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是急性或者慢性的結締組織病,現在統稱為風濕性疾病。
比如,患病初期,患者可有肌肉酸痛不適、疲乏、食慾缺乏;也有發熱,所以往往叫:風濕熱。當風濕熱波及到心臟時,可引起風濕性心臟病,波及到腎臟時,可以引起慢性腎炎,波及到小腦時,可以引起舞蹈症等等。
患病以後去醫院檢查,往往有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咽拭子培養可能有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80%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抗「O」增高,>500U,病情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這些都是與痛風性關節炎不同的。
B. 風濕是怎麼引起的
風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遺傳原因,內分泌原因,還有傳染性原因等,都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建議及早地做治療,預防風濕,避風、避寒、避濕、加強鍛煉和身體健康,這樣有助於身體的康復,對患者的好轉也是很有幫助的。
在陰天下雨的時候,他們身上總會有酸痛的出現。梅雨季節雨量頻發,氣候更是反復無常。這些人的疼痛還會因此加劇或反復發作。這樣的酸痛,比天氣預報還准,沒錯,這就是所說的風濕病。很多患者不知道風濕的原因,那麼風濕是怎麼引起的?
1、遺傳因素
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風濕病與遺傳因素相關聯,類風濕關節炎有遺傳傾向。痛風和風濕熱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2、傳染性因素
有關醫生已證實風濕病與感染相關,風濕病的出現還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強直性脊柱炎與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關,類風濕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有關。
3、內分泌因素
雌激素會刺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
4、其他因素
風濕病的病因很多,像是物理因素、環境因素、身體素質等,都是風濕病的關鍵原因。
風濕病的常見預防措施
1、預防風濕,避風、避寒、避濕
春天是萬物發芽的季節,也是預防風濕的好時節。因此,為了很好地預防風濕病,平時需要預防寒冷、下雨和潮濕。而且也要注意關節的保暖,不要穿濕衣服、濕鞋子、濕襪子等。還有就是在天氣非常熱的時候,不要貪圖喝涼水,喝冷飲等等。大家應該防止風和寒冷入侵。
2、風濕病的預防應注意勞逸結合
臨床上,盡管部分風濕病患者的症狀基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仍處於疾病的恢復期,常因疲勞加重或復發,應工作與休息相結合,運動與休息應適度。
3、預防風濕,加強鍛煉和身體健康
要是自己想預防風濕病,就應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像是健身體操、氣功、太極拳、廣播體操、散步等。它對預防風濕病有好處。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強壯,抵抗疾病的能力強,很少生病,抗風、抗冷、抗濕的能力比不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強得多。
風濕是怎麼引起的,實際上是不太明確的。要澄清兩個概念,風濕是一大組疾病,這里的風濕包括了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等等,風濕凡是累積到關節、肌肉、軟組織,和包括這些肌肉、關節、軟組織的內臟系統的一系列疾病,都叫做風濕。所以風濕又由於是免疫系統的機制發生了功能紊亂,所以又叫做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叫風濕免疫性疾病,這是大的要統一的,給大家更正一下的科普知識。究竟是怎麼引起的,實際上原因不清楚,慢性的感染、遺傳的傾向、環境的因素以及激素的水平,這些都可能是引起風濕的一些誘因。比如說在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2的時候,容易有狼瘡的傾向,DR4的時候就會有類風濕的傾向。但是HLA-B27的時候,就可能是遺傳傾向是強直性脊柱炎。所以病因是復雜的,是遺傳、激素、環境、慢性感染綜合因素導致。
風濕性關節炎初發年齡以9-17歲多見,男女比例相當。類風濕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見。風濕性關節炎是鏈球菌感染造成,而類風濕關節炎是多種原因引起的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
風濕性關節炎與人體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且感染途徑至關重要,咽部鏈球菌感染是發病的必要條件。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
健康飲食的積極影響可能因為它們含有更高的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可以減少全身炎症;另一個好處是它在維持患者的健康體重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肥胖和類風濕關節炎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功能鍛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與飲食模式相結合,以達到最佳體重。糖和鹽的攝入量應減少,尤其是在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中。
D. 什麼是風濕風濕怎麼治療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症。《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風濕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類目前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損害滑膜、軟骨、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為主,且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過去曾狹義地稱之為「腋原病」、「結締組織病」。
疾病分類
風濕免疫科
疾病描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風濕分類
目前對風濕性疾病的分類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屬此類)、內分泌—代謝性風濕病(如痛風)、感染性風濕病(如結核性關節炎)、退行性風濕病(如骨質增生性關節灸)、遺傳性風濕病(如褐黃病)以及其他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風濕病涉及的范圍很廣,與臨床各科幾乎都有關系,如內科、骨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同時還是臨床免疫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濕病與基礎醫學中的免疫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現在對風濕病的研究手段除經典的方法外,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中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已較廣泛應用,基因水平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這些預示著風濕病中某些疑難問題將會有某些突破。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以全身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時間可以幾天、幾周或幾個月,並帶有不同程度的活動性,往往累及終生,形成長期病痛,也有僅因關節組織的腫脹和擴展,只有關節運動時才發生局部疼痛。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症狀,如發熱、疲勞、飲食不振、周身不適等,嚴重者可同時伴有貧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病變,關節病常為對稱性,累及小關節,以手的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足的庶趾關節最為常見,嚴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關節和脊關節。晚期病人主要為關節脫位、半脫位、畸形改變、活動嚴重障礙,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等。
症狀體征
一、關節表現的特點:
(一)關節疼痛。
(二)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症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二、系統症狀的特點:
要抓住關節外其他系統受孫的表現以肋診斷。如頰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皮疹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大量齲齒提示乾燥綜合症。
患者發病年齡、性別亦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強直性脊柱炎多見於青年男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於育齡婦女,痛風多見於中年男性,骨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者。
疾病病因
根據本類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類如下:
一、彌漫性結締組織
(一)類風濕關節炎
(二)幼年型關節炎(1)系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1)盤狀,(2)系統性,(3)葯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線狀,(2)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1)彌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症,(3)化學物(或葯物)所致。
(五)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六)多發性肌炎
1、多發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
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肉芽腫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與惡性腫瘤相關,(5)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1)Wegener肉芽腫,(2)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3)Takayasu動脈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乾燥綜合症
1、原發性
2、繼發性與另一結締組織病相關。
(九)重疊綜合症
1、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2、其他
(十)其他
1、風濕性多肌痛
2、復發性脂膜炎
3、復發性多軟骨炎
4、結節紅斑
二、並發脊柱炎的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一)強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綜合症
(三)銀屑病關節炎
(四)炎性腸病關節炎
三、骨性關節炎
(一)原發性(1)周圍性(2)脊柱。
(二)繼發性(1)先天性(2)代謝性(3)外傷性(4)其他關節病。
四、感染
(一)直接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螺旋體引起。
(二)反應性(1)細菌性風濕熱、亞急性感染性新內膜炎、痢疾後,(2)病毒性,(3)疫苗後,(4)其他。
五、代謝和內分泌病
(一)與晶體相關
1、尿酸鈉(痛風)
2、焦磷酸鈣(假痛風、軟骨鈣化病)
3、鹼性磷酸鈣(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異常
1、澱粉樣變原發性、繼發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病Marfan綜合症、Ehlers-Danlos綜合症、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補體缺乏症。
(三)遺傳性疾病
1、先天性多關節彎曲
2、過動綜合症
3、進行性骨化肌炎
六、腫瘤性
(一)原發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繼發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轉移瘤。
七、神經血管病
(一)神經性關節病
(二)神經性關節病
(三)壓迫性神經病變
1、周圍神經受壓(腕管綜合症)
2、神經根受壓
3、脊髓狹窄
(五)交感神經反射性萎縮
(六)其他雷諾現象(病)
八、骨與軟骨病變
(一)骨質疏鬆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軟化
(三)肥大性骨關節病
(四)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壞死
(七)肋軟骨炎
(八)其他
九、非關節性風濕病
(一)關節周圍病變滑囊炎、肌腱病、附著端炎、囊腫。
(二)椎間盤病變
(三)原發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纖維肌痛、纖維織炎
2、精神性風濕病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關節症狀的疾病
(一)周期性風濕病
(二)間歇性關節積液
(三)葯物致風濕綜合症
(四)其他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症、外傷等。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病理生理
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診斷檢查
(一)自身抗體在風濕性疾病的范圍內應用於臨床的自身抗體分以下四類:抗核抗譜、類風濕因子、抗中性粒細胞漿抗體、抗磷脂抗體。對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有很多的作用。
1、抗核抗體譜。
2、類風濕因子除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外,尚見於其他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以常人中性粒細胞為底物按所見熒光的圖型,分為C-ANCA(胞漿型)和P-ANCA(核周型)、其他各自的抗原為胞漿內的絲氨酸蛋白酶和骨氧化酶。本抗體對血管炎的診斷極有幫助,且不同的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C-ANCA主要出現在Wegener肉芽腫、Churg-Strauss綜合症,P-ANCA則見於顯微鏡下結節性多動脈炎,新月形腎炎、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4、抗磷脂抗體臨床上應用的有抗磷脂抗體和狼瘡抗凝物兩種測定方法。本抗體出現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多種自身免疫病。抗磷脂綜合症是指臨床表現有動脈或靜脈栓塞、血小板減少、習慣性流產並伴有抗心磷脂抗體和(或)狼瘡抗凝物者,除繼發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外也可以是原發性的。
(二)滑液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關節滑膜炎症。特別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鹽結晶或滑膜細菌培養陽性則分別有助於痛風或化膿性關節炎的確診。
(三)關節影像檢查X線檢查有助於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亦能隨訪了解關節病變的演變。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其他尚有關節CT、MRI、同為素等檢查。
(四)病理活組織檢查所見的病理改變如狼瘡帶對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結節對類風濕關節炎、唇腺炎對乾燥綜症、關節滑膜病變對不同病因所致的關節炎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治療方案
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癒後,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症狀。
一、葯物治療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葯此類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葯此類葯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葯物此類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本類葯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癒疾病職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
風濕病學的現在和未來風濕病學是內科各專業學科中最年輕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在我國僅有10餘年的歷史。風濕性疾病是風濕病學中最受重視的疾病,均為原發於結締組織,關節的慢性病,醫務工作者應對之有正確的了解,並予合理的治療。風濕性疾病多和自身免疫相關,隨著免疫學的分子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有關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認識、自身抗體的檢測在臨床應用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用於治療的新的生物制劑已在積極驗證,為風濕性疾病開辟了新的治療方向,從而改善了這些疾病的愈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安全提示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相關數字
有關注兒童風濕病的組織估計,目前香港每一千名兒童中,便有一人患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最常見於八至十六歲,年齡最小的患者更只有兩歲。患者會因為四肢腫痛而導致活動力受阻,嚴重者更可能會失明或殘障,甚至因並發症而死亡。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屬最常見的一種兒童風濕病,有別於成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至於出現特發性關節炎的成因仍然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發病年齡介乎於八至十六歲。在正常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做出一些抗體來對抗細菌感染,但當免疫系統失調,把體內的正常細胞及組織誤認作有害物質,導致關節、骨骼及周圍的軟組織產生發炎的免疫反應。
兒科專家指出一個或以上的關節疼痛達至兩周,或有關節腫脹;持續低燒達五日以上;於非濕疹常見的皮膚部位出疹,持續並日趨嚴重;體重無故下降,都屬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徵兆。提醒家長,由於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會導致關節變形及永久性的破壞,一旦發現年幼子女出現病徵應及早求醫。
現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包括葯物及骨科手術。風濕科專科醫生陳德顯表示,部分病人對傳統葯物的治療反應未如理想,而且很多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風濕病不只是指因受風或受潮濕、寒冷的影響而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確切地說,風濕性疾病是指特殊的粘液,由腦流向關節等處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當然發病原因或誘因可以包括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家族遺傳以及退行性病變等。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1:薏仁山葯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凈,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鮮山葯100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葯渣,吃豬肚、山葯,飲湯。
飲食療法2: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塊,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幫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海產品,如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休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症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鹼度值,則會使體內酸鹼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症狀。同樣,若吃過鹹的食物如鹹菜、鹹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狀。
E. 風濕是怎麼引起的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風濕性疾病主要是由於風寒引起的血液循環不通暢,致使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營養供給不良導致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F. 風濕是怎樣引起的日常該怎樣治療
一、什麼是風濕病?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說到「風濕」、「寒氣」、「風濕病」「關節炎」這些名稱。那麼什麼是風濕病呢?一般來說,風濕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風濕病泛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影響到運動系統(骨、關節、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韌帶及神經、血管等)的有慢性疼痛或腫脹、畸形、功能障礙、感覺異常等表現的一大類疾病。臨床上多有反復發作、漸進性等特點。包括有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狹義的風濕病是指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後引起的一種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的炎症性疾病,以心臟和關節受累為主,並遺留一定的心瓣膜或腎等臟器的病變,也稱風濕熱。 二、風濕病分為哪些種類? 按風濕病研究資料,可把它分為10大類,有100多種疾病列入它的范疇,這個方案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採納。 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壞死性血管炎與其他類型血管病、白塞病、乾燥綜合征、重疊綜合征(包括混合結締組織病)及其他(如風濕性多肌痛、復發性脂膜炎、復發性軟骨炎、結節性紅斑等)。 2.與脊柱炎相關的關節炎:包括強直性脊柱炎、瑞特(Reiter)綜合征、牛皮癬性關節炎及腸病性關節炎等。 3.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 4.與感染因素有關的風濕病:又分為直接致病和間接致病,病原微生物侵入關節等處後直接引起的該部比較常見且比較嚴重的是細菌性關節炎,如結核性關節炎等。 5.代謝與內分泌疾病伴發的風濕病:常見有痛風、壞血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甲狀腺功能低下、進行性骨化性肌炎等。 6.腫瘤:原發性腫瘤包括滑膜瘤、腱鞘瘤、骨軟骨瘤等,繼發性腫瘤常見轉移瘤。 7.神經血管疾病:包括神經病變性關節病(Charcot關節)、擠壓綜合征(如腕管綜合征、椎管狹窄症等)、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紅斑性肢痛病等。 8.骨及軟骨疾病:包括骨質疏鬆、骨軟化症、增生性骨關節病、骨缺血性壞死及肋軟骨炎等。 9.非關節風濕病:包括肌筋膜炎疼痛綜合征、下背痛及腱鞘炎、滑囊炎、肱骨內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扳機指、腱鞘囊腫、慢性肌腱及肌肉勞損、雷諾現象或雷諾病等。 10.其他疾病:包括外傷、結節病、間歇性關節積液、髕骨軟化症、關節游離體、繼發的風濕性綜合征等。 三、風濕病的危害有哪些? 風濕病臨床發病率相當高,可涉及從嬰兒到老年的各種人群,部分病種具有遺傳性。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某些風濕病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如骨關節炎、骨質疏鬆、肌纖維組織炎等。 我國是風濕病的高發區,目前至少有5000萬以上的患者。 風濕病對患者危害很大,輕者可以因關節炎或關節痛等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重者可以導致關節殘廢畸形甚至危及生命,據統計,全球數億風濕病患者中有98%的人會終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因風濕病致殘,致死的人數大約為9000萬。其中絕大多數是因為治療不當、葯物反應及副作用所致。 風濕性疾病是一組以內科治療為主的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包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及各種病因引起的關節和關節周圍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等的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 1.風濕病常常侵犯關節、肌肉、骨骼以及軟組織,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發熱這些症狀比較突出,解熱鎮痛消炎,緩解症狀是治療這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此往往選用非甾體抗炎葯,如扶他林、莫比克、樂松、天新利德、西樂葆、萬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葯作用好、療效高,使得副作用明顯減少。 2.如果風濕性疾病得不到正確合理的治療,關節,肌肉,骨骼等病變會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留下終身殘疾,影響生活和勞動,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經濟損失。從風濕性疾病侵犯的組織看,以往稱之結締組織病的系統性紅斑狼瘡, 類風濕性關節炎 ,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壞死性血管炎、 強直性脊柱炎 都有自身免疫的紊亂,屬於自身免疫紊亂的一組疾病。痛風性關節炎已明確是嘌呤代謝紊亂而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內沉積,往往有關節腔,骨骼,韌帶受累。因此風濕病的治療除了對症治療緩解症狀外,還需進行病因治療,自身免疫紊亂性的疾病需要免疫調節,例如使用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療法有了很大的進步,新葯物不斷發現,用於臨床,如驍息、愛諾華、帕夫林,新療法不斷發現,如①對輕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採用小劑量強的松、氯喹、MTX的聯合治療,可以明顯減輕副作用;②類風濕性關節炎採用聯合治療,一線葯與二線葯的聯合治療,二線葯之間的聯合治療。③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症風濕病。 3.生物治療及骨髓移植治療也已試用於臨床。 4.對於關節病變還可以採用關節鏡治療,大大提高療效,改觀了疾病的預後,致殘率明顯下降,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G. 風濕的原因及治療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局部炎症導致新陳代謝受阻,造成肌肉萎縮
粘連等疼痛
治療上應該從消除炎症入手,進行全面調理,增強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除疼痛、緩解肌肉痙攣、消退增生組織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議可以採取中葯外敷保守治療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在治療的同時患者一定需要多注意保養,不要受風寒濕熱,飲食上多吃溫性的食物。油膩、辛辣、冷的食物盡量少吃!
H. 風濕病有哪些病因怎麼進行治療
風濕病一旦診斷明確,就要及早的開始相應的治療。由於風濕病大多會導致全身多系統多臟器受累,首先主要是針對相關的症狀採取個體化的治療原則,比如可以應用非甾體抗炎葯,來治療各類關節腫痛,但並不能夠控制原發病的進展。其次也需要聯合改善病情抗風濕葯來延緩病情的進展。通常可選用甲氨蝶呤、環磷醯胺、硫唑嘌呤、他克莫司或者環孢素A等。其次還可以應用糖皮質激素來治療,激素是具有強大的抗炎、抗免疫的作用,所以是治療風濕性疾病中多種結締組織病的一線葯物。再次必要時可以使用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以及血漿置換、生物制劑等方法來治療。望採納
I. 風濕是怎麼形成的患有風濕怎麼治癒
其實在不同的階段裡面,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而且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身體上面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相信大家對於風濕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現在我們在網上就可以看到有些人會經常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風濕是怎樣形成的呢?風濕應該要怎樣治癒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這可能是因為長時間居住在比較濕潤的環境裡面,我們可以通過每天堅持做必要的鍛煉來緩解,下面我們具體的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每一個人而言,當身體出現一些異常現象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及時的到醫院去檢查,同時也要接受醫生的治療。還有就是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上面的不好的習慣來調整,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認識,希望這些能夠在今後的生活中對大家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