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陶瓷瓶的鑒別方法

陶瓷瓶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2 05:01:20

A. 如何辨別瓷器好壞

1、外觀:造型必需新穎、別具一格,顏色雅緻、釉面細膩、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藝術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也可注重實用性。

2、造型:以上看下、從里到外、看有無變形、扭曲,有無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現象。把陶瓷品放在櫃台上,看是否平穩,有無翹曲現象;有口有蓋的物品,一定試一下口與蓋是否合適。同一規格、型號產品應大小、厚薄一致。

3、聲音:把瓷器放在櫃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輕彈幾下,聲音清脆、響亮,說明質量好、結實,如聲音異常,則說明有裂紋、內傷或破損現象。如大件陶瓷品,還應在不同部位聽聽聲音。

4、細節:帶把、嘴中浮雕類的陶瓷藝術品,如花瓶兩邊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說粘到主體上去的。因而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缺釉現象,有無分離感,應注意平滑順暢自然過渡,無粘接痕跡。

5、圖案: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統一、清晰、牢固,勾畫的裝飾金、銀線,應粗細一致,光亮美觀,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色澤一致。

(1)陶瓷瓶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清洗瓷器主要事項:

一、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二、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三、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凈。

四、如果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

B. 青花瓷瓶價格和鑒別方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古人為我們現在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的工藝品。青花瓷瓶就是其中的一個,它是中國知名度很高的一個陶瓷作品。它一般都是在陶瓷的周圍點綴著青花的圖案,外觀非常美麗,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現在青花瓷瓶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在購買的時候都會考慮青花瓷瓶真假的問題。下面介紹一下青花瓷瓶的鑒別方法。

一、青花瓷瓶價格

青花瓷瓶價格按照真品或仿品有較大的差異,一般大小的仿品價格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古代真品價格就要高多了,至少也得上萬元,2014年某拍賣行拍出的元青花釉里紅螭虎耳方口扁瓶價格達到了6325萬港元,2011年,一件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要價到了1.6866億港元。


二、青花瓷瓶鑒別

1、看青料

看青料呈色大致可以推斷出時期。觀察青花瓷瓶的顏色,看鈷料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同時判斷產於元代還是明清代。例如明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瓶主要採用的是蘇泥麻青料,而明中期一般選用平等青料。

2、看紋飾

一個時期會有自己典型的紋飾特徵,通過觀察青花瓷瓶的紋飾也能判斷其時代。紋飾中的輔助紋飾有助於青花瓷瓶的鑒定,如大片雲的紋飾通常出現在空白期前後,括弧雲紋飾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


3、看胎釉

看青花瓷瓶的胎釉,鑒別是自然出現的釉色還是化學處理或人工糊泥過的。化學處理的釉發死,很不自然,上面的泥用手就能夠除掉,不過膠粘的也不容易摳掉。手摸青花瓷瓶,根據手感鑒別,重量要適中。

4、看造型

青花瓷瓶造型多樣,但是相對來說重復的可能性很大。拿青花瓷瓶與不同時期的典型造型對比,看看能不能對上,主要從造型、口沿、圈足等瓶的細節之處觀察,特別是底足部分,比較容易鑒定。


5、看款識

這部分的鑒別包括字體結構、筆畫安排、內容等,如果顯示了干支年號紀年款,就可以推斷出具體的時間以備考。

6、看工藝

每個時期的青花瓷瓶具有自己的工藝特色,要注意區別開來,像明代青花瓷瓶的露胎部位通常會有火石紅,沒有或者多了都不好。

7、聽聲音

作為一件好的瓷瓶,聲音清脆,否則聲音會啞,此法比較適用於鑒別德化青花瓷瓶和日本青花瓷瓶。


由於青花瓷瓶的收藏價值比較高,所以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假貨。我們在購買的時候需要好好的分辨。本文介紹了幾個方面的鑒別方法,大家可以詳細的研究一下。一般來說,假的青花瓷瓶的工藝是不一樣的。雖然說,青花瓷瓶可能是出現在不同時代的,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工藝特色。而這個特色就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的分辨了。

C. 瓷器如何鑒定 怎樣保養瓷器

瓷器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因而有較大的收藏價值。很多人也喜歡買些瓷器來擺放在家裡。那麼它有一些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應該怎樣去鑒別呢?

瓷器的特點:

1、耐磨不透水,保溫性好;

2、瓷質細膩,柔和;

3、器皿形狀規整;

4、畫面光亮釉面質感好;

5、圖案精美藝術。

了解瓷器的特點有助於我們有效地去鑒別它,那麼,下面專家來教你一些鑒別的方法。

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長些陶瓷文化。瓷主要產地有以生產青花瓷、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鎮,有以釉下五彩裝飾美術瓷而聞名的湖南醴陵,有生產雨點釉和發展刻瓷藝術的山東淄博,生產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鄲,生產白瓷的福建德化,生產青瓷花瓶的浙江龍泉,生產釉上彩花瓷的廣東潮州,生產仿南宋官窯瓷的浙江蕭山等。陳設藝術瓷作為商品,價格並非越高越好,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畫功是否熟練、清晰,色澤是否瑩潤、透明,釉下裝飾注重工筆式寫意,必須是手工繪制,不是印花、貼花,而且顏色要光亮。對陳設藝術陶瓷的選購,既要看整體效果,也要仔細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面是否光潔,色度有無異樣。選購陳設藝術陶瓷要在白天光線好的地方,燈光往往會出誤差,對瓷質可輕輕彈叩,聽聲音是否清脆響亮,沙啞聲音有裂紋的,再好看也不值錢。

一不要總想從舊貨古玩市場買到珍稀名瓷。珍貴古瓷相當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官窯、汝窯、哥窯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因其十分珍貴,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

二不要受古瓷鑒定理論書的誤導。在民間收藏活動中,一輩子也難碰上一件珍品,所以這些書籍只能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各時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於實際收藏活動的指導意義並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卻有很多特徵與書本上相符,如果按圖索驥,便最容易上當。再有一種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興起的收藏熱,編輯出版一些指導購藏的圖錄,常常為了給書本增色,便不惜抄錄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間流傳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圖片,隨意地標上參考價格,使人產生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現而被廉價購走的錯覺。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對所處地區正常可能收藏的陶瓷品種缺乏認識,不從實際出發確定收藏品位,這是許多愛好者的通病。對那些有收藏價值又有條件買到的古瓷不屑一顧,只想買那些沒有可能出現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贗品者的圈套。

接下來介紹一些保養小技巧: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正確移動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

3、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

4、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凈。

如果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

瓷器的擺放和收藏可以提高我們客廳的品位,但它也是易碎,難鑒別的物品,所以大家在購買和保養時要特別注意了。

D. 怎樣鑒別景德鎮陶瓷的真偽呢

拉坯和注漿: 拉坯是手工成型的,難度較大,所以價格較 高,拉坯的瓷器因為是手工每一個都有細微 大小差異,可以看的出來。拉坯成型的瓷器 內壁有一環一環的感覺,手摸和對光都可以 看出來 注漿成型是類似機械化的生產,都是一個模 子出來,大小都一樣的所以很好看出來,另 外餐具,茶具,形狀不復雜的都是注漿成型 的,價格低廉。 手繪和貼花:手繪和貼花的瓷器價格相差比 較大,手繪的可以貴出一倍到幾十倍 釉上:最簡單的方法,貼花的是仔細看有網 格的很細小,就和書本封面印刷的一樣 釉中:不用看了,就是貼花的釉中彩瓷器一 辦都很貴的,價格也絕對不扉 釉下:找規律,貼花的花紋都是一個樣的, 手繪花紋手藝再高,畫出來的每個都不一樣 的 古陶瓷的鑒別,傳統的方法是指通過眼, 耳、手去觀察,分析,以對瓷器的燒造年 代、窯口、質量、品類年代做出准確的判 斷。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學習和了解陶瓷 發展史的基礎知識,以便對古陶瓷器進行鑒 別。我國有幾千年的陶瓷製造歷史,歷代流 傳的陶瓷文物浩 如煙海,每個時期的陶瓷 在胎土、釉色、器型、裝飾、工藝、色彩等 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只要我們刻苦 學習,認真實踐,對第一件陶瓷器仔細推 敲,認真辨別,就能知真假,少上當。 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陶瓷器的要素是胎 骨、器型、釉色、裝飾、色彩、工藝等。各 種陶瓷器分別都有它的發明創燒時期,胎土、器型 的變化以及釉色、裝飾、色彩、 工藝的改革創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 一件古陶瓷 這個創燒期就是它時代的上限。 器在釉色、器型 、裝飾、色彩、工藝等其 中一項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這件陶瓷斷代 的上限,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原則 。鑒定 的依據為: 1. 胎骨。隨著粉碎、淘洗、燒結技術的 不斷提高,胎骨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早期的 胎土沒有粉碎,淘洗也不幹凈,燒成溫度只 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雜質多,疏鬆、吸 水率高,強度差。商至東漢中期制陶業開始 第一次飛躍,原始瓷出現,燒成溫度是 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強度介於陶器與瓷 器之間。東漢晚期至南北朝瓷器發明,燒成 溫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鎮開始普遍 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燒 成溫度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減少了瓷器在燒 制過程中變形。我們在鑒別陶瓷器時要善於 根據通順骨的燒結度來判斷年代。同時,也 要注意到各個地方就地取土為胎和偏遠地區 雜窯工藝技術滯後的現象。 自從人類發明陶器至今,各類 2.器型。 器型根據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的需要 和社會群體審美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 展。如果我們能對各個朝代的各種器型變化 都了如指掌,我們在鑒定的時候就能穩操勝 券。例如:瓶從商、周、秦漢比較單一的器 型發展到現在梅瓶、盤口瓶、沖瓶、天球 瓶、象耳瓶、玉壺春瓶、柳葉瓶、鳳尾瓶、 轉心瓶等。每一種瓶型都有一個首先創燒的 朝代,各個時期的瓶身、瓶嘴、肢線等都會 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是明顯的,有些變化是 細微的。諳熟這些演變的規律,就能比較准 確鑒別瓶類的真偽和准確斷定它的年代。 3. 釉色。自從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漢 的單色釉發明以來,顏色釉發展到今天已經 有100多種,每種顏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 和年齡。我們應該熟悉每種釉色的發明產生 朝代 ,重點掌握劃時代的幾種釉色,如低 溫銅釉綠、銅紅、鈷藍、高溫青釉、綠釉、 霽藍、霽紅、黃釉、黑釉、褐釉、茶葉末釉 等等,並且要熟悉各種釉的演變發展。如: 由霽藍演化出的雪花藍、灑藍等,由霽紅演 變來的寶石紅、郎窯紅、豇豆紅等。各種顏 色釉都會派生新的釉色,各種色釉的叫法由 於是口耳相傳,民間叫法比較混雜,我們要 多查閱資料,再根據其胎骨、器型 、工藝、光澤確定其年代。 4. 色彩。 自從原始陶器出現彩繪, 隋、唐 、五代的褐、黑、紅、綠的釉下彩 繪瓷出現,宋、遼、金的釉上紅綠彩繪燒 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現和釉里紅的燒製成 鬥彩,清康熙的釉上 功,明代的青花五彩、 藍彩研製成功,陶瓷器的色彩發展到今天已 是豐富多彩。鑒別色彩要用發展的眼光,一 個色彩的出現,開始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只 有經過長時間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臻於 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紅一出世是紅紫中 閃黑,顏色並不悅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紅 是紫紅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紅才顯得鮮嫩奪 目。如此,一件鮮艷奪目的釉里紅瓷器,我 們就不應該判定為元代的產品。再如:一件 釉上五彩瓷的五彩中有藍彩,我們斷定年代 的上限就不能超過康熙朝,因為釉上藍彩是 康熙朝發明的。 5. 裝飾。自從陶器的出現,原始人從審 美的需要出發就開始了在陶器上進行彩繪裝 飾,後來又在陶器上進行印花、刻花、畫花 等裝飾。裝飾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 審美觀念、文化藝術水平。同樣每種裝飾也 有它的發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裝飾主 要是印花、畫花、刻花、貼花、鏤刻等。紋 飾方面主要是花卉、動物、嬰戲。釉上、釉 下的彩繪只有黑、褐、紅、綠等幾個顏色。 元青花一出現,印花、畫花、刻花、貼花、 鏤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紋飾彩繪才有了長足 發展。我們應該熟悉每一種裝飾藝術的產生 年代。 6. 工藝。工藝是隨著人文科學的進步不 斷發展的,每次工藝的進步和變革都得益於 科學的進步和工具的改進。而陶瓷器生產工 藝的改進和變革也有它的發明期和普及期。 由於歷史上製造陶瓷的工藝技術是由落後到 先進,制假者很容易採用落後的工具和工 藝,生產出貌似古樸的仿品。我們要認真觀 察,仔細推敲,尋找出仿古工藝中的蛛絲馬 跡。 7. 光澤。辨別瓷器的新舊最重要的是光 澤,新瓷光澤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 胎、釉、裝飾、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 條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氣十足,那麼一 票否決: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遠的 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澤柔和,溫 潤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遠的,有一種習 慣上叫「蛤蜊光」的彩暈。由於光澤在陶瓷鑒 別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會用盡心機, 將釉面做舊,一般採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 水煮,用獸皮打磨,甚至埋在土裡,隔一段 時間再挖出來。但是人為除去「火光」的陶瓷 器光澤是不自然的,細心觀察是能識別的。 凡屬陶瓷器光澤不自然的,我們都應該有防 偽之心,不可輕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 兆澤柔和溫潤的程度也不同。這個程度陶瓷 鑒賞者心中有數,每個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 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鑒別斷代的准確 性取決於他本人對陶瓷理論的學習和過手過 目的陶瓷器數量。 8. 聲音。我們提倡鑒別陶瓷要「眼、 手、耳」並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聽其聲。 這對檢測陶瓷裂痕傷殘是有效的。但聽其聲 而知陶瓷器新舊是比較困難的。有關聽聲, 古今書籍有很多記載,如「聲如馨」、「聲音 清越」、「聲音悠揚」、「聲如擊木」等等。我認 為這些描述都是比較抽象和難以把握的,聽 聲是一種感覺。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對每 一件過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擊,細辨其 聲,久而久之就能聽出感覺來。 9. 款識。款識能幫助我們比較准確地判 斷年代。我國瓷器款識最早見於南京出土的 東漢越窯青瓷虎子「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 袁誼作」,隨著商業廣告意識的不斷增強, 後代有款識的陶瓷器越來越多,明代中後期 單從 至清代的陶瓷器的款識已經非常普及。 款識的字體判斷年代,不是很科學的方法。 歷代的窯場何止成千上萬,每個窯場負責落 款的窯工不止1人。每個人的字體又不盡相 同。因此任何年代的落款字體都不能統一。 一件陶瓷只有首先根據胎土、釉色、器型 、紋飾 、工藝、光澤等綜合判斷出相近年 代。然後再根據款識縮小判斷的時間跨度。 例如,一件陶瓷根據胎土、釉色、工藝、紋飾 、光澤等綜合判斷為明後期的產品,款 識是「大明隆慶年制」,我們就可以判斷為隆 慶朝的產品。 10. 類比。類比也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方 法。具體操作是將自己的藏品按朝代和品類 分開,然後把要鑒定的器物放到同一年代的 藏品中去做比較。再根據器物的胎骨、釉色、器型 、色彩、工藝 、裝飾 、光澤等產 的異同,辨別真假,斷定年代。 11. 手摸 。古陶瓷存世久遠,由於長時 間的空氣流動摩擦,古陶瓷的手感柔潤,沒 有新品、贗品刺手干澀的感覺。所以我們在 鑒別古陶瓷時,要養成摸挲陶瓷器的習慣

E. 怎樣辨別新老瓷器(胎質老化鑒定方法)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新老瓷器鑒定方法:

1、胎質釉色看仔細

商周時代胎質情況:

鑒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細看胎釉,從胎質、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們發現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徵,則其基本屬原始青瓷。

2、紋飾用心去辨析

鑒定古瓷,除了看胎質和釉色外,紋飾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鑒定時千萬不能忽視。

我國古代瓷器的紋飾繁多,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其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因此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真武大帝、書寫迴文、仙人朝聖等圖案。

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於是這個時期的瓷器圖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開始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鑒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

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凈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游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一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

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准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鑒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5)陶瓷瓶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鑒別方法:

1、器形觀察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

古代的形狀是比較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

2、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

3、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行家說:如何有重點地鑒別古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瓷器的新老

F. 古玩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很多人都喜歡收藏古董瓷器,然而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瓷製作了大量復製品或偽品,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買到贗品。了解並能應用基本的古董瓷器鑒定方法就變的尤其重要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董瓷器都有什麼鑒定方法吧!
古董瓷器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1、看古董瓷器的釉質:不同時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例如老瓷器所謂的寶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里含油,新瓷器的則是光澤直白,沒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油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2、看古董瓷器的款識:款識表明一件瓷器的時代、製作者、窯口等,也是鑒定古瓷器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為主,如果用放大鏡照一下,發現多是深厚下沉,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道光以後的款字泛青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窯的瓷器,然而字體、筆法與乾隆時不同,基本可以判斷為贗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依據。
3、看古董瓷器的注漿工藝:如果一件款式為清康熙年制的,採用的是注漿工藝,那麼就可以確定是仿造品。因為注漿工藝是到了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製作工藝。
4、看古董瓷器的紋飾:瓷器上的紋飾都刻印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少則三、四層,多則七、八層,層次多布局密,這些不同的特徵,都為我們判斷瓷器年代提供寶貴線索。
5、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藝:瓷器成型工藝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例如,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時,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脫坯脫出來的,而不是手拉坯。它們的區別就是拉坯薄厚較均勻,脫坯摸上去則會高高低低,不很均勻;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以上是古董瓷器常用的鑒別方法,它對學識、經驗都有較高的要求,盡管藉助專家經驗來對一個瓷器做鑒定師目前主流的做法,然而隨著高科技工具在瓷器鑒定不斷嶄露頭角,諸如熱釋光鑒定、碳14等在鑒別瓷器的公信力也越來越被玩家接受與青睞。拓展:古董瓷器鑒別更多方法

G. 怎麼鑒定瓷器,怎麼保養瓷器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鑒定視屏參考

H. 真假古瓷器如何辨別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仿製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下面分別敘述之。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製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里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里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別,並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根據造型來鑒定瓷器,也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里紅的口徑也在45~58 cm左右。由於胎體厚,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

明清瓷器

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間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異常輕盈秀雅的代表作品,為仿品望塵莫及。明弘治傳世作品不多,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扦屏、墩式碗等。嘉、萬曆之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正如《景德鎮陶錄》記載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說法。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時期的作品來顯得有些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遂變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卻逐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就不明顯了。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的盤、碗底部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的「跳刀」,而在官窯中則極少見。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胎釉原料和紋飾書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細加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宜德碗腹微削。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之前與真器雖然相同,但經高溫燒制後,其形與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別。這可能是原料的來源,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由於沒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色的缺點。但在元代後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紅紋飾卻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諧調,而且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另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很不穩定,不適於畫人物。因而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成化鬥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但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陷。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我們在鑒別真偽時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線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否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粉彩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而使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也反映出某種時代的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了解這一點,在我們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中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有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一般來說,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偽的線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絕對的。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八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鴿、犬、草蟲,故這一類畫面在該對期的瓷器中也出現較多。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所賜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青花表示為官以清,白為重,蓮是廉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三羊(陽)開泰、四妃十六子、五倫論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連登、百福、百泰、紅幅(洪福)齊天等。

總之,各個時代都有一些獨特的征狀,如能掌握這些規律,在決疑辨偽中就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要提出的是,下列時代特徵必須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牙;正德瓷的迴文和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書;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時代特徵。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葯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艷,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

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I. 瓷器的鑒別

縱橫華夏上下五千年,中國陶瓷史是一部中國文明史,文明古國歷史都與陶瓷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樸自然節儉的秦漢陶瓷、雄渾大氣奢華的唐代瓷器、精緻內斂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獨秀濃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濃艷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縟富麗榮華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齊時代特徵的民國瓷器,是歷史最耀眼的光環,這就是文物收藏價值意義所在!

由於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影響,不是傳世就是盜墓而來,古瓷能完整留傳下來十分稀少和珍貴。所以升值空間極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萬元很正常,越窯或者汝窯高古瓷器價值上千萬更不罕見,隨著中國國民越來越富足,更多投資者開始收藏瓷器,古瓷熱持續火爆。但是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也看到這點,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騙取收藏者血汗錢,令人不齒。當今古玩市場都是魚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燒高香了,應驗了一句老話「古玩市場水好深」!

在這里我還是希望大家多學點瓷器鑒別知識,理論加實踐,打鐵需自身強,而不是人雲亦雲,被所謂的專家牽著鼻子走!我也跟隨師父下鄉收瓷(鏟地皮)多年,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就分享給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內不敢說的內幕,不法分子做舊瓷器的手法,以及怎麼去鑒別真假。

一. 化學品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傳世品如果保護得完好,不會像盜墓類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損,其釉面具有脫玻化特徵,釉光溫潤如玉,且底胎細膩,內壁可見「雞爪紋」等特點。中低檔次的仿品由於節約成本賺取更大利潤,往往會採用在釉面上塗抹高錳酸鉀來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鎮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裡就看到一個50出頭的老師傅正在加工一堆從別的店送來的「雍正粉彩碗」,塞給他一包煙套近乎,隱約間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個收150元工錢,一天下來也能賺個幾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潑化學品高猛酸鉀,具體做法是在高錳酸鉀溶液,摻入少許紅糖,攪拌均勻塗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為重點,要反復塗抹。大概四十八小時後用干布擦拭乾凈。奇跡出現了,瓷身露胎處、開片和斷裂處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覺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顏色過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後用細砂紙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檔次仿古瓷則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這種技巧段的師傅為數不多。一般沒熟人引薦,是不會幫陌生客戶加工的。中葯的配方是嚴格保密的,在他們店裡可以看到很多顏色各異的葯水瓶,但是標簽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葯煮泡做舊也會因對象不同而略有差異,比如,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會在中葯里加少許酒精,而為了消釉下彩瓷的賊光,會滴入少許氫氟酸(一小瓶氫氟酸可以用半年)。你會好奇這種以假亂真的仿品,都銷到哪裡?其實樊家井一條街大部分客戶都是外省來的古玩商店老闆,他們半個月來一趟,一個小時之內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現在物流發達,有的在維信看好寶貝圖片,打款,直接發快遞。過幾天後,仿品就出現在各大古玩街!

針對這種贗品的鑒別也不難, 1、用清水將瓷器清洗干凈。使用過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用手指醮點水一摸擦,手指會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瓷器表面釉層,因為老瓷表面的磨損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不規則而自然則為真品。仿品無這現象,因為人為的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都一樣。 3、老瓷有自然剝釉現象,因胎釉結合不好或時間久遠造成的,剝釉的周圍還可再剝。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 但新瓷由於剛燒制不久剝釉則是打出來的,剝釉的周圍胎釉結合處還是緊密的。 4、用小頭針撬縮釉處或破裂的氣泡,用放大鏡觀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內而外,則為真品。

二. 做土銹。主要仿出土瓷器物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將表面的光亮擦去,這道工序持最低一個星期,多則一個月。然後將瓷器放入茶葉加鹼的水中,煮六個小時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賊光」。最後,將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後埋入土中,瓷表面會把泥土「吃」進瓷器,古舊瓷器就做好了。高明點的大師做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體是:將氫氟酸兌水各半,用刷子均勻塗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樣由下往上氫氟酸腐蝕釉刷,釉層厚的地方反復塗刷,薄處次數少點,塗刷半分至一分鍾左右後,即馬上用清水沖洗干凈,防止時間過長,釉層表面腐蝕得嚴重會毫無光澤。假如太亮,可以表面塗點色拉油,會使它溫潤如玉。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於達到出土的效果。頂級大師則採用在縮釉處、露胎處以及想做土銹的地方塗少量強力膠水,撒上黃泥,黃泥採用古墓的泥土,帶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個部位放上幾枚鐵釘,撒點鹽,一個禮拜後,瓷面上的鐵銹用刀刮不掉,鹽酸也難以洗去。然後在瓷器的底部扔點甜食碎渣,吸引昆蟲,結上蜘蛛網,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塵。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氣泡,用尖刀將釉面的大氣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來說釉層較厚,這樣就達到做舊效果!

對這種瓷器鑒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因為釉面閃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用牛皮磨砂過的瓷器雖然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呆滯無光澤。所以只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難分別它的真偽!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後,用釉漿(石英,長石,滑石研磨加水調製成)一層一層刷上去做成釉面,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釉漿裡面有砂石等雜質,空氣含在釉面,當燒制時空氣遇熱破裂而出形成細微的泡眼,隨著歲月老化中氣泡都會產生破點。鑒定時必須上手!近觀泡眼是否是人為還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無規律可循。一定有毛邊,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則不同,那隻是一個人工做舊程序!3.用手持顯微鏡觀察老瓷釉面,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高仿瓷器,顯微鏡下會出現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注意 這小孔跟棕眼定義不一樣。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講接底就是用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瓷器。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鑒定瓷器時喜歡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點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窯瓷,然後去景德鎮進貨低廉的做舊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強力膠咬粘,然後小心補彩修整,變成無縫對接。為使釉面色澤統一看上去自然無破綻,加噴強硬度的膠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潤澤的油膜,就做成觀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瓷器釉面明顯比胎新,還要配合化學做舊才完美!

鑒定手法主要為:1.因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話,放大鏡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只能細心觀察釉面和瓶裡面找出破綻。2.一件瓷器,胎、釉、形、畫上都是整體細膩自然,比如紋飾,因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紋飾上應該是大氣自然而神韻,而不是一條紋飾紋到一半突然不見,對不上,非常不協調,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是新瓷。3.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現象,明代比較明顯,有些已經形成胎紅和裂紋,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四。老釉新胎:21世紀初景德鎮陸續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方法為:在剝釉時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離,一個老師傅手法熟練的話,一天可以剝5個花瓶瓷器。然後在用燒制好無釉的胎,用強力膠水跟老釉無縫拼接。

鑒定這種瓷器方法也不少:1.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用膠水粘和會有破綻。新胎泥質都是機械研磨,比較細膩,程粉狀。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顆粒狀。新胎比較扎手。老胎有細膩的手感。2.碗,盤,碟,杯等瓷器在日常應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觸較多。在洗刷中都會行成磨蹭也會產一層自然的包漿,所以觀察瓷器整體包漿,是否出現一兩個地方無包漿現象,則鑒定為做舊品。

五,整體翻舊。這種達到以假亂真的高仿雖成本高,但是沒有深厚鑒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難發現它的破綻。傳聞景德鎮有這技術的大師,年薪都是幾百萬,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幾件瓷器,不反復做同一款瓷器。因為要答應客戶市場上不會出現兩件一摸一樣瓷器。做法很講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樂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館參考或翻閱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列印技術復原大概瓷器模樣。然後從原料到工藝,每一個環節都用明朝永樂時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陳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機,要腳踩泥。釉和色料都用過去的配方,裝匣缽,必須柴窯燒,也有的將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做坯燒胎。這些都是按照當時永樂工匠的燒制手法,所以這些大師對古代瓷器歷史演變和工匠燒制的技術了如指掌,專研度不亞於專家。這種高超技術做出來的瓷器任憑專家有多豐富閱歷還是科學儀器都檢測不出個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賣行不在話下。

正所謂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對這種高仿瓷器也要專門的鑒定手法:1. 嘉慶以前的瓷器,由於瓷土的關系,經過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慶以後包括現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質疏鬆,也有胎厚,但上手後感覺輕飄飄的。所以建議大家有空時去老城區建築工地上撿舊瓷碎片,或者購買明清青花舊瓷片觀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瑩剔透的釉水,流暢的線條,回味無窮的青花色和畫面上濃郁的生活氣息。2.看釉.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掛釉。西周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發展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加入昂貴的玉粉,後來又在玉粉的基礎上,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瓷器上釉發展到民國,每個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手感都不一樣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領悟出老瓷器的特點。看釉的另一個方法,傳世品就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也就是包漿和自然磨損。盜墓出土之類,則一定有土沁。因為入過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跡(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3.看紋。紋包括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瓷器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特徵,風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藝水準等,掌握這些知識,就不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不會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所以了解紋飾很重要。4.辨其聲。用手指彈器皿,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這些知識都是在本人師傅教誨下和日積夜累實踐總結而來,非常實用。當你擁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潤細媚有細紋的它能讓人彷彿置身當時古代氣氛中,這就是古瓷奧秘的地方。

J. 怎樣鑒別古董瓷器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下面是關於鑒定的視屏參考

閱讀全文

與陶瓷瓶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包的方法和步驟視頻 瀏覽:762
茅台泡白酒的鑒別方法 瀏覽:925
鍛煉體能的方法視頻 瀏覽:125
什麼是實驗分析方法 瀏覽:307
莖木類葯材栽培年齡鑒別方法 瀏覽:106
蘋果平板里的錄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6
除了暖氣還有什麼保溫方法 瀏覽:502
膽囊多發結石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195
戶外氣氛燈安裝方法接線 瀏覽:223
西方法律史論文摘要怎麼寫 瀏覽:680
巨龍的正確養殖方法 瀏覽:655
如何變成名詞性物主代詞的方法 瀏覽:934
調漂找底最簡單方法圖片 瀏覽:927
成年人增高方法有哪些辦法 瀏覽:860
導數教學方法總覽 瀏覽:887
透明板牆面安裝方法 瀏覽:288
最簡單的負荷方法 瀏覽:810
女生陰道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399
物理滑板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203
有什麼批量壓縮圖片的方法 瀏覽:994