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胰島素生物活性效應與什麼有關
主要在肝腎滅活,經谷胱甘肽轉氨酶還原二硫鍵,再由蛋白水解酶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也可被腎胰島素酶直接水解
⑵ 以小鼠鑒別胰島素屬於什麼鑒別法
1. 生物檢定法
生物檢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在體內和體外組織,或細胞對被測葯物的某種特異反應,通過劑量(或濃度)效應曲線對目標生物技術葯物定量分析(絕對量或比活性單位),一般分為在體分析和離體組織(細胞)分析兩種。整體生物分析法測定過程對實驗條件的要求較嚴格,操作程序較多,而許多活性細胞因子已建國際通用的標定國際單位的特定依賴細胞株和標准方法,利用這些系統進行研究是相對可靠的。對於體內實驗,一般需要建立動物模型,觀察指標也需要建立相應的檢查方法,因而耗時數周才能完成,價格昂貴又費時,而且觀察終點受主觀因素影響,造成靈敏度較低。但是生物檢定法是以葯物的活性為評價標准,因而其最大優點是能反映生物活性。尤其是胰島素的生物活性不僅取決於一級結構而且與三級結構有關,因此生物檢定法迄今在對胰島素的研究及應用中有特殊的地位,常常是首先建立的測定方法。胰島素最常用的生物檢定法有小鼠(或兔)血糖法(毛細管法)和小鼠驚厥法。有人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認為小鼠血糖法可以消除人為誤差,更為准確。目前國內外葯典中胰島素類系列製品效價測定,已將經典的生物檢定法全部改為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⑶ 胰島素敏感性的檢測方法
結合常規實驗室檢查,如空腹胰島素和甘油三酯,是一種篩查普通人群胰島素抵抗的簡單方法。與胰島素敏感性緊密相關的變數是空腹胰島素、空腹甘油三酯、天冬酸氨基轉移酶、腰圍和體重指數。
⑷ 利用細胞體外培養方法驗證
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
1.胰島A細胞是在血糖低的時候分泌 提高血糖的激素 所以不能用高糖的培養液去培養 因該用低糖培養液培養
2.應為是高糖所以上面的胰島A細胞不分泌激素,所以過濾出來的還是高糖培養液,胰島素是用來降低血糖的 看似可以但是 缺少對照 所以不對
你這個怎麼很想一個武漢市高考畢業題了
⑸ 胰島素抵抗的檢查
1.空腹胰島素
空腹胰島素是反映人群胰島素抵抗的一個較好的指標。
2.正常血糖胰島素鉗夾技術
這是目前公認的檢測胰島素抵抗的方法,並被認為是評價其他檢測胰島素抵抗方法的金標准。
3.胰島素抑制試驗
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但是結果不如鉗夾法精確。
4.微小模型法
微小模型技術(MMT)是利用計算機模擬機體血糖與胰島素動力代謝的關系,而同步計算出表示胰島素抵抗程度的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和不依賴胰島素作用的葡萄糖自身代謝效能(SG)。
5.葡萄糖耐量試驗同時測胰島素釋放曲線
此類方法的共同優點是與阻斷葡萄糖一胰島素反饋法比,沒有干擾葡萄糖一胰島素反饋的生理機制;與激發葡萄糖一胰島素反饋法中的葡萄糖耐量試驗,是更符合生理性的實驗。
1998年7月WHO將胰島素抵抗綜合征定義為:①胰島素抵抗;②糖耐量異常;③血壓≥160/90mmHg;④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L;⑤向心性肥胖;⑥體重指數BMI>30kg/m2;⑦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⑧高尿酸血症;⑨微量白蛋白尿。一個個體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減退及或胰島素抵抗,並同時具有2項以上組合,可定義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⑹ ogtt胰島素釋放試驗是測什麼
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胰島素釋放試驗能了解胰島β細胞功能及有無胰島素抵抗。
試驗方法:禁食8~12小時,清晨空腹取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及胰島素,於口服75g葡萄糖後30分鍾、60分鍾、120分鍾、180分鍾分別取靜脈血,測定血糖及胰島素水平。
OGTT-胰島素釋放試驗結果正常范圍: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血糖水平(mmol/L) 胰島素釋放試驗(口服75g葡萄糖) 胰島素水平(mU/L)
空腹 <5.1 空腹 4.2~16.2
1小時 <10.0 1小時 41.8~109.8
2小時 <8.5 2小時 26.2~89.0
3小時 5.2~43.0
結果分析:
1、正常反應:正常人基礎血漿胰島素為5~20mU/L。口服葡萄糖30~60分鍾上升至峰值(可為基礎值的5~10倍,多數為50~100mU/L),然後逐漸下降,3小時後胰島素降至基礎水平。
2、胰島素分泌不足:空腹胰島素及口服葡萄糖後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提示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或遭到嚴重破壞。
3、胰島素抵抗:空腹血糖及胰島素高於正常值,口服葡萄糖後血糖及胰島素分泌明顯高於正常值,提示胰島素抵抗。
4、胰島素分泌延遲:空腹胰島素水平正常或高於正常,口服葡萄糖後呈遲緩反應,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是2型糖尿病的特徵之一。
⑺ 胰島功能評估及胰島素抵抗評估
對於高血糖患者,我們一般會評估其胰島β細胞功能。這樣做是為了診斷糖尿病及分型,判斷糖尿病的治療情況(如口服葯、胰島素、代謝手術等治療後)等。
在評估胰島β細胞功能前,還需作出兩個選擇:一是評估的檢查方法,二是檢測指標。那麼,臨床上應該如何做出選擇?
目前,適合臨床所用的檢查方法有五種:
胰高血糖素刺激試驗(GST):靜脈推注胰高血糖素 1 mg,測定 0,6 分鍾血糖、C 肽和(或)胰島素水平,胰島功能衰竭者對刺激缺乏反應。
精氨酸刺激試驗(AST):30~60 秒內靜脈推注精氨酸 5 g,測定 0、2、4、6 分鍾血胰島素和(或)C 肽、胰高血糖素等水平,主要用於了解第 1 時相胰島素分泌情況。
靜脈注射葡萄糖耐量試驗(IVGTT):一次性靜注葡萄糖,在注射後 3 小時內觀察血糖和胰島素的變化。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聯合胰島素或 C 肽釋放試驗:應用較多,方法略。
日常進餐刺激:通常測定空腹及進餐後 2 小時胰島素和(或)C 肽水平。
上述試驗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為 IVGTT、OGTT、精氨酸試驗、胰高血糖素試驗和日常進餐刺激。
在糖調節受損階段,選用 IVGTT 或 OGTT 早期評估胰島素分泌。
在臨床糖尿病階段,可通過 AST 及 OGTT 來判斷病情輕重。
在 2 型糖尿病β細胞功能衰竭階段或疑為 1 型糖尿病,多選擇 GST 來判斷其衰竭程度。
就臨床普及程度看,OGTT 聯合胰島素或 C 肽釋放試驗、進餐刺激方法應用最廣。
指標:優選 C 肽測定
胰島β細胞的評估指標,一般考慮血清胰島素或 C 肽測定。
1. C 肽測定
C 肽和胰島素有共同的前提——胰島素原,一分子胰島素原可裂解成一分子的胰島素和一分子的 C 肽。
同時肝臟對 C 肽清除率低,C 肽半衰期(20~30 分鍾)較胰島素半衰期短(3-5 分鍾),降解速度慢,因此在評估胰島細胞功能時,推薦用 C 肽釋放試驗,臨床意義同胰島素釋放試驗。
血清 C 肽在糖尿病診治中的運用時注意:
診斷時 C 肽值<0.2nmol/L 時,1 型糖尿病診斷幾率>99.8%。
暫時的高糖毒性可能高度抑制胰島β細胞功能,2 型糖尿病也能出現「功能衰竭」的假象,若難以分型,建議病情穩定數月後復查 C 肽水平,仍低者要考慮 1 型糖尿病。
餐後 2 小時 C 肽/空腹 C 肽 ≥ 3 的新診斷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更易於誘導長期血糖控制,改善β細胞功能。
2. 以血清胰島素為測定指標,常用 OGTT 聯合胰島素釋放試驗。
在葡萄糖刺激後,正常人於 30~60 分鍾出現胰島素分泌峰值,約為空腹值的 5~10 倍,2 小時下降,3 小時回到空腹水平。
2 型糖尿病患者分泌高峰延遲,1 型糖尿病無峰值且分泌量較低。
需要說明的是,正常情況下,從胰島細胞中釋放出來的主要是經裂解後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胰島素,而無活性的胰島素原及非胰島素裂解產物只佔極少比例。
在 2 型糖尿病狀態下,胰島素抵抗引起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加之β細胞功能障礙,導致了不完全加工的胰島素原釋放,比例明顯增加,而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胰島素釋放比例相對減少。
由於免疫反應特性相同,所測胰島素是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胰島素和胰島素原及其他裂解產物的總和,得到胰島素濃度有一定局限性,且血清胰島素濃度易受外源性胰島素和體內胰島素抗體的影響,近一半胰島素經肝臟首過代謝作用清除。
相對來說,血清胰島素測定無法正確反映胰島β細胞的功能狀態。
另有兩個常用指數供評估參考:
穩態模型胰島素分泌指數(Homa-β)= 20×FINS/FPG-35(FINS 為空腹胰島素,FPG 為空腹血糖)。
β細胞功能指數 (MBCI)=(FINS×FPG)/(PG2 h+PG1 h-2FPG),PG2 h 為糖負荷後 2 小時血糖,PG1 h 為糖負荷後 1 小時血糖。
這兩個公式一般用於臨床研究、葯物治療前後對比等。然而,當胰島素抵抗、FINS 過高時,由公式推導的胰島功能可能被高估。
在基礎生理狀態時,葡萄糖和胰島素之間的關系反映了肝糖產生及輸出(HGP/HGO)和β細胞胰島素分泌反饋調節的平衡,其模型以數學公式表示為:
HOMA-IR =(FPI×FPG)/22.5
β細胞分泌的公式為:HOMA-β=(FPI×20)/(FPG-3.5)FPI,即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FPG,即空腹血糖。
參考值:正常個體:2.2~2.7;IGT(糖耐量低減)者:4.3~5.2;2-DM(2型糖尿病)患者:8.3~9.5。
與鉗夾技術比較,用HOMA模型評價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具有更好的相關性。而且使用更加簡單、可靠、方便,適用於流調和臨床研究。
注意:該模型不適用於存在IGT的老年人和餐後胰島素抵抗的評估。對應用胰島素及/或促泌劑的患者HOMA的應用尚有待驗證。此外,最小模型法、OGTT、C肽水平、胰島素原與胰島素之比等指標,也能為評價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提供參考。
還有一種是 積分法
①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梗家族史各得2分。②男性WHR>0.85,血壓>140/90mmHg,TG>1.9mmol/L,血尿酸>386.8mmol/L,脂肪肝(γGT>25IU/L或B超密度異常等各1分。判定:總分<3分,不懷疑胰島素抵抗(IR)。>3分時,先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IGT或DM。如血糖正常、血胰島素水平>15μu/ml,即可判定為IR。
注意:腰、臀圍及腰臀圍比值(WHR)
腰圍(W) 測定時需兩足分開(25~30cm)並直立,測量部位在骨性胸廓最下緣與髂脊最上緣的中點水平面。
臀圍(H) 測定時則並足直立,測量部位在臀部最寬處。使用軟皮尺測量,讓皮尺貼著皮膚表面但不壓迫軟組織。
腰臀圍比(WHR)=W(cm)/H(cm)
胰島素抵抗三項評估方法,糖友們需要了解
葡萄糖、胰島素鉗夾術
①正常葡萄糖胰島素鉗夾試驗。依據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的基本原理,胰島素敏感的個體所需胰島素少,而胰島素抵抗個體所需胰島素劑量較大。
②高胰島素正糖鉗夾試驗。輸入外源性胰島素,造成血糖降低。同時,輸入葡萄糖,使血糖始終維持在正常范圍(60~90mg/ml)。對胰島素敏感者,葡萄糖輸入量大時才能維持血糖的正常狀態而不發生低血糖。反之,給胰島素抵抗者輸入少量葡萄糖即可維持血糖的正常狀態。
葡萄糖輸入的多少(M值)可以反映胰島素的敏感性(SI)或胰島素抵抗的程度。M值越大,胰島素敏感性越高。反之,胰島素敏感性越低。鉗夾技術的優點是能量化胰島素在糖代謝方面的生理作用的強弱,成為迄今評價胰島素抵抗的「金標准」。但因采血頻繁,指標復雜,費用昂貴,目前只適用於小樣本的科研。
⑻ 如何查胰島素
血糖多高?胰島素的分泌檢測困難一般醫院沒有開展,如果你想確診是否糖尿病可以做糖耐量實驗!
⑼ 如何測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目前還沒有特定的方法檢測胰島素的敏感度,只是通過以下方式評估胰島素抵抗程度:
1、胰島功能測定,如果機體呈高胰島素血症,而血糖持續升高,是典型的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不敏感);如果胰島素水平正常,但是本應在餐後1小時出現的胰島素分泌高峰,卻延遲到了2小時甚至3小時(正常人的在2~3小時的胰島素已經和空腹一樣低了),此時的胰島素高,但是卻餐前沒有低血糖發生,提示存在胰島素抵抗。
2、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肯定存在胰島素抵抗;
3、體重偏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超過50單位,而血糖控制不好,居高不降,提示存在胰島素抵抗,如果加用二甲雙胍或吡格列酮後,血糖迅速下降,而且胰島素還要大幅度減量,更加真實存在胰島素抵抗。
4、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示胰島功能破壞嚴重,胰島素抵抗輕微,甚至不存在胰島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