解食管情況輔助診斷與排除其他食管病變。
一、胃鏡
胃鏡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RE)最准確的方法,並能判斷反流性食管炎的嚴重程度和有無並發症,結合活檢可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變(如食管癌等)相鑒別。正常食管黏膜為復層鱗狀上皮,胃鏡下呈均勻粉紅色,當其被化生的柱狀上皮替代後呈橘紅色多位於胃食管連接處的齒狀線近端,當環形、舌形或島狀病變≥1cm時,應考慮為Bamt食管。
二、其他檢查
24小時食管pH監測:應用攜帶型pH記錄儀監測病人24小時食管pH,明確食管是否存在過度酸、鹼反流;食管鋇劑造影該檢查對診斷胃食管反流病的敏感性不高,對於不願意或不能耐受胃鏡檢查者,該檢查有助於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食管測壓可了解食管動力狀態,用於抗反流手術術前評估。
參考資料: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九版 《診斷學》
回答不易打字不易,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答案版權歸回答者所有。
❷ 食道癌是什麼症狀食道炎是什麼症狀怎麼區分是慢性咽炎還是食道癌
看了你的症狀很象是口瘡 ,平時少吃辛辣和過熱食物, 口瘡
開放分類: 健康、醫療、口腔、口腔潰瘍
病名。出《素問·氣交變大論》。症見口腔之唇頰等處粘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點,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復發作,飲食吞咽有礙。口瘡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實火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心火上炎,薰灼於口,則口舌生瘡。治宜瀉火清心。用導赤散等加減。脾熱生痰,痰火互結,上炎於口,亦生口瘡,治宜清熱祛痰,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等加減。虛火者,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於口,也發口瘡。治宜補肺滋降火。可選用補肺阿膠湯等加減。婦人產後血氣虛,虛熱上沖亦可發口瘡。治宜滋陰清熱,可選用四物湯等加減。
口瘡是較為常見的口腔粘膜潰瘍病,很容易復發,發病者以成年人為多。潰瘍易發的部位,通常在嘴唇內側、舌的邊緣以及口底和頰部的粘膜。症狀多半是突然發作,先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瘍,有火灼樣的疼痛。每當唇部或舌頭運動時就能發生疼痛,特別是在吃飯、說話時更痛。唾液的分泌量有時也會增多,病人常顯得很痛苦。口瘡常為1~2個孤立的潰瘍,但嚴重的時候也可能出現很多。引起口瘡的原因,目前還沒有肯定,可能和以下一些情況有關:
1、消化不良;2、在口腔里受到擦傷(如刷牙)、咬傷及有尖銳的牙尖和邊緣的刺激;3、內分泌的紊亂。例如婦女在月經期常有復發的情形;4、食物或葯物的過敏;5、特殊的細菌因素等等。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外,還可能和患者的精神因素及免疫狀況有關。口瘡的治療在目前尚缺少根治的辦法,往往經過多種治療後,仍然可能復發,但多數病員可以得到症狀改善,減輕痛苦。輕度的口瘡一般經過一個星期就會痊癒。目前臨床上治療的方法很多,不外乎全身和局部處理。只要是對症下葯,消除可能發病的因素,仍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治療良方:
用細辛外敷治口瘡是古代醫家的一個經驗,記載於《衛生家寶》一書,又被李時珍收錄到《本草綱目》中,從此被廣泛採用。
方法:將細辛(可在中葯店購買)10克研細末,加適量溫開水調成糊狀,填入肚臍(神闕穴),上覆塑料薄膜,外用紗布蓋上,膠布固定12小時取下,6小時後再敷。用葯期間不宜熬夜,忌食辛辣、油炸、肥膩食品及酒類,適當多吃蔬果,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大便通暢。
口瘡與中醫:
口瘡,又名口瘍,口疳,系指口舌表面潰爛,形若黃豆的一種病證。《內經》中已有記載,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金不及,炎水乃行……民病口瘡」。
關於本病的病因病機多由心脾積熱,外感邪熱,或陰虛陽亢,或虛陽浮越等,致邪熱上蒸,或虛火上浮,致發口瘡。
針灸治療口瘡,自宋代以後的針灸著作中多見,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類經圖翼》、《針灸集成》等均有記載。早期強調取局部穴,至明代以後主張遠道取穴和局部取穴結合。關重視用瀉法和刺血。
本病證與現代西醫學之復發性口瘡相當。
【辨證分型】
一、脾胃伏火
口舌潰瘍形狀多不規則,大小不等,色黃,灼熱疼痛,面紅口熱,口渴口臭,唇紅舌燥,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脈實有力,舌偏紅,苔黃或厚膩。
二、陰虛火旺
口舌潰瘍大小不等,反復發作,色灰黃,輕度灼熱,口燥咽干不欲飲,五心煩熱,面熱唇紅,腰膝酸軟,脈細弦。
治療:
一、脾胃伏火
1、治則:清熱瀉火。
2、處方:足三里、曲池、合谷、金津、玉液。
3、方義:足三里、曲池、合谷均屬陽明經脈,針之能奏清熱瀉火之效,金津、玉液為局部奇穴,刺之可涼血止痛。
4、治法:足三里、曲池、合谷用瀉法,刺激宜強,金津、玉液以消毒三棱針點出血。
二、陰虛火旺
1、治則:滋陰降火。
2、處方:勞宮、後溪、委中、廉泉、承漿、太溪。
3、方義:本型多繫心腎陰虧,虛火上炎,薰灼口舌所致,取後溪、委中,古人認為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之表,故可用於降心腎上炎之虛火;勞宮為心包經之滎穴,可增瀉心火之效;太溪為足少陰之原穴,可滋腎陰,廉泉、承漿為局部取穴,有疏通經氣、止痛消炎的作用。
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六》:承漿:口齒疳蝕生瘡。……小兒口有瘡蝕,齦爛臭穢沖人,灸勞宮各三壯。
《類經圖翼·十一卷》:口舌瘡痛糜爛疳蝕:頰車、地倉、廉泉、承漿、天突、金津、玉液(上二穴刺出血)、合谷、陽陵泉(治膽熱口苦善太息)。
《針灸集成·卷二》:口瘡:取承漿、合谷、人中、長強,又取金津、玉液,各出血。又取委中瀉後溪,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膽俞、小腸俞,各灸七壯。又刺太沖、勞宮。
求醫錄:
北京朝陽區朝陽園林萍女士:每到春天,我就總愛長口瘡,家裡的老人說是因為我內火太旺,我吃過不少治口瘡的葯,像牛黃上清丸、牛黃解毒丸等,但是聽說這些常用的祛火葯物雖然可以清火,但是葯性苦寒,不能長時間服用。有位朋友向我推薦了一個偏方,把白糖塗在口瘡的表面,開始會很「殺」得慌,但很快口瘡就會好。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有效?
北京中醫葯大學常章富教授認為,外敷白糖的確可以治療瘡瘍腫痛,有殺菌、促進肌肉癒合的作用,但是在治療口瘡以外的其他瘡症時,最好先把患處用鹽水或涼開水洗凈,然後外敷效果更好。此外,治口瘡還有一個小方子,那就是把烏梅肉焙乾成烏梅炭,然後磨成細面,加上等份的冰片,用棉棍兒蘸著塗傷口。烏梅有生津止渴、收斂止血作用,可治瘡腫,而冰片外用也可清熱消腫,還有生肌的作用。
另外,患了口瘡還可含服梅花點舌丹及六神丸,它們均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療瘡腫、癰腫的功效。梅花點舌丹會比較麻,應忍著點,盡量保持較長時間的含服,才會有效果。但是,由於這兩種葯物毒性較大,所以在外用時最多用一至兩天,口瘡好了立即停葯,以免對健康不利。懷孕的婦女最好別用,外用也不宜。不管用以上的哪種方法治療口瘡,如果效果不好,應立即去正規醫院,請口腔醫生診治。
❸ 食道炎的形狀是否菜花狀
食道炎(esophagitis)是指食道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於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道粘膜發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的炎症。這些刺激有胃酸、十二指腸反嘔上來的膽汁、烈酒、辣椒、太熱的菜湯、過於濃熱的茶,等等。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食道炎。食道發炎的原因有許多;像是嚴重嘔吐後,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寧、強酸強鹼、非類固醇類消炎葯或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之患者或是病患本身抵抗力下降而受結核菌或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導致食道炎。
食道炎其症狀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難、心口灼熱及胸骨後疼痛居多,當食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食道痙攣及食道狹窄。當食道下端因發炎導致粘膜變性繼而長出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時叫做巴洛氏食道,此為食道癌之前身,必須長期追蹤其變化。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較輕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瀝青便。
正常情況下,胃酸是不會反流到食道的,食道下半段有一處高壓區,阻擋胃酸向食道反流,如果賁門因故變松,高壓區的壓力會下降甚至消失,胃酸、膽汁就會反流到食道,對食道粘膜刺激強烈,引發食道炎。餐後平躺,進食過量,甜食或油膩食物吃得太多都會引起胃裡的東西向食道反流。
當感到「燒心「,或「心口疼「,喝熱水或吃刺激性食物時胸骨後痛感明顯,都是食道炎的症狀。還有吞咽食物感到發噎,是由於食道水腫,食道內變窄或食道壁因炎症刺激而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食道炎應及時診治,不然會惡化以至於發生食道粘膜潰瘍,還會嘔血或便血。
[病因>
1.吞咽熱食、尖銳異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頭,誤食腐蝕劑等直接損傷食道黏膜引起炎症。獸醫人員給犬、貓用胃導管灌葯時,粗暴地使用胃導管,常可損傷食道黏膜。
2.抗生素使用時間過長,導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3.繼發於咽或胃的炎症;食管痙攣、擴張、麻痹、腫瘤可引起慢性食道炎。
[症狀>
主症:食慾不振、下咽困難、食物逆流、流涎、嘔吐。
1.精神沉鬱,食慾減少甚至廢絕。口鼻周圍附有黏液。發生慢性食道炎時,體重逐漸下降。
2.吞咽困難,吞咽時表現痛苦,並大量流涎;或發生嘔吐,嘔吐物有時帶有血液。吞咽數次後常拒絕採食。
3.食管觸診敏感,頸前部食管觸診疼痛;前腹部觸壓,可引起食物反流。
[防治>
1.去除病因給予柔軟流質食物,禁喂粗、硬、干、粉等刺激性食物。
2.抗酸止吐口服氫氧化鋁每千克體重、0.1~0.3毫克,或氧化鎂0.2毫克。若抗酸劑效果不佳時,可口服甲氰脒胍,每千克體重5—10毫克,2次/gl。嘔吐時,口服胃復安,每千克體重0.2—0.5毫克,2~3次/天。
3.抗菌消炎肌注青黴素、鏈黴素,2次/天;地塞米松,每千克體重0.125~1.0毫克,1次/天。真菌感染時,靜注兩性黴素B,每千克體重0.5毫克,隔天1次。
[診斷要點>
1.病初食慾不振,繼之吞咽困難,流涎和嘔吐,常出現拒食或吞咽後不久即食物返流。急性食道炎患犬因胃液逆流而發出異常呼嚕聲,口角粘附粘液絲縷。觸診食道呈硬索狀腫。
2.食道鋇餐造影。食道粘膜面不平滑,有帶狀陰影。
3.食道內窺鏡檢查可以直接檢查到食道粘膜的炎症狀態。
反流性食道炎
反流性食道炎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下段粘膜炎性病變。
1、病因
(1)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減低: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約肌有一個高壓區,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道。許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減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變的主要原因。
(2)腹腔壓力增高:如大量腹水、妊娠,造成腹壓升高,易形成反流。
(3)食管蠕動障礙:正常情況下,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時,由於張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繼發性蠕動波,將反流物送回胃內。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動減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內停留時間延長,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減弱了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惡性循環。
2、臨床表現
(1)上腹部或胸骨後疼痛燒灼感: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在進食多時尤為明顯,並與體位有關,嚴重者可放射到頸部、後背、胸部,有時酷似心絞痛症狀。
(2)反流:常於餐後、晚間睡覺前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及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另可有惡心、暖氣、打嗝、燒心、腹脹、吞咽時不適感等症狀,嚴重者也可因食道糜爛引起消化道出血。
3、輔助檢查
(1)纖維內鏡:可見食道中下段粘膜充血、水腫、表面糜爛及淺小潰瘍,有時可見狹窄。
(2)食管飲食檢查:食管蠕動減弱,食管下段粘膜皺壁粗亂,有時可見小龕影及狹窄。
(3)食道PH值測定:測定食管PH值,觀測其反流情況。必要時可做24小時食道PH監測試驗,了解食道PH晝夜節律變化。
(4)食道壓力測定:正常人安靜時,食管下段括約肌有一定壓力,有胃、食道反流的患者壓力降低。
(5)酸滴入試驗:通過酸滴入試驗,激發病人症狀,作為診斷方法之一。
4、診斷
臨床上有典型的症狀及體征,內鏡檢查有典型反流性食道炎表現,必要時結合食道PH值監測、食管壓力測定試驗結果異常者可以確診。
必要時作心電圖及其它心功能檢查以與心絞痛等心臟病鑒別。
5、治療與護理
治療原則是減少胃內容物反流,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
(1)減少反流:由於反流易在夜間,病人處於水平位及頭低腳高位時,所以應將床頭抬高使床頭至床尾有一個斜形坡度,這樣即使反流也能較快消除。囑病人睡前不再進食,晚餐與入睡的間隔應拉長,大於3小時。每餐後讓病人處於直立位或餐後散步,藉助重力促進食物排空。另外要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劇烈運動。
(2)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可服用葯物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能抑制、減少胃酸分泌。也可用洛賽克20mg每晚一次。另可用氫氧化鋁凝膠10ml,每日3次口服,能減少胃酸的刺激。
(3)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餐前15~30分鍾服用胃復安或嗎叮啉,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壓力,加速胃的排空,減少反流。也可用西沙比剎(Cespside)這種新胃腸動力葯。
(4)一般護理:本病一般預後良好。護士應幫助病人了解此病,使病人在平時生活中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減少復發,減輕症狀。
在本病的診斷過程中,有時需要做一些實驗室檢查,這些檢查都有嚴格的要求,如食道PH值測定,檢查前48小時要停用所有的葯物,當天要進食試驗餐等。護士除了自己要了解所有檢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外,也應使病人了解檢查的意義及要求,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❹ 食管炎都有什麼症狀
食管炎主要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它的主要病因可能是胃酸分泌過多,引起的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的損傷。有的人是因為賁門的鬆弛,關閉不全,胃酸反流到食管引起的。它的主要症狀表現在胸骨後的不適感,嚴重的可能會出現胸骨後的疼痛,燒灼感,有的病人可能會放射到心前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吞咽困難,有的患者會出現進食哽咽,不順。
❺ 食道炎的具體症狀有哪些
食道炎(esophagitis)是指食道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於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道粘膜發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的炎症。這些刺激有胃酸、十二指腸反嘔上來的膽汁、烈酒、辣椒、太熱的菜湯、過於濃熱的茶,等等。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食道炎。食道發炎的原因有許多;像是嚴重嘔吐後,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寧、強酸強鹼、非類固醇類消炎葯或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之患者或是病患本身抵抗力下降而受結核菌或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導致食道炎。
食道炎其症狀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難、心口灼熱及胸骨後疼痛居多,當食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食道痙攣及食道狹窄。當食道下端因發炎導致粘膜變性繼而長出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時叫做巴洛氏食道,此為食道癌之前身,必須長期追蹤其變化。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較輕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瀝青便。
正常情況下,胃酸是不會反流到食道的,食道下半段有一處高壓區,阻擋胃酸向食道反流,如果賁門因故變松,高壓區的壓力會下降甚至消失,胃酸、膽汁就會反流到食道,對食道粘膜刺激強烈,引發食道炎。餐後平躺,進食過量,甜食或油膩食物吃得太多都會引起胃裡的東西向食道反流。
當感到「燒心「,或「心口疼「,喝熱水或吃刺激性食物時胸骨後痛感明顯,都是食道炎的症狀。還有吞咽食物感到發噎,是由於食道水腫,食道內變窄或食道壁因炎症刺激而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食道炎應及時診治,不然會惡化以至於發生食道粘膜潰瘍,還會嘔血或便血。
[病因>
1.吞咽熱食、尖銳異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頭,誤食腐蝕劑等直接損傷食道黏膜引起炎症。獸醫人員給犬、貓用胃導管灌葯時,粗暴地使用胃導管,常可損傷食道黏膜。
2.抗生素使用時間過長,導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3.繼發於咽或胃的炎症;食管痙攣、擴張、麻痹、腫瘤可引起慢性食道炎。
[症狀>
主症:食慾不振、下咽困難、食物逆流、流涎、嘔吐。
1.精神沉鬱,食慾減少甚至廢絕。口鼻周圍附有黏液。發生慢性食道炎時,體重逐漸下降。
2.吞咽困難,吞咽時表現痛苦,並大量流涎;或發生嘔吐,嘔吐物有時帶有血液。吞咽數次後常拒絕採食。
3.食管觸診敏感,頸前部食管觸診疼痛;前腹部觸壓,可引起食物反流。
[防治>
1.去除病因給予柔軟流質食物,禁喂粗、硬、干、粉等刺激性食物。
2.抗酸止吐口服氫氧化鋁每千克體重、0.1~0.3毫克,或氧化鎂0.2毫克。若抗酸劑效果不佳時,可口服甲氰脒胍,每千克體重5—10毫克,2次/gl。嘔吐時,口服胃復安,每千克體重0.2—0.5毫克,2~3次/天。
3.抗菌消炎肌注青黴素、鏈黴素,2次/天;地塞米松,每千克體重0.125~1.0毫克,1次/天。真菌感染時,靜注兩性黴素B,每千克體重0.5毫克,隔天1次。
[診斷要點>
1.病初食慾不振,繼之吞咽困難,流涎和嘔吐,常出現拒食或吞咽後不久即食物返流。急性食道炎患犬因胃液逆流而發出異常呼嚕聲,口角粘附粘液絲縷。觸診食道呈硬索狀腫。
2.食道鋇餐造影。食道粘膜面不平滑,有帶狀陰影。
3.食道內窺鏡檢查可以直接檢查到食道粘膜的炎症狀態。
反流性食道炎
反流性食道炎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下段粘膜炎性病變。
1、病因
(1)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減低: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約肌有一個高壓區,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道。許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減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變的主要原因。
(2)腹腔壓力增高:如大量腹水、妊娠,造成腹壓升高,易形成反流。
(3)食管蠕動障礙:正常情況下,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時,由於張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繼發性蠕動波,將反流物送回胃內。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動減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內停留時間延長,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減弱了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惡性循環。
2、臨床表現
(1)上腹部或胸骨後疼痛燒灼感: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在進食多時尤為明顯,並與體位有關,嚴重者可放射到頸部、後背、胸部,有時酷似心絞痛症狀。
(2)反流:常於餐後、晚間睡覺前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及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另可有惡心、暖氣、打嗝、燒心、腹脹、吞咽時不適感等症狀,嚴重者也可因食道糜爛引起消化道出血。
3、輔助檢查
(1)纖維內鏡:可見食道中下段粘膜充血、水腫、表面糜爛及淺小潰瘍,有時可見狹窄。
(2)食管飲食檢查:食管蠕動減弱,食管下段粘膜皺壁粗亂,有時可見小龕影及狹窄。
(3)食道PH值測定:測定食管PH值,觀測其反流情況。必要時可做24小時食道PH監測試驗,了解食道PH晝夜節律變化。
(4)食道壓力測定:正常人安靜時,食管下段括約肌有一定壓力,有胃、食道反流的患者壓力降低。
(5)酸滴入試驗:通過酸滴入試驗,激發病人症狀,作為診斷方法之一。
4、診斷
臨床上有典型的症狀及體征,內鏡檢查有典型反流性食道炎表現,必要時結合食道PH值監測、食管壓力測定試驗結果異常者可以確診。
必要時作心電圖及其它心功能檢查以與心絞痛等心臟病鑒別。
5、治療與護理
治療原則是減少胃內容物反流,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
(1)減少反流:由於反流易在夜間,病人處於水平位及頭低腳高位時,所以應將床頭抬高使床頭至床尾有一個斜形坡度,這樣即使反流也能較快消除。囑病人睡前不再進食,晚餐與入睡的間隔應拉長,大於3小時。每餐後讓病人處於直立位或餐後散步,藉助重力促進食物排空。另外要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劇烈運動。
(2)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可服用葯物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能抑制、減少胃酸分泌。也可用洛賽克20mg每晚一次。另可用氫氧化鋁凝膠10ml,每日3次口服,能減少胃酸的刺激。
(3)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餐前15~30分鍾服用胃復安或嗎叮啉,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壓力,加速胃的排空,減少反流。也可用西沙比剎(Cespside)這種新胃腸動力葯。
(4)一般護理:本病一般預後良好。護士應幫助病人了解此病,使病人在平時生活中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減少復發,減輕症狀。
在本病的診斷過程中,有時需要做一些實驗室檢查,這些檢查都有嚴格的要求,如食道PH值測定,檢查前48小時要停用所有的葯物,當天要進食試驗餐等。護士除了自己要了解所有檢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外,也應使病人了解檢查的意義及要求,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反流性食道炎的中醫治療
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與胃連接部防反流機構障礙而引起的胃或腸內容物反流入食道,從而引起食管炎症的病變。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勞累過度而發病。
中醫對於反流性食道炎通常採取辨證施治的方法,根據中醫理論將反流性食道炎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情志不暢型症見胸骨後痛或燒灼,每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胃脘及脅脹痛、反酸、食慾不振等。治療採取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方法,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克,白芍15克,烏賊骨15克,鬱金、元胡、制香附、蘇梗、半夏、枳殼各10克,甘草5克。
肝鬱化熱型症見胸骨後痛或燒灼樣疼痛、反酸噯氣、性情急躁易怒、頭面燥熱、口乾口苦、多飲、大便干結、舌紅。可採用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治法,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梔子、大黃、花粉、白芍各10克,柴胡6克,生地瓜蔞各20克,石決明30克,竹茹12克。
脾虛氣滯型症見劍突下或胸骨後隱隱燒灼、胃脘脹滿、食慾減退、反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調等。治療採用健脾理氣、溫胃降逆的丁香柿蒂散加減:丁香3克,柿蒂20克,白術、元胡、生薑各10克,黨參、茯苓、蘇梗各15克,半夏12克。
氣虛血瘀型症見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消瘦、舌淡暗、舌邊有瘀點。以益氣養陰、化瘀散結為治法,方選啟隔散加減:丹參、茯苓、太子參各20克,浙貝母15克,荷葉、蒂各15克,當歸、鬱金各12克,三七粉3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
脾虛胃熱型症見劍突下灼熱、胃脘隱痛脹悶、納呆、反酸、欲吐清水、噯氣等。以健脾益氣、清胃降逆為治法,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黨參、半夏、黃芩、元胡、大棗各10克,乾薑、黃連、炙甘草各5克,烏賊骨20克,茯苓15克。
反流性食道炎患者餐後應盡量保持直立位或軀干直立,還應注意減輕腹壓,避免劇烈的活動,不要穿緊身衣和束腰帶。睡前少進熱茶或飲料,戒煙,平時限制酒和酸性刺激性食物及糖、巧克力、咖啡等食品。
對於較嚴重的反流性食道炎,可以配合西葯進行治療,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總之,調情志,適寒溫,配合適當的治療,就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祝您健康!
❻ 反流性食管炎的鑒別診斷
反流性食管炎常與下述疾病相混淆:
1.食管癌
食管鏡檢及X線吞鋇檢查可作鑒別。
2.消化性潰瘍
常呈慢性、節律性、季節性與周期性發作,X線鋇餐及胃鏡檢查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可見潰瘍病變
3.心絞痛
食管炎的胸骨後疼痛與心絞痛可單獨存在,有時同時存在,均可用硝酸甘油等緩解,鑒別很困難。
4.癔症球
是指病人主訴喉部有異物感,不能起始吞咽,有堵塞感,臨床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認為是胃部高位反流造成食管上部刺激所致。有時為少數病人的僅有的症狀而導致誤診。
❼ 食道炎與食道腫瘤如何進行區分麻煩告訴我
談到腫瘤,許多人都不寒而慄,就像身體里有一枚「定時炸彈」。在眾多腫瘤中,有一種會對病人造成極大的痛苦,常常吞咽困難,甚至連喝水也會感到阻塞,發展到後期連液體都咽不下去,它就是食管癌。
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還斷斷續續的
首先是有異物感。早期大部分患者食道內會有異物感,在進食或者吞咽唾液時會出現,這種異物感出現部位跟病變部位是一致的,病情進一步發展後還會出現疼痛,尤其是吞咽硬、辣、熱的食物時,會有魚刺劃過喉嚨的感覺。
陳長懷主任醫師,現執業於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為著名中醫腫瘤專家,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醫療、科研及教學工作40餘年。
擅長:
1、消化道腫瘤包括食道癌、胃癌、十二指腸腺癌、肝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的臨床治療,提高患者生存治療,提高患者生存治療,防治復發轉移。
2、治療肺癌、腎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惡性淋巴瘤、骨肉瘤等。
3、治療中晚期各類腫瘤,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對減少惡性胸腹水有獨特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