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檢驗酸奶中的乳酸菌要具體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及原理
太麻煩的,要有條件,把樣品稀釋後,例如估計含乳酸菌的量,稀釋到每毫升大約30-300個左右,再用特殊的平板培養基,添加了1%碳酸鈣的平板培養基,採用傾注法與呈液體狀態的40度含碳酸鈣的瓊脂營養培養基混合,倒制於90毫米在小平皿中,培養後,長出菌落,同時,菌落周圍有透明圈的,就是乳酸菌,還可以計數,再剩稀釋倍數,還可得含量。
2. 如何測定乳酸菌的含量
菌種的分離 取lmL鹵汁以10倍遞增稀釋方法(一份酸奶,九份無菌水,再取一份第一隻管中溶液,加九份無菌水,依次類推),將其稀釋至1/10~10的-10次冪(我打不上去),然後從不同濃度稀
釋液中分別取lmL傾注在平皿中,再倒入培養基相混合,待培養基凝固後倒置於30~C恆溫下
培養48h。挑取長勢良好的單個茵落劃線分純,直至純化(茵落單個大小一致,革蘭氏染色鏡
檢,茵體一致)。結果分離得到3株不同菌株,分別編號為菌株1、菌株2、菌株3。再分別轉移
到試管斜面上進行保存。
分離用培養基:牛肉膏5g,蛋白腖10g,氯化鈉5g,蒸餾水1 000 mL,瓊脂20g,pH7.0—7.2
;保存用斜面培養基:酵母膏1% ,碳酸鈣2% ,葡萄糖1% ,瓊脂2% ,pH 7.0。
培養條件
將分離出的菌株1、菌株2、菌株3分別接種在上述4種不同的培養基上,
在30。【=恆溫條件下培養48h後觀察並測定其培養結果。
測定方法 菌落總數採用逐級稀釋法來計數;pH值用pHS一2C酸度計測定;乳酸定性
及含量測定依據食品檢驗技術
1I.2.1乳酸菌的分離與篩選的試驗程序 自然發酵酸奶---稀釋---培養---挑起單菌落染色、鏡檢一挑
選革蘭氏陽性球菌單菌落一Ⅲ號培養基一挑選溶鈣圈大的球菌反復在Ⅲ號培養基上幾次純化篩選一單菌落優
良菌株一試管穿刺低溫保存。
1.2 1.2 乳酸菌的鑒定 用光學顯微鏡、放大鏡進行乳酸菌的形態特徵鑒定。生理生化特徵鑒定:產乳
酸定性試驗——乳酸紙層析法0- 、過氧化氫酶(接觸酶)反應�6�8、明膠水解反應 、硫化氫反應 、乳酸菌
發酵營養型試驗0 、耐鹽、酸、溫度試驗。
1.2.I.3 乳酸菌的保存�6�8 採用定期移植低溫保藏法。培養基配方:葡萄糖1% 、蛋白腖0 2% 、
l(}l2PQ|0.2%、瓊脂20%、pH值7 0,分裝試管,121。c滅菌30min。將使用對數生長期後期的細胞進行穿刺
培養,然後密封存於冰箱玲藏室內(5qc左右),2個月移植1次。
1.2.2 分離乳酸菌的生理特點試驗
1 2 2.1 最適生長溫度的測定OD值以同溫下不接種培養基作對照,定期取出接種培養基在721分光光度
計上,用最大吸收光波長 =6001RIifl測定。
1.2.2.2 生長周期的測定oD值(方法同上);pH值:PHB一4pH計;可滴定酸(以乳酸計):吸取ImL菌液
加入9Ⅱ1L蒸餾水,加入1~2滴酚酞,用0.1NNaOH滴定。
1.2 2.3 最適pH值的測試、最適鹽濃度的測試。
供試樣品及培養基
分離用樣品:酸奶、酸奶及西紅柿均為市售
分離用培養基:①BCP培養基:酵母膏2 5g,蛋白腖5g,葡萄糖5g,溴甲酚紫0 04g,瓊脂15g,
蒸槽水lO00ml,pH7 0;②MRS培養基見文獻 。
菌種保藏用培養基:脫脂乳培養基:新鮮牛乳離心去掉上層乳脂,下層奶液分裝試管,105℃
滅菌20mln。
菌利 鑒定用培養基見文獻 6。
1 2 方法
1 2 1 乳酸菌的分離純化 取泡菜汁、酸奶、西紅柿表面洗液進行梯度稀釋,分別用傾注法、塗布
法和劃線法在BCP和MRS培養基平板上進行菌種分離。挑取在BCP平板上有透明目的菌落,在
MRS平扳上有溶鈣圈的菌落,反復純化至純種,挑菌至脫脂牛奶試管中保存
1.2 2 乳酸菌復篩對初篩菌株進行革蘭氏染色,保留革蘭氏陽性菌株.並對其所產乳酸能力進
行定性、定量分析,篩選出產酸高的菌株保存,再把產酸高的菌株經蘿l、汁發酵 】,進一步選擇產
酸高、_l】味純正的菌株保存鑒定
1 2 3 乳酸定性測定果用紙層析法。溶劑系統為乙醇:濃氨水:水=80:5:15,顯色劑為0 04%
的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層析時將乳酸、檸檬酸配成1% 的標准溶液,兩種標准溶液 及乳酸發酵液
均點樣3 .上行層析,顯色與標准樣比較
1.2 4 乳酸的定量測定採用氣相色譜法,利用苄酯化法制備乳酸衍生物,將待測乳酸菌株在產
酸培養基內37"C培養3d,離心。取上清液剃備衍生物,氣相色譜分析含量。氣相色譜工作條件為:
EGS色譜柱,柱溫160'C,氣化溫度180'17.,檢測器溫度l70"C,載氣為N,。
1.2 5 菌種鑒定根據《簡明第八版伯傑細菌鑒定手冊》 和《一般細菌常用鑒定手冊》[6 對復篩
出的菌株的形態、生理生化、碳源利用等方面進行系統鑒定,並提取乳酸菌株DNA,採用熔鏈溫度 .
3. 乳酸菌的鑒定方法
1.形態和培養特徵觀察
採用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將已純化後的甘油菌種活化後於37℃下培養20~24h ,並進行革蘭氏染色及菌體形態和菌落特徵的觀察。染色方法參照微生物鑒定實驗指導
2.生長條件試驗
(1)耐鹽性試驗(NaCl 濃度:0. 85 、1. 20 和1. 71) (mol/ L) ;
(2)耐酸鹼試驗(p H :4. 3 、5. 7 、6. 8 、8. 4 、8. 6 和8. 7) ;
(3)溫度梯度試驗(溫度: 10℃、30℃、40℃、50℃、55℃、60℃和65℃) 。
分別將參試菌接種於以上處理的液體培養基中培養48 h ,記錄生長狀況。
3.生理生化試驗
⑴過氧化氫酶測定
將實驗菌接種於PGY培養基斜面上,37℃培養20h—24h,取一環接種的培養物,塗於干凈的載玻片上,然後在其上滴加3%-—15%的過氧化氫,有氣泡則為陽性反應,無氣泡為陰性反應。
⑵葡萄糖產酸產氣實驗
在PY基礎培養基內加入30g葡萄糖和5%吐溫-80,1.6g/100mL的溴甲酚紫1.4mL作指示劑, 在培養基內放置一小倒管,分裝試管置37℃培養24h, 經培養後,指示劑變黃表示產酸,倒管內出現氣泡,表示產氣。
⑶澱粉水解實驗
接種新鮮的菌種於含有0.5g可溶性澱粉的PY基礎培養基中,取少許培養液於比色盤內,同時取未接種的培養液作對照,分別在其中加入盧哥氏碘液.不顯色表示澱粉水解,顯藍黑色或藍紫色時,表示澱粉未水解或水解不完全。
⑷明膠液化實驗
將實驗菌接種於明膠基礎培養基中,置37℃培養,以一支未接種的試管作為對照。將接種的和未接種的對照管置於冰箱或冷水中,等待對照管凝固後記錄實驗結果,反復觀察對比多次。如對照管凝固時,接種管液化為陽性反應,凝固為陰性反應
⑸甲基紅(M.R)試驗
接種實驗細菌於PYG培養基,於37℃培養2天後,於培養物中加入幾滴甲基紅酒精溶液,如呈紅色,表示陽性。
⑹乙醯甲基甲醇V-P實驗
接種新鮮的實驗菌種於培養基中, 37℃培養2天後,取培養液1mL在其中
加入1ml 10%的NaOH,混勻,再加入3-4滴2%氯化鐵溶液。數小時後,培養基表面的下層出現紅色者,為陽性
⑺檸檬酸鹽
取幼齡菌種接種於檸檬酸鹽斜面培養基上,適溫培養3-7天,培養基呈鹼性(藍色)者為陽性反應,不變者則為陰性
⑻酪素水解試驗
牛奶平板的制備:取5g脫脂奶粉加入50mL蒸餾水中(或用50mL脫脂牛奶),另稱1.5g瓊脂溶於50mL蒸餾水中,將兩液分開滅菌。待冷至45-50℃時,將兩液混勻倒平板,即成牛奶平板。將平板倒置過夜,使表面水分乾燥,然後將菌種點接在平板上,每皿可點接3-5株菌。適溫培養1、3、5天,記錄菌落周圍和下面酪素是否已被分解而呈透明。配製該培養基時,切勿將牛奶和瓊脂混合滅菌,以防牛奶凝固
⑼厭氧生長測定
將菌種接入營養肉湯平板後,用密封帶包好放入CO2培養箱37℃培養2天後,觀察生長情況,生長則為陽性
(10)厭氧硝酸鹽產氣
接種封油:以斜面菌種用接種環接種後,用凡士林油(凡士林和液體石蠟為1:1)封管,封油的高度約1厘米。必須同時接種不含有硝酸鉀的肉汁腖培養液作對照。
觀察結果:培養2-7d,觀察在含有硝酸鉀的培養基中有否生長和產生氣泡。如有氣泡產生,表示反硝化作用產生氮氣,為陽性反應。但如不含硝酸鉀的對照培養基也可產生氣泡,則只能按可疑或陰性處理。
(11)石蕊牛奶的反應
牛奶中主要含有乳糖和酪蛋白,在牛奶中加入石蕊是作為酸鹼指示劑和氧化還原指示劑。石蕊在中性時呈淡紫色,酸性時呈粉紅色,鹼性呈藍色,還原時則自上而下地褪色變白。觀察其產酸、產鹼、腖化、酸凝固、凝乳酶凝固、還原情況
(12)糖發酵實驗
將需要測定的糖或醇類等碳水化合物加入PY基礎培養基中,按表分裝含5mL培養基的試管.分別取0.2mL,被鑒定菌株接到滅菌後的碳水化合物培養基中37℃培養24h,振盪培養。檢測時取培養液少許置於比色盤內,同時取未加碳水化合物的PY培養液作為對照,滴加試劑比較顏色的變化,記錄產酸的強弱.
附一些培養基:
①PY培養基(100mL):蛋白腖1.0g,酵母提取物1.0g,無機鹽溶液4.0mL[鹽溶液成分:無水CaCl2 0.2g,MgSO4 20.0g ,K2HPO4 1.0g, ,KH2PO4 1.0g,NaHCO3 10.0g,NaCl 2.0g](將CaCl2和MgSO4一起溶解於300mL蒸餾水中,再加500mL蒸餾水,一邊攪拌一邊緩慢加入其他鹽類.繼續攪拌直到全部溶解,加蒸餾水定容至1000mL,混合後貯備於4℃)
②PYG培養基:PY在基礎培養液內加入1.0g葡萄糖
③營養明膠 蛋白腖5g、牛肉膏3g、明膠120g、蒸餾水1000mL、pH6.8~7.0;加熱溶解、校正至pH7.4~7.6,分裝小管,121℃高壓滅菌10min,取出後迅速冷卻,使其凝固。復查最終pH應為6.8~7.0
④檸檬酸鹽斜面培養基:檸檬酸鈉 3g NH4H2PO4 1g MgSO4 0.2g
K2HPO4 1g NaCl 5g 瓊脂15—20g 水1000mL 加熱溶解後,調pH至7,再加入1.6%溴麝香草酚藍指示劑10mL,培養基呈綠色,分裝試管,每管5mL,121滅菌30min
⑤含硝酸鉀的營養肉湯 加入2g硝酸鉀入營養肉湯
4.16S rDNA 序列分析
這個LZ另外查好了,很多學問。
5.生長曲線
活菌計數方法:採用塗布法,進行菌落計數,每隔一段時間(2-4小時)測
4. 在乳酸檢測過程中如何鑒定乳酸桿菌。
按照國家標准《GB 4789.35-2010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上面所說的方法進行檢驗,不過乳酸菌往往是需要計數的,而不是鑒定。
篇幅比較大我就不多說了,你在網上搜索一下這個國家標准看看吧!
5. 怎樣檢測酸奶中的細菌和提前及鑒定其中的乳酸桿菌
用細菌記數板數最直接了.
鏡檢觀察.
形態特徵鑒定分析
革蘭氏染色:配好結晶紫混合液,碘液,脫色
液,復染液,逐一染色,水洗,最後風干,鏡檢,深紫
色為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紅色為革蘭氏染色陰性
細菌。
6. 如何測定乳酸菌的含量
用最基本的方法,雖然,比較粗略,但是很方便。用吸管,吸一滴(刻度5毫升)放入100毫升純凈水稀釋,這樣重復兩次。最後取一滴稀釋液,放到載波片上,用蓋波片蓋住。用顯微鏡觀察,清點數量,(觀看形狀,因為有雜菌)最後,計算就很簡單了
7. 大腸桿菌 乳酸菌如何做實驗檢測
大腸桿菌的檢測:大腸菌群測定的操作細則
大腸菌群系指一群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該菌主要來於人畜糞便,故以此作為糞便污染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衛生質量,推斷食品中有否污染腸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腸菌群數系以100mL(g)檢樣內大腸菌群最可能數(MPN)表示。
1 設備和材料
1.1 溫箱:36±1℃。 1.2 冰箱:0~4℃。 1.3 恆溫水浴 :44.5±0.5℃。 1.4 天平。 1.5 顯微鏡。1.6 均質器或乳缽。 1.7 平皿:直徑為90mm。 1.8 試管。 1.9 吸管。 1.10 廣口瓶或三角燒瓶:容量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徑約5mm。 1.12 載玻片。 1.13 酒精燈。 1.14 試管架。
2 培養基和試劑
2.1 乳糖膽鹽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9規定。
2.2 伊紅美藍瓊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規定。
2.3 乳糖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規定。
2.4 EC 肉湯:按GB 4789.28中4.11規定。
2.5 磷酸鹽緩沖稀釋液:按GB 4789.28中3.22規定。
2.6 生理鹽水。
2.7 革蘭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規定。
3.1 檢樣稀釋
3.1.1 以無菌操作將檢樣25mL(或g)放於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予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均質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處理1min,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3.1.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
3.1.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條操作依次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3.1.4 根據食品衛生標准要求或對檢樣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
3.2 乳糖發酵試驗
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 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料乳糖膽鹽發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單料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 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3 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轉種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 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取出,觀察菌落形態,並做革蘭氏染色和證實試驗。
3.4 證實試驗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氏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 36±1℃溫箱內培養24±2h,觀察產氣情況。凡乳糖管產氣、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無芽胞桿菌,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
3.5 報告
根據證實為大腸菌群陽性的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大腸菌群的MPN值。
4 糞大腸菌群(faecal coliform)
4.1 用接種環將所有產氣的乳糖膽鹽發酵管培養物(見3.2條)轉種於EC肉湯管內,置44.5±0.2℃水浴箱內(水浴箱內的水面應高於EC肉湯液面),培養24±2h,經培養後,如所有EC肉湯管均不產氣,則可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者,則將所有產氣的EC肉湯管分別轉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 培養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則證實為糞大腸菌群陽性。
4.2 結果報告
根據證實為糞大腸菌群的陽性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糞大腸菌群的MPN值
乳酸菌的檢測:
一 概述
乳酸菌是指一群能分解葡萄糖或乳糖產生乳酸,需氧和兼性厭氧,多數無動力,過氧化氫酶陰性,革蘭氏陽性的無芽胞桿菌和球菌。這類細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可棲居在人和各種動物的口腔、腸道等器官內,在土壤、食品、飼料、水及一些臨床標本中都有乳酸菌的存在。乳酸菌在工業、農業和醫葯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應用價值很高,相當多的乳酸菌對人、畜的健康起著有益的作用,但個別菌種能對人畜致病,乳酸菌主要包括23個屬的細菌。
二 樣本採集
檢樣主要為含乳酸菌活菌的飲料和微生態制劑,樣本應放入冰箱保存,心快檢驗。
三 檢驗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乳酸菌飲料中乳酸菌的微生物學檢驗GB/T 16347-1996)
乳酸菌菌總數的測定:乳酸菌菌落總數是指標樣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所得1ml檢樣中所含乳酸菌菌落的總數。
(一)檢驗程序
乳酸菌菌落總數檢驗程序如下:
(二)培養基和試劑
改良TJA培養基(改良番茄汁瓊脂培養基);改良MC培養基(modified Chalmers培養基);0.1%亞甲藍牛乳培養基;6.5%氯化鈉肉湯參照;pH9.6葡萄糖肉湯;40%膽汁肉湯;澱粉水解培養基;精氨酸水解培養基;乳酸桿菌糖發酵管;七葉苷培養基;革蘭氏染色液;3%過氧化氫溶液;蛋白腖水、靛基質試劑;明膠培養基;硝酸鹽培養基、硝酸鹽試劑;生理鹽水:定量分裝於三角瓶和試管內滅菌。
(三)操作步驟
1.以無菌操作將經過充分搖勻的檢樣25ml(或25g)放入含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的來菌廣口瓶內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2.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內(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觸及管內稀釋液)。
3.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順序,作10倍增稀釋液,如此每遞增一次,即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4.選擇2~3個以上適宜稀釋度,分別在作10倍遞增稀釋的同時,即以吸取該稀釋度的吸管移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作兩個平皿。
5.稀釋液移入平皿後,應及時將冷至50℃的乳酸菌計數培養基(改良TJA或改良MC)注入平皿約15ml,並轉動平皿使混合均勻。同時將乳酸菌計數培養基傾入加有1ml稀釋液檢樣用的滅菌生理鹽水的滅菌平皿內作空白對照,以上整個操作自培養物加入培養皿開始至接種結束須在20min內完成。
6.待瓊脂凝固後,翻轉平板,置36℃±1℃溫箱內培養72h±3h取出,觀察乳酸菌菌特徵,選取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計算後,隨機挑取5個菌落數進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檢查並做過氧氫酶試驗。革蘭氏陽性,過氧化氫酶陰性,無芽胞的球菌或桿菌可定為乳酸菌。根據證實為乳酸菌菌落計算出皿內的乳酸菌數,然後乘其稀釋倍數即得每亳升樣品中乳酸菌數。例如,檢樣10-4的稀釋液在改良TJA瓊脂平板上,生成的可疑菌落為35個,取5個鑒定,證實的乳酸菌的4個,則1ml檢樣中乳酸菌數為:
35×4/5×104=2.8×105
7.乳酸菌在改良TJA和改良MC培養基上菌落生長形態特徵。
(四)乳酸菌的鑒定
對上述分離到的乳酸菌需進行菌種鑒定時,則作以下試驗。
1.菌種制備 自平板上挑取菌落,接種於改良TJA或改良MC瓊脂斜面,於36℃±1℃,24~48h培養,刮取菌苔,分別進行下列試驗。
2.乳酸桿菌鑒定試驗 極少見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不產生靛基質和硫化氫。
3.常見乳桿菌屬內種的碳水化合物反應。
4.產酸乳的鏈球菌的鑒別試驗。
8. 乳酸菌的檢測方法和培訓資料!(越詳細越好)
摘要:
〔目的〕探索用細菌學方法檢測酵母浸出粉中維生素B族的存在。〔方法〕採用五種乳酸菌接種於含有被測的五種中外產的酵母粉培養基,用細菌學靈敏度、菌落計數和菌落直徑測定的方法進行比較。〔結果〕經統計學處理,生長波度、菌落計數和菌落直徑試驗結果說明五種酵母粉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而靈敏度試驗則未見顯著性差異。〔結論〕酵母浸出粉中維生素B族生長因子的細菌學實驗方法估計,可以參考生長濃度、菌落計數和菌落直徑等綜合性實
指標。
關鍵詞:
乳酸菌;酵母浸出粉;維生素B族生長因子;生長濃度;菌數計數;菌落直徑
看到的
不知是不是想要的
還有另個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2-RPGY200201006.htm
乳酸菌飲料中乳酸菌的微生物學檢驗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乳酸菌飲料中乳酸菌檢驗的技術要求。
本標准適用於以鮮乳、乳粉或輔以大豆等為原料,經乳酸菌發酵加工製成的具有相應風味的活性乳酸菌飲料。
2 引用標准
GB 4789.2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染色法、培養基和試劑
3 術語
乳酸菌:一群能分解葡萄糖或乳糖產生乳酸,需氧和兼性厭氧,多數無動力,過氧化氫酶陰性,革蘭氏陽性的無芽胞桿菌和球菌。
乳酸菌菌落總數:檢樣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所得1mL檢樣中所含乳酸菌菌落的總數。
4 設備和材料
4.1 溫箱:36±1℃。
4.2 冰箱:0~4℃。
4.3 恆溫水浴:46±1℃。
4.4 電爐:可調式。
4.5 吸管:容量為1,10和25mL。
4.6 廣口瓶或三角瓶:容量為500mL。
4.7 平皿:直徑為9cm。
4.8 試管:18×180mm。
4.9 顯微鏡。
5 培養基和試劑
5.1 改良TJA培養基(改良番茄汁瓊脂培養基)。
5.2 改良MC培養基(Modified Chalmers培養基)。
5.3 0.1%美蘭牛乳培養基。
5.4 6.5%氯化鈉肉湯。
5.5 pH9.6葡萄糖肉湯。
5.6 40%膽汁肉湯。
5.7 澱粉水解培養基。
5.8 精氨酸水解培養基。
5.9 乳酸桿菌糖發酵管。
5.10 七葉苷培養基。
5.11 革蘭氏染色液:按GB 4789.28規定執行。
5.12 3%過氧化氫溶液:按GB 4789.28規定執行。
5.13 蛋白腖水、靛基質試劑:按GB 4789.28規定執行。
5.14 明膠培養基:按GB 4789.28規定執行。
5.15 硝酸鹽培養基、硝酸鹽試劑:按GB 4789.28規定執行。
5.16 生理鹽水:定量分裝於三角瓶和試劑管內滅菌。
6 乳酸菌菌落總數的測定
6.1 檢驗程序
乳酸菌菌落總數檢驗程序如下:
(略)
6.2 操作步驟
6.2.1 以無菌操作將經過充分搖勻的檢樣25mL(或25g)放入含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的滅菌廣口瓶內作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6.2.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內(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觸及管內稀釋液)。
6.2.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順序,作10倍遞增稀釋液,如此每遞增一次,即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6.2.4 選擇2~3個以上適宜稀釋度,分別在作10倍遞增稀釋的同時,即以吸取該稀釋度的吸管移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作兩個平皿。
6.2.5 稀釋液移入平皿後,應及時將冷至50℃的乳酸菌計數培養基(改良TJA或改良MC)注入平皿約15mL,並轉動平皿使混合均勻。同時將乳酸菌計數培養基傾入加有1mL稀釋液檢樣用的滅菌生理鹽水的滅菌平皿內作空白對照,以上整個操作自培養物加入培養皿開始至接種結束須在20min內完成。
6.2.6 待瓊脂凝固後,翻轉平板,置36±1℃溫箱內培養72±3h取出,觀察乳酸菌菌落特徵(見表1),選取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計算後,隨機挑取5個菌落數進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檢查並做過氧化氫酶試驗。革蘭氏陽性,過氧化氫酶陰性,無芽胞的球菌或桿菌可定為乳酸菌。根據證實為乳酸菌菌落計算出該皿內的乳酸菌數,然後乘其稀釋倍數即得每毫升樣品中乳酸菌數。例如,檢樣10-4的稀釋液在改良TJA瓊脂平板上,生成的可疑菌落為35個,取5個鑒定,證實為乳酸菌的是4個,則1mL檢樣中乳酸菌數為:
6.3 乳酸菌在改良TJA和改良MC培養基上菌落生長形態特徵見表1。
表1 乳酸菌在不同培養基上菌落特徵
(表略)
7 乳酸菌的鑒定
對上述分離到的乳酸菌需進行菌種鑒定時,則作以下試驗。
7.1 菌種制備:自平板上挑取菌落,接種於改良TJA或改良MC瓊脂斜面,於36±1℃,24~48h培養,刮取菌苔,分別進行下列試驗。
7.2 乳酸桿菌鑒定試驗:極少見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不產生靛基質和硫化氫。
7.3 常見乳桿菌屬內種的碳水化合物反應,見表2。
7.4 產乳酸的鏈球菌的鑒別試驗,見表3。
表2 常見乳桿菌屬內種的碳水化合物反應
(表略)
表3 乳酸的鏈球菌的鑒別表
(表略)
參考資料:http://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85.htm
9. 乳飲料中乳酸菌的檢驗步驟,用的是稀釋混合倒平板法, 用梯度法
1、准備無菌水、無菌空白平板、無菌移液管
2、培養乳酸菌培養,滅菌,冷卻至50度左右
3、無菌室滅菌30分鍾後,在無菌室內,把飲料用無菌水稀釋成適當的倍數(如10的負5、6、7次方)
4、分別吸取0.1ml或1ml三個不同稀釋度的菌懸液,放於空白平板中,平板中倒入50度左右的培養基15-20ml,平板平放於實驗桌上,輕輕搖動,使菌懸液與培養基充分混合
5、平板中培養基凝固後,做好標記
6、倒置於培養箱中,30度培養24-72小時左右
7、觀察菌落生長狀態,並進行計算
10. 微生物生長的常用檢測方法
一、生長量測定法
1.1體積測量法:又稱測菌絲濃度法。
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分鍾)和轉速(如5000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1.2稱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dryyeast,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1.3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我所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nm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1.4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
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二、微生物計數法
2.1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2.2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2.3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2.4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毫升試樣,接種1毫升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probably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2.5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2.6試劑紙法: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2.7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2.8生理指標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
2.9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2.10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mg)生物材料混入1毫升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毫升2%的K2Cr2O7溶液在1000C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毫升,在580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2.11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2.12氨基氮的測定:
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N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N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2.13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我所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拓展:微生物的現代定義
肉眼難以看清,需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結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體小面大
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吸多轉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生長繁殖快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使其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如發酵、單細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適應強 易變異
分布廣 種類多
微生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妙。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中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10]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