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專家幫忙辨別以下真假!正面是秦阿房宮被秒是半兩!
即使背不出我國經歷了幾個朝代的人,也一定知道秦朝,這個朝代在歷史上雖然沒有佔多長時間,但是卻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奠定了中國的基本框架。秦朝的統治者是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為我國留下了許多奇珍異寶。
1.十四面骰子
我們一般見到的骰子是六面的,這樣比較符合結構特點還有日常所需。但是這件文物居然是十四面的,為秦始王的玩物,名為石博煢。至於怎麼使用,尚且還沒有定論。
2. 秦量
這件文物的外形比較像我們使用的水勺,是屬於金屬器。但是秦始王為了統一各國的差異,頒布了一系列統一標準的詔書。這件文物就是當時他下達「同量」命令的象徵,目前被收藏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館。
3.青銅劍
這類劍多次「出現」在各大武俠劇之中,被奉為削鐵如泥,鋒利無比。它是兵馬俑一二坑出土的青銅兵器,結構緊密,平滑光亮,即使在土中被掩埋2000多年,依舊光亮無比,鋒利非常,以此可看出其劍的價值所在。
4.雲夢睡虎地秦簡
這是基層官吏「喜」所著,使用的是墨書秦篆,反映了一段時期文字的轉變,這裡面的內容更是極具價值。主要書寫了秦朝時期的法律制度,行政,醫學還有當時的占卜摘錄,這對我們探究當時的情況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5. 石制鎧甲
現在已經清理出這種鎧甲80多領,顏色為清灰色,是石灰岩石片還有扁銅條共同製成,要比尋常的金屬盔甲製作起來,更加艱難,所以為現代的工藝提供了參考價值,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之高。
B. 如何辨別出古代錢幣的作偽方法
古錢的作偽與辨偽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錢幣真偽的竅門,得心應手
C. 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
快速鑒別清代銅錢的真偽
清代的銅錢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襲兩千多年來的方孔圓錢,用范模鑄幣。到了清末,才採取了機器鑄幣,鑄造新式銅錢和銅元。滿洲人在入關以前就開始鑄幣了。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元年鑄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一兩字樣。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
康熙年間鑄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以後,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年間鑄乾隆通寶,乾隆通寶紅錢中,還有庫車地名的,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東字。咸豐時鑄局大增,咸豐錢也特別多,特別復雜。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錢,錢上有鑄局名稱,所以各局所鑄,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鑄,除了計值上,還有計重若乾的文字。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錢都要注意收集,說不定就是珍品。同治年間的當十錢較多,小制錢在咸豐就已停止鑄造,而當十以上的大錢,因民間不用而停鑄。光緒年間鑄造當十錢光緒重寶,光緒通寶小制錢,現在所見小錢較多。
宣統年正式用舊法鑄錢的。大概有寶泉局,另外有寶廣和寶福兩種機器錢,以及一種有圓孔的大清錢幣。光緒時廣東的機器鑄幣最為通行。廣東鑄的機器錢,有制錢、當五、當十,當五、當十是樣錢。制錢中又有大小兩種。大制錢又有兩種,一種背面穿左為一滿文"廣"字,穿右為一漢文"廣"字,穿上橫寫"庫平"二字,穿下有"一錢"兩個字。另一種是順治第五式,即背面有滿文"寶廣"二字。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開始鑄造銅元,正面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寶廣"兩個滿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字樣,背面是蟠龍花紋,下面近處廓有英文字樣。後改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為"每元當制錢十文"。清代錢幣仍多為偽品出現。
太平天國建國多年,也鑄貨幣發行,以銅錢為主。幣面全為漢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國"四字,前面"聖寶"兩字。也有正面"太平聖寶";而背面"天國"。而且背面的"天國"兩字有時分別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時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國聖寶",背面"太平"的,種類也多,分不清哪一種是哪一省鑄造的。因為幣面沒有鑄造有省名,作價也不清楚。錢文製作有幾種書體,如真書
宋體等。太平天國錢幣大錢、花錢的偽品尤多。太平天國的錢幣流傳下來的不多,因而每枚大錢都在數百或上千、上萬元,自然偽品是不少的。小刀會在上海起義後也鑄太平通寶錢,背有日月,象徵明字,也有背面穿上有"明"字的。
滿意請採納
D. 怎樣區分真偽銅錢
1、敲打聽聲。古錢幣因鑄造年代不同,故幣材中所含雜質量也不同,所以敲打發出的聲音也就有差異。古錢幣中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如果輕輕敲打,聲音聽起來就會越顯沉悶,相反,聲音就會越清脆。
E. 怎樣分辨古錢幣的真假〔銅錢〕
看,聞,聽,嘗。
F. 怎麼樣辨別真假錢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將偽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以上均為用銹色辨別古錢真偽的方法。 3、看鑄市銘文 我國金屬鑄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市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吳,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6、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市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放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G. 怎樣才能分辨秦代古幣重一兩十三銖的真假
中國古錢幣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
H. 怎麼樣分辨出古代錢的真假
古幣銅錢的鑒定方法,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幣)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現將常見的十種辨偽古銅錢方法整理如下。
一、看古銅錢銅質,定真偽。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而將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如果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二、聽古銅錢聲音,定真偽。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三、聞古銅錢氣味,定真偽。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四、觀古銅錢銹色,定真偽。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銅錢,銹層一般較厚,銹在一起的銅錢叩開後,有「泛金」、「泛銀」、「泛藍」現象,「三泛」現象是無法仿製的;沙坑出土的銅錢,一般銹層較薄,錢面多生紅黃銹;水坑銅錢銹色布滿幣面,呈墨綠色。古銅錢的銹是由內向外而生,行家稱其為「發銹」、「貼骨銹」,真銹是很難去掉的,凡是銹容易去掉的銅錢,可判定是贗品。
五、舌頭舔古銅錢,定真偽。用舌頭舔古銅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六、比較古銅錢,定真偽。我國古銅錢都是手工鑄造,每枚古銅錢幣之間多少都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多枚錢幣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古銅錢,可判定是現代工藝所為。
七、水煮古銅錢,定真偽。古銅錢上的銹或綠或紅,或黃或藍,附著力極強。遇到銹色可疑的高古錢,放入沸水中煮20分鍾後看銹色,如果銹色不變不脫的是真錢,變色脫銹的可判定是假貨。
八、針扎古銅錢,定真偽。古銅錢的真銹比較堅硬,用針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劑做作的假銹,具有軟性,用針很容易扎入,針立而不倒。凡針立於銹上的銅錢,可判定是贗品。
九、掂量古銅錢,定真偽。古銅錢用手掂量,感覺輕飄飄的,因為真錢鈣化、氧化後密度小。新銅翻鑄假幣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壓手感的古銅錢,多數可判定是新鑄品。
十、看古銅錢大小比重,定真偽。古銅錢的大小,輕重千差萬別,很難說清規制,但從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規律。如戰國「半兩」,大部分直徑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兩」大部分直徑在2.5—2.8厘米之間,重3—6克左右;漢「五銖」大部分直徑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間;唐代「開元通寶」大部分直徑在2.4—2.5厘米之間,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錢多數直徑在2.4—2.5厘米之間,重3.4—4.2克左右。近年專家研究發現,「半兩」錢直徑凡是超過4厘米以上的,均為偽作,小平錢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見。
上述是常用的古銅錢辨偽十種方法。近年市場上發現不少製作手段非常高明的仿品,例如:用相同年代的銅錢熔化後翻鑄同時期的高當錢,然後做舊處理,很容易上當;用兩枚真錢移花接木,拼合成一種珍希古錢;用現代微磨技術將一枚普品加工成珍品;將普品去掉一字,焊上所需要的文字等,這些作偽手段沒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很難識破。收藏古銅錢需要多接觸實物,多學習相關知識,多向有收藏經驗的同行請教,多積累實踐經驗,才能在收藏過程中減少「走眼」損失。
I. 怎樣辨別古銅錢的真偽
1、看銅質
我國歷代銅錢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銅錢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總地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青色。
2、觀銹色
提高銅錢偽銹鑒別能力,是銅錢鑒定的重點所在。因為幾乎每種作假方法,最後都要用偽銹來做掩飾。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銅銹一般是指銅質銅錢表面形成的一種氧化物。
3、看錢文
很多銅錢有銘文書寫是我國銅錢的一大特點,而且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文字字體各有特徵,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銅錢。
4、聽聲音
辨聲也是銅錢鑒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年代久遠,古幣火氣盡脫,敲擊時聲音無轉音,擲於水泥地面時其聲音暗啞。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沒有清脆響亮的金屬聲。
(9)秦貨幣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銅錢的分類
鑄幣:指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額價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為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盡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代現代。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
小平錢:值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