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實現快速檢測及有效控制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腸桿菌, 也是腸桿菌科中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據有關資料統計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病例在病原菌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所佔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二,2007年發生的「 花生醬事件」以及 2008 年發生的「 西紅柿 事件」等[1]沙門氏菌中毒事件的發生也使得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主要是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傳統檢測方法以及後續建立的以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物感測器和電化學為基礎的快速檢測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綜述,旨在為該致病菌的檢測方法的研究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傳統的檢測方法(國標法)
目前, 我國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大多採用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對食品樣品進行檢測,這種傳統的培養方法可分為前增菌、增菌、分離培養、生化試驗和血清學鑒定等步驟進行。雖然傳統培養法可靠性高,但是其操作繁瑣且耗時費力,並不能滿足食品快速檢測的要求。
2、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2.1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PCR技術是一項敏感性高、特異性強且快速准確的微生物檢測技術,也被許多學者用於對食品中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和研究。汪琦等[2]就採用傳統培養方法 、BAX(r)方法和PCR 方法 3 種方法對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在常規PCR的基礎上宋東曉[3]建立了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新的PCR方法——多重PCR。此外其他新的PCR技術也運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鍾偉軍[4]通過對熒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和反應條件的摸索,建立了檢測沙門氏菌的核酸熒光定量PCR方法,此研究為食品中沙門氏菌快速檢測試劑盒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核酸探針技術
核酸探針技術是根據核苷酸鹼基互補的原理,在已變異的DNA樣品中加入用同位素等標記的DNA特異片段,在一定條件下兩片段進行雜交從而達到檢測DNA的目的。此技術不僅簡便、快速而且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已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Almeida等[5]通過建立一種新穎的肽核酸探針結合熒光原位雜交方法對血液、糞便、水以及嬰兒奶粉樣品中沙門氏菌進行了檢測,准確度高達 100%。
2.3基因晶元技術
基因晶元技術是利用已知核酸序列的探針與靶核苷酸序列雜交,然後通過信號檢測對其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在沙門氏菌等各種致病菌的分析檢測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饒寶等[6]通過建立檢測致病菌的基因晶元檢測方法,設計了通用引物和特異性探針: 沙門氏菌探針、大腸桿菌探針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探針,實現了同時檢測並區分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目的。祝儒剛等[7]運用多重 PCR 結合基因晶元技術建立了檢測肉及肉製品中的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等5種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檢驗方法。
2.4噬菌體裂解技術
噬菌體有特異性裂解細菌的作用。張碧波等學者利用此技術進行沙門氏菌
快速檢測,結果和其他學者相同,據此得出特異性噬菌體可以檢測出沙門氏菌,此法方便可行。姜琴等[8]利用噬菌體裂解對150份食品樣品進行快速檢測,結果說明腸桿菌科噬菌體組合對培養10h的沙門氏菌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這對實現沙門氏菌實時、快速而准確的檢測有重要意義。
2.5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是2000年Notomi等開發的一種新的恆溫核酸擴增方法,此方法的特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且簡單、快速,適合對大規模樣品的快速檢測[9]。李佳桐[10]通過實驗建立了沙門氏菌的LAMP檢測方法,並將此方法與常規PCR進行比較,結果顯示:LAMP方法對沙門氏菌的檢測恆溫65℃下只需要40min,只擴增沙門氏菌,不會擴增其他革蘭氏陰性菌,最低可檢出濃度10cfu/mL,比常規PCR的最低檢出濃度高1個數量級,通過添加熒光染料SYBR Green Ⅰ,能夠快速簡便的觀察檢測出綠色的陽性結果十分明顯的區別於橙色的陰性結果。
3、免疫學方法
3.1酶聯免疫吸附技術
酶聯免疫吸附法簡稱 ELISA, ,此技術敏感性高 ,不需特殊設備 ,結果觀察簡便,早在1977年就有報道將酶聯免疫吸附法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伍燕華等[11]設計捕獲抗體和檢測抗體,建立快速檢測沙門氏菌雙抗夾心ELISA方法對食品中的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張帥等[12]建立雙抗夾心ELISA體系,檢測模擬污染肉樣中沙門氏菌,其檢測限為800CFU/g,等均並與其他血清型沙門氏菌、單增李斯特菌等菌均無交叉反應,特異性良好。
3.2免疫熒游標記技術
免疫熒游標記技術是根據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將熒光素標記在已知抗原(或抗體)上,與特異抗體(或抗原)結合後產生熒光,可用來定位抗原或抗體、並通過定量分析,確定測定含量。葉明強[13]基於納米免疫磁珠富集,免疫量子點標記,建立了一種食品中沙門氏菌的含量進行快速檢測的方法,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熒光食源性致病菌檢測技術。
3.3斑點免疫金滲濾法
免疫膠體金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標記物結合免疫原理的一種應用於抗原抗體的新型技術,該技術運用最廣泛的就是斑點免疫金滲濾法(DIGFA)。孔繁德等及曹春梅等都利用此技術對沙門氏菌的快速檢測進行了研究,曹春梅等[14]是利用斑點免疫金滲濾法對沙門氏菌O9抗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此法簡單、快速,適合推廣運用;孔繁德等[15]是通過建立直接檢測沙門氏菌的斑點免疫金滲濾法檢測試紙盒對該菌進行了研究。
3.4免疫磁性分離技術
免疫磁珠分離技術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與磁珠微球偶聯,並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磁珠會發生定向移動,從而達到分離目標病原體的作用。食品樣品中致病菌含量很少,常規的方法是很難從中分離出來的,藉助免疫磁性分離技術可以達到快速分離的目的。王海明等[16]應用磁免疫技術建立快速檢測食源性沙門氏菌的方法,結果表明此方法能對食品基質中的目標菌進行快速有效的富集,其檢測限<10cfu/25g,檢測周期約為40小時。胡霏[17]也通過實驗針對鼠傷寒沙門氏菌建立免疫磁分離技術結合熒光層析技術的快速檢測方法。
4、生物感測器技術
生物感測器是利用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酶 、多酶體系 、抗體等做為敏感器件,然後配以適當的信號傳導器所構成的分析檢測的工具。我國學者已採用此法對沙門氏菌的抗原、抗體的免疫吸附進行檢測,並已用於快速檢測食品中致病的沙門氏菌,而僅需 1h 完成,達到了快速的檢測目的。寧毅[18]在對碳納米管性質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分子探針構建了碳納米管生物感測器,並將其用於沙門氏菌的檢測,結果顯示所構建的感測器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穩定性好。
5、電阻抗技術
電阻抗法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生物學技術,因為具有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准確性好等優點,目前此法已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檢測檢驗並已通過美國公職分析化學協會(AOAC)認可。陳廣全等[19]建立了電阻抗法快速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方法,並將其與常規培養法進行比較,對食品中的沙門氏菌屬進行檢測,結果表明電阻抗法比傳統培養法更加快速、可靠。
6、總結
綜上所述,沙門氏菌檢驗技術正從傳統的培養方法向分子檢測方法改進,並向儀器化、標准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並且食品安全、致病菌等問題對人類健康以及生活環境都造成了嚴重威脅,加強沙門氏菌檢測勢在必行。目前沙門氏菌快速檢測技術大多具有檢測迅速、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特點,此外這些方法還具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創新,建立更成熟可靠、方便快捷的沙門氏菌快速檢測技術。
Ⅱ 食源性致病菌名詞解釋
食源性致病菌是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或以食品為傳播媒介的致病性細菌。致病性細菌直接或間接污染食品及水源,人經口感染可導致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及食物中毒以及畜禽傳染病的流行。食源性致病菌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來源。常見食品致病菌主要有痢疾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鼻疽桿菌、結核菌、布氏桿菌、豬丹毒桿菌等。
Ⅲ 食源性致病菌實驗室管理內容包括哪些
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可以在生物安全一級實驗室檢驗,致病菌必須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才能檢驗!
Ⅳ 沙門氏病菌是什麼
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
沙門氏菌病的病原體。屬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已發現的近一千種(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組。
其中與人體疾病有關的主要有甲組的副傷寒甲桿菌,乙組的副傷寒乙桿菌和鼠傷寒桿菌,丙組的副傷寒丙桿菌和豬霍亂桿菌,丁組的傷寒桿菌和腸炎桿菌等。
除傷寒桿菌、副傷寒甲桿菌和副傷寒乙桿菌引起人類的疾病外,大多數僅能目引起家畜、鼠類和禽類等動物的疾病,但有時也可污染人類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4)食源性致病菌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沙門氏菌病
1,腸熱症:是傷寒病和副傷寒病的總稱,主要由傷寒桿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引起。
典型傷寒病的病程較長。細菌到達小腸後,穿過腸粘膜上皮細胞侵入腸壁淋巴組織,經淋巴管至腸系膜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並在其中繁殖,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時相當病程的第1周,稱前驅期。病人有發熱、全身不適、乏力等。
細菌隨血流至骨髓、肝、脾、腎、膽囊、皮膚等並在其中繁殖,被臟器中吞噬細胞吞噬的細菌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期症狀明顯,相當於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及全身中毒症狀,部分病例皮膚出現玫瑰疹。
存於膽囊中的細菌隨膽汁排至腸道,一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出現超敏反應,引起局部壞死和潰瘍,嚴重者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腎臟中的細菌可隨尿排出。第4周進入恢復期,患者逐漸康復。
典型傷寒的病程約3~4周。病癒後部分患者可自糞便或尿液繼續排菌3周至3個月,稱恢復期帶菌者。約有3%的傷寒患者成為慢性帶菌者。副傷寒病與傷寒病症狀相似,但較輕,病程較短,約1~3周即愈。
2,急性腸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見的沙門氏桿菌感染。多由鼠傷寒桿菌、豬霍亂桿菌、腸炎桿菌等引起。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類、蛋類而發病。潛伏期短,4~24小時,主要症狀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細菌通常不侵入血流,病程較短,2~4天內可完全恢復。
3,敗血症:常由豬霍亂桿菌、丙型副傷寒桿菌、鼠傷寒桿菌、腸炎桿菌等引起。病菌進入腸道後,迅速侵入血流,導致組織器官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膽囊炎、腎盂腎炎、心內膜炎等。出現高熱、寒戰、厭食、貧血等。在發熱期,血培養陽性率高。
Ⅳ 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檢測方法有哪些
檢測致病菌大概有如下幾種方法。
1 傳統生物學方法,按照標准檢測,最麻煩,最傳統,但是最經典,可作為其他方法之驗證。
2 顯色培養基方法,用國外進口顯色培養基檢測,比較方便,目前最流行,使用簡單,也不貴。
3 膠體金試紙條檢測,購買國外進口試紙條,現場檢測,這種方法10分鍾可以檢測到結果。但是檢測靈敏度偏低。
4 ELISA,酶聯免疫實驗。目前只有國外進口,歐美四家大公司壟斷了全球95%以上的市場,一個96孔試劑盒,售價高達5000-6000元,非常無奈,但是是國外最流行的快速篩選技術,檢測靈敏度、檢測周期都比較理想,不過國內現在有公司專業在做這方面的試劑盒了,估計價格很快會降下來,可能是將來主流的檢測技術了,部分已經寫進國標了。
5 IC-PCR,免疫捕捉PCR,用抗體特異性識別捕捉,之後再PCR擴增。最大的優勢是,病原經過抗體識別、PCR檢測雙重檢測,可一次鑒定到種,檢測靈敏度可以達到十的兩次方,不用核酸提取,所有反應在一個PCR管里進行,減少了病原的損失,缺點是檢測時間大致在4個小時,是一張理想的驗證手段。
6 Direct-PCR,增菌後直接PCR,比較簡單的驗證手段,增菌後直接擴增,受PCR檢測體系的現實,靈敏度偏低,但是取決於樣品中的菌含量。
7 Nested-PCR,兩對引物巢式PCR。兩對引物兩次擴增,最大的優勢是檢測准確性、靈敏度可絕對保障,劣勢是檢測時間較長。
8膜過濾PCR,利用病原富集裝置,富集之後檢測,最笨的一種方法,但是是最實用的,病原經過微孔濾膜過濾後,可高效富集病原 ,之後去檢測,大大提高檢測靈敏度。
9 BIO-PCR,培養增菌後PCR擴增,這個技術只能做研究用了,就是分離培養後,用PCR檢測,乏善可陳。
10 IMS-PCR,免疫磁珠PCR,用免疫磁珠捕捉,之後進行PCR,用磁珠富集樣品中的病原,之後直接PCR擴增,非常實用的方法,主要是可以富集病原。
11 BAX快速檢測系統,按照系統說明書操作。貴族實驗室用的東西,靈敏度和其成本、假陽性一樣出色。
12 RiboPrinter快速檢測系統,按照系統說明書操作。同上,大同小異。
Ⅵ 沙門氏菌很可怕嗎,它是什麼東西
沙門氏菌很可怕,它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門氏菌會發病的病原體隸屬腸桿菌科,按其抗原成分,可分為甲、乙、丙、丁、戊這五種基本菌組。沙門氏菌病是指由各種類型沙門氏菌所引發的對人類、家畜以及野生禽獸不同形式的總稱。感染沙門氏菌的人或攜菌者的糞便不小心污染食品的話,可使人發生食物中毒。對於沙門氏菌要進行有效的預防,餐前、便後、接觸食物前,觸摸過動物或生蛋後應仔細洗凈雙手。及時撲滅並阻隔蒼蠅等病媒,如遇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的不潔食物均應馬上丟棄,禁忌食用。處理生食和熟食的砧板要彼此分開。而食物要熟透再吃,尤其是雞蛋與家禽這個類別。非現做現吃的食物裹以保鮮膜仔細包覆後,放進冰箱冷藏保存,再次食用前應加熱至煮熟。
Ⅶ 1、為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國家檢測標准中,常採用生理生化方法
採用生理生化方法是因為便宜、簡單啊。例如常見食品指標菌落總數,反映的是一定量的樣本中微生物的個數,如果採用生物方法,則只需要采樣並塗抹培養基,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就能用肉眼數出菌落總數的指標,而菌落總數就能代表樣品中微生物的個數。這項檢測並需要太長的操作時間,也不需要太多的檢測成本。而使用物理化學的方法檢測則非常困難,且目前沒有可行的方法,即便是有估計也很貴。
而您所說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是一樣的,採用生物法檢測,只需要將菌落養出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徵是非常明顯的,肉眼就能判斷。而要採用化學方法,則必須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而這些毒素通常都是極其微量的,要檢測出來則需出動非常精密的儀器。這便意味著高昂的成本和極大的檢測不確定性(因為再高端的儀器也有誤差,對痕量待測物誤差會更大,而且部分反應還可能有假陽性)。
所以對於食品中的生物指標,國標常採用生化方法,主要還是因為方便和便宜。如果採用物理、化學方法,可能很多檢測站就沒有檢測的條件了,過於昂貴且效果一般。
如有用請採納。
Ⅷ 致病菌限量標准gb29921
一、正面回答
GB29921屬於通用標准,適用於預包裝食品。非預包裝食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嚴格生產經營過程衛生管理,盡可能降低致病菌污染風險。罐頭食品應達到商業無菌要求,不適用於該標准。
二、詳情分析
GB29921中規定了肉製品、水產製品、即食蛋製品、糧食製品、即食豆類製品、巧克力類及可可製品、即食果蔬製品、飲料、冷凍飲品、即食調味品和堅果籽實製品11類食品中沙門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腸埃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5種致病菌的限量,同時對檢測方法也作出了規定。
三、食品中的致病菌有哪些
1、沙門氏菌,沙門氏菌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GB29921對所有食品設置了沙門氏菌限量規定;
2、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3、大腸埃希氏菌,GB29921規定了熟牛肉製品和生食生肉製品、生食果蔬製品中大腸埃希氏菌的限量;
4、副溶血性弧菌,GB29921也規定了水產製品、水產調味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