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眼鏡蛇毒如何取
活的蛇(把嘴弄開 牙齒)貼在杯子邊上擠就行 注意別濺到自己的眼
B. 眼鏡蛇毒神經毒素的醫學作用
眼鏡蛇神經毒素的免疫原性強,而分子量較小,免疫接種於動物,可製成實驗性自身免疫性重如肌無力的模型,有助該病的發病機理研究。眼鏡蛇神經毒素的特異性好、親和力強用作研究神經遞質受體組織及細胞特異性分布的探針及,用來分離提純特異的神經遞質受體如從銀環蛇毒中分離的。NT進行放射性標記,再用放射自顯影方法檢測。可以確定N-AchR的位置以及受體通道的結構。神經毒素分子側鏈基因進行氧化修飾製成變構神經毒素用於臨床治療脊髓前角、延髓和大腦皮質的運動神經元發生「退行變性病」。
不同的蛇毒物質可能有對不同的細胞的凋亡產生不同的影響,研究其機制有利於對細胞凋亡的深入了解。Araki等人報道將眼鏡蛇毒、海蛇毒等神經毒素作用於培養細胞時,不發生凋亡,表現為壞死。神經性蛇毒也有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1994年Striahkov等人報道眼鏡蛇外裏海亞種神經毒素能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Renshaw等人用金環蛇毒雞胚腹腔內注射,追蹤到碘化。實驗證明。神經性蛇毒也有抑制細胞凋亡的作用。蛇神經毒素可以各種神經痛用來進行戒毒治療。應用蛇神經毒素止痛,不會成癮,無賴葯性,而且在顯示療效後劑量反可減少,已經用於吸毒成癮者戒毒。
C. 眼鏡王蛇的蛇毒介紹
眼鏡王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另也包含了心臟毒素。 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質所組成。
在攻擊時,蛇毒注入受害者體內後,毒素會迅速襲擊被咬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劇痛,視力障礙、暈眩、嗜睡及麻痹等症狀;傷者會因心臟血管系統崩潰而進入休克狀態;最後會因呼吸衰竭、心跳減弱而死亡。臨床個案顯示,被咬者也有機會出現腎衰竭的情況。
和別的毒蛇一樣,眼鏡王蛇毒液的毒性測試結果在不同的毒理學研究中都有不同,因為LD50數據會隨著不同的注射及研究方法而產生變化。實驗白鼠皮下注射的1.7mg/kg,靜脈注射的1.31mg/kg及腹腔注射的1.644mg/kg為較常被引用的數據。 另一個研究則在五隻東南亞野生眼鏡王蛇身上得出1.93mg/kg(皮下注射)的結果, 也有研究顯示,中國眼鏡王蛇的毒性為0.34mg/kg(肌肉注射)。 不同地區的個體的毒性也可能略有不同。
眼鏡王蛇的一咬可以迅速致命。它平均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最大的毒液分泌量甚至能達7ml。 被咬者往往需要大量的抗毒血清來對抗蛇毒,阻止毒素進一步破壞身體機能。更有指眼鏡王蛇一口所能注入的毒液能於3小時內殺死一頭成年的亞洲象。 被咬傷後的死亡率以及死亡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毒蛇所注入的毒液量、被咬位置、傷者的健康狀況等。另外,由不同地區組織所作出的調查也可能會給予不同的答案。例如,雖有一網頁報告提到,眼鏡王蛇通常都只注入不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但另一個由南印度醫院所發表的蛇咬個案報告則顯示,有三分之二被眼鏡王蛇咬傷的病人都被注入了大量毒液,屬於「危殆」級別。 根據阿德雷得大學臨床毒理學部門的說法,被眼鏡王蛇咬傷後的致死率大約為60%。 眼鏡王蛇蛇咬能迅速致人於死地,傷者可在30分鍾內死亡。
有兩種抗蛇毒血清用於對抗眼鏡王蛇的毒素,國際紅十學會組織於泰國生產其一;中央研究所於印度生產其二,但二者的產量都不算高。
新加坡有科學家發現眼鏡王蛇的神經毒素具有一定的醫葯價值。 葯名:眼鏡王蛇毒
功效:止痛、破血散結。
主治:用於各種疼痛症、經閉症瘕、癌症。
性味歸經:辛,溫,有大毒。入心經。
用法用量:內服:需經特殊加工後才能服用。考證:始載於《中國葯用動物志》。
中葯化學成分:蛇毒為金黃色蛋清粘稠液,每條蛇咬物平均一次排出的毒液量為382.4mg,低溫真空乾燥物重101.9mg,毒液含固體量26.6%,水分73.4%。含磷脂酶A2(PhospholipaaseA2),L一精氨酸酯水解酶(屬於不含金屬的絲氨酸型蛋白質,是一種耐熱的氨基酸酯水解酶)、蛋白酶類、三磷酸腺苷酶、5一核苷酸、抗凝血活酶等。含2個毒素,由13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內有5雙硫鍵效聯、氨基酸排列順序與眼鏡蛇屬(Naja).環蛇屬(Bungarus)的神經毒有類似之處。尚含多肽DE一1(PolypeptideDE一1),由6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內由4雙硫鍵交聯,氨基酸排列順序雖與短鏈神經毒相似,但毒性極低。 場地應選擇避風向陽地帶,採用室內籠養或露天建池養殖。
1.室內籠養,1隻鐵籠養一隻,視蛇大小確定密度,一般採用不銹鋼絲或合金材料製作,蛇籠體積為30*20*60cm;籠內設置1個固定的水槽,蛇籠上方做2個蓋,里層為活動蓋,外層蓋為固定蓋。
2.露天建池養殖,一般建3個池,分小蛇池、中蛇池、大蛇池,每個池的面積為30—50平方米;池四周牆高為4米,牆壁要光滑,牆頂做成「r」字形;池內做蛇窩,池內建一個長2米、寬1米、深0.3米的小水池。 1.養眼鏡王蛇,要養些蛙類、黃鱔,也可按養雞的方法喂配合餌料,喂豬、牛、雞、鴨屠宰場的下腳料,可先將下腳料切成小塊煮熟,定時、定量、定位存食。市場銷售旺季時,在前1天先投下一些活的小雞、小鴨、蛙類等,每天投喂1—2次,吃完為止。
2.隨時注意觀察蛇的吃食和排泄情況,並據此來增減餌料,發現病害時對症下葯,保證池中隨時有水,每天應將籠或池中的糞便沖洗干凈。
3.眼鏡王蛇卵生,以落葉堆成巢窩,產卵於窩內,每產20—30枚,多達40枚,雌蛇有護卵習性,繁殖配對1公配5母(公蛇長度較母蛇短)。
4.眼鏡王蛇吃活體動物,應逐漸過渡到吃動物下腳料和配合餌料井為主食,並注意餌料適時的更換。
5.養殖過程中,設施要嚴密,防止傷人,進入露天養殖場地應穿戴全身防護服。
6.一般一條200g的小眼鏡王蛇從入春到冬眠前體重可達500—650g,捕捉可事先投喂安眠葯,或用0.7—1米長的鐵鉗;也可用低壓的電棍擊一下,然後捕捉。每條蛇重在500g以上即可上市。 人工養殖眼鏡王蛇易得腸炎病和寄生蟲病。腸炎病拉稀時,可在餌料中加幾片土黴素和氯黴素片劑治療。患寄生蟲病時體形較瘦,可在餌料中加些左旋咪唑進行驅蟲。若患體表寄生蟲,則可用10%—1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噴霧驅蟲。
眼鏡王蛇體內有多種寄生蟲。寄生蟲病輕的會削弱體質,引起其它疾病,嚴重的常直接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
1.裂頭蚴是絛蟲的幼蟲,蛇類是孟氏裂頭絛蟲的第二中間宿主。裂頭蚴多在皮下寄生,一般對蛇類危害不大。
若裂頭蚴寄生在蛇體表皮下,可用利刀剖開皮膚取出,然後在傷口塗1%—2%碘酊。裂頭蚴寄生在其它部位,不用專門治療,可在治其它寄生蟲時附帶治療。
2. 鞭節舌蟲寄生於蛇的肺部和氣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致死。
對此種寄生蟲可用獸用敵百蟲溶液灌入胃中,按每千克體重0.01克給葯,連續灌胃3天。
3.棒線蟲寄生於肺泡腔內,多時密布患部,使蛇肺部糜爛而死。
治療用四咪唑,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灌服。
4.異雙盤吸蟲寄生於蛇的膽囊中。
5. 蜱虱是由籠舍及飼養環境衛生條件差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蜱虱可使蛇體血清蛋白減少,並傳播病原體,給宿主帶來強烈的不良刺激,降低免疫力,常導致發生全身性疾病。
D. 眼鏡蛇毒血清是什麼是不是直接從蛇口中提取到的蛇毒啊
你應該是抗蛇毒血清吧?這是制葯公司專門生產的。也可以是稀釋很多倍的蛇毒注射。獲得抗體的效果一樣。但要是被咬了肯定就只有買抗毒血清來注射了,知道毒蛇品種最好買單價抗毒血清。
蛇毒是可以直接從毒蛇的口中,准確說是口中的毒牙上獲取。不介意的話還可以擠壓毒腺多擠些出來。可是那樣會傷了蛇的。
E. 眼鏡蛇毒神經毒素的簡介
蛇毒是由蛇的毒腺分泌的一種天然蛋白質,含有多種蛋白質、多肽、酶類和其他小分子物質,具有較好的生物學活性,是人類研究最多、利用最多的動物毒素。從眼鏡蛇毒中分離出來的α-神經毒素可以特異的、幾乎不可逆的狀態與乙酞膽鹼受體結合(AChR),是研究AChR結構和功能的理想研究工具。同時因為α-神經毒素具有高的穩定性,含有多對二硫鍵,有大量的天然同源蛋白,也使得它們成為研究蛋白折疊和結構功能關系的良好模型。
神經毒素是眼鏡蛇毒的主要成分之一。自從1965年第一次從台灣產眼鏡蛇毒中分離出NTX以來,NTX的生物化學及生物活性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它是分子量約7kD的鹼性蛋白質,因其能與膽鹼能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是進行受體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眼鏡蛇毒中含有大量的神經毒素。我國有2種眼鏡蛇,分別是舟山眼鏡蛇(naja atra)和孟加拉眼鏡蛇(naja kaouthia),前者過去又稱為中華眼鏡蛇。舟山眼鏡蛇毒主要含突觸後神經毒素,與神經肌肉接頭處N_型乙醯膽鹼受體(nAChR)結合,阻礙化學神經遞質乙醯膽鹼與受體結合,從而阻斷肌肉興奮。
眼鏡蛇毒神經毒素(cobra neurotoxin)是眼鏡蛇毒中最主要的致死成分,它的主要作用是選擇性的與骨骼肌運動神經終板上的乙醯膽鹼受體結合,從而起拮抗乙醯膽鹼的作用。班建東等人的研究發現,眼鏡蛇毒神經毒素經胃液水解後超濾得到分子質量小於3000的低分子水解產物,該產物在小鼠熱板及大鼠嘶叫測痛實驗中都顯示出明顯的鎮痛作用,並有劑量效應關系。由於眼鏡蛇毒神經毒素止痛無成癮性,無耐葯性,因此在吸毒者戒毒方面前景廣闊。
F. 怎麼堅定射毒眼鏡蛇
有延時噴劑
G. 眼鏡蛇毒的毒性有多強
最毒的動物 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毒劍蛙能分泌致使的物毒素。金色毒劍蛙的皮膚分泌物的毒性是最強的。科學家在處理標本時必須戴上厚厚的手套。 關於毒蛇top1: 世界上哪一種毒蛇擁有最強烈的毒性?這一直是一個爭議不休的問題,似乎刑現在仍沒有 確實的答案。毒液毒性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是由半數致死量測試(即LD50測試)的結果決定的,測出的數值越小,毒液的毒性就越大。這個方法雖被廣泛的使用,但本人覺得有想當大的局限性:首先,同種毒蛇,由於分布不同,毒性會有很大的不同。就算是生活在同一地區,毒性也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當然不會是所有毒蛇)雖然LD50取的是平均值,但准確性仍另人懷疑。再次,LD50 的測試對像是老鼠,,一般來說雖然可以與人通用,但我想這是會有一定的差異。 現在公認毒性最強的蛇有兩種 內陸泰攀 & 裂頦海蛇. 根據世界上各毒蛇權威研究機構公布的 LD50 資料,雖然沒有一組相同 (LD50 的問題來了吧),但這是總結出了兩組數據:內陸泰攀 的 LD50 數值在0鄧01---0。03/kg 之間,而 則裂頦海蛇是 0。01---0。114/kg。如果再加上排毒量內陸泰攀 (40--110mg), 裂頦海蛇(25--70mg),內陸泰攀略占上風。 然而事情還未完結,而是出現了另一種說法:毒性對鼠最強的是 內陸泰攀,對人則是 裂頦海蛇。我不知道道個結論是哪裡來的(人類的 LD50 測試???),不過似乎很多人贊同,可能跟 內陸泰攀還沒有被證實造成咬傷死亡記錄有關吧。不過如果是這樣,眼鏡王蛇 (有3分鍾致死記錄)和 黑曼巴 (最高的蛇傷致死率) 也算上一份,但這兩種蛇 的LD50 數值還低於以上兩種。我想,在新測試方法出現之前,毒蛇的 TOP 1 之爭認該會繼續下去。 最毒的蜈蚣 索羅門群島上有一種危險奇特的蜈蚣,它的毒性非常大,能通過前肢而不用頜攻擊人,據說受害者會把他們被咬的手伸進滾燙的水裡以減輕疼痛。 最毒的晰蜴 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吉拉巨晰蜴以及它的近親――墨西哥蛛晰蜴的腺內的毒液足以殺死兩個成年人。 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球腹蛛科的紅斑蛛,也稱黑寡婦蛛,及狼蛛科中的穴居狼蛛。它們廣泛的分布在蘇聯南方、歐洲東南部與中亞細亞、美洲、及我國的海南島、新疆等地。 毒蜘蛛口腔內有以堅硬的結構,為螯肢,即上顎,內有毒腺。當它遭到驚動時,為了自衛,立即撲上去螯傷來犯者,此時蜘蛛體內分泌一種神經性毒蛋白的液體,從螯肢經皮膚傷口進入被螯者體內,被螯時有劇烈疼痛感,之後受害者的運動神經中樞發生麻痹。嚴重的會死亡。 最毒的蠍子 學名:Leiurus quinquestriatus 中文名稱 : 以色列金蠍 英文名稱 : Israeli gold scorpion 喀喀喀~~蛙蛙排行首位哦 PS:我最喜歡可愛的角蛙
H. 眼鏡蛇毒因子的簡介
眼鏡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又稱為眼鏡蛇毒抗補體蛋白(Cobra anticomplementary protein)。是眼鏡蛇毒中的主要抗補體成分,20世紀初Flexner和Noguchi即發現眼鏡蛇毒具有抗補體作用。到20世紀60年代,Nelson、Muller等發現眼鏡蛇毒中抗補體的主要成分是CVF。從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二十年裡,許多實驗室用各種方法分離提純眼鏡蛇毒因子,其理化性質、體內代謝動力學、分子生物學特性、免疫學作用才逐漸被闡明。1994年Fritzuger等還克隆得到了CVF的cDNA序列。由於CVF具有長效的脫補體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基礎醫學的研究,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所謂抗補體作用,指對抗生物體的排斥反應的能力。超急性排斥反應主要由於天然抗體與異種抗原結合和(或)受者補體系統的激活產生過敏素C3a和C5a,C3a可致平滑肌收縮,增加血管通透性,嗜鹼性白細胞脫粒並釋放組胺,導致供器官血管內皮細胞的激活而表現為供器官組織間隙水腫、出血、血管充血及廣泛血管內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致使供器官迅速失活凋亡。超急性排斥反應是異種移植的第一道障礙,研究表明,單獨消除補體就能使非協調性異種移植存活明顯延長,使超急性排斥反應得以控制。補體抑制劑主要包括CVF,ScR1,C1抑制因子,以CVF作用最強。其作用機制是與B因子結合,在D因子作用下將C3裂解為C3a和C3b,從而消耗C3,達到將補體經典途徑和旁路途徑同時抑制的作用。傳統的免疫抑制劑環磷醯胺(CYP)和激素只能短時延緩超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眼鏡蛇毒因子具有特異性抗補體C3生物活性,其結構與功能類似補體組分C3,在血清中其它蛋白因子的參與下,與補體系統中的C3成分形成復合物,代替內源性的組分C3b,激活旁路途徑,降解C3(和C5),導致體內補體C3(和C5)的耗竭,因而產生抑制體液免疫作用。研究人員用不同產地眼鏡蛇毒提純的CVF應用於異種移植獲得明顯效果,在豚鼠至大鼠異種心臟、腎臟移植能將存活延長至3d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