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確定一個氨基酸序列是lrr-rlk基因家族的
對RNA進行雜交分析可以檢測樣品中的基因是否表達,表達水平如何。在基因表達檢測應用中,熒游標記的探針常常是通過反轉錄酶催化cDNA合成RNA,在這一過程中摻入熒游標記的核苷酸。用於檢測基因表達的RNA探針還可通過RNA聚合酶線性擴增克隆的cDNA獲得。在cDNA晶元的雜交實驗中,雜交溫度足以除DNA中的二級結構,完整的單鏈分子(300-3000nt)的混合物可以提供很強的雜交信號。對寡核苷酸晶元,雜交溫度通常較低,強烈的雜交通常需要探針混合物中的分子降為較短的片段(50-100nt),用化學和酶學的方法可以改變核苷酸的大小。 不同於DNA和RNA分析,利用生物晶元進行蛋白質功能的研究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其中一個難點就是由於許多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是發生在折疊的具有三維結構的多肽表面
② 汽車上的毫米波雷達壞了怎麼檢測
汽車雷達技術與其它技術,如視頻、激光、紅外線技術相比,其主要優點就是不易受天氣影響,探測數據主要與目標的位置和速度有關。通過安裝毫米波雷達裝置,可以給汽車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加強了汽車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目前汽車雷達主要有24GHz和77GHz兩種系統,24GHz雷達系統主要實現近距離探測(SRR),而77GHz系統主要實現遠距離的探測(LRR),或者是這兩種系統的結合使用,實現遠近距離的探測。
圖 4 近距離探測應用
在近距離探測中主要實現:
1)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 自適應巡航控制
2)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FCW) 前向防撞報警
3) Blind Spot Detection 盲點檢測
4) Parking aid輔助停車
5) Lane change assistant輔助變道
遠距離探測主要實現自主巡航控制(ACC)的功能。自適應巡航控制是車輛巡航控制系統通過調整速度以適應交通狀況的汽車功能。安裝在車輛前方的雷達用於檢測在本車前進道路上是否存在速度更慢的車輛。若存在速度更慢的車輛,ACC系統會降低車速並控制與前方車輛的間隙或時間間隙。若系統檢測到前方車輛並不在本車行駛道路上時將加快本車速度使之回到之前所設定的速度。此操作實現了在無司機干預下的自主減速或加速。ACC控制車速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發動機油門控制和適當的制動。ACC系統特別適合高速路上行駛的汽車,當汽車速度在30~200Km/s時激活,可以大大減小駕駛員的負擔。當前國際上主要汽車毫米波雷達的主要技術性能。
③ 俠盜飛車罪惡都市psp秘籍
罪惡都市psp秘籍如下:
游戲中按~進入秘籍模式
武器1 ←→×↑↓□←→
武器 2 ←→□↑↓△←→
武器 3 ←→△↑↓○←→
獲得 $250000 ↑↓←→××LR
防護甲 ↑↓←→□□LR
生命 ↑↓←→○○LR
提升通緝等級 ↑→□□↓←○○
不被通緝 ↑→△△↓←××
晴朗天氣 ←↓RL→↑←○
完美天氣 ←↓RL→↑←×
夜間 ←↓LR→↑←□
雨天 ←↓LR→↑←△
陰暗天氣 ←↓△×→↑←L
時間快 RLL↓↑×↓L
所有車炸毀 LRR←→□↓R
行人攻擊 ↓△↑×LRLR
行人有武器 ↑L↓R←○→△
時間快 ←←RR↑△↓×
時間慢 ←←○○↓↑△×
完美操控性 ↓←↑LR△○×
自殺 →→○○LR↓×
糟糕的交通 LRLR ←○↑×
垃圾車 ↓↑→△L△L△
行人跟著你 →L↓L○↑L□
屏幕翻轉 □□□LLR←→
屏幕翻轉 ←←←RRL→←
垃圾車 →↑←↓△△LR
汽車電鍍 ↑L↓R←L→R
(3)lrr目標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俠盜飛車罪惡都市武器與裝備:
分為武器與護具兩個大類。武器通常會對應相應的戰鬥技能,包括肉搏、近戰武器、小型槍械、重型槍械、投擲武器5種。其特徵主要如下:
1、肉搏。除了徒手,主要包括拳套(手指虎),即被視作徒手但會顯示在裝備狀態里。
2、近戰武器。大多數時候指冷兵器,包括棍棒、撬棍、鐵錘、匕首等,也包括電鋸。作用方式和徒手差不多,但是根據武器的不同使用方法也略有不同。
3、小型槍械。即常規意義上的槍,包含手槍和步槍兩種外觀,游戲借鑒了大多數現實中的槍械,手槍只能瞄準射擊,步槍只能掃射。
4、重型槍械。包括各類重機槍,與小型槍械相比更大,更重,火力也更猛烈。根據槍械的不同,重型槍械只能掃射。
5、投擲武器。包括各類手榴彈,殺傷力較強,無法回收。
6、護具。主要為防彈衣,可以承擔除水淹外的任何傷害。
④ 如何定位一段寡核苷酸在基因組中的位置
應用寡核苷酸探針檢測甘薯基因組中
NB S與 LRR 序列數目
屈滿義 , 查向東 ,王鈺 ,楊金環 , 蔣琳
()230039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安徽省生態工程不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合肥 摘 要 :以含編碼 NB S及 LRR 結構域序列的 PCR 擴增產物作標准對照 ,根據 P2LOO P模體及 LRR 結構域氨基酸 序列設計寡核苷酸探針 ,應用 Sou the rn雜交定量檢測甘薯基因組中 NB S不 LRR 序列的拷貝數目 。結果表明 ,甘薯 基因組中存在多個拷貝的 NB S不 LRR 編碼序列 ,經計算刜步獲得了其在基因組中的拷貝數目 ,為揭示甘薯抗病分
子機制及植物抗病分子育種打下基礎 。
關鍵詞 :甘薯 ; NB S2LRR;寡核苷酸探針 ; Sou the rn雜交
( ) 文章編號 : 1008 - 9632 200902 - 0011 - 04 中圖分類號 : Q94312 文獻標識碼 : A
寡核苷酸探針是指利用 15~50 bp 核苷酸片段制備的 1 材料與方法
探針 ,因序列長度較小 ,寡核苷酸探針常用於檢測小片段 111 植物材料及生化試劑 實驗材料選用甘薯高抗莖線[ 1 ] 的 DNA 。應用寡核苷酸探針進行 Sou the rn 雜交 , 避免 蟲品種 AB94078 21,由徐
了雙鏈 DNA 探針在雜交中自我復性 ,提高了雜交效率丏 州農科所甘薯研究中心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提供 。限制性[ 2 ] 檢測特異性強 。通過測定基因組 DNA 雜交信號的強 內切酶購自 TaKaR a 公司 ; 瓊脂糖購自 OXO ID 公司 ; D ig
度 R andom L abe ling and D e tec tion Kit,並不標准對照的雜交信號相比較 ,可估算出某個特定 購自博士德公司 ; 尼龍 [ 3 ] 基因的拷貝數 。 膜購自 H ybond公司 。
( ) 植物抗病基因 R gene s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 如編碼112 甘薯總 DNA 的提叏
( 的蛋白質常具有核苷酸結合位點 N uc leo tide b ind ing site, 甘薯基因組 DNA 提叏採用改進的 CTAB 法 。
) () 113 標准對照甘薯 NB S2LRR 類序列的克隆NB S、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 L euc ine2rich rep ea ts, LRR 、
( ) 絲氨酸 2蘇氨酸激酶 Se rine 2th reon ine k ina se, STK等結構 11311 引物設計及 PCR 擴增
根據 H e 等克隆的甘薯 NB S2LRR 類抗病基因同源序 域 。NB S及 LRR 類抗病基因是 R 基因中最大的類群 ,其
() ( ) 蛋白產物含一個核苷酸結合位點 NB S和一個富含亮氨 列 GenB ank 登錄號 : DQ903640 的 P2LOO P 和 GL PLA 區 [ 4 ] () 酸重復 LRR 結構域 。有關 NB S2LRR 類序列拷貝數的 序列設計上游引物 P21: GGTGGGGTTGGGAA GACA ,下游
分析 ,目前主要集中在已獲得基因組全序列的植物 ,例如引物 P22: CCACGCTA GTGGCAA TCCTT。以甘薯高抗莖線 [ 5 ] 蟲病品種 Zhou等 収現水稻 NB S2LRR 類序列占整個基因組的 1%AB9407821 基因組 DNA 為模板 , 利用上述引物 [ 6 ] ~2% ,而擬南芥基因組中有 149 條 NB S2LRR 類序列 。 進行 PCR 擴增 ,反應體積為 20uL ,其中包含 1 ×PCR B uff2
甘薯為同源多倍體 ,基因組較大 ,其基因組全序列尚未獲 e r, 2mmo l /L M gC l, dN TP10m mo l /L , 上 、下 游 引 物 各2
μ 3mo l /L ,模板 DNA30 ~50 ng, 115U Taq 酶 ,反應在 Epp en2得 ,復雜的遺傳背景為在分子水平研究甘薯抗病機制帶來 [ 7 ] do rf 5331 型 PCR 儀上進行 。擴增程序為 : 94? 2m in, 1 個 了一定的困難 。本研究應用寡核苷酸探針對甘薯高抗
莖線蟲病品種 AB94078 21 基 因 組 DNA 進 行 Sou the rn 雜 循環 ; 94 ? 40 s, 55 ? 50 s, 72 ? 90 s, 30 個循環 ; 72? 5m in;
4?保存 。交 ,檢測基因組中 NB S及 LRR
⑤ 體檢項目的常見分項檢測
進口膠囊內窺鏡
全稱為「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又稱「醫用無線內鏡」。膠囊內鏡具有檢查方便、無創傷、無導線、無痛苦、無交叉感染、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等優點,擴展了消化道檢查的視野,克服了傳統的插入式內鏡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適用於年老體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 可作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首選方法。 檢查出膽囊、肝臟、胰腺、脾臟、腎臟是否有病變。主要檢查八大部位,包括肝臟、肝內膽管、總膽管、膽囊、腎臟、肝門靜脈、胰腺、脾臟及其它。檢測脂肪肝、肝硬化、肝膽結石、不明原因腹痛等疾病。
前列腺B超 (視力、辨色力、外眼、眼壓、眼底、裂隙燈檢查等)
眼睛是將外界狀況傳遞至大腦的重要工具,要了解其是否正常,必須進行視力檢查;通過眼底攝影檢查,了解眼底、血管是否有病變;如:糖尿病引發眼底病變、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等 婦科常規
篩查宮頸大小、顏色、外口形狀;有無糜爛、息肉、腫瘤、炎症;以及分泌物的量、性質、顏色、有無臭味等。並並觸摸陰道的彈性、通暢度,有無觸痛;與觸叩子宮及附件有無壓痛、腫塊等
宮頸刮片
重要的是透過宮頸塗片篩檢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很高,但死亡率並沒有那麼高,主要是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所產生的功效。由於宮頸塗片檢查是篩檢子宮頸癌的有效方法,因此,凡有性行為之婦女,每年應檢查一次
乳腺紅外掃描
乳腺攝影檢查是以Χ光儀器透視在壓迫下的乳腺,此項Χ光檢查可以檢查出許多用手摸不出的乳腺病灶(lesion),發現早期乳癌的機率相當高。 白細胞計數(WBC)主要擔任防衛工作,白細胞增加或減少,需配合白細胞分類,來初步辦定為細菌感染或病毒性感染或為白血病(俗稱血癌)
淋巴細胞(LYN)白細胞分類之值,有助於各種疾病之診斷治療
粒細胞(GRAN)
紅細胞計數(RBC)貧血或失血都會影響紅細胞數目。
高值時可能患紅細胞增多症或地中海型貧血;
低值時可能為貧血
血紅蛋白(HGB)主要用於檢查是否貧血
紅細胞壓積(HCT)指紅細胞在血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能更正確的了解貧血之程度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血球指數,是鑒別各種貧血的參考指標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當紅細胞血球大小相差較大時,RDW會上升,可為診斷貧血的參考
血小板計數(PLT)高值時可能與紅細胞血球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脾臟切除、慢性感染症或急性感染恢復期有關。血小板值過低時可能有出血傾向,凝血情形不良之再生不良性貧血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血小板分布寬度(PDW)
血小板壓積(PCT)
單核細胞(MON)白細胞分類之值,有助於各種疾病之診斷治療
淋巴細胞相對百分比(LRR%)
粒細胞相對百分比(RPR%)
單核細胞相對百分比(MPR%) 尿比重(SG) 成人任意尿成年人其正常值為1.010~1.030。低比重尿:見於尿崩症、多囊性腎或使用利尿劑及水份攝取過多者。高比重尿:見於糖尿病、充血性心臟衰竭、脫水、嘔吐
尿酸鹼度(PH) 新鮮尿液正常時呈弱酸性 ,酸度在5至8左右。若酸鹼度大於8即表示尿液呈鹼性,可能有尿路感染、發炎或腎功能不良等情形。若酸鹼度小於5即表示尿液呈酸性,可能正值飢餓狀態或酮酸症
白細胞(LEU) 試紙測試尿中有沒有白細胞。若尿中白細胞增加,表示泌尿道有發炎現象,可配合尿蛋白及亞硝酸鹽做判讀。但女性常因陰道分泌物污染檢驗結果呈陽性,故在收集尿液前應先清潔會陰部
亞硝酸鹽(NIT) 定泌尿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 ﹔若有亞硝酸鹽反應,需再進一步以顯微鏡檢查,以便了解是何種細菌感染
尿蛋白(PRO) 正常情況下,尿液有微量蛋白質(150mg/天),以試紙測試呈陰性(-);若呈陽性(+), 則可能是:生理性蛋白尿:肌肉過度運動、冷水浴過 久、食入蛋白質過多。體位性蛋白尿:有的人站立過久出現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腎臟發炎、腎病癥候群、發高燒、妊娠毒血症等情形
尿糖(GLU) 正常情況下尿中沒有糖份為陰性(-),或有微量糖份出現。尿糖為陽性(+)時,則應考慮是否為糖尿病,必須再連續追蹤檢查
尿酮體(KET) 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而形成酮體, 正常尿中沒有酮體為陰性(-),若尿中有酮體為陽性(+),經常見於糖尿病患者,但也見於飢餓、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等患者。限制澱粉類食物的減肥者,尿中也會出現酮體
尿膽原(UBG) 若尿中的尿膽原過高,表示可能有溶血性黃疸、急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若尿中沒有尿膽原,表示可能有膽道阻
膽紅素(U-BiL) 正常尿中沒有膽紅素,故呈陰性(-)。當尿中有膽紅素時呈陽性(+),表示可能有膽道阻塞或肝臟疾病等
尿紅細胞(ERY) 測定尿中是否帶有血。尿中沒有血呈陰性(-);若尿中有血則呈陽性(+),可能是尿路結石、腎臟發炎或泌尿系統癌症等。但若尿液樣本放置過久、生理期婦女等情形可能造成假陽性﹔吃大量維他命C時,則會造成假陰性 轉氨酶(ALT) sGPT在血清中的數值代表肝細胞受損程度。急性肝炎者的數值可能高達500~1000 IU/L以上。另慢性肝炎、酒精性肝障礙、肝硬化、肝癌等亦會造成值偏高
穀草轉氨酶(GOT) 為體內酵素,存在於肝臟、心臟中,也存在於腦部或血球等器官或細胞。sGOT偏高代表這些部位有可能發生病變
谷氨醯轉肽酶(GGT) 是一種存在於肝臟、胰臟、脾臟及腎臟的酵素,最常用於篩檢肝臟機能障礙及肝硬化,尤其是酒精性肝障礙和葯物性肝障礙
總蛋白(TPO) 檢查營養狀態、肝臟功能、腎臟功能、感染症之用
白蛋白(ALB) 白蛋白是用來維持血漿的滲透壓,在肝臟製造,故肝臟發生疾病、肚瀉、營養失調等情況時,白蛋白會明顯減少
球蛋白(GLO) 在感染、肝病、腎病、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時均可能發生增減,應由醫生配合其它檢查結果判讀
白蛋白/球蛋白(A/G)
鹼性磷酸酶(ALP) 為體內的一種酵素,當細胞受傷時,ALP值即升高,正值發育期間的小孩或少年,其值雖可高達2~3倍,但仍屬正常。值高時可能為肝膽方面問題、骨癌或骨轉移等
乳酸脫氫酶(LDH) 高值時表示可能患有心肌梗塞、肺栓塞、肝臟損傷、肌肉發育不良、白血病、貧血或癌症,通常需配合其它檢查項目一起做判斷。超過正常值10%為正常值的極限,故超過50 單位以上時,應加以判斷是何種疾病所致
總膽紅素(TBS) 高值時可能有肝膽問題或溶血性疾病。若皮膚泛黃,即稱為黃疸
直接膽紅素 高值時可能有肝膽方面的問題 總膽固醇體內最具代表性的脂肪 。當血清中膽固醇含量過高,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腦中風;含量太低則可能有貧血、肝障礙及營養不良
甘油三脂甘油三脂之形成,大多來自醱酵類及碳水化合物(米飯、麵包等谷類),當中性脂肪數值偏高,則易患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肥胖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olesterol) 這就是俗稱〝好的〞膽固醇,對血管有保護作用。血中含量不可低於40mg/dl (0.91mmol/L),否則易患血管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lesterol) 這就是〝壞的〞膽固醇,愈高愈不好。是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及治療高脂血症重要指針。 尿素氮BUN 腎臟濾過代謝之最終產物,當腎功能障礙時,產物無法適當排出,此時血清中之尿素氮數值升高。但此數值極易受葯物劑量影響,必須配合其它檢查數值一起診斷
肌酐CR 肌酐是肌肉運動的主要能源是肌酸所分解的一種物質,只要腎臟功能正常,肌酐會經由尿液排泄至體外。測定肌酸酐就可得知腎臟的排泄功能
尿酸Ua 體內普林/嘌呤(Purine)的代謝物,以動物的內臟普林/嘌呤含量最多。飲酒過量、糖尿病、痛風、腎炎、鉛中毒、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尿酸會偏高 空腹血糖 指空腹時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是篩檢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當健檢時發現空腹血糖大於110mg/dl(6.1mmol/L)時,為確定有無糖尿病,建議另擇一日再測定一次空腹血糖,以確定診斷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抗體(H. pylori Ab) 幽門螺旋桿菌是生長在胃粘膜內的一種細菌,醫學界已證實此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部分胃癌及部分胃淋巴瘤有密切的關系。
一般健檢都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抗體」,只要抽血即可,較為方便。抗體若為陽性,代表的意義有三種:
1.體內有該菌感染且造成疾病。
2.體內有該菌感染但不造成疾病。
3.該菌已根除,但抗體仍未消失。
因此抗體陽性者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由腸胃專科醫師判定是否要採取根除療法(使用抗生素)。
市場上較為流行的體檢使用試劑採用的均為金標法快速檢測試劑。幾分鍾內能出結果,大大降低了被體檢者的麻煩的同時,加快了體檢醫院的效率。 鈣(Ca) 血鈣升高時,主要見於惡性腫瘤、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和維他命D中毒,降低時,主要見於骨軟化症、佝僂病、維他命D缺乏和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應與磷(P)同時判讀。
磷(P)磷(P)血磷應與鈣一起判讀。當鈣升高時,若磷也升高,要考慮可能有惡性腫瘤;若磷下降,可能為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或維他命D過剩症。當鈣下降時,若磷也下降,可能為骨軟化症、佝僂病或維他命D缺乏;若磷升高,則可能為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或慢性腎功能不全。 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甲亢時,T3升高,甲減時降低組織發炎篩檢甲狀腺素(T4) T4為一種甲狀腺激素,分析其血中含量,可知甲狀腺功能,最好和TSH一起判讀。T4升高為甲狀腺功能亢進,T4降低為功能低下。
促甲狀腺激素(TSH) 由腦下腺前葉所分泌之荷爾蒙,可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檢查TSH可篩檢甲狀腺功能,通常必須和甲狀腺素(T4)一起判讀。一般而言,甲狀腺功能亢進時,TSH下降;功能低下時,TSH上升。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可了解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是否產生對肝炎病毒的抗體,是否應該注射疫苗,以及注射疫苗後的效果
乙肝表面抗體(HbsAb)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體(HbeAb)
乙肝核心抗體(HbcAb) 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種腫瘤標記,通常有大腸、直腸癌及胰腺腫瘤時,此項檢驗數值最高,而其它癌症此值有可能偏高,只是其比例較少。檢驗結果須配合臨床症狀及其它參考。
胎甲球(a-FA/AFP) α-FA/ AFP是血液檢查中用來篩檢肝癌最常用的方法(篩檢肝癌時最好配合腹部超聲波檢查)。若值偏高,有可能為肝癌或慢性肝炎。但胃癌、畸胎瘤、睾丸癌和卵巢癌等增殖性疾病、懷孕或急性肝炎時,值也會偏高,因此必須配合臨床症狀再做判斷
前列腺腫瘤標記(PSA) PSA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一種腫瘤標記,可用來篩檢是否罹患前列腺癌。適用於50歲以上的男性。
乳腺腫瘤標記(CA 15-3) CA 15-3為一種乳癌的輔助檢查。CA 15-3檢查正常者,絕不可疏忽乳房自我檢查。防治乳癌最重要是自我檢查,一有懷疑,應立即就醫,進一步做乳房X光攝影。CA 15-3的檢查由於陽性率最高只達50%左右,用於篩檢時應由專業人員小心判讀,切勿自行解讀。
胰腺腫瘤標記(CA 19-9)CA19-9是癌細胞所含的一種醣蛋白,主要與消化道的癌症有關,以胰臟癌和膽囊癌的陽性率較高。各種癌症CA19-9之陽性率如下:胰臟癌84%、膽囊膽管癌69%、大腸癌39%、卵巢癌35%。有部分的良性疾病也可能出現CA19-9升高的現象:慢性胰炎14%、膽石症11%、肝硬化17%、糖尿病10%、腎功能不全9%。
卵巢腫瘤標記(CA 125) CA 125是癌細胞所含的一種醣蛋白,對卵巢癌之診斷有很高的陽性率(97.1%),故一般視為卵巢癌的標記。另外,在子宮內膜症CA 125也會呈現高值,陽性率為78.8%。CA 125在各種腫瘤的陽性率如下:子宮頸癌20.9%、胰臟癌48.6%、膽道癌38.1%、肝癌42.9%、子宮內膜癌37.5% 、胃癌23.5%、結腸直腸癌10.6%、肺癌6.6%、良性卵巢腫瘤23.1%
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 >71U/L為陽性,初檢陽性者,應每隔五周復查,連續查三次,如濃度逐漸上升者,應考慮患惡性腫瘤的機會很高。TSGF可用於多種惡性腫瘤的普查篩選,輔助診斷和療效觀察,以及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病情監測。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用於醫療診斷設備的磁共振成像系統,主要包含磁體、梯度系統、射頻系統(包括MRI譜儀)、計算機系統、病人系統等。磁體,就是給原子核加上一個外加的磁場,使人體組織中的原子核產生相應的振動頻率;射頻系統提供頻率與進動頻率相一致的射頻脈沖,使原子核發生核磁共振;梯度系統、計算機系統等再完成成像、處理等。磁共振成像能觀測到人體內部任意截面的一種原子核的濃度或狀態的像,通過積累的認識和經驗,可以對成像組織的結構和生理狀態進行判讀,了解該組織是否正常?是否有病變?
以上項目均參考西安普惠健康體檢中心體檢項目,版權所有,僅供參考,如需詳細了解詳情網路搜索「普惠體檢」。 年紀大了之後,人的身體經常會出現問題,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因此老年人及家人應提高疾病的預防意識,定期體檢。一般在50歲以後就應該半年做一次體檢了,那麼老人體檢時,應該注意哪些項目呢?以下幾個項目都是必不可少的。血壓:了解血壓高低。血、尿、便常規:了解有無貧血、感染,以及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炎症。心電圖:了解心肌供血情況,是否有心律失常等。腹部彩超:可提前發現是否出現肝、膽腫瘤或膽囊結石等。胸片:可篩查有無炎症、肺氣腫、肺結核等,吸煙者更應定期檢查。血糖血脂:可早期發現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反映出動脈硬化的程度,肥胖或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人應特別注意。查眼底:可早期發現老年性白內障、原發性青光眼等疾病。、骨密度:可判斷骨質疏鬆情況,一般50歲以上的男性以及45歲以上的女性都應對該項檢測。注重健康體檢,享受美好人生,老年人的晚年健康檢查更應該關注。
⑥ 求MacBook Pro 2010 到2012年的15.4寸的機型型號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I 第一部分 序 一、近年東北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研究生招生就業情況簡介 表1東北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近三年招生信息匯總 年份 招生人數 保送人數 復試分數 復試 比例 獎學金 比例 2010 161 19內推 332 11.2 獎學金 2009 163 30左右 313 11.2 獎學金 2008 174 39 334 11.2 公費/自費 近三年東北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招收的研究生總數一般在160、170人左右復試分數線定在330分以上09年的復試分數線是313分。 東北大學每年本校保研加上外校推薦的保研學生數大約為3040人在錄取的所有考生中外校考生佔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對於外校考生而言盡管在與東大本校考生同等競爭時會稍有劣勢但還是有很大勝算的。09年由領先考研輔導的考生就有一半以上考上了東大的研究生。 等級 比例 獎學金情況 一等 40 免學費每個月補貼300生活費 二等 40 免一半學費每個月240生活費 三等 20 每個月200生活費 東北大學的獎學金覆蓋面還是很大的基本上每一名被錄取為東大研究生的同學都能夠獲得獎學金。一般而言一等獎學金佔40二等獎學金佔40三等獎學金佔20。保研的學生第一年肯定有獎學金第二年是根據第一學年的考試成績及發表論文、參加活動等加分情況來重新評比的這樣第一年保研的學生就佔了一等獎學金的一部分名額所以復試大家不要掉以輕心以為初試考完就萬事大吉了復試的220分同樣關鍵。以往年經驗看復試後成績排名變動還是相當大的。建議大家初試考完假期抓緊時間好好准備復試內容。 就讀東北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出路還是相當樂觀的。往年的就業狀況都很不錯基本工資都在4000以上應聘的企業都是知名企業如華為、中興、中廣核、中冶南方、北車、南車、三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等以及北京礦業研究院等研究單位。所從事的崗位主要有硬體研發、軟體研發、售後服務、銷售等等。 二、復習經驗介紹 1.初試介紹 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答題時間180分鍾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II 三考試題型及比例 簡答題 20 綜合題 80 四參考書目 自動控制原理王建輝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2.復試整體介紹 10年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復試情況 學科、專業名稱 考試形式 復試筆試內容 參考書目 0811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筆試加面試 1.電路原理30 2.微機原理30 3.計算機控制系統40。 1、《電工理論基礎》陳紹林 東北大學出版社 2、《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戴梅瑩 清華大學出版社 3、《計算機控制系統》劉建昌等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復試採取初試成績排名提檔復試120初試成績滿分500分復試的總成績為220分其中筆試120分面試100分。 初試成績復試成績總成績獎學金按各專業總成績排名進行評選。 關於如何找導師這里給大家一些建議。東北大學通常是在研究生開學後進行研究生與導師雙向選擇但是從以往情況看大家都是在考完試覺得自己錄取有希望之後先去聯系導師。 3.復試筆試專業課 復試筆試題型及各教材分值比例 復試筆試專業課題型一般為填空題、概念題、簡答題、論述題、計算題和綜合題。 4.復試面試 面試時首先有個英語測試第一是5道聽力題聽完後直介面說選項答案A、B、 C、 D第二是一道專業英語翻譯題給你一小段英文原文要求你翻譯成中文第三是一道口述作文題給你一個題目允許你想2分鍾左右然後隨便說。然後是專業測試一般以老師提問為主面試一般問兩個或三個問題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專業知識進行解答。老師問題的范圍比較廣並不限定哪個學科內容。主要考察學生本科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與綜合素質。面試時一般有4到5個老師在場綜合評定學生表現。 面試時一定不要緊張一般老師的問題也不是特別難或特別偏。對於自己不會的問題最忌諱不懂裝懂自己杜撰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誠實的跟老師說明千萬不能瞎編胡亂作答。回答問題時用普通話作答語速不要太快吐字一定要清晰。一般面試時間為10-15分鍾。面試時態度一定要謙和不能狂妄。對於這點考生一定要注意。 三、初試必考知識點 一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 1自動控制系統的組成 2自動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 3自動控制系統的類型 4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III 二系統模型的建立 1傳遞函數的定義及典型環節的傳遞函數 2根據物理定律寫出描寫系統動態的微分方程並求傳遞函數 3畫出系統的動態結構圖並通過化簡求出傳遞函數 4畫出系統的信號流圖並通過化簡求出傳遞函數 三自動控制系統的時域分析法 1根據系統的微分方程或傳遞函數求出系統輸出隨時間變化的解主要考慮系統輸入為階躍信號被控對象為一階和二階系統並分析系統的性能。 2根據系統的特徵方程判斷系統的穩定性 3穩態誤差的定義及計算 四自動控制系統的根軌跡分析法 1根軌跡的概念 2根軌跡的繪制 3利用根軌跡分析系統的性能 五自動控制系統的頻率分析法 1頻率特性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典型環節及開環系統頻率特性的繪制 3利用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分析系統的性能 4閉環頻率特性及與系統的動態性能的關系 六控制系統的校正及綜合 1控制系統校正的基本概念 2串聯校正 3並聯校正 4復合校正 七非線性系統分析 1非線性系統的特點 2典型的非線性系統 3利用描述函數法分析非線性系統 4相平面法 八線性離散系統的理論基礎 1離散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基礎知識 2脈沖傳遞函數的定義及推導 3采樣控制系統的時域分析 本門專業課在試卷中出現的類似給分題的形式主要是概念題和結構框圖化簡題。為了方便各位學員復習並獲得較好的復習效果我們將重點內容貫穿在平時的講課當中只要學員同學注意積累和強化記憶就一定能在最終的考試中獲得很好的分數另外我們特別制定了一冊練習題以方便學員同學們把握住要點。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4 第一章 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 【本章復習規劃】 本章要解決的問題是在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基礎上能夠針對一個實際的控制系統找出其被控對象、輸入量、輸出量並分析其結構、類型和工作原理。 基本術語反饋量、擾動量、輸入量、輸出量、被控對象 基本結構開環、閉環、復合 基本類型線性和非線性、連續和離散、程序控制和隨動 基本要求暫態、穩態、穩定性。 【知識點詳解】 學習重點 l 了解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及其工作原理 l 了解閉環控制系統的組成和基本環節 l 掌握反饋控制系統的基本要求 l 學會分析自動控制系統的類型及本質特徵。 1.1 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 自動控制自動控制是在沒有人的直接干預下利用物理裝置對生產設備和工藝過程進行合理的控制使被控制的物理量保持恆定或者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例如礦井提升機的速度控制、軋鋼廠加熱爐溫度的控制等等。 自動控制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是為實現某一控制目標所需要的所有物理部件的有機組合體。 1. 開環控制系統 例1-1 溫度控制系統 220Vuc21 l 性能指標 l 工作過程 1 2 擾動量 給定量 輸出量 1 - 控制器自耦變壓器 2 - 被控對象電阻爐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5 1開環控制只有輸入量對輸出量產生控製作用輸出量不參與對系統的控制。 2開環控制特點 l 輸入控制輸出 l 輸出不參與控制 l 系統沒有抗干擾能力 2. 閉環控制系統 例1-2 溫度閉環控制系統 1人工閉環控制 2自動閉環控制 閉環控制結構圖 1-控制器 2-控制對象 3-檢測裝置 220V 1 2 uc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6 ① 反饋控制把輸出量的一部分檢測出來反饋到輸入端與給定信號進行比較產生偏差此偏差經過控制器產生控製作用使輸出量按照要求的規律變化 反饋信號與給定信號極性相反為負反饋反之為正反饋 ② 反饋控制特點 l 輸入控制輸出 l 輸出參與控制 l 檢測偏差糾正偏差 l 具有抗干擾能力 1.2 閉環控制系統的組成和基本環節 1. 閉環控制系統的結構圖 1-給定環節2-比較環節3-校正環節4-放大環節 5-執行機構6-被控對象7-檢測裝置 2. 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環節 1控制對象或調節對象要進行控制的設備或過程。 2執行機構一般由傳動裝置和調節機構組成。執行機構直接作用於控制對象使被控制量達到所要求的數值。 3檢測裝置或感測器該裝置用來檢測被控制量並將其轉換為與給定量相同的物理量。 4給定環節設定被控制量的給定值的裝置。 5比較環節將所檢測的被控制量與給定量進行比較確定兩者之間的偏差量。 6中間環節一般包括比較環節和校正環節。 3. 閉環控制系統中的基本術語 1 被控對象 2 被控量或輸出量 3 控制量 4 設定量或輸入量 5 擾動量 6 反饋量 7 偏差量 8 前向通道或正向通道 9 反饋通道或反向通道 10 理想輸出 11 實際輸出 1.3 自動控制系統類型 1.按照主要元件的特性方程的輸入輸出特徵劃分 1線性系統由線性元件組成的系統其微分方程中輸出量及其各階導數都是一次的並且各系數與輸入量自變數無關。 2非線性系統由非線性元件組成的系統其微分方程式的系數與自變數有關。 2.按照信號傳遞方式劃分 1連續數據系統系統各部分的信號都是模擬的連續函數。 2離散數據系統系統的一處或幾處信號是以脈沖系列或數碼的形式傳遞。 3.按照輸入量的變化規律劃分 1恆值系統給定量是恆定不變的。 2隨動系統給定量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函數變化的。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7 3程序控制系統給定量按照事先未知的時間函數變化。 1.4 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1. 對自動控制系統基本要求 穩定性穩、快速性快、准確性准 l 「穩」與「快」是說明系統動態過渡過程品質。 l 系統的過渡過程產生的原因 系統中儲能元件的能量不可能突變。 l 「准」是說明系統的穩態靜態品質。 l 穩定性是保證控制系統正常工作的先決條件。線性控制系統的穩定性由系統本身的結構與參數所決定的與外部條件和初始狀態無關。 2. 穩態性能指標 穩態誤差當系統從一個穩態過渡到新的穩態或系統受擾動作用又重新平衡後系統可能會出現偏差這種偏差稱為穩態誤差。系統穩態誤差的大小反映了系統的穩態精度它表明了系統控制的准確程度。穩態誤差越小則系統的穩態精度越高。 無差系統圖a 若穩態誤差不為零則系統稱為有差系統。 有差系統圖b 若穩態誤差為零則系統稱為無差系統。 3. 暫態性能指標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8 1最大超調量輸出最大值與輸出穩態值的相對誤差。反映了系統的平穩性。最大超調量越小則說明系統過渡過程越平穩。 2上升時間指系統的輸出量第一次到達輸出穩態值所對應的時刻。 3過渡過程時間調節時間系統的輸出量進入並一直保持在穩態輸出值附近的允許誤差帶內所需的時間。允許誤差帶寬度一般取穩態輸出值的2或5。調節時間的長短反映了系統的快速性。調節時間越小系統的快速性越好。 4振盪次數在調節時間內輸出量在穩態值附近上下波動的次數。它也反映系統的平穩性。振盪次數越少說明系統的平穩性越好。 【本章小結】 1. 開環控制系統結構簡單、穩定性好但不能自動補償擾動對輸出量的影響。當系統擾動量產生的偏差可以預先進行補償或影響不大時採用開環控制是有利的。當擾動量無法預計或控制系統的精度達不到預期要求時則應採用閉環控制。 2. 閉環控制系統具有反饋環節它能依靠反饋環節進行自動調節以克服擾動對系統的影響。閉環控制極大地提高了系統的精度。但是閉環使系統的穩定性變差需要重視並加以解決。 3.自動控制系統通常由給定環節、檢測環節、比較環節、放大元件、被控對象、和反饋環節等部件組成。系統的作用量和被控量有給定量、反饋量、擾動量、輸出量和各中間變數。 4.結構圖又簡稱框圖可直觀地表達系統各環節或各部件間因果關系可以表達各種作用量和中間變數的作用點和信號傳遞情況以及它們對輸出量的影響。 5.在不同輸入量作用下對系統的輸出量的要求揭示出反饋控制系統的本質特徵輸出跟隨輸入。 6.對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要求有 穩定性——系統能工作的首要條件 快速性——用系統在暫態過程中的響應速度和被控量的波動程度描述 准確性——用穩態誤差來衡量。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9 第二章 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 【本章復習規劃】1數學模型2傳遞函數3傳遞函數的求取4非線性數學模型的線性化。 【知識點詳解】 學習重點 l 簡單物理系統的微分方程和傳遞函數的列寫及計算 l 非線性模型的線性化方法 l 結構圖和信號流圖的變換與化簡 l 開環傳遞函數和閉環傳遞函數的推導和計算。 2.1 微分方程式的編寫 1. 數學模型描述系統變數之間關系的數學表達式 2.數學模型的主要形式 1微分方程 2傳遞函數 3結構框圖 4信號流圖 編寫系統微分方程的步驟 ⑴ 確定系統的輸入量和輸出量 ⑵ 將系統分解為各環節依次確定各環節的輸入量和輸出量根據各環節的物理規律寫出各環節的微分方程 ⑶ 消去中間變數求出系統的微分方程。 例2-1 RC電路 取u1為輸入量u2為輸出量 12utRiu2uqCdqidt2crdxRCxxdt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10 例2-2 RL電路 取u為輸入量 i為輸出量 例2-3 直流電動機電樞電路 取ud為輸入量 n為輸出量 2.2 非線性數學模型線性化 1.非線性特性 l 本質非線性 l 非本質非線性 2.非線性特性線性化 作某種近似或者縮小一些研究問題的范圍。 nnRCCdtCCdtCe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11 3.小偏差線性化方法 例2-5 發電機激磁特性 小偏差線性化的數學處理靜態工作點附近的泰勒Taylor級數展開 1將一個非線性函數y fx在其工作點展開成泰勒Taylor級數然後略去二次以上的高階項得到線性化方程用來代替原來的非線性函數。 忽略二階以上各項可寫成 2對於具有兩個自變數的非線性函數設輸入 量為x1t和x2t 輸出量為yt 系統正常工作點為y0 fx10 x20。在工作點附近展開泰勒Taylor級數得 忽略二階以上各項可寫成 例2-6 可控硅整流電路 取三相橋式硅整流電路的輸入量為控制角為α輸出量為整流電壓Ed 0tanffUIα�6�2�6��6�1�6�1000xdfxyfxxxdx�6��6�8�6�8�6�1�6�1�6�8�6�8�6�8�6�8�6�8�6�1�6�1�6�1�6�1�6�8�6�8�6�8�6�8102011022012ffyfxxxxxxxx�6�8�6�8�6�1�6�1�6�8�6�8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12 式中E2 ——交流電源相電壓的有效值 Ed0 —— 時的整流電壓。 線性化處理令 得 式中 說明通過上述討論應注意到運用線性化方程來處理非線性特性時線性化方程的參量與靜態工作點有關工作點不同時參量的數值也不同。因此在線性化以前必須確定元件的靜態工作點。 2.3 傳遞函數 1. 定義 例2-7 RC電路 當u1為輸入u2為輸出時 對於n階系統線性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為 202.34coscosddEEEαα0α00000cosdxyEαα000cosddsEEKααα�6�1�6�1000sindsddEKEdαααα�6��6�1�6�1�6�1�6�1�6�1�6�1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13 在零初始條件下取拉氏變換得 傳遞函數零初始條件下輸出量的拉氏變換與輸入量的拉氏變換之比。 例2-7 RC電路 1當u1為輸入u2為輸出時 2當u1為輸入i為輸出時 例2-8 RLC電路 �6�1�6�1�6�1�6��6�1�6�1�6�1�6��6�1�6�1�6�1�6�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14 取ur為輸入uc為輸出得 l 傳遞函數表示系統傳遞輸入信號的能力反映系統本身的動態性能。它只與系統的結構和參數有關與外部作用等條件無關。 l 一般有n≥m l 同一個系統當輸入量和輸出量的選擇不相同時可能會有不同的傳遞函數。 l 不同的物理系統可以有相同的傳遞函數。 傳遞函數的另外兩種常用形式 時間常數形式 根的形式 l 系統的特徵方程 l 系統的階數 l 系統的極點 l 系統的零點 2. 典型環節的傳遞函數及暫態特性 1比例環節 crdiLiRuudtciCdt21crrRxxKxR�6��6�1�6�1�6�1�6�11111miinjjKTsWsTs∏∏11mgiinjjKszWssp∏∏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0451-89181925 咨詢QQ21161183 15 比例環節的單位階躍響應 2慣性環節 當 時 求拉氏反變換得 慣性環節的單位階躍響應 3積分環節 11crXsWsXsTs1rXss01/11/1///1/1/sTKTAsTKssT�6�1�6�1111/cXsKssT�6�1/10tTcxtKet�6�1�6�1≥ 哈爾濱領先教育2011年專業課基礎班講義 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咨詢電話
⑦ 花椰菜種質資源的創新是怎樣的
(一)廣泛引進國外花椰菜雜交品種自交分離創新種質資源
鑒於目前國內花椰菜種質資源貧乏的現狀,直接從國外引進優良一代雜種,通過自交分離、純化,從中篩選出優良的種質資源,是最經濟、有效的獲得新種質的方法。目前國內花椰菜育種單位利用該方法已分離了大批新的種質資源和自交系,並利用這些種質資源選育出許多優良的花椰菜新品種,如白峰、津雪88、雲山1號、豐花60、廈花6號等目前生產上推廣的絕大多數品種。
(二)種內雜交創造新類型
甘藍類蔬菜的不同亞種或變種間很容易雜交,因此可以通過種內雜交方法,創造優異的種質資源甚至創造新的物種。孫德嶺等(2002)採用花椰菜(白菜花)與青花菜、花椰菜與紫花菜、紫花菜與青花菜之間雜交。其後代花球的單球重大大提高,接近於花椰菜,色澤介於父本和母本之間,而維生素C的含量接近青花菜,比花椰菜提高22%~60.6%,全糖含量比青花菜增加9.8%~33.1%(表11-1),口味甜脆,品質和口感都優於其父本和母本,通過進一步選育有望選育出新的花椰菜類型,為花椰菜家族增加新的成員。
表11-1 花椰菜新類型全糖、維生素C含量
(三)生物技術與花椰菜種質資源創新
常規育種在花椰菜種質資源創新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通常存在能穩定遺傳的有益基因狹窄或缺乏;多數有益基因是由許多微效基因控制,且該類基因選擇較困難以及基因型差異難以確定等問題。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在傳統育種工作的基礎上,可以提高育種的針對性,克服常規育種中一些難於解決的問題,進一步拓寬有益種質資源的創新和利用。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注重應用生物技術進行種質資源的創新。
1.細胞工程與花椰菜種質資源創新
(1)花葯培養和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 20世紀60年代初,Guha和Maheshwari開創了花葯培養誘導單倍體的方法。此後花葯培養成為誘導單倍體的重要途徑之一,並且在作物育種中得到應用。在花椰菜上,王懷名(1992)對嫩莖花椰菜花葯和花粉培養中的胚胎發生進行了研究,觀察了花葯中花粉粒發育成胚狀體的過程和再生植株染色體倍性。張小玲(2002)等研究認為,磁場預處理可明顯提高花葯培養愈傷組織的誘導率。陳國菊(2004年)以5個花椰菜品種為材料進行花葯培養,獲得再生植株,並得到了種子。
由於花葯培養的方法不能排除再生植株來自體細胞的可能性,多年來使花葯培養獲得再生植株的研究進展緩慢。而採用游離小孢子培養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因此,游離小孢子培養的方法獲得再生植株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該技術已陸續在芸薹屬的大白菜、不結球白菜、結球甘藍、芥藍、抱子甘藍、羽衣甘藍、大頭菜、葉芥、蕪菁甘藍和花椰菜等蔬菜上獲得成功。北京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工程中心、河南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等單位先後開展了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工作,初步建立了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體系,在一些品種中獲得了花椰菜DH株系,培育出花椰菜優良新品種。
通過游離小孢子培養可快速、有效地獲得DH純系。DH株系具有穩定的遺傳特性,並能從親本獲得隨機排列的配子,由於游離小孢子培養能快速純合雜合親本,因此對由多基因控制的特異性狀的篩選能一步到位,明顯提高了選擇幾率,加快育種進程。耿建峰等(2002)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產生的兩個自交不親和系配製出具有早熟、耐熱、花球潔白、品質好和抗病性強等綜合性狀優良的花椰菜DH雜交種「豫雪60」,孫德嶺(2002)對引進的國內外育種資源材料461份,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和常規技術相結合進行種質資源的創新和對DH株系材料進行評價及鑒定,選育出「津品50」。
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也被應用於芸薹屬遠緣及種間雜交育種中。石淑穩等(1993)分別從甘藍型油菜與諸葛菜的屬間雜種,甘藍型油菜與白菜型油菜、甘藍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種間雜種獲得游離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為芸薹屬植物遠緣及種間雜交育種建立了種質資源創新的途徑。
(2)原生質體融合技術 原生質體融合也稱體細胞融合,是兩種原生質體的雜交,它不是雌雄配子間的結合,而是具有完整遺傳物質的體細胞之間的融合,它可打破種間、屬間存在的性隔離和雜交不親和性,從而廣泛地聚合各種優良的基因,使變異幅度顯著增大,創造新的種質資源。因而此項技術越來越受到遺傳育種學家的重視。自Carlson等在1972年獲得第一株煙草體細胞雜種植株以來,該技術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在許多物種上細胞融合獲得成功。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報道有15個種內組合,38個種間組合,13個屬間組合獲得體細胞雜種植株,到90年代,通過體細胞雜交技術又添加了再生植株的種內雜種14個,種間雜種62個,屬間雜種47個,並有2個科間組合的胞質雜種分化獲得再生植株。在十字花科芸薹屬中已獲得融合雜種植株有:擬南芥油菜、甘藍油菜、甘藍+白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花椰菜。
原生質體融合技術與常規有性雜交的差別在於:體細胞雜交中沒有減數分裂,有兩個二倍體的細胞原生質體融合產生出四倍體的雜種植株,而用同樣的親本有性雜交則只產生二倍體雜種。
原生質體融合可以獲得細胞質雜種,為培育細胞質雄性不育、抗除草劑等花椰菜品種提供了一條育種新途徑。目前,通過有性雜交、回交轉育的花椰菜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主要是Ogura胞質雄性不育類型和Polima胞質雄性不育類型。而利用常規育種轉育年限一般需要6~11年,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轉移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可以克服有性回交轉育所帶來的年限長或雜交不親和等問題,為花椰菜雜種優勢的有效利用開辟了新的途徑。惠志明(2005)進行了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向花椰菜轉移Ogura蘿卜胞質雄性不育的研究,獲得了花椰菜與Ogura蘿卜胞質甘藍型油菜種間體細胞雜種植株。由此可見,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已經應用於花椰菜不育性的研究領域,已獲得了大量的雄性不育轉育植株,是一條培育雄性不育新種質行之有效的途徑。
通過原生質體融合可以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性,轉移野生品種的抗逆性。花椰菜生產中常常遭受病蟲害的威脅,而現有育種材料中存在的抗病、抗逆基因,由於長期的人工培育定向選擇已日益狹窄,遠不能滿足進一步提高品種對病害及逆境多抗性的需要。增強對野生材料優異抗性基因的利用,是進一步創新育種基礎材料的有效途徑。蔬菜野生類型在長期自然選擇下形成了高度的抗病性,通過與野生類型進行遠緣雜交,可以大幅度提高現有品種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但是遠緣雜種通常表現不親和性,嚴重限制了其在品種改良中的應用。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得到的不對稱雜種可以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性轉移野生種抗性。姚星偉(2005)利用原生質體非對稱融合技術向花椰菜中轉移野生種抗逆性狀(供體Brassica spinescens具有光合效率高,抗白銹病、蚜蟲、黑斑病和耐鹽等優良特性),試驗共獲得17株雜種,其抗逆性在進一步鑒定中。可以看出,育種工作者越來越重視野生資源的發掘利用,生物技術中的細胞工程與分子生物學手段相結合是現階段利用野生資源的有效途徑。
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可以轉移某些品種優良品質性狀,為改良花椰菜的營養品質提供新的途徑。蔬菜的高產、優質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P.S.Jourdan(1989)利用花椰菜與具有除草劑抗性的Brassica napus進行原生質體融合試驗,獲得了具有高抗除草劑特性的雜種植株。B.Navratilove等(1997)以花椰菜和抗根瘤病的Armoracia rusticana為試驗材料,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獲得了花椰菜與Armoracia rusticana體細胞雜種植株。Hu(2002)用Brassica napus和具有亞油酸和軟脂酸含量高的Orychophragmus violaceus進行體細胞融合試驗,通過原生質體融合試驗得到的雜種植株不但亞油酸和軟脂酸含量升高,而且芥子酸的含量明顯下降,顯著改善品種品質。
2.分子標記技術與花椰菜種質資源創新
利用易於鑒定的遺傳標記輔助選擇是提高選擇效率和降低育種盲目性的重要手段。近20年迅速發展起來的分子標記技術給作物育種提供了新的途徑。運用DNA分子標記可以進行早期選擇,提高選擇的准確度和育種效率,有助於縮短育種周期。
(1)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篩選自交不親和系 自交不親和性是高等植物為實現異花授粉受精和遺傳重組而形成的一種重要的遺傳特性,國內外學者對自交不親和性的遺傳機製做了大量研究。據Lewis(1979)報道,已在74個科的被子植物中發現了自交不親和性。國內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篩選自交不親和系的研究也有所報道,黃聰麗(2001)應用RAPD分析方法,得到了與花椰菜自交不親和性相關的差異片段。宋麗娜(2005年)運用RAPD和ISSR分子標記技術,分離到鑒別自交不親和性的連鎖標記。
(2)利用分子標記技術鑒定抗病種質資源 張峰(1999)利用AFLP技術在一對花椰菜抗、感黑腐病的近等基因系中篩選到4個與抗黑腐病基因緊密連鎖的標記。劉松(2002)用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抗黑腐病近等位基因系C712和C731作為材料,篩選出與花椰菜抗黑腐病基因RXC連鎖的RAPD標記OP224/1600,將其轉化成更加穩定的SCAR標記,可快速准確篩選抗病材料。古瑜(2007年)以花椰菜抗病和感病近等基因系為實驗材料,對花椰菜抗病和感病近等基因系基因組進行了ISSR分析,得到3個與抗病基因有關的分子標記ISSR11000、ISSR21500和ISSR18700,可進一步應用於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此外,利用cDNA-AFLP技術對致病菌脅迫的花椰菜抗黑腐病系進行差異表達分析,初步得到一個與抗黑腐病相關的基因片段,並證實該片段是受誘導的與誘導系統抗性(ISR)信號傳導有關的基因片段。此外,利用同源序列候選基因法和NBS profiling方法,在抗病系中得到2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330-7和NBS5-100,序列分析表明這兩個片段可能與花椰菜抗黑腐病基因有關。進一步將兩個RGA推測的蛋白序列與7個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蛋白序列進行比較,構建了分子進化樹。聚類結果表明,本研究得到的兩個RGA片段應屬於non-TIR-NBS-LRR型。最後,利用表觀遺傳學的分析方法,對致病菌脅迫前後基因組中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的變異進行分析,從基因表達調控的角度探討了抗黑腐病的分子機制。
(3)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檢測遺傳變異 突變既可以發生在整個基因組,也可以發生於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簇、結構基因、調節基因,以及單個核苷酸等。突變既可以自發也可以人工誘變在不用誘變劑處理的培養植物細胞中,突變體頻率一般為10-5~10-8,用誘變劑處理,可增至10-3,但誘變劑常會引起育性降低等副作用。Leroy(2000,2001)等利用花椰菜下胚軸進行組織培養,用ISSR方法檢測了愈傷組織形成過程、胞增殖過程以及成苗後的再生植株等各階段的植株間多態性,認為組織培養誘導的再生植株具有遺傳多態性,證明組織培養可誘發與篩選遺傳變異。
(4)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篩選花椰菜雄性不育種質資源 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種不能產生有活力花粉的遺傳現象,在植物界中廣泛存在,目前已在43科162個屬320個種的617個品種或種間雜種中發現了雄性不育現象,它在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上具有重要價值。
Chunguo Wang(2006)以花椰菜雄性不育品種NKC-A和恢復系NKC-B為材料,利用引物P6+/P6-進行PCR擴增,發現了一條300bp的差異片段,此片段可以作為鑒別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標記。王春國(2005)利用同源序列的候選基因法,通過檢索NCBI核酸以及蛋白資料庫,獲得花椰菜kndx612細胞質雄性不育相關的基因或開放讀碼框,初步結果顯示試驗所用不育花椰菜胞質亦可能為Ogura型,為進一步從分子水平研究和利用花椰菜雄性不育基因提供了條件。
(5)花椰菜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及在育種中的應用 遺傳連鎖圖譜是指以染色體重組交換率為相對長度單位,以遺傳標記為主體構成的染色體線狀連鎖圖譜,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表示各標記所對應的DNA片段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是分子標記運用於作物遺傳育種的基礎,構建分子標記連鎖圖的理論基礎是染色體的交換和重組。自1986年以來,主要農作物都已建立了以RFLP為主的分子遺傳圖譜,分子標記連鎖圖,是進行基因定位、基因克隆、輔助選擇進行作物設計育種的技術平台。在遺傳學理論、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遺傳育種等領域已顯示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Li(2001年)等利用SRAP、AFLP技術對86個羽衣甘藍×花椰菜的RI作圖,此圖由130個SRAP標記和120個AFLP技術構成,這些標記非常平均地分布在9個連鎖群,覆蓋2165cM。古瑜(2007年)利用AFLP和NBS profiling兩種方法,以花椰菜品種間雜交F2代為作圖群體,構建了第一張花椰菜遺傳連鎖圖譜。該圖譜包括9個連鎖群,連鎖群的總長度為668.4cM,相鄰標記間的平均圖距為2.9cM,在所包含的234個AFLP標記和21個NBS標記中NBS標記分布於8個連鎖群且在基因組中成簇排列。該圖譜通過提供可能的抗性基因位點,對進一步得到抗性基因很有幫助。同時研究RGA在整個花椰菜基因組中的分布與組成,也為了解抗性基因的分布與演化提供參考。進一步可用於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6)花椰菜不同花色種質資源的創新 近年來,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已經獲得了許多傳統園藝技術難以獲得的新品種,如紫色、白色以及紫白相嵌的3種不同顏色的矮牽牛花。而這些技術通常要求對相關基因有所了解,以獲得目的基因的cDNA,然後將這些外源基因導入目標植物中,達到改變花色、花型等目的。Crisp等利用遺傳上一致的白色花球品種和綠色品種雜交,從雜交後代遺傳表現提出一種模型:Wiwi基因控制白色對黃色是顯性,非獨立共顯性基因gr1gr2表現為綠色。Dickson報道了在埃及引進的花椰菜品種PI 183214,即便完全暴露於陽光下,花球也是純白色的。並認為是由2或3對顯性基因控制的。Singh等報道了由兩對基因控制的可以遮蓋住花球的葉片,以防止陽光照射引起的花球變色。李凌等(2000)對花椰菜黃花和白花的近等基因系進行了研究,篩選到了一個白花株系的特異帶,通過Northern點雜交初步鑒定其為白花株系所特有,同時利用Smart cDNA-AFLP銀染技術對花椰菜黃花近等基因系的mRNA進行了分析,其中2對引物的3條帶在2個表達基因文庫之間存在多態性,其中一條與白花品系共分離;篩選到一條白花株系的差異片段,本研究為克隆與花色相關基因奠定了基礎。
3.轉基因技術與花椰菜種質資源創新
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對加速創新花椰菜種質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育成一大批雄性不育、抗病、抗蟲、品質優良的花椰菜新品種,並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花椰菜雄性不育種質資源創新 近年,花椰菜雄性不育研究取得了進展,已從中找出一些與不育相關的基因或者嵌合體。這對進一步闡明花椰菜雄性不育發生的分子機理,指導新不育系的培育打下了基礎。Bhalla(1998)把與花粉相關的基因Bcp1整合到質粒PBI101中,通過根瘤農桿菌介導轉入花椰菜子葉中,獲得了50%花粉不育的花椰菜不育新種質。
(2)花椰菜抗病蟲種質資源創新 在花椰菜抗病基因的克隆和轉移方面也有報道,張桂華等(2001)以花椰菜栽培品種「春秋」為試驗材料,在攜帶CaMV Bari-1基因Ⅵ的根瘤農桿菌菌種GV3101的介導下,獲得了經篩選轉化的花椰菜轉基因幼苗,為培育抗花椰菜花葉病毒型品種提供可能。
花椰菜轉基因抗蟲研究中最常用的外源基因有兩種:內毒素(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劑(CpTI)基因,這兩種基因已經成功轉入花椰菜中,為利用轉基因技術創新花椰菜種質資源提供了寶貴經驗。
華學軍(1992)、蔡榮旗(2000)、徐淑平(2002)、周煥斌(2003)等都利用農桿菌介導將Bt基因轉入花椰菜中,成功獲得了轉基因植株。
CpTI基因屬於Bowman-birk型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包括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多種害蟲中腸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具有廣譜抗蟲性。呂玲玲(2004)通過根瘤農桿菌介導,將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劑(CpTI)基因整合到花椰菜植株的基因組中,對鱗翅目蟲害青蟲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徐淑平(2002)用根癌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法將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pTI)導入花椰菜,獲得了轉基因花椰菜植株。Ding(1998)等利用農桿菌介導,從當地甘薯中分離得到的抗蟲基因TI轉入花椰菜中,結果表明,轉基因植株比對照植株抗蟲效果明顯。
(3)與花椰菜花球性狀有關的突變基因的研究進展 Bowman(1993)等首先在擬南芥中發現了花球突變體cauliflower。隨後Kempin SA(1995)等從擬南芥中分離得到兩個與花的分生組織活性有關的CAULIFLOWER和APETALA1基因,研究表明:其功能為轉錄因子。同時對花椰菜栽培種中該基因的同源基因研究發現:花椰菜中其同源基因是無功能的。這暗示了花椰菜肉質花序形態的形成機理與該基因密切相關。Purugganan(2000)等研究了野生型和栽培型花椰菜中CAL基因的多態性,發現野生型和栽培型CAL基因存在差異,栽培型花椰菜中該基因的第五個外顯子有一個等位基因位點發生了突變。Lee B.Smith(2000)以BoCAL和BoAP1兩個隱性等位基因在特殊位點上的分離為切入點,研究了花椰菜花球的起源和進化過程,得到花球發育的遺傳模式,認為:BoCAL-a等位基因與離散花序的形態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以上的結果都表明:CAL基因的突變抑制花分生組織發育,這是花椰菜花球形成的遺傳基礎。趙升等(2003)、曹文廣(2003)、李小方(2000)通過把甘藍BoCAL基因轉入花椰菜中,轉基因花椰菜不能形成花球,證實外源基因BoCAL能夠部分補償花椰菜BobCAL基因功能的喪失,部分恢復花椰菜的花球表型。因此可以通過控制BoCAL基因的突變程度和基因的表達水平,調節花球的發生時間和發育速度,從而為培育結球緊實度高的花椰菜新品種提供新的途徑。
在生產實際中,花球採收後,其內源激素和營養成分的變化造成內在品質逐漸降低,嚴重的影響產品的商品性和食用的營養價值。花球的衰老首先出現在萼片的葉綠素喪失。乙烯的合成與葉綠素的喪失以及隨後的黃化成因果關系。ACC氧化酶(ACO)是乙烯合成的一個限速酶,並且ACO基因的表達調控著乙烯的生成速率。從基因上對ACO基因的表達進行調控,可延緩乙烯的生成,這已經在許多作物上獲得成功。陳銀華(2005年)根據親緣關系較近的幾種作物ACC氧化酶氨基酸序列,設計一對簡並引物,從花椰菜基因組中獲得長1202bp的候選片段,並獲得花椰菜抗衰老的新材料。
⑧ 哈茨木霉(T.harzianum)
根癌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已被廣泛地應用於絲狀真菌的插入突變。以具有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功能的T.harzianum LTR-2的分生孢子為實驗材料,研究建立了T.harzianum的高效ATMT插入技術(李國田等,2006)。該技術無須制備原生質體,具有操作簡單、轉化效率高和突變體遺傳穩定等特點,轉化效率約為200~300個/107分生孢子。通過繼代培養和PCR檢測,證明T-DNA中的潮黴素抗性基因插入木霉基因組中並可以隨著有絲分裂穩定遺傳。South-ern 雜交分析表明,T-DNA在木霉染色體上的插入位點是隨機的,並且大約有90%突變體的T-DNA 插入是單拷貝。利用上述 ATMT 突變技術,建立了T.harzianum菌株LTR-2的插入突變體庫。共得到具有潮黴素抗性的突變體400餘個,主要考察了以下性狀的變異情況:①形態變化:大部分菌落形態變化不大,具有明顯變化的約占總數的2%,分生孢子顏色也基本沒有變化,仍然為綠色,T1-25 突變體產生的分生孢子為黃褐色,但後期仍然顯出綠色,產孢量減少;②拮抗能力變化:突變體與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進行平板對峙實驗,抑菌能力降低的約佔28%,增強的約佔56%,無變化的約佔16%;③重寄生能力變化:36.2%的突變體重寄生能力減弱,其中T4-59和T4-31幾乎喪失重寄生能力,51%的突變體增強。說明ATMT插入突變技術能夠造成原始菌株的隨機突變,是研究功能相關基因信息的有力工具,而該突變體庫的構建,為研究木霉的植病生防功能基因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選擇重寄生能力較強、減弱和基本喪失的突變體 T2-58,T2-60,T1-25,T4-31,T4-59,以野生型LTR-2 為對照,以病原菌谷禾絲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為靶標,盆栽條件下測定了這些突變體對小麥紋枯病的生物防治活性,發現重寄生能力顯著減弱的突變體 T4-59和T4-31 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明顯降低,約降低7%~13%,而重寄生能力明顯增強的菌株T2-58和T2-60則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顯增強,約增強10%~12%,說明木霉的重寄生能力與其生防活性密切相關。進一步的研究應利用這些突變體,探索與重寄生能力相關的基因信息。
5,6-二氫-6-戊基-2H-吡喃-2-酮(5,6-dihydro-6-penty-l2 H-pyran-2-one)是木黴菌產生的一種抗生素,具有椰子香味,生物活性高,對小麥紋枯病和棉花立枯病等多種植物病害都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因此具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通過土壤桿菌介導的T-DNA轉化方法,利用土壤桿菌菌株攜帶的Ti質粒,對綠色木霉LTR-2進行插入突變,獲得木霉LTR-2突變體共400株。以串珠鐮孢菌為指示菌,採用抑菌圈方法,從中篩選吡喃酮高產突變體6株,PCR和探針雜交證實,T-DNA序列已經插入木霉LTR-2基因組。經GC-MS分析發現,其中一株突變體T-54在PDA培養基上產生的吡喃酮含量較高,在分生孢子中的含量達到了2.62mg/g,比野生菌株提高9倍(扈進冬等,2010)。
利用T-DNA整合的方式,產生木黴菌突變體並進一步篩選的方式十分普遍。黃亞麗等(2010)通過對T.harzianum轉化效率的因素具體研究,建立了轉化效率高的體系,建立了含有8千多個轉化子的突變體庫。黃亞麗等(2010)還研究了整合過程中的機制,他們根據T.harzianum的基因組特點,採用12條隨機的AD引物,並分別與3條右邊界嵌套特異引物的組合對T.harzianum突變子的T-DNA側翼未知序列進行擴增,選出擴增效率最高的引物AD5,對T.harzianum的52個突變子進行Tail-PCR擴增,分析擴增序列後發現,獲得的42條側翼序列中,有7條只含有質粒序列,33條為單一的側翼序列,其餘2條的序列相同。其中34條T-DNA側翼邊界序列中1/3的序列保存著完整的右邊界,其餘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研究說明,在農桿菌介導轉化T.harzianum的過程中,會對T-DNA右邊界產生一定的剪切作用。
紫外誘變和化學誘變的方法也常被用於T.harzianum 針對性性狀篩選突變體系的構建。楊合同等(2004b)通過紫外線誘變處理,獲得了可以在低溫下(10e)生長的綠色木霉LTR-2的快速生長型突變株LR,以及對多菌靈具有抗性的突變株LRR。突變株對棉枯萎病菌、棉黃萎病菌、棉立枯病菌的平板拮抗能力一般低於野生型菌株。與野生型菌株相比,突變株在PDA平板上對棉花立枯病菌、枯萎病菌和黃萎病菌的抑菌圈都有變化,但是多數情況下抑菌圈變小而不是變大。LRR雖然對棉枯萎病菌和黃萎病菌的抑菌圈也較小,但是對兩種病害的防治效果卻略有提高。LR比LTR-2更能適合非根際土壤環境,而LRR在健康棉花根際的定殖能力上,比LTR-2有明顯下降。LR對棉花立枯病基本沒有防治效果,但對棉花黃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則高於原始菌株;LRR對棉花上述3種病害的防治效果與原始菌株沒有明顯的差異。在PDA、玉米瓊脂和NA平板上菌株LR生長速度最快,而LRR則與野生型菌株LTR-2沒有明顯差別。除了突變株LR在非根際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有所提高以外,其他突變株的根際定殖能力沒有明顯改善,LRR定殖能力反而明顯下降。該研究一方面表明紫外線誘變後目標性狀變化的隨機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定殖能力與抗葯性間沒有必然關系。紫外線誘變處理所獲得的新性狀容易消失,但也能夠得到穩定的突變株。對木霉來說,紫外線誘變仍然是值得利用的菌株改良技術,在擴大突變體篩選基數的基礎上,能夠獲得所需要的突變株。
Hassan等(2005)將 T.harzianum 暴露於伽馬射線中,誘導兩株耐鹽突變菌——Th50M6h和Th50M11。在鹽脅迫條件下,兩株突變體的生長能力、孢子形成能力、拮抗病原菌能力均遠超野生型。
安哲宇等(2010)通過紫外誘變和含葯培養基誘導相結合的方法,獲得了一株對三唑類殺菌劑有良好耐葯性的T.harzianum的突變體,TUV-13。其抗葯性為野生菌株的10倍,不同世代中的抗性比較穩定,且與原始菌株存在差異。該菌株可定殖於植物體內,植株生長產生正效應。楊春林等(2010)同樣採用紫外線誘變與葯劑培養馴化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以T.harzianum Th-30為原始菌株的突變體。他們共得到4株可以比正常菌株耐受10倍福美雙的變異菌株。其中,變異菌株UV-4不僅能抵抗高濃度福美雙的脅迫作用,還具有幾丁質酶活性。該菌株遺傳性狀穩定,具有福美雙混用協同防治蔬菜真菌病害的功效。Zhang等(2013)的研究切入點側重在突變體木霉對作物的促生效果上。研究通過紫外線誘變的方法從親本SQR-T037菌株中得到124株突變體後代,並從中選擇了拮抗植物病原菌能力較強的T-E5進行下一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T.harzianum突變體菌株T-E5與野生型菌株SQR-T037,同時以施用有機肥料作為對照。研究中包括實驗室和黃瓜溫室試驗,即對液體發酵液中植物激素的產出、對植物生長的促生能力和在植物根系根圍的定製能力進行了分析評定。結果顯示,T-E5相對SQR-T037,在植物生長素IAA的效率指標中提高了30.2%;相應的,T-E5處理顯著提高了黃瓜無論在土壤栽培還是水培條件下的生物量。通過RT-PCR檢測,在培養30d後,突變體T-E5在土壤樣品中的定殖量幾乎超過SQR-T037的10倍。兩菌株在植物根莖內的定殖速率幾乎是一致的;但每個取樣時間中T-E5的定殖率均高於野生型的SQR-T037。
木霉屬內及與其他真菌之間的原生質體融合,可為T.harzianum獲得更多的性狀功能。楊合同等(2005)以產孢量大,對苯菌靈有抗性,對潮黴素B敏感的T.harzianum菌株T9和產孢量少,對潮黴素B有抗性,對苯菌靈敏感的康寧木霉Tk7a為親本,通過原生質體融合,篩選獲得抗最高濃度殺菌劑的融合子。融合子產孢量高於Tk7a,水解酶活性比雙親號,並且在根際的競爭能力比T9強。張彩霞等(2004)對不同屬間原生質體融合進行了成功嘗試,他們構建了T.harzianum與鏈黴菌菌株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具體過程為將T.harzianum T-23與鏈黴菌菌株A分別以慶大黴素和50-53 e熱滅活120min作為遺傳標記。常規的聚乙二醇(PEG)作為融合系統的促融劑,通過調整PEG的最佳分子量及濃度和處理時間,最終確定0.05mol/L Ca2+的35%PEG6000為最佳融合系統,處理時間為15min。經過融合系統處理產生的融合子再經選擇再生培養基培養後,篩選形狀穩定的融合子。Srinicasan等(2009)希望通過原生質體融合的方法同時提高木霉中纖維素酶和幾丁質酶的含量。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為了構建一株既含有上述雙酶特性的獨一無二的高效菌株,嘗試整合高纖維素酶產出活性的一株里氏木霉和高幾丁質酶產出活性的一株T.harzianum的原生質體。他們利用細胞溶解酶分別從16株T.harzianum和里氏木霉中分離得到了原生質體。原生質體融合系統採用的常規的PEG作為助融劑。融合反應共獲得20個生長效率高的融合子,緊接著通過抗性培養篩選,選出了六株具有良好的生長活性和拮抗活性的菌株。這六株篩選菌株自身也顯示了多層次的形態多樣性,包括菌絲發育、菌落顏色、分生孢子形成模式和孢子染色等。除了差異外,六個融合菌株仍具有與原始菌株相同的某些形態特徵。他們進一步通過PCR-PFLP驗證了融合子具有原始菌株雙親的特徵指紋條帶。從生長特性上看,三世代後,融合子後代的生長速率超過親本的60%~70%。更重要的是,融合子菌株比雙親菌株提高了40%~50%纖維素酶活性和10%~20%幾丁質酶的活性,並且具有高於雙親7%~8%的生物拮抗活性。
Herrera等(2012)比較了T.harzianum突變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對殺菌劑敏感性的不同。他們將野生型T.harzianum(Th11,Th12和Th650)和突變體T.harzianum(Th11 A80.1,Th12 A10.1和Th650-NG7)同時暴露在不同的商用殺菌劑中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的野生和突變體菌株均能在含有濃度為1700mg/L戊菌隆的條件下出芽。野生型菌株Th12和Th650及對應的突變體菌株Th12 A10.1和Th650-NG7均對不同濃度梯度的撲海因和代森錳有葯敏反應。這些研究成果為T.harzianum特定突變體菌株在實際作用時,可否與抗菌劑聯合施用,可施用的范圍、水平等做了有意義的評估工作。
⑨ 心靈上得到了安慰和得到滿足意義相近嗎
不太一樣,安慰屬於折中,雙方可以接受,滿足算是達到目的和目標了f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