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甘露寡糖檢測方法
根據β-葡聚糖和甘露寡糖在流動相和液相色譜柱的固定相之間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數,將樣品注入液相色譜柱,用H2O做流動相,糖類分子流出後,經示差檢測器檢測,用外標法定量。
除非另有說明,在分析中僅使用確認為分析純的試劑;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或符合GB/T6682中規定的一級水或相當純度的水。試驗中所用製品按GB/T 603的規定製備。
鹽酸:37%。
乙腈:色譜純
氫氧化鈉:40%。
葡萄糖和甘露糖混合標液(1000mg/L):分別稱取葡萄糖和甘露糖各0.100g,用純水定容100mL後用0.45μm微孔濾膜過濾,備用。
儀器:水浴鍋、漩渦混合器、電爐、手提式壓力蒸汽滅菌鍋、高壓液相色譜儀、帶示差檢測
器。
樣品處理
精確稱取1.000g(准確至0.0002g)樣品放入一個20mL的耐熱玻璃制的帶螺帽的小試管中,加入7.5mL鹽酸(37%),小心的將小瓶蓋近後用漩渦混合器混合,得到均一的懸浮液。將小瓶放入30℃水浴中處理45min,每15min用漩渦混合器震盪混合一次。然後將懸浮物定量的轉移到200mL杜氏瓶中(同時用約70-80mL的水洗滌後倒入瓶中),將瓶子放入高壓滅菌鍋121℃處理60min。完成後馬上冷卻,將溶液調pH到6-7,然後定容至200mL。使用0.45微米孔徑的醋酸纖維素膜過濾備用。
液相色譜參考條件 :
1、色譜柱:Hyper REZ XP Carbohydrate Ca++,長300mm,內徑7.7mm,粒徑8μm;
2、柱溫:70℃;
3、流動相:H2O,用前過0.22μm濾膜;
4、流速:0.6 ml/min;
5、進樣體積:40μl;
標准曲線的繪制:
分別吸取甘露糖/葡萄糖標液12.5、25.0、37.5mL到50mL容量瓶中,用高純水定容到刻度,得到甘露糖、葡萄糖各為250、500、750、1000mg/L的混合標樣。在上述色譜條件下准確進樣40μl,得到色譜峰面積和標准物質量濃度之間的回歸方程,繪制標准曲線。
在同樣的色譜條件下,將處理好的樣品注入色譜儀中,記錄各色譜峰的保留時間和鋒面積。用糖標樣色譜峰的峰面積來定量,計算出樣品中葡萄糖、甘露糖的含量。
結果計算
試樣中β-葡聚糖或甘露寡糖含量X以質量分數(%)表示,按式(A.1)計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A.1)式中:
A——根據樣品溶液的峰面積,在標准曲線上查得的樣品溶液的葡萄糖或甘露糖的含量,單
位為毫克每升(mg/L);
m——樣品質量,單位為克(g);
0.2——樣品處理定容的體積,單位為升(L);
0.9——將葡萄糖或甘露糖換算成β-葡聚糖或甘露寡糖的系數。
每個試樣取兩個平行樣進行測定,以其算術平均值為結果,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後一位。
在重復條件下或得的兩次獨立測試結果的絕對差值不大於這兩個測定值的算術平均值的10%
Ⅱ 離子交換純化多糖使用什麼方法檢測收集
離子交換純化多糖使用什麼方法檢測收集
鑒定多糖(參考資料):
1.苯酚-硫酸法 需要多糖的純品和特定的酶
2.蒽酮-硫酸法 多糖在濃硫酸水合產生的高溫下迅速水解,產生單糖,單糖在強酸條件下與苯酚反應生成橙色衍生物。在波長490nm左右處和一定濃度范圍內,該衍生物的吸收值與單糖濃度呈線性關系,從而可用比色法測定其含量,所用的單糖對照品盡量採用與其多糖組成一致或為含量較高的單糖,這樣測得的值較准確。
3.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DNS法) 在鹼性條件下顯色,較准確測定還原糖與總糖的含量從而求出多糖的含量,可消除還原性雜質的干擾。
多糖的分離純化
在多糖提取物中,常會有無機鹽、蛋白質、色素及小分子物質等雜質,必須分別除去.一般是先脫除非多糖組分,再對多糖組分進行分級.
2.1 除蛋白:除蛋白質時一般選擇能使蛋白質沉澱而不使多糖沉澱的試劑來處理,如酚、三氯乙酸、鞣酸等。但必須處理時間短,溫度低,避免多糖降解。Sevage法(氯仿:戊醇/丁醇=4:1)和三氟三氯乙烷法在避免降解上有較好效果但要達到除盡游離蛋白質的目的仍需反復處理。如能加入蛋白質水解酶,使蛋白質大分子進行一定程度的降解,再用Sevage法處理,一般效果更好。
為了避免使用有機溶劑也可採用反復凍融的方法除蛋白,將多糖液濃縮後,一20℃室溫反復凍融7~8次,離心除去蛋白質。另外,蛋白質在等電點時溶解度最小,用氫氧化鈣飽和液調pH10~pH11可除去偏鹼性的蛋白質,然後再用硫酸調pH5~pH6,可除去偏酸性的蛋白質。凍融和等電點沉澱除蛋白質操作簡單,但多糖液里往往有低濃度的蛋白質殘留,應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
2.2 脫色:植物多糖提取物中含有酚類化合物而使其顏色較深,可用吸附劑(纖維素、硅藻土、活性炭等)、離子交換柱(DEAE一纖維素)、氧化劑(H2O2)等脫除。活性炭比表面積大,吸附能力強,在進行當歸多糖的提取時只向多糖液中加入了0.1%左右的活性炭,煮沸後濾過即完成了脫色操作。此法成本低廉,適合工業化生產。
2.3 除小分子雜質
小分子雜質如低聚寡糖的殘留往往影響多糖的生物活性,需要進一步脫除,提高純度。傳統的方法是透析法,該法操作簡單、技術成熟,但周期長,往往需要2一3天,常溫下操作有可能造成多糖的霉變,必要時需加入少量防腐劑或需在低溫條件下進行。隨著膜分離技術的發展,纖維濾器透析法已經發展起來了,它利用不同孔徑的膜使大小不同的分子分級,這種方式可縮短生產周期,而且條件溫和,無疑是多糖脫除雜質的一條新途徑。
2.4 多糖的分級純化
採用一般方法提取的多糖通常是多糖的混合物,分級的方法可達到純化的目的.可按溶解性不同進行分級、按分子大小和形狀分級(如分級沉澱、超濾、分子篩、層析等),也可按分子所帶基團的性質分級.
2.4.1按溶解性不同分離
2.4.1.1分步沉澱法
分步沉澱法是根據不同多糖在不同濃度低級醇、酮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性質,從小到大按比例加入甲醇或乙醇或丙酮進行分步沉澱.
2.4.1.2 鹽析法
鹽析法是根據不同多糖在不同鹽濃度中溶解度不同而將其分離的一種方法。常用的鹽析劑有氯化鈉、氯化鉀、硫酸銨等,其中以硫酸銨最佳。
2.4.2 按電離性質不同分離
2.4.2.1季胺鹽沉澱法
季胺氫氧化物是一類乳化劑,能與酸性多糖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季銨絡合物,此絡合物在低離子強度的水溶液中不溶解而產生沉澱。若提高多糖液pH值或加入硼砂緩沖液,也可使中性多糖沉澱分離。常用季銨鹽有十六烷基三甲基季銨鹽的溴化物及其氫氧化物和十六烷基吡啶。
2.4.3 柱層析法
2.4.3.1凝膠柱層析法
凝膠柱層析法常用的凝膠有葡聚糖凝膠(Sephadex)和瓊脂糖凝膠(Sepharose),以不同濃度的鹽溶液和緩沖溶液作為洗脫劑,從而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離純化,但不適宜粘多糖的分離。
2.4.3.2纖維素陰離子交換劑柱層析法
纖維素陰離子交換劑柱層析法常用的交換劑為DEAE一纖維素和ECTEOLA一纖維素,分類硼砂型和鹼型兩種,洗脫劑可用不同濃度鹼溶液、硼砂溶液、鹽溶液,其優點可吸附雜質、純化多糖,並適用於分離各種酸性、中性多糖和粘多糖。如百合多糖、北沙參多糖、太子參多糖等。
2.4.3.3 活性炭柱層析法
活性炭吸附量大、效率高,是分離水溶性物質的常用吸附劑。柱層析時活性炭中常拌入等量的硅藻土作稀釋劑,以增加溶液的流速。糖溶液上柱後先用水洗脫無機鹽、單糖等再依次增加乙醇濃度進行洗脫。
2.4.3.4 離子交換柱層析和普通凝膠柱層析聯用法
有些植物的多糖成分復雜, 除中性多糖外,還含有糖醛酸等,因此往往兩種不同性質的色譜柱聯用才能得到單一多糖組分。
2.4.3.5 三種層析柱聯用
採用離子交換葡聚糖凝膠柱、丙烯葡聚糖凝膠柱和葡聚糖凝膠柱三者聯用,即先進行DEAE—SephadexA柱層析,用蒸餾水洗脫。水洗組分進一步用SephacrylS柱層析,得到主要組分再用SephadexG一100柱層析,有時會有較高的得率。
三、多糖的純度鑒定
經過分級純化的多糖在測定結構前須進行純度鑒定.而且多糖的純度不能用通常化合物的純度標准來衡量,因為即便是多糖純品,其微觀也並不均一,僅代表相似鏈長的多糖分子的平均分布,通常所謂的多糖純品也只是一定相對分子質量范圍的多糖的均一組分.目前常用於多糖純度的鑒定方法有:高效液相、 凝膠層析法、電泳法、色譜法、旋光度法等.
多糖的單糖組分的鑒定稱取多糖粗品8 mg,用2 mL濃度為1 mol/L硫酸100*C水解6 h。飽和Ba(OH)2中和至中性,抽濾,取濾液,濃縮,毛細管點樣,薄層層析法分析。採用硅膠G板105"(2活化2 h後使用。標准糖分別為D一半乳糖,D一葡萄糖,D一甘露糖,L一山梨糖、L一阿拉伯糖。展開劑為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4:1:5)(體積比)。用AgNO3一NaOH 溶液顯色。
Ⅲ β-甘露聚糖的結構及其水解所需的酶
軟木的主要半纖維素半乳葡甘露聚糖以兩種形式出現,兩者的半乳糖含量不同(Timell,1967)。在低半乳糖形式,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的比率大約為0.1:1:4;而在高半乳糖形式,其比率是1:1:3。兩種類型半乳葡甘露聚糖的骨架都是由β-1,4連接的隨機分布的D-吡喃甘露糖基和D-吡喃葡糖基殘基構建的。a-D-吡喃半乳糖基殘基通過a-1,6連鍵與骨架中的D-吡喃甘露糖基殘基相連。骨架中的大概每四個吡喃己糖基在位置2或3部分乙醯化。乙醯基基團的遷移與木聚糖的情況類似,因此很難測定它們在天然多聚體中的實際分布。硬木僅僅包含一些葡甘露聚糖。有幾個結構變種的葡甘露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也出現在幾個一年生植物中,特別是在種子、塊莖和鱗莖中(Aspinall,1959;Mccleary,1979)。
10.5.2.1 內切-β-甘露聚糖酶
內切-β-甘露聚糖酶是水解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葡甘露聚糖和半乳葡甘露聚糖中β-1,4-糖苷鍵的酶。因為除了甘露糖單元,葡甘露聚糖和半乳葡甘露聚糖在多聚體的骨架中還包含葡萄糖單元,它們也可能被特異性的內切糖苷酶(內切-β-葡苷露聚糖酶)水解,此酶對甘露聚糖骨架的多聚體不起作用,因此不能稱作甘露聚糖酶。
對不同木霉種屬的甘露聚糖酶的研究相比木聚糖酶的研究要少得多,僅有關於哈茨木霉E58和里氏木霉 Rut C-30的報道。一方面,兩個種屬都產生多個形式的甘露聚糖酶(Torrie et al.,1990;Stalbrand et al.,1993)。當用纖維素或不同的甘露聚糖作為碳源時木霉能夠產生甘露聚糖酶。哈茨木霉在半乳甘露聚糖與在纖維素上產生的甘露聚糖酶活性數量幾乎相同,但是在半乳甘露聚糖上的甘露聚糖酶的比活明顯較高。另一方面,發現里氏木霉在有纖維素時產生的甘露聚糖酶活性比在有半乳甘露聚糖時高(Arisan-Atac et al.,1993)。然而,真菌在半乳甘露聚糖上長得不好,而且在纖維素和在半乳甘露聚糖上產生的單位生物量的甘露聚糖酶數量相似。甘露二糖或甘露糖的甘露聚糖酶誘導合成還沒有被觀察到(Torrie et al.,1990;Arisan-Atac et al.,1993)。
被純化並詳細研究的唯一木霉甘露聚糖酶來自里氏木霉Rut C-30(Arisan-Atac et al.,1993;Stalbrand et al.,1993)。在培養濾液中至少能檢測到五個具有甘露聚糖酶活性的酶形式。等電點為4.6和5.4的兩個主要的酶形式已經被純化和表徵。它們的分子量稍微有些差異,分別為51kDa和53kDa(Stalbrand et al.,1995)。另外兩種甘露聚糖酶的蛋白質性質非常相似。氨基酸比較和N-末端氨基酸序列似乎也相同。Arisan-Atac等(1993)純化的甘露聚糖酶的pI值為5.2,分子量為46kDa,極有可能與Stalbrand等(1993)分離的pI為5.2的酶相同。
里氏木霉編碼甘露聚糖酶的基因man1最近被分離並在釀酒酵母中表達。研究發現里氏木霉pI4.6和pI5.4兩種純化形式的甘露聚糖酶,以及其他形式的甘露聚糖酶,可能是man1基因編碼的。與此一致的是,里氏木霉基因組中man1 基因的缺失使得甘露聚糖酶活性降低到親本菌株的10%以下。不同甘露聚糖酶形式的產生,至少部分是由於翻譯後修飾(例如脫氨基等)造成的。
基於基因序列,發現里氏木霉甘露聚糖酶有與幾個纖維素酶相似的結構域:一個催化結構域和被連接肽隔開的CBD。該酶也強烈地與纖維素結合,但是沒有檢測到與甘露聚糖的特異性結合。然而,該酶沒有任何纖維素水解活性。基於疏水簇分析,甘露聚糖酶(MAN I)屬於糖基水解酶家族5。該家族包含幾個纖維素酶及來自Streptomyces lividan,Caldo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和Aspergillus aculeatus的三個其他甘露聚糖酶(Suurnakki et al.,1993;Suurnakki et al.,1996)。Aspergillus aculeatus甘露聚糖酶與里氏木霉甘露聚糖酶有較高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70%),但是它不含CBD。兩個細菌甘露聚糖酶似乎彼此比與真菌甘露聚糖酶的關系更近,因此表明細菌和真菌的酶的活性可能不同。在里氏木霉甘露聚糖序列中也發現了家族5 聚糖酶催化殘基的兩個谷氨酸殘基(Primalco Biotec,Finland,unpublished results)。
10.5.2.2 甘露聚糖水解中的附屬酶
(1)β-甘露糖苷酶和β-葡糖苷酶。有報道指出,里氏木霉僅產生量非常低的胞內β-甘露糖苷酶,推測這可能是真菌在甘露聚糖上生長慢的原因(Arisan-Atac et al.,1993)。之後並沒有研究純化或進一步研究木霉β-甘露糖苷酶。可能甚至是真菌不產生任何特異性β-甘露糖苷酶,而且用P-硝基苯-D-吡喃甘露糖苷做底物測定的活性是由於與a-呋喃阿拉伯糖苷酶的β-木糖苷酶活性類似的其他外切葡聚糖酶的假活性。在真菌中也可能出現β-甘露糖苷酶但多為胞內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伴隨著纖維素酶的生物合成,與二葡糖苷酶透過酶類似的質膜束縛運輸系統能夠把甘露聚糖片段運輸到細胞內(Kubicek et al.,1993)。
已知里氏木霉至少產生兩種β-葡糖苷酶(Barnett et al.,1991;Chen et al.,1992)。目前尚未研究這些酶對葡甘露寡糖的水解活性,但是用於水解實驗的其他生物的β-葡糖苷酶能夠從這些寡糖的非還原末端去除吡喃葡糖基殘基(Takahashi et al.,1984)。目前,還不確定參與纖維素降解的β-葡糖苷酶是否參與半乳葡甘露聚糖的降解。
(2)a-半乳糖苷酶。在酵母中建立的里氏木霉表達文庫的篩選證明裡氏木霉至少產生三個a-半乳糖苷酶。三個酶的基因(agl1,agl2和agl3)都已得到分離和表徵。為了研究它們的催化活性,在酵母中產生了對應的三種酶(AGL I,AGLII和AGL III)(Margolles-Clark et al.,1996c)。
AGL I是三個酶中對多聚半乳甘露聚糖活性最高的。然而AGL I的水解程度相當低,甘露聚糖酶的存在明顯提高了其活性,而添加β-甘露糖苷酶則沒有多大效果。目前已經純化了在釀酒酵母中產生的里氏木霉a-半乳糖苷酶,也有兩個關於直接來自真菌培養液的里氏木霉a-半乳糖苷酶的純化的報道(Zeilinger et al.,1993;Kachurin et al.,1995)。報道指出,這些a-半乳糖苷酶的分子量和等電點非常類似,分別為50kDa和54kDa與5.2和5.25,表明這些數據定義的是同一個酶。根據分子量和水解特性,純化的酶與AGL I相同(Zeilinger et al.,1993;Margolles-Clark et al.,1996d)。AGL I的P-硝基苯-a-D-半乳糖苷活性能夠被半乳糖競爭性抑制。
另一個a-半乳糖苷酶AGL II對多聚底物幾乎沒有活性,但是與甘露聚糖酶表現協同作用,而且添加β-甘露糖苷酶後水解程度進一步提高。當反應中添加甘露聚糖酶和β-甘露糖苷酶時,AGL Ⅲ的活性也被加強。然而,AGL Ⅲ的水解程度比從AGL Ⅱ獲得水解程度低得多(Margolles-Clark et al.,1996e)。AGL Ⅱ和AGL Ⅲ與β-甘露糖苷酶的明顯協同作用表明,他們優先選擇在寡糖的非還原末端的甘露糖單元中攜帶半乳糖取代基的小寡糖做底物。AGL Ⅲ對p-硝基苯-a-D-吡喃半乳糖苷比對蜜二糖(Gala1-6Glc)的活性低。這能解釋為什麼當P-硝基苯-a-D-吡喃半乳糖苷做底物時在里氏木霉Rut C-30 培養濾液中沒有發現該酶,盡管基因agl3似乎表達很好(Margolles-Clark et al.,1996e)。另外,agl2基因似乎表達好,這可以解釋為什麼AGL Ⅲ沒有先被分離。Zeilinger等(1993)報道了在里氏木霉培養濾液中除了主要的半乳糖苷外,次要的a-半乳糖苷酶AGL Ⅰ的存在。
一方面,根據推斷的AGL Ⅰ和AGL Ⅲ的氨基酸序列,它們屬於包含植物、動物、酵母和絲狀真菌源a-半乳糖苷酶的糖基水解酶家族27。另一方面,AGLⅡ與家族36的細菌a-半乳糖苷酶相似,因此是有報道的與相應原核酶表現相似性的第一個真核a-半乳糖苷酶。AGL Ⅲ在N-末端攜帶在家族27的其他酶中沒有發現的230個額外的氨基酸。這個額外區域對催化活性似乎不重要,因此很可能是另一個與目前所描述的任何多糖結合結構域不相同的功能結構域。最近報道里氏木霉AGL Ⅰ的活性位點包含一個催化上重要的甲硫氨酸(Kachurin et al.,1995)。
(3)乙醯葡甘露聚糖酯酶。里氏木霉培養濾液的半乳葡甘露聚糖的去糖基化不如葡糖醛酸木聚糖酶的去糖基化有效,而且尚未從任何木霉分離到特異性乙醯葡甘露聚糖酯酶(Tenkanen et al.,1993)。能夠從木糖寡糖釋放乙醯基側基的里氏木霉乙醯基酯酶(AE),也能夠作用於乙醯基化的甘露糖寡糖。有研究已經報道了裂褶霉(Schiozophyllum com-mune)乙醯基木聚糖酯酶的相似特性(Biely et al.,1996)。類似葡糖醛酸木聚糖的去糖基化中乙醯基木聚糖酯酶的行為,也發現AE在乙醯基化的半乳葡甘露聚糖的水解中與米麴黴(Aspergillus oryzae)的乙醯基葡甘露聚糖酯酶協同起作用,認為觀察到的協同性至少部分是由於位於半乳糖側基附近的可能易接近乙醯基酯酶但不易接近乙醯基葡甘露聚糖酯酶的乙醯基基團的去除(Tenkanen,1995)。
Ⅳ 什麼是甘露糖
甘露糖
mannose
一種單糖。分子式C5H11O5CHO。為多種多糖的組成成分。以游離狀態存在於某些植物果皮中,如柑橘皮中,桃、蘋果等水果中有少量游離的甘露糖,象牙棕櫚子、酵母、紅藻、血清球蛋白、卵類粘蛋白和結核桿菌中含有D-甘露糖的聚糖。
甘露糖為白色晶體或結晶粉末,味甜帶苦。+29.3°(水);β型的熔點 132℃(分解),-17°→+14.6°(水)。溶於水,微溶於乙醇。D-甘露糖與氯化鈣容易形成結晶化合物C6H12O6·CaCl2·4H2O,並顯示復雜的變旋光作用。D-甘露糖可被酵母發酵。
D-甘露糖可由富含D-甘露糖的聚糖(象牙棕櫚子、酵母甘露聚糖等)水解制備。也可由D-甘露醇(海帶制碘工業的副產品)在亞鐵離子存在下,用過氧化氫氧化合成。也可由D-葡萄糖差向異構化,或由D-阿拉伯糖增長碳鏈等方法制備。
有圖片
Ⅳ 求助甘露糖含量檢測方法步驟
糖的測定方法
一般有四種方法:
1、 直接滴定法。
原理為 糖還原天藍色的氫氧化銅為紅色的氧化亞銅。缺點:水樣中的還原性物質能對糖的測定造成影響。
2、 高錳酸鉀滴定法。
所用原理同直接滴定法。缺點:水樣中的還原性物質能對糖的測定造成影響,過程較為復雜,誤差大。
3、硫酸苯酚法。
糖在濃硫酸作用下,脫水形成的糠醛和羥甲基糠醛能與苯酚縮合成一種橙紅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圍內其顏色深淺與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長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長下測定。苯酚法可用於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測定,方法簡單,靈敏度高,實驗時基本不受蛋白質存在的影響,並且產生的顏色穩定160min以上。
缺點:如果水樣呈橙紅色(大部分水樣為黃色),會對比色法造成較大的干擾。
4、蒽酮法
糖在濃硫酸作用下,可經脫水反應生成糠醛和羥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羥甲基糠醛可與蒽酮反應生成藍綠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圍內,顏色的深淺與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於糖的測定。
缺點:,不同的糖類與蒽酮試劑的顯色深度不同,果糖顯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較淺,五碳糖顯色更淺。
綜合比較;採用蒽酮法能將最為准確地測定尾水中糖的含量。
(一) 直接滴定法
Ⅰ、原理
v 一定量的鹼性酒石酸銅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澱,這種沉澱很快與酒石酸鈉反應,生成深藍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鉀鈉銅絡合物。在加熱條件下,以次甲基藍作為指示劑,用標液滴定,樣液中的還原糖與酒石酸鉀鈉銅反應,生成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待二價銅全部被還原後,稍過量的還原糖把次甲基藍還原,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即為滴定終點。根據樣液消耗量可計算出還原糖含量。
樣品經除去蛋白質後,在加熱條件下,以次甲基藍做指示劑,滴定標定過的鹼性酒石酸銅溶液(用還原糖標准溶液標定鹼性酒石酸銅溶液),根據樣品溶液消耗體積計算還原糖量。
Ⅱ、儀器和試劑
1.儀器
酸式滴定管,可調電爐(帶石棉板),250ml容量瓶。
2.試劑
1. 鹽酸。
2. 鹼性酒石酸銅甲液:稱取15g硫酸銅(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藍,溶於水中並稀釋至1000mL。
3. 鹼性酒石酸銅乙液:稱取50g酒石酸鉀鈉與75g氫氧化鈉,溶於水中,再加入4g亞鐵氰化鉀,完全溶解後,用水稀釋至1000 ml,貯存於橡膠塞玻璃瓶內。
4. 乙酸鋅溶液:稱取21.9 g乙酸鋅,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並稀釋至100ml。
5. 亞鐵氰化鉀溶液:稱取10.6g亞鐵氰化鉀,用水溶解並稀釋至100ml。
6. 葡萄糖標准溶液:准確稱取1.0000g經過96℃±2℃乾燥2h的純葡萄糖,加水溶解後加入5ml鹽酸,並以水稀釋至1000L。此溶液相當於1mg/ml葡萄糖(註:加鹽酸的目的是防腐,標准溶液也可用飽和苯甲酸溶液配製)。
7. 果糖標准溶液:按⑹操作,配製每毫升標准溶液相當於1mg的果糖。
8. 乳糖標准溶液:按⑹操作,配製每毫升標准溶液相當於1mg的乳糖。
9. 轉化糖標准溶液:准確稱取1.0526g純蔗糖,用100ml水溶解,置於具塞三角瓶中加5ml鹽酸(1+1),在68℃~70℃水浴中加熱15min,放置至室溫定容至1000ml,每ml標准溶液相當於1.0mg轉化糖。
Ⅲ、實驗步驟
1.樣品處理
⑴ 乳類、乳製品及含蛋白質的食品:稱取約2.50~5.00g固體樣品(吸取25~50ml液體樣品),置於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搖勻。邊搖邊慢慢加入5ml乙酸鋅溶液及5ml亞鐵氫化鉀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勻。靜置30 min,用乾燥濾紙過濾,棄去初濾液,濾液備用。(注意:乙酸鋅可去除蛋白質、鞣質、樹脂等,使它們形成沉澱,經過濾除去。如果鈣離子過多時,易與葡萄糖、果糖生成絡合物,使滴定速度緩慢;從而結果偏低,可向樣品中加入草酸粉,與鈣結合,形成沉澱並過濾。)
⑵ 酒精性飲料:吸取100ml樣品,置於蒸發皿中,用1 mol/L氫氧化鈉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發至原體積1/4後,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⑶ 含多量澱粉的食品:稱取10.00~20.00g樣品,置於250ml容量瓶中,加200ml水,在45℃水浴中加熱1h,並時時振搖(注意:此步驟是使還原糖溶於水中,切忌溫度過高,因為澱粉在高溫條件下可糊化、水解,影響檢測結果。)。冷後加水至刻度,混勻,靜置,沉澱。吸取200ml上清液於另一250ml容量瓶中,慢慢加入5ml乙酸鋅溶液及5ml亞鐵氫化鉀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勻,沉澱,靜置30 min,用乾燥濾紙過濾,棄去初濾液,濾液備用。
⑷ 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飲料:吸取100ml樣品置於蒸發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後,移入250ml容量瓶中,並用水洗滌蒸發皿,洗液並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勻後備用。(注意:樣品中稀釋的還原糖最終濃度應接近於葡萄糖標准液的濃度。)
2. 標定鹼性酒石酸銅溶液:吸取5.0ml鹼性酒石酸銅甲液及5.0ml乙液,置於150ml錐形瓶中(注意:甲液與乙液混合可生成氧化亞銅沉澱,應將甲液加入乙液,使開始生成的氧化亞銅沉澱重溶),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從滴定管滴加約9 ml葡萄糖標准溶液或其他還原糖標准溶液,直至溶液蘭色剛好褪去為終點,記錄消耗的葡萄糖標准溶液或其他還原糖標准溶液總體積,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計算每10 ml(甲、乙液各5 ml)鹼性酒石酸銅溶液相當於葡萄糖的質量或其他還原糖的質量(mg)。(注意:還原的次甲基藍易被空氣中的氧氧化,恢復成原來的藍色,所以滴定過程中必須保持溶液成沸騰狀態,並且避免滴定時間過長。)
3. 樣品溶液預測:吸取5.0 ml鹼性酒石酸銅甲液及5.0 ml乙液,置於150 ml錐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控制在2 min內加熱至沸,趁沸以先快後慢的速度,從滴定管中滴加樣品溶液,並保持溶液沸騰狀態,待溶液顏色變淺時,以每兩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藍色褪去,出現亮黃色為終點。如果樣品液顏色較深,滴定終點則為蘭色褪去出現明亮顏色(如亮紅),記錄消耗樣液的總體積。(注意:如果滴定液的顏色變淺後復又變深,說明滴定過量,需重新滴定。) 當試樣溶液中還原糖濃度過高時應適當稀釋,再進行正式測定,使每次滴定消耗試樣溶液的體積控制在與標定鹼性酒石酸酮溶液時所消耗的還原糖標准溶液的體積相近,約在10ml左右。當濃度過低時則採取直接加入10ml樣品溶液,免去加水10ml,再用還原糖標准溶液滴定至終點,記錄消耗的體積與標定時消耗的還原糖標准溶液體積之差相當於10ml試樣溶液中所含還原糖的量。
4. 樣品溶液測定:吸取5.0 ml鹼性酒石酸銅甲液及5.0 ml乙液,置於150 ml錐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在2 min內加熱至沸,快速從滴定管中滴加比預測體積少1 ml的樣品溶液,然後趁沸繼續以每兩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終點。記錄消耗樣液的總體積,同法平行操作兩至三份,得出平均消耗體積。
5. 計算
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以某種還原糖計)按下式計算。
X=〔A/(m×V/250×1000)〕×100
式中:X--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以某種還原糖計),單位 g/100g;
A—鹼性酒石酸銅溶液(甲、乙液各半)相當於某種還原糖的質量,單位 mg;
m--樣品質量,單位 g;
V--測定時平均消耗樣品溶液的體積,單位 ml;
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後一位。
注意:
滴定結束,錐形瓶離開熱源後,由於空氣中氧的氧化,使溶液又重新變藍,此時不應再滴定。
(二)高錳酸鉀滴定法
v 原理 將樣液與一定量過量的鹼性酒石酸銅溶液反應,還原糖將二價銅還原為氧化亞銅,經過濾,得到氧化亞銅沉澱,加入過量的酸性硫酸鐵溶液將其氧化溶解,而三價鐵鹽被定量地還原為亞鐵鹽,用高錳酸鉀標准溶液滴定所生成的亞鐵鹽,根據高錳酸鉀溶液消耗量可計算出氧化亞銅的量,再從檢索表中查出氧化亞銅量相當的還原糖量,即可計算出樣品中還原糖含量。
(三)硫酸苯酚法
Ⅰ、原理
糖在濃硫酸作用下,脫水形成的糠醛和羥甲基糠醛能與苯酚縮合成一種橙紅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圍內其顏色深淺與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長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長下測定。苯酚法可用於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測定,方法簡單,靈敏度高,實驗時基本不受蛋白質存在的影響,並且產生的顏色穩定160min以上。
多糖在硫酸的作用下先水解成單糖,並迅速脫水生成糖醛衍生物,然後與苯酚生成橙黃色化合物。再以比色法測定。
Ⅱ、試劑
1. 濃硫酸:分析純,95.5%
2. 80%苯酚:80克苯酚(分析純重蒸餾試劑)加20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避光長期儲存。
3. 6%苯酚:臨用前以80%苯酚配製。(每次測定均需現配)
4. 標准葡聚糖(Dextran,瑞典Pharmacia),或分析純葡萄糖。
5. 15%三氯乙酸(15%TCA):15克TCA加85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長期儲存。
6. 5%三氯乙酸(5%TCA):25克TCA加475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長期儲存。
7. 6mol/L 氫氧化鈉:120克分析純氫氧化鈉溶於500ml水。
8. 6mol/L 鹽酸
Ⅲ、操作。
1.製作標准曲線:准確稱取標准葡聚糖(或葡萄糖)20mg於5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分別吸取0.4、0.6、0.8、1.0、1.2、1.4、1.6及1.8ml,各以蒸餾水補至2.0ml,然後加入6%苯酚1.0ml及濃硫酸5.0ml,搖勻冷卻,室溫放置20分鍾以後於490nm測光密度,以2.0ml水按同樣顯色操作為空白,橫坐標為多糖微克數,縱坐標為光密度值,得標准曲線。
2.樣品含量測定:
①取樣品1克(濕樣)加1ml 15%TCA溶液研磨,再加少許5%TCA溶液研磨,倒上清液於10毫升離心管中,再加少許5%TCA溶液研磨,倒上清液,重復3次。最後一次將殘渣一起到入離心管。注意:總的溶液不要超出10毫升。(既不要超出離心管的容量)。
②離心,轉速3000轉/分鍾,共三次。第一次15分鍾,取上清液。後兩次各5分鍾取上清液到25毫升錐形比色管中。最後濾液保持18毫升左右。(測肝胰腺樣品時,每次取上清液時應過濾。因為其脂肪含量大容易夾帶殘渣。)
③水浴,在向比色管中加入2毫升6mol/L 鹽酸之後搖勻,在96℃水浴鍋中水浴2小時。
④定容取樣。水浴後,用流水冷卻後加入2毫升6mol/L 氫氧化鈉搖勻。定容至25毫升的容量瓶中。吸取0.2 ml的樣品液,以蒸餾補至2.0ml,然後加入6%苯酚1.0ml及濃硫酸5.0ml,搖勻冷卻室溫放置20分鍾以後於490nm測光密度。每次測定取雙樣對照。以標准曲線計算多糖含量。
Ⅳ、注意
(1)此法簡單、快速、靈敏、重復性好,對每種糖僅製作一條標准曲線,顏色持久。
(2)製作標准線宜用相應的標准多糖,如用葡萄糖,應以校正系數0.9校正μg數。
(3)對雜多糖,分析結果可根據各單糖的組成比及主要組分單糖的標准曲線的校正系數加以校正計算。
(4)測定時根據光密度值確定取樣的量。光密度值最好在0.1——0.3之間。比如:小於0.1之下可以考慮取樣品時取2克,仍取0.2ml樣品液,如大於0.3可以減半取0.1ml的樣品液測定。
(四)蒽酮法
Ⅰ、實驗原理
糖在濃硫酸作用下,可經脫水反應生成糠醛和羥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羥甲基糠醛可與蒽酮反應生成藍綠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圍內,顏色的深淺與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於糖的測定。
該法的特點是幾乎可以測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測定戊糖和己糖,而且可以測所有的寡糖類和多糖類,其中包括澱粉、纖維素等(因反應液中的濃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單糖而發生反應。所以,用蒽酮法測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實際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總量。在沒有必要細致劃分各種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測出總量。此外,不同的糖類與蒽酮試劑的顯色深度不同,果糖顯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較淺,五碳糖顯色更淺。故測定糖的混合物時,常因不同糖類的比例不同造成誤差,但測定單一糖類時,則可避免此種誤差。
Ⅱ、試劑:
蒽酮試劑,0.20 g蒽酮溶入100 mL 95%濃硫酸中,冰箱保存;
Ⅲ、方法:
樣品2.0 mL加5.0 mL蒽酮試劑,混勻,然後水浴煮沸10 min,取出冷卻至室溫,在620 nm處測定其吸光度,根據標准曲線計算水樣中糖的濃度。(標線以葡萄糖為標樣)
Ⅵ D-甘露糖醇的使用方法
1. EEC規定不得作為嬰幼兒特殊強化食品。可用於糖果、冰淇淋和膠姆糖。
2. FDA(21CFR §180.25):薄荷糖98%;硬糖5%;止咳糖5%;膠姆糖31%;軟糖40%;蜜餞和冰霜8%;未標准化果醬和果凍15%;其他食品2.5%。
3. 在日本,規定只准用於膠姆糖和飴糖類製品的防粘。
Ⅶ 如何鑒別甘露糖,麥芽糖和乳糖
從化學觀點說:麥芽糖(Maltose,or Malt Sugar)是一個化學名詞,屬雙糖(二糖)類。它是白色針狀結晶。而常見的麥芽糖是沒有結晶,而且在烹調時由於加入了蔗糖,令白色的麥芽糖亦轉至為金黃色,增加了它的色香味。麥芽糖的化學式是:C12H22O11
物理性質: 白色晶體, 易溶於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與蔗糖同分異構)
化學性質:(1)有還原性: 能發生銀鏡反應,是還原性糖.(2)水解反應: 產物為2分子葡萄糖
麥芽糖分子結構中有醛基,是具有還原性是一種還原糖。因此可以與銀氨溶液發生銀鏡反應,也可以與新制鹼性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水解,生成兩分子葡萄糖 .
二。無色或白色晶體,粗製者呈稠厚糖漿狀。一分子水的結晶麥芽糖102~103℃熔融並分解。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還原性二糖,有醛基反應,能發生銀鏡反應,也能與班氏試劑(用硫酸銅、碳酸鈉或苛性鈉、檸檬酸鈉等溶液配製)共熱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澱。能使溴水褪色,被氧化成麥芽糖酸。在稀酸加熱或α-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2分子葡葡糖。用作食品、營養劑等。由澱粉水解製取,一般用麥芽中的酶與澱粉糊混合在適宜溫度下發酵而得。
麥芽糖可以製成結晶體,用作甜味劑,但甜味只達到蔗糖的1/3。麥芽糖是一種廉價的營養食品,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
相關食品:
它由小麥和糯米製成,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近年來風靡食品行業的益生元、益生菌,實際上就是麥芽糖的一種——低聚異麥芽糖,許多食品中含此營養物質,如雅客V9維生素糖果、蒙牛益生菌牛奶、葉原坊麥芽加應子、優之元兒童益生菌營養片等等,並都藉此概念在市場上獲得不小成功。
製作方法:
麥芽糖的製作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先將小麥浸泡後讓其發芽到三四厘米長,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後將糯米洗凈後倒進鍋燜熟並與切碎的麥芽攪拌均勻,讓它發酵3~4小時,直至轉化出汁液。而後濾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狀,冷卻後即成琥珀狀糖塊。食用時將其加熱,再用兩根木棒攪出,如拉麵般將糖塊拉至銀白色即可。
一。麥芽糖在家庭作坊中便可生產,主要製作方法是:
1、選料。選擇乾燥、純凈、無雜質的小麥(或大麥)、玉米(或糯米)、以及無霉爛變質的紅薯作原料。小麥與其他原料的配比為1:10,即1千克小麥(或大麥),配以10千克玉米(或糯米)以及紅薯等。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紅薯需粉碎成豆渣狀,但不能粉碎成粉狀。
2、育芽。將小麥麥粒或大麥麥粒洗凈,放入木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卻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泡24小時後撈出,放入籮筐內,每天用溫水淋芽兩三次,水溫不要超過30℃。經過3天—4天後,待麥粒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3、蒸煮。將玉米碎粒或糯米洗凈,在水中浸泡4小時—6小時,待吸水膨脹後,撈起瀝干,置於大飯鍋或蒸籠內,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於竹席上,晾涼至40℃—50℃。
4、發酵。將晾涼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麥芽或大麥芽,發酵5小時—6小時,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
5、壓榨。將布袋置於壓榨機或土製榨汁機上,榨出汁液,即為麥芽糖。
二。在自然界中,麥芽糖主要存在於發芽的穀粒,特別是麥芽中,故得此名稱。在澱粉轉化酶的作用下,澱粉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的就是麥芽糖,它再發生水解反應,生成兩分子萄葡糖。
麥芽糖營養素含量:每100克麥芽糖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82克)僅次於砂糖(99克), 因此,不能過量吃。
熱量 (331.00千卡路里)
蛋白質 (0.20克)
脂肪 (0.20克)
碳水化合物 (82.00克)
硫胺素 (0.10毫克)
核黃素 (0.17毫克)
尼克酸 (2.10毫克)
相關習俗:
沂蒙地區小年祭灶風俗: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麥芽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傳說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更多是大家自己享用了。
麥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懷舊小食,由麥芽糖製成,它的金黃光澤、富黏性、軟滑是它受歡迎的因由。麥芽糖古時稱為飴,《說文解字》:「飴米糪煎也」。
麥芽糖屬二糖類,白色針狀結晶,易溶於水,而非常見金黃色且末結晶的糖膏,甜味比蔗糖弱。一種還原糖,與酵母發酵變為酒精,和稀硫酸共熱,變為葡萄糖,常被入葯。普遍的麥芽糖則是烹調時加入了蔗糖,才由白色變為金黃,可增其色香味。
成份
麥芽糖
葡萄糖
糊精
維生素B
鐵
製作方法
只需將蔗汁加熱成膠狀,再放入麥芽及米粉煮一小時即成,但過程中要不時攪拌令其不會較易黏底。
食法
麥芽糖夾餅麥芽糖食法多樣化,基本上只要想得到就有這種食法:
凈食,也是最多人的食法。比如灶糖。
可放入針筒內再擠出,頗有趣的食法。
製作麥芽糖夾餅,續凈食外另一種受大眾喜愛的食法,常為街頭小吃,製法為:
先用竹筷捲起適量麥芽糖,
再用兩塊梳打餅夾起便可食用。
作為小食的配料,如甜品。
加上椰絲食用,多和麥芽糖夾餅一起食用。
燒烤用,像蜂蜜般使用。
製作燒臘食物時加入。
醫學價值
維基網路的內容只供參考,並不能視作醫療意見。任何健康問題應咨詢專業的醫護人員。
麥芽糖有著食用價值之餘,亦有其食療功效,它性溫味甘,與水溶解後會化作葡萄糖,作為醫學上的營養料,可用作養顏、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滋潤內臟、開胃除煩、通便秘等,主治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虛寒腹痛、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咽痛。但中氣弱、消化力不足、體內有濕熱、體胖多病則要慎用,因麥芽糖會助濕生熱、令人易於腹脹。
麥芽糖趣聞
針筒麥芽糖
2005年中時,中國市面流通著一種「針筒麥芽糖」,是針筒內灌著麥芽糖漿,只需一擠,便有糖漿射出來。由於價格便宜(每支約1.8元-3.0元),加之新奇有趣,頗受小學生們青睞。但引申著一個問題—「針筒的來源」,有人懷疑著這些針筒是醫療垃圾,現在大部份都已銷聲匿跡了。
以物易糖
以往小孩子少零用錢花,想吃麥芽糖時,便拿塑膠玩具跟賣糖者交換才能吃到,這種以物易糖也出現於成人間,拿各種有用的廢棄物跟商人們交換,商人們再將貨品整理後賣出從中賺取利潤。這算是麥芽糖特有的買賣方式!
葡萄糖是己醛糖,化學式C6H12O6,分子量為180,白色晶體,易溶於水,味甜,熔點146℃,它的結構式如圖:
結構簡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與果糖(CH2OH(CHOH)3COCH2OH)互為同分異構體
它是自然界分布最廣泛的單糖。葡萄糖含五個羥基,一個醛基,具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質。其主要化學性質是:
(1)分子中的醛基,有還原性,能與銀氨溶液反應: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H+2Ag↓+H2O+4NH3,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醛基還能被還原為己六醇
(3)分子中有多個羥基,能與酸發生酯化反應
(4)葡萄糖在生物體內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
葡萄糖是生物體內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它的氧化反應放出的熱量是人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在食品、醫葯工業上可直接使用,在印染製革工業中作還原劑,在制鏡工業和熱水瓶膽鍍銀工藝中常用葡萄糖作還原劑。工業上還大量用葡萄糖為原料合成維生素C(抗壞血酸)。
口服葡萄糖(ORAL GLUCOSE)一般呈粉狀,所以又稱葡萄糖粉。天綠原生產的口服葡萄糖是以玉米澱粉為原料,採用雙酶法生產的一種功能性速效營養補充品。作為人體的基本元素和最基本的醫葯原料,該品的作用和用途十分廣泛,即可直接應用於人體,又可用於食品加工和醫葯化工。它能迅速增加人體能量、耐力、可用作血糖過低、感冒發燒、頭暈虛脫、四肢無力及心肌炎等症的補充液,對癌症也有一定治療作用。
隨著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糖作為蔗糖的替代品應用於食品工業,為葡萄糖的應用開拓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也可以吃些葡萄糖酸系列產品——
葡萄糖酸系列產品是食品、醫葯等產業用途極為廣泛的一種產品,在人體新陳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美國葯典載有葡萄糖酸鈣針劑、片劑、葡萄糖酸鉀、葡萄糖酸鐵等並在美國大量生產。在食品加工業非常發達的日本,食品添加劑證書上明確記載葡萄糖酸、葡萄糖酸-δ-內酯、葡萄糖酸鋅、葡萄糖酸鈣、葡萄糖酸亞鐵、葡萄糖酸銅可作為食品添加劑,以葡萄糖為原料深加工,除可製造結晶的葡萄糖酸、葡萄糖酸-δ-內酯外,還可製造各種鹽,如鉀、鈉、鈣、鎂、鋅、鐵、銅等。這些都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人體缺少它們,就會發生疾病,如缺鐵就會引起貧血,因鐵是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組織部分,參與氧化和輸送二氧化碳,過去硫酸亞鐵治療貧血,人體雖能吸收,但刺激胃腸,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故改用葡萄糖酸亞鐵後,胃腸無明顯反應,補鐵效果良好,鑒於這種情況,國家規定,用葡萄糖酸的鉀、鈉、鈣、鋅、銅、鐵、錳等作為人體營養強化劑及葯用補充劑,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長期的、科學合理的服用,對一個民族身體素質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據日本一資料統計,二戰後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增長了14.8cm,這與他們在食品、葯品製造中科學合理的使用葡萄糖酸微量元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國,大家熟知的葡萄糖酸鈣的針劑、片劑和葡萄糖酸鋅口服液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治療功能,「巨能鈣」、「補鐵口服液」熱銷全國就是一個充分的驗證。
不良反應及其注意事項如下:
(1)靜注高滲葡萄糖注射液時應注意葯液有無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靜脈炎,在同一部位連續注射5%-10%濃度的葯液時也可發生同一並發症。
(2)治療腦水腫使用高滲溶液時如突然停葯,容易發生反跳現象並致使腦水腫再度發生,故不可突然停葯,而應緩緩減量直至停用。
(3)不宜做皮下注射,以免引起皮下壞死。
(4)顱內或脊髓膜內出血以及脫水病人譫妄時,均禁止使用高滲葡萄糖注射液,以免發生意外。
葡萄糖驗證:驗證醛基
1.葡萄糖溶液與新制氫氧化銅濁液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
CH2OH(CHOH)4CHO+2Cu(OH)2---加熱→CH2OH(CHOH)4COOH+Cu2O↓+2H2O
2.葡萄糖溶液與銀氨溶液反應有銀鏡反應
CH2OH(CHOH)4CHO+2Ag(NH3)2OH(水浴加熱)→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CAS No.: 50-99-7
葡萄糖分子中雖然含有醛基,但是d-葡萄糖中不含有醛基。
葡萄糖
glucose
最常見的六碳單糖,又稱右旋糖。以游離或結合的形式,廣泛存在於生物界。葡萄、無花果等甜果及蜂蜜中,游離的葡萄糖含量較多。正常人血漿中葡萄糖含量為3.89~6.11mmol/L,尿中一般不含游離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尿中的含量變化較大。血液或尿中游離葡萄糖含量的測定,是臨床常規檢驗的一個項目。結合的葡萄糖主要存在於糖原、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等多糖中;一些寡糖如:麥芽糖、蔗糖、乳糖以及各種形式的糖苷中也含有葡萄糖。
天然的葡萄糖,無論是游離的或是結合的,均屬D構型,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吡喃式構形含氧環存在,為α和β兩種構型的衡態混合物。
在常溫條件下,可以 β-D-葡萄糖的水合物(含1個水分子)形式從過飽和的水溶液中析出晶體,熔點為80℃;而在50~115℃之間析出的晶體則為無水 α-D-葡萄糖,熔點146℃;115℃以上析出的穩定形式則為β-D-葡萄糖,熔點為148~150℃。呋喃環形式的葡萄糖僅以結合狀態存在於少數天然化合物中。[α-D-葡萄糖 (吡喃]-D-葡萄糖 (吡喃" class=image>[型) []=+113,溶液中達平衡為+52.2 D-葡萄糖]]=+113,溶液中達平衡為+52.2 D-葡萄糖" class=image>[(直鏈式) β-D-葡萄糖(吡喃型)[β]=+19,溶液中]=+19,溶液中" class=image>[達平衡為+52.2]" class=image>
D-葡萄糖具有一般醛糖的化學性質:在氧化劑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葡萄糖二酸或葡萄糖醛酸;在還原劑作用下,生成山梨醇;在弱鹼作用下,葡萄糖可與另兩種結構相近的六碳糖——果糖和甘露糖——三者之間通過烯醇式相互轉化。葡萄糖還可與苯肼結合,生成葡萄糖脎,後者在結晶形狀和熔點方面都與其他糖脎不同,可作為鑒定葡萄糖的手段。
大多數生物具有酶系統可分解D-葡萄糖以取得能量的能力。在活細胞中,例如哺乳動物的肌肉細胞或單細胞的酵母細胞中,葡萄糖先後經過不需氧的糖酵解途徑、需氧的三羧酸循環以及生物氧化過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較多的能量,以ATP(三磷酸腺苷)形式貯存起來,供生長、運動等生命活動之需。在無氧的情況下,葡萄糖僅僅被分解生成乳酸或乙醇,釋放出的能量少得多;釀酒是無氧分解的過程。工業上,用酸或酶水解澱粉製得的葡萄糖可用做食品、制酒、制葯等工業生產的原料。
Ⅷ 腸炎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自19世紀後期,沙門氏菌首次被鑒定為人類的一種病原以來,檢測方法學都是建立在採取感染病人的糞便或血液作為臨床病料的基礎上。此後的60年間,用於從食品中分離沙門氏菌的方法實質上與那些用於臨床病料的方法是相同的。但至少有三個因素限制了用於臨床病料的方法應用在食品分析上。第一,通常,沙門氏菌的含量水平在污染食品中比有感染病人的病料中要低很多;第二,食品本身的性質會干擾病原的檢測,例如,某些食品中固有菌群可能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從而影響特定細菌的選擇性分離和鑒定;第三,與臨床病料不同的是,經過加工的食品,由於加熱、乾燥、高含鹽量、酸和冷凍等因素的作用,其中的沙門氏菌受到了尚不致命的損傷或稱「致傷」。這就形成了一個具有不同生長特性的細菌群。這種現象對那些希望從食物樣品中分離出沙門氏菌的食品分析家來說有很大影響,因為在選擇培養基上直接培養「致傷」的沙門氏菌通常是以細菌死亡和試驗失敗而告終。為克服這些困難,人們建立了一種簡單的微生物增殖步驟,專門針對以食品為傳播載體的病原。雖然這些方法本身證明是可靠的,但卻很費力、耗時,需要4~7天才能完成。因此,在需要及時、快速評價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時,通常不被採用。隨著DNA和抗體技術的發展,近10~15年間發展了無數改進的方法,其中許多可以在48h內檢出沙門氏菌,這些方法通稱為快速檢測。
1、傳統的培養方法
用於沙門氏菌分析的傳統方法是食物樣品分步增菌,以增加病原的可檢出率,這種培養方法總體可分4個不同階段或步驟。第一步(預增菌),將樣品加到一種高營養、無選擇性的培養基中,溫度37℃,使那些「致傷」的細菌復甦及使所有微生物生長。雖然緩沖腖水被建議常規使用(由於其可保持溶液pH值穩定),但對培養基的選擇仍存有爭論。第二,是選擇性增菌步驟,它使沙門氏菌生長而使肉湯中同時存在的微生物數量減少,與預增菌培養基相似,對選擇性培養基的選擇,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目前應用的主要有如下3種類型:連四硫基鹽肉湯(Tetrathionatebroth)、硒酸鹽胱氨酸肉湯(Selenitecystinebroth)和RV(Rappaport-Vassiliadis)培養基。由於沒有任何一種培養基可以全面地保持所有食品基質或各種沙門氏菌血清型,所以,較適當的做法就是使用兩種培養基平行地進行試驗。第三步是分離步驟,即選擇性培養物在含一種或多種抑制非沙門氏菌生長制劑的瓊脂平板上劃線培養,然後對平板上肉眼可見的特徵性菌落進行確認,並對該菌落分離物進行一系列生化和血清學檢測,以作出鑒定。傳統沙門氏菌檢測法全過程需時至少4~7天,才能得出明確的診斷結果。
2、以抗體為基礎的檢測方法
利用抗原-抗體反應的顯著特異性,來進行細菌的鑒別和血清學定型,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細菌菌體或鞭毛抗原的特異性抗體的存在,使得人們可以建立一些快速方法來檢測以食品為載體的病原。已經建立的沙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有許多種,大致可分為以酶標抗體(ELISA),熒光抗體染色(免疫熒光法),同位素標記抗體(放射免疫試驗)為基礎的方法及其它多種以抗體為基礎,利用乳膠凝集、免疫感測器、免疫擴散及免疫色譜技術的方法。但常規中最廣泛採用的是以雙位點ELISA技術即夾心ELISA為基礎的方法。此法改進後用有放射活性的同位素替代標記抗體,概括地說,是指以固定在固體基質上的「捕捉」抗體來捕捉目標抗原,經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成分,加入第二種酶標抗體,此者結合在捕捉到的抗原的不同位點上,第二次洗滌後加入酶作用基質,並令其與顏色成分反應,然後用分光光度法即很容易檢測到目標抗原。採用微量滴定板作為固態基質使反應形式標准化,並促成其自動化。
黎兆滾等人首次在國內口岸系統應用微量板ELISA法(Salmonelletest1)對進出口動物產品(魚粉、肉骨粉等)進行沙門氏菌檢測。該法採用預先包被了沙門氏菌(A-E群)單克隆抗體的微量板,加入經增菌處理的樣品,反應後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劑,作用畢後用酶標儀測定OD值來判定結果。食物樣品經適當的增菌處理,也可用此法進行沙門氏菌檢測。ELISA法檢出沙門氏菌的極限范圍在105~106個細胞/ml,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結果,食物樣品首先必需進行預增菌、選擇性增菌,通常還要在含有D-甘露糖的肉湯(M肉湯)中進行後增菌,以促進鞭毛發育。總的來說,標準的ELISA法樣品的制備,約需要經過40~48h的孵育才能完成。黎兆滾等人的微量板ELISA法(Salmonellatest1)樣品制備過程分三步,共耗時24h:①選用營養肉湯進行預增菌(6h),使「致傷」、冷凍的沙門氏菌復甦。②使用選擇性培養基RV進行增菌(14h),使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同時抑制其它雜菌生長。③使用營養肉湯(蛋白腖水)進行後增菌(4h),使沙門氏菌的數量大大增加。比上述標準的ELISA法樣品制備過程縮短了一半的時間。ELISA方法本身,則僅需要大約2h而已(其中30min是操作時間,90min是孵育時間)。相比之下,黎兆滾等人的方法可在27h內完成,比上述方法縮短了一半的時間,頗值得推廣應用。最新式的沙門氏菌免疫學檢測法,利用經特異性抗體敏化的免疫色譜卡片為基礎。幾滴樣品加到卡片上,結果可以直接用肉眼讀出。免疫色譜卡片極易操作,且由於無需要特殊設備,很適合小型實驗室使用。盡管卡片檢測法與ELISA法一樣需要對樣品進行增菌處理,但它(卡片法)本身通常需時不超過10min,如果採用黎兆滾等人的樣品制備法,則可使操作時間更為縮短。
3、以核酸為基礎的方法
細胞核酸DNA和RNA是唯一一類可以攜帶信息的大分子。由於所有的細胞都含有這種分子,可以利用它作為檢測的標靶。標靶通常是一個特異性核酸序列,它可通過以補體核酸分子作為探針來檢出。與免疫學方法相似,探針也需要加附適當的標記,如放射性同位素、酶或發光的標識物。Fitts等人在食品沙門氏菌檢測中引入了第一代DAN—RNA雜交技術,此法應用的探針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傷寒沙門氏菌DNA片段,其敏感性高,經大約48h的增菌步驟後,檢測極限可達108個細菌/ml,但由於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只能在專門的實驗室應用,此方法的優點都被抵消了。為此,以核酸雜交為基礎的第二代技術—比色計目前已發展起來。這種方法依賴於沙門氏菌核糖體RNA(rRNA)—核糖體發育過程中儲存的核酸成分的檢測。核糖體是細胞蛋白質合成器的一部分,每個細菌細胞中存在5000~20000個復制體,而相比之下染色體DNA復制體僅2~10個。這種天然富含rRNA標靶序列的情況使得用無輻射計檢測成為可能,同時又保持了與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相當或更高的敏感性。其另一優點是由於rRNA為單鏈(而DNA為雙鏈),雜交前無需經過變性步驟。要得到陽性結果,此法需要105個靶細胞/ml,因此對沙門氏菌檢測來說,需要進行預增菌和選擇性增菌,總共約50h。rRNA探針法比沙門氏菌ELISA法更耗時,但二者成本相近。食品細菌檢測法的最新進展是在化學擴增體系方面的發展,即聚合酶鏈反應(PCR),用該體系可對制備好的樣品進行細菌DNA擴增,以便更易於用諸如凝膠電泳法或比色型ELISA法檢測。用於檢測沙門氏菌和其它以食物為載體的病原的PCR方法業已建立,其中一些方法顯示了極好的敏感性。但該法較難自動化,且必需經選擇性增菌以稀釋可能幹擾檢測反應的某些成分。一個完整的以PCR為基礎的方法,需要2天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抵銷了其高敏感性的優點,但這種方法對那些含沙門氏菌較少或沙門氏菌「致傷」嚴重難以復甦而仍保有沙門氏菌rRNA的樣品尤其有效。
Ⅸ 用簡單的化學方法鑒別甲基-D-吡喃葡萄糖苷和D-葡萄糖
兩個名稱是一樣的,有時候將甲基放在前面稱為甲基葡萄糖苷,有時候將甲基放在後面稱為葡萄糖甲苷。這有點像甘油羧酸酯又可以稱為羧酸甘油酯一樣。
澱粉用碘水鑒別;葡萄糖用銀鏡反應;果糖和蔗糖先水解,後會發生銀鏡反應的是蔗糖,不會的是果糖。
哈沃斯式通常把含氧的六元環單糖看成雜環吡喃的衍生物,稱為吡喃糖。葡萄糖通常以吡喃糖的形式存在。因此,兩種環狀結構的葡萄糖分別稱為α-D-(+)-吡喃葡萄糖和β-D-(+)-吡喃葡萄糖。
(9)D甘露糖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吡喃糖以吡喃為主體結構,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己糖大都以吡喃糖的形式存在,吡喃環上的羥基朝向因己糖的結構而變。葡萄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氨基葡萄糖也以吡喃糖的形式存在,木糖、核糖、阿拉伯糖等戊糖也能形成吡喃糖的衍生物。
游離的吡喃糖與呋喃糖在一定比例下處於平衡中。澱粉、纖維素、甲殼素等多糖都是由吡喃糖連接而成的多糖。自然界的戊糖、己糖等都有兩種不同的結構,一種是多羥基醛的開鏈形式;另一種羰基與羥基反應成環反應生成的產物——半縮醛。
Ⅹ D-甘露醇的簡介
D-甘露醇廣泛存在於多種陸地和海洋植物中,如橄欖,柿子樹等;在一些藻類和和真菌中也很豐富,在化學上可以通過D-甘露糖和D-果糖還原得到在臨床上可以被用來降低顱內壓和急性腎衰竭。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醫葯列表中是很重要的基本葯物。在植物體內常常是用來減弱滲透壓。
中文名稱:D-甘露醇
英文名稱:D-Mannitol
別名名稱:已六醇 D-甘露密醇 D-木蜜醇 甘露蜜醇 D-甘露糖醇 蟲草酸 哌喃甘露糖 甘露醇
更多別名:D-Mannite Diosmol Cordycepic acid Manna suger Mannite
分子式:C6H14O6
分子量:1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