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樣用最簡單的方法辨別玉石的真假
一、滴水鑒別法
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是真玉,水像露珠一樣很久不散;如果水滴很快消失,那麼就是假玉。
二、用手觸摸
用手觸摸真玉,會有一種冰冰涼涼的潤滑感覺;然而,假玉會有種粗糙的感覺。
三、眼睛視察
可以通過在陽光或燈光處,觀察玉的顏色是否剔透、綠色是否均勻分布等方面,如果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就是真玉,有些玉裡面有小氣泡,那是假玉。
四、舌舔
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假玉的話就沒有這種感覺。
五、火燒
用頭發絲纏繞那塊玉,然後用火燒。真玉頭發燒不斷,假的玉頭發在火中會斷掉,注意的是要纏繞緊,不然會燒斷的。
(1)仿古玉石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中凝聚著豐富的知識。如清末吳大徵所著的《古玉圖考》、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鑒別古玉》等。
其次,直接接觸非常重要。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軟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宋代就出現過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朝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玉石的品質一般是從質地、硬度、透明度、比重和顏色五個方面來判斷的。玉石的質地是指玉石的細密溫澤程度。玉與石的區別之一就是玉入手細膩,溫潤堅結,半透明狀,光澤如脂肪;而石則粗糙干澀,缺乏光澤,也多不透明。
硬度是指玉石抗外來作用力(如壓、刻、磨)的能力。硬度越高,加工難度越大,玉石的品質也越好。玉石硬度指標雖可通過儀器檢測其內部晶體結構得知,但操作上一般多採用刻劃硬度法。我國常見玉石的硬度介於4——6度之間,高於銅的硬度而低於玻璃的硬度。也就是說,玉石不一定能在玻璃上劃刻出痕跡。
參考鏈接網路 玉石
2. 怎樣辨別仿古的玉
1、腐蝕與風化不同。人為腐蝕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風化是天然生成,蝕變布局非常自然。
2、人工鈣化與天然鈣化不同。人工做的鈣化色澤一樣,光透下「紮根」均勻,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鈣化色澤多變,光透下「紮根」不均勻,表皮的皮殼除強烈蝕變和機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白玉。表現一大鵝與兩只下鵝伏在一片樹葉上,漂浮在碧波漣漪的湖面,悠然自得,給一以優美恬靜的遐想。此擺件玉質潔白溫潤,做工精湛,應為宮廷製品。
3、作沁與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顏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內部看新;自然受沁純出天然,沁色伸入內部,玉質通體變色並有一定的規律。
白玉。柄纏螭,螭銜環與蓋相連,與壺身皆整塊玉琢成。壺蓋立雕壽星,壺身浮雕花卉,流部立雕靈芝與壺身相連,皆寓意長壽。並刻詩四句:「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為明晚期作品。
4、古玉玻璃光表光與新玉玻璃光表光不同。古玉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玉玻璃光表光扎眼,兩者的玉質新老也不一樣。
說起古玉玻璃光,在許多藏家眼裡,它的解釋各有不同。有說拍照是拍不到的,有說「某君拍下的不是玻璃光,而是賊光」,更有說「我真的不知道,其實不存在」。在文物界也有人用玻璃光一詞介紹古玉的面貌。並且從實踐中得出了古玉玻璃光是不能盤玩,盤了則會消失的結論。那麼,什麼是古玉玻璃光呢?它的形成機理是什麼?文博界見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玻璃光?為什麼不能盤玩?盤玩後它的表面光澤會有什麼變化?等等問題令人感到好奇,煞是有趣。
有時候用文字解說,不如用圖片讓讀者自己觀察感悟來的實際。所以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張圖,從這張圖中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此件玉器為徐州博物館館藏品。出展時它的上方有六盞泠光燈,其中有一盞在它的上方。玉的平面在展台上呈現近25度的傾斜夾角。照相機抬高和玉平面盡可能的保持直角。所以它的光線照射效果應該屬於折射范圍。
5、邊石次玉的綹裂與好玉風化後的綹裂不同。玉石的綹裂是由玉的性(變質成玉和地質構造時留下的玉質的方向性)、內應力和外力沖擊所造成的;而好玉風化受沁後的綹裂是玉質變松,內應力釋放成綹,大多在表面,比較細微。
6、邊玉劣玉的色澤與好玉轉色不同。邊玉劣玉的色澤是天然生成或風化而成,是在低濃度長時間下形成的,特點是色帶的色度變化不大,同一色帶色澤一致;好玉轉色是局部的變化,是在墓室中高濃度、短時間的環境下形成的(相對玉的生成、風化的時間),它的色度變化大,有規律可循。
7、吃土與塗色不同。吃土伸入玉質內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水摻土塗抹或著色而成,不是色澤別扭就是皮殼不同。
8、人造皮殼與天然皮壺不同。人造皮殼是酸蝕喝蠟、鹼燒搶色、提油做色、上蠟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殼感馬上不同;天然皮壺是千百年風化而成,自然不變。
9、關於「游絲毛雕」:游絲毛雕的製作工藝主要是在戰、漢時期。
「游絲毛雕」又稱雙鉤碾法,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有了鐵器的使用和腳踏砣子的發明,便有了「游絲毛雕」。其特點為:雕工線條細如毫毛,若隱若現,跳刀不斷, 碾法婉轉流動,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如游絲白描,毫無滯跡。
在使用「游絲毛雕」雕刻玉器時,其陰刻細線條形若游絲,刻線細如毛發。如用放大鏡觀察,這種線紋是用一種非常尖細的堅硬器物在玉器上進行雕刻,若用力不均,會出現叉道和若斷若續的「跳刀」。到漢代「游絲毛雕」達到高峰。
「游絲毛雕」—— 是戰國到西漢玉器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凡是戰漢玉器精物上都有刻線細如毫發的「游絲毛雕」。此種特點在戰國晚期就出現,但普遍應用則在漢代,漢代後失傳。
宋、元、明時亦有出現,但線條又深又粗,而無「游絲毛雕」和「跳刀」感。這兩者之差別是今天識別漢或漢以後玉器的重要標志。
3. 怎樣辨別古董玉器的真偽
古玉鑒定要著重以下幾個環節:
一、工藝痕跡鑒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二、氧化鑒定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鑒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鑒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辟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復雜作品,愈容易鑒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鑒定起來更難。
五、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艷,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鑒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古玉辨偽四誤區
很多談古玉鑒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為主要鑒定方式。根據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以及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至漢的玉器類型學還不完善,我們發現的數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類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談四點鑒定意見充其量,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已。
(一)、造型辨偽。
有些資料很強調這一點,其實原始藝術出自於民間,歷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還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的藝術品特別難仿,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質、玉材辨偽。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系,「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玉材都很復雜,《山海記》記載玉的產地有二百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它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偽依據。
(三)、紋飾辨偽。
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製做。不要忘記,在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里,我們只由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完整墓葬。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們知道:當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並不復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當前以「紋飾」不能做辨偽依據。
(四)、風格辨偽。
很多人一眼望見形制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偽品」。其實,不是形制超越時代局限所為的風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的東西,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類型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再重復一句:「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每次發掘,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風格玉器作品,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早被作偽者掌握。
其他還有:「以科學發掘為主,顏色辨偽等」均不太適合玉器辨偽方法,僅能作參考而已。另外,無論哪一種鑒定方法,多屬於階段性成果,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法則。作偽水平的提高促進了鑒偽水平的提高,而作偽的水平會無休止的發展下去,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不斷地深入市場,深入實踐,多摸索,才能長期地提高我們的鑒定水平,不唯經驗論。
現在文物界有一個普遍認識:只要是研究某領域或專題文物理論文化的大專家,大師級人物,就一定毫無異議地認為他同樣也是鑒定家,我們不懷疑文物理論研究有助於文物鑒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論大家又有實踐鑒定經驗。但事實上,文物學研究和文物鑒定是兩個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內,在文獻上研究,至著書、立說。但他不一定是一個鑒定真偽的專家,鑒定真偽是實踐學,是市場經驗,是收藏經驗,是那些夜以繼日對實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謂的文物理論家。直白地說,現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們對玉文化,或理論研究可能一竅不通;再者,我們求鑒定,也不要迷信權威部門,權威人士,高齡人士;我們首先看權威部門的專題文物收藏量,權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樣,整天有資格接觸藏品?是被動研究?還是興趣研究?是否經常去市場研究?特別是鑒定偽古玉與年齡無直接關系,因為當前鑒定偽古玉的對象主要是近幾年的高科技造假,老辦法不夠用了。這就要求我們辨證對待人和物,有些學者在某些文物領域的理論與文化研究確為大家,乃至大師,德高望重,但辨偽未必有水平,因為那是屬於另一門專業技術。
4. 怎樣辨別仿古的玉
方法大致如下:
一、酸性作舊:用氫氟酸、硝酸加紅色鹼性橙、硃砂、黃色高錳酸鉀、黑色硫化汞;用牙科粉做灰皮或用環氧樹脂加磷苯二鉀酸、二丁脂、乙二胺塗抹烘乾、打磨。
二、熱燒作舊:塗氫氧化鈉,悶兩天即燒出雞骨白。
三、鹼性作舊:用黑硫化汞、黃用三氧化鐵加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硅酸鈉,再加豬油進高壓釜(80至12大氣壓160°C至200°C),4天出來有玻璃光,皮殼吃得深,可仿戰國漢器。做舊程序是,先加溫、冷卻成裂,再敷色(鹼性橙、鹼性綠、硫化汞、氫氟酸、硝酸、高錳酸鉀、鐵紅、地板黃、鞋油、瀝青、姜黃),後用高溫高壓熏烤(氣沁、煙微粒沁)、酸(鹼)埋土等法做成。
不過人工作舊作色只能貌似,而不能真像。因為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可能造就幾百上千年的效果,區別在於:
1、腐蝕與風化不同。人為腐蝕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風化是天然生成,蝕變布局非常自然。
五代 蝴蝶形玉佩
長6.6,寬4,厚0.15厘米 浙江省臨安市玲瓏鎮康陵出土,現藏於臨安市文物館
白玉。玉蝴蝶為半圓形,透雕與陰線雕刻相結合,表現了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
2、人工鈣化與天然鈣化不同。人工做的鈣化色澤一樣,光透下「紮根」均勻,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鈣化色澤多變,光透下「紮根」不均勻,表皮的皮殼除強烈蝕變和機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白玉。表現一大鵝與兩只下鵝伏在一片樹葉上,漂浮在碧波漣漪的湖面,悠然自得,給一以優美恬靜的遐想。此擺件玉質潔白溫潤,做工精湛,應為宮廷製品。
3、作沁與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顏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內部看新;自然受沁純出天然,沁色伸入內部,玉質通體變色並有一定的規律。
白玉。柄纏螭,螭銜環與蓋相連,與壺身皆整塊玉琢成。壺蓋立雕壽星,壺身浮雕花卉,流部立雕靈芝與壺身相連,皆寓意長壽。並刻詩四句:「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為明晚期作品。
4、古玉玻璃光表光與新玉玻璃光表光不同。古玉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玉玻璃光表光扎眼,兩者的玉質新老也不一樣。
5、邊石次玉的綹裂與好玉風化後的綹裂不同。玉石的綹裂是由玉的性(變質成玉和地質構造時留下的玉質的方向性)、內應力和外力沖擊所造成的;而好玉風化受沁後的綹裂是玉質變松,內應力釋放成綹,大多在表面,比較細微。
6、邊玉劣玉的色澤與好玉轉色不同。邊玉劣玉的色澤是天然生成或風化而成,是在低濃度長時間下形成的,特點是色帶的色度變化不大,同一色帶色澤一致;好玉轉色是局部的變化,是在墓室中高濃度、短時間的環境下形成的(相對玉的生成、風化的時間),它的色度變化大,有規律可循。
7、吃土與塗色不同。吃土伸入玉質內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水摻土塗抹或著色而成,不是色澤別扭就是皮殼不同。
8、人造皮殼與天然皮壺不同。人造皮殼是酸蝕喝蠟、鹼燒搶色、提油做色、上蠟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殼感馬上不同;天然皮壺是千百年風化而成,自然不變。
9、關於「游絲毛雕」:游絲毛雕的製作工藝主要是在戰、漢時期。
5. 教你如何辨別古玉真假
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
美英的博物館,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喜歡收藏漢代以上的高古玉器。如何鑒定呢?
一、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鑒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台灣古玉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鑒定全集》(上、下冊)等。
二、
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沒有這些感覺。
三、
至少宋代就出現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新品,引人上當。
四、
古玉器的仿品、贗品大都採用價格低廉的岫岩玉、獨山玉、藍田玉或其他低質雜玉,這些玉硬度大都低於5.5。和田優質玉料現在每年產量極少,市場價每公斤已逾十萬元,其硬度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難度高,作偽者極少採用和田白玉。
五、
一般小鋼刀硬度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贗品就可以一目瞭然。
六、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
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葯水浸蝕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
八、
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型,半圓型和U型等,U型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九、
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麵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品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要鑒定古玉,首先要認識它的紋飾,掌握了各個時期紋飾變化的特徵,就對「斷代」的把握有了相當大的准確性。因為紋飾是雕琢在玉器上的一種時代符號,不論哪個朝代的紋飾,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徵。對一件玉器的紋飾特色有了一定的判斷後,就需要考慮以下4個主題:玉質好不好、琢工精不精,沁色美不美、底子平不平。任何古玉鑒定,都應該圍繞這4個要點進行。好玉質就是指玉石本身結構精密,質地溫潤、細膩、堅硬,石性少而無雜質,有寶光,看上去不粗澀、不呆滯。精琢工就是指精雕細琢,線條流暢,底子平滑,轉折有序,不會給人以粗製濫造的感覺。沁色是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種礦物質的侵染,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美沁色就是指出土古玉身上自帶的歷史痕跡,顏色效果令人美不勝收。一件好的玉器除琢工好外,玉地也應非常平滑。就算一些粗品原件,表現在玉器平面上的刀工線條也是十分簡潔明快的,粗拙得非常可愛,絕不同於現在的機器工藝。除此之外,也應注意對於玉器製造年代的鑒定。同樣年代、同樣材料製成的玉器,有些看來像是古玉,有些卻似新琢。同時仿古做舊的玉器又大量充斥市場,鑒定古玉時一定要仔細辨別。
6. 如何鑒別一塊石頭是不是玉石
1、要是想鑒別一塊石頭到底是不是玉石,有三個方法可以用來鑒別。
2、第一個就是看,因為普通的石頭和玉石,其實在表面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普通的石頭看起來就是比較粗糙暗淡,沒有什麼光澤的,但是,玉石是不一樣的,它是比較光滑的,看起來的顏色也是跟普通的石頭,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通過看,你就可以鑒別一些原生的玉石。
3、然後就是摸,因為真的玉石和普通的玉石,手感是完全不一樣的,玉石摸起來都是一種滑潤的感覺,但是普通石頭摸起來,是一種粗糙的感覺,這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4、然後,如果說,你摸起來都是差不多一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要藉助工具了,那就是紫光燈,或者說,亮度比較高的手電筒。將光照在玉石和石頭上面之後,如果說光能穿透,並且裡面的紋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話,那麼這樣的就是玉石,如果說光穿不透,並且,裡面的紋絡你也看不清楚,那麼這樣的就是石頭。
7. 玉石的鑒別方法
玉有軟、硬兩種,平常說的玉多指軟玉,不同的玉有不同的鑒別 方法 ,下面我就 總結 下。
玉石的鑒別方法
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中凝聚著豐富的知識。如清末吳大徵所著的《古玉圖考》、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鑒別古玉》等。
其次,直接接觸非常重要。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軟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宋代就出現過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朝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玉石的品質一般是從質地、硬度、透明度、比重和顏色五個方面來判斷的。玉石的質地是指玉石的細密溫澤程度。玉與石的區別之一就是玉入手細膩,溫潤堅結,半透明狀,光澤如脂肪;而石則粗糙干澀,缺乏光澤,也多不透明。硬度是指玉石抗外來作用力(如壓、刻、磨)的能力。硬度越高,加工難度越大,玉石的品質也越好。玉石硬度指標雖可通過儀器檢測其內部晶體結構得知,但操作上一般多採用刻劃硬度法。我國常見玉石的硬度介於4——6度之間,高於銅的硬度而低於玻璃的硬度。也就是說,玉石不一定能在玻璃上劃刻出痕跡。
人們常通過寶玉石的硬度來區別寶石、玉石、彩石。一般而言,寶石的摩氏硬度在7以上,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翡翠寶石,但歐珀寶石比較例外,其摩氏硬度為5.5;高硬度玉石的摩氏硬度為6-7.5之間,如和田玉、南陽玉、翡翠;低硬度玉石的硬度在4-6之間,如綠松石、岫玉(部分蛇紋理石玉的硬度更低,能低到2.5)。低於4的礦物質,一般不再稱為玉石,而叫彩石了。
除了刻劃硬度之外,還有一種硬度標准叫抗壓硬度,或者壓入硬度,即絕對硬度,它指的是抗外界打擊力的能力,在玉石行業中也叫韌性。自然界中抗壓硬度最高的乃黑金剛,標記為10度,其次就是和田玉,抗壓硬度為9度,翡翠、紅寶、藍寶為8度,鑽石、水晶、海藍寶石為7-7.5等等。用另一種方法表示,和田玉的抗壓硬度為1000,翡翠則為500,岫玉為250,而瑪瑙僅為5。和田玉具有如此高的韌性,是由於其晶體分布有如毛毯一樣 編織 而成,分子間的作用力十分巨大。
在實踐中,玉匠通常通過觀察碴口來查看玉石,一般切下一小片,用小錘擊斷,觀察斷口,與韌性強的相對而言為玻璃性。韌性強的玉石,不易打出斷口,即使有斷口,斷口也參差不齊;而玻璃性的玉石斷口處,通過斷面光亮,叫“亮碴”,類似貝殼形狀。介於韌性與玻璃性之間的玉石,通常叫“糟性”、“肉性”,其碴口為粒狀、平行束狀、針狀等等。通過這種觀察,還可以觀察到玉石有無解理特徵,如有解理或裂紋,在敲打時,玉石會沿解理或裂紋的方向斷開。
因此可以看出,韌性極好的玉石——和田玉,在加工過程中可塑性非常強,在相同摩氏硬度或高於其摩氏硬度的寶玉石當中,和田玉在 雕刻 過程中,陰刻線絕不會起碴起崩口,故它的質地細密,溫潤而澤。當然,韌性硬度同樣受到玉石雜質的影響,通過測定韌性硬度也可以了解其雜質情況。——這是對決定一塊玉石的用途的比較大的因素,例如製作玉山子、器皿對玉石的雜志要求就不十分嚴格,但做首飾配件,則要求玉石純凈、均勻。
御府工坊提示玉的硬度是鑒定玉石的重要依據之一,而寶玉石的光澤同樣是鑒定寶玉石真偽、檔次高低的基本標准。
一般來說,寶玉石的光澤在光亮度上可簡單分類為“燦光”、“灼光”、“閃光”和“弱光”幾種。燦光是最強的光亮度,人必須把眼睛眯起來,例如磨好的鑽石全反射面就具有這樣的光亮度;灼光的光亮度也很高,耀眼的光輝,硬度高的寶石拋光之後一般具有灼光亮度;閃光是一般玻璃光亮程度,分為強閃光與弱閃光,硬度高的玉石一般是強閃光,硬度低的玉石為弱閃光;而硬度低的石料面拋光之後,則具有弱光的光亮強度。
除了光亮程度,光澤也是寶玉石的鑒定特徵之一。它也分為四類:半金屬光澤,折射率在2.6-3之間,如針鐵礦;金剛光澤,折射率在1.9-2.6之間,如金剛石;玻璃光澤折射率在1.3-1.9之間,如翡翠;油脂光澤,似動物油脂,最有名的即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每一種特定的寶玉石,具有特定的折射率,代替物質是很難在硬度、密度、折射率、光亮度這些各種條件下均做到與其一致,因此,通過這些標準的鑒定,便能確認一塊寶玉石的身份與初步價值。
當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都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小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葯水浸蝕的。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等方面的差異和區別很重要。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加工的重要特徵。雕刻的線條槽口和表麵皮亮,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口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玉石的優劣鑒定
1.顏色:白玉的白色之中常微泛青色,極為潔白純白色者少,而硝子都為一種勻凈的潔白純白色。燈下照後硝子還微有桔黃色光。
2.玉性:玉性之一就是溫潤勻膩,如膏似脂,而硝子雖也覺瑩潤,但卻感覺精光外露,於瑩潤之中卻感覺有賊光閃爍。
3.斷口:這是明顯分別的特徵,白玉的斷口為石性特點,暗碴無光,參差狀或鋸齒狀,而硝子的斷口為料性特點,亮碴有光,貝殼狀。雖然珠寶鑒定不能作破壞性檢驗,但是卻可以通過一些偶然的碰碴,不上光的磨面及邊邊角角等處來加以觀察。
4.雜質:玉內不會有氣泡氣眼,但是硝子體內卻有氣泡氣眼。有時因半透明的色而不易被觀察到,有時因硝子質量好而氣眼極少。但作為鑒別來說,不找到證明是不能罷休的。有時我們可以從表面進行檢驗,如有沙眼者即氣泡在表面的表現,也可以證明是硝子,因為白玉是沒有這種特點的,對於內部的氣泡亦可在強光下檢查而得出究竟。
5.比重:玉的比重在2.9~3.1之間,硝子在2.5左右,相比之下硝子要輕飄一些。
6.聲音:玉聲凝重,而硝子聲清脆,在有些情況下可以通過輕輕的碰擊,從玉和硝子所發出的聲音不同來給以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